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部编版初中语文9年级上册教案12湖心亭看雪
新部编版教材九年级语文上册《湖心亭看雪》 教案
湖心亭看雪教案〖学习目标〗了解作者及写作年代,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理解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体会本文清新淡雅的意境和严整而富于变化的语言。
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掌握白描写作的手法。
体会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导入新课〗冬季最令人高兴的莫过于下雪了,那飘扬着的雪花,凝聚着对大地的热爱,从无垠的天幕洒落,在我们头顶飞舞,抚摸着我们,感化着我们,让我们享受热烈、静穆、自由。
下雪啦,多好!雪带给我们的感受?——静穆、纯洁、纯净、阔大而辽远——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明末张岱的小品《湖心亭看雪》。
阅读课文,动脑思考,看看张岱是如何抓住“看”字写雪的。
〖作者简介〗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著有《石匮书》《史阙》《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yuan集》《快园道古》《夜航船》等。
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
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平述。
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
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
在晚明小品中独树一帜文体:《湖心亭看雪》是一篇小品文。
〖理清文章线索〗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记叙文的要素——看雪的时间、目的地、人物、事件?明确: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目的地——西湖湖心亭;人物——作者、及两个金陵人?(舟子、小童);〖合作探究〗(一)既然题目是《看雪》,现在我们就共同来品味张岱眼中的雪世界。
请大家在文中找出描写雪景的句子并加以评析。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通过听觉写景,写出了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瑟缩不敢外出,寒噤不敢作声,连空气仿佛也冻结了。
一个“绝”字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画出了大雪的威严。
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唐人柳宗元《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视觉)二者虽写法不同,但达到了同样的艺术效果。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说课稿1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湖心亭看雪》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2课的一篇课文,主要描绘了作者在湖心亭观看雪景的美丽景色和心情。
通过对雪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
同时,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也值得学生学习和借鉴。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理解和欣赏美丽的自然景色。
但部分学生对于古诗文的阅读和理解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对于作者的心情和感悟可能难以深入理解,需要教师通过讲解和引导,帮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学生能够学会欣赏自然美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生活的感悟,培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心情和感悟,理解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和视频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课文。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湖心亭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3.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课文内容,重点解析作者的心情和感悟,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互相交流学习。
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题和情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
6.课后作业:学生根据课堂学习和讨论,完成相应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表格式)
教学设计
3.推荐阅读张岱的其他作品,如《陶庵梦忆》《西湖
梦寻》等,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课堂小结
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重点知识。
2.强调文言文学习的方法和重要性,鼓励学生多读多
练。
学生的理解,也能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写作知识。
作业设计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
3、写一篇读后感,谈谈你对《湖心亭看雪》的理解和感受。
古文背诵,积累
文言字词,有助
于提升学生自
读课外文言文
的能力。
读后感
更能加深学生
对于此篇文章
的理解和印象。
板书设计
教学
围绕单元导语、旁批、阅读提示、插图、注释、补白六个助读材料在自读课文中的利用进行反思,谈谈成功与不足之处。
《湖心亭看雪》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设计
《湖心亭看雪》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湖心亭看雪》。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掌握相关的文言文知识。
(3)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白描手法表现景物的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美好生活的情感。
(2)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相关的文言文知识。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解析。
(2)作者运用白描手法表现景物的技巧。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2. 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 采用提问、讨论等互动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四、教学准备1. 准备课文《湖心亭看雪》的相关资料,包括原文、译文、赏析等。
2. 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
3. 准备课堂讨论的问题和案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湖心亭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美景。
(2)简要介绍作者张岱及其作品《湖心亭看雪》。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词和难点。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帮助学生准确理解。
(2)分析作者运用白描手法表现景物的技巧,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6. 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背诵课文。
(2)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板书设计湖心亭看雪张岱白描手法自然美景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度、知识掌握程度等,以便更好地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湖心亭看雪》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湖心亭看雪》教案及知识点一、教学目标1.教学目标:•理解文本内容,掌握文本结构。
•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包括叙述、描写、议论和抒情。
•掌握用“各”修饰虚词的方法。
2.情感目标:•学会欣赏自然美的形象,促进学生保护环境的情感。
•培养学生对朴素文学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文本内容的理解。
2.文本的结构分析。
3.文章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难点1.描写手法的运用。
2.理解讽刺手法。
四、课堂教学1. 预习导引引导学生预习文本,了解文本大意,掌握文本结构。
2. 形式多样的描写让学生通过阅读文章,了解作者如何用丰富的语言描写出雪景,从而体会描写的重要性。
3. 策略讲解通过ppt讲解文学作品中的描写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4. 积极思考通过课堂讨论,帮助学生分析文章中的讽刺手法,引导他们在积极思考中感受语文魅力。
5. 总结回顾通过课堂小结,回顾文章的结构、描写手法和讽刺手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五、知识点1. 内容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作者游湖心亭看雪时的所感所想。
文章采用叙事、描写、议论和抒情等手法,通过文笔优美的描写展现出湖心亭和雪景的美丽。
2. 文本结构本文属于记实性随笔,文本结构由五个部分构成:开宗明义、描绘湖心亭的特点、描写雪景、想象湖心亭的历史、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3. 段落分析•第一段:通过事实句描述作者看到的海棠花和杜鹃花,突出了故事发生的时刻和地点。
•第二段:揭示了湖心亭的特色,作者通过具体的描写,展示出湖心亭独特的魅力。
•第三段:详细地描绘了雪景,生动地表现出雪的质感和景色的美丽。
•第四段:概述了历代文人墨客对湖心亭的赞美,并以此引出对湖心亭产生的新的想象。
•第五段:在最后一段,作者表达人与自然的关系,讲述了他的思想情感。
4. 修辞手法•对比手法:文章中通过对比刻画雪景,突出雪的美丽。
•拟人手法:将湖心亭比作一位美人,生动形象地描述了湖心亭的美。
•借景抒情:通过雪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教案《湖心亭看雪》
教案名称:《湖心亭看雪》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文言文的句式结构和描写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文言文翻译、讨论和创意写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批判性思维和文学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文中对雪景的细腻描绘和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感悟和对传统文化的欣赏。
教学重点:文言文的句式结构和描写手法。
文章中对湖心亭雪景的描绘和作者的情感体验。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言文中的描写手法和作者的情感变化。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通过创意写作表达个人对自然美景的感悟。
教学准备:《湖心亭看雪》课文文本及多媒体课件。
与雪景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
学习单,包括生字新词表、文言文翻译练习题。
创作用的纸笔、情感体验记录本。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分钟)1. 情境创设:展示与雪景相关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对雪景的兴趣。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张岱的生平和《湖心亭看雪》的创作背景,为理解文言文内容做铺垫。
课文学习(20分钟)1. 朗读指导:教师示范朗读,注意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学生跟读,体会文言文的音韵美。
2. 生字新词学习:教师逐一解释文中的生字新词,学生记录并记忆。
3. 文言文翻译:指导学生逐句翻译文言文,理解文中的描写手法和情感表达。
深入理解(15分钟)1. 雪景描绘:学生阅读文本,记录自己对湖心亭雪景的理解和感受。
2. 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文言文的主题思想和雪景描绘,准备分享讨论成果。
3. 情感体验:学生尝试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文言文,进行个性化的朗读。
拓展延伸(10分钟)1. 创意写作:学生运用文言文中的描写手法,创作自己的短文或诗歌,表达对雪景的感悟。
2. 情感体验分享: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和对文言文的情感体验,鼓励表达个人感悟。
课堂小结(5分钟)1. 要点回顾:总结《湖心亭看雪》的主要内容、句式结构和描写手法。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湖心亭看雪》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湖心亭看雪》教案及知识点《湖心亭看雪》是张岱《陶庵梦忆》中的一篇叙事小品,明王朝灭亡后所写,是把自己对故国往事的怀念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山水之中而创作的小品文。
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1.部编版九班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湖心亭看雪》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培育古文的阅读理解力量。
2.品尝写景美句,体会白描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3.通过反复诵读,感悟之痴。
【教学重点】体会白描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和肤浅的故国之思。
【课时支配】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让同学回忆积累的有关西湖的诗句。
老师预设整理:“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适宜”——苏轼,“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白居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林升等诗句。
依据同学回答,老师小结: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顺缠绵。
可是假如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和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读音障碍读中清(要求:声音洪亮,读准字音,吐字清楚)1.找两个同学读课文,同学起来评价,指出问题再朗读;2.生依据多媒体课文停顿划分,听课文示范录音,留意朗读的语气;3.同学依据录音齐读课文。
三、文章大意读中通同学依据自己预习状况找出理解不了的地方小组争论,组内理解不了的地方,提出问题,全班解决。
同学可能提出的问题:1.为什么第一段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了后面又说“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和一个舟子呢?究竟是几个人去的?2.“天与云与山与水”这三个“与”用的太重复了,有点拖沓,改为“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或“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好不好?明确:不好,修改后的句子把四种景物断开了,而原句三个“与”把四种景物相连融合在一起,造成了一种浑然一体、天地苍茫的浩大气概。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4篇)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4篇)《湖心亭看雪》教学教案篇一(一)知识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4.背诵课文。
(二)能力目标1.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3.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意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教学重点1、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
2、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
教学关键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质疑点拨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时一课时教学内容与过程一、导入新课:二、检查预习1、简介作者: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浙江山阴人。
明末清初文学家。
明朝灭亡后,张岱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隐居山中专心从事著述。
主要作品有《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录》。
书中缅怀昔日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
在晚明小品文中独树一帜。
2、掌握体裁:小品是一种寓有抒情意味和讽刺性的短小散文,也是随笔、杂感等杂文的别称。
形式比较活泼,题材广泛,风格多样。
从时代上看,有六朝小品、唐人小品、明清小品等。
本文是小品文,同时也是一篇游记。
3、读准注音:崇祯更定拏毳衣雾凇沆砀一芥毡更有喃喃4、解释实词:绝拏毳衣雾凇沆砀一白一芥焉得更强饮大白客此及三、走进课文1、老师范读2、同学读课文,以组为单位疏通课文,提出疑问。
3、疏通文意。
四、赏析课文1、初探叙事内容(1)归纳记叙要素A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更定B地点:西湖湖心亭谁来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一下湖心亭正如同学们所介绍,湖心亭四面环水,绿水盈盈环抱,青山苍苍遥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湖心亭看雪》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湖心亭看雪》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湖心亭上观雪的情景,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2. 掌握本课的重点词汇和短语;3. 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主旨;2. 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短语;3.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综合运用。
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的感受,并提取关键信息;2.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和写作。
教学准备:1. 课文教材;2. 词汇卡片或单词墙。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通过与学生交流,提问一些与雪有关的话题,如:你们喜欢看雪吗?你们看过什么样的雪景?有没有与雪有关的美好回忆等等。
通过这样的交流,引发学生对本课话题的兴趣。
Step 2 预习导引教师提前写好包括生词、短语等的句子,然后将句子打乱顺序贴在黑板上。
要求学生阅读这些句子,并试图将其合并成一个完整的段落。
完成后,引导学生讨论并校对答案。
教师在引导学生时,逐渐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文意。
Step 3 阅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完成相关的阅读理解题。
在阅读过程中,鼓励学生拿出手机或平板电脑搜索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和想象作者所看到的雪景。
Step 4 拓展阅读推荐一些与雪有关的诗歌、文章给学生阅读,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了解雪景的美好。
Step 5 词汇操练通过词汇卡片或单词墙的方式,进行词汇操练。
教师可以将这些词汇卡片分发给学生,然后提问学生有关这些词汇的问题。
例如:作者是如何形容雪的?雪花有什么特点?Step 6 课文概括教师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并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出本课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Step 7 创作展示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写一篇描述自己心中的雪景的短文,并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
Step 8 课堂总结教师对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教师还可以提问学生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问题,以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12湖心亭看雪》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12湖心亭看雪》教案12《湖心亭看雪》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欣赏西湖雪后美景并理解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
2.知识和技能:了解作者有关情况,积累文言词语,培养阅读能力;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感情,学习白描手法,理解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体的写作特点。
3.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以至成诵,整体感知课文,理解形象、生动、精美的语言特点,感受诗情画意,学习白描手法。
教学重点:朗朗背诵,积累文言词语,学习白描的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1、当代作家梁衡写到:有一种画轴,且细且长,静静垂于厅堂之侧。
她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比气势,争地位,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
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这就是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记承天寺夜游》这幅画我们已经欣赏过了,今天我们再来欣赏另一幅——《湖心亭看雪》。
二、知识链接1.作者名片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侨寓杭州。
其家自曾祖以来,均为显宦。
他早年过着精舍骏马,鲜衣美食,斗鸡放鹰,弹琴吟诗的贵公子生活。
喜游山水,通晓音乐戏剧,一生未曾仕宦。
明亡后,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从事著述。
著有《石匮书》《史阙》《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yuan集》《快园道古》《夜航船》等。
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
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平述。
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
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
在晚明小品中独树一帜(《明清名家小品精华》第583页)。
2.背景追溯张岱出身于官宦之家,明亡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悠游的生活。
明亡以后,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
《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
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2023最新-九年级语文上册《湖心亭看雪》教案(优秀6篇)
九年级语文上册《湖心亭看雪》教案(优秀6篇)《湖心亭看雪》这篇文章以白描的手法呈现奇景,叙事与写景结合体现作者的雅趣,抒情寓于叙事之中表达作者的一片痴情。
壶知道的精心为您带来了6篇《九年级语文上册《湖心亭看雪》教案》,可以帮助到您,就是壶知道最大的乐趣哦。
人教版初二上册语文《湖心亭看雪》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诵读积累,理解课文大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品读赏析,体会白描手法、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导语设计1:被誉为“人间天堂”的西湖,无数文人墨客曾为它留下佳作。
关于西湖的诗句,我们耳熟能详的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
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
可见,拥有不同的情感世界就能看见不同的西湖。
导语设计2:“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诗,诗中“寒江独钓”的清奇意境令人神往,孤高情怀叫人赞叹。
而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则营造了另一番意境,抒发了别样的情怀。
今天让我们随着张岱,走进西湖,去湖心亭看看雪。
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1生字注音更(gēng)定拥毳(cuì)衣崇祯(zhēn)沆砀(hàng)(dàng)余舟一芥(jiè)铺毡(zhān)对坐余挐(ná)一小船喃喃nán雾凇(sōng)2生词注解(1)通假字挐一小船挐:通:“桡”撑船。
(2)一词多义。
一:①上下一白全②长堤一痕数目,最小的正整数,大写是“壹”更:①更定旧时将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②更有痴似相公者还是:①是日更定这②问其姓氏,是金陵人表示肯定的判断或解释绝:①绝消失②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3)古今异义。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湖心亭看雪》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湖心亭看雪》的文学特色和审美情趣,掌握文中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结构,学习文言文的阅读和翻译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文言文翻译、情景模拟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文学习,激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感悟,培养他们对文人墨客情怀的理解和尊重。
教学重点:张岱在《湖心亭看雪》中所描绘的雪景及其所蕴含的文人情怀。
学生对文言文的翻译能力和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典故。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雪景描写和文人的孤独与超脱情怀。
作者简介: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以其清新脱俗的文风和对自然景观的热爱著称。
教学准备:《湖心亭看雪》课文PPT课件,包含张岱的生平简介、《湖心亭看雪》的文学特点和相关历史背景。
雪景图片、视频资料,帮助学生形象理解文章中的自然景观。
学生作业本、笔、文言文翻译练习卡、小组讨论记录表、“我眼中的雪景”创作卡片。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分钟)1. 展示雪景图片和视频,简要介绍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2. 通过视觉资料,激发学生对《湖心亭看雪》的兴趣和好奇心。
课文学习(20分钟)1. 作者介绍:详细介绍张岱的生平和《湖心亭看雪》的创作背景,为理解课文内容提供背景。
2. 朗读课文:请几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注意文言文的语调和节奏。
3. 生字新词:解释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式,如“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等,确保学生理解并能正确使用。
4. 内容理解: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讨论张岱的雪景描写和文人情怀。
深入探讨(15分钟)1. 修辞手法: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如使用排比、对仗等,举例说明如何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2. 文人情怀:讨论作者如何通过雪景描写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哲思,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孤独与超脱。
互动活动(20分钟)1. 文言文翻译:学生进行文言文翻译练习,将文中的段落翻译成现代汉语。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湖⼼亭看雪》虽只有⼀百五⼗余字,作者却以清闲淡雅的笔墨,把湖⼼亭的夜间雪景写得⽓象雄浑、恍惚迷离,深切地抒发了⾃⼰冰雪独抱的操守和孤⾼⾃赏的情怀。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课⽂ 崇祯五年⼗⼆⽉,余住西湖。
⼤雪三⽇,湖中⼈鸟声俱绝。
是⽇更定矣,余拏⼀⼩⾈,拥毳⾐炉⽕,独往湖⼼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与⽔,上下⼀⽩。
湖上影⼦,惟长堤⼀痕、湖⼼亭⼀点、与余⾈⼀芥、⾈中⼈两三粒⽽已。
到亭上,有两⼈铺毡对坐,⼀童⼦烧酒,炉正沸。
见余⼤喜,⽈:“湖中焉得更有此⼈?”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别。
问其姓⽒,是⾦陵⼈,客此。
及下船,⾈⼦喃喃⽈:“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教案 教学⽬标: 1. 熟读课⽂,积累⽂⾔字词,疏通⽂意。
2. 初步了解⽩描的写作⼿法。
3. 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
2.初步了解⽩描的写作⼿法。
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教法与学法: 教法:1.情景教学法:创设具有⼀定情绪⾊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的情感体验,从⽽帮助学⽣更准确地理解课⽂。
2.讨论法与点拨法:本⽂⽂字较浅显,注释较详细,学⽣⾃读课⽂,把握⽂意不成问题。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把握⽂章的写作特⾊和语⾔风格。
学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章写景时使⽤⽩描⼿法的特点和表现出来的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以及淡淡的哀愁。
2. 资料助读法: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平、思想及明朝灭亡、清朝建⽴的那段历史,以更好地把握主题。
3. 讨论、品读法:通过课堂讨论,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感受⽂章的美点。
教学准备: 教师:查阅络资源,并将其整合在本节课的展⽰课件之中。
学⽣:1.搜集学过的或⾃⼰知道的关于描写雪景的诗⽂句⼦。
2.对照注释并查阅⼯具书,朗读课⽂,读准字⾳。
课时安排: 1课时 探究新课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策略设计意图教师随笔 ⼀、导⼊课⽂,激趣引思。
第13课《湖心亭看雪》教案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湖心亭看雪》的基本内容、描绘雪景的修辞手法及其在写作中的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写作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湖心亭看雪》的基本内容。这是一篇描绘雪景的古文,通过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这篇文章是古文中的佳作,对提高我们的审美情趣和写作能力具有重要价值。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的具体描写。分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等句子,了解作者如何巧妙地运用修辞手法描绘雪景。
3.掌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夸张等,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4.了解课文背景,探究作者张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表达。
5.领悟课文的主旨,体会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6.学会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进行仿写练习,提高写作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湖心亭看雪》核心素养目标:
1.增强文化自信: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古文的魅力,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自豪感。
最后,课后我对学生的反馈进行了收集,发现他们在本次课程中对于课文主旨的领悟仍有不足。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我将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对课文背景的介绍,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和创作背景,从而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2.提高思维品质: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3.培养审美情趣:体会作者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学会欣赏美、表达美,提高审美素养。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2湖心亭看雪》教案
12 湖心亭看雪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2.学习白描手法,体会人物的雅趣。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2.赏析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学习白描的手法,体会人物的雅趣教学过程一、导入杭州西湖有一亭子,名曰湖心亭,此处是观赏西湖美景的好地方,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今天,让我们跟随张岱,去冬日的西湖游一游。
二、明确学习目标三、理解感知各种情势朗读课文,读对字音,读对节奏,读出情感。
(一)易错词读音:崇祯更定拏毳雾凇沆砀强饮喃喃(二)重点字词解释:湖中人鸟声俱绝两三粒而已是日更定矣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上下一白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三)重点朗读节奏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四)古今异义词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古义:尽力、尽力。
文中指“爽快”。
今义:委曲。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古义: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今义:颜色,与“黑”相对。
词类活用大雪三日:下雪,名词作动词。
客此:客居,名词作动词(五)特殊句式A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省略句在“而”与“别”之间省略“与之”。
B .见余大喜曰。
省略句省去了主语“两人”。
C .客此。
倒装句即“于此客”,指在此地客居,介宾短语后置。
四、咬文嚼字品“痴”景1.舟子对张岱的评价是什么?关键词是哪个?什么意思?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张岱的痴?由此可以看出张岱什么性情?3.张岱追求怎样的山水之境?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支撑你的观点。
请尝试“我认为写得好,写出了”的情势品读雪景。
咬文嚼字品“痴”情1..第二段写了什么内容?2.“更有痴似相公者”,“似”是什么意思?张岱与他有何类似之处?3.“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问其姓氏,答籍贯,这是为何?背景材料材料一:本文选自《陶庵梦忆》卷三。
张岱出身仕宦世家。
明亡之后,他曾经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避居深山,专心从事著述。
他的著作多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显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第13课 湖心亭看雪(教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一、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熟读课文,扫除阅读障碍。
读准字音,读出感情,读出意境。
2.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作者有关情况,积累文言词语,培养阅读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感情,学习白描手法,理解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体的写作特点。
4.文化传承与理解:.欣赏本文的语言,探寻美点,体会自然美的意境。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朗读背诵,积累文言词语,学习白描的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三、教学设想《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写于明亡之后。
作者以回忆的方式,淡雅的语言,把对故国、对往事的怀恋都融入西湖雪后奇景之中,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
诵读无疑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须贯穿始终;而诵读要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写法特点的基础上才能达成。
本文写景的特点是使用白描手法,这是一种文学创作中常用的写作手法,要把它讲清楚。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寻求人生的启示,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学生对张岱是陌生的,因此,有必要对张岱的情况做简要介绍,让学生明白西湖奇景与游人之雅趣相互映衬,这样学生才能理解文中所隐含的淡淡的哀愁。
四、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品读法、圈点勾画法、启发式教学法。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六、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有一种画轴,且细且长,静静垂于厅堂的两侧。
她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比气势、争地位,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
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这就是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 ——梁衡《秋月冬雪两轴画》作家梁衡所说的《湖心亭看雪》是一篇描写西湖胜景的佳作,被称作是描写西湖最漂亮的文章。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张岱的世界,去《湖心亭看雪》。
二、预习检测1.作者简介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
湖心亭看雪教案-2021-2022学年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
4.领悟文章中寄情山水的情怀,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5.体会文章描绘的雪景之美,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教材,旨在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语文素养,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及文化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湖心亭看雪》教学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文化素养:通过学习《湖心亭看雪》,让学生深入了解古代游记文化,感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文章描写相关的自然景观,如雪景、山水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学生尝试运用文章中的写作手法,描写一个自己喜欢的自然景观。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写作技巧的领悟:文章中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对学生来说,理解并掌握这一技巧是难点,需要通过实例分析、仿写练习等教学方法来突破。
-文化背景的理解:学生对古代文人的生活背景和审美情趣了解有限,对文中的一些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可能难以理解,如“湖心亭”的寓意等。
举例:在讲解“托物言志”这一写作手法时,可以选择文章中的“雪”作为物象,分析作者是如何通过对雪的描写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和理想的,并通过对比现代文中的类似手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难点。
2.增强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掌握文中生字词,学会运用文章中的优美词句,提高语言表达水平,能准确、生动地描绘自然景观。
3.提高思维发展与品质:分析文章结构,理解作者情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4.增强审美鉴赏能力:领悟文章中的审美情趣,通过欣赏雪景描绘,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激发创造美好事物的愿望。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12湖心亭看雪 教案
12湖心亭看雪1.反复朗读课文,感悟张岱超凡脱俗的雅趣和深沉的故国之思。
2.品n加油味写景语句,把握文中的白描手法,体味小品文于细微处见情致的特点。
一、导入新课常言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杭州最美在西湖。
许多文人墨客用他们的生花妙笔描摹了西湖春夏的美。
白居易说“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这是杨柳依依生机盎然的西湖;杨万里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是明艳妖娆的西湖。
那么,寒冬大雪后的西湖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湖心亭看雪》。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寓居杭州。
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精于茶艺鉴赏,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
张岱为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其最擅长散文,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绝代文学名著。
目标导学二:朗读训练,通文顺字1.初读文章,结合工具书梳理文章字词。
2.朗读文章,划分文章节奏,标出节奏划分有疑难的语句。
节奏划分示例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节奏划分思考“拥/毳衣/炉火”为什么不能划分成“拥毳衣/炉火”?明确:在本句中,“拥”字引起后面两个名词,若不在“拥”字后面停顿,“炉火”一词便失去了“动语”。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能否划分为“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明确:可以,将“舟中人”看作一个定中结构,即可如此划分节奏。
【教学提示】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划分朗读节奏,在划分节奏的过程中感知文意。
对于部分结构复杂的句子,教师可做适当的讲解引导。
导学目标三:结合注释,疏通文义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行疏通文义,并画出不解之处。
2.疑问探究:文中说“白”是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代指酒,“白”字怎么会被用来指酒杯呢?请结合资料做大胆猜想!(展示资料链接)字源演变猜想:白,是一个会意字,从字体演变的过程来看,其甲骨文像极了俯视时的酒杯杯口,可能正因此,“白”字就被用来代指了酒杯。
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湖心亭看雪》教案
12*湖心亭看雪1.认识作者相关状况,累积文言词语,培育阅读能力。
2.理解文章内容,掌握作者感情,学习白描手法,理解课文叙事、写景、抒怀融于一体的写作特色。
1.朗诵背诵,累积文言词语,学习白描的手法。
2.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掌握写景与叙事、抒怀的关系。
一、导入新课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人。
寓居杭州。
身世仕宦世家,少为荣华公子,爱繁荣,好山川,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
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教师增补:明亡后,张岱曾参加过抗清斗争,以后悲观避居在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
他的文章怀念往昔风月繁荣,追想前尘影事,字里行间表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忧愁。
二、整体感知1.学生齐读文章。
注意读准字音和停留。
2.播放朗诵,学生听读,再跟读。
留神文章叙了什么事,写了什么景。
3.思虑回答几个问题,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告诉了我们什么?(点明时间、地址。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从哪一种感觉来写?(从听觉来写。
)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突出天气的寒冷;也为下文“更定”到湖心亭看雪埋下伏笔,突出游兴激烈。
)“俱”和“绝”各是什么意思?(“俱”指全、都;“绝”的意思是停止、消逝。
)(3)“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这么冷的天气,才清晨时分,作者单独到湖心亭看雪,你能看出作者的心境吗? (孤怀雅兴,高慢自赏。
)“是”字如何理解? (是代词,这。
)(4)“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这几句写雪景,有什么特色?(写西湖雪景,文字精练朴实,不加衬着。
)(5)“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是结尾,你如何理解这个“痴”字?(舟子说作者“痴”,又说还有像作者同样“痴”的人,其实是突出作者的“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湖心亭看雪
1.反复朗读课文,感悟张岱超凡脱俗的雅趣和深沉的故国之思。
2.品味写景语句,把握文中的白描手法,体味小品文于细微处见情致的特点。
一、导入新课
常言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杭州最美在西湖。
许多文人墨客用他们的生花妙笔描摹了西湖春夏的美。
白居易说“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这是杨柳依依生机盎然的西湖;杨万里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是明艳妖娆的西湖。
那么,寒冬大雪后的西湖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湖心亭看雪》。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寓居杭州。
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精于茶艺鉴赏,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
张岱为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其最擅长散文,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绝代文学名著。
目标导学二:朗读训练,通文顺字
1.初读文章,结合工具书梳理文章字词。
2.朗读文章,划分文章节奏,标出节奏划分有疑难的语句。
节奏划分示例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节奏划分思考
“拥/毳衣/炉火”为什么不能划分成“拥毳衣/炉火”?
明确:在本句中,“拥”字引起后面两个名词,若不在“拥”字后面停顿,“炉火”一词便失去了“动语”。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能否划分为“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明确:可以,将“舟中人”看作一个定中结构,即可如此划分节奏。
【教学提示】
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划分朗读节奏,在划分节奏的过程中感知文意。
对于部分结构复杂的句子,教师可做适当的讲解引导。
导学目标三:结合注释,疏通文义
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行疏通文义,并画出不解之处。
2.疑问探究:文中说“白”是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代指酒,“白”字怎么会被用来指酒杯呢?请结合资料做大胆猜想!(展示资料链接)
字源演变
猜想:白,是一个会意字,从字体演变的过程来看,其甲骨文像极了俯视时的酒杯杯口,可能正因此,“白”字就被用来代指了酒杯。
3.请同学翻译全文。
4.下面一段翻译,时有争论,请说说你的意见。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译文一:雾气中的松树白汽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湖上能(清晰)见到的倒影,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的一道痕迹,湖心亭的一点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人两三粒罢了。
译文二: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只见)天和云和山和水,上下全是一片白色,湖面上映出的影子,只有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的长堤,像一个墨点的湖心亭,和我那像一片小草的小船,船中像米粒一般大小的两三个人罢了。
明确:译文一的翻译略显“顾名思义”,未注意名词活用,而译文二则注意到此点,翻译显得准确通畅。
目标导学四:解读痴人,品味痴人
1.读课文,在文中找出一个最恰当的字评价张岱。
明确:痴!
2.阅读第一段,说说你发现张岱有哪些“痴”的表现。
在文中找出相关句子。
明确:“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独往湖心亭看雪”。
天寒地冻,人和鸟的声音都消失了,冬寒之态可见一斑,但是作者仍要独往看雪,可见他的痴。
且一般而言,即便冬日出游也不会选在晚上,作者却在“更定”出发,更见了他的痴。
3.有人说,作者也不是独往,因为还有舟子陪同,你怎么看待“独往”这个问题?
明确:作者出游是为“看雪”,从人数上看,作者确实不是独往,但从目的上看,舟子未有作者那般的思想与审美情趣。
这特立独行的孤傲,也便可说是“独往”了!
4.指名学生读第一段第1—3句,读出张岱的“绝”的心情,“独”的心境。
目标导学五:欣赏雪景,品味文本艺术特征
1.阅读第一段第4、5句,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写雪景的。
明确:作者先总写一句,摄取了一个“上下一白”的全景,十分符合第一眼的总感觉、总印象。
接着变换视角,特写一个个诗意盎然的镜头,写长堤,“长堤一痕”;写湖心亭,“湖心亭一点”;写小舟,“余舟一芥”;写人,“舟中人两三粒”。
2.作者写雪景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是什么?
明确:作者运用了白描的手法。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包含了诸多变化,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悠远脱俗,物我合一。
【教学提示】
白描手法:指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寥寥几笔勾勒出事物形神的一种写作手法。
3.写景句中,“天与云与山与水”一句三个“与”字,是否显得重复拖沓?
明确:三个“与”字写出天、云、山、水万物融为一体,难以分辨的浩大景象。
去掉的话,仿佛物与物之间有了界线似的,分开了,没有那种天地苍茫的意境。
【教学提示】
可去掉三个“与”字,再请同学朗读,感受和不去掉“与”字时的异同。
目标导学六:深度探究,把握主旨
1.作者“独游”,却没想到湖心亭竟还有两人客游于此,此时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为何会有这样的心情?
明确:作者的心情是十分喜悦的,“强饮三大白而别”,“强饮”说明作者本不能喝,但现在因为心情之高兴不得不喝,正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
2.本文语言简练,不肯点下赘笔,但是作者为何要在开篇点明“崇祯”年号呢?又为何
点出客是金陵人呢?这样写有什么深意吗?
提示:金陵是南京,明朝开国之都。
明确:作者在文中除了表达出自己的孤傲高洁,也含蓄地表达了故国之思。
主旨总结: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描绘了雪后西湖宁静清绝的景象,表现了游湖人的雅趣和作者的志趣,同时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明朝)的怀念之情。
读来觉得这简直不是文章,而纯粹是孤独者与孤独者的感通,孤独者与天地的感通,因为作者把很多会于心的东西流于言外,用旷达和幽静共同酿制了一种近乎纯美的意境。
3.反复朗读课文,读出文中作者“痴”的思想感情。
目标导学七:把握文言现象
【词类活用】
1.大雪
..三日(大雪:名词作动词,下大雪)
2.是金陵人,客.此。
(客:名词作动词,客居)
3.与余舟一芥.(芥:小草,名词作状语,像小草一样的微小)
【古今异义】
1.余.住西湖(古义:我。
今义:剩下)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义:名词,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文中代指酒。
今义:白色) 3.是.日更定矣[古义:这。
今义:判断词(与“非”相对)]
【教学提示】
更多文言现象请参见《我的积累本》。
三、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
张岱
景:苍茫孤寂白描手法
人:遗世独立
情:故国之思对比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