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翻译理论给文学翻译批评的启示-最新文档

合集下载

基于功能翻译理论下的文学翻译批评

基于功能翻译理论下的文学翻译批评

文学翻译批评是翻译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好的翻译批评既能提供一种可行的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供读者进行翻译研究。

同时,它又像鉴赏一部名作或者译本一样,给人以如沐春风般的享受。

通过翻译工作,促进各国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文化之间的传播,能够打开国门带动国家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自五四运动以后,文艺界便带动了文学翻译的潮流,有效提高了当代学生文化素质的涵养,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和思维,这一新兴项目受到了广大学生群体的追捧。

从那时起的文学批评到现在,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和磨练,逐渐成为越来越完整的体系,逐渐形成功能翻译理论。

但由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各种其他因素与其他国家的区别,导致了翻译工作受到影响,终究免不了译文和原文在翻译的过程中出现词不达意的现象。

因此,文学翻译批评便显得尤为重要,对翻译工作有着约束和督促的作用。

中国的文学翻译批评的缺陷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过于死板,一个是过于理想化,导致文学翻译工作不能得到有效改善。

将评论的标准局限在文学作品中,只是针对翻译水平和技术水平进行评价,终究还是没有将思想升华到文学交流的层次。

一、概述上世纪七十年代,德国翻译领域提出了功能翻译理论。

赖斯提出了文学翻译要脱离文本的主张,指出需要将作者、译者和读者三方面的研究对象有机联系,这是功能翻译理论的最原始的基础理论,通过学生对他的理论进一步完善。

早期的文学翻译仅仅是停留在对单词或句式的表面意思的建档阐述,并没有深化到其内在含义。

整体的翻译工作也只是显得额外的呆板、枯燥。

假如说理工类的文本翻译,呆板的翻译能够勉强应付,但对文学作品来说,可能面临完全扭曲原来意思的风险,无法淋漓尽致地将作者的情感和当时场景表达出来。

失去了文字的美感,也无法正确无误地展示作者的表达风格,形成文学传播途径中的一种阻碍,无法向读者传达好的作品和好的思想。

与此同时,文学翻译工作又是矛盾的,一方面,要尊重原作的写作形式。

另一方面,需要符合阅读者的阅读习惯。

此时,功能翻译理论的产生就是为了解决翻译工作所面临的窘境,针对原作者、译者、读者三方面的特点,综合三方面的需求,将文学翻译工作达到统筹兼顾的要求,使得文学翻译的进程朝正确而又有效的轨道进行。

功能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应用

功能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应用

2012年第3期(总第393期)下C H IN E SE &FO R E IG N E N T R E PR E N E U R S一、引言自五四运动以来,文学翻译在我国翻译实践中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有文学翻译就必然产生文学翻译批评。

刘云虹(2002)指出“现今的翻译批评已摆脱了‘挑错式’和‘感想式’的不良倾向,但一直以来,传统的文学翻译批评仍将自身囿于文本之中,仍旨在对译者的素质和技能提出要求。

”这反映了我国的文学翻译批评尚未规范化,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仍处于把翻译批评限制于译者和译文的范围中,属于一种静态、单向的思维。

这说明我国的文学翻译急需形成一种体系,而要形成一种体系,就需要一种理论的指导(文军:2003)。

刘云虹(2002)认为,“文学翻译批评不应是一种直白的‘好’或‘坏’的评判,更不应该成为对译文和译者的责难。

”这里,刘云虹教授明确提出文学翻译批评不仅仅是评判译文和译者,而是有更广的范围。

许钧教授(1999)强调“除了原文与译文的转换,还应考虑到文化因素、读者审美习惯等诸多因素对翻译的制约与影响力。

”许钧教授进一步把文化因素和读者纳入文学翻译批评的评判因素之中。

从两位教授的评论中,可以得出文学翻译批评已不仅仅是囿于译者、译文、原文圈子中,而是更大范围内包括了文化因素、读者审美习惯等诸多因素。

以翻译目的为核心,标准多元化,兼顾原文作者、翻译发起者、译者和译文多边关系,同时强调翻译的跨文化交际功能的德国功能翻译理论无疑兼容了刘许二人的观点,为文学翻译批评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

二、功能翻译理论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代表人物有凯瑟林娜·赖斯、汉斯·威密尔和贾斯塔·赫兹·曼塔利。

赖斯于20世纪70年代初出版《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

此后,赖斯的学生威密尔摆脱以原语为中心的等值论的束缚,创立了功能派的奠基理论:翻译的目的论。

功能派翻译理论对文学翻译批评的指导作用

功能派翻译理论对文学翻译批评的指导作用

功能派翻译理论对文学翻译批评的指导作用作者:张卓喜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20期摘; 要: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摆脱了以往将研究重心放在原文的研究方法,将翻译的研究重点集中于译文文本为中心,以达到译者预期目的为标准的翻译研究视野。

传统的翻译批评法则以等值为评判标准,而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为翻译批评提供了一种新的法则,将其转向一种多元化的动态批评模式。

本文通过分析功能派翻译理论,针对如何进行文学翻译批评的问题,探讨功能派翻译理论对文学翻译批评的启示。

关键词:目的论;文学翻译;翻译批评;功能派翻译理论[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0--02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始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雅克布森,列维,赖斯等人的丰富和发展,最终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自赖斯提出功能理论之后,功能派就将研究的中心放在译者的作用和译文的功能之中。

传统的文学翻译批评遵循“等值”这个唯一标准,这种标准下的翻译批评是死板的,因为其参照标准是固定不变的原文,而功能派翻译理论关注的是译文和译者的目的,译者通过不同文化背景,语言环境,人文风格能动的选择翻译目的[1]。

功能派翻译理论致力于找出影响翻译的各种因素,不仅包括源语,还包括预期目的和忠诚的关系,译语文化,译语读者等等因素。

功能派提出的这种动态的多元化翻译理论为以往以等值为评判标准的文学翻译批评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将会更有助于文学翻译批评。

一.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基本观点(一)目的论原则功能派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交际行为。

自赖斯之后,功能派就将研究的中心放在译者的作用和译文的功能之中。

译者翻译目的不同,对翻译成果的影响也不同。

以往,学者评价一个译作的好坏仅仅局限于与原文对照下的译作水平,功能派翻译理论目的论,让学者们将翻译的关注点转向译文预期目的与实际目的是否相符,译者也应根据在译语文化里的预期功能调整自己的翻译策略。

[生活]功能翻译理论及其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生活]功能翻译理论及其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功能翻译理论及其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1 引言传统翻译理论把“对等”看作衡量译文质量的最可靠标准。

然而, 20世纪70年代,功能翻译理论开始兴起,,其代表人物是凯瑟林娜·莱斯(Katharina Reiss) 、汉斯·弗米尔(Hans V er2meer)和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 。

何为功能翻译理论,诺德的解释是:“功能主义,指的是功能或者是文本和翻译的功能的研究。

”它涵盖了多种理论方法,主要以德国功能翻译学派为主,还包括其他国家理论家的观点。

功能翻译理论给人们提供一个探讨翻译的新视角,实现了翻译理论从静态的语言翻译象征论向动态的功能翻译分析法的转化。

那么功能翻译理论的主要内容有那些呢,它能否应用到文学的翻译中去呢?2 功能翻译理论的主要内容莱斯、费米尔和诺德等提出的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不仅是人类一种有目的性的行为,是一项须要考虑读者和客户要求的目的性交际行为。

的确,翻译需要译者与原本之间的交流。

由于语言种类、文化背景、思维方式、表达习惯上的差异,原语作者的意图和采用的语篇形式与译文读者的接受能力存在着一定差异。

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有必要从译语读者角度出发,根据译文的预期目的决定自己的翻译策略与方法。

功能翻译理论最核心的概念是翻译目的论( skopos theory) 与翻译行为理论( the theory of translational acti on) 。

2. 1 目的论费米尔在他的《普通翻译理论框架》一书中提出了“目的”这个概念。

目的论中除了术语“目的”(Skopos)之外,费米尔还使用了与之其他有关联的词,比如目标(aim)、目的(purpose)、意图(intention)和功能(function)。

目标(aim)指的是翻译行为最终达到的结果。

目的(purpose)指达到目标过程中的阶段。

意图(intention)是目标导向的翻译行为,既包括发送者以适当的方式产生文本,也包括接受者以适当的方式理解译文。

_功能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应用

_功能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应用

作者简介:文军(1957-),教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词典学,英语课程研究;高晓鹰,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收稿日期:2003-06-08(修改稿)2003年第11期总第176期外语与外语教学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2003,№11Serial №176功能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应用文 军 高晓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 100083) 摘 要:本文以《苔丝》的两个译本为例,探讨了德国的功能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应用。

文章认为:功能翻译理论坚持翻译是一项跨语言、跨文化的活动,以翻译目的为总则,把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都纳入了研究范畴,从而为文学翻译批评提供了一个多角度、动态的视野。

关键词:文学翻译批评;功能翻译理论;译者;读者;翻译;文化 A bstract :Taking two versions of translation of Tess of the D 'Urber villes for example ,the author explores the application of German Functionlist Approaches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criticis m .The article argues that Functionlist Approaches which intens ifies that translation is an activity of multilanguage and multiculture and with “translation intension ”as its general principle brings the original author ,translator and readers of the translation into its study to present a dynamic and multi -dimentional perspective on literary translation criticis m .Key words :literary translation criticism ,Functionlist Approaches ,translator ,reader ,translation ,culture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03)11-0048-05 自五四运动以来,文学翻译在翻译界便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浅析功能翻译理论与文学翻译批评

浅析功能翻译理论与文学翻译批评

2482019年34期总第474期翻译研究ENGLISH ON CAMPUS浅析功能翻译理论与文学翻译批评文/王 娟【摘要】翻译工作对于文学批评而言极为重要,是不同语言间有效交流的纽带,功能翻译理论作为文学翻译批评的基本理论,存在指导性功能。

本文通过分析文学翻译面临的困境,探索功能翻译理论视域下文学翻译应重视的问题,以供参考。

【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文学翻译批评【作者简介】王娟(1985.05-),女,汉族,陕西榆林人,巢湖学院,讲师,本科,研究方向:文学翻译。

【基金项目】企业委托项目:基于功能翻译理论下的文学翻译批评 项目编号:hxktwy2018008。

引言文学翻译批评作为翻译活动的主要构成部分。

优质的翻译批评不但可以供应可行的科学方法及理论,工读者实施翻译研究。

同时,翻译批评像欣赏译本或者名著,授予读者文学及艺术层面的享受。

经过翻译工作,推动各个地区和国家间的有效互动交流,有助于文化的传递和传播,带动国家文化与经济发展。

五四运动后,我国文艺界发起文学著作翻译潮流,高效提升当时学生群体文化涵养及素质,拓展学生思维与视野。

并且,这一活动深受大学生群众的喜爱和推崇。

至今,文学批评已历经时间的磨炼与考验,渐渐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也逐步产生功能翻译理论。

但是,由于我国传统文化以及多种因素和其他地区、国家的差异,致使翻译工作受到一定影响,无法避免地出现译文与原文经过翻译后产生词不达意的情况。

因而,文学翻译批评在此背景下显得十分重要,对翻译工作存在督促与约束的作用。

一、文学翻译面临的困境伴随时间的推移,文学翻译逐步走向成熟,翻译工作模式也渐渐娴熟。

多数翻译人员经过长期地磨炼,渐渐形成自身独特的翻译风格与形式,促使翻译的作品均独具特色,也引发读者群众的阅读兴趣。

自改革开放后,各个国家间交流日益密切,文化传播速度加快,文学翻译也迎来发展新契机。

随着翻译领域的持续扩张,从事翻译工作的人员也日益增加,甚至多数非专业工作者也参加到文学翻译相关工作行业中。

功能翻译理论及其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适用性研究

功能翻译理论及其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适用性研究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功能翻译理论及其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适用性研究王娟 巢湖学院基金项目:外研社委托项目项目名称 功能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实践,项目编号2018091005。

摘 要:翻译理论的飞速发展对文学翻译批判带来了巨大影响,而文学翻译批评又是将翻译理论及实践衔接在一起的关键环节。

落后的、经验主体的批评始终存在质疑,在这种情况下,翻译理论更加需要进行理论性的批评。

在大量的翻译理论中,源于德国的功能翻译理论,有效打破了对等翻译理论的限制,将文学批评放在了动态化的环境中,将译文作为中心,以能否实现翻译人员预期目标为标准,正式开启了文学翻译批评的新模式。

对此,本文基于对功能翻译理论的概述,结合当前文学翻译的现状,分别从目的性、等值性两方面,深入探究了功能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适用性。

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文学翻译批评;主要困境;适用性作者简介:王娟(1985-),女,汉,陕西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5-128-03引言:文学翻译批评在翻译工作中占据重要地位,客观的翻译批评不仅可以提供一种行之有效的科学理论及方式,便于广大读者进行翻译探究。

同时,又能如同欣赏一部著名作品或是译文作品那样,向人传递正能量。

利用翻译批评,能够推动各国家间的沟通与交流,有助于文化的广泛传播,打通国门引领国家经济与文化建设和发展。

从五四运动后,文艺领域就引领了文学翻译的进步,提升了当代学生的文化素养,拓展了他们的文学视野,文学翻译逐渐受到学生群体的喜爱和欢迎。

从那时起直到今天,文学批评历经了众多的考验和磨练,其体系愈发完善,逐渐构成了功能翻译理论。

但因为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以及其他多种因素与西方国家的不同,致使翻译工作受到巨大冲击和影响,不可避免在译文中会出现用词不当的情况。

对此,文学翻译批评更加受到重视,对翻译工作具有一定的限制和督促作用。

功能翻译理论对应用翻译的启示

功能翻译理论对应用翻译的启示

功能翻译理论对应用翻译的启示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跨文化交流的增多,翻译作为沟通的桥梁变得越来越重要。

功能翻译理论在翻译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为翻译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本文将探讨功能翻译理论的基本概念及其在应用翻译中的应用,以期为翻译从业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旨在传递信息、表达情感、影响读者行为和观念。

在功能翻译理论中,翻译的过程是从输入到输出的过程,而不仅是单纯的语言转换。

翻译应根据文本的功能和目的,结合目标语读者的背景和文化,采用灵活的策略和技巧,以实现原文与目标文本之间的平衡和对应。

功能翻译理论在社交媒体中的应用具有典型性。

在社交网络中,人们通过文字、图片和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交流,而翻译则需要根据不同形式的媒体和语境进行灵活的转换。

例如,在翻译社交媒体中的表情符号时,需要考虑目标语读者对不同表情符号的接受程度和理解,以达到准确传达信息的目的。

同时,翻译者还需要注意文化差异对社交媒体交流的影响,以避免因文化误解而引起的交流障碍。

功能翻译理论在医疗领域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医疗领域涉及众多专业术语和特定语境,因此对翻译的要求极高。

在医疗翻译中,除了要考虑到目标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和医学知识水平外,还要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例如,在翻译药品名称时,需要了解药品的成分、功效和不良反应等信息,并按照目标语的习惯进行表述,以确保患者正确理解和使用药品。

功能翻译理论对应用翻译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在全球化背景下,各种跨文化交流场景日益增多,翻译作为沟通的桥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

通过深入研究和应用功能翻译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不同领域和场景的翻译挑战,提高翻译的质量和效率,促进跨文化交流与合作。

未来,随着和机器学习技术的不断发展,功能翻译理论有望在翻译技术和评估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跨语言交流的难题。

因此,我们应该继续功能翻译理论的研究进展及其在应用翻译中的应用,以推动翻译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一、本文概述在翻译理论的浩瀚海洋中,功能对等理论凭借其深入人心的理念,已然成为了指导翻译实践的重要准则之一。

该理论强调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追求语言形式上的对等,更要追求语义、风格、文体等深层次上的对等,以实现源语言和目标语言在功能上的等效。

本文旨在探讨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分析其在处理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特色、文化内涵、审美价值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和实践价值。

通过深入研究功能对等理论的核心思想及其在文学翻译中的具体应用案例,本文期望能够为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参考,推动文学翻译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二、功能对等理论的核心概念功能对等理论,又称动态对等理论,是由美国语言学家尤金·奈达提出的一种翻译理论。

该理论强调在翻译过程中,应追求源语言和目标语言在功能上的对等,而非仅仅追求形式上的对等。

奈达认为,翻译的主要目的是使目标语读者能够理解并欣赏源语作品,因此,翻译应该注重传达源语作品的意义和风格,而不是简单地复制源语的语法和词汇。

在功能对等理论中,奈达提出了两个核心概念:形式对等和功能对等。

形式对等强调源语和目标语在语法、词汇和句子结构上的对等,这种对等往往忽略了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容易导致翻译的不自然和生硬。

而功能对等则更注重传达源语作品的意义和风格,它允许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源语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写,以使目标语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源语作品。

为了实现功能对等,奈达提出了四个翻译标准:达意、传神、通顺和自然。

这四个标准要求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准确传达源语作品的意义,还要尽可能地保留源语作品的风格和韵味,同时使目标语读者在阅读翻译作品时能够感受到与源语读者相似的阅读体验。

在文学翻译中,功能对等理论的应用尤为重要。

由于文学作品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如果仅仅追求形式对等,很容易导致翻译作品失去原有的魅力和韵味。

因此,翻译者在进行文学翻译时,应该根据目标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和审美习惯,对源语作品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写,以实现功能对等,使目标语读者能够更好地领略源语作品的魅力。

浅析功能翻译理论及其对翻译实践的启示

浅析功能翻译理论及其对翻译实践的启示

浅析功能翻译理论及其对翻译实践的启示朱红霞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渐加深,英语翻译已经变成了文化传递和价值观传递的重要方式,也是我国社会了解西方文化特点的主要途径。

凯瑟琳娜・赖斯和汉斯・弗米尔建立了功能翻译理论,这是翻译发展中的关键点,其为翻译工作提供了新的视角,再此基础上体现翻译的多样方式。

1导言功能翻译理论是凯瑟琳娜・赖斯与汉斯・弗米尔等所创立的翻译理论,他们认为翻译是有目的的行为,是依据译文要求功能而将其具体化的过程,可以有效化解不同文化之间的障碍,顺利实现不同语言与文字之间相互转换,而其功能则是衡量翻译工作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

基于功能翻译理论,英语翻译的技巧迈向了新的发展台阶。

2功能翻译理论的概述传统翻译理论主要依据字面意思进行逐句的翻译,其译文虽遵循原意,却难免生硬晦涩,缺乏灵活性和原文的神韵。

功能翻译理论是对传统翻译理论的有效补充与突破,其将翻译工作从对原文逐字逐句的翻译束缚中解脱出来,从译者的全新视角赋予了翻译活动新的生命。

依据功能翻译理论的观点,翻译需要结合读者与客户的需求,充分的考虑此两者之间的目的关系,从而实现二者的相互沟通交流,因此翻译工作带有鲜明的目的性。

同时,功能翻译理论的创立者赖斯认为,功能翻译理论需要将文本理论与翻译策略相互融合,从而帮助译者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

因此可以说正是基于功能翻译理论,才为选用不同方法翻译不同类型文本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3翻译理论的功能类型目的的不同造成翻译策略的差异性,整个翻译过程中需要考虑文本的概念、翻译的目标、翻译的类型各个角度。

不同的翻译类型在具体的环境中因为目标可以进行详细的划分。

3.1所指功能。

所指功能为目的语描述的事物、现象、对象等等,最基本的要求是向应用人员提供具体表达的信息内容,提升主体的认知水平;3.2表达功能。

指原本所要转述的内容,通过表达原本现象、事物、情感、或是对于事件的态度等等,让应用者准确的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3.3通话功能。

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及其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及其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及其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功能主义翻译理论是一种注重翻译结果的理论,主张翻译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翻译受众的需要,翻译的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且该理论主张翻译应该根据源语言(SL)和目标语言(TL)之间的差异进行调整。

在文学翻译中,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尤为重要。

诗歌、小说、剧本等复杂的文学作品不仅需要将原作中的意思传播出去,更需要传达原作中所表达的情感、文化、风格等因素,从而使目标语言读者能够像读原著一样感受到这些因素。

因此,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应用对于文学翻译的质量至关重要。

首先,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要求翻译过程中必须考虑到翻译受众的特点。

对于文学作品的翻译,翻译者必须充分了解目标受众的文化背景、语言能力、读者群体等,以便能够找到最合适的翻译形式,从而保持原作的风格、文化和情感等元素在翻译过程中的连贯性。

其次,功能主义翻译理论提倡“再创造”的翻译策略。

在文学翻译中,很难通过直译的方式传达原作中的文化背景、文学风格等,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必须使用再创造的技巧。

通过采用局部文化化、整体文化化等策略,翻译者能够在目标语言中重现原著的情感、文化,使读者在读者目标语言作品时也能够感受到原著的情感和文化因素。

最后,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要求翻译过程中必须考虑到翻译的目的。

在文学翻译中,翻译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使目标受众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原著中的情感、文化等因素。

因此,在翻译文学作品的过程中,翻译者应该从目标受众的角度出发,找到传达原著中信息的最佳方式,从而达到信息的最大化传递。

总之,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其提倡“再创造”的翻译策略和注重翻译结果的思想,可以在文学翻译中传达原作的情感、文化和风格等重要因素,从而让目标语言读者能够体验到和原作相似的阅读体验。

当然,为了实现文学翻译的优秀质量,为翻译者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同时,需要采用多种翻译方法和技巧,从源语文本中充分挖掘信息,以实现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最大贡献。

翻译功能理论的启示对某些翻译方法的新思考

翻译功能理论的启示对某些翻译方法的新思考

翻译功能理论的启示对某些翻译方法的新思考一、本文概述翻译,作为跨越语言和文化界限的桥梁,自古以来就承载着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使命。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翻译活动的范围和影响力日益扩大,对翻译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也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通过对翻译功能理论的深入探讨,揭示其对某些翻译方法的新启示,以期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推动翻译研究的发展。

翻译功能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和功能在翻译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该理论认为,翻译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根据特定的交际目的和语境需求,对原文进行功能上的等效转换。

本文首先将对翻译功能理论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核心观点进行概述,为后续的分析和讨论奠定基础。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重点分析翻译功能理论对某些传统翻译方法的新启示。

这些传统翻译方法包括但不限于直译、意译、音译等。

通过引入功能理论的视角,我们将重新审视这些方法的适用性和局限性,探讨如何在新的理论框架下实现翻译方法的创新和优化。

本文还将关注翻译功能理论在特定领域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如文学翻译、商务翻译、法律翻译等。

通过案例分析,我们将探讨如何在具体实践中运用翻译功能理论,指导翻译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以实现翻译效果的最大化和翻译目的的有效达成。

本文将对翻译功能理论及其启示进行总结,并对未来的翻译研究和实践提出展望。

我们相信,通过对翻译功能理论的深入研究和应用,我们能够不断拓展翻译方法的边界,提升翻译质量,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翻译功能理论的核心观点翻译功能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其核心观点在于强调翻译的目的和功能,而非仅仅追求原文与译文之间的字面对应。

该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交际行为,其首要任务是实现原文在特定语境中的交际功能。

因此,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根据翻译的目的和受众的需求,灵活选择翻译方法和策略,确保译文能够准确传达原文的信息和意图。

翻译功能理论还强调译文的接受性和可读性。

浅析功能翻译理论与文学翻译批评

浅析功能翻译理论与文学翻译批评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浅析功能翻译理论与文学翻译批评天津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赵凯伦摘 要:翻译理论与翻译批评有很大的关系,不同理论指导下的翻译批评,其标准不同,翻译的效果也不同。

德国功 能翻译理论以及在其指导下的翻译批评不再拘泥于等值标准下的静态批评,而是转向以译文为中心,以是否 达到译者预期目的为标准。

翻译批评的动态模式从此就正式开启了。

关键词:翻译理论 功能翻译 文学翻译批评文章编号:ISSN2095-6711/Z01-2016-06-0100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翻译学研究取得了飞速的进步。

在短短的二十年里,中国的翻译不断吸收接纳西方的研究成果,丰富着自己的翻译理论以及翻译实践,中国翻译界可谓是“百家争鸣”。

翻译理论的快速发展对翻译批评产生了很大的冲击,而翻译批评是将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连接在一起的重要环节。

传统的、经验主义的评论开始受到普遍质疑,此时的翻译界更需要的是理论化的批评。

在众多翻译理论当中,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突破了对等翻译理论的束缚,将翻译批评放在动态的环境中。

一、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基本观点功能派理论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从1971年凯瑟林娜・雷斯将“文本功能类型”引入翻译研究,到汉斯・威密尔提出翻译目的论,再到贾斯塔・赫滋・曼塔利的翻译行为理论等,德国的翻译学家们的各种努力,基本上形成了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基本观点。

20世纪90年代初,克里斯蒂安・诺德在1997年发表的《目的行为》中将各种思想总结并发扬,全面阐述了功能派翻译,并在已有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忠诚原则”,要求译者应同时对原文和译文环境负责。

诺德为译者在翻译文本时哪些内容可以保留,哪些内容可以根据语境进行再创作提供了标准。

从功能角度探讨翻译,还有语言学家尤金・奈达,他提出的形式对等与功能对等的概念,也影响着翻译。

形式对等追求译文对原文的再现,而功能对等侧重于再现原文的交际效果,即使译文读者产生源语读者对原文相类似的反应。

虽然德国功能翻译理论中的“功能”与奈达功能对等理论中的功能不尽相同,但两个理论都讲究重视译文读者对译作的接受度以及译者本身。

功能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应用

功能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应用

功能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应用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功能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应用。

功能翻译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强调翻译过程中的功能对等,而非简单的语言对等。

在文学翻译批评中,功能翻译理论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原文的意图,更好地传达原文的艺术魅力。

本文首先将对功能翻译理论的基本框架和核心理念进行简要介绍,然后分析其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具体应用,包括如何通过功能翻译理论来评价译文的准确性、流畅性和艺术性。

本文还将通过具体案例,探讨功能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实际效果,以期为文学翻译批评提供新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功能翻译理论概述功能翻译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和功能,突破了传统对等理论的束缚。

它认为,翻译并非简单的语言转换过程,而是以实现特定功能为导向的复杂交际行为。

在功能翻译理论框架下,翻译的目的、读者的需求和原文的功能成为决定翻译策略和方法的关键因素。

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概念包括“目的法则”“连贯法则”和“忠实法则”。

其中,“目的法则”是首要原则,强调翻译应服务于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

这一原则赋予了译者更大的自由度,允许他们在翻译过程中根据目标文本的预期功能进行调整和改写。

“连贯法则”要求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的标准,即译文必须能让接受者理解,并在目标语文化以及使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

“忠实法则”则要求译文与原文之间存在一定的语际连贯,即忠实于原文,但这并非绝对对等,而是要在译文的语境中保持原文的意义和功能。

在文学翻译批评中,功能翻译理论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

它不再过分拘泥于原文的字面意义,而是关注译文在目标文化中的接受度和影响力。

这使得文学翻译批评更加关注译文的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从而推动文学翻译向更加多元化、包容性的方向发展。

功能翻译理论为文学翻译批评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它强调翻译的目的性和功能性,提倡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实现译文在目标文化中的最佳传播效果。

功能翻译理论给文学翻译批评的启示

功能翻译理论给文学翻译批评的启示

2009年第2期外语学刊2009,N o.2总第147搠FORElGN MNGUAGE RE SEA RCH Ser ia l N o.147功能翻译理论给文学翻译批评的启示·刘嫦赵友斌(电子科技火学,成都610054)提萋:德溪功能嚣泽理论势文学嚣译撬评撵供了渡“宠努霞”势标准熬薪的动态模式,笈援评者麸宏麓察皴魏棱角去分析制约译者翻译目的的因索,进而客观公正地评价翻译结果。

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文学翻译批评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100(2009)02—0108—4Functionalist Translation Theories’Emightenment o n Literary Translation CriticismL i u Chang Zhao You—b in(UEST of C h i n a,C h e n g d u 610054,China)Wi t h the criterion of‘‘adequacy”the f un c t i o n a li s t translation theories in G e r m a n y put forward&ne w d y n am i c perspective fo r li t er ar y t ra n s l a ti o n c rit icis m。

The y l ead cr i ti cs t o a na lyz e the m a c r o factor s and micro fa ctors which af f e ct鑫t r a n s l a to r’s purpose。

thus achi evin g objective and fa i r e val ua ti on。

T he criticism of the p o e m s tra n s l at e d by X ue}薹en g S eh oot is e a s e in point.K ey wo rds:Fu nct ion ali st t ra n s l at i o n th e or i es;l i te r ar y t ra n s l a ti o n theoryl功能翻译理论筒分2功能翻译理论形成的突破磅毙派纛译壤论予翅谨纪粥年我在德鏊兴熬。

浅析功能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运用

浅析功能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运用

- 249 -校园英语 / 翻译研究浅析功能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运用河南大学民生学院基础分院/郑欣【摘要】文章通过阐述功能翻译理论,对功能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运用策略展开探讨,旨在为如何促进文学翻译批评工作的有序开展研究适用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 文学翻译批评 运用引言文学翻译批评是连接文学翻译理论与文学翻译实践的重要一环。

当今社会,传统经验主义的评论遭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于此期间翻译领域更需要的是理论化的批评。

在一系列翻译理论中,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很好地摆脱了对等翻译理论的制约,将文学翻译批评置身于一个动态的环境中。

由此可见,对功能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运用开展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功能翻译理论概述翻译领域遍及世界各地,而功能翻译理论则属于全球各个国家翻译人员十分推崇的一项翻译理论。

功能翻译理论发展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的德国,是一文学翻译为前提所提出的一种理论,该反面的代表人物有贾斯塔·赫兹·曼塔利等。

卡瑟琳娜·赖斯首次提出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在她看来,文学作品翻译不应当被原文所局限,而应当构建起创作者、翻译人员、读者相互间的和谐关系。

后来克里斯蒂娜·诺德基于前人研究结果,针对功能翻译理论提出两点新主张,即功能和忠实。

在最初文学翻译工作过程中,翻译人员紧紧依据单词相关含义方式开展简单翻译,翻译作品仅适用于阅读,倘若要用于文学翻译,原著创作者的意图、情感等必然难以有效凸显,由此对文学作品的传播造成极大不利影响。

功能翻译理论通过对原文创作者、翻译人员、读者相互间关系的尝试协调,对各项要素开展系统规划,推进文化差异与文学翻译的协调统一。

二、功能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运用策略全面文学翻译批评在当前社会形势下,要紧紧跟随时代发展步伐,不断推进改革创新,强化对国内化成功翻译理论的学习引入,强化功能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科学合理运用,如何进一步促进文学翻译批评工作的有序开展可以将下述策略作为切入点:1.强化对目的论标准多元化的科学运用。

翻译理论:功能翻译理论和文学翻译

翻译理论:功能翻译理论和文学翻译

功能翻译理论和文学翻译20世纪70年代在德国出现的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应该根据翻译目的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方法,即“目的决定论”。

译文的好坏不仅仅取决于译文是否准确地传达了原作者的意图和信息,也取决于译文是否达到了译者本人想达到的交际目的。

不同的翻译目的甚至可能导致同一译者对同一文本的不同翻译。

因此译者不但要深刻把握原作者的意图,而且要非常明确自己翻译活动的目的,才能决定在翻译过程中采用什么样的翻译方法。

但是这一理论是否适合文学作品的翻译呢?目前理论界对这个问题存在不少争议。

“语言学派”认为文学翻译的目的是固定的,就是准确传达原文的字面美以及潜在含义,在文学作品翻译中不应该也不可能存在译者本人的其他目的,因此认为功能翻译理论不适用于文学作品的翻译。

本文经过研究发现这种说法过于绝对,同是文学作品的翻译,诗歌、散文和小说等的翻译方法就很不相同。

即使对同一体裁文学作品的翻译,不同译者也往往使用不同的翻译方法。

这种不同除了由译者的风格和文化背景的差异造成外,还往往源于译者所希望达到的不同的翻译目的。

也就是说,不同的翻译目的可以导致对文学作品的不同的翻译。

本文采用庞德(Ezra Pound)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杨宪益夫妇(Yang Xianyi and Gladys Yang)的英译《红楼梦》和林语堂的英译《浮生六记》为例,探讨功能翻译理论在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应用。

一、功能翻译理论和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20世纪初庞德翻译了不少中国古典诗歌,1915年《华夏集》的出版更加使他名声大作。

但是庞德翻译中国诗歌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把中国诗歌介绍给英语读者或者向英语读者介绍中国文化。

作为20世纪初美国“意象派运动”( imagism movement)的创始人和代表人,庞德翻译中国古典诗歌的另一个更为重要的使命是借助中国古典诗歌丰富、清新的意象来冲击当时在美国诗坛上充斥着的在庞德看来矫揉造作甚至无病呻吟的维多利亚诗歌风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功能翻译理论给文学翻译批评的启示提要:德国功能翻译理论为文学翻译批评提供了以“充分度”为标准的新的动态模式,使批评者从宏观和微观视角去分析制约译者翻译目的的因素,进而客观公正地评价翻译结果。

Functionalist Translation Theories’ Enlightenmenton Literary Translation CriticismLiu Chang Zhao You-bin(UEST of China, Chengdu 610054, China)With the criterion of “adequacy” the functionalist translation theories in Germany put forward a new dynamic perspective for literary translation criticism. They lead critics to analyze the macro factors and micro factors which affect a translator’s purpose, thus achieving objective and fair evaluation. The criticism of the poems translated by Xue Heng School is a case in point.1 功能翻译理论简介功能派翻译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在德国兴起。

其形成大体经历了4个阶段。

首先, 凯瑟林娜?莱斯(Katharina Reiss) 在1971 年出版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Possibilities and Limitations in Translation Criticism)一书中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

不久以后, 其学生汉斯?弗美尔 (Hans Vermeer) 摆脱以原语为中心等值论的束缚,创立功能派的奠基理论: 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

根据这种理论,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

在弗美尔的“目的论”基础上,贾斯塔?赫利?曼塔莉(Justa Holy- Manttari)进一步发展功能派翻译理论。

她用信息传递来指各种跨文化转换,视翻译为一项为实现特定目的的复杂活动。

20世纪90年代初,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 总结已有功能翻译理论,写成《目的性行为――析功能翻译理论》(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提出“忠诚”原则来完善功能理论。

2 功能翻译理论形成的突破功能翻译理论中的行为翻译论认为翻译是一种交际互动的行为,译者的任务是要让不同文化群体成员之间的交流得以进行。

而这种交际互动的行为又必然离不开特定的文化背景。

有时候,由于语言行为、文化期待以及知识背景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信息发送者与接受者之间无法进行有效沟通,译者有权根据其翻译目的,即译文在译语文化里的预期功能,来调整自己的翻译策略。

可见,功能翻译理论将翻译放在一种动态的文化背景下,强调译者的能动介入。

因此,功能派翻译理论拓宽了传统的翻译理论研究的视角。

功能翻译理论中和文学翻译批评联系最紧密之处在于功能派针对传统的“等值”(equivalence)标准提出了新的标准:“充分度”(adequacy),即一部译作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译者预期的目的。

在此我们可将“等值”和“充分度”作一个简要的比较。

在传统的翻译批评里,评判译作好坏的标准是其与原文的接近程度,即“等值”。

既然原作是一个静态参照物,一旦产生便不会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而改变,那么将其作为翻译批评的标准就使得批评局限于文本,带来的结果如许钧所说,我国的文学翻译批评“一是‘过死’,只处于翻译批评的基本层次……对照原文与译文,挑出其错误;二是‘太活’,纯粹是感想式的”(许钧 1999:116)。

而“充分度”的决定因素就是达到翻译目的与否,它将研究聚焦在翻译过程中各种目的的选择上。

译者的翻译目的是根据实际情况不同而发生改变的,这就使得评判标准本身也是动态的。

比如同样将古典名著《西游记》翻译成外国文字,将儿童作为读者群的译本与将学者作为读者群的译本在翻译策略、译文内容选择等方面区别会很大,仅从“等值”角度去评判则很片面。

批评者运用“充分度”这一标准来进行翻译批评就会一改过去的简单切入式定向思维。

该标准的重要性可以用文军的话来总结,“以翻译目的为核心,标准多元化,兼顾原文作者、翻译发起者、译者和译文读者多边关系,同时强调翻译的跨文化交际功能的德国功能翻译理论……为文学翻译批评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文军高晓鹰 2003:48)。

3 功能翻译理论给文学翻译批评的启示功能翻译理论给文学翻译批评的启示就是批评者应该以翻译目的为中心,重点分析制约翻译目的的宏观和微观因素,继而历史地、客观地、系统地评价翻译结果。

“翻译不是在真空中进行, 而是在一个连续统一体中进行; 它不是一种孤立的行为,而是一个正在进行的不同文化间转换的过程的部份。

而且,翻译是一项操纵性很强的活动,贯穿在语言和文化的转换过程的所有阶段当中。

翻译不是不受干扰的,透明的活动,而是每一阶段都非常重要的活动。

”(Susan Bassnett 1999:2) 这段话生动地指出了翻译活动受制于诸多因素,翻译目的当然也一样。

下面,笔者将从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的角度来讨论。

3.1 宏观因素苏珊?巴斯内特(Susan Bassnett)指出,“现在研究翻译意味着要考察塑造特定文化的过程,该过程包括文学之外的因素: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以及纯哲学上的”(Gentzler 1993:191)。

笔者将宏观因素归纳为历史背景、政治影响、文化失衡、意识形态及审美传统。

(1)历史背景许钧认为,翻译批评“更要把译作放入历史的流程”(许钧袁筱一 1997:8)。

翻译作品和文学作品一样,都会打上深深的时代的烙印。

例如,严复与中村正直几乎同时译介英国人弥勒(J. S. Mill)写于1859年的《论自由》(On Liberty),而两国处于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导致两译本的倾向明显不同。

中村正直所在的日本当时已通过明治维新开始了近代化进程,知识分子受到政府重用,个人自由已不成问题。

因此他的译文偏重强调知识分子的品德修养和发挥个性。

严复面对的境况完全不同,当时的中国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政治局面压抑,知识分子欲有作为而无用武之地。

有感于此,严复将《论自由》这一标题译成《群已权界论》,意为“集体与个人权利自由之间的界限”,以经世济民为据,反对当时体制对个人的束缚。

两位译者对原作侧重不一样,目的在于使译文能在各自的国家产生影响(王克非1990:12)。

再来纵向看我国在不同历史阶段译者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

大约四百年前,欧洲传教士们首次踏上中国领土,中国人对他们带来的异质文化大为称奇。

为了能广泛传播基督教,他们采用归化策略来翻译《圣经》,结果颇有成效。

一百多年前,在落后就要挨打这一残酷现实面前,许多有识之士意识到了向西方学习的重要性。

怎样才能既介绍西方思想又不至于挑战长期闭关锁国造就的保守心理呢?严复折中的方法就是用归化策略来减少译文的异国情调,增加其译文在目的语文化中的可接受性,最终达到“开民智”的翻译目的。

他的《天演论》可谓是归化的范例。

再看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整个地球成了地球村。

在开放和交流的大背景下,人们对异质文化采取了越来越宽容的态度。

正如江泽民所指出,“世界是丰富多彩的。

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

应尊重各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承认世界多样性的现实。

世界各种文明和社会制度,应长期共存,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

”“当前的国际发展趋势以及我国的国情、国策,都为异化翻译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孙致礼 2003:48-49)。

(2)政治影响特定社会的政治往往会对翻译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

王东风说,“译者的政治意识介入往往在所难免, 只不过在不同的政治文化背景中, 其表现有强有弱而已”(王东风 1998:7)。

例如,德海姆(Denham)对斯图亚特封建君主王朝忠心耿耿,即使在查理一世被处死后也不改政治信仰。

正因为他坚信斯图亚特王朝遭此一劫后还有活力,所以他在翻译《埃涅伊特》(Aeneid)时,添加了国王大难不死的情节而省略掉逝去国王来生的描写。

此外,为了让译文更接近自己的政治立场,他还将特洛伊的毁灭描述成和英国历史上特定阶段相呼应的形式,因为在那些特定时期封建统制是丝毫不容置疑的。

在拿破仑战争时期,施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把翻译看作是普鲁士民族主义运动的重要部分,针对从新古典主义以来就盛行于法国的归化翻译策略,他提出异化策略来同法国抗衡。

在殖民时期,学者威廉?琼斯(William Jones)又是东印度公司的法官,因为怀疑印度译者的可信度,他亲自翻译由梵文写成的典籍来求其真,但他任意删改,将印度刻画成野蛮社会,人们没有自由可言,实际就要证明大英帝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

到1940年底林语堂所著《京华烟云》在日本已出版三种日译本,它们不约而同地对有关中国抗日的情节大删大改,这和他们狭隘的民族意识密不可分。

在我国,政治影响也常渗透到翻译中去。

以五四运动前后的中国社会为例,被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官僚买办压榨得痛苦不堪的中国人从十月革命的胜利看到了希望,进步人士意识到向苏联及其他受压迫民族学习反帝、反独裁经验的重要性。

译界的回应是:(1)译界“对于被损害民族文学的重视”;(2)“俄罗斯文学的翻译则开始形成一条波澜壮阔的巨流”(王克非1997)。

上述例子显示在译介活动中译者难免被政治影响所左右。

(3)文化失衡文化失衡指文化间的不平等,也就是因政治不平等和贸易不平衡而形成的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

以色列著名学者伊万?左哈(Evan-Zohar)提出多元系统论(polysystem),身处强势文化的译者倾向于用归化策略,译出“流畅式”(Gentzler 1993:105)作品。

浏览一下英美两国的翻译史,我们很容易就发现,自从英美在政治经济方面先后取得霸权以来,在文化上也相继出现后殖民主义倾向。

文化殖民者怀着对自己本土道德、文化和种族的优越意识来对异域文化进行阐释,将强势文化的种种形象投射到弱势文化,或借本土的文化意象去吞并异己成分。

近年来,有关中国古典名著各种英译本的比较显示,“和中国人自己的翻译不同,几乎所有的英美翻译家都对原文中的文化意象作了改动”(韩子满 2000:4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