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练习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心理学》练习题一

一、名词解释题

1. 情绪感染

个人不自觉地、不由自主地对别人的情绪影响,是情绪从人群中的一个参加者蔓延到另一个参加者。

2. 模仿

是对别人的言论、行动的复制,是重复别人的行为。

3. 社会惰化

当所努力达成的目标是共的而不是个别负责的时,人们在团体中付出的努力减少、有意偷懒的倾向。

4. 助人行为

也叫利他行为,是指以任何形式实现的不指望报答的、有益于他人的行为。

5. 个体的社会化

是个体接受社会文化影响,掌握社会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6. 态度

是对某事物或某人的一种喜欢与不喜欢的评价性反应,它在人们的信念、情感和倾向性行为中表现出来。

二、填空题

1.服从、认同和内化是社会化的基本历程。

2.社会抑制是指由于人在场或同时参加而使个人活动效率降低的现象,也叫社会干扰。

3.根据组织原则不同,可以将小团体分为正式团体和非正式团体。

4. 在临时性大团体中,人们之间的相互刺激、相互影响主要是通过暗示、感染和模仿实现的。

5. 勒温(1939)的经典研究将领导类型分为专制型、民主型和放任型。

6. 从众的原因包括社会规范压力和信息压力。

三、简答题

1.团体凝聚力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1)团体成员在文化背景、价值观和态度方面的一致性;

(2)共同活动的机会;

(3)团体是否受到损害、面临威胁或竞争;

(4)团体人数的多少。

2.简述Asch的从众实验及其结果

Asch 想了解人们为什么倾向于遵从多数人的观点。其中的一个实验包括7个人,其中6个人是他的同盟。实验任务是让他们看18套卡片,每套2张,分为标准线段与比较线段。要求判断a、b、c三条线段中哪条与标准线段等长。真正的被试在倒数第2个回答问题。前6套卡片中真被试做出正确的回答,而其他12次,助手均一致做出错误的判断。Asch: 从众实验的结果:控制组 100% 正确判断;实验组大约35% 同意了错误的答案(从众);123名大学生中大多数(75%)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至少有一次从众。

3.什么样的人容易离婚

Newcomb(1981)研究了影响离婚的有关因素,指出以下几种人容易离婚:过早结婚者;因怀孕结婚者;短时间相识而结婚者;有离异的父母者;和不像自己的人结婚者;婚前有性生活经验者;性生活不满意者;男女角色不平等者。

赵子祥(1985)研究表明增加离婚倾向的因素:城市背景(来自“现代”);早婚(19—23岁);婚前结识时间较短;订婚期短或未订婚;婚前同居或有性生活经验;父母婚姻生活不幸福或有生活作风问题;亲友反对的亲事;夫妻分担家务劳动不均;双方家庭背景悬殊;双方对工作、生活态度消极。(以上两项研究答其中一种即可)

4. 影响性别角色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1)文化背景的影响

(2)大众传媒的影响

(3)家庭、学校教育的影响

5. 根据实验说明竞争心理优势

竞争心理优势:即与合作相比较,在没有特别引导的情况下,人们更倾向于优先选择竞争的行为方式。

合作与竞争的实验研究:(下列实验介绍其中一个即可)

道奇的实验;敏茨的实验;明南斯的实验;“囚犯困境”

四、论述题

1.论述侵犯行为的理论和减少侵犯行为的方法。

(1)侵犯行为的理论主要有三个:本能论、挫折-侵犯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

<1>本能论

根据本能论的观点,侵犯行为在本质上是一种本能,人类在基因里就被预先设置了这些行为的程序。本能论的代表人物有弗洛伊德、麦独孤、劳伦茲。

<2>挫折-侵犯理论

①最初的理论观点

1939年,美国耶鲁大学的多拉德(J.Dollard)等五位心理学家在其专著《挫折与侵犯》一书中提出了“侵犯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的观点。他们认为,“侵犯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条件;反之,挫折的存在也总是导致某种形式的侵犯”。

②挫折-侵犯理论的修正:线索唤起

伯克威茨认为挫折只是引起侵犯行为的众多负面刺激中的一个,这些负面刺激并不是直接引起侵犯行为,而是,创造了一种侵犯行为的“准备状态”。这种“准备状态”可以由个体以往的侵犯习惯引起,也可以由他人的攻击引起。“准备状态”为侵犯行为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但不是必然性。只有当个体所处的情境中有激发侵犯行为的“侵犯线索”时,这种“准备状态”才会转化为外在的行为表现。

<3>侵犯行为形成的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侵犯行为作为一种社会行为,是学习而来的。

(2)侵犯行为的减少

<1>本能论者的方法

本能论者认为人有侵犯的本能,这种侵犯性驱力可以通过宣泄而减小。宣泄的基本假设是,侵犯的能量是一定的,它可以通过实际的侵犯行为或在想象中实施侵犯行为而得到释放,从而减少侵犯行为的冲动,达到减少侵犯行为的目的。宣泄的方式:侵犯行为、体育活动、观看暴力节目。

<2>非本能论者的方法

①通过减少社会上的不公正来减少挫折,进而减少侵犯发生的可能性;

②给挫折一个合理的理由;

③控制暴力电视,减少接触侵犯行为模式的机会;

④惩罚侵犯行为;

⑤奖励合作的、非侵犯性行为;

⑥说服教育。

2. 论述性别角色的形成。

(1)性别角色形成的生理基础

<1>遗传基因

<2>性激素

<3>大脑组织

男女在下丘脑的作用方面有差异。女性下丘脑控制着垂体周期性地释放激素;男性下丘脑控制着相对稳定的垂体激素分泌。

(2)性别角色形成的社会环境因素

<1>家庭

父母亲对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能够直接地体现在对子女的抚养方式上。儿童一出生,父母就会按照自己对性别角色的理解对不同性别的儿童给予不同的抚养方式:取名;服饰打扮;玩具和游戏。

父母对不同性别的孩子要求和期望也不相同:性格;独立性;学业。

<2>学校

教师的性别比例:幼儿园都是女性;小学女性多于男性。

教材:张德以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1982年出版的《全日制学校小学语文课本》为例,从插图、故事性课文的主角和人物个性塑造三个方面考查了课文中是怎样塑造男女性别角色的。结果表明:插图上男多于女,男性主角多于女性主角,且主角中中外革命领袖、中外文学家、艺术家没有一个是女的,古今中外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也没有一个是女的。在人物塑造上女性的能力、知识不如男性的很多,在性格上课文中往往着重突出女性的不良性格。从总体上看,语文教材倾向于重男轻女。

<3>文化背景的影响

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儿童,形成的性别角色也不尽相同。米德(M. Mead)曾详尽考察了新几内亚三个原始部落的两性所认同的人格问题:生活在湖边的赞布里部族,标准的性别角色是男柔女刚。生活在河岸的曼都古玛部族,不论男女,都是刚毅、凶悍的性格。生活在山地的阿米什部族,则男女均表现出和平、温柔的性格。

<4>大众传媒

书籍、报刊、广播、电视、广告等大众传播工具在性别角色分化过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