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到极致便为雅
大俗与大雅
大俗与大雅2018级5班董园浩古人云:大俗即大雅。
然何谓大俗?何谓大雅?俗者,粗鄙也。
或许我们并不清楚俗的准确概念,但我们却能对此做出自以为精确无比的判断。
若有一农民躬耕于田亩,必谓之俗;若有一秀才满口之乎者也,亦谓之俗;若有一臣子辗转于官场之间,此必是大俗也。
从来入世的思想便是充满风尘气的。
仿佛这芸芸众生都是顺应潮流之人,喝上一口疯泉之水,与时俱进,跟着大家一起疯疯癫癫,甚至满嘴疯言疯语,便是最好。
然而从来如此,便对吗?雅者,高尚也。
自古人们就对高雅之物颇有研究。
中国古典美学有四大基本概念:清、逸、妙、神。
但人们对于高雅与否的判断却仅仅是“赏其皮相”,未窥其本真。
若有一渔者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上云卷云舒,必谓之雅;若有一樵夫人生迟暮仍能松花酿酒,春水煎茶,亦谓之雅;若有一隐士“几时归去,作个闲人。
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此必是大雅也。
从来大雅就是些虚无缥缈的意境。
然而这般有“境界”之人,就必是雅吗?若披星戴月的农民是“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若金榜题名的秀才是“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轼,若深谙为官之道的臣子是“不畏浮云遮望眼”的王安石。
那么,何谓之俗,何谓之雅呢?我们总是习惯于把俗和雅作为两个对立的词,殊不知人不可无俗,亦不可无雅。
繁华落尽见真淳。
清、逸、妙、神,这些都属于王静安先生所说的“境界”,境界又归于“道”。
在大俗处悟道,才是极好的。
现在这社会,这物欲横流的世界,有多少人写文章都只是华丽辞藻的堆砌,而毫无灵魂。
自以为文中有几句阳春白雪,便可沾染上古人的仙气。
但没有经历过劫难的人,又怎会懂得看透繁华之后的大彻大悟呢?余秋雨先生所写的《都江堰》中有一句话:“他以田间老农的思维,进入了最澄彻的人类学的思考。
”是啊,人只有在最质朴的地方才能够找到最纯粹的道啊。
大雅背后必有大俗,大俗之人亦可大雅。
故曰:大俗即大雅。
2020年高考作文押题素材6
2020年高考作文押题素材:个体和群体(一)个体和群体的名言1.皮之不存,毛将焉附?2.道德之立,所以利群。
(梁启超)3.一滴水也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
4.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伏尔泰)5.芸芸众生,孰不爱生?爱生之极,进而爱群。
(秋瑾)6.每个人都在愤世疾俗,每个人又都在同流合污。
(熊培云)7.所有人其实就是一个整体,别人的不幸就是你的不幸,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它就是为你而鸣。
(约翰·多恩)8.人,力不如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荀子)9.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
(雷锋)10.世间有万事万物,你即是其中的一种。
万物不断生长,你即是生长的一种。
这种生长让你像雪一样飘落在不属于你的风景地,隐去丑陋,直到街道和这狂乱的世界都堆满了雪。
(罗伯特·潘·沃伦)(二)个体和群体的典例1.个体:平凡也美丽,渺小亦精彩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朵花可以点缀春天的美丽,一颗螺丝钉可以带动机器的运转。
尽管世间繁华万千,但依然可以发现:其实,平凡也美丽,芸芸众生中的你,也可以变成精彩而有个性的你!2.集体:个体共同谱写的交响曲有一种鸥鸟,常数万只聚在一起飞行,而它们飞行的步调惊人的一致,好像有一个总指挥在指挥着它们。
其实,每一只鸥鸟是通过观察身边几只鸥鸟行动的变化而随时调整自己的飞行姿态。
最终,因为无数个体的自觉融入,平凡而渺小的鸥鸟,上演了壮观无比的飞行“大戏”。
3.安泰俄斯之死古希腊神话里有一个大力士叫安泰俄斯,因为他的母亲是大地之神,所以只要他身体触地,就能从大地中源源不断地吸取力量,战胜任何对手。
后来,有人发现了他的秘密,就在与他格斗时把他举在空中,掐断他和大地的联系,很快就把他杀死了。
人民群众就像大地,离开了人民群众的英雄,会变成失去力量的安泰俄斯。
4.巨杉的秘密美国西海岸长着很多巨杉,它们高达七八十米,相当于40层楼高。
浅谈雅与俗
浅谈雅与俗浅谈雅与俗说到“雅”与“俗”,人们很容易就会联想到“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
其实真要是那么容易界说的话,历来对雅俗的说法就不会莫衷一是了。
雅与俗是一组对立的美学概念,当每个人面对需要做出审美价值判断的对象时,其结果也不尽相同,这对概念也是有着时代性、地域性和主观性的。
这对概念似乎还有介乎二者之间的中间概念,那就是“雅俗共赏”(笔者不认同会有这种现象发生),当然,有些审美对象不存在雅俗的问题。
雅与俗是人类根据自己的经验赋予某件事物的一种较为抽象的模糊的概念,是相互依存并可以互相转化的一对矛盾。
雅,其本义是鸟名,乌鸦的一种。
《说文》:“楚乌也。
”从隹,牙声。
在中国文学的修辞中是明显具有褒义的,譬如:一、正确;合乎规范:雅者,正也。
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
(《毛诗序》)文章尔雅。
(《史记。
三王世家》)。
索隐:皆训正也。
雅之为言正也。
(《风俗通·声音》)雅者,古正也。
(《白虎通·礼乐》)。
按:说文疋下古文,以为诗大雅字。
疋字隶体似正,故傅会训正,其实古文借疋为谞,后又借雅为谞也。
风,讽也。
雅,谞也,颂,诵也。
此四始之本字。
辞令就得谓之雅。
君子安雅。
(《荀子·荣辱》)。
注:“正而有美德者谓之雅。
”察纳雅言。
(诸葛亮《出师表》)又如:雅道(正道,大道);雅音(正音);雅算(正确的决策);雅学(正道之学。
指儒家经典之学)二、高尚美好:张耳雅游。
(《史记·张耳陈馀传》)忽忘雅素。
(《汉书·张禹传》)雅步擢纤腰。
(《陆云诗》)。
注:“闲雅谓妖丽也。
”都督阎公之雅望。
(王勃《滕王阁序》)又如:雅操(称弹奏乐曲高雅精妙);雅望(美好的愿望);雅篇(优美的篇章);雅像(雅相);雅量高致(气度不凡,情趣高尚);雅驯(温文不俗);雅坐(文静地坐着,雅人深致(风雅的人有深远的意趣);雅俗(雅士与俗人);雅客(高雅的客人)三、敬辞:尊敬他人的敬辞,如:雅饬(对别人告诫的敬称);雅诲(尊称别人的教诲);雅命(尊称对方嘱咐或建议之事)而以上列举的不管是具有正确、合乎规范、还是高尚美好或者用于敬辞,都有明显的褒义的美学价值倾向。
牙佳为雅,人谷为俗,雅与俗如人吃大蒜,香臭自知
牙佳为雅,人谷为俗,雅与俗如人吃大蒜,香臭自知近日听德云社相声,觉得郭德纲对“雅与俗”的一段笑侃很有意思。
郭德纲说:“有人说了,听交响乐高雅,看相声就低俗;听明星假唱高雅,看网络原创低俗;看人体艺术高雅,两口子讲黄色笑话低俗;喝咖啡高雅,吃大蒜低俗。
高尔基先生教导我们说,去你奶奶的钻儿的吧。
什么叫雅,什么叫俗?牙佳为雅,人谷为俗。
一个牙字儿一个佳字儿,这字儿念雅,嘴里说出来,吃饱了没事,坐那儿叨叨叨说出来的,这是雅;单立人一个谷,五谷杂粮的谷,这字儿念俗,吃喝拉撒这是俗。
人可以不说,就是你可以不需要雅的东西,但这俗你离不开。
雅与俗,俗与雅相辅相承。
喝着咖啡就大蒜,秋水长天一色。
让我和人民群众保留一份俗的权利吧。
”郭德纲:牙佳为雅,人谷为俗,雅与俗如人吃大蒜,香臭自知郭德纲:牙佳为雅,人谷为俗,雅与俗如人吃大蒜,香臭自知蒜是个凡俗的东西吗?从郭德纲的调侃可以看出,对于某些所谓的高雅人士打压德云社相声,郭德纲也是毫不示弱,进行了无情地讽刺和回击。
其中“喝着咖啡就大蒜”成为最经典的包袱之一。
那位说了,大蒜招惹谁了?怎么就俗了?大蒜是家庭常见的蔬菜和调味料,而且可入药,是著名的食药两用植物。
大蒜的鳞茎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低聚糖和多糖类、另外还有脂肪、矿物质等。
大蒜具有多方面的生物活性,如防治心血管疾病、抗肿瘤及抗病原微生物等,长期食用可起到防病保健作用。
用小时候老师教给我们的儿歌来唱:大蒜浑身都是宝,人人顿顿少不了。
但这么好的东西,因为吃过以后往往遗留很大的味道,在不吃大蒜的人看来,往往是难以忍受。
故而有人断言,从古到今,弥漫着蒜味的地方,一般不会是太高雅的地方。
很多显贵因此对蒜厌恶而远避。
但有人仔细观察过,如果以蒜作调味品烹饪饭菜,这些平时对大蒜嗤之以鼻的贵人,却又吃得很欢畅。
明知道里面有蒜末,却又说很香、很好吃,其实反映的就是很多人的两面性:嘴里厌之,嘴里又用之。
人们把这类人归为“贱”的代表。
郭德纲:牙佳为雅,人谷为俗,雅与俗如人吃大蒜,香臭自知郭德纲:牙佳为雅,人谷为俗,雅与俗如人吃大蒜,香臭自知一日,帮我们老板去另一个大老板办公室送一幅字画,却见其案台上一个青花瓷的盘子中,养了一串发出翠绿嫩芽的蒜瓣。
俗到极致便为雅
俗到极致即为雅——汪曾祺《葡萄月令》语言赏析瑞景中学赵志民内容提要:文章从语言角度赏析《葡萄月令》。
涉及到语体的色彩、词语的使用、句式的选择和修辞的妙处。
选择精当的语句,并对语句进行细致分析,同时表达了自己的深切感受。
对于文章中语言使用欠妥的地方,也稍作提及,以期有一个更准确的理解。
关键词:语体色彩词语运用句式选择修辞妙处初读《葡萄月令》,有学生说语言粗糙。
粗糙?显然是还没能品味出它的细腻与丰富。
“闲话体式,不时夹杂一些地道的口语”〔1〕,简短、灵活的句式,精准的用词,恰到好处的修辞,我们读这篇散文,就如同听一个经验丰富的果农在娓娓动听地拉家常。
“刘绍棠曾说,俗到家也就雅到家。
”〔2〕这话尽然,作者用极平淡、朴素、纯真的语言,准确、生动地为我们讲述了葡萄一年中的生长、管理情况,让我们在接近生活本真的描述中,体味到内在的情趣与韵味。
一、语体的色彩语体色彩分类很多,我们要说的是书面语体与口头语体。
书面语体具有语义舒展、词语丰富和句式严密的特点。
口头语体则表意形象、用词灵活和句式多变。
《葡萄月令》选用的是具有较强口语色彩的散文语言。
这种语言,简洁明快,自由活泼,不拖泥带水,貌似寡然无味,实则如饮甘泉,回味无穷。
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
如:一月,下大雪。
五个字,一句话,却表达出时间、事件、情势与氛围。
言虽简,意颇丰。
每一个月份,都用这样简短的句子,书写葡萄的生长与管理的各个阶段。
三月,葡萄上架。
四月,浇水。
八月,葡萄“着色”。
简洁明快、自由灵活的特征显而易见。
这种来自民间的口语形式,带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
如:糟朽了的,只好烧火。
干脆得很,除了老条,一概剪光。
如果说“糟朽”还带有一点文雅气,那么烧火带来的可就是纯正的泥土气息。
“干脆得很”与“一概剪光”更是赤条条,无修饰。
如老农的俗语直来直去。
如果再夹杂些方言,则更是在土气里带有一点俏皮。
如:一串一串,饱满、磁棒、挺括,璀璨琳琅。
你就把《说文解字》里的玉字偏旁的字都搬了来吧,那也不够用呀!“磁棒”、“挺括”,字里行间带有一种收获的欣喜。
雅与俗的关系
雅与俗的关系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雅与俗的关系雅与俗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体现不同的价值取向,但又是共存于民族文化中的两个对立统一体。
无俗即无所谓雅,无雅也就无所谓俗,二者互相依存,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向对方转化。
随着文化语境的变化,雅与俗的内涵和表现形态都会发生变化。
1、雅与俗是相互依存的。
我们常说的“雅”,即高雅,它代表着文学艺术发展的纯正方向。
其理想的模式是:思想内涵的博大、崇高、深刻与先进,想象的丰富与美丽,境界的高洁与灵动,技巧的独特与高超,语言的优美与纯洁,等等。
在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上追求和达到高雅的境界,不但是一个时代文学艺术成就的标志,而且是文化人主体人格通过艺术话语的最好呈现。
它是创作主体对文学艺术价值中精神向度自觉和深入把握的结果。
相对而言,“俗”,或曰通俗,则主要代表着文学艺术价值的世俗化取向。
一般地说,它不追求什么深邃的思想内涵,不热衷于精神开掘和“灵魂拷问”,总是以浅近的、为多数人容易接受的方式,力求满足、同时也塑造着大众普泛的艺术口味。
它虽难免粗鄙芜杂,却常常洋溢着普通人情感的浪花,展示出文学艺术迷人的娱乐色彩。
因为老百姓喜爱和需要它们,所以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价值。
大众文化的本质是商业文化,是娱乐消遣的工具,“俗”是它的特点和本色。
随着大众文化的越来越商品化,商业化操作中那种赤裸裸的功利性目的,必然诱使某些文化商人和媒体合谋,竭力去迎合、刺激人们感情中某些低俗的东西,无限度地强化大众文化消费中的感官刺激功能、游戏功能和娱乐功能,以满足人们“及时行乐”、“游戏人生”、“潇洒走一回”的欲望和需求。
其结果,必然导致大众文化的越来越平面化(即在精神内涵上的空虚、苍白、直露和肤浅)与庸俗化(即单纯追求感官刺激,追求以金钱物欲、色欲、权欲等世俗功利为目标的价值取向),使非道德意识和非社会主导价值观越来越成为其主导意识。
这就是大众文化中越来越显眼和令人忧虑的“媚俗”倾向。
从雅俗变化看宋代文学的审美观
从雅俗变化看宋代文学的审美观从雅俗变化看宋代文学的审美观摘要:宋代文学处于一个文化转型时期,雅俗变化呈现出跟前代完全不同的走向,宋代文学以雅为宗,但同时又出现以俗为雅、雅俗结合的现象。
宋代文人不但可以接受俗文学,而且努力改造雅文学,使宋代文学达到与前人不同的新境界。
关键字:宋代文学雅俗雅俗结合以俗为雅宋代是中国文化的一个转型时期,在继承前人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又对其进行创新和突破,使俗文化逐渐“登堂入室”,成为主要趋势。
宋代文学也受其影响,总体呈现以雅为宗,以俗为雅,雅俗结合的现象,这种审美观的形成主要是受宋代文化的影响。
一、雅俗变化成因宋代科举取士的规模远大于前朝,平均每年取士的人数是唐朝的十多倍,致使许多平民庶族踏上仕途,寒门庶族士子构成了宋代权力核心的主要成分,官僚、文化与学者三位一体成为他们的主要特征。
而这一群体也成为这个时代的文化主体。
一方面,宋代士子本质仍深受儒家传统的正统思想影响,努力维护传统封建的伦理道德,注重品行、操守。
加之宋代重文轻武政策盛行,文人成为宋代朝廷的“顶梁柱”,那么他们所倡导的文风必然倾向典雅,例如宋初盛行的西昆体,代表作家是杨亿这样的翰林学士,他们所倡导的辞采华美,对仗工整,风格典雅等诗风在当时风行一时,独领风骚;而另一方面,这些士子骨子里本就是平民,对市民文化有归属认同感。
再加上宋代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士子们的观念被冲击,怡情养性,追求娱乐成为他们的自觉需求,在文学作品中体现为“以俗为雅”的倾向。
宋代长期以来,社会较为安定,农业发展迅速,剩余农产品增多,传统的小农经济必然受到冲击,同时刺激了商业的发展,出现了较大的城市群,市民队伍不断壮大,出现了勾栏、瓦舍等通俗娱乐场所,市民的文化消费逐渐增多也促进了通俗文化的发展。
宋代教育与印刷业发达,为文学作品的传播提供了方便,也扩大了文化的消费群体。
为了有更多的读者,雅正文学也不能一直“高高在上”,也得适应市场需求,进行适当的通俗化。
浅谈文学的雅与俗
浅谈文学的雅与俗说起“雅”与“俗”我们就不得不谈谈何为“雅”,何为“俗”。
在传统的审美观念里,雅与俗是两个相对的审美范畴,被用来衡量艺术品位的高下。
雅与俗有着鲜明的褒贬意味,甚至在一些特定的历史时期,雅与俗的分野乃是政治经济、伦理道德、宗教信仰、精神文化等严重对峙的外在表现。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审美视野里,雅与俗并非仅仅表现为一种对立关系,而是把雅与俗作为文相互学的两种样式,认为它们之间既相互对立又相互渗透。
雅文学和俗文学是相对而言的,对它们的区别和界定也是有各种各样的阐释。
一般来说,雅文学大都是说理的,是那些内容上拥有一定“终极关怀”和“精神价值”的意蕴,形式上具备一定的实验和创新素质,从而能够鲜明地体现作家思想和艺术个性的文学作品,它是主流社会所认可的正统文学。
而俗文学大部分是抒情的,指的是那些以娱乐性和趣味性为本位、消解了精神深度而比较平面化和模式化的文学作品。
郑振铎在《中国俗文学史》中说“何谓‘俗文学’?‘俗文学’就是通俗的文学,就是民间的文学,也就是大众的文学。
换句话说,俗文学就是不登大雅之堂,不为学士大夫所重视,而流行与民间,成为大众所嗜好、所喜悦的东西。
”然而纵观中外文学发展的历史,雅文学与俗文学并非能有如此清明的界限。
因为如今所谓的雅文学是从俗文学发展而来的。
最原始的文学全是民间文学,即俗文学。
因而从本质上来讲,俗文学并非雅文学的对立面和消解物,而是雅文学的一种补充。
文学的雅与俗就其文化品位来说确实是不等值的。
但就其文化趣味来说却又是等值的。
大众的趣味和文化人的趣味具有同样的价值,都是应该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的。
虽然今天文学的雅俗之分依然是存在的,人们称之为“严肃文学”,后者为“通俗文学”,两者在内容上、题材上、艺术上亦各有偏重,但其区别远不如以前的雅与俗文学之严格,人们更关注它们的个体品位似乎显得更为重要。
一些貌似严肃文学的作品,由于缺少内涵,与通俗文学很难区分;一些通俗题材的作品,由于文艺性、思想性、艺术性强,并不妨碍获得崇高的荣誉。
从随俗到雅化
从随俗到雅化一、高雅与俚俗的融合集句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种特殊诗体,其创作方式是通过摘取不同诗作的诗句,重新组合成一首新的诗歌。
宋人孙应时云:“集句,近世诗人游戏法耳。
”卷十集句诗同勃兴于宋代的其他游戏诗如回文诗、药名诗、八音诗、建除体等一样,是盛行于宋代博学文人之间的一种高雅的诗学游戏。
自宋代勃兴以来,集句一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成为历代文人展示才华的诗体。
进入明代,集句诗跨越文体的界限,逐步移入戏曲领域,成为当时戏曲创作特有的文化现象。
在明清传奇中,集句主要出现在每一出上、下场诗位置。
由于许多传奇仅有下场诗而无上场诗,因此下场集句成为时代的主流。
据现存戏曲文献考察,汤显祖无疑是明代戏曲集句创作的奠基者。
在其“临川四梦”中,集句诗数量已近百首,其中仅《牡丹亭》就达70首。
明末清初,集句之风变本加厉。
作为“一部闹热牡丹亭”;孔尚任《长生殿》在言情的主题上向汤显祖看齐,在艺术形式上也直接效仿《牡丹亭》,“罔敢稍有逾越”。
除第一出“传概”外,《长生殿》中下场诗全部采用集句诗,达49首。
正是源于剧坛的流风所及,孔尚任乃至有“时本多尚集唐”的感慨。
与剧作家对集句的热衷相反,曲论家却对这一现象诟病不已。
王骥德《曲律》中说:“落诗亦惟《琵琶》得体,每折先定下古语二句,却凑二语其前,不惟场下人易晓,亦令优人易记。
自《玉玦》易诗语为之,于是争趋于文。
迩有集唐句以逞新者,不知喃喃作何语矣。
”臧懋循也不满于汤显祖全面采用集句,他说:“凡戏落场诗宜用成语,为谐俚耳,临川往往用集唐,殊乏趣。
”因此,在《玉铭堂新词四种》中,他对汤作进行大肆删改,集句诗即是删除的首要对象。
问题在于,戏曲在中国古代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俗”文学,正如王国维所云:“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部》集部,均不著录;后世硕儒,皆鄙弃不复道。
”点明了戏曲在古代被普遍歧视的状况;而集句则是宋代博学文人为展示才华所进行的一种高雅的诗学游戏。
“出身”高贵的集句为什么会与正统所不道的戏曲融合?这其间所蕴涵的诗学观念的变化无疑是值得深思的。
俗或雅作文
俗或雅作文《俗或雅作文篇一:俗或雅》在作文的世界里,俗和雅就像两个性格迥异的家伙,老是在那儿较着劲。
俗呢,就像是街头巷尾的麻辣烫,热辣辣、香喷喷,充满了人间烟火气。
比如说,那些写自己日常生活琐事的作文,什么今天和老妈吵架了,老妈像个喷火的恐龙一样,对着我就是一顿数落,我就像个小鹌鹑一样缩在角落里。
这种描写特别直白,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但是却让人感觉特别真实,就像发生在自己身边一样。
我自己有时候写作文也特别俗,有一回写我的小伙伴,我就直接写他长得像个土豆,矮墩墩的,脸也是圆乎乎的,笑起来眼睛就眯成一条缝,就像两道弯弯的月牙儿被云彩遮住了一半。
这描写虽然俗,但现在想起来还觉得挺有趣的呢。
雅就不一样了,雅就像是高级餐厅里的法式大餐,精致、优雅,充满了仪式感。
那些充满了诗词典故、优美辞藻的作文就属于雅的范畴。
我看过一些同学写的作文,那简直就像是从古代穿越过来的一样。
什么“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之类的句子信手拈来。
写个春天,那就是“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春风轻拂,似佳人之柔荑”,听起来就特别高大上。
我有时候就特别羡慕那些能写出雅作文的人,感觉他们就像是住在文学殿堂里的贵族,而我自己就像个在文学田野里打滚的小泥猴。
但是呢,我又觉得俗和雅也不是那么绝对的。
也许有时候俗到了极致就是一种雅。
就像赵本山的小品,那里面都是特别俗的东北方言,什么“这个可以有,这个真没有”,可是这些话却成了经典,传遍了大江南北。
在作文里是不是也可以这样呢?我觉得可能行吧。
比如说我写自己的奶奶,就写她那些俗得不能再俗的唠叨,什么“多穿点衣服,别冻着,吃饭别挑食”,要是能把这些俗的东西写出感情来,是不是也能变成一种雅呢?我还想过,那些看起来雅的作文会不会也有它俗的一面呢?就像那些堆砌辞藻的作文,可能就像一个外表华丽但是内里空虚的花瓶。
华丽的辞藻就像是花瓶上的花纹,看起来漂亮,但是却没有什么内涵。
而那些俗的作文,虽然看起来不起眼,但是却像一块朴实的石头,有着自己的重量和温度。
土到极致便是潮对应的句子
土到极致便是潮对应的句子
土到极致便是潮下一句是:雅到极致便是俗,这句话表达了土和潮、雅和俗之间的关系就像是八卦一样,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比如以往的碎花衣服或者另类的服装,在现在却是一种潮流和时尚,以前看起来土里土气的穿搭,现在也会受到人们的追捧。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的时尚也越来越和国际接轨,现在基本上流行的东西时间也越来越短,基本上—两年便会更新新的潮品。
而我们现在会发现一种现象,那就是以前我们认为土的掉渣的东西,我们渐渐的觉得也是非常潮流的,比如,花布袄子,再比如五六十年代非常流行的军绿色单肩包等等。
不同的时间,对于“土”和“潮”“雅”和“俗”的定义完全是不一样的。
其实,除了时间,使用的人的多少也是非常关键的,物以稀为贵,烂大街的东西我们不会认为“潮”或者“雅”,只有少数人使用哪种在以前我们认为“土”或者“俗”的东西时,我们往往觉得这是一种“潮”或者“雅”。
中国汉字的奥秘,66个汉字中蕴藏着人生哲学,值得一读
中国汉字的奥秘,66个汉字中蕴藏着人生哲学,值得一读01【俗】人吃五谷,就是俗。
谁能脱俗?除非不食人间烟火。
大家其实都是俗人。
02【雅】就是一个牙一个佳。
要想雅,就要先吃饱了。
所以雅从俗中来。
要想成为一个雅士,就先做好一个俗人。
大俗才是雅。
03【仙】人在山中。
因为摆脱了市井尘世的困扰,于是就无忧无虑了。
04【看】手放在眼睛上,为的是看得远,看得多。
做人做事,眼光要长远,不要鼠目寸光。
05【富】一半是福,一半是灾。
06【舒】不断舍弃,不停给予,这是多么舒畅的境界。
07【值】'人'要站得'直'才有身价。
08【位】坚持立场的人,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09【智】聪明就是每天知道多一点,每天把'知'当成头等大事。
10【劣】只有低劣的人,才会设法'少'出'力',到头来,就只能差人一等。
11【使】'人'一旦做了'吏'就爱使唤别人。
12【吻】请'勿'只用'口',还得用心。
13【财】金钱加人才,就能创造出更多的财富。
14【选】被选的人,应该是走在前头的。
15【评】评价事物时,言辞必须公平才是。
16【趣】走即为自己行动,身体力行;取即为得到。
自己动手来获取东西,实属趣事。
17【诱】秀美的身影,动听的言辞,温柔的陷阱。
18【傀】失去自我,任人操纵,最终变得人不人,鬼不鬼。
19【忌】'己'蒙'心',还能容得下谁呢?20【冢】点小错,弄得家破人亡。
21【另】貌似酷'男',头脑空空,不学无术,遂以'另类'标榜。
22【仆】无论'公仆'还是'私仆'(保姆),都一手叉腰站在你面前,显得高人一等,而'主人'反被晾在一边。
23【品】一口,一口,再来一口,怎么样?味道好极了。
24【乡】(繁体字为:鄉)从前'乡'下以青壮年男子(郎)为主;而今,他们都外出打工作生意,乡下没'郎'了。
大俗即大雅
大俗即大雅意思是:俗和雅实际上没有高低区别,怎么对待高雅和低俗要去看个人的想法,你说他俗就俗,你说他雅他就是雅。
大雅,是指美好到极致、高尚到极致;大俗是指大众化到极致、普通到极致。
但此处的“俗”是世间的一种极善的俗,不刻意追求所谓的“高雅”,也不刻意避免被人视作“世俗”,只是顺其自然、心融于天,率性而为却不放纵,心法自然而无人为。
这样的人、这样的行为十分普通,普通到看起来“俗”的地步,但又因其自然和谐而十分特殊,以至有“雅”的味道,是为“大俗大雅”也!扩展资料:从本源上讲,雅俗间的区别,跟先秦的“君子”、“小人”之别关系甚为密切。
君子与小人,是就人的品性进行划分,而雅俗的区别则注重点在人的情趣上。
孔子骂人,就径呼之为“小人”,还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名言。
最初的雅俗之别,就已经把“义”和“利”牵扯进去了。
因此,后世在论雅俗之别时,义利态度成为一种很重要的衡量指标:重义之士,即为雅士;重利之人,即是俗人。
在以农为本的思想下,重农轻商在封建社会保持着其一惯性地位,因而,以谋利为主的商业活动,自古就被视为俗举。
大俗即大雅
大俗即大雅
“不俗”的意思不是清高绝俗,而是不离世间,却又能不为世间所困扰。
佛不是让我们冷漠无情、不食人间烟火,而是让我们对世间万物、花鸟草虫都含情。
所以,多情最是佛心。
有情的另外一个意义是说,一切众生,本身是有灵知,有情感的生命,所以叫做有情。
事不争,慈悲。
理不辩,智慧。
是非不闻,清净。
烦恼不扰,自在。
净心素雅,不污不垢,淡看浮华。
藤杖一条,提得起才放得下;
禅门两扇,看不破便打不开。
非名山不留僧住
是真佛直说家常
得道的人只说家常话,只说常识。
得道的境界就是表面不起风波,却蕴含无数奇峰深壑!
世态炎凉,无需迎合,
人情冷暖,勿去在意。
身在万物中,心在万物上。
(本文来源于栖心禅学,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我们会第一时间处理)。
“雅”与“俗”之双向互动
“雅”与“俗”之双向互动吴雪美【摘要】"雅"与"俗"都是中国诗学的审美范畴,作为审美意识,"雅"与"俗"的对立是分明的。
虽然尚"雅"观念在古代文人的意识里根深蒂固,但在文学漫长的演进过程中,"雅"审美内涵自出现之日起,就与它的对立面——"俗"结下不解之缘,二者相互对立、相互转化,经历了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
【期刊名称】《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6【总页数】1页(P128-128)【关键词】雅;俗;文学审美;对立统一【作者】吴雪美【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雅”与“俗”是两个对立的概念,雅俗之分自古有之,是文学审美发展长期存在的一种现象。
先秦时期,《荀子·儒效》提出:“有俗儒者,有雅儒者”,最早将“雅”与“俗”的概念进行区分。
“雅”与“俗”的具体划分标准是什么呢?二者存在什么样的关系?“雅”与“俗”是一对相互对立的概念,先来看一下“雅”与“俗”的区别。
“雅”之概念在先秦作为《诗经》六义之一,代表着“雅正”,有正确、规范之意。
上古时期文学没有系统的审美理论,但文人对“雅”的审美倾向却是明显的。
《楚辞·大招》:“容则秀雅,犀朱颜只。
”王逸注:“言美女仪容娴雅,动有法则,秀异于人。
”汉代贾谊《新书·道术》曰:“辞令就得谓之雅,发雅为陋。
”刘勰《文心雕龙·征圣》:“然则圣文之雅丽,固衔华而佩实”。
这里“雅”指雅正的内容,“丽”指华丽的言辞和形式。
刘勰把“雅”视为一种文学理想状态。
什么是“俗”?上古时期“俗”之概念具有多义性,最初指风俗、习俗,亦可指芸芸众生对狭隘功利的追求,延伸到审美领域,指文学中主体精神以及学术观念的鄙陋庸俗。
在后世文学审美领域,人们普遍认为“雅”与“俗”有高低贵贱之别,“雅”得到肯定、赞扬,“俗”则遭受否定、批评。
大俗即大雅至简达至真反向句子
大俗即大雅至简达至真反向句子
大俗即大雅至简达真的反驳句子
大俗和大雅,简单和复杂,到底那个是对哪个是错,意志存在争议,关于大俗即大雅至简达至真,有很多反向的句子,如下列出。
1.大俗难大雅,至简难归真。
2.雅俗共赏,俗是俗,雅是雅,阳春白雪难予下里巴人。
3.夏虫不可以语冰,追求至简反是最复杂。
4.物极必反,否极泰来,至简达至假,大俗难大雅。
5.俗不可耐,雅致袭人,至简归综,至真则假。
6.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大俗之下是真的不雅,至简只会作茧自缚。
苏轼诗词“以俗为雅”研究
摘要“以俗为雅”不仅是苏轼诗歌的艺术特色之一,更是其放旷个性的真实记录,进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了解苏轼的个性与经历乃至北宋社会的部分面貌。
本文主要通过举证苏诗和引用诗家评论,分三部分论述苏诗的“以俗为雅”。
第一部分是其主要的三个表现:一是摄取日常生活题材入诗,包括诗人的饮食起居、出处行藏、人际往来等;二是诗中化用自然活泼的俗语方言,既幽默生动又规避了陈词滥调;三是吸纳俗文学的因素,尤其是在叙事方面的借鉴。
第二部分探究形成这种艺术特色的原因:一是宋代底层知识分子进入权利机构,原本封闭的文化圈受到来自底层的俗文化的渗透;二是宋代禅宗兴盛,宋人更乐于从日常琐碎中淬炼高雅的意趣;三是宋代文学自身发展的结果,诗歌可以容纳更广泛的题材;四是苏轼的放旷个性和丰富的经历使然。
洋溢着日常生活情趣的片段中融入了苏轼的才情与心性,呈现出寓意于物、雅俗浑融、意趣盎然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苏轼;宋诗;以俗为雅;日常生活序言0.1“以俗为雅”的含义“中国古代的雅文化是以诗、书、礼、乐为核心的,以士大夫标准为外壳的文化。
俗文化以民间意识为内核,属于下层人民的俚俗文化。
”①由此区分雅、俗文化的特征:一是雅文学以表现高洁典雅的志趣为目的,寄托精英阶层对国家、社会、个人的看法;俗文学大多是为了娱情遣兴而作,表现的是底层人民的愿望与情感。
二是雅文学有标准的创作规律和模式,提倡引经据典;俗文学则多是脱口而言、信手而书的即兴创作。
三是雅文学的创作主体和受众都是贵族精英阶层,而俗文学则是中下层民众。
雅与俗的对立归根结底是阶层的对立,为了彰显特权,精英将雅文化推举到中心,俗文化则处于边缘。
但是从文学发展的历程来看,雅俗之间一直存在互动,文人士大夫掌握话语权,利用文学创作和批评阐释,使俗文化不断被改造,不断被赋予雅的内涵。
郑振铎先生指出作者姓名不详是俗文学的一大表征,但是先秦典籍中大量收录这种作品,就证明“以俗为雅”一直存在。
①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M].北京:三联书店,1994:190-191.到了宋代,由于阶层流动,文化重心下移,俗文学蓬勃发展,加上世俗化的社会氛围,雅俗进一步融合。
浅谈文化中的雅与俗
浅谈文化中的雅与俗雅文化是通过时间、历史的沉淀而日益形成的,是文化长期积累和发展的结果,是精神活动的深层境界,它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和文明程度。
俗文化是随着改革开放而逐渐兴起的一种新型文化产业。
而雅俗之间又是可以相互转化,并能做到雅俗共赏的。
“文化”一词,是当今社会中着重强调的,也是与我们日常生活水平和审美水平息息相关的一个现代化词语。
文化,既可以用博大精深来形容,也可以用时尚前卫来感叹;既可以有雅俗之分,也可以有大众精英之别。
总之,“文化”是一个可以不断更新,包容性很强的词语。
在“文化”意义的多元发展中,雅文化与俗文化不再作为互相对立的两种概念而出现,相反,“雅与俗”越来越以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呈现在我们的思想中。
雅文化,即高雅、优雅的文化。
它意在强调一种韵味和内在,是通过时间、历史的沉淀而日益形成的。
雅文化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和文明程度,是文化长期积累和发展的结果,是精神活动的深层境界,是艺术家创造精神和创造激情的高度凝炼和结晶。
雅文化又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也有其不同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
在古代,“雅”即“正”的意思,《诗经》中分为大雅和小雅;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朱熹在《诗集传》中写到:“雅者,正也,正乐之歌也。
”古人视“雅”为正统地位,认为一切音乐文学的其他要素都要以雅为中心,随雅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在现代社会中,雅文化又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即指那些具有实验性、示范性、民族代表性的文化精品,包括表现重大题材具有较高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文艺创作以及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影片、著作等。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雅文化都以其独特的魅力与内涵带领着文化产业的发展与进步,它是社会中文化发展的风向标,是文化进步的领头军,是文化更迭的新鲜血液。
在现代社会中“雅文化”却有一种“缩水”的趋势。
首先,雅文化要求欣赏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和修养,并且只有通过反复品味才可理解其深刻内涵。
这一特点使它的欣赏者的数量难以与俗文化相匹敌。
什么是“俗”,什么是“雅”?
什么是“俗”,什么是“雅”?什么是“俗”,什么是“雅”?汉字隐藏的人生哲学什么是“俗”?就是一个人一个谷,人吃五谷,就是俗。
谁能脱俗?除非不食人间烟火。
大家其实都是俗人。
什么是“雅”?就是一个牙一个佳。
要想雅,就要先吃饱了。
所以雅从俗中来。
要想成为一个士,就先做好一个俗人。
大俗才是雅。
再来看什么是“仙”?人在山中。
为什么人在山中就是仙?因为摆脱了市井尘世的困扰,于是就无忧无虑了。
“小隐在山林,大隐于市朝。
”如果能够象大隐一样即使身在市朝依然不被所扰,依然淡定,宠辱不惊,保持平常心,即使不去深山,也能够象仙一样,不被各种情绪所困扰,看问题就能看的更透彻,更准确。
仙其实也是人,只是一些内心修为高的人。
什么是“混”?大家都在说。
打招呼说:“最近混的怎么样”。
小弟向大哥说:“以后就跟您混了”。
混字一个水,一个日,一个比,日子比着日子过,一天要比一天有油水,一天过的要比一天好,才叫混。
想让别人跟你混,就要给别人点油水,让别人过的滋润,否则永远别想当老大。
什么是“资”?上面一个“次”,下面一个“贝”,古代人们用贝壳做钱,以前“次”字那个两点水其实是个“二”字,所以次就是反复借贷。
别人欠你的钱,你欠别人的钱,这些钱是资。
钱放在口袋里,存在银行里,永远都是那么多,是死钱。
只有拿出来投资,才能升值。
另外,自己想做事业,搞始源积累,光靠自己的那点,难!要学会用别人的钱为自己升值。
当然,我们还要从中认识到,钱的职能是流通,存在那里,过几年通货膨胀,就什么都没有了,什么是“利”?左边是“禾”,右边是“刀”,用刀割禾稻,所以要想有利必须去工作,去付出。
不要想不劳而获,那是不能长久的,就像守株待兔一样。
另外刀是工具,除了能够创造利润,还能伤人。
所以人不能唯利是图。
什么是“看”?上面其实是个“手”字,下面是个“目”,手放在眼睛上。
手搭凉棚为的是看地远看地多。
所以看就要看地远。
看地近看地少了那是眇。
做人做事,眼光要长远,不要鼠目寸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俗到极致即为雅——汪曾祺《葡萄月令》语言赏析瑞景中学赵志民内容提要:文章从语言角度赏析《葡萄月令》。
涉及到语体的色彩、词语的使用、句式的选择和修辞的妙处。
选择精当的语句,并对语句进行细致分析,同时表达了自己的深切感受。
对于文章中语言使用欠妥的地方,也稍作提及,以期有一个更准确的理解。
关键词:语体色彩词语运用句式选择修辞妙处初读《葡萄月令》,有学生说语言粗糙。
粗糙?显然是还没能品味出它的细腻与丰富。
“闲话体式,不时夹杂一些地道的口语”〔1〕,简短、灵活的句式,精准的用词,恰到好处的修辞,我们读这篇散文,就如同听一个经验丰富的果农在娓娓动听地拉家常。
“刘绍棠曾说,俗到家也就雅到家。
”〔2〕这话尽然,作者用极平淡、朴素、纯真的语言,准确、生动地为我们讲述了葡萄一年中的生长、管理情况,让我们在接近生活本真的描述中,体味到内在的情趣与韵味。
一、语体的色彩语体色彩分类很多,我们要说的是书面语体与口头语体。
书面语体具有语义舒展、词语丰富和句式严密的特点。
口头语体则表意形象、用词灵活和句式多变。
《葡萄月令》选用的是具有较强口语色彩的散文语言。
这种语言,简洁明快,自由活泼,不拖泥带水,貌似寡然无味,实则如饮甘泉,回味无穷。
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
如:一月,下大雪。
五个字,一句话,却表达出时间、事件、情势与氛围。
言虽简,意颇丰。
每一个月份,都用这样简短的句子,书写葡萄的生长与管理的各个阶段。
三月,葡萄上架。
四月,浇水。
八月,葡萄“着色”。
简洁明快、自由灵活的特征显而易见。
这种来自民间的口语形式,带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
如:糟朽了的,只好烧火。
干脆得很,除了老条,一概剪光。
如果说“糟朽”还带有一点文雅气,那么烧火带来的可就是纯正的泥土气息。
“干脆得很”与“一概剪光”更是赤条条,无修饰。
如老农的俗语直来直去。
如果再夹杂些方言,则更是在土气里带有一点俏皮。
如:一串一串,饱满、磁棒、挺括,璀璨琳琅。
你就把《说文解字》里的玉字偏旁的字都搬了来吧,那也不够用呀!“磁棒”、“挺括”,字里行间带有一种收获的欣喜。
“那也不够用呀”,表面是无奈,内心是自豪。
二、用词的精炼关于用词的精炼,可从词性、短语两个角度阐述。
文中,动词、形容词的使用起到了动态化与形象化描写的效果。
如:浇水,喷药,打条,掐须。
四个动词连用,既表明五月份要完成的培育工作,也给人制造一种快节奏的气氛,描绘出一种繁忙劳作的景象。
关于形容词,则是极精准地展现事物的情态。
如本文中写到的土地的颜色。
雪化了,土地是黑的。
风一吹,土色发了白。
只剩下发白的黄土。
黑色、白色和黄色的土,并非作者不明白自己生活在哪个地理区域,而是用这三个形容词来写不同情境下,土地展现出的不同颜色。
“黑土”是浸润了雪水的,带有湿透的润泽;“白土”是被风吹干的,失却了水分后的带有烟硝的惨白;而黄土则是它的本色,水分蒸发,黄中带白。
有时形容词不仅表现一种形态,还带有一种变化。
如:树枝软了。
树绿了。
“软软”的树枝,“绿绿”的树枝,它们正是在春风的吹拂下,苏醒,生长,变得富有生机的。
“软”和“绿”有了古汉语词类活用的味道。
这里还要提到一个词“原汁”,它虽是一个名词,但是起到的是形容词的修饰作用,于是“原汁大粪”在葡萄的眼里就是一种具有本真滋味的美味。
很多人可能在这里只看到了令人作呕的大粪,却没有看到让葡萄歆享的美味的原汁。
三、句式的使用句式的使用,一是句子的结构,二是句子的语气。
从结构上看本文多用短句、散句和变式句。
短句、散句,表意简明,形式灵活,轻快中表现丰富内涵。
上文所举多个句例,都有这样的特点。
变式句也多有使用。
如以下几句:黑色的土地里,长出了茵陈蒿。
碧绿。
葡萄藤露出来了,乌黑的。
葡萄粒长了一点了,一颗一颗,像绿玻璃料做的纽子。
硬的。
九月的果园像一个生过孩子的少妇,宁静、幸福,而慵懒。
下雪了。
我们踏着碎玻璃碴似的雪,检查葡萄窖,扛着铁锹。
前四句均将定语后置,独立成句。
让事物所具有的特点更加鲜明。
“碧绿”突出茵陈蒿的勃勃生机;“乌黑的”描绘葡萄藤经历了一冬的掩埋后所呈现的黑黢黢的情状;“硬的”极恰切地书写此时葡萄的质地,告诉你,千万别嘴馋,咬上一口;而“宁静、幸福,而慵懒”三个词则展示出少妇生产后的幸福与所受的劳累。
至于“扛着铁锹,检查葡萄窖”变为“检查葡萄窖,扛着铁锹”,则是凸显了工作的方式、状态以及戒备心理。
不同语气句式的使用,使情感的抒发更为浓厚、鲜明。
如:施了肥,浇了水,葡萄就使劲抽条、长叶子。
真快!葡萄抽条,丝毫不知节制,它简直是瞎长!虫果没有用,黑黑的一个半干的球,可是它耗养分呀!感叹句表达的是浓烈的感情。
“真快!”惊讶于葡萄的“使劲抽条、张叶”的生长速度。
“它简直是瞎长!”一种嗔怪中包含着戏谑与喜爱。
“可是它耗养分呀!”没用的虫果,引起的是一种遗憾和无奈。
还有问句。
如:是一种什么力量使葡萄拼命地往上吸水呢?梨花像什么呢?——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
这样长法还行呀,还结不结果呀?哦,下了果子,就不管了?第一个句子虽然是一般疑问句,但是却引发读者的思考,是什么力量?莫不是一种生命的张力吧?第二个句子设问中阐明自己的看法,问答中有辨析,也有明确的阐述。
最后两个反问句,更是情态毕现。
“还结不结果呀?”你可不要忘了你的使命。
“下了果子,就不管了?”人怎能无情无义?卸磨杀驴,民间向来反对。
四、修辞的妙处作者恰切地选用修辞,来描绘葡萄生长与培育的动作与形态,极具情趣化。
首先是拟人修辞的使用,人格化的动作,赋予葡萄鲜活的生命力。
如:葡萄睡在铺着白雪的窖里。
然后,请葡萄上架。
把在土里趴了一冬的老藤扛起来,得费一点劲。
……葡萄藤舒舒展展,凉凉快快地在上面呆着。
葡萄喝起水来是惊人的。
它真是在喝哎!第一句中,拟人化的“睡”字,形象地刻画出葡萄在白雪覆盖的窖中,拥有一整个冬天的甜美的觉。
第二段文字中“请”、“趴”、“呆”似乎是拉拽一个懒得起床的孩子,又哄又催地为他穿好衣服,于是孩子懒懒洋洋地起身,伸一个懒腰,又舒舒服服地到大门外去晒太阳了。
不仅是一种动态的拟人化,更是一种生活的情趣化。
而第三段文字中,葡萄“喝”水惊人,更是人与人的一种对话,人对人的一种惊叹。
作者还运用比喻修辞,增强葡萄的形象感。
葡萄藤、葡萄粒本身是形象可感的,选用具有相似性的他物来比喻,使得写作对象的特征更突出,更鲜明。
如:有的稍头已经绽开了芽苞,吐出指甲大的苍白的小叶。
把它放在葡萄架上,把枝条向三面伸开,像五个指头一样的伸开,扇面似的伸开。
都说梨花像雪,其实苹果花才像雪。
雪是厚重的,不是透明的。
梨花像什么呢?——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
白的像白玛瑙,红的像红宝石,紫的像紫水晶,黑的像黑玉。
把“小叶”比作“苍白的”“指甲”,形色毕现。
放在架上的葡萄,“向三面伸开”,“像五个指头”侧重写枝枝葡萄藤;“扇面似的”侧重展现整体形态。
梨花与苹果花有什么分别?那就看看与之对应的喻体——雪与月的差异。
雪的厚重与月的明亮就是二者在质地与色泽上的迥异之处。
还有比喻和拟人的连用,形象化与动态感兼具。
如:浇了水,不大一会,它就从根直吸到梢,简直是小孩嘬奶似的拼命往上嘬。
九月的果园像一个生过孩子的少妇,宁静、幸福,而慵懒。
葡萄吸水像“小孩嘬奶”的比喻,把不可见转化为可见;而“吸”拟成“嘬”写出的是一种动作和惊人的力量。
“九月的果园”像“生过孩子的少妇”,二者的相似性在于同样的“宁静、幸福,而慵懒”;果园“宁静、幸福,而慵懒”又显然是人(少妇)的情态,一种人生大经历后的“宁静”,一种具有成就感的“幸福”,一种想歇一歇的“慵懒”。
此外,反复与叠词的修辞手法也各尽其妙。
如:长出来就给它掐了,长出来就给它掐了。
雪静静地下着。
葡萄藤舒舒展展,凉凉快快地在上面呆着。
它们蒙上一层蓝兮兮、白糊糊地的东西,成了磨砂玻璃。
“长出来就给它掐了”,初次表达讲的是掐须的方法,反复,强调的是掐须的必要。
叠词的使用让语意更深切,同时又给读者一种音韵上享受。
当然,也有有待商榷的地方。
如“葡萄睡在铺着白雪的窖里”。
“铺”的字意应该是白雪成了葡萄的褥子,而现实是葡萄盖了一层棉被。
“铺”是站在人的高视角而用的词。
又如“葡萄园里水气泱泱”。
“泱泱”是“水面广阔”的意思,与水气搭配,显然不当。
纵观全篇,语言简洁、自然而又有着丰富的意蕴,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
参考文献:〔1〕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202〔2〕汪曾祺《葡萄月令》赏析[EB/OL]. (2008-09-30) [2010-6-2]./news/405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