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常考字词翻译

合集下载

文言文翻译常考字词

文言文翻译常考字词

一、名词1. 名:名词,如“孔子”、“孟子”。

翻译:孔子,即孔子的名字;孟子,即孟子的名字。

2. 事:事情,如“治国之道,必先治事”。

翻译:治国之道,必须先处理事情。

3. 物:事物,如“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翻译:事物以类相聚,人以群分。

4. 地:地方,如“燕赵之地,多慷慨悲歌之士”。

翻译:燕赵地方,有很多豪放悲歌之士。

二、动词1. 为:做,如“为天下先”。

翻译:成为天下先。

2. 行:行走,如“行百里者半九十”。

翻译:走百里路的人,走到九十里时,路程才完成一半。

3. 听:听信,如“听其言,观其行”。

翻译:听他说的话,观察他的行为。

4. 言:说,如“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翻译:说话的人无罪,听话的人应该引以为戒。

三、形容词1. 好:好的,如“好学深思,心知其意”。

翻译:喜欢学习,深思熟虑,心中明白其意义。

2. 美丽:美丽,如“美人兮,何能忘之”。

翻译:美丽的女子啊,怎能忘记她。

3. 善:善良,如“善人者,人恒爱之”。

翻译:善良的人,人们经常爱戴他。

4. 知:知道,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翻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四、副词1. 竟:竟然,如“竟不知其所终”。

翻译:竟然不知道它的结局。

2. 犹:还,如“犹抱琵琶半遮面”。

翻译:还抱着琵琶半遮住脸。

3. 既:已经,如“既得其所,又何求”。

翻译:既然得到了自己的位置,又何必追求更多。

4. 莫非:难道不是,如“莫非君亦有意于斯”。

翻译:难道不是你也对此有意。

五、介词1. 于:在,如“于嗟阔兮,不吾知兮”。

翻译:唉,离我这么远,不知道我。

2. 以:用,如“以德服人”。

翻译:用德行来服人。

3. 至:到,如“至于东海,有圣人焉”。

翻译:到了东海,有圣人存在。

4. 于斯:在这,如“于斯二者,吾得其一”。

翻译:在这两个之中,我得到了其中一个。

总之,掌握文言文翻译中的常考字词对于提高翻译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积累,多加练习,才能在考试中游刃有余。

文言文各种字的翻译

文言文各种字的翻译

1. 也:表示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了”、“啊”等。

例:吾亦知其然也。

(我也知道是这样的。

)2. 而:连词,表示转折、递进等关系。

例: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我整天思考,不如片刻所学。

)3. 于:介词,表示时间、地点、原因等。

例:子路于卫,闻其有孔子,欲往从之。

(子路在卫国,听说有孔子,想去跟从他。

)4. 何:疑问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什么”。

例:吾有何德,而敢受君子之教?(我有什么德行,敢接受君子的教诲?)5. 且:副词,表示递进、转折等关系。

例:吾欲观其徵,而未知其极。

(我想观察它的征兆,却不知道它的极限。

)6. 乃:连词,表示结果、原因等。

例:吾尝三思,乃决行之。

(我反复思考三次,才决定行动。

)7. 焉:疑问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哪里”、“怎么”等。

例:吾欲问之,焉可得也?(我想问他,哪里能找到呢?)8. 其:代词,表示指代。

例:吾未见其明,而不识其暗。

(我没有见过他的明,却不知道他的暗。

)9. 若:连词,表示条件、假设等。

例:若有人兮,知吾之者。

(如果有人知道我。

)10. 虽:连词,表示让步、转折等关系。

例:虽千万人,吾往矣。

(即使有千万人,我也去。

)11. 以:介词,表示原因、方式等。

例:吾以吾之不才,而得为君之臣。

(因为我能力不足,却能得到君主的信任。

)12. 于:介词,表示时间、地点、原因等。

例:吾于此时,方有所悟。

(我在这个时候,才有了一些领悟。

)以上仅为部分文言文常用字的翻译和解释,实际上,文言文中还有很多独特的字词,需要我们通过阅读、学习和实践,逐渐掌握。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文言文常见字词翻译

文言文常见字词翻译

1. 君子:今译为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2. 士:今译为读书人、知识分子。

3. 天子:今译为皇帝。

4. 臣:今译为臣子,对君主或上级的尊称。

5. 宫:今译为皇宫,古代帝王的居所。

6. 治:今译为治理,指国家、地方或事务的管理。

7. 朝:今译为朝廷,指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

二、动词1. 为:今译为做、成为。

2. 行:今译为走、行走。

3. 说:今译为说、讲。

4. 求之:今译为寻找。

5. 得:今译为得到、获得。

6. 赋:今译为写诗、作文。

7. 谈:今译为谈论、议论。

三、形容词1. 美哉:今译为多么美好啊。

2. 善:今译为好、优秀。

3. 知:今译为聪明、有智慧。

4. 仁:今译为仁爱、仁慈。

5. 贤:今译为有才能、有德行。

6. 诚:今译为真诚、诚实。

1. 然:今译为然而、可是。

2. 犹:今译为还、仍然。

3. 盖:今译为因为、由于。

4. 乃:今译为就是、就是。

5. 而已:今译为罢了、就如此。

五、连词1. 而:今译为并且、而且。

2. 则:今译为那么、就。

3. 故:今译为因此、所以。

4. 且:今译为而且、并且。

5. 若:今译为如果、假如。

六、助词1. 者也:今译为……的。

2. 焉:今译为在那里、怎么。

3. 以:今译为用、因为。

4. 于:今译为在、对于。

5. 于乎:今译为吗。

通过以上对文言文常见字词的翻译,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领略古人的智慧。

当然,文言文博大精深,以上仅为冰山一角。

在阅读文言文时,还需结合具体语境,仔细揣摩,方能领悟其中真谛。

文言文常见的字词翻译

文言文常见的字词翻译

1. 于是:表示因此、因此之故。

翻译:因此、于是乎。

2. 虽然如此:尽管如此、虽然这样。

翻译:尽管如此、虽然这样。

3. 然而者:然而、但是。

翻译:然而、但是。

4. 于是乎:于是、就此。

翻译:于是、就此。

5. 以至于:以至于、以致于。

翻译:以至于、以致于。

6. 然后者:然后、接着。

翻译:然后、接着。

7. 于是者:于是、就此。

翻译:于是、就此。

8. 于是也:于是、就此。

翻译:于是、就此。

9. 于是乎者:于是、就此。

翻译:于是、就此。

10. 以其:因为、由于。

翻译:因为、由于。

11. 而已:罢了、如此而已。

翻译:罢了、如此而已。

12. 于是乎也:于是、就此。

翻译:于是、就此。

13. 于是者也:于是、就此。

翻译:于是、就此。

14. 以其然:因为这样、由于这样。

翻译:因为这样、由于这样。

15. 然后也:然后、接着。

翻译:然后、接着。

16. 于是乎者也:于是、就此。

翻译:于是、就此。

17. 虽然者:尽管如此、虽然这样。

翻译:尽管如此、虽然这样。

18. 于是乎也者:于是、就此。

翻译:于是、就此。

19. 然后者也:然后、接着。

翻译:然后、接着。

20. 以其然也:因为这样、由于这样。

翻译:因为这样、由于这样。

21. 于是乎者也:于是、就此。

翻译:于是、就此。

22. 于是者者也:于是、就此。

翻译:于是、就此。

23. 虽然者也:尽管如此、虽然这样。

翻译:尽管如此、虽然这样。

24. 于是乎者也者:于是、就此。

翻译:于是、就此。

25. 于是者者也者:于是、就此。

翻译:于是、就此。

26. 以其然者也:因为这样、由于这样。

翻译:因为这样、由于这样。

通过以上翻译,我们可以看出文言文中许多字词的含义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

在阅读文言文时,了解这些字词的翻译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积累这些字词,以便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好地运用它们。

古代文言文重要字词翻译

古代文言文重要字词翻译

一、重要字词翻译1. 乃:于是、就例句:吾乃华夏子孙,当自强不息。

(我是华夏子孙,应当自强不息。

)2. 之:的、之例句:山川之壮,无出其右。

(山川的壮丽,没有能超过它的。

)3. 于:在、对于例句:子路于孔子之门,为弟子之首。

(子路在孔子的门下,是弟子中的佼佼者。

)4. 而:并且、而且例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并且时常复习,不是很愉快吗?)5. 以:用、因为例句:以其无欲,故能成其大。

(因为他没有欲望,所以能够成就大事。

)6. 之:的、之例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天下兴亡,每个人都有责任。

)7. 于:在、对于例句:孟子见梁惠王,言王之政。

(孟子见到梁惠王,谈论王的政治。

)8. 而:并且、而且例句:此所以学者之所以贵也。

(这就是学者之所以可贵的原因。

)9. 以:用、因为例句:以其善也,故能得民心。

(因为他善良,所以能够得到民心。

)10. 之:的、之例句:此所以学者之所以能立功名也。

(这就是学者之所以能够建立功名的道理。

)二、字词解释1. 乃:表示原因、目的、结果等,相当于“于是”、“就”。

2. 之:表示所属关系,相当于“的”;在句子中起连接作用,相当于“之”。

3. 于:表示位置、时间、原因等,相当于“在”、“对于”。

4. 而:表示并列、转折、递进等关系,相当于“并且”、“而且”。

5. 以:表示手段、原因、条件等,相当于“用”、“因为”。

通过以上对古代文言文重要字词的翻译和解释,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学习古代知识。

在阅读古代文献时,注意对字词进行准确的翻译和解释,有助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语文文言文翻译常用字词

语文文言文翻译常用字词

一、名词1. 人:人,通“仁”,仁爱、仁德之意。

如:“仁者爱人。

”(孔子《论语》)翻译:仁爱的人爱别人。

2. 天:自然界,宇宙。

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易经》)翻译:宇宙运行不息,君子应自强不息。

3. 地:土地、大地。

如:“地广人稀。

”(成语)翻译:土地广阔,人烟稀少。

4. 国:国家、国度。

如:“国破山河在。

”(杜甫《春望》)翻译:国家虽然破败,但山河依然存在。

5. 家:家庭、家族。

如:“家和万事兴。

”(成语)翻译:家庭和睦,万事兴旺。

二、动词1. 为:做、成为。

如:“为天下先。

”(成语)翻译:成为天下的先锋。

2. 行:走、行走。

如:“行百里者半九十。

”(成语)翻译:走了一百里的路,还剩下九十里。

3. 见:看见、出现。

如:“见贤思齐焉。

”(孔子《论语》)翻译:看见贤人,就要向他看齐。

4. 得:得到、获得。

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翻译:行善事的人得到多帮助,行恶事的人得到少帮助。

5. 失:失去、丢失。

如:“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成语)翻译:在东方失去了,在西方得到了。

三、形容词1. 大:大、巨大。

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翻译:大江东流去,浪花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 小:小、微小。

如:“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

”(成语)翻译:小事隐藏在野外,大事隐藏在市井。

3. 善:善良、善良的。

如:“善者不仁,仁者不善。

”(孔子《论语》)翻译:善良的人不仁,仁爱的人不善良。

4. 恶:邪恶、邪恶的。

如:“恶贯满盈。

”(成语)翻译:罪恶深重。

5. 美丽:美丽、美好的。

如:“美人迟暮。

”(成语)翻译:美丽的女子迟暮。

四、副词1. 乃:于是、就。

如:“乃知非吾罪也。

”(成语)翻译:才知道不是我的罪过。

2. 即:就是、即是。

如:“即位为帝。

”(成语)翻译:即位成为皇帝。

3. 所:所、所……的地方。

如:“所过之处,草木皆兵。

”(成语)翻译:所经过的地方,草木都变成了兵。

文言文初中字词翻译常考

文言文初中字词翻译常考

一、文言文常考字词1. 言言,言语也。

文言文中,“言”字用途广泛,可作动词、名词、形容词等。

如:“子路,言必信,行必果。

”(子路,说话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坚决。

)2. 之之,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之”等。

如:“吾欲之南海。

”(我想去南海。

)3. 而而,连词,表顺承、转折等。

如:“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君子的恩泽,五代就会消失。

)4. 于于,介词,表示在、到等。

如:“于归,宜其室家。

”(嫁出去,要适应自己的家庭。

)5. 以以,介词,表示用、因为等。

如:“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因为他对待晋国无礼,而且对楚国怀有二心。

)6. 于于,介词,表示在、到等。

如:“于归,宜其室家。

”(嫁出去,要适应自己的家庭。

)7. 而而,连词,表顺承、转折等。

如:“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君子的恩泽,五代就会消失。

)8. 于于,介词,表示在、到等。

如:“于归,宜其室家。

”(嫁出去,要适应自己的家庭。

)9. 以以,介词,表示用、因为等。

如:“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因为他对待晋国无礼,而且对楚国怀有二心。

)10. 而而,连词,表顺承、转折等。

如:“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君子的恩泽,五代就会消失。

)二、文言文常考字词翻译1. 言言,言语也。

翻译为:说话、言语。

2. 之之,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之”等。

翻译为:的、之。

3. 而而,连词,表顺承、转折等。

翻译为:而且、但是。

4. 于于,介词,表示在、到等。

翻译为:在、到。

5. 以以,介词,表示用、因为等。

翻译为:用、因为。

6. 于于,介词,表示在、到等。

翻译为:在、到。

7. 而而,连词,表顺承、转折等。

翻译为:而且、但是。

8. 于于,介词,表示在、到等。

翻译为:在、到。

9. 以以,介词,表示用、因为等。

翻译为:用、因为。

10. 而而,连词,表顺承、转折等。

翻译为:而且、但是。

综上所述,文言文常考字词翻译,需掌握字词的基本意义,结合语境进行分析。

文言文高频翻译字词

文言文高频翻译字词

一、人物称谓1. 君子:品德高尚之人。

2. 君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3. 妇人:古代对女子的尊称。

4. 君子:古代对尊贵者的尊称。

5. 尊师:对老师的尊称。

二、官职名称1. 吏部:古代掌管官员选拔的部门。

2. 司马:古代掌管军事的官员。

3. 尚书:古代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

4. 太子:皇位继承者。

5. 太师:古代官职,掌管教化。

三、地理名词1. 山川:山岳与河流。

2. 江河:大江与大河。

3. 邦国:古代国家。

4. 诸侯:古代分封制下的地方诸侯。

5. 邑县:古代行政区划。

四、时间名词1. 甲子:古代干支纪年法中的第一年。

2. 朔望:月初与月望,即每月的初一与十五。

3. 春秋:古代指一个季节,后泛指一年。

4. 朝夕:早晚,形容时间短暂。

5. 晨昏:早晨与黄昏,形容时间。

五、事物名词1. 花草:花与草。

2. 鸟兽:鸟与兽。

3. 食饮:食物与饮料。

4. 衣裳:衣服。

5. 房舍:房屋。

六、动词1. 行:行走。

2. 闻:听到。

3. 见:看到。

4. 读:阅读。

5. 思:思考。

七、形容词1. 伟大:非常伟大。

2. 美好:美好。

3. 善良:善良。

4. 美丽:美丽。

5. 坚强:坚强。

八、连词1. 而:表示并列或递进。

2. 以:表示目的。

3. 于:表示在。

4. 为:表示成为。

5. 于:表示因为。

九、副词1. 乃:竟然。

2. 亦:也。

3. 乃:就是。

4. 谓:说。

5. 谓:认为。

十、语气词1. 哉:感叹词,表示惊讶。

2. 矣:感叹词,表示遗憾。

3. 焉:感叹词,表示疑问。

4. 哉:感叹词,表示赞叹。

5. 焉:感叹词,表示疑问。

以上为文言文高频翻译字词,学者在阅读与翻译文言文时,可结合上下文,准确理解其含义。

通过不断积累,定能提高文言文阅读与翻译水平。

文言文常翻译字词

文言文常翻译字词

一、名词1. 君子:指品德高尚之人,有道德修养的人。

2. 父母:指父亲和母亲,泛指长辈。

3. 国家:指国家政权,国家机构。

4. 邻邦:指相邻的国家,泛指邻近的地区。

二、动词1. 闻:听,得知。

2. 行:走,行动。

3. 知:知道,了解。

4. 见:看见,遇见。

三、形容词1. 仁:仁爱,仁慈。

2. 智:智慧,聪明。

3. 善:善良,有德行。

4. 贤:有才德,有才能。

四、副词1. 然:如此,这样。

2. 虽:虽然,尽管。

3. 且:并且,而且。

4. 犹:还,仍然。

五、介词1. 于:在,对于。

2. 以:用,以……为。

3. 为:做,作为。

4. 于:比,较。

六、连词1. 而:并且,而且。

2. 故:因此,所以。

3. 若:如果,如同。

4. 然则:既然如此,那么。

以下,试举几例文言文中的句子及其翻译: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并且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2.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翻译:有道德的人成全别人的好事,不帮助别人做坏事。

3.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了解知识的人不如喜欢知识的人,喜欢知识的人不如以知识为乐趣的人。

4.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翻译:父母在世时,不远行,如果出游,必须有固定的目的地。

5.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翻译:道路漫长而又遥远,我将努力追求真理。

总之,文言文中诸多字词,虽历经千年,但其内涵依旧丰富。

通过对这些字词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思想、情感和文化。

古代文言文常考字词翻译

古代文言文常考字词翻译

一、文言文概述文言文,又称古文,是我国古代书面语的总称。

它始于先秦,盛行于汉代,历经唐宋元明清各代,直至近现代。

文言文具有严谨的结构、丰富的词汇和独特的韵味,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文言文,以下将介绍一些古代文言文常考字词的翻译。

二、古代文言文常考字词翻译1. 且翻译:并且、而且、又、还。

例句:吾欲与汝游,且去也。

(吾欲与汝游,并且要去。

)2. 故翻译:所以、因此、因此之故。

例句: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斗。

)3. 而翻译:并且、而且、然后、于是。

例句:吾友善吾,而吾善之。

(我的朋友对我好,并且我也对他好。

)4. 之翻译:这、那、的、之、往。

例句:吾之友善吾,而吾善之。

(我的朋友对我好,我对他也好。

)5. 于翻译:在、于、对。

例句:吾生于斯,长于斯。

(我生在这里,长在这里。

)6. 也翻译:了、啊、呀、吗。

例句:吾欲与汝游,也去也。

(我想和你一起去,也去了。

)7. 以翻译:用、以、因为。

例句:吾以剑刺之,以杀之。

(我用剑刺他,为了杀死他。

)8. 于翻译:比、比得上。

例句:吾善剑,于万人之中,独吾能胜之。

(我擅长剑术,在万人之中,只有我能胜过他。

)9. 何翻译:什么、怎么、为什么。

例句:吾问之,何以为生?(我问他,他怎么生活?)10. 而翻译:如果、那么。

例句:吾欲与汝游,而汝不欲,吾亦不游。

(我想和你一起去,如果你不想去,我也不去。

)11. 且翻译:并且、而且、又、还。

例句:吾友善吾,且吾善之。

(我的朋友对我好,并且我也对他好。

)12. 也翻译:了、啊、呀、吗。

例句:吾欲与汝游,也去也。

(我想和你一起去,也去了。

)13. 以翻译:用、以、因为。

例句:吾以剑刺之,以杀之。

(我用剑刺他,为了杀死他。

)14. 于翻译:比、比得上。

例句:吾善剑,于万人之中,独吾能胜之。

(我擅长剑术,在万人之中,只有我能胜过他。

)15. 何翻译:什么、怎么、为什么。

例句:吾问之,何以为生?(我问他,他怎么生活?)三、总结通过以上对古代文言文常考字词的翻译,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常用文言文的字词翻译

常用文言文的字词翻译

1. 之翻译:的、地、得、之间等。

例句:“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温习,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吗?”2. 而翻译:并且、而且、却、就等。

例句:“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翻译: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

”3. 也翻译:也、啊、呢等。

例句:“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述而》)翻译: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学习的人。

”4. 以翻译:用、以、以及、因为等。

例句:“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论语·颜渊》)翻译:孔子说:“君子用文化来结交朋友,用朋友来辅助自己的仁德。

”5. 于翻译:在、于、对于等。

例句:“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翻译: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喜欢它的人,喜欢它的人不如享受它的人。

”6. 于翻译:在、于、对于等。

例句:“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翻译:孔子说:“君子心胸开阔,小人忧愁不断。

”7. 也翻译:也、啊、呢等。

例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温习,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吗?”8. 而翻译:并且、而且、却、就等。

例句:“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翻译:孔子说:“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9. 也翻译:也、啊、呢等。

例句:“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知识,从而获得新的理解,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10. 于翻译:在、于、对于等。

例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温习,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吗?”以上仅为常用文言文字词的翻译示例,实际上文言文中的字词繁多,理解起来需要一定的语言功底和文化素养。

初中文言文常考翻译

初中文言文常考翻译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是很君子吗?”二、《为政》篇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知识,从中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三、《八佾》篇原文: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翻译:孔子说:“君子如果不庄重,就不会有威严;学习却不稳固。

要以忠诚和诚信为主,不要与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犯了错误不要害怕改正。

”四、《里仁》篇原文: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翻译:孔子说:“君子心怀道德,小人只顾乡土;君子心怀法度,小人只顾私利。

”五、《公冶长》篇原文: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翻译:子贡问:“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遵循的呢?”孔子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六、《雍也》篇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了解学问的人不如喜欢学问的人,喜欢学问的人不如以学问为乐的人。

”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学习的人。

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通过以上文言文常考翻译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论语》中的句子简练而富有哲理。

学习这些句子,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还能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注重积累,多读、多背、多思考,才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中考文言文字词翻译大全

中考文言文字词翻译大全

中考文言文字词翻译大全
1.水尤清冽尤:格外。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道:道路。

见:出现。

3.为坻,为屿,为嵁坻:水中高地。

屿:小岛。

嵁:不平的岩石。

4.潭中鱼可百许头可:大约。

5.佁然不动佁然:呆呆的样子。

6.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清:凄清。

居:停留。

7.隶而从者隶:跟从。

8.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向西。

9.下见小潭下:在下面。

10.日光下澈下:往下。

11.皆若空游无所依空:在空中。

1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斗:像北斗星一样。

蛇:像蛇那样。

13.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

14.似与游者相乐乐:逗乐。

15.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凄:使-----凄凉。

寒:使-----寒冷。

16.记之而去去:离开。

17.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珮、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

18.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
小路,顺势往下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

19.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20.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

阳光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动。

文言文常见翻译字词翻译

文言文常见翻译字词翻译

1. 之: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她”、“它”或“的”。

如:“孔子之徒,七十有二人。

”(孔子的学生有七十二人。

)2. 而:连词,表示顺承、转折、递进等关系。

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并且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3. 于: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到”、“对于”等。

如:“月出于东山之上。

”(月亮从东山上升起。

)4. 其: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的”、“她的”、“它的”或“那”。

如:“吾友其贤矣。

”(我的朋友很贤良。

)5. 故:连词,表示因果、结果等关系。

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不学习就会失败。

)6. 以: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把”、“以……为”等。

如:“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自己糊里糊涂,却要让别人明白。

)7. 于: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比”、“在……之上”等。

如:“吾不如子卿。

”(我不如子卿。

)8. 若:连词,表示假设、条件等关系。

如:“若夫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9. 则:连词,表示顺承、递进、转折等关系。

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而不生气,不是君子吗?”)10. 也:助词,用于句末,表示语气。

如:“吾日三省吾身。

”(我每天反省自己。

)11. 而:连词,表示转折、递进等关系。

如:“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我曾经整天思考,却不如片刻学习有成效。

)12. 于: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到”、“对于”等。

如:“今者吾丧我独何之?”(现在,我失去了自我,我将去往何方?)13. 其: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的”、“她的”、“它的”或“那”。

如:“吾友其贤矣。

”(我的朋友很贤良。

)14. 故:连词,表示因果、结果等关系。

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中考文言文翻译字词翻译

中考文言文翻译字词翻译

1. 古义:至于;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例句:“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劝学》)翻译:至于那幽深昏暗而使人感到模糊迷惑的地方,也没有什么可以凭借的东西,也就不能到达。

2. 古义:到达;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例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翻译: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什么不同,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3. 古义:凭借;今义:依靠。

例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翻译: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

4. 古义:以为;今义:认为。

例句:“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劝学》)翻译:因为他们探求和思考深邃,而且没有不思考的事物。

5. 古义:征求;今义:寻求。

例句:“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劝学》)翻译:没有蛇、鳝的洞穴它们就无处存身。

6. 古义:寄托;今义:托付。

例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劝学》)翻译:我曾经整日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

7. 古义:通“逾”,超过;今义:越过。

例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翻译: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然而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

8. 古义:所以;今义:表示因果关系。

例句:“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劝学》)翻译: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

9. 古义:感到疑惑;今义:感到困惑。

例句:“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劝学》)翻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于险阻、僻远的地方。

10. 古义:所以;今义:因此。

例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翻译:老师,是用来传授知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

在翻译文言文时,除了理解字词的基本意义外,还要注意其特殊的用法和语境。

例如,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等都是需要特别注意的。

通过对字词的准确翻译,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常见文言文翻译字

常见文言文翻译字

1. 道德(dào dé)翻译:道德,指人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例句:《论语·为政》:“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翻译:用道德来引导人们,用礼制来统一人们的行为。

2. 仁(rén)翻译:仁,指仁爱、仁慈之心。

例句:《孟子·离娄上》:“仁者,爱人。

”翻译:有仁心的人,是爱别人的。

3. 义(yì)翻译:义,指正义、道义。

例句:《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义之所在,不辞其难。

”翻译:正义所在之处,不推辞困难。

4. 礼(lǐ)翻译:礼,指礼节、礼仪。

例句:《礼记·中庸》:“礼之用,和为贵。

”翻译:礼的运用,和谐最为重要。

5. 智(zhì)翻译:智,指智慧、聪明。

例句:《论语·为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翻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

6. 信(xìn)翻译:信,指诚信、信任。

例句:《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翻译:诚信接近于正义,说的话才能实现。

7. 忠(zhōng)翻译:忠,指忠诚、忠心。

例句:《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

”翻译:人如果没有忠诚和诚信,就无法立足于世。

8. 孝(xiào)翻译:孝,指孝顺、孝道。

例句:《孝经·开宗明义章》:“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翻译:孝道,始于侍奉父母,中于侍奉君主,终于成就自身。

9. 恕(shù)翻译:恕,指宽恕、宽容。

例句:《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翻译: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10. 谦(qiān)翻译:谦,指谦虚、谦让。

例句:《尚书·大禹谟》:“满招损,谦受益。

”翻译:骄傲会招致损失,谦虚会得到益处。

以上这些常见文言文词语,不仅反映了古代人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也为我们今天的生活提供了借鉴。

小学文言文必备字词翻译

小学文言文必备字词翻译

一、天翻译:自然界,天空。

例句:天高云淡。

(天空高远,云彩稀薄。

)二、地翻译:大地,地面。

例句:地广人稀。

(地面广阔,人烟稀少。

)三、日翻译:太阳,日子。

例句:日出东方。

(太阳从东方升起。

)四、月翻译:月亮,月份。

例句:月明星稀。

(月亮明亮,星星稀少。

)五、风翻译:自然界中的气流,风力。

例句:春风拂面。

(温暖的春风吹拂着脸庞。

)六、雨翻译:自然界中的降水,雨水。

例句:雨后春笋。

(春雨过后,竹笋迅速生长。

)七、水翻译:自然界中的液体,水资源。

例句:水滴石穿。

(水滴不断地滴在石头上,最终能穿透石头。

)八、山翻译:自然界中的高地,山脉。

例句:山清水秀。

(山峦叠嶂,水清澈秀丽。

)九、石翻译:自然界中的坚硬物质,石头。

例句:石破天惊。

(形容声音极大,震撼天地。

)十、花翻译:自然界中的植物,花朵。

例句:花开富贵。

(花开得旺盛,象征着富贵。

)十一、草翻译:自然界中的植物,草本植物。

例句:草长莺飞。

(草木茂盛,黄莺飞翔。

)十二、树翻译:自然界中的植物,树木。

例句:树大招风。

(树木高大,容易受到风的吹袭。

)十三、云翻译:自然界中的水汽凝结物,云朵。

例句:云雾缭绕。

(云雾环绕,景色朦胧。

)十四、雪翻译:自然界中的降水,雪花。

例句:雪中送炭。

(在下雪的时候送炭,比喻在别人困难时给予帮助。

)十五、鸟翻译:自然界中的鸟类。

例句:鸟语花香。

(鸟儿的鸣叫声和花香交织在一起,形容春天气息。

)十六、鱼翻译:自然界中的水生动物,鱼类。

例句:鱼翔浅底。

(鱼儿在浅水区游动。

)十七、虫翻译:自然界中的小型动物,昆虫。

例句:虫鸣夜半。

(夜晚昆虫鸣叫。

)十八、人翻译:人类。

例句: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不是圣人贤人,谁能不犯错误呢?)十九、我翻译:自称。

例句:我思故我在。

(我思考,所以我知道自己的存在。

)二十、你翻译:称对方。

例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你和我,彼此互相包含。

)二十一、他翻译:称第三方。

例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别人的缺点可以作为自己的教训。

文言文翻译_常考词

文言文翻译_常考词

昔者孔子居鲁,衣缊袍,食藜藿,在陈、蔡绝粮,从者病,莫能兴。

孔子仰天而叹,曰:“大道如砥,其直如矢,无有险阻,何为乎中道而废乎?”译文:昔日孔子居于鲁国,身穿粗布衣袍,食用藜藿之草,曾在陈国、蔡国遭遇断粮,随从者病倒,无法起身。

孔子仰望天空,长叹一声,说道:“大道如同磨刀石,笔直如同箭矢,没有任何险阻,为何在中途放弃呢?”常考词解释:1. 昔者:从前,过去。

2. 居鲁:居于鲁国。

3. 衣缊袍:穿着粗布衣袍。

4. 食藜藿:食用藜藿之草,一种野菜。

5. 在陈、蔡绝粮:在陈国、蔡国遭遇断粮。

6. 从者:随从的人。

7. 病:生病。

8. 兴:起身。

9. 仰天而叹:仰望天空,长叹一声。

10. 大道如砥:大道如同磨刀石,形容道路平坦。

11. 其直如矢:笔直如同箭矢,形容道路直。

12. 无有险阻:没有任何险阻。

13. 何为乎中道而废乎:为何在中途放弃呢?原文: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译文:孟子说:“君子有三件快乐的事情,而称王天下并不在其中。

父母双全,兄弟和睦,这是第一件快乐;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这是第二件快乐;得到天下英才并加以教育,这是第三件快乐。

君子有三件快乐的事情,而称王天下并不在其中。

”常考词解释:1.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2. 三乐:三件快乐的事情。

3. 王天下:称王天下,指成为天下之王。

4. 存:存在。

5. 父母俱存:父母双全。

6. 兄弟无故:兄弟和睦。

7. 仰不愧于天:抬头无愧于天,表示心地坦荡。

8. 俯不怍于人:低头无愧于人,表示行为端正。

9. 天下英才:天下有才能的人。

10. 教育之:加以教育。

11. 不与存焉:并不在其中存在。

文言文重点字词翻译摘抄

文言文重点字词翻译摘抄

原文摘抄: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重点字词翻译:
1. 豫章故郡:豫章,地名,今江西省南昌市;故郡,旧时的郡治。

2. 洪都新府:洪都,地名,今江西省南昌市;新府,新建的府治。

3. 星分翼轸:星宿分布,翼轸是二十八宿之一。

4. 衡庐:衡,地名,今湖南省衡阳市;庐,地名,今江西省九江市。

5. 襟三江而带五湖:襟,以……为襟带;三江,指长江、汉江、淮河;五湖,指
太湖、鄱阳湖、洞庭湖、巢湖、洪泽湖。

6. 控蛮荆而引瓯越:控,控制;蛮荆,指荆楚地区;引,连接;瓯越,指浙江、
福建一带。

7. 物华天宝:物华,自然景观之美;天宝,天赐的珍宝。

8. 龙光射牛斗之墟:龙光,指宝剑的光芒;牛斗,星宿名,指斗宿和牛宿;墟,
所在之地。

9. 人杰地灵:人杰,杰出的人才;地灵,土地灵秀。

10. 徐孺下陈蕃之榻:徐孺,人名,指东汉文学家徐孺子;下,放下;陈蕃,人名,指东汉文学家陈蕃;榻,坐具。

译文:
南昌曾是古代的豫章郡,现在是新建的洪都府。

星辰分布,地接衡庐。

以三江为襟,以五湖为带,控制着荆楚地区,连接着瓯越。

自然景观之美,宝剑的光芒照耀着牛斗星宿之地;杰出的人才,土地灵秀,徐孺子放下陈蕃的坐具。

《滕王阁序》中,作者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夸张等,描绘了滕王阁的壮丽景象和南昌的美丽风光,表达了对历史的追忆和对人才的赞美。

同时,通过对重点字词的翻译,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中的文化内涵和表达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常考字词翻译
文言文常考字词翻译:
1.让:责备,责怪。

2.尤:罪过,过错;怨恨;归咎;特别。

3.折:驳斥,使对方屈服。

4.谮:说坏话诬陷别人。

5.衔:藏在心中,特指怀恨。

6.劾:揭发罪状。

7.讦:攻击或揭发别人的短处。

8.逋:①逃亡,逃跑;②拖延,迟延。

9.械:桎梏,脚镣和手铐。

10.觐:原指诸侯朝见天子。

11.祚:福;帝王。

践祚:登上帝位。

1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13.课:考核、督促、征收。

14.风、化:教育感化。

1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16.游:①游玩,浏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17.趣、趋:①趋向、奔赴,又引申为赶快,迅速;②通“促”,催促。

18.劾:举报,检举,揭发。

19.白:告诉,报告。

常用于官吏之间。

20.短:进谗言,说坏话。

21.固:本来,坚持,坚固。

22.第:但、只管。

23.贷:借出,宽恕。

24.逮:达到。

25.迨:等到。

26.殚:竭尽。

27.耽:沉溺。

28.但:只、仅仅,徒然。

29.惮:畏惧。

30.秩:官吏的俸禄,次序。

31.恶:哪里,讨厌。

32.典:法则、制度,主管,主持。

33.吊:慰问。

34.牒:文书。

35.谮:诬陷。

36.斫:砍。

37.诘:责问。

38.靖:安定。

39.就:接近。

40.竟:完毕、终了,从头到尾。

41.绝:断绝,非常,超越,横渡。

42.堪:忍受,能够。

43.悉:全、尽。

44.息:生长,繁殖,停止。

45.袭:因循,沿袭,侵袭。

46.葸:畏怯。

47.黠:狡猾。

48.狎:轻侮。

49.遐:远。

50.暇:空闲。

51.下:攻克,交给……去处理。

52.鲜:少。

53.先:祖先,死去的。

54.嫌:疑惑,仇怨。

55.相:容貌,辅助。

56.荫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上的官爵而受到封赏。

57.隅:角落。

58.不虞:没料到。

59.渝:改变。

60.膺:胸。

61.英:花。

62.营:经营,谋求。

63.寓:寄寓。

64.谕:告诉,知道,了解。

65.狱:案件,官司。

66.掾:古代属官的统称。

67.殒:死亡。

68.陨:从高处掉下。

69.愠:生气。

70.宰:主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