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参考基准面
地震数据处理第五章:静校正
总的低速带校正量为:
' j
hl )
静校正前
地面 V0
低速带底面 V
反射界面
第一步:井深校正后
V0 V
地面 低速带底面 反射界面
第二步:地形校正后
V0 V
基准面 低速带底面 反射界面
第三步:低速带校正后
基准面
反射界面
小结
1、符号约定:剥去地层时间为负,即减去静校正 量为负号;填充地层时间为正,即加上静校正量为 正号。 2、最终基准面校正量计算公式为
近地表沉积的介质相对深层而言,沉积年代
相对较短,长年的风化作用使近地表沉积的介质 疏松,无胶结或半胶结,地层中含水与不含水, 含水量的多少都会引起地球物理特征的变化。
近地表厚度和速度的各向异性、地表高程起
伏都会对地震波场造成不等量的延迟,延迟的大 小与近地表地层的物性有关,这种延迟时若不校 正,将会影响到叠加成像和构造形态的可靠性。
ESW—炮点处风化层高 程 EGW—检波点处风化层 高程 ESR—炮点处参考基准 面高程
EGR—检波点处参考基 准面高程
Hs —— 井深
炮点基准面静校正量为:
TS
TSW
- TSR
ES
- E SW vW
hs
ESW ESR VR
检波点基准面静校正量为:
TG
TGW
- TGR
EG - EGW v
(1)基准面校正;CMP叠加参考面校正;低降速 带底面校正;
(2)控制点数据线性内插法(微测井、小折射方 法等建立控制点数据);
(3)沙丘曲线法(根据沙丘厚度在延迟时曲线上 找到对应的延迟时,计算静校正量);
(4)相似系数法; (5)数据库法(建立导线成果、浮动基准面高程、 地表高程、小折射成果、高速层顶深度、潜水面深度 等数据库)。
《地震资料数字处理》复习
《地震资料数字处理》复习地震资料数字处理围绕以下三方面工作:1、提高信噪比;2、提高分辨率;3、提高保真度。
一、提高信噪比的处理1、原理利用噪声和信号在时间、空间、频率和其他变换域中的分布差异,设计滤波因子,将噪声进行压制。
2、处理顺序提高信噪比包含消除噪声和增强信号两部分内容。
消除噪声一般在叠前的各种道集上进行,主要针对规则干扰如多次波和面波等,增强信号一般在叠后剖面上进行,主要针对随机噪声。
3、随机噪声是指没有固定的频率、时间、方向的振幅扰动和震动,其成因大致是来自环境因素、次生因素和仪器因素,其中次生干扰的强度与激发能量有关。
随机噪声在记录上表现为杂乱无章的波形或脉冲,在频率上分布宽而不定,在空间上没有确定的视速度。
随机噪声的随机性与道间距有关,如果道间距减小到一定程度,许多随机噪声表现出道间的相干性,当道距大于随机噪声的相干半径才表现出随机性。
4、一维滤波器(伪门、Gibbs现象)频率滤波器是根据信号和噪声在频率分布上的差异而设计时域或频域一维滤波算子。
它压制通放带以外的频率成分,保留通放带以内的频率成分。
Gibbs现象是由于频率域的不连续或截断误差引起的,通放带和压制带之间设置过渡带可克服此现象,设计滤波器就是控制过度带的形状和宽度。
5、二维滤波器二维滤波是根据有效信号和相干噪声在视速度分布上的差异,来压制噪声或增强信号。
通常用来压制低视速度相干噪声,在f-k平面上占据低频高波数区域。
二维滤波比较容易产生蚯蚓化现象,而且混波相现象明显,在空间采样条件不满足或陡倾角的情况下受到空间假频的影响,一般常用于压制一些规则干扰,如面波和多次波等。
6、频率-波数域二维滤波实现步骤:(1)把时间和空间窗口里的数据变换到f-k域;(2)在f-k域,通过外科切除,按径向扇形划分压制区C(乘振幅置零)、过渡区S(乘振幅置0至1变化)、通放区P (乘振幅置1) ;(3)从f-k域反变换到t-x域。
8、数字滤波有两个特殊性质:(1)数字滤波由于时域离散化会带来伪门现象,(2)由于频域截断会造成吉卜斯现象。
关于井的几个深度讲解
• MD:测量深度 TVD:垂深 Datum:补心高 KB:补心海拔 将MD校直得到TVD TVDSS=-TVD+KB,原因是钻井施工不可能从海拔0开始 (尤其是海上),测井同样是从井口开始测量的,这就意 味着测井序列与地下岩性序列之间有位移。 以直井为例:MD=3000,KB=20,那么TVDSS=-2980, 取极限情况理解,测井曲线上3000米处的岩性并不是地下 3000米处的岩性,而是地下2980米处的岩性。 不知道我有没说明白,个人理解!
• 这个图貌似有问题啊!MD 的朝上的箭头是不是 应该穿过海平面线 直到方补心哪条横线啊 。 • 这个图除了MD应该从井口算起外, 其他都应该 没问题。 另外,果友 zhitianshi 的问题答案是:软件里一 般直接用KB代表补心海拔高度,而不用KBE来表 示补心海拔高度。前面那位果友说得没错,你好 好对照着图看看想想,肯定能弄明白! • 说KB 为补心高 KB elevation为补心海拔 ,那这个200 应该是补 心海拔高度。而非补心高。呵呵 ,
深度
• md tvd是从钻井平台的方钻杆补心处开始 计算的,而z是从海平面起算的,即z=tvd-kb
井斜数据一般只要MD、 INCL、 AZIM三列数据就够了!
MD、TVD都是以钻井平台位基准面的 Z值相当于-SSTVD,以海平面作为基准
•
几个概念先弄清楚: MD: 测量深度 measure depth, 从井口开始算的 TVD: 垂深 true vertical depth, 从井口开始,直井或直井段 TVD=MD MSL: 平均海平面 mean sea level, 也就是海拔0米 SSTVD: 海拔 sub sea TVD, 负数,从MSL向下算的 KB: 补心高,井口到地面 kelly bushing KB elevation: 补心海拔, KB+地面海拔,海上的井地面海拔=0 datum:一般指地震数据的基准面,就是时间0对应的海拔 (记得论坛上有果友画了一章图,刚才没有找到,可仔细找找,挺直 观的)
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及6度以上分布一览表
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及6度以上分布一览表
我国有41%的国土、一半以上的城市位于地震基本烈度7度或7度以上地区,6度及6度以上地区占国土面积的79%。
按国家规范,房屋的防震烈度为7度,就是说至少能承受烈度为7度的地震。
抗震度数和地震的里氏级数不一样。
我国抗震设防烈度分6-9度,度数越高要求越严。
根据2002年起实施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6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
图中由浅色到深色,地震烈度依次为5-9级
从地震烈度对人的感受来说:
5度:惊醒-室外大多数人有感,家畜不宁,门窗作响,墙壁表面出现裂纹
6度:惊慌-人站立不稳,家畜外逃,器皿翻落,简陋棚舍损坏,陡坎滑坡;
7度:房屋损坏-房屋轻微损坏,牌坊,烟囱损坏,地表出现裂缝及喷沙冒水;
8度:建筑物破坏-房屋多有损坏,少数破坏路基塌方,地下管道破裂;
9度:建筑物普遍破坏-房屋大多数破坏,少数倾倒,牌坊,烟囱
等崩塌,铁轨弯曲;
图为我国地震基本烈度6度及6度以上地区分布(数据来源于网络)
抗震设计要求做到:当遭受50年一遇地震影响时,房屋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可继续使用;
当遭受475年一遇地震时,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
当遭受1641-2475年一遇地震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通俗的说,2001年以后新建住宅小区房的抗震标准为:小震不坏(五级以下)中震可修(七级以下)大震不倒(七级以上),图中这些地区必须进行抗震设计,快看看你的房子在这个区域里吗?看看施工标准里是否做了防震设计?
•地震
•建筑
•房产。
地震地层学考试重点
《地震地层学》考试重点一、名词解释1.地震地层学(Seismic Stratigraphy)地震地层学是利用地震资料结合钻井资料、测井资料、露头资料,研究地层的分布及沉积特征,分析盆地的演化史,恢复盆地的古沉积环境,评价石油地质条件的一门边缘学科。
2.沉积层序(sedimentary sequence):沉积层序是一个相对整一的、成因上有联系的一套地层,其顶部和底部以不整合面或与之可以对比的整合面为界。
A depositional sequence is a relatively conformable succession of genetically related strata bounded at its top and base by unconformities or their correlative conformities.3.层序(Sequence):是一套相对整一的、成因上联系的、顶底以不整合面或与之相对应的整合面为界的地层单元(Mitchum,1977)。
4.地震层序(Seismic sequence):地震层序是沉积层序在地震剖面上的反映,由一套互相整合的、成因上有关联的地层所组成,这套地层的顶界和底界都是不整合面以及与之相连接的整合面。
5.地震分辨率(Seismic resolution):指的是用地震资料能区分单独地质体的能力。
6.地震相(Seismic facies):是一个在一定区域内可以确定的、由地震反射所组成的三维单元,其地震参数(例如反射结构、振幅、频率、连续性和层速度)不同于相邻地震相单元。
7.地震相分析(Seismic facies analysis):是指对地震反射波参数的描述和地质解释(环境背景,岩相等)8.地震相单元Seismic Facies Unit是指由反射波组构成的可在图上表示的三维地震单元,且这些地震单元的参数不同于邻近单元的参数a mappable,three dimensional seismic unit composed of groups of reflections whoseparameters differ from those of adjacent facies units.9.准层序组(Parasequence Set)一系列成因相关的、并具特定叠加模式的准层序,大多数情况下,它以主要洪泛面和与之相对应的界面为界。
地震勘探中不同基准面对静校正结果的影响分析
地震勘探中不同基准面对静校正结果的影响分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于煤炭资源的需求量不断提升,如何做好矿产资源的勘探工作是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
我国有相当多的煤炭资源埋藏于西北部及中部。
这些区域的煤层埋藏深度比较浅,虽然这些区域的煤层埋藏深度比较浅,但是这些地区地形起伏大,地表比较复杂,这些地形的高程变化严重影响到基准面的选取。
为了最大程度进行这些负面影响的降低,需要做好地震静校正处理工作,进行合理的基准面的选择。
文章就水平基准面的基本选择方法进行分析,进行模型的计算,进行其优缺点的分析,以此提升静校正结果的质量。
标签:煤田地震勘探;地震刨面;基准面选取;静校正前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大提升了煤炭资源的开采规模。
在此趋势下,社会对于地震勘探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静校正环节是地震勘探质量影响的关键因素,只有解决好地震勘探技术的关键环节,才能实现矿产工程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这需要引起相关施工人员的重视。
1 地震基准面的具体应用概念(1)社会的不断发展,提升了社会各界对于煤炭资源的需求,煤炭开采企业对于地震勘探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这需要地震勘探工作人员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做好野外数据采集、资料处理等工作,以此提升地震勘探质量。
在这些环节中,资源数据的处理深刻影响到静校正的质量,进而影响到基准面选取等问题。
下文将工程实例进行分析,解决地震勘探过程的相关问题。
在地震数据处理环节中,基准面是一个重要的参考依据。
地震时间及其速度和基准面存在密切的联系。
在参考面数据的分析过程中,将相关数据调整到基准面上,可以降低该地的表层地形的影响,检波点及其激发点都处于这个基准面上。
在实际操作中,影响基准面选择的因素是非常多的,需要考虑到一般情况下静校正的基准面,该基准面是等速度面。
在地震数据的处理过程中,通过对基准面的应用,可以进行原始地震记录的静校正工作,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对基准面叠加速度的估算。
如果基准面的选取不合理,就会出现基准面校正的偏差问题,很可能导致其校正后的反射时间域双曲线关系的偏离,从而影响到叠加速度的计算。
地震第5章-静校正
§5.2 基准面静校正
基准面静校正也称为野外静校正,顾名思义,就是将在地表采集的地 震记录校正到基准面上,消除地表高程和风化层对地震记录旅行时的影响。
图5-6(a)给出了只有一个风化层的简单近地表模型,地面A、B点对应 风化层底界的 、 点,对应基准面上的 、 点。下面对A、B上的地 震记录进行时间A w 校B正w ,使之转化为在 、 A ,R 点B记R 录所观测到的记录时间, 且在基准面之下无风化层或低速带的存A R 在B。R
(5-7)
sin c
vw vb
(5-8)
将(5-8)式代入(5-7)式,整理后
t 2zw vb2 vw2 x
vbvw
vb
我们知道,折射波时距方程是下面的线性方程
t
tob
x vb
对比(5-9)式和(5-10)式,得到
(5-9) (5-10)
tob
2zw
vb2 vw2 vbvw
(5-11)
因此,由风化层速度 v w ,基岩速度 v b 和折射波的截距 t o b ,可以
(5-23)
—由于D 1 点和 D 2 点不重合而引入的补偿项。
t 的定义与(5-15)式类似
地震基本参数
地震基本参数地震是地球上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其基本参数包括震级、震源深度、震中位置和震源机制等。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介绍地震的基本参数。
一、震级震级是衡量地震强度的参数,通常用里氏震级(M)或面波震级(Ms)表示。
里氏震级是根据地震释放的能量来估算的,它是以10为底的对数尺度,每增加一个单位震级,地震能量增加10倍。
面波震级则是根据地震产生的面波振幅来计算的,面波震级通常比里氏震级略大。
二、震源深度震源深度是指地震发生的深度位置,一般用公里(km)表示。
地震震源深度的测定对于研究地震的机制和灾害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通常,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70公里)发生在板块边界附近,而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大于300公里)则发生在板块内部。
三、震中位置震中是指地震发生的水平位置,一般用经度和纬度来表示。
震中的确定是通过多个地震台站记录到的地震波数据进行三角定位或反演计算得出的。
震中位置的准确测定对于确定地震的规模和震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四、震源机制震源机制是指地震发生时产生地震波的方式和能量释放的方式。
地震波可以分为纵波和横波,而地震的震源机制可以用球体坐标系来描述。
常见的震源机制类型包括走滑型、逆冲型和正断型等。
走滑型震源机制表明地震是沿断层发生的水平错动,逆冲型震源机制表明地震是因板块之间的挤压而发生的,正断型震源机制表明地震是因板块之间的拉伸而发生的。
总结:地震的基本参数包括震级、震源深度、震中位置和震源机制等。
震级反映了地震的强度,震源深度决定了地震的性质,震中位置确定了地震的发生地点,震源机制揭示了地震的产生过程。
地震的基本参数对于了解地震活动规律、预测地震灾害和研究地球内部结构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不断深入研究地震的基本参数,可以更好地保护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减轻地震灾害的损失。
地震勘探原理,名词解释
《地震勘探原理与资料处理》名词解释(共计202个)2015年10月26日于北京东燕郊中隧基地编者:张君秋(防灾科技学院2011级地球物理勘探(油气勘探)专业)一、地震勘探原理名词解释1、地震子波:具有多个相位、延续60~100毫秒、相对稳定的地震波形。
2、波面:在介质中任取一点P,再找出介质中和P点同时开始振动的那些点,将这些点连成一个曲面,就是通过P点的波面。
3、射线:在几何地震学中,通常认为波及其能量是沿着一条“路径”从波源传到所考虑的一点P,然后又沿着那条“路径”从P点传向别处。
这样的假想路径就叫做通过P点的波线或射线。
4、振动图:在地震勘探中,每个检波器所记录的,便是那个检波器所在位置的地面振动,它的振动曲线习惯上叫做该点的振动图。
5、波剖面:把在同一时刻t1各点的位移画在同一个图上,这条曲线就叫做波在时刻t1沿x方向的波形曲线。
在地震勘探中,通常把沿着测线画出的波形曲线叫做“波剖面”。
6、视速度:沿观测方向看到的波的传播速度。
7、视波长:沿观测方向测得的一个周期内波的传播距离。
8、全反射:入射角大于临界角的反射称之为“全反射”。
9、时距曲线:时距曲线就是表示地震波从震源出发传播到测线上各观测点的旅行时间t与观测点相对于激发点的水平距离x之间的关系。
10、时距曲面:若观测面是平面,在直角坐标系中,此面上每一点的位置可用它的坐标(x,y)的二元函数表示,这样,波的到达时间t就是观测点坐标(x,y)的二元函数,即t=f(x,y),其图形是一个曲面,称为时距曲面。
11、时间场:在波传播的介质范围内,若已知t=g(x,y,z)的函数关系,那么,只要知道介质内任一点的坐标(x,y,z)就可以确定波前到达这一点的时间t,因而也就确定了一个标量场t(x,y,z),在地震勘探中把这个标量场叫做时间场。
12、自激自收:在同一点激发和接收地震波。
13、共激发点:多道检波器组成的排列具有相同的激发点。
14、炮检距:激发点到检波点的水平距离。
地震资料解释中必须弄懂的50个基本概念!
地震资料解释中必须弄懂的50个基本概念!地震资料解释中的基本概念.1. 地震资料解释是将地震信息转换成地质信息。
核心就是依据地震剖面的反射特征和地震信息,应用地震勘探原理和地质基础理论,赋予其明确的地质意义和概念模型2.地震解释的发展阶段: 地震构造解释阶段----在构造地质学和地震成像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确定地下主要反射界面的埋藏深度,落实和描述地下岩层的构造形态特征,为钻探提供有力的构造圈闭是其主要目的。
地震沉积解释阶段----以地震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理论(思想方法)为基础,以落实隐蔽油气藏、描述地下储层空间几何形态为主要目的.地震资料综合解释阶段----以地震资料为基础,综合一切可能获得的资料(包括地质、钻井、测井以及地球化学和其他地球物理资料),合理判断和分析各种地震信息的地质意义,以达到精确重现地下地质情况。
3.地震子波:震源激发时产生尖脉冲,在激发点附近的介质中以冲击波的形式传播,当传播到一定距离时,波形逐渐稳定,称该时刻的地震波为地震子波4.地震剖面的种类:时间剖面有两种:一是水平叠加时间剖面,简称水平剖面;二是叠加偏移时间剖面,简称偏移剖面。
时间剖面的显示:波形剖面,变面积剖面,变密度剖面,波形加变面积剖面,彩色显示剖面,5. 时间剖面的特点:时间剖面由图头和记录两部分组成。
图头部分:位于剖面的起始部分,用以说明剖面的工区、测线号、起止桩号、剖面性质、野外施工参数和处理方法与流程,其显示内容由处理人员提出。
记录部分:是时间剖面的主要部分。
横轴:代表共中心点叠加道的位置,一般用CDP点号和相应的测线桩号表示。
CDP点距为道距的一半,通常为25m。
桩号SP,单位为米或千米。
纵轴:双程反射时间T。
单位为秒。
速度谱:每km一组显示于剖面上方地形线: 显示于剖面上方或下方。
基准面:统一或浮动的,多选在低速带之下。
地震剖面上0秒所对应的海拔。
视周期:相邻波峰(谷)之间的时间长度视主频:视周期的倒数。
地震基准面、补心海拔等几个数据关系浅析
技术与检测Һ㊀地震基准面㊁补心海拔等几个数据关系浅析毛洪涛摘㊀要:在构造成图过程中ꎬ新手往往理不清关于钻井的几个深度关系ꎮ比如ꎬ补心海拔㊁测量深度㊁海拔深度㊁井口高程㊁井口海拔等ꎮ尤其在地震解释中引入了地震基准面概念后ꎬ很多人更难搞清期间的运算关系ꎬ这就给后期的成图带来很大的风险ꎮ所以ꎬ弄清海平面㊁地震及基准面㊁补心海拔㊁地面海拔㊁测量深度㊁海拔深度这几个常用的数据的实际意义和数据间的相互关系就尤为重要ꎮ关键词:地震基准面ꎻ补心海拔ꎻ数据一㊁概念补心海拔也叫方钻杆补心(KellyBushing)ꎬ一般简写为KBꎮ意思是钻杆都是从钻井平台上开始下放的ꎬ而测井都是从地面为基准面开始测试的ꎬ这中间就会有个钻井平台本身高度的差异ꎬ是为补心ꎮ补心海拔=地面海拔+钻机补心高度地面海拔:从海平面0值起算ꎬ以上为正值ꎬ以下为负值ꎮ钻机补心高度:是指钻井平台方补心至地面的距离ꎬ即方补心的地面高度ꎻ如果钻井设备撤走ꎬ提供有 联入 这个数据ꎬ实际也是从方补心算起ꎻ联入是指方补心至油层套管头上平面的距离ꎮ 测井都是从地面为基准面开始测试的 这句话是不对的ꎬ如果一个油田单位的测井资料里没有做特别地说明其测井深度是从哪一个位置为起算点的ꎬ那么石油行业标准的通常做法是测井的基准面是该井自身的补心海拔高度ꎬ即地面海拔再加上补心高的位置ꎬ也就是钻井平台的位置ꎬ包括下表层套管㊁技术套管和油层套管时ꎬ都是从补心海拔为起算点的ꎬ实际测井时ꎬ也可能表层有一段不去测量ꎬ但测量仪器依然是从钻井平台放下去的ꎬ所以深度起算点依然是该井的补心海拔ꎬ不管表层有一段是否测量ꎬ由于钻井及下套管的深度是绝对准确的ꎬ而表层套管末端与技术套管或油层套管有一个连接处ꎬ通常叫作表套鞋或套管脚ꎬ这个深度是准确的ꎬ所以一般是用这个深度较准测井深度ꎬ而这个深度就是从钻井平台即补心海拔为起算点的ꎮ不论如何ꎬ石油行业早就规定ꎬ最后提供的测井曲线深度一般必须是从该井的补心海拔为起算点的ꎬ使用时如果需要做补心海拔校正ꎬ则必须将测井深度减去补心海拔ꎬ使得测井数据均从大地水准面为起算点ꎮ二㊁具体实践在做井震标定时ꎬ必须充分清楚地震数据起算点与测井数据起算点是否一致ꎬ不一致的必须先做到一致ꎬ否则后面的井震标定准确性就无从谈起ꎬ虽然单纯地通过识别地震标志层来标定是业界常用的做法ꎬ但是很明显ꎬ在井震数据起算点都没有校正到统一的基准面上来的前提下ꎬ这样做显然是不可取的㊁有很大风险的㊁有时甚至会产生严重的井震不一致的错误ꎬ因此ꎬ建立地震工区时ꎬ必须清楚地震数据体的基准面是多少ꎬ表层替换速度是多少ꎬ这在地震采集及地震处理时就已经是确定知道的ꎬ而且ꎬ静校正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基准面校正ꎬ力图消除地表起伏不一致带来的时差ꎬ在确定了地震基准面和表层替换速度后ꎬ在加载测井曲线数据和钻测井分层数据时ꎬ井上的深度由于是从该井补心海拔为起算点的ꎬ所以就必须将井深度校正到地震基准面上来ꎮ校正的方法很简单ꎬ先用地震基准面减去该井补心海拔ꎬ再将井深度加上这个差量即可做到井深度从地震基准面为起算点ꎬ如此ꎬ方能在大前提下㊁在起算基准上保证井震数据的一致性ꎬ后面的标定也就因为有了统一的起算点而更加容易做到准确ꎬ否则如果起算点都没有做到一致ꎬ光是通过标志层来确认标定ꎬ确实很难说标定的准确性ꎬ而一旦反生不好标定的情况ꎬ也不好判断是什么原因ꎬ因为起算点都不一致ꎬ很难说是哪里不对头了ꎮ另外ꎬ标定时对于速度的使用ꎬ根据个人的经验ꎬ必须事先做好速度和深度的拟合关系ꎬ以此来判断大概在多少深度或时间范围内统一使用表层替换速度来计算时深关系ꎬ这一点很重要ꎬ否则也会影响标定的准确性ꎬ当最后解释完也进行了时深转换后ꎬ得到了深度域的构造图ꎬ也叫深度等值线图ꎬ这里的深度肯定全部是正值的ꎬ再将深度统一减去地震基准面的海拔ꎬ这样就最终得到了标准的并且是基于大地水准面的海拔等值线图ꎬ这个等海拔的构造等值线图就会根据实际情况有正有负了ꎬ也有的不换算到大地水准面上来ꎬ而是直接使用地震基准面的起算基准ꎬ在确定钻探井位时再根据该点的地面海拔换算成埋深图ꎬ方便地面施工人员施工ꎮ作者简介:毛洪涛ꎬ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公司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ꎮ971。
地震勘探原理名词解释(1)
地震勘探术语2-D Two Dimensional 二维。
3-C Three Component 三分量。
3C3D 三分量三维。
3-D Three Dimensional三维。
9-C Nine Component 九分量。
3分量震源╳3分量检波器=九分量。
9C3D 九分量三维。
A/D Analog to Digital模数转换。
AGC Automatic Gain Control 自动增益控制。
A V A Amplitude Variation With Angle 振幅随采集平面的方位角的变化。
A VO Amplitude Variation With Offset 振幅随偏移距的变化。
A VOA 振幅随炮检距和方位角的变化。
CDP Common Depth Point 共深度点。
CDPS Common Depth Point Stack共深度点迭加。
CMP Common Mid Point 共反射面元。
共中心点。
CPU Central Processing Unit 中央控制单元。
CRP Common Reflection Point 共反射点。
D/A Digital to Analog 数模转换。
d B/octa d B/octve 分贝/倍频程。
DMO Dip Moveout Processing 倾角时差校正。
G波G-wave 一种长周期(40—300秒)的拉夫波。
通常只限于海上传播。
H波H-wave 水力波。
IFP Instantaneous Floating Point 仪器上的瞬时沸点放大器。
K波K-wave 地核中传播的一种P波。
LVL Low Velocity Layer 低速层。
L波L-wave 天然地震产生的长波长面波。
NMO Normal Moveout Correction 正常时差校正,动校正。
OBS Ocean Bottom Seismometer 海底检波器。
P波P-wave 即纵波。
GF培训-DQPI
GeoFrame42 ——讲课记录及实际操作详解大庆石油学院地球科学学院Yang_m2006年3月23日一、准备工作桌面→运行程序(Xmanager-Broadcast)→连接主机→输入自己的用户名及密码→进入RedHat(Linux)系统→点右键打开“Open Terminal”打开一个终端窗口→用ftp命令(bin-“mget *.gfa”将Geoframe打包gfa文件传到本地机器)→传输完毕后输入“bye”退出。
二、GeoFrame软件基本流程1.资料评价用GeoFrame做地震解释、油藏描述、储层预测,应该对每个流程非常清楚。
GeoFrame 包含很多模块,大家应该清楚每个模块的功能及用途。
GeoFrame,用英文解释为“油藏综合描述系统”。
大家做油藏描述或井设计,不外乎三种资料——测井资料、地震资料和地质资料,在GeoFrame中应该首先对资料进行评价,如地震资料的评价,品质、信噪比、频带宽度等等。
如果现在做构造解释,则地震资料的品质不用要求太高;若用地震资料做储层预测,则要用到属性——像野外“三高”参数的保幅,平面@@、相位、振幅都要看一看,即地震资料要进行评价。
另外,测井资料的评价,如用GeoFrame做油藏描述,最终目的是寻找砂岩/泥岩的分布,分清砂、泥岩,技术肯定来自于井的数据,所以首先对井资料进行评价。
井资料如声波、伽马能否把工区内的砂、泥岩分开?如不能分开则这些井资料就没有多大意义,所以对井资料也要进行评价。
这就是GeoFrame工作的第一步——对你的各类数据做评价,看一看什么样的数据能够帮助你完成什么样的工作?如你的地震资料主频为20Hz 左右,那么用它来预测薄层肯定是不可能的,所以要看一看我们拿到的资料品质到底能够做些什么方面的工作。
2.层位标定GeoFrame工作的第二步就是层位标定。
我们有许多井上的地质分层数据,如各层位、顶底界限等等,这一步的工作就是要将这些地质分层深度对应到地震剖面上,目的就是要用这些标定做解释,比如解释石炭、二叠顶、底的构造解释。
地震作用基准面
地震作用基准面
地震作用基准面,这词听着挺高大上,其实就是个想象中的水平面,专家们用来研究地震怎么摇晃我们的房子的。
想象一下,咱们盖房子要想着怎么抵抗地震,但地震波从地下来,七拐八弯的,每个地方感觉还不一样。
所以,这个基准面就像是一个虚拟的起跑线,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在这个线上“放”地震波,看看它怎么影响地面和建筑物。
这样一来,他们能算出建筑需要多结实,怎么设计才能更好地抵抗地震。
就好比你跑步,起点很重要,从同一个起点出发,才能公平比较谁快谁慢。
地震作用基准面就是那个起点,让专家们能准确评估不同地方地震的威力,然后告诉建筑师们:“嘿,这儿得多加固点儿,那儿得设计得灵活点儿。
”这样,咱们的房子才能更安全,不怕地震来捣乱。
地震勘探SPS文件识别
一观测系统数据识别:此观测系统可以看出属于三线接收,两线激发,中线有个别炮点,在.S文件中会有显示。
1、SPS文件总结:.SPS文件数据例子:.S文件数据总是以S开头,表示为Source文件,第2~17位为线号,数据为“1001”,所有炮线为1001的炮点在同一条炮线上,多数炮点在1001和1003炮线上,只有两炮点在中线上,炮线号为1002。
18~25位为炮点点号,.S文件中炮点点号只要带.5的均为二维地震勘探,在数据处理时可以按照3D处理,.5表示在两个炮点在两个接收点之间,否则位置与接收点重复,不符合勘探常识。
第26位为炮点索引,第27~28位为炮点代码,这两位用处不大。
29~32位为静校正量,应该为数据采集初始静校正量,数据为“-24毫秒”,不同炮点静校正量可以不同,绿山处理时可以录入,也可不录。
第33~36位表示点深度,即此炮点坑深为“18.0米”,不同的炮点坑深不同,一般炮点坑深比较大,接收点坑深较小。
第37~40位为地震基准面,数据为“1500”。
第41~42为井口时间,用处不大。
43~46位为水深为,表示炮坑下水面深度。
第47~55位表示炮点X坐标位置,数据为“652918.7”,数据为6位整数位。
56~65位表示炮点Y坐标,数据为“4135639.9”,数据为7位整数位(记忆方式,“北斗七星”指向北方,“上北下南”即上坐标为七,一般数学坐标系向上为Y坐标,所以Y坐标为七位整数位)。
66~71位为炮点Z坐标,是炮点高程,数据为“1412.4”,数据为4位整数位。
72~74位表示日期(天数),后面数据表示时间,为次要数据。
.RPS文件数据例子:.R文件数据总是以R开头,表示为Receive文件,第2~17位线号,数据为“1001”,所有接收线号为1001的接收点在同一接收线上,此观测系统有三条接收线,因此接收点在1001、1002、1003三条数据线上。
18~25位为接收点点号,此观测系统接收点点号均为正数,跟炮点带.5的数据区别。
地震等级划分标准表
请注意,不同国家和地区可能采用不同的地震等级划分标准,具体标准需要根据当地的地震学研究和监测机构确定。
3.0-3.9
轻微地震,大多数人能感觉到,但不会造成重大损害。
4.0-4.9
中等地震,可能会造成轻微的破坏。
5.0-5.9
强烈地震,有可能造成一些损害。
6.0-6.9
很强烈地震,有可能造成严重损害。
7.0-7.9
极强烈地震,可能会导致毁灭性的破坏。
8.0-8.9
重大地震,有可能引起极其严重的破坏。
9.0及以上
地震等级划分标准表
地震等级通常是根据地震烈度或震级等参数来划分的。以下是一般的地震等级划分标准表,注意这只是一个常见的标准,具体的地震等级划分标准可能因地区而异,而地震烈度和震级的划分也可能使用不同的标尺。
地震烈度划分标准表:
烈度等级
描述
I
不可感知,仅仪器能检测到。
II
可感知,但不会造成伤害。
III
会在地震发生地区的一些建筑物内感觉,大多数人感觉不到。
IV
大多数人能感觉到,室内部分人可能感觉不适。
V
许多人在室内感觉不适,室外可能有些建筑物受损。
VI
室内外大多数人感觉到,室内可能有轻微的破损。
VII
大多数人在室外都会感觉到,室内可能有中等破损。
VIII
大多数人在室外能够感觉到,室内可能有严重破损。
IX
大多数建筑物受到严重损坏,大多数人在室外能够感觉到。
X
几乎所有建筑物受损,许多人在室外能够感觉到。
XI
几乎所有建II
地面可能发生严重破坏,很难找到安全的地方。
震级划分标准表:
地震烈度对照表
地震烈度对照表是一种描述地震对某个特定地点所产生的影响的量度标准,通常用于衡量地震对建筑物、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破坏程度。
以下是中国地震烈度表中的部分内容,它将地震烈度从Ⅰ度到ⅩⅡ度进行了详细的分类:
1.Ⅰ度:无感,仅仪器能记录到。
2.Ⅱ度:微有感,个别敏感的人在完全静止中有感。
3.Ⅲ度:少有感,室内少数人在静止中有感,悬挂物轻微摆动。
4.Ⅳ度:多有感,室内大多数人、室外少数人有感,悬挂物摆动,不稳器皿作响。
5.Ⅴ度:惊醒,室外大多数人有感,家畜不宁,门窗作响,墙壁表面出现裂纹。
6.Ⅵ度:惊慌,人站立不稳,家畜外逃,器皿翻落,简陋棚舍损坏、陡坎滑坡。
7.Ⅶ度:房屋损坏,房屋轻微损坏、牌坊和烟囱损坏、地表出现裂缝及喷沙冒水。
8.Ⅷ度:建筑物破坏,房屋多有损坏、少数破坏路基塌方、地下管道破裂。
9.Ⅸ度:建筑物普遍破坏,房屋大多数破坏、少数倾倒、牌坊和烟囱等崩塌、铁轨弯曲。
10.Ⅹ度:建筑物普遍摧毁,房屋倾倒、道路毁坏、山石大量崩塌、水面大浪扑岸。
11.Ⅺ度:毁灭,房屋大量倒塌、路基堤岸大段崩毁、地表产生很大变化。
12.ⅩⅡ度:山川易景,一切建筑物普遍毁坏、地形剧烈变化动植物遭毁灭。
以上描述仅作为参考,实际的地震烈度可能会因地震的震源深度、震中距离、地质条件等多种因素而有所不同。
此外,地震烈度的评估也需要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判断。
地震参考基准面
在陆上地震数据处理过程中,通常要将地震数据校正到一个统一基准面,而且这个基准面一般为水平面。
将地震数据校正到基准面需要对炮点和检波点的高程差进行校正,这里需引入替换速度。
当基准面高于地表时,相当于剥去基准面以上的地层,当基准面低于地表时,相当于在地表与基准面之间填充了地层。
剥去地层和填充地层的速度即为替换速度。
通常,人们认为替换速度只会影响地震剖面中同相轴的构造形态的幅度;实际上,它还会影响同相轴构造形态的其他特征。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基准面问题由于我们解释人员拿到的地震资料都是处理人员处理后的数据,其基准面都较到固定基准面,所以我们所需要做的工作就是在project-project options下的seismic datum那里定义好就行。
这里用上基准面主要是要跟后面的测井基准面匹配。
因为不同地区测井和同一个地区测井时,井与井之间基准面都不尽相同。
所以搞清楚单井的KB、surface elevation这些资料的意义是很重要的。
下面为好友‘创业虚与实’的一段话,对基准面问题阐述的很清楚,跟大家一起学习下:个人认为,“而测井都是从地面为基准面开始测试的”这句话是不对的,如果一个油田单位的测井资料里没有做特别地说明其测井深度是从哪一个位置为起算点的,那么石油行业标准的通常做法是测井的基准面是该井自身的补心海拔高度,即地面海拔再加上补心高的位置,也就是钻井平台的位置,包括下表层套管、技术套管和油层套管时,都是从补心海拔为起算点的,实际测井时,也可能表层有一段不去测量,但测量仪器依然是从钻井平台放下去的,所以深度起算点依然是该井的补心海拔,不管表层有一段是否测量,由于钻井及下套管的深度是绝对准确的,而表层套管末端与与技术套管或油层套管有一个连接处,通常叫做表套鞋或套管脚,这个深度是准确的,所以一般是用这个深度较准测井深度,而这个深度就是从钻井平台即补心海拔为起算点的。
地震基本烈度划分
地震基本烈度划分地震基本烈度划分是指通过对地震震源、震中、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地表土层等因素的综合分析,确定地震造成区域内各地点的地震烈度值的过程。
地震烈度是衡量地震灾害强度的重要指标,恰当地划分地震基本烈度,对于科学评估地震灾害的程度和预测未来地震的危害程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对于地震基本烈度的划分过程进行细致的阐述:1. 参考标准在划分地震烈度的时候,需要参考具体的参考标准。
对于中国来说,地震烈度的参考标准主要是采用《中国地震烈度表》,这个标准的划分是由中国地震科学院制定的。
该烈度表将地震烈度分成了12个等级,从最小的Ⅰ度到最大的Ⅻ度。
2. 参考场地在进行地震烈度的划分的时候,需要考虑具体的场地条件。
场地条件的不同,会对地震灾害造成不同的影响。
不同的场地,地震烈度的划分也就不同。
比如,在烈度划分中就区分了城市、乡村和山区等不同地域,并对其场地条件进行具体分析和衡量。
3. 采集数据在进行烈度划分的时候,需要采集大量的地震工程数据以及人类感受数据。
对于地震工程,通常需要采集地震波的传输特性、地震动力学等数据;对于人类感受数据,则是通过观测分析人们所体验到的地震过程中的震颤程度、建筑物的破坏程度等各种灾害程度。
4. 数据处理采集到的所有数据,需要进行处理。
通常来说,在处理数据的时候,需要进行数据干扰的过滤削减,以及人类感受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使用各种统计工具对数据进行处理,然后进行综合评估,最后得出具体的烈度值。
5. 划分烈度最后,根据采集的数据以及各种统计结果,就可以进行烈度划分了。
划分地震基本烈度时,需要考虑各种因素对烈度值的影响,如地质构造、地表土层、场地条件等,提取出其主要影响因子,进行烈度值的求解。
总之,地震基本烈度划分是一个综合考虑地震各种因素、采集数据、处理数据以及划分烈度的过程。
通过该过程,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评估地震造成的灾害程度,从而更好地预测水平危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陆上地震数据处理过程中,通常要将地震数据校正到一个统一基准面,而且这个基准面一般为水平面。
将地震数据校正到基准面需要对炮点和检波点的高程差进行校正,这里需引入替换速度。
当基准面高于地表时,相当于剥去基准面以上的地层,当基准面低于地表时,相当于在地表与基准面之间填充了地层。
剥去地层和填充地层的速度即为替换速度。
通常,人们认为替换速度只会影响地震剖面中同相轴的构造形态的幅度;实际上,它还会影响同相轴构造形态的其他特征。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基准面问题
由于我们解释人员拿到的地震资料都是处理人员处理后的数据,其基准面都较到固定基准面,所以我们所需要做的工作就是在project-project options下的seismic datum那里定义好就行。
这里用上基准面主要是要跟后面的测井基准面匹配。
因为不同地区测井和同一个地区测井时,井与井之间基准面都不尽相同。
所以搞清楚单井的KB、surface elevation这些资料的意义是很重要的。
下面为好友‘创业虚与实’的一段话,对基准面问题阐述的很清楚,跟大家一起学习下:个人认为,“而测井都是从地面为基准面开始测试的”这句话是不对的,如果一个油田单位的测井资料里没有做特别地说明其测井深度是从哪一个位置为起算点的,那么石油行业标准的通常做法是测井的基准面是该井自身的补心海拔高度,即地面海拔再加上补心高的位置,也就是钻井平台的位置,包括下表层套管、技术套管和油层套管时,都是从补心海拔为起算点的,实际测井时,也可能表层有一段不去测量,但测量仪器依然是从钻井平台放下去的,所以深度起算点依然是该井的补心海拔,不管表层有一段是否测量,由于钻井及下套管的深度是绝对准确的,而表层套管末端与与技术套管或油层套管有一个连接处,通常叫做表套鞋或套管脚,这个深度是准确的,所以一般是用这个深度较准测井深度,而这个深度就是从钻井平台即补心海拔为起算点的。
不论如何,石油行业早就规定,最后提供的测井曲线深度一般必须是从该井的补心海拔为起算点的,使用时如果需要做补心海拔校正,则必须将测井深度减去补心海拔,使得测井数据均从大地水准面为起算点;
在做井震标定时,必须充分清楚地震数据起算点与测井数据起算点是否一致,不一致的必须先做到一致,否则后面的井震标定准确性就无从谈起,虽然单纯地通过识别地震标志层来标定是业界常用的做法,但是很明显,在井震数据起算点都没有校正到统一的基准面上来的前提下,这样做显然是不可取的、有很大风险的、有时甚至会产生严重的井震不一致的错误,因此,建立地震工区时,必须清楚地震数据体的基准面是多少,表层替换速度是多少,这在地震采集及地震处理时就已经是确定知道的,而且,静校正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基准面校正,力图消除地表起伏不
一致带来的时差,在确定了地震基准面和表层替换速度后,在加载测井曲线数据和钻测井分层数据时,井上的深度由于是从该井补心海拔为起算点的,所以就必须将井深度校正到地震基准面上来,这里有两种做法,针对有些软件会自动做这样的校正,所以此时应该带着补心海拔数据加载井数据,而针对有些软件不自动做这种基准面校正,则需要事先将井数据深度校正到地震基准面上来,校正的方法很简单,先用地震基准面减去该井补心海拔,再将井深度加上这个差量即可做到井深度从地震基准面为起算点,如此,方能在大前提下、在起算基准上保证井震数据的一致性,后面的标定也就因为有了统一的起算点而更加容易做到准确,否则如果起算点都没有做到一致,光是通过标志层来确认标定,确实很难说标定的准确性,而一旦反生不好标定的情况,也不好判断是什么原因,因为起算点都不一致,很难说是哪里不对头了。
另外标定时对于速度的使用,根据个人的经验,必须事先做好速度和深度的拟合关系,以此来判断大概在多少深度或时间范围内统一使用表层替换速度来计算时深关系,这一点很重要,否则也会影响标定的准确性,当最后解释完也进行了时深转换后,得到了深度域的构造图,也叫深度等值线图,这里的深度肯定全部是正值的,再将深度统一减去地震基准面的海拔,这样就最终得到了标准的并且是基于大地水准面的海拔等值线图,这个等海拔的构造等值线图就会根据实际情况有正有负了,也有的不换算到大地水准面上来,而是直接使用地震基准面的起算基准,在确定钻探井位时再根据该点的地面海拔换算成埋深图,方便地面施工人员施工。
另外,在地震数据起算点(地震基准面海拔高度)和测井数据起算点(该井补心海拔高度)一致性的问题上,有人也会这么做的,就是将地震的基准面校正到大地水准面上来,然后对井数据的深度也做一个补心海拔校正,使得井震数据均是从大地水准面为起算点的,这样做当然也可以,但是别忘了,当初地震采集和地震处理时,之所以设定了地震基准面,并且通常地震基准面海拔高度一般都会高于该工区最高的地面海拔,就是为了后续的科研工作有一个统一的适合本工区的深度起算点,保证所有的深度从该基准面起算都是向下增加的、都是正值,便于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可以说,地震基准面就是一个人工拟定的虚拟的大地水准面,是一个水平面,就是为了保证工区所有数据的起算基准的一致性以及深度数据的正值。
Z:Elevation,海拔。
所有的海拔都是从平均海平面(MSL,Mean Sea Level)算起的,向上海拔增加,向下海拔减小,MSL处为0。
所以就很明显,MSL以下的Z值都是负值(图2)。
(忽然想起郭德纲烟囱和井的相声,哈哈!)
KB:Kelly Bushing,补心海拔。
其实,Kelly Bushing 是方钻杆补心,在Petrel中就用KB表示方钻杆补心的海拔。
很明显,这个值也是以平均海平面MSL为基准的(见图1)。
MD:Measured Depth,测量深度。
从方钻杆补心(KB)开始,沿着井眼测量的深度(图2)。
很明显,测量,包括测井的时候,谁闲的蛋疼,先去找平均海平面MSL,从那一点开始计数啊!所以都是从方钻杆补心开始。
TVD:True Vertical Depth,垂直深度。
从方钻杆补心(KB)开始,井眼的真实垂向深度(图2)!老外很严谨,为什么要加一个“True”啊,因为对应MD不“True”。
直井MD和TVD是一样的,斜井,水平井就不同了,MD 更多的体现了“长度”的概念,TVD才是True的“垂向深度”。
TVDSS:True Vertical Depth Sub-sea。
平均海平面下垂直深度(图2)。
这个说的很明白,Sub-sea,从海平面往下真实的垂向深度。
不过,这个sea是平均海平面。
补心高(度):补心的高度,指方钻杆补心至地面的距离,也就是方钻杆补心的地面高度。
补心海拔=地面海拔+补心高(度)。
图1 补心海拔(KB)(据Petrel)
储量体积系数:
原油体积系数:为原油在地下的体积Vf(即地层油体积)与其在地面脱气后体积Vs的比值.
天然气体积系数:地面标准状态(20摄氏度,0.101MPa)下单位体积天然气在地层条件下的体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