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5《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赏析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原文、注释及译文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原文、注释及译文【原文】《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唐·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注释】明妃:即王昭君,名嫱,字昭君,湖北秭(zǐ)归人,汉元帝时宫女。
竟宁元年(前33年),昭君被嫁给匈奴首领呼韩邪(yé)单于(chányú),后死于匈奴。
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也称明妃。
尚:还。
紫台:皇宫的别称。
连:联姻。
朔漠:北方的大漠。
青冢(zhǒng):指昭君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南。
传说当地多白草,而只有昭君墓上长满青草,故名。
画图省识春风面:汉元帝时,昭君因为不肯贿赂宫廷画师毛延寿,而被故意画得很丑。
当时皇帝纳妃主要靠宫廷画师的画像,因此很多宫女都去贿赂毛延寿。
昭君因为自告奋勇去匈奴,让毛延寿东窗事发,而被斩首。
省识:未仔细辨认。
环珮(pèi):古代女子的配饰,这里代指昭君。
千载:千年。
胡语:这里指北方少数民族的乐曲。
怨恨:愁怨和遗憾的心情。
【大意】三峡之中,成千上万的山峦山谷连绵不断地奔赴荆门。
就在那一带,还保留着生长明妃的山村。
当年的昭君孤独地离开汉宫,远嫁到北方大漠,就再也没有回来。
最后身死异乡,只留下一座长满青草的坟墓,笼罩在昏黄风沙中。
单凭粗略的画像,怎能辨出昭君的青春美貌呢?昭君身死匈奴不得归,能够带着环珮在月夜归来的,恐怕只有她的幽魂。
千年以来,琵琶弹出的都是胡地之音;昭君虽死,遗憾深深,琵琶曲中倾诉的分明是她的满腔愁怨。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赏析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赏析杜甫<咏怀古迹>(其三)赏析背景:本诗原是一组诗,共五首,为<咏怀古迹五首>。
是杜甫大历元年(766年)在夔州写成的。
夔州和三峡一带本来就有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庚信等人留下的古迹,杜甫正是借这些古迹,怀念古人,同时也抒写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感。
这一组诗里有全首咏怀的,有单咏古迹的,也有借古咏怀的。
本篇是第三首属第三类,当时作者因寓居在王昭君的故乡,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
大意:这是一首借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怀抱的咏怀诗。
王昭君出塞,身死异国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咏叹的题材,杜甫此诗独以深刻感人而*动千古。
诗人把自己去国离乡的愁恨寓于其中,加深了诗歌的内涵。
首联发端突兀,气势极盛,点出昭君的出生地,从侧面烘托了昭君的形象。
颔联述昭君遭遇,不发议论而感慨无穷,从正面赞扬了昭君的坚强*格。
后四句指斥君王昏月贵,致使昭君遗恨千古,从又一侧面烘托了昭君的形象--人们既赞扬她的美好品质,又同情她的不幸。
名句:[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省",即省约、省略的意思。
[省识",约略地看着。
[春风面",形容青春美貌。
此句写汉元帝[按图召幸"铸成大错,王昭君既已远嫁匈奴,汉元帝只能在画图中约略地看视她的青春美貌了,讽刺了皇帝的昏庸无道。
[环珮"句是说昭君已经出塞,纵然月夜魂归故里又有什么用呢,此句除讽刺汉元帝之外,也写出了王昭君怀念故园之心永远不变。
王昭君形象的塑造。
杜甫善于在叙事诗中塑造人物的形象,例如<兵车行>中的行人,<石壕吏>中的老妪,<新婚别>中的新妇,都十分动人,能给读者留下隽永的印象。
而律诗主要用于抒情,虽有叙事成分,不过是作为抒情的依托,并不承担塑造人物形象的任务。
这首诗却略有不同:它仍然重在抒情,而它的抒情是通过塑造王昭君的动人形象实现的。
诗的开头,以[群山万壑赴荆门"写昭君的出生地,是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杜甫赏析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杜甫赏析咏怀古迹是中国古典文学及文艺形式之一,源自古代文化,至今仍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杜甫的咏怀古迹作品最具影响力。
以下是杜甫的咏怀古迹作品《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的赏析。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诗中以古城郭陈为背景,描写山河的变迁,表达了作者对古都的思念深情。
诗的前三句重点描写了古城郭陈,说明它曾是一座有盛气质的古城,远离关系使得它日渐没落。
“今道未拟复缘何,莫言罔事报残城。
”古罗马著名将军庞塞尔曾说:“我从未想到古城会遍地残垣断壁,令人感到不安和悲伤。
”诗中以新旧萧变而得到表达,表达了一种忧伤之情。
“凿壁空有傥铁声,山河恍如失真形。
”两句诗中使用了比喻的手法,把古城的景象比喻为一种空阔的声音,表达了被遗忘的感受,也表达了那种微弱、淡淡的安祥之情。
在这两句诗中,杜甫把一座古城比作他十分熟悉、却已经消失了的一幅画卷,把城与山河融为一体,把它比喻成一种清新的景象,从中流露出深厚的思乡情怀。
“若遣联句报古,诗怀暮居最兰薰。
”这两句诗中,杜甫用了抒情的手法,表达了他对山河的深情思念,也表达了一种对古城的怅然若失的悲伤情怀。
诗人的思考探索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传达出唯美的艺术意境。
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在古典文学史上独具孤高的价值。
诗以新旧萧变及抒情手法,描绘出古城郭陈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古都的思念深情。
诗人的诗歌内涵独到,富有深度,同时又似乎囊括了大智慧的内涵,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
诗中所展现出来的文学精神,也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理念:追求正统。
杜甫在追求台正统的同时,也让每一个国家、每一个社会、每一个时代都可以深入、多元、完整地发掘这种文化价值所在。
它不仅能够给读者带来深刻的思想感受,还能给读者带去艺术美感,让读者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深刻内涵和精神。
总的来说,咏怀古迹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其中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更是独具特色,其诗歌表达出来的文学精神与中华传统文化至关相连,在人们读来时引发了阵阵思绪,也把古老城市的历史文化深深烙印在读者的心里,使得其在古典文学史上位置不可替代。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解读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解读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解读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
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杜甫《咏怀古迹》其三解读,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咏怀古迹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题解:《咏怀古迹五首》是一组七言律诗,作于大历元年(766),是杜甫在夔州和自夔州赴江陵途中陆续写成。
此为第三首,是杜甫离开夔州东下、途经荆州府归州(今湖北秭归)东北四十里的昭君村时所作。
有人认为,“咏怀”、“古迹”本是两题,后人误合为一,如果并读,则不成话;有人则认为,借古迹以咏怀,咏古即咏怀,一题而兼有二义。
从诗的内容主旨说,这两种看法都有道理,但就语义而言,将“咏怀古迹”解释为“歌咏怀抱、古迹”,“咏”字下有两个宾语,一为“怀”,一为“古迹”,读起来很别扭。
而将“咏怀古迹”直接解释为借古迹以咏怀”,用以解释诗的内容主旨是确切的,但用以解释题目含义,则不免牵强。
实际上,“咏怀古迹”就是“怀古”,“咏怀”二字都是动词,意为歌咏怀念,题目之义就是歌咏和怀念古迹。
句解: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三峡之中,成千上万的山峦山谷,相依相连,一齐奔向荆门。
就在那一带,还保留着生长明妃的山村。
首联点出昭君村所在位置和环境。
“荆门”,指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荆门以西多山岭。
今湖北秭归有昭君村,在与巫峡相连的荆门山里,传说是昭君出生的地方。
“明妃”,即王昭君,名嫱,字昭君,湖北秭归人,汉元帝时宫女。
竟宁元年(公元前33),昭君被遣,嫁给匈奴呼韩邪单于,后死于匈奴。
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也称明妃。
交待地点,本来是很平常的起头,却写得极有气势。
一个“赴”字突现了三峡和荆门那种山连岭接、雄奇生动的走向和动势,所以《唐宋诗醇》评为“破空而来,势如天骥下坂,明珠走盘”。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原文和译文含赏析原文: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译文: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
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
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
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赏析怀古迹五首(其三)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这是《咏怀古迹五首》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
”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
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
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
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
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
他就以这个图景作为本诗的首句,起势很不平凡。
杜甫写三峡江流有“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 (《长江二首》)的警句,用一个“争”字,突出了三峡水势之惊险。
这里则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
这可说是一个有趣的对照。
但是,诗的下一句,却落到一个小小的昭君村上,颇有点出人意外,因引起评论家一些不同的议论。
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就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
”意思是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
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则又是另一种看法。
他说: “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 始产一明妃。
咏怀古迹其三赏析
《咏怀古迹》(其三)赏析廖仲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雨,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 杜甫《咏怀古迹》之三这是《咏怀古迹五首》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
”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
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
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
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
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像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
他就以这个图景作为本诗的首句,起势很不平凡。
杜甫写三峡江流有“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长江二首》)的警句,用一个“争”字,突出了三峡水势之惊险。
这里则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
这可说是一个有趣的对照。
但是,诗的下一句,却落到一个小小的昭君村上,颇有点出人意外,因引起评论家一些不同的议论。
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就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
”意思是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
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则又是另一种看法。
他说:“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
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
”意思是说,杜甫正是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她。
杨伦《杜诗镜铨》说:“从地灵说入,多少郑重。
”亦与此意相接近。
究竟谁是谁非,如何体会诗人的构思,须要结合全诗的主题和中心才能说明白,所以留到后面再说。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前两句写昭君村,这两句才写到昭君本人。
诗人只用这样简短而雄浑有力的两句诗,就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杜甫《咏怀古迹赏析五首其三》赏析
杜甫《咏怀古迹赏析其三》赏析杜甫《咏怀古迹赏析五首其三》赏析杜甫《咏怀古迹其三》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
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杜甫《咏怀古迹赏析其三》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原文】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注解1、明妃:即王嫱、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
昭君村在归州(今湖北秭归县)东北四十里,与夔州相近。
2、尚有村:还留下生长她的村庄,即古迹之意。
3、一去句:昭君离开汉宫,远嫁匈奴后,从此不再回来,永远和朔漠连在一起了。
紫台:犹紫禁,帝王所居。
江淹《恨赋》:“明妃去时,仰天太息。
紫台稍远,关山无极。
”朔漠:北方沙漠,指匈奴所居之地。
4、画图句:意谓元帝对着画图岂能看清她的美丽容颜。
韵译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此地还遗留生长明妃的山村。
一别汉宫她嫁到北方的荒漠;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着黄昏。
凭看图汉元帝岂识月貌花容?昭君佩带玉饰徒然月夜归魂。
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评析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
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
因此,主题落在“怨恨”二字,“一去”二字,是怨的开始,“独留”两字,是怨的终结。
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
沈德潜说:“咏昭君诗此为绝唱。
”信然。
拓展:咏怀古迹五首·其四原文翻译及赏析原文: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武侯祠堂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注释:⑴蜀主:指刘备。
⑵伏腊:伏天腊月。
指每逢节气村民皆前往祭祀。
翻译:刘备攻打东吴驾临三峡,驾崩那年也是在永安宫中。
在空山里还可以想像他的行仗,野寺中还能隐约回忆起行宫。
古庙的杉松上,有野鹤作巢,每逢节气,村里的人来祭祀。
人教版必修三《杜甫诗三首》
(20l0ù8年广东考查ssèà)i
lòu
sāi
((22001111年 年广 广 玉 露 玉 露. .露 一 露 一. .手 手
((22000088年 年
10
11
玉露凋伤枫树林 玉露:______凋伤:_______
巫山巫峡气萧森 萧森: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江间波浪兼天涌 兼天: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
紫台:紫宫,宫廷。 朔漠:北方的沙漠。
省识:认识。
春风面:指王昭君的美貌。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万里:指远离故乡。
百年:这里指到了晚年。
苦恨:极其遗憾。
繁霜鬓:像厚重白霜似的鬓发。
潦倒:衰颓,失意。
14
(1)江间波浪兼天涌,______。(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6)万里悲秋常作客,_____________。(杜甫《登高》)
(7)读书破万卷,______________。(杜甫《奉赠韦左丞丈 二十二韵》)
(8)___பைடு நூலகம்_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9) 随风潜入夜,____________。(杜甫《春夜喜雨》)
沉郁顿挫 石壕吏 潼关吏 无家别 垂老别
7
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4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 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5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也 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 乡”,把回家的梦想付诸现实。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 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暂居。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杜甫 创造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 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借古遣怀, 或悲伤衰老。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是作于这个时期。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5《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五首》全文及注释
《咏怀古迹五首》全文及注释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武侯祠屋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福移汉祚难恢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注释】:五溪:指雄溪、樠溪、酉溪、潕溪、辰溪,在今湘、黔、川边境。
庾信:梁朝诗人。
云雨:宋玉在《高唐赋》中述楚襄王游高唐,梦一妇人,自称巫山之女,临别时说:“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岨,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阳台,山名,在今四川省巫山县。
明妃:即王昭君。
据《西京杂记》:“元帝后宫既多,使画工图形,按图召幸之。
诸宫人皆赂画工,昭君自恃其貌,独不肯与,工人乃丑图之,遂不得见。
”后画工毛延寿被杀。
永安宫:在今四川省奉节县。
伊吕:指商朝伊尹,周朝吕尚,皆开国名相。
萧曹:指萧何、曹参,均系辅佐刘邦建汉的名臣。
【简析】:这五首诗是诗人游江陵、归州一带,访庾信故居、宋玉宅、昭君村、蜀先主庙、武侯祠,因古迹怀古人并自我伤感而作,一气贯成,为一组诗,亦可分首独咏。
第一首写庾信。
诗人一直是赞美庾信的,诗中由庾的遭遇联系起自己的境况。
“且未还”既指自己不能从西南回长安,也指庾信不能从北朝回江陵。
第二首写屈原弟子宋玉,既表明诗人崇拜他的词章,又深感同样的悲凉寂寞,感慨中对国运的兴衰怀有讽喻。
第三首写王昭君,全诗从“怨”字落墨,并使发出无穷怨恨之声的琵琶作为昭君的化身,别具一格。
杜甫诗词《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原文译文赏析
杜甫诗词《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原文译文赏析《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唐代: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夜月一作:月夜环佩一作:环珮)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译文】成千上万的山峦山谷连绵不断地奔赴荆门,王昭君生长的山村还至今留存。
皇宫离开去到那塞外沙漠,最后只留荒郊上的一座孤坟对着黄昏。
糊涂的君王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
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赏析】这是组诗《咏怀古迹五首》其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诗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
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时表现了昭君对故国的思念与怨恨,并赞美了昭君虽死,魂魄还要归来的精神,从中寄托了诗人自己身世及爱国之情。
全诗叙事明确,形象突出,寓意深刻。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
”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
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
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
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
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
他就以这个图景作为这首诗的首句,起势很不平凡。
杜甫写三峡江流有“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长江二首》)的警句,用一个“争”字,突出了三峡水势之惊险。
这里则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
这是一个有趣的对照。
但是,诗的下一句,却落到一个小小的昭君村上,颇有点出人意外,因而引起评论家一些不同的议论。
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就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
”意思是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原文、翻译及赏析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原文、翻译及赏析这是组诗《咏怀古迹五首》其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诗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
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时表现了昭君对故国的思念与怨恨,并赞美了昭君虽死,魂魄还要归来的精神,从中寄托了诗人自己身世及爱国之情。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唐代: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夜月一作:月夜环佩一作:环珮)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译文成千上万的山峦山谷连绵不断地奔赴荆门,王昭君生长的山村还至今留存。
皇宫离开去到那塞外沙漠,最后只留荒郊上的一座孤坟对着黄昏。
糊涂的君王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
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注释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西北。
明妃:指王昭君。
去:离开。
紫台:汉宫,紫宫,宫廷。
朔漠:北方的沙漠。
青冢:指王昭君的坟墓。
省识:略识。
春风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赏析这是组诗《咏怀古迹五首》其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诗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
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时表现了昭君对故国的思念与怨恨,并赞美了昭君虽死,魂魄还要归来的精神,从中寄托了诗人自己身世及爱国之情。
全诗叙事明确,形象突出,寓意深刻。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
”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
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
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
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
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
杜甫《咏怀古迹 其三》翻译赏析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翻译赏析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诗文解释:群山万壑随着江流奔赴荆门,昭君生长的地方现在还有村落。
一离开紫台就和沙漠连在一起,只留下一座长着青草的坟墓向着黄泉。
只凭画图约略地看宫女的容貌,环佩声响,只有魂魄月夜归来。
千年琵琶弹奏胡音胡调。
分明是怨恨之情从乐曲中抒发出来。
解释:明妃:指王昭君。
朔漠:北方大沙漠。
1.此首吟咏昭君村古迹,抒发对王昭君的伤吊之情,也流露诗人对自己的隐隐哀伤。
荆门:即荆门山,在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隔江和虎牙山对峙。
这句是描述夔州到荆门这一带的山川气势,长江两岸干山万壑连绵不断,如顺水而下奔赴荆门。
2.明妃:王昭君,名嫱,汉元帝宫人。
西晋时避晋文帝司马昭讳,改称明君,亦称明妃。
村:指昭君村,在荆门山附近。
3.紫台:即紫宫或云紫禁,天子的宫廷。
连:此处犹言继而、接下来。
朔漠:北方沙漠地区。
汉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将宫女王昭君以公主身分遣嫁匈奴呼韩邪单于。
4.青冢:指王昭君墓,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二十里。
传说墓上草色常青,故称青冢。
5.画图:《西京杂记》载:汉元帝宫中宫女很多,帝不能一一面选,于是就按画像召见。
因此宫女都贿赂画工。
昭君不肯,画工就把她画得很丑,当然得不到召见。
后来匈奴使者来朝,元帝就遣嫁昭君。
临行前,昭君被召见,元帝才发现她是后宫第一美人,后悔不及,就把画工毛延寿杀掉了。
省识:略识。
春风面:形容女子的青春美貌。
6.环佩:古代妇女佩带的装饰品。
这里代指王昭君。
空归月夜魂:昭君只能在死后魂归故国了。
7.琵琶:原是胡人的一种弹拨乐器。
胡语:胡人的乐曲和语言。
8.这句说乐曲中明明白白地流露出怨恨之情。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咏怀古迹五首》是一组七言律诗。
这两句诗概括了昭君的一生——一个人离开了汉宫,来到广阔的沙漠;到头来只留下青色的坟墓,寂寞地对着日落西山的黄昏。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第2单元《杜甫诗三首》原文、译文及鉴赏
第5课《杜甫诗三首》原文、译文及赏析秋兴八首(其一)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zhēn】译文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译文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此地还遗留生长明妃的山村。
一别汉宫她嫁到北方的荒漠;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着黄昏。
凭看图汉元帝岂识美丽容颜?昭君佩带玉饰徒然月夜归魂。
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登高》(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杜甫诗三首赏析唐代宗永泰元年(765)4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五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把回家的梦想付诸现实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暂居。
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杜甫创造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原文译文赏析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原文|译文|赏析《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这是组诗《咏怀古迹五首》其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诗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
赞美了昭君虽死,魂魄还要归来的精神,从中寄托了诗人自己身世及爱国之情。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原文唐代: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译文及注释译文千山万岭好像波涛奔赴荆门,王昭君生长的乡村至今留存。
从紫台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荒郊上独留的青坟对着黄昏。
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
千载琵琶一直弹奏胡地音调,曲中抒发的分明的昭君怨恨。
注释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西北。
明妃:指王昭君。
去:离开。
紫台:汉宫,紫宫,宫廷。
朔漠:北方的沙漠。
青冢:指王昭君的坟墓。
省识:略识。
春风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
赏析这是组诗《咏怀古迹五首》其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诗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
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时表现了昭君对故国的思念与怨恨,并赞美了昭君虽死,魂魄还要归来的精神,从中寄托了诗人自己身世及爱国之情。
全诗叙事明确,形象突出,寓意深刻。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
”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
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
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
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
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
他就以这个图景作为这首诗的首句,起势很不平凡。
杜甫写三峡江流有“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长江二首》)的警句,用一个“争”字,突出了三峡水势之惊险。
咏怀古迹其三赏析
咏怀古迹其三赏析第一篇:咏怀古迹其三赏析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题解《咏怀古迹五首》是一组七言律诗,作于大历元年(766),是杜甫在夔州和自夔州赴江陵途中陆续写成。
此为第三首,是杜甫离开夔州东下、途经荆州府归州(今湖北秭归)东北四十里的昭君村时所作。
有人认为,“咏怀”、“古迹”本是两题,后人误合为一,如果并读,则不成话;有人则认为,借古迹以咏怀,咏古即咏怀,一题而兼有二义。
从诗的内容主旨说,这两种看法都有道理,但就语义而言,将“咏怀古迹”解释为“歌咏怀抱、古迹”,“咏”字下有两个宾语,一为“怀”,一为“古迹”,读起来很别扭。
而将“咏怀古迹”直接解释为借古迹以咏怀”,用以解释诗的内容主旨是确切的,但用以解释题目含义,则不免牵强。
实际上,“咏怀古迹”就是“怀古”,“咏怀”二字都是动词,意为歌咏怀念,题目之义就是歌咏和怀念古迹。
句解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三峡之中,成千上万的山峦山谷,相依相连,一齐奔向荆门。
就在那一带,还保留着生长明妃的山村。
首联点出昭君村所在位置和环境。
“荆门”,指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荆门以西多山岭。
今湖北秭归有昭君村,在与巫峡相连的荆门山里,传说是昭君出生的地方。
“明妃”,即王昭君,名嫱,字昭君,湖北秭归人,汉元帝时宫女。
竟宁元年(公元前33),昭君被遣,嫁给匈奴呼韩邪单于,后死于匈奴。
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也称明妃。
交待地点,本来是很平常的起头,却写得极有气势。
一个“赴”字突现了三峡和荆门那种山连岭接、雄奇生动的走向和动势,所以《唐宋诗醇》评为“破空而来,势如天骥下坂,明珠走盘”。
读者的视线一下子被吸引到荆门这个点上,进而定格在昭君村。
昭君虽为女流,但她身行万里,心与故国同在,芳名万古长传。
其人其事,有一种悲壮的色彩,仿佛正如她生长的地方那样,气象不凡。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赏析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赏析咏怀古迹五首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咏怀古迹五首》是一组七言律诗,作于大历元年,是杜甫在夔州和自夔州赴江陵途中陆续写成。
此为第三首,是杜甫离开夔州东下、途经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的昭君村时所作。
有人认为,“咏怀”、“古迹”本是两题,后人误合为一,如果并读,则不成话;有人则认为,借古迹以咏怀,咏古即咏怀,一题而兼有二义。
从诗的内容主旨说,这两种看法都有道理,但就语义而言,将“咏怀古迹”解释为“歌咏怀抱、古迹”,“咏”字下有两个宾语,一为“怀”,一为“古迹”,读起来很别扭。
而将“咏怀古迹”直接解释为借古迹以咏怀”,用以解释诗的内容主旨是确切的,但用以解释题目含义,则不免牵强。
实际上,“咏怀古迹”就是“怀古”,“咏怀”二字都是动词,意为歌咏怀念,题目之义就是歌咏和怀念古迹。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三峡之中,成千上万的山峦山谷,相依相连,一齐奔向荆门。
就在那一带,还保留着生长明妃的山村。
首联点出昭君村所在位置和环境。
“荆门”,指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荆门以西多山岭。
今湖北秭归有昭君村,在与巫峡相连的荆门山里,传说是昭君出生的地方。
“明妃”,即王昭君,名嫱,字昭君,湖北秭归人,汉元帝时宫女。
竟宁元年,昭君被遣,嫁给匈奴呼韩邪单于,后死于匈奴。
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也称明妃。
交待地点,本来是很平常的起头,却写得极有气势。
一个“赴”字突现了三峡和荆门那种山连岭接、雄奇生动的走向和动势,所以《唐宋诗醇》评为“破空而来,势如天骥下坂,明珠走盘”。
读者的视线一下子被吸引到荆门这个点上,进而定格在昭君村。
昭君虽为女流,但她身行万里,心与故国同在,芳名万古长传。
其人其事,有一种悲壮的色彩,仿佛正如她生长的地方那样,气象不凡。
所以在诗人笔下,这画面的底色,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5.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课件
杜甫
目录
导入新课 题解及背景介绍 诗歌赏析 阅读延伸
导入新课
汉元帝年间,巴山楚水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 背负着民族的期望,义无反顾地踏上征途,走进了 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中,将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辈 子的守望,种在了历史的青冢里。
唐大历年间,羁旅半生,历尽沧桑的杜甫,来 到了昭君的故乡——湖北秭归。在势若奔腾的山林 间,遥想800年前的美人,杜甫会生发怎样的感想 呢?今天我们将通过《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 去寻找答案。
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旷凄清!它 是那样的巨大,好像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 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 了,为什么?青冢有恨啊!一年年、一天天,向人 们展示着千古的悲伤!就这么两句工整的对偶,内 涵却相当丰富:上句写她生前的不幸与孤苦,下句 写她死后的孤寂与冷落,一句话写尽了昭君一生的 悲剧。
王 昭 君
王 昭 君 雕
塑
昭君墓,是由汉代人工积土,夯筑而成。墓体 状如覆斗,高达33米,底面积约13000平方米,是中 国最大的汉墓之一。因被覆芳草,碧绿如茵,故有 “青冢”之称。
诗歌赏析
1、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 始就写她的怨恨?写什么?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 面?目的何在?
4、《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 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 题“咏怀”二字不符?
诗人在此时深深怀念昭君不是偶然的,他的遭 遇跟昭君太类似了:昭君入宫见妒,他入朝见妒; 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他“飘泊西南天地间” (《咏怀古迹•其一》);昭君思念故土,魂魄月夜 归来;他思念长安,“每依北斗望京华”(《秋兴• 其二》)。更何况这一年他已有55岁了,“美人迟 暮”之感与日俱增,但他不敢怨君,所以借王昭君 之事抒写自己的悲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甫及申。”之后的元稹《寄赠薛涛》诗:“锦江滑腻峨眉秀,生出文君与薛涛。”手法也如出一 辙。对于这种写法,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 此未为合作。”但是,联系下文,联系昭君的遭遇,能做出出塞决定的王昭君,决不仅仅是一 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不向恶势力低头,能承受巨大痛苦的女丈夫,这一 点是杜甫最钦佩的,所以诗的背景伟岸阳刚。这两句诗,大小映衬,动静相间,不仅使画面显 得生动,同时使诗的意境更深一层。自然界无穷的生命力,加重了“物在人亡”的惆怅情绪, 巧妙地为全诗确定了悲壮的基调。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紧接人逝村存之意,概括了王昭君一生的悲剧,渲 染昭君生前死后的凄凉。 上句从空间落笔,写昭君离开汉宫,远嫁匈奴。 “紫台”,即紫宫,汉代 宫名,此指汉宫。“朔漠”,指北方沙漠之地。此指匈奴。“连”字把汉宫与匈奴相连,暗含昭 君虽远嫁朔漠,但心念汉宫。 下句从时间着墨,写昭君葬身异域,犹眷恋祖国。“青冢”,即昭君 墓,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二十里。《太平寰宇记》:“其上草色常青,故曰青冢。” 据传塞外草白,唯昭君墓上草色常青。“向”字写出了昭君死后思汉的幽怨。“紫台”、“朔 漠”,写自汉宫直到匈奴的空间距离,而前者雍容华贵,后者地远荒凉,彼此又形成了鲜明的对 比,从而有力地烘托了昭君生前远嫁异国的悲哀。 “一去”、 “独留”,写自古及今的时间间隔。 在如此漫长而寥廓的时空中,却以“青冢”这个特殊形象,集中地表现昭君悲剧的全部过程。 “紫台”与“青冢”的色彩对照,“朔漠”与“黄昏”的意境渲染,又营造出悲凉萧瑟的氛围, 透出了强烈的悲剧色彩。“朔漠”、“黄昏”用的是叠韵、双声,更使诗思摇漾,增强了感人的 力量。上联写的是生地,此联写的却是死地,生死两极又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展示了昭君一生的 起点与终点。诗句意境辽阔,叙事含情,引人愁思。江淹《恨赋》:“若夫明妃去时,仰天太息。 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摇风忽起,白日西匿……望君王兮何期,终芜绝兮异域。”可以作为这两 句诗内容的补充。清人朱瀚《杜诗解意》说:“‘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 笔下有神。”此联可谓字字有神。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杜甫此联虽然紧承上联之意说出,但却由咏古迹 转向了咏怀与议论,揭示了造成昭君悲剧的原因。“画图省识”句,本于《西京杂记》的记载: “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按图召幸。宫人皆贿画工,昭君自恃容貌,独不 肯与,工人乃丑图之,遂不得见。后匈奴入朝,求美人。上案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 后宫第一,帝悔之,而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乃穷案其事,画工毛延寿弃市。”对这一句 的解释,历来有分歧,或曰:假使汉元帝能从画图察识昭君的美貌,就不会有魂魄空归的遗恨
《咏怀古迹(其三)》赏析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咏怀古迹》五首,是诗人于大历三年( 768)从夔州到达江陵所作。每首多以一位历史人 物为吟咏对象,其一是咏怀庾信,叹其“萧瑟”,寄托自己的乡关之思;其二是追怀宋玉,伤其 “空文藻”,慨叹自己的怀才不遇;其三是叹惋昭君,悲其“怨恨”,以谴责君王的美恶不分;其 四是咏唱刘备,感其身后“虚无”,以寄君臣相契之怀;其五是缅怀武侯,惜其大功不成,寄寓自 己的无限哀思。组诗感情深厚,转折跌宕,峥嵘多姿,或显或隐地表现了诗人生活漂泊、政治失 意的身世之感,是杜诗七律中优秀诗作。 【赏析】 这是组诗的第三首,因昭君村的古迹而怀昭君,寄托着诗人身世之感。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首联以雄浑的笔势,着重描绘昭君故乡的自然环境, 诗句发端不凡。群山万壑, 写出山势像波涛起伏。“赴”字画龙点睛,将长江三峡山山相连、 蜿蜒流走,有如万马奔腾、直趋荆门的形势描绘得淋漓尽致。它不仅使千山万壑都有了动感, 也使荆门成了视野中的焦点。“群”字,很有音乐之美。李重华在《贞一斋诗说》中说:“音节 一道,难以言传,有略可浅为指示者,亦得因类悟入。 如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使用‘千山万 壑’便不入调,此轻重清浊法也。”“千山”二字都属于清音,读起来声音单调,不如“群山” 二字浊清兼有,更能表现出诗歌语言清浊相间富于变化的音乐之美,读起来风韵摇曳,富有韵 致。下句落到昭君村上,感叹昭君人逝村存,点出题意。唐代还有昭君故居遗址,所以说“尚有 村”。“尚”字,流露出沉郁的伤悼之情,人已逝,遗迹犹在,人事沧桑令人感叹欷歔。联系 组诗来看,一个“尚”字,与第二首联系了起来。“最是楚宫俱泯灭”,楚宫“泯灭”了,而 昭君村尚存,存废对比中突出了人们对昭君的同情和爱戴。山川灵秀之所聚,才孕育出绝代佳 人。诗人把昭君村放在群山赴会、万壑争流的大背景来写,实际上是寓赞美其人之意于其中。 清人吴瞻泰《杜诗提要》指出:“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 地”。意思是说,杜甫正是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所以 才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她。杨伦《杜诗镜诠》也说:“从地灵说入,多少郑重。”这 种烘托渲染的手法,不乏先例,如《诗经·大雅·崧高》:“崧高维岳,骏极于天。维岳降神,生
了;或曰:昭君已一去不返,我们今天只能从画图上去辨识她的丰姿了。这都不符合杜甫的本 意。根据律诗对仗法则,“省识”对“空归”,“空归”既为偏正词组,“省”字就该修饰 “识”字。朱鹤龄认为:“画图之面,本非真容,不曰不识,而曰省识,盖婉词。”(《杜诗 详注》引语);浦起龙也说:“‘省识’只在画图,正谓不‘省’也。”(《读杜心解》)。 这才是准确的理解,才符合杜甫咏昭君的根本动机。实际上这两句诗具有内在的因果关系:正 因为汉元帝昏庸,“按图召幸”,使小人有机可乘,故而辨识不出美恶真相,才害得昭君遗恨 终身。这就把帐算在了昏君、佞臣的头上,含意深广。汉元帝只凭图召幸,未识绝色,结果造成 昭君抱恨天涯,葬身异域。昭君生前未能返回故国,能够回来的只是她死后的魂魄,故曰“空 归”。 “空”字,突出昭君遗恨之深,并深寓诗人的同情。“月夜”二字则传神地渲染出魂归时 凄凉清冷的环境气氛。“春风面”、“月夜魂”,一状姿容秀美,一写冷月孤魂,对得惊警。同 一个昭君,昔如彼,今如此,讽意与同情隐于色彩不同的六字之中。两句因果相生,明暗相伴,写 得有声有色,情景交融。宋人姜夔在《疏影》词中,直接翻用杜诗:“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 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可谓深得杜诗韵致,同样风流摇曳。萧涤非在《杜甫诗选注》中 说:“二句刺元帝之昏庸。上句承第三句,追述所以远嫁异国之故。下句承第四句,言昭君死 犹不忘故国。”昭君怀念故国之心至死不变,虽然骨留青冢,魂灵还会在月夜回到生长她的父 母之邦。思乡之切,怨恨之浓,千古之下仍缠绵悱恻。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末联以琵琶写怨,千载传恨,极写昭君的绵绵怨恨, 从而归结全诗主旨。“琵琶”,本北方少数民族的乐器,后传入中原。 “胡语”,胡音,指北方少 数民族的乐曲。据《琴操》:昭君在匈奴,恨帝始不见遇,心思不乐,乃作怨思之歌。“怨恨曲中 论”,即怨思之情从弹奏琵琶的乐曲中诉说出来。宋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卷五九“琴曲 歌辞”有《昭君怨》一首,卷二九“相和歌辞”有《明君词》、 《昭君叹》等吟叹曲。所谓“怨 恨曲中论”就是指这类咏昭君的曲子。“怨恨”,就是怨自己远嫁,恨汉朝无恩。“千载”,则 点出乐曲流传时间之长,以见昭君怨恨之深,且与首联“尚”字遥相响应。 “分明”则说明乐曲 主题鲜明,怨恨之情,溢于言表。宋人欧阳修《明妃曲》:“身行不遇中国人,马上自作思归曲。 推手为琵却手琶,胡人共听亦咨嗟。玉颜流落死天涯,琵琶却传来汉家。汉家争按新声谱,遗恨 已深声更苦。”不啻是这两句诗的最好注释。 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显然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 情的。他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 阳偃师一带不象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