外国诗三首 致大海 篱笆那边 我愿意是急流 时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外国诗三首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外国诗三首教案

外国诗三首(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课文背景知识】1.我国是诗的国度,当我们徜徉在唐诗宋词优美的诗境中时,也不妨调转艺术的轻舟,扬起思维的双桨,驶向外国诗歌的殿堂,在那里你可以领略到另一番艺术的优美风光。

2.美国女诗人狄金森的短诗《篱笆那边》是一首哲理诗,篇幅短小、平白如话,表达的却是深刻的人生见解。

诗歌记叙了“我”想爬过“篱笆”去摘草莓却又担心上帝责怪的矛盾心理,以及对“上帝”“如果他也是孩子/他也会爬过去”的猜测。

但在平实的语言后面,诗人究竟想告诉人们什么呢?3.裴多菲的这首诗写在诗人与尤丽亚热恋时期,是一首向自己所爱表白爱情的诗。

它不同于莎士比亚式的仰慕思念,也不同于舒婷式的比翼双飞,而是一种对爱的无私的奉献,这种感情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是一种崇高的精神熏陶,感悟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美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重点难点讲解】重点难点1.普希金《致大海》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

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

学习本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

2.狄金森《篱笆那边》这是一首蕴含着深刻寓意的哲理诗,理解本诗中“草莓”和“上帝”指代的具体内容及诗歌蕴含的深刻寓意是学习本诗的重点,也是难点。

狄金森的诗是内心感受的外化,抒发她对人生、爱情、艺术、死亡等方面的见解,寄托了她个人的情感。

对草莓的正确理解是解读该诗内涵的前提。

3.裴多菲《我愿意是急流》感悟诗中的一组组意象群,把握各自的特点及其间的关系。

理解诗人对爱情真诚无私的奉献精神,感悟诗中美好的感情。

欣赏诗歌结构整齐、反复咏唱的艺术美。

训练突破(一)《致大海》1.理清诗歌的思路。

由于诗歌具有跳跃性,我们初读这首诗时,一时难以把握结构思路,可从下面两个问题中去领悟思考,从而把握诗歌的思路。

训练1 诗人面对汹涌澎湃的大海,有哪些感受?点拨1 对大海的热爱之情和因自身的不自由而感到的悲伤痛苦(1~7节);缅怀英雄拿破仑和伟大的诗人拜伦(8~13节);永久怀念大海(14—15节)。

最新外国诗三首之《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教案

最新外国诗三首之《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教案

外国诗三首之《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外国诗歌知识,领略外国诗人的优秀作品中表现的异国情趣。

2.了解普希金、狄金森、裴多菲三位诗人的简历及其创作情况。

3.李杰三首诗中的意象、意境,感受诗人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致大海》教学重点:1.学习本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

2.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

3.品味形象生动的语言。

教学难点:1.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

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

3.把握本诗的感情线索,理清结构层次。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我国是诗的国度,当我们徜徉在唐诗宋词优美的诗境中时,也不妨调转艺术的轻舟,扬起思维的双浆,驰向外国诗歌的殿堂,在那里你可以领略到另一番艺术的优美风光。

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写的一首著名政治抒情诗--《致大海》。

二.解题:(幻灯片打出)普希金:(1799——1837),19世纪俄罗斯民族的伟大诗人。

在俄罗斯文学中,他是积极浪漫主义的开创者,也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生于莫斯科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受到文学的熏陶,13岁开始写诗,15岁公开发表诗作。

1817年在皇村学校毕业后进外交部任职,广泛结交优秀的贵族青年,写下一些歌颂自由、反对专制暴政的充满激情的诗篇。

1820年被沙皇政府流放到南方。

1826年从流放地回到莫斯科在沙皇的监视下埋头写作。

1837年在决斗中被杀害。

除了一些叙事诗、小说,他一生写了近九百首抒情诗。

他的诗具有明快的哀歌似的忧郁、旋律般的美、高度的思想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别林斯基赞誉他的诗:“所表现的音调的美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净,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击剑一样坚强有力。

”高尔基说:“我开始读普希金的诗,如同走进了一片树林的草地,到处盛开着鲜花,到处充满着阳光。

”《致大海》写于1824年。

《外国诗四首》备课笔记

《外国诗四首》备课笔记

《外国诗四首》备课笔记一、课文悟读1. 《致大海》《致大海》是一首对自由的赞歌, 也是普希金自己的憧憬与苦闷的表白。

自由是大海之魂, 也是普希金一生的追求。

他赞叹大海, “蔚蓝色的波浪”“娇美的容光”, 并借大海的坦荡多姿、无拘无束来展示自己的性格特征。

在诗中, 诗人把大海比作“自由”的元素, 借讴歌大海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 对自由的向往。

同时抚今追古, 抒发自己的感想。

全文自始至终以第一人称“我”来直抒胸臆, 淋漓酣畅、洒脱自由, 而且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 使大海有了灵性, 有了情感, 并成为可以和作者对话的自由不羁的英雄, 更有助于作者感情的抒发。

大海的美是永远也说不清说不尽的,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那片大海, 而大海的魅力正是这样存留于每个人的心中。

人与自然也正是这样和谐统一。

联系写作背景来学习这首诗, 就能更深切地体会大海的象征意义。

2. 《孤独的收割人》华兹华斯的诗歌大多描写大自然, 他欣赏的是贫苦农民的辛勤劳动和朴素的习惯, 以及“听天由命”的生活态度, 这在本诗中体现得近乎完美。

全诗的内容很单一——写一位年轻姑娘边收割边歌唱的情景.但读者在阅读时并不感到单调。

这是因为诗中有跳跃的意象和丰富的想像, 也因为这平时人人都曾遇到过的情景让读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偶然的相逢——与诗人主体相交融——永久地失落。

这就是人生。

人生的华美, 正犹如少女唱的不知名的歌曲, 犹如水仙在无人处的绽放, 邂逅却注定不再拥有, 因此才美得残酷,简直叫人来不及惋惜, 而只有化作一声轻叹——那乐声虽早已在耳边消失, 却仍长久地留在我的心上。

有人说, 华兹华斯的诗不能读, 只能唱, 因为他的一字一句, 不是造作的情感, 而是对生命的真实的感悟, 再加上他独有的艺术审美情趣, 正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 “一切好诗都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

”这就是他永远不被人遗忘的原因所在。

这首诗需要徐徐吟来, 细细品味。

3. 《篱笆那边》说狄金森是“灵魂的风景画家”一点也没有错。

外国诗三首之《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

外国诗三首之《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

外国诗三首之《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导读:自读导言:我国是诗的国度,当我们徜徉在唐诗宋词优美的诗境中时,也不妨调转艺术的轻舟,扬起思维的双浆,驰向外国诗歌的殿堂,在那里你可以领略到另一番艺术的优美风光。

这三首外国诗,《致大海》是诗人的一篇浪漫主义代表作,借自然景物寄托诗人对自由和解放的热烈追求和对暴力统治的憎恶、反抗;《篱笆那边》却在平静的叙述中,蕴含了耐人寻味的深意;《我愿意是急流》则写得情真意切,情趣盎然,洋溢着诗人强烈的情感。

自读要求:1、体会三首诗或象征性强、或哲理深刻、或形象鲜明的特点。

2、理解三首诗歌的意象及其蕴涵的意义。

3、通过诵读、欣赏不同特点和风格的外国诗歌,培养我们对外国诗歌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自读程序:1、通过诵读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感情:诵读《致大海》时,注意把握全诗感情基调和变化,感受诗歌浓厚的抒情气氛和强烈而又深沉的感情;诵读《篱笆那边》时,注意整体把握诗意,展开联想和想象,置身其境,感同自身;诵读《我愿意是急流》时,要感受诗中缠绵的倾诉,还要理解并读出诗人坚定美好的信念。

2、理清诗歌的内容线索和感情线索。

3、分析和理解外国诗歌的生动、鲜明的意象,并对这些意象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

4、理解诗人将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寄寓在鲜明意象中的表达方法及其作用。

自读点拨:1、《致大海》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点拨:首先表达了对大海的礼赞,赞叹大海的坦荡多姿、无拘无束、傲岸不羁,其实这正是诗人性格的写照。

其次,作者还借讴歌大海来表达自己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2、如何理解《篱笆那边》中意象的象征意义?点拨:“草莓”在诗中首先是触发诗人回到童年感觉的具体事物,同时,它又是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

而“上帝”象征着权威,代表着正统思想,是人们追求理想的强大阻力,象征着行为约束、思想禁锢;同时,从另一个角度讲他又何尝不是一个被禁锢者,一个不能按自己本性行事的人?3、《我愿意是急流》中运用比喻和对比等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点拨:本诗通篇采用了博喻手法(用一连串丰富多采的事物,来比喻同一个意思),并把每一个比喻都加以展开,并同对比结合运用包含了更丰富的意义,有民歌的风格。

高一语文教案-《外国诗三首》3 精品

高一语文教案-《外国诗三首》3 精品

《外国诗三首》之《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致大海》执教:大傻这首长诗应该让学生自读操作,教师最好不要越俎代庖。

我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这首诗歌来训练学生的朗诵胆量。

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我先设计几个简单的问题:1、你见过大海么?大海给你的印象是怎样的?2、诗人眼中的大海有什么指代或象征义?在哪几节句子得以体现或验证?3、你比较喜欢哪一节,读读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4、有部分同学朗读时节奏、速度、停顿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可以稍作指导。

如:各句中诵读时的停顿,除语法停顿外,还有逻辑停顿,其作用是为了强调某一事物,突出某个语意或某种感情。

如“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在“你”处略作停顿,突出强调了“大海”。

诵读时的重音也是为了强调某种语意或突出某种感情。

如“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自由奔放”四字重读,突出强调了“大海”的象征意义。

5、让读得不是很好的同学继续朗读,不要放弃,或许你轻易的放弃(不满的语气与眼光)会让这个胆量小的学生再也不喜欢语文课,再也不敢在公共场合大声的发表自己的意见了。

因此,我们要鼓励,以配乐的方式,让他在背景音乐中激发胆量,从而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

《篱笆那边》执教:大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由于老师们的文化底蕴不同,对诗歌可以有从不同角度去理解。

再说,这是一首哲理诗,其价值在于悟性的启迪,教学时应由诗的表层意象入手,展开联想,逐层深入,最终才能真正理解诗歌中包容的深刻寓意,切不可作机械的、浅层次的解读。

另外,哲理诗总会给读者留下思索的空间,留下某种不确定性,正如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所说:“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

”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用自己的理解来拓展诗歌的艺术空间,切不可像“上帝”一样,禁锢了学生的思想,扼杀了学生独具个性的想像和思考。

理解本诗,我认为要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1、对草莓的正确理解是解读诗中内涵的前提。

诗人之所以选草莓作为诗歌主体意象,是因为草莓本身色泽鲜艳,圆润玲珑,在外形上给人以美感,味道酸甜可口,是人们喜爱的一种水果,诗人选择草莓作为孩子寻觅、追求的意象正是缘于草莓的美好可爱。

我愿意是急流-裴多菲(中英文对照)

我愿意是急流-裴多菲(中英文对照)

我愿意是急流-裴多菲我愿意是急流,山里的小河,在崎岖的山路上岩石上经过……只要我的爱人是一条小鱼,在我的浪花中快乐地游来游去。

我愿意是荒林,在河流的两岸,对一阵阵的狂风,勇敢地作战……只要我的爱人是一只小鸟在我的稠密的树枝间做窠鸣叫。

我愿意是废墟,在峻峭的山岩上,这静默的毁灭并不使我懊丧……只要我的爱人是青青的常春藤,沿着我荒凉的额,亲密地攀援上升。

我愿意是草屋,在深深的山谷底,草屋的顶上饱受风雨的打击……只要我的爱人是可爱的火焰,在我的炉子里,愉快地缓缓闪现.我愿意是云朵,是灰色的破旗,在广漠的空中懒懒得飘来荡去,只要我的爱人是珊瑚似的夕阳,傍着我苍白的脸,显出鲜艳的辉煌.I am willing that it is a torrent ——Petőfi SándorI am willing that it is a torrent ,the river in the mountain,pass the rock on the rugged mountain pathOnly my spouse It is a small fish,swim happily in my spray。

I willing neglect woods,two sides in river,to a burst of blast,Fight bravelyOnly my spouseIt is a bird Dense in mineMake the nest among the branch Pipe.I am willing that it is the ruins,on high and steep mountain and rock,this ruin mourned in silence does not make me dejectedOnly my spouse It is the blue and green blue and green Chinese ivy,along my bleak and desolate volume,climb up by holding on to and rise on intimate terms with each otherly.I am willing that it is the thatched cottage,in the deep mountain valley bottom,endure the strike of the trials and hardship to the fullest extent on the top of the thatched cottageOnly my spouse It is the lovely flame, in my stove,flash slowly happily .I am willing that it is a cloud,it is the grey breaking the flag,swing too lazy to feel like floatingly in the vast sky ,Only my spouse Coral's the setting sun,draw near me pale face and show bright—colored brilliance裴多菲·山陀尔(1823—1849)是匈牙利伟大的革命诗人,也是匈牙利民族文学的奠基人。

裴多菲经典情诗《我愿意是急流》原文·赏析

裴多菲经典情诗《我愿意是急流》原文·赏析

裴多菲经典情诗《我愿意是急流》原文·赏析展开全文《我愿意是急流》作者裴多菲我愿意是急流,山里的小河,在崎岖的路上、岩石上经过……只要我的爱人是一条小鱼,在我的浪花中快乐的游来游去。

我愿意是荒林,在河流的两岸,对一阵阵的狂风,勇敢的作战……只要我的爱人是一只小鸟,在我的稠密的树枝间做窠,鸣叫。

我愿意是废墟,在峻峭的山岩上, 这静默的毁灭并不使我懊丧……只要我的爱人是青青的常春藤, 沿着我荒凉的额, 亲密的攀援上升。

我愿意是草屋,在深深的山谷底, 草屋的顶上饱受风雨的打击……只要我的爱人是可爱的火焰,在我的炉子里愉快的缓缓闪现。

我愿意是云朵,是灰色*的破旗, 在广漠的空中,懒懒的飘来荡去, 只要我的爱人,是珊瑚似的夕陽, 傍着我苍白的脸,显出鲜艳的辉煌。

1847年6月作品赏析清人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曾经说过“诗品出于人品”。

古今中外,真正当得起“大诗人”这一称号的,概莫能外。

19世纪匈牙利最伟大的爱国诗人裴多菲就是其中较为卓越的一位。

鲁迅先生在《摩罗诗力说》中盛赞裴多菲是“伟大的抒情诗人,匈牙利的爱国者”,他还说:“我向来是很爱裴多菲·山陀尔的人和诗的。

”裴多菲·山陀尔(1823—1849年)生长在一个贫苦的屠户之家。

他曾在诗中自述道:“父亲要我继承父业,我却做了诗人。

结果呢?父亲用刀宰牛,我用笔杀敌,其实做的还是同样的事情。

”可见,裴多菲是早就决定要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他钟爱的诗歌事业,献给整个匈牙利民族的解放事业了。

1849年,当奥地利与沙俄联军入侵匈牙利,企图颠覆尚在襁褓中的匈牙利共和国的时候,裴多菲毅然策马驱驰,征战疆场,以26岁的青春热血为其壮美人生画上了一个可歌可泣的休止符。

“用笔杀敌”也成为他歌唱的一生、革命的一生的真实写照。

《我愿意是急流》一诗,诗人借助一系列自然物象,构筑起一个庞大的抒情网络,营建了一个炽热的恋爱磁场,通过一连串鲜活生动的比喻,围绕同一主题,表达诗人纯洁而坚贞、博大而无私的爱。

外国诗三首 致大海 篱笆那边 我愿意是急流 时

外国诗三首 致大海 篱笆那边 我愿意是急流 时

外国诗三首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第一课时)4 外国诗三首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从容说课《外国诗三首》包括普希金的《致大海》、狄金森的《篱笆那边》和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

《致大海》写于1824年,诗人第二次流放之前,是一曲对大海的庄严颂歌,是对人生命运的深沉感叹,更是对自由的热情礼赞。

《篱笆那边》充满了女诗人狄金森对外部世界的渴求、向往。

虽然诗离笔下的“草莓”那么遥远,不知道它是涩的、酸的,还是甜的,但是诗人的眼中,篱笆那边的世界是如此美好。

《我愿意是急流》一诗,轻松愉快的情调中涌动着难以言表的苍凉之感。

诗人借助一系列的自然物象,构筑起一个庞大的抒情网络,营建了一个炽热的恋爱磁场,通过一连串鲜活生动的比喻,围绕爱情这一主题,表达了诗人对“至爱之人”的坚贞、博大、无私的情怀。

由于学生对外国诗歌作品接触较少,因此,把对三位诗人的生平及创作倾向的粗线条的了解作为教学的首要环节,指导学生自行查找有关普希金、狄金森的裴多菲的资料,并提供了一些他们的诗歌作品,以辅助学生较准确地把握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鉴于本课为诗歌单元的最后一课,此前,学生己阅读了一定量的诗歌作品。

本课教学采用了对阅读法。

例如将普希金的《致大海》与当代诗人韩东的《你见过大海》比较阅读,体会表达情感上的不同;将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与舒婷的《致像树》比较阅读,在对比阅读中感悟、理解裴多菲与舒婷不同的爱情观。

对比阅读应是欣赏诗歌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适当引导,学生可以在对比阅读中读出诗歌的韵味,更准确地理解诗人的情感,把握作品的主旨。

鉴于三首诗的特点,本教案将把握诗中的意象的象征意义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感情、阐述的深刻哲理作为教学重点,并在教学中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缴发学生对三首诗的学习兴趣,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化理解,真正达到“激活思维,深刻感悟”的目的。

并把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作为难点来突破。

当然,诗歌,不管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反复诵读是非常必要的,诵读法仍是贯穿教学全过程的基本方法。

《外国诗三首》之普希金《致大海》赏析

《外国诗三首》之普希金《致大海》赏析

《外国诗三首》之普希金《致大海》赏析导读:《外国诗三首》之普希金《致大海》“自由啊!即使在这荒漠的世界上,他还是一心想把你寻找出来。

“——《高加索俘虏》《致大海》是一曲对大海的庄严颂歌,是对人生命运的深沉感叹,也是对自由的热情礼赞。

1824年写于高加索,诗人第二次流放之前。

普希金的激进思想和他那崭露头角的声望,引起了沙皇政府的不安。

原想把他流放西伯利亚,由于他老师的说情,后让他去南方当差(其实是变相流放)。

由于他性爱自由,不愿阿谀逢迎奥德萨总督,又被革职遣送回乡(第二次流放)。

南高加索优美的自然景色,哥萨克的风土人情,激发起诗人的浪漫主义诗情。

尤其是那壮阔浩渺的大海,更使诗人流连忘返。

临别前夕,诗人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自己坎坷的经历,想起人们到处忍受着同样的命运,想起葬身于大海的英雄……怀古伤今,思绪起伏,他的心像大海一样深沉、激荡,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诗篇。

诗人赞叹大海的壮美:黄昏寂静时,大海温顺、宁静,闪耀着蔚蓝的波涛和“娇美的容光”,仿佛在“怨诉”着心头的哀愁;波涛汹涌时,大海喧腾、激荡、傲岸不羁,仿佛又在召唤着诗人冲破牢笼,奔向自由的远方……诗人热爱大海:大海有广阔的襟怀,惊人的威力,壮丽的景色。

诗人也羡慕大海:大海的自由奔放,勾起了他失去自由的懊丧,在变相的流放中,他感到像“囚徒”一样。

诗人更依恋大海:大海使他缅怀起举世震惊的英雄。

显赫一时的拿破仑只能在荒凉的海波上安息;普希金最钦佩的诗人拜伦,虽然天才卓绝,雄心勃勃,渡海远征,但终为他祖国所不容,客死于希腊。

普希金空有抱负不得施展,拿破仑和拜伦的不幸结局自然增添了他前程渺茫、壮志难酬的悲哀。

这正是诗人把大海说成“悲哀的喧响”“召唤的喧响”,是他“心灵的愿望之所在”的原因。

这首诗气势豪放、意境雄浑、思想深沉,是诗人作品中广为传诵的名篇。

一位前苏联诗人曾说过:“从那时起,凡是在海岸上徘徊的人,在那浅浅的小船和空旷的黄沙之间,借着心、目光和耳朵他会听到,普希金诗句像金屑那样散撒……“(选自《欧洲名诗人抒情诗选析》,北京出版社1985年版)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外国诗四首

外国诗四首

篱笆那边
狄金森
关于作者:
• 艾米莉.狄金森(1830-1886)是美国19世
纪诗坛的一颗巨星,世界抒情短诗的大师 之一。她一生中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家乡 度过的,生活圈子极其狭小。父亲去世后, 他几乎与外界完全隔绝,终日闭门写作。 她55岁去世时,留下近一万八千首诗。他 的事大多短小,抒发了她对人生、爱情、 艺术、死亡等方面的见解,寄托了她个人 的情感。
外国诗三首
致大海 ---------普希金(俄) 篱笆那边 ---------狄金森(美) 我愿意是急流 ---------裴多菲(匈牙利)
• 《致大海》以大海为自由精神的象征, • •
借赞美自由奔放的大海,抒发诗人对自 由的渴望和身处残酷专制下的苦闷。 《篱笆那边》风格独特,简洁通俗的诗 句中蕴涵了耐人咀嚼的深意,可以联想、 感悟到的意思因人而异。 《我愿意是急流》选择了一组组意象群, 层层递进,富于变化,对诗意可以有多 种解读。
探究:
1、诗人为什么如此热爱大海?大海有没有象 征意义?诗人对大海的礼赞反映了什么?
2、面对大海诗人为什么感到悲伤痛苦?诗人 有大海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拿破仑和伟 大的诗人拜伦,这反映了诗人什么样的思 想感情?
鉴赏要点
• 1、借大海的形象表达追求自由的精神。 • •
以大海为自由精神的象征,借大海自由奔放的壮 美形象,生发联想,自由抒怀。 2、把大海拟人化。 采用“呼告”修辞手法,直接同大海对话,诗中 蕴涵深沉的苦闷,使全诗具有哀歌式的忧郁美。 3、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由大海联想到举世震惊的英雄,拿破仑和拜伦的 不幸结局增添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哀。
内容和结构
• 与大海告别,抒发对大海的热爱之情和因自身的


不自由而感到的悲伤痛苦(1~7节); 写由大海引起的联想,缅怀英雄拿破仑和伟大的 诗人拜伦(8~13节); 再一次与大海告别,说明自己整个心胸被大海的 形象和音响所充斥, 永不忘怀。(14~15节)

(匈牙利)裴多芬《我愿意是激流》

(匈牙利)裴多芬《我愿意是激流》

(匈牙利)裴多芬《我愿意是激流》我愿意是激流(匈牙利)裴多芬我愿意是激流,是山里的小河,在崎岖的路上,岩石上经过……只要我的爱人是一条小鱼,在我的浪花中,快乐地游来游去。

我愿意是荒林,在河流两岸,对一阵阵的狂风,勇敢地作战……只要我的爱人是一只小鸟,在我的稠密的树枝间作窠,鸣叫。

我愿意是废墟,在峻峭的山岩上,这静默的毁灭,并不使我懊丧……只要我的爱人是青春的常春藤,沿着我荒凉的额,亲密得攀援上升。

我愿意是草屋,在深深的山谷底,草屋的顶上饱受风雨的打击……只要我的爱人是可爱的火焰,在我的炉子里,愉快地缓缓闪现。

我愿意是云朵,是灰色的破旗,在广漠的空中,懒懒地飘来荡去……只要我的爱人是珊瑚似的夕阳,傍着我苍白的脸,显出鲜艳的辉煌爱情价更高——《我愿意是激流》赏析《我愿意是激流》是匈牙利19世纪诗人裴多菲(1823-1849)献给未婚妻尤丽亚的一首爱情诗。

诗人充满激情地向恋人倾诉衷肠,表达了一种纯洁而坚贞、博大而无私的爱情观。

这是匈牙利杰出诗人裴多菲的爱情名诗之一,以优美的语言表达了更为深刻的爱情主题,被译成多国文字,广为流传。

这是一首情诗,写于1847年诗人和乡村少女森德莱.尤丽娅恋爱的时期。

尤丽娅是一位匈牙利伯爵的女儿,貌美端庄,裴多菲在一次乡村舞会上与其相识,狂热地追求她,但遭到尤利娅父亲的极力反对。

尤丽娅钦佩裴多菲的诗才与革命意志,冲破家庭攀篱,与裴多菲结为伴侣。

裴多菲一生中写下了大量的爱情诗,其中大部分是写给尤丽娅的。

这首诗歌以流畅的言辞和激昂的感情抒发了诗人心中对爱人热烈诚挚的爱裴多菲的诗如同裴多菲的生命、爱情胸怀,一样的豪情壮志,一样的激昂慷慨。

诗人愿意是急流,顺着山中窄窄的水道,穿越崎岖的小路,流过峥嵘的岩石。

诗人这样愿意,条件是他的爱人是一条小鱼。

诗人愿为她掀起朵朵小小的浪花,让爱人在其间嬉戏游玩。

然而急流仍不足以表明诗人爱的专一,诗人愿意把爱人设想为更多的形象--小鸟、常春藤、炉子、珊瑚般的夕阳,它们在诗伯怀抱或者胸膛里自由生长,任意徜徉。

外国诗三首《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

外国诗三首《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

外国诗三首《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了解世界诗歌发展概貌、中外诗交流概况。

2.了解普希金、狄金森、裴多菲的简历与创作。

3.理解、领会几位作者所绘写的意象及其特有的含蕴。

二、能力培养目标1.诵读并体会《致大海》的精神实质。

随作者华兹华斯一起感受一种逼人的质朴、自然美。

2.领悟《篱笆那边》带一点神秘色彩的诗意。

3.美诵《我愿意是急流》,把握其意象群,深深地体味作者真挚的情怀。

三、德育渗透目标1.追求自由、美好、进步是人的天性,人生而为人,要奋发有为。

2.爱好思考,珍爱生活中真挚的情怀。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了解普希金的生活环境和俄罗斯当时所处的历史阶段,对完整全面地理解《致大海》尤为重要。

难点就在这些方面,学生应把世界史的学习与语文中的诗歌理解、欣赏融汇贯通起来。

狄金森的诗素以神秘著称,评诗者一向聚讼纷纭,要想让学生理解透她的诗旨,就有必要对“上帝”这一概念作些阐释。

所谓“上帝”,是西方文化中的概念,中国学生在理解这个概念上易犯简单化的毛病,要从独特的角度去诱导学生理解。

再者,神秘主义的诗不能只允许一家之言,应让学生在其智力基准上去理解,可以见仁见智,甚至学生完全否定其诗,也不必太在意。

优秀的诗从来不靠强迫去打动人。

《我愿意是急流》一向被人当作精彩的情诗来读,高中学生还处于一个敏感的青春勃发期,他们会悄悄地反复诵读此诗。

教学时可相机进行正确的人生观、婚恋观教育,不必在思想内容上过多展开,指导学生抓住其形式的特点谈一谈就可过去。

学生活动设计1.课前预习,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世界诗歌史概貌,了解课文几首诗的作者。

2.第一课时:学生展示自学预习所获知识,教师补充,诵读《致大海》,带着课文后面的思考练习题一、二,继续品读二诗。

3.第二课时:抽查并评点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

引导学生领会《篱笆那边》的含蕴,提示学生注意《我愿意是急流》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并反复诵读。

4.模拟仿作自由诗。

《高二新教材——外国诗四首》——《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

《高二新教材——外国诗四首》——《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

《高二新教材——外国诗四首》——《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第一篇:《高二新教材——外国诗四首》——《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西子湖畔转引自三水中文优秀教案孤独的收割人华兹华斯教学目的:学习本诗衬托的表现手法,品味诗人质朴的语言风格。

2.使学生认识到只有深入生活,贴近人民,才能从普遍劳动者身上挖掘特有的美。

教学重点、难点:1.准确理解诗人为什么对那收割女的歌声如醉如痴,流连忘返。

2.对两首诗如何进行比较阅读。

3.学习如何运用衬托手法来突出主体。

教学设想:教学方法:1.比较阅读法。

通过《孤独的收割人》与白居易的《观刈麦》的比较分析,认识这两首诗在思想内容与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2.问题研究法:对比较难以理解的诗句组织学生讨论研究。

媒体设计:投影仪教学时数: 1课时教学步骤:方案一导语设计上一课,我们领略了普希金所描绘的自由奔放的大海魅力,今天我们再将艺术的轻舟驰向19世纪的英国,去聆听苏格兰高原上一位年轻姑娘优美动人的歌唱。

解题:威廉·华兹华斯(1770-1850)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杰出代表人物。

1787年进入著名学府剑桥大学学习,获文学学士学位。

1790年去法国、瑞士和意大利旅游,受到当时法国革命思想的强烈感召。

一年后,他又一次访问法国,与法国革命党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坚定地拥护法国革命,回国后即创作了一些具有民主思想的诗歌。

18世纪后期,浪漫主义文学思潮逐渐兴起、壮大,自幼就深受自然陶冶的华兹华斯决心投身大自然,潜心写诗并探索人生意义,1798年他与塞缪尔·柯勒律治合作的《抒情歌谣集》开一代诗风,成为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篇章之一。

华兹华斯终生定居于田园乡野,关切农村下层劳动群众,他以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的观点,以满腔的同情和敬意,描写农民、牧民、流浪者的困苦生活,歌颂他们纯良的品质和坚韧的意志。

其诗风清淡朴素、含义隽永。

《孤独的收割人》写于1805年11月5日,是诗人游历苏格兰时所写。

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本节课的三首诗歌,《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诗人雪莱、弗罗斯特、鲁藜的创作背景和诗歌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讨论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和诗歌的象征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三首诗歌的意境、情感和象征意义的理解。

2. 教学难点:《致大海》中的海洋象征、《篱笆那边》中的自然象征以及《我愿意是急流》中的自我牺牲精神。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

2. 运用对比分析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3. 采用讨论交流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人雪莱、弗罗斯特、鲁藜的生平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创作背景。

2. 诗歌品读:《致大海》——引导学生关注海洋的象征意义,理解诗人对自由的渴望;《篱笆那边》——探讨自然与人的关系,理解诗人对自然的敬畏;《我愿意是急流》——引导学生体会诗人自我牺牲的精神,感受爱情的伟大。

3. 对比分析:将三首诗歌进行对比,分析各自的创作特点和表现手法。

4. 讨论交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五、课后作业1. 背诵本节课学习的三首诗歌。

2. 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下节课分享。

3. 写一篇关于本节课学习收获的体会文章。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互动中的积极性,评估其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诗歌背诵、分析解读和体会文章。

3. 知识掌握:通过课后提问或小测验,检验学生对诗歌内容、象征意义和创作背景的掌握程度。

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和感受诗人对大海、篱笆那边以及急流的热爱和向往。

2. 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通过对诗歌的深入学习,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海涅的《致大海》、狄金森的《篱笆那边》和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

2. 诗歌主题解析:分别从自然、爱情和人生三个角度展开。

3. 诗歌形式分析:韵律、节奏、意象、修辞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主题解析和形式分析。

2. 互动法:引导学生分享对诗歌的感受,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

四、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海涅、狄金森和裴多菲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分别讲解三首诗歌的主题和形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3.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学生分享对诗歌的感受,展开讨论。

5. 总结课堂内容,布置作业。

五、作业布置1. 请学生选择其中一首诗歌进行背诵。

2. 写一篇短文,谈谈对诗歌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诗歌中所体现的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感受以及文学鉴赏能力的提升。

2. 评价方法: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表现等。

3. 评价周期:每节课结束后进行即时评价,学期末进行综合评价。

七、教学资源1. 诗歌原文:打印或投影在屏幕上,方便学生阅读和分析。

2. 图片:与诗歌主题相关的图片,用于创设情境。

3. 音乐:与诗歌氛围相符的音乐,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4. 参考资料:关于诗人的背景资料、诗歌评论等,供学生拓展阅读。

八、教学难点与解决策略1. 难点: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解决策略:通过具体例子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和总结。

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

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

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管帅中学教学案第4章(课)1节1课时备课时间2003年9月13日课题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课型新授课教材分析(教材重点、难点、双基分析)重点:1、在诵读中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诗歌中象征、借代、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难点:外国诗歌因为存在语言障碍,翻译难度大,读译作难度也较大。

可加强对学生预习的要求,多交代一些背景知识,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教学目的(知识能力、德育的目标要求)1.感知优秀的外国诗歌作品,开阔眼界,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2.在丰富诗歌阅读内容的同时,感受中、外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和相互间的联系。

3. 外国诗作因为存在语言障碍,翻译难度大,读译作难度也较大。

可加强对学生预习的要求,多交代一些背景知识,调动学生思考体验的兴趣,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教具录音机教学方法诵读指导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一、鉴赏《致大海》(一)介绍作者普希金:普希金是俄罗斯民族的伟大诗人,俄国近代文学的奠基者。

13岁开始写诗,15岁发表作品,写下了一些歌颂自由、反对专制的充满激情的作品。

2l岁时被沙皇流放到南方,27岁时回到莫斯科,38岁时在决斗中被杀害。

普希金一生写了近九百首抒情诗,他的诗歌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二)介绍背景:普希金在被流放囚禁期间,长期与大海为伴,把奔腾的大海看成自由的象征,当他即将离开流放地向大海告别时,万千思绪如潮奔涌,忧郁而又激奋的诗篇酝酿于胸,写成了这篇优秀诗篇。

(三)诵读指导:全诗抒情气氛浓烈,感情强烈而又深沉,诵读时,要注意感情的基调和变化。

教师范读,学生试读。

(四)内容分析提问:本诗篇幅较长,试以作者的感情为线索,划分本诗的结构。

明确:本诗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一、二节,写诗人与大海告别。

第二部分为中问十一节,写诗人由大海引起的回忆和联想。

第三部分为最后两节,写诗人再一次向大海深情的告别。

【实用文档】外国诗三首教案

【实用文档】外国诗三首教案

外国诗三首教案外国诗三首之《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自读导言:我国是诗的国度,当我们徜徉在唐诗宋词优美的诗境中时,也不妨调转艺术的轻舟,扬起思维的双浆,驰向外国诗歌的殿堂,在那里你可以领略到另一番艺术的优美风光。

这三首外国诗,《致大海》是诗人的一篇浪漫主义代表作,借自然景物寄托诗人对自由和解放的热烈追求和对暴力统治的憎恶、反抗;《篱笆那边》却在平静的叙述中,蕴含了耐人寻味的深意;《我愿意是急流》则写得情真意切,情趣盎然,洋溢着诗人强烈的情感。

自读要求:1、体会三首诗或象征性强、或哲理深刻、或形象鲜明的特点。

2、理解三首诗歌的意象及其蕴涵的意义。

3、通过诵读、欣赏不同特点和风格的外国诗歌,培养我们对外国诗歌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自读程序:1、通过诵读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感情:诵读《致大海》时,注意把握全诗感情基调和变化,感受诗歌浓厚的抒情气氛和强烈而又深沉的感情;诵读《篱笆那边》时,注意整体把握诗意,展开联想和想象,置身其境,感同自身;诵读《我愿意是急流》时,要感受诗中缠绵的倾诉,还要理解并读出诗人坚定美好的信念。

2、理清诗歌的内容线索和感情线索。

3、分析和理解外国诗歌的生动、鲜明的意象,并对这些意象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

4、理解诗人将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寄寓在鲜明意象中的表达方法及其作用。

自读点拨:1、《致大海》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点拨:首先表达了对大海的礼赞,赞叹大海的坦荡多姿、无拘无束、傲岸不羁,其实这正是诗人性格的写照。

其次,作者还借讴歌大海来表达自己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2、如何理解《篱笆那边》中意象的象征意义?点拨:“草莓”在诗中首先是触发诗人回到童年感觉的具体事物,同时,它又是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

而“上帝”象征着权威,代表着正统思想,是人们追求理想的强大阻力,象征着行为约束、思想禁锢;同时,从另一个角度讲他又何尝不是一个被禁锢者,一个不能按自己本性行事的人?3、《我愿意是急流》中运用比喻和对比等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点拨:本诗通篇采用了博喻手法(用一连串丰富多采的事物,来比喻同一个意思),并把每一个比喻都加以展开,并同对比结合运用包含了更丰富的意义,有民歌的风格。

我愿意是急流

我愿意是急流
缅怀英雄拿破仑和伟大的诗人拜伦(8~13节); 永久怀念大海(14~15节)。 (2)以上内容是通过什么线索把它们贯穿起来的? 明确:诗人以和大海的感情交流为线索来组织 这些材料。
2、具体研习 (1)诗人为什么如此热爱大海?大海有没有象征意义?
明确:因为大海有广阔的胸怀,惊人的威力,壮 丽的景色。更为重要的是大海是自由精神的象征。诗 歌的第一句“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即揭示了这 种象征意义。
裴多菲(1823-1849),匈牙利诗人。出生于 贫困的屠户家庭。与农民密切往来,对创作产生 极大影响。主要作品有长诗《农村的大锤》、 《雅诺什勇士》、《使徒》和大量抒情诗,尤其 以抒情诗的创作最为突出。最后为匈牙利的民族 独立献出年轻的生命。
讨论思考: 1.诗中的意象可分为几类?各有何特点?
急流、小河、 荒林、废墟、 草屋、云朵、 破旗
《我愿意是急流》与《致橡树》比较
1、这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有什么异同? •《我愿意是急流》首先是一首爱情诗,抒发了对爱人 的深挚恋情,歌颂了纯洁而高尚的爱情;其次它可以 看作一首政治抒情诗,歌颂了为民族解放事业而英勇 献身和执着追求理想的精神
•《致橡树》作为一首爱情诗,表达出新时代人们所追 求的一种平等、高尚的爱情观;但同时,它的内涵已 经超出了个人的感情小天地,表达了对人格尊重,对 独立不依、平等互爱的人际关系的向往。
篱笆那边 有草莓一棵 我知道,如果我愿 我可以爬过 草莓,真甜!
可是,脏了围裙 上帝一定要骂我 哦,亲爱的,我猜,如果他也是个孩子 他也会怕过去,如果,他能爬过!
思考问题:
1.作者安排“上帝”这个形象有什么深刻的寓 意?
“上帝”是权威的代表,是正统思想的化 身,是别人思想的禁锢者,也是被禁锢者。如 果抛开一切禁锢,捡拾起纯真,也会按本性自 主行事,追求美好的东西。

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综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诗歌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 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领会不同诗人表达情感的方式和诗歌的艺术魅力。

3. 培养学生对大海、自然和生活的热爱,激发学生对诗歌创作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海涅、弗罗斯特和鲁拜夫斯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 诗歌文本解析:《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点。

3. 诗歌对比分析:从情感表达、意象描绘和语言运用等方面进行比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诗人海涅、弗罗斯特和鲁拜夫斯,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文本解析:分别解析《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的诗歌内容,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魅力。

3. 对比分析: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对比三首诗歌的异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4. 诗歌创作: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创作一首以大海、自然或生活为题材的诗歌,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对诗歌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的感悟。

3. 学生参与诗歌创作的热情和创作成果。

五、教学资源:1. 诗歌原文及注释。

2. 相关诗歌背景资料。

3. 投影仪、白板等教学设备。

4. 诗歌创作素材和参考资料。

六、教学步骤:1. 课堂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

2. 诗歌解析:详细解读《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的文本内容,分析诗人的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4. 诗歌创作: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重要性和美感。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诗歌的背景、内容和艺术特色,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诗歌。

2. 互动式教学: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回答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外国现代诗(3首)

外国现代诗(3首)

外国现代诗(3首)1、《我愿意是急流》裴多菲我愿意是急流,山里的小河,在崎岖的路上,岩石上经过……只要我的爱人是一条小鱼,在我的浪花中快乐地游来游去。

我愿意是荒林,在河流的两岸,对一阵阵的狂风,勇敢地作战……只要我的爱人是一只小鸟,在我的稠密的树枝间做巢,鸣叫。

我愿意是废墟,在峻峭的山岩上,这静默的毁灭并不使我懊丧……只要我的爱人是青青的常春藤,沿着我荒凉的额,亲密地攀援上升。

我愿意是草屋,在深深的山谷底,草屋的顶上,饱受风雨的打击……只要我的爱人是可爱的火焰,在我的炉子里,愉快地缓慢闪现。

我愿意是云朵,是灰色的破旗,在广漠的空中,懒懒地飘来荡去,只要我的爱人是珊瑚似的夕阳,傍着我苍白的脸,显出鲜艳的辉煌。

2、《好吧,我们不再一起漫游》英·拜伦好吧,我们不再一起漫游,消磨这幽深的夜晚,尽管这颗心仍旧迷恋,尽管月光还那么灿烂。

因为利剑能够磨破剑鞘,灵魂也把胸膛磨得够受,这颗心呵,它得停下来呼吸,爱情也得有歇息的时候。

虽然夜晚为爱情而降临,很快的,很快又是白昼,但是在这月光的世界,我们已不再一起漫游。

3、《高平台》切斯瓦夫·米沃什高悬在大海的明亮之上的平台。

我们是酒店里最早走下去吃早餐的人。

远方,海平线上,大船在调动。

以前在西吉斯蒙德·奥古斯都国王中学我们常常以一首关于黎明的歌开始新一天。

“当光线温暖我双眼,我醒来感到全能的上帝就在身边。

”我一生都在设法回答那个问题:恶从哪里来人们不可能遭受如此多痛苦,如果上帝在天堂和身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诗三首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第一课时)4 外国诗三首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从容说课《外国诗三首》包括普希金的《致大海》、狄金森的《篱笆那边》和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

《致大海》写于1824年,诗人第二次流放之前,是一曲对大海的庄严颂歌,是对人生命运的深沉感叹,更是对自由的热情礼赞。

《篱笆那边》充满了女诗人狄金森对外部世界的渴求、向往。

虽然诗离笔下的“草莓”那么遥远,不知道它是涩的、酸的,还是甜的,但是诗人的眼中,篱笆那边的世界是如此美好。

《我愿意是急流》一诗,轻松愉快的情调中涌动着难以言表的苍凉之感。

诗人借助一系列的自然物象,构筑起一个庞大的抒情网络,营建了一个炽热的恋爱磁场,通过一连串鲜活生动的比喻,围绕爱情这一主题,表达了诗人对“至爱之人”的坚贞、博大、无私的情怀。

由于学生对外国诗歌作品接触较少,因此,把对三位诗人的生平及创作倾向的粗线条的了解作为教学的首要环节,指导学生自行查找有关普希金、狄金森的裴多菲的资料,并提供了一些他们的诗歌作品,以辅助学生较准确地把握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鉴于本课为诗歌单元的最后一课,此前,学生己阅读了一定量的诗歌作品。

本课教学采用了对阅读法。

例如将普希金的《致大海》与当代诗人韩东的《你见过大海》比较阅读,体会表达情感上的不同;将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与舒婷的《致像树》比较阅读,在对比阅读中感悟、理解裴多菲与舒婷不同的爱情观。

对比阅读应是欣赏诗歌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适当引导,学生可以在对比阅读中读出诗歌的韵味,更准确地理解诗人的情感,把握作品的主旨。

鉴于三首诗的特点,本教案将把握诗中的意象的象征意义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感情、阐述的深刻哲理作为教学重点,并在教学中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缴发学生对三首诗的学习兴趣,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化理解,真正达到“激活思维,深刻感悟”的目的。

并把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作为难点来突破。

当然,诗歌,不管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反复诵读是非常必要的,诵读法仍是贯穿教学全过程的基本方法。

由于三首诗意象的复杂和表情达意的含蓄,在活动与探究这一版块中,本教案还以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作深层思考,以达到培养学生自行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了解一些外国诗歌知识,领略外国诗人的优秀作品中表现的异国情趣。

2.了解普希金、华兹华斯、狄金森、裴多菲三位诗人的简历及其创作情况。

能力目标 1.理解三首诗中的意象、意境,感受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歌的语言,学习多种表现手法,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体会诗歌的内涵。

德育目标继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的健康而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 1.了解作家的生活环境及经历。

2.把握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感情,阐述的深刻哲理。

教学难点由于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中的意境。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教师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内容及形式特点。

2.比较阅读法。

如将普希金的《致大海》及韩东的《你见过大海》进行比较。

这样可使学生对内容、情感及艺术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3.探究式阅读法。

由于诗歌意象表达意义的不确定性,每个读者都可有自己的看法。

因此可组织学生参加研讨活动,通过激活思维,对主题有更多的认识体会。

如对“草莓”含义的探讨。

《我愿意是急流》中“我”“爱人”及主题的探讨。

教具准备录音机及课文朗诵带;多媒体投影;CAI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学习《致大海》,把握诗中大海的象征意义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感情;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2.引导学生自读《篱笆那边》,把握“草莓”“上帝”等关键词语的指代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前几节课,我们一起驾着艺术的轻舟漫游了中国现当代诗歌的海洋,大家的收获一定不小吧!今天,我们不妨调转方向,驶向一个新的世界――外国诗歌的艺术殿堂。

那里灿若星河的诗人,异彩纷呈的流派一定会给我们以全新的美感享受。

这节课,我们来共同欣赏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的政治抒情诗《致大海》。

二、解题出示投影:普希金及其《致大海》普希金(1799~1837),俄罗斯民族的伟大诗人,俄国近代文学的奠基者,俄罗斯文学语言创建者。

生于莫斯科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受到文学的熏陶,13岁开始写诗,15岁公开发表诗作。

1817年在皇村学校毕业后进外交部任职,广泛结交优秀的贵族青年,写下了一些歌颂自由、反对专制暴政的充满激情的诗篇。

1820年被沙皇政府流放到南方。

1826年从流放地回到莫斯科,在沙皇监视下埋头写作。

1837年在决斗中被杀害。

除了一些叙事诗、小说,他一生写了近九百首抒情诗。

他的诗具有明快的哀歌式的忧郁、旋律般的美、高度的思想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别林斯基赞誉他的诗:“所表现的音调的美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净,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击剑一样坚强有力。

”高尔基说:“我开始读普希金的诗,如同走进了一片树林的草地,到处盛开着鲜花,到处充满着阳光。

” 1824年夏天,普希金与奥德萨总督发生冲突,被军警押送到父母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幽禁在那里达两年之久。

他在奥德萨,长期与大海相依为伴,把奔腾的大海看作自由的象征。

当他将要远离奥德萨而向大海告别的时候,万千思绪如潮奔涌,忧郁而又愤激的诗篇酝酿在胸。

诗人在奥德萨开始写作,而在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最后完成这一篇诗作――《致大海》。

三、具体研习诗歌1.整体感知,理清层次(1)学生听课文录音。

(2)学生集体朗读全诗一遍。

教师作诵读提示:全诗是通过诗人与大海的真情对话来抒发自己压抑郁闷之情的,朗读时一定要饱含深情,语气略带哀歌式的情调。

(3)学生自由朗读全诗后,讨论诗歌各部分内容。

明确:全诗共十五节,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节),写诗人向大海告别。

第二部分(3~13节),写大海引发的诗人的联想,表达诗人对大海的眷恋及对自由的渴望。

第三部分(14~15节),写诗人从大海身上,汲取了一种精神力量,将要为自由奋斗不息。

2.重、难点解决过程展示课件:大海为主要画面,时而翻着微波细浪,时而咆哮着击打岩石,周围有异域风光(包括一些树、建筑等)。

(解说:展示该课件,目的是让学生对大海有个直观的感受,如同身临其境,便于下步的分析)(1)指定一学生朗读1~7节,然后教师提问:诗人为什么如此热爱大海?诗中用哪些意象来描绘大海的特点与个性?大海有没有象征意义?明确:诗人用一组意象“波浪”“容光”“岸旁”“喧响”“音响”“寂静”描绘大海。

着意刻画了大海的美丽(“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大海的人情味(“悲哀的喧响”“召唤的喧响”);大海的深远(“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大海的阴沉(“阴沉的声调”“深渊的音响”)最重要的是展现了大海的精神:时而“寂静”“温顺”,时而“反复无常”“任性”“无法控制”。

所有这些大海的品性,唤起了诗人对“自由奔放”大海的无限热爱和眷恋。

此时“大海”已不单是自然意义上的“大海”,而成了自由精神的象征。

(2)提问:诗人对大海的礼赞反映了什么?明确:诗人以深情、热烈的笔调对大海的歌颂和礼赞,反映了他对自由精神的赞美和渴望。

(3)学生思考:诗人面对自由奔放的大海为什么又感到悲伤痛苦?试分析产生这种情感的真正根源?明确:自由奔放的大海,勾起了诗人坎坷人生历程的回忆。

包括“隐秘的愿望”“未能如愿以偿”所带来的“苦恼心伤”。

这实际是诗人失去自由后的内心表白。

联系写作背景可知,造成诗人压抑、郁闷心情的真正原因应是专制制度下的黑暗现实。

(4)指定一学生朗读8~13节。

教师提问:诗人在诗中为什么联想到了拿破仑和拜伦两个人?抒发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出示投影: 1821年5月5日拿破仑去世,普希金得到这个消息后,思潮起伏,于6月18日创作了著名的抒情诗《拿破仑》。

诗中,普希金公正地谴责了这位给人民“留下了血腥的记忆”的“君王”,揭露了他曾作为“暴君”的“贪得无厌”和“出奇制胜的凶残”。

但更为重要的是,诗人以深刻的历史理解咏叹了拿破仑的历史贡献,回顾了他不平凡的一生。

诗人崇敬地称拿破仑孤寂的死是“伟大的人物明星殒灭”,称他“赫赫英名”的“不朽之光却在闪烁”。

诗人站在历史的制高点肯定了拿破仑曾把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引入俄国,激发起俄国一代年青知识分子反抗沙皇专制暴政的革命热情,推进了俄国和整个欧洲反对封建统治的民主主义运动的发展,所以普希金在《拿破仑》诗的最后称“他为俄罗斯人民指出了崇高的使命,给世界以永恒的自由”。

拜伦是英国一位具有叛逆性格的浪漫主义诗人,其思想核心是自由与正义。

他与压迫和奴役人民的社会势不两立,曾骄傲地宣称“我可以独自兀立人间,但绝不把我自由的思想换取一座王位。

”在他看来,为自由而献身无比美好,他说:“啊,自由,你在牢狱里才最灿烂”。

对自由的热忱使他成为一个自觉的自由使者,他曾不顾个人安危支持欧洲弱小民族的民主主义运动。

他先后到爱尔兰、意大利、希腊,在争取自由斗争的一线,忘我地支持被奴役者。

1823年秋天,拜伦曾率领自己招募的一支军队,乘自己出资武装的一艘战舰,远征巴尔干,声援希腊人民反对土耳其统治的民族解放斗争,并亲任远征军统帅,拜伦劳心竭力,最后病死在战争前线的阵地上。

(韦平《普希金及其〈致大海〉》)明确:拿破仑和拜伦,一个是“给世界永恒的自由”者,一个是自由的歌唱者。

他们都有大海般召唤自由的品质,诗人在他们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在这里,诗人、大海和逝去的英雄三者融为一体,“难解难分”。

诗人借此,一方面反映了他对自由的不懈追求,另一方面反映了他在现实中找不到出路(“世界太空虚了……”“凡是有幸福的地方,那儿早就有人在守卫:或许是开明的贤者,或许是暴虐的君王”)时的彷徨与失望。

(解说:上述问题的回答可能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可联系历史上的拿破仑和拜伦的有关资料,补充给学生)(5)学生集体朗读最后两节,然后思考并讨论:这两节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明确:这两节写诗人对大海的深情告别。

“我整个心灵充满了你,/我要把你……带到那静寂的荒漠之乡。

”说明诗人并未消沉,而是充满激情、力量和斗志,决心把大海的精神带向自己足迹所到的地方。

3.欣赏品味学生将自己认为诗中最精彩的地方(诗句、表现手法等)作些分析,然后师生共同评价。

四、比较阅读阅读当代诗人韩东的《你见过大海》,比较它和《致大海》在情感上有何不同?出示投影:你见过大海你想像过大海你想像过大海然后见到它就是这样你见过了大海并想像过它可你不是一个水手就是这样你想像过大海你见过大海你不情愿让海水给淹死就是这样人人都这样学生思考后明确:讴歌大海的诗文很多,多数人都把大海想像得崇高、宏阔、雄伟、深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