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四纪黄土详细资料大全

合集下载

第四纪黄土测年研究综述

第四纪黄土测年研究综述

第四纪黄土测年研究综述第四纪黄土是指分布于我国北方的一种黄色风成沉积物,主要形成于公元前2万至公元前10万年间的气候寒冷干燥期。

作为黄土高原的重要地质遗产和内陆干旱区重要的古环境记录,第四纪黄土研究一直是地球科学的重要热点领域之一。

其中,黄土地层的年代学研究是黄土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综合研究古气候、古地理、古生态等多个方面的重要基础。

目前,常用的黄土测年方法主要有黄土层序、放射性同位素年代学和磁性地层年代学。

以下是针对黄土测年方法的综述。

黄土层序测年黄土层序法是黄土地层年代学的最早使用方法,其基本原理是根据不同的地层序列和不同的黄土颜色进行年代归属。

从成矿学和结构性质上分析发现,黄土由于其形成过程的缘故,成分稳定性高、颗粒度较小、集装密度大、剪切性差、结构较均匀,故而相互间的层序存在着很强的对应性。

常用的黄土颜色分类包括灰色上部、黄色中部和灰色下部三段,其中黄色中部是黄土地层的关键分界面。

一般认为如果一段黄土地层中央部分呈黄色,且厚度在1~3m之间,则该层代表的沉积时代就是距今1~2万年,而厚度大于3m的则为距今3~4万年。

但是,黄土层序测年方法缺乏准确的年代尺度,因而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放射性同位素年代学放射性同位素测年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岩石、矿物和土壤等样品的年代学方法,根据其中的同位素比值来测定样品的年代。

在黄土测年中,常用的方法包括铀系、钋铅、碳14等多种放射性同位素。

其中,利用铀系同位素测年方法研究黄土形成时间较早的问题受到广泛关注。

铀238和铀234同位素不断衰变生成的子体系物系(包括钍230、铅206、铅207和铅208)是目前用于测定黄土地层时代的主要方法之一。

以铀系同位素测年为例,通过测定不同样品中钍元素和铅同位素的放射性比值来计算时代。

铀系同位素测年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新生代以来的地质事件和古地理、古气候等方面的研究中。

碳14同位素测年法是利用放射性碳14自然衰变来测定样品的年代,包括中性质区碳14测年和加速器质谱测年。

黄土

黄土
zs zsi hi
i 1 n
式中 δzsi—第i层土样,对应于自重应力下的湿陷系数; hi—第i层土的厚度; n—计算厚度内湿陷性土层的数目::总计算厚度应从天然地面算 起,当挖填方厚度及面积较大时,应从设计地面算起,至其 下全部湿陷性黄土层的底面为止。
自重湿陷量还可以根据野外试坑浸水试验求得。根据自重 湿陷量,场地的湿陷类型可划分为二类: 当计算自重湿陷量或试坑实测自重湿陷量Δzs大于7cm时, 应判定为自重湿陷性地区; 自重湿陷量Δzs小于lcm时,为非自重湿陷性地区。 场地的湿陷类型划分,还可以参照湿陷起始压力进行判定, 如果基底下各层土的湿陷起始压力都大于上覆土的自重压力, 则可判定为非自重湿陷性黄土。 (二)总湿陷量S计算 总湿陷量按自重应力和附加应力计算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
(二)防水措施 防水措施包括以下三方面: 1.场地防水措施 尽量选择具有排水畅通或利于场地排水的地形条件;避开受 洪水或水库等可能引起地下水位上升的地段。 2.单体建筑物的防水措施 建筑物周围必须设臵具有一定宽度的混凝土散水。确保建筑 物地面严密不漏水。室内的给水、排水管道应尽量明装,室外 管道布臵应尽量远离建筑物,检漏管沟应做好防水处理。 3.施工阶段的防水措施 施工场地应平整,做好临时性防洪、排水设施。大型基坑开 挖时应防止地面水流入,坑底应保持一定坡度便于集水和排水。 尽量缩短基坑暴露时间。
一、黄土的成因特征及其分布 我国黄土广泛分布于北纬340~450之间,包括青海、甘肃、宁 夏、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区的一部分或大部分,面积达60万平 方公里的干旱和半干旱区内。而以黄土高原的黄土分布最为集中, 沉积最为典型。 黄土的成因特征主要是以风力搬运堆积为主。 从西北黄土高原到华北山西、河南一带,黄土的厚度逐渐变 薄,湿陷性逐渐降低。 黄土因沉积的地质年代不同在性质上有很大差别,晚更新世 (Q3)及以后的黄土又因成因不同而有明显差别。原生黄土具有风 沉积的全部特征。黄土沉积后,经后期其它地质作用改造再沉积 的类似黄土的沉积物,称为次生黄土。 黄土形成年代越久,颜色越深,大孔结构退化,土质越趋密 实,强度高而压缩性小,湿陷性减弱,甚至不具湿陷性。反之形 成年代越近,颜色较浅,黄土特性更明显。

第一节湿陷性黄土

第一节湿陷性黄土

• 2.黄土的结构与构造 • 形成初期,季节性的少量雨水把松散的 粉粒粘聚起来,而长期的干旱使水分不 断蒸发,于是少量的水分以及溶于水中 的盐类都集中到较粗颗粒的表面和接触 点处,可溶盐逐渐浓缩沉淀而成为胶结 物,形成以粗粉粒为主体骨架的蜂窝状 大孔隙结构
黄土结构示意图
由于黄土是在干旱半干旱的气候条件下形 成的,随着干旱季节的来临,黄土因失 去大量水分而体积收缩,在土体中形成 许多竖向裂隙,使黄土具有了柱状构造。 雨季来临,大气降水将黄土中的水溶性盐 类物质溶解并沿着土中的孔隙下渗,干 旱季节来临时土中的水分蒸发逃逸,溶 解的盐类物质在水分蒸发的同时于下渗 线附近重新结晶并残存下来。
第一节 湿陷性黄土 黄土按成因分为:原生黄土和次生黄土。 由风力堆积,又未经次生挠动,不具层 理的为原生黄土。 由风力以外的其他原因而成,常具有层 理或砾石、砂类层,称为次生黄土。 黄土在一定压力下受水浸湿后,结构迅速 破坏,这种性能称为湿陷性。湿陷性是 黄土独特的工程地质性质。
• 二、黄土地层的划分 • 我国黄土的形成经历了地质时代中的整个第四纪时 期,按形成的年代可分为老黄土和新黄土 。
计算时土层厚度自基底(初勘时从地面下 1.5m)算起;对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 累计算到其下5m,对自重湿陷性黄土地 s 0.015 基,根据地区经验确定。其中 的土层不计。
例题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等级
湿陷类型 非自重湿陷性 场地
计算自重湿 陷量△zs(mm)
自重湿陷性场地
总湿陷量△s(mm)
如基底压力大于300时,仍用实际压力判别 黄土的失陷性。 2、湿陷起始压力和失陷起始含水量
双线法测定湿陷起始压力
黄土的湿陷量与所受压力有关,存在一个 压力界限,压力低于这个数值,黄土浸 水也不会湿陷,这个压力为湿陷其始压 力。 p s s 0.015 曲线上取 所对应的压力作为湿陷其始压力。 黄土的湿陷其始含水量在外荷载或自重作 用下,受水浸湿开始出现湿陷现象时的 最低含水量。

黄土地貌—搜狗百科

黄土地貌—搜狗百科

黄土地貌—搜狗百科研究简史黄土地貌中国是世界上研究黄土地貌最早的国家。

2000多年前就有“天雨黄土、昼夜昏霾”涉及黄土地貌堆积过程的记载;800多年前,北宋沈括对河南、陕西一带的黄土侵蚀地貌形态作了生动描述;历代在治理黄河下游河患方略的讨论中,已认识到黄土高原侵蚀产沙是其根源。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前期,许多中外学者发表了研究中国黄土地貌的论著,并与欧洲黄土进行对比。

如 F.von李希霍芬、B.A.奥勃鲁切夫提出了黄土风成学说;B.威利斯对华北地貌(包括黄土地貌)侵蚀和堆积过程进行了分期;P.德日进和杨钟健研究了黄河晋陕峡谷段河道发育与黄土堆积的关系。

20世纪50年代以后,黄土地貌研究进入蓬勃发展阶段。

1953年黄秉维首次编制成1:400万黄河中游土壤侵蚀分区图,并发表相应的论文,奠定了黄土地貌研究的基础;1953~1958年,罗来兴等进行了黄土地貌分类和沟道流域侵蚀地貌制图工作,把黄土地貌研究与黄土区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工作紧密相联。

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刘东生等不仅在黄土地层学研究中作出了贡献,为确定黄土地貌发育年龄打下了坚实基础,而且在黄土地貌发育的历史过程、黄土性质与现代侵蚀的关系、黄土地貌类型区域分布与黄土下伏原始地面起伏的关系等方面,都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代表性著作有《黄河中游黄土》(1964)、《黄土与环境》(1985)。

分布情况黄土在世界上分布相当广泛,占全球陆地面积的十分之一,成东西向带状断续地分布在南北半球中纬度的森林草原、草原和荒漠草原地带。

在欧洲和北美,其北界大致与更新世大陆冰川的南界相连,分布在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比利时、荷兰、中欧和东欧各国、苏联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等地;在亚洲和南美则与沙漠和戈壁相邻,主要分布在中国、伊朗、苏联的中亚地区、阿根廷;在北非和南半球的新西兰、澳大利亚,黄土呈零星分布。

中国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厚度最大的国家,其范围北起阴山山麓,东北至松辽平原和大、小兴安岭山前,西北至天山、昆仑山山麓,南达长江中、下游流域,面积约63万平方公里。

第四纪标志地层的介绍

第四纪标志地层的介绍
②岩性:河湖相砂砾、砂与粘土互层,分为4段28层(695.4m)
③化石:元谋动物群(第四段)。
④时代:早期均划为Q1(广义元谋组)
现在已分开:元谋组(3、4段,元谋人牙,1. 7Ma)
~~~~~~~~~~~~~2.48Ma(古地磁)
沙沟组(1、2段)
午城黄土(Q1)
③化石:下部含肿骨大角鹿,上部含较多的方氏鼢鼠化石。
④时代:中更新世(Q2)
(3)马兰黄土
①地点:原指北京斋堂马兰峪次生黄土
②岩性:灰黄-姜黄或黄褐色,粒度较粗,质地疏松.层理不明显,垂直节理发育.
③化石:较少。
④时代:晚更新世(Q3)
(4)全新世黄土
灰黄色粉砂质黄土,含有一层灰黑色古土壤层。
~~~~~~~~~~~~~~~~~侵蚀面~~~~~~~~~~~~~~~~~~~~~~
离石黄土上部:色较浅,土质较疏松,含5-6层红色古土壤层,其间距较大,古土壤结构较清晰。
离石黄土下部:色较红,含十几层褐色土型古土壤,古土壤较薄,间距较小,顶部为3层密集古土壤叠置的古土壤系.
~~~~~~~~~~~~~~~~~侵蚀面~~~~~~~~~~~~~~~~~~~~~~
土壤。河谷区,下蜀土具有冲积层的二元结构,下部为砂砾层,厚度达20多米;在丘陵坡地和平原、湖
区则为黄土状堆积,有坡积和湖积,后者如“成都粘土”。
③时代:晚更新世(Q3)
4、全新统
以冲积砂砾和湖积相棕灰色、棕黑色粉沙为主夹灰色淤泥。
三、西南区
元谋组
①地点:标准地点在云南元谋盆地,龙江以东的东山山前地带
风化面上含中石器时代的“细石器”。
④时代: 14C年龄为40Ka,为晚更新世。
(4)全新统(Q4)
含半坡动物群或殷墟动物群化石及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黄土、冲积层和湖积层。

第八章黄土及黄土地貌

第八章黄土及黄土地貌
第八章黄土及黄土地貌
1、黄土是第四纪时期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土状堆积物。其颗
粒大小介于粘土与细砂之间,呈浅黄色或黄褐色
黄土(包括黄土状土)在世界上分布相当广泛,特别在 欧亚大陆上,几乎从大西洋东岸到太平洋西岸成断续带 状分布。 黄土主要位于比较干燥的中纬度地带(中纬度干旱、半 干旱气候带),即温带森林草原、草原及荒漠草原。
2、黄土的性质
(1)颜色:灰黄色或棕黄色
(2)成分:
粒度成分(机械组成):以粉砂为主(≥60% ),其次是粘 土(10% ~ 25%),大于0.1 mm的细砂极少。 矿物成分:包括石英、长石和云母等碎屑矿物(占80%), 伊利石、高岭土、蒙脱石等粘土矿物(小于20%),还有辉 石、角闪石等矿物; 化学成分:SiO2占优势,其次是CaO 、AI2O3 等;
地形基础上由黄土风成堆积叠加而成。 潜蚀地貌:由于黄土独特的巨大的孔隙度,易形成
塌陷,形成潜蚀地貌。
黄土沟谷地貌
黄土沟谷按照发生的部位、发育阶段和形态特征,一般也 有细沟、切沟、冲沟和坳沟等几种。所以,黄土沟谷的发 展过程,与一般正常流水沟谷发展相似。但由于黄土质地 疏松,垂直节理发育,加上有湿陷性,常伴以重力、潜蚀 作用,故黄土沟谷系统发展较快。黄土沟谷的发展具继承 性,部分现代黄土沟谷重叠发育在老沟谷之上,即这部分 水系是继承早期水系发展而来的。 沟谷密度是指单位面积上的沟道长度,以千米/平方千米 表示。
中国黄土风成说的证据:
黄土披盖在多种成因的、形态起伏显著的各种古地貌上, 并保持相似的厚度。 粒度组成,依蒙古高压经常吹刮的西北风方向,呈有规 律性的变化,西北部靠近沙漠地区的黄土颗粒成分较粗, 黄土剖面中夹有风成沙层(如陕北地区所见),而愈往 东南,远距沙漠粒度成分逐渐变细。 黄土中含有陆生草原动、植物化石;有随下伏地形起伏 的多层埋藏古土壤。这些特征比较充分证明我国黄土是 风成的,且与沙漠戈壁的关系密切。

第四纪黄土测年研究综述

第四纪黄土测年研究综述

第四纪黄土测年研究综述第四纪黄土是指在我国黄土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形成的第四纪沉积物,主要由粘土、细砂和少量粗砂、砾石等组成。

由于黄土保存了丰富的古地貌、气候和环境信息,因此在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地球环境演变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黄土测年是研究黄土形成过程和地质历史变迁的基础和关键,近年来,利用不同的黄土测年方法已经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

目前,黄土测年方法主要包括尘埃沉积模型、磁化率曲线年代学、氡同位素年代学、孢粉年代学和碳酸盐年代学等几种方法。

其中,尘埃沉积模型是黄土测年方法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

该方法是通过对黄土样品的测量,根据尘埃粒子在大气中的沉降速度以及与黄土颗粒沉积速度的比值,来推算黄土沉积年代的。

该方法可用于对年代为数百年至几千年的黄土进行测年。

磁化率曲线年代学是通过磁性测量,研究黄土沉积之间磁化率变化的方法,可用于对年代为几十万至几百万年的黄土进行测年。

氡同位素年代学则是利用黄土中的氡同位素对其进行测年。

由于氡同位素半衰期约为3.8天,因此其测年具有很高的时间分辨率,可用于对黄土进行年代为几十年至几千年的精细测年。

此外,孢粉年代学和碳酸盐年代学也是常用的黄土测年方法。

其中,孢粉年代学主要是通过对黄土样品中的孢粉种类和含量进行分析,根据它们在地质历史上的时间分布规律,推算黄土沉积的年代;碳酸盐年代学则是通过对黄土中的碳酸盐进行测量,推算黄土沉积的年代。

综合各种黄土测年方法的应用,对于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环境演变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例如,利用尘埃沉积模型和磁化率曲线年代学等方法,研究了我国黄土高原南缘太阳黑子数与黄土沉积速率的关系,发现太阳黑子数越多,黄土沉积速率越快;同时,还发现大约在1600年前太阳黑子活动呈现出明显的减少,导致了黄土高原南缘的干旱化。

这些研究成果为世界范围内气候变化研究提供了新的证据和思路。

总之,黄土测年是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地球环境演变等方面的基础研究之一,其应用已经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

第五节黄土地貌

第五节黄土地貌
黄土风成说认为,中欧和北美的黄土,是冰期 时大陆冰川区干而冷的反气旋风,将冰水平原上的 细颗粒吹送到外缘草原地带沉积而成的,所以称为 冰缘黄土。至于印度西北部、伊朗和中亚、里海周 围等地的黄土,则是由内陆干旱荒漠、半荒漠区强 大的反气旋风从中部吹向外围,把大量的黄土物质 吹送到生长草本灌木的草原地带,逐渐堆积成厚层 的黄土,故称为荒漠黄土。
我国黄土分布
(二)黄土的特征
黄土具有以下的特性: 1、质地均一,以粉沙(0.05~0.005毫米)为主。 2、富含碳酸钙,其含量一般在10%~16%之间。 3、黄土结构上较松散,颗粒之间孔隙较多。 4、黄土无沉积层理,垂直节理发育,直立性很强。
5、黄土具有湿陷性。
黄土遇水浸湿后,发生可溶性盐类(主要是碳 酸钙)溶解和粘土颗粒的流失,强度显著降低,受 到上部土层或构造的重压,常发生强烈的沉陷和变 形。黄土的湿陷性是一个极关重要的问题,因为黄 土的沉陷可以毁坏建筑工程。
1、黄土塬(loess yuan)
塬是面积广阔而且顶面平坦的黄土高地。塬面中央 部分坡度不到1°,边缘部分大约在3°~5°。塬的边 缘被沟谷强烈侵蚀,以致塬在平面图在呈花瓣状。
3、冲沟
冲沟是黄土高原常见的一种沟谷。不同发育 阶段的冲沟,其地貌特征差异较大。
(1)早期阶段的冲沟:横断面呈V字形,沟壁陡 峭;上下段沟谷宽度大致相等,沟床纵剖面与其 所在的坡面大致平行。
(2)中期阶段的冲沟:上游窄下游宽,上游保 持早期阶段冲沟的特征,下游展宽;纵比降小于 所在的坡面坡度,沟床纵剖面呈下凹的区线。
(一)黄土沟谷地貌(loess valley)
黄土沟谷按照发生的部位、发育阶段和形态特 征,一般也有细沟、切沟、冲沟和河沟等几种。所 以,黄土沟谷的发展过程,与一般正常流水沟谷发 展相似。但由于黄土质地疏松,垂直节理发育,加 上有湿陷性,常伴以重力、潜蚀作用,故黄土沟谷 系统发展较快。黄土沟谷的发展具继承性,部分现 代黄土沟谷重叠发育在老沟谷之上,即这部分水系 是继承早期水系发展而来的。

黄 土

黄   土
防治黄土陷穴的措施有两个,一是对已查明的 陷穴采用开挖回填、夯实的方法,当洞穴较小可灌 注砂或水泥砂浆充填;二是可在工程建筑物附近设 置截水沟、排水沟等地表排水设施,防止地表水流 进建筑场地或渗入建筑物地下,阻止潜蚀作用的发 展。
1.3黄土的工程性质及工程地质问题
(2)黄土陷穴。黄土地区的地下常有 各种洞穴,有由于湿陷和地表水下渗潜蚀造 成的天然洞穴,还有各种人工洞穴,这些洞 穴容易导致上覆土层陷落,称为黄土陷穴。 黄土陷穴能造成路基塌陷、地基失稳,对黄 土地区的工程建设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
1.3黄土的工程性质及工程地质问题
1.黄土的主要工程性质 (1)崩解性。黄土在天然状
态下一般土质坚硬、压缩性小、 强度较高,但是遇水后易于崩解。
湿陷性黄土可分为自重湿陷 性黄土和非自重湿陷性黄土两种 类型。黄土受水浸湿后,在其上 覆土的自重应力作用下发生湿陷 的,称为自重湿陷性黄土;而在 其自重应力与附加应力共同作用 下才发生湿陷的,称为非自重湿 陷性黄土。
1.3黄土的工程性质及工程地质问题
2.黄土的工程地质问题 在黄土地区修建道路、桥梁
和其他建筑物时,黄土的崩解性 和湿陷性将会引起很多工程地质 问题。对于这些工程地质问题, 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和黄土 地基处理方法。
(1)黄土湿陷。当湿陷性黄 土作为路堤填料时,受水后将产生 局部严重坍塌,影响道路交通。作 为建筑物地基,则将可能严重影响 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和安全,导致上 部结构墙体开裂甚至破坏。在黄土 地区修筑水渠,初次放水时会产生 地表沉陷,两岸出现与渠道平行的 裂缝。天然条件下,黄土被浸湿有 两种情况,一种是地表水下渗,另 一种是地下水位升高,而且前者引 起的湿陷要大一些。
黄土中含有多种可溶盐,特别富含碳酸 盐,含量达10%~30%,局部密集形成钙质 结核,又称姜结石;结构疏松,孔隙多,有 肉眼可见的大孔隙或虫孔、植物根孔等各种 孔洞,孔隙率一般为33%~64%;质地均一、 无层理,但具有柱状节理和垂直节理,天然 条件下能保持近于垂直的边坡(见图)。黄 土的湿陷性是引起黄土地区工程建筑破坏的 重要原因,但并非所有黄土都具有湿陷性, 具有湿陷性的黄土称为湿陷性黄土。

第四纪黄土测年研究综述

第四纪黄土测年研究综述

第四纪黄土测年研究综述第四纪黄土是指地质年代为第四纪的黄土层。

通过对第四纪黄土的测年研究,可以了解地壳运动、气候变化、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信息,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文就第四纪黄土测年研究进行综述,主要包括黄土的形成和发展、黄土测年方法、精确测年技术和研究进展等内容。

黄土是指由风力搬运沉积而成的粘土状地层,主要由粘粒和细粒组成。

黄土的形成与第四纪的气候变化密切相关,主要是受全球变冷和东亚季风系统的影响。

黄土可以记录气候变化和环境演变的信息,是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演变的重要存档。

黄土测年的方法主要有宇宙射线生产核素法、放射性同位素法、磁化率法、温度法、古生物学法等。

宇宙射线生产核素法主要通过测定黄土中的短寿命和中等寿命核素的含量来计算地层年代;放射性同位素法主要是通过测量黄土中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减来计算地层年代;磁化率法通过测量黄土中的磁化率变化来推断地层的年代;温度法主要通过测量黄土中的黄土学特征参数来判断地层的年龄;古生物学法主要是通过发现黄土中的古生物遗骸来推断地层的地质年代。

不同的方法可以相互印证,提高测年的准确性和精确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黄土测年的精确测年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目前,常用的精确测年技术主要有碳同位素年代学、磁层地层年代学、热释光年代学和单颗粒测年技术等。

碳同位素年代学是通过测定黄土中有机物的碳同位素含量来计算地层的年代;磁层地层年代学是通过测定黄土中的磁性特征来判断地层的年代;热释光年代学是通过测定黄土中的矿物颗粒的热释光特性来推断地层的年龄;单颗粒测年技术是通过测定黄土中的单颗粒磁学参数来计算地层的年代。

第四纪黄土测年研究是重要的地质科学研究领域,通过对黄土的测年研究可以了解地质年代、气候变化和环境演变等信息。

精确测年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推广将进一步提高黄土测年的准确性和精确性,为科学家们研究地质年代、气候演化和环境变化提供重要的数据和支持。

第四纪黄土测年研究综述

第四纪黄土测年研究综述

第四纪黄土测年研究综述第四纪黄土是指在全球气候进入冰期和间冰期交替的第四纪时期,由于地形和气候条件的变化,而形成的黄土地貌。

在黄土地貌中,包含了大量的古生物遗存、岩土层序信息等,对于研究第四纪气候环境演化,揭示古地理过程和古人类活动历史,都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

通过对第四纪黄土进行测年研究,可以为第四纪古环境、古地质和古人类活动的研究提供丰富的资料。

一、第四纪黄土的形成与演化第四纪黄土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地区,特别是陕西、甘肃和宁夏等地。

黄土地貌主要形成于第三纪末和第四纪早期,当时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地形发生了显著变化,从而导致了黄土的形成。

黄土的成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气候因素。

第四纪早期气候干旱,年平均气温较低,降水量稀少,且变化剧烈。

这种干旱的气候条件促进了黄土的形成。

二是地形与构造因素。

构造抬升和断裂的活跃,将地表岩石破碎,加上气候作用,使得黄土发生了大量的堆积。

从第四纪早期开始,到目前为止,黄土地貌一直处于演化当中。

在古气候的逐渐变化和构造运动的影响下,黄土地貌不断地受到冲刷和侵蚀,形成了不同的地貌类型,如坡地、沟壑等。

因此通过对第四纪黄土地貌的形成与演化进行研究,可以有助于揭示古地理过程和古气候变化。

二、第四纪黄土的测年方法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对第四纪黄土进行测年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放射性碳测年法:通过对第四纪黄土中的有机物和碳酸盐进行放射性碳测年,可以确定黄土地貌的年代。

这种方法虽然是目前最常用的测年方法,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是对样本中的杂质要求较高。

2.光释光测年法:利用黄土中石英等颗粒的光释光特性,可以确定黄土的沉积年代。

这种方法适用范围广,测年精度高,并且可以避免碳酸盐中杂质的干扰。

3.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测年法:通过对黄土地貌中的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进行分析,可以揭示黄土的沉积环境和年代。

这种方法已经在黄土地貌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通过对第四纪黄土进行测年研究,可以为第四纪古环境和古地质的研究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对于揭示古气候变化和古人类活动的历史,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黄土地貌

黄土地貌
呈浅灰色或棕黄色主要由粉沙组成富含钙质疏松多孔不显宏观层理垂直节理发育具有很强的从全球看黄土主要分布在中纬度干旱或半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地区即现代的温带森林草原草原及荒漠草原地区
黄 土 地 貌
黄土是第四纪时期形成的广泛分布的松散土 状堆积物,其主要特征是:呈浅灰色或棕黄 色,主要由粉沙组成,富含钙质,疏松多孔, 不显宏观层理,垂直节理发育,具有很强的 湿陷性。
3.马兰黄土
形成于晚更新世(Q3),在北京西山斋堂的 马兰阶地处发育较好,故名马兰黄土。 特点:颜色呈灰黄色,质地疏松,厚度较小, 一般小于40米,古土壤层和砂姜层较少见,内含大 型动物化石,如象、犀牛等。因它处于黄土的最上 部,故名新黄土。一般我们所说的黄土即马兰黄土, 所以马兰黄土叫典型黄土。
(二) 黄土沟(谷)间地貌
黄土沟(谷)间地貌可分为塬、墚、峁三种类型。 它们是黄土高原上的黄土堆积的原始地貌经流水切 割侵蚀后的残留部分。它们的形成和黄土堆积前的 地形起伏及黄土堆积后的流水侵蚀都有关。黄土堆 积过程中可继承古地貌形态而发育各种黄土地貌。 如古地貌是平缓的盆地或微倾斜的平原,在此基础 上堆积的黄土就有可能成为黄土塬;在波状起伏的 丘陵上堆积的黄土,由于受基底古地形的影响,形 成长条形的墚或峁。
第二节
黄土的成因及其地层
一、黄土的成因
黄土的成因,有残积说、水成说和风成说等多种学 说,但以风成说为主。以我国西北黄土为例,证据 (1)黄土颗粒由西北向东南变细,厚度逐渐减薄 (2)黄土的矿物成分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与当地的下 伏基岩成分无 (3)黄土披覆在高度不一的各种地貌之上 (4)黄土中含陆生草原动物和植物化石,并埋藏着古 土壤层,表示非水成产物。
1.黄土的粒度成分
黄土主要由0.05~0.005㎜粒径颗粒组成,其中以0.05~0.1㎜ 的粗 → 中粒粉砂为主,其平均含量可达 46%~60% 。此外, 还含少量细砂和粘土,是一种第四纪特有的松散砂岩。刘东 生等根据黄土中粉砂、细砂和粘粒的含量,分为砂黄土、黄 土和粘黄土。中国黄土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粒度组成有 明显变化。以晚更新世马兰黄土为例,水平方向上,从山峡 黄土高原西北部至东南部,黄土的粒度呈现区域性递变,围 绕沙漠可分为沙荒土带、黄土带与黏土带。在垂直方向上, 黄土从老→新,粘粒含量呈降低趋势,细砂含量呈增高趋势 (有时也出现风沙夹层),马兰黄土普遍比离石和午城黄土 粒度要粗。黄土中古土壤层粘粒含量普遍高于黄土母质层。

第八章黄土及黄土地貌

第八章黄土及黄土地貌

1、黄土碟
黄土碟是指直径数米到数十米的碟形凹地。它是由于地表 水下渗浸湿黄土后,在重力作用下,黄土逐渐压密,使地面沉陷 而成,即由湿陷作用造成的。黄土碟多出现在平缓的地面上。
2、黄土陷穴
成因:流水沿着黄土中节理裂隙进行潜蚀作用而成。 分布:在地表水容易汇集的沟间地边缘地带和谷坡上部, 特别是冲沟的沟头 附近最发育。 类型:根据形态分三种,漏斗状陷穴、竖井状陷穴和串珠 状陷穴
破碎黄土塬 (陕西定边)
2、黄土梁
梁是长条形的黄土高地,主要是黄土覆盖在古代山岭上而 成的,也有些梁是塬受现代流水切割产生的。 根据梁的形态,可分为平顶梁和斜梁两种。
平顶梁顶部比较平坦,宽 度有限,长可达几公里。 其横剖面略呈穹形,坡度 在1°~5°;沿分水线的纵 向坡度不过1°~3°。梁顶 以下是坡长很短的梁坡, 坡度较大,多在10°以上, 两者之间有明显的坡折。 在梁坡以下,即为沟坡, 其坡度更大。
黄土高原破碎的地形和密集的沟系分布
黄土高原与我国其他地区的水系密度(或沟谷密度)比较
黄土高原深达几十米的切沟 (山西晋中)
(二)黄土沟间地地貌
黄土沟间地 — 沟谷之间的地面。黄土高原的地貌主体。 主要由黄土堆积作用造成。主要地貌形态:塬、梁、峁。
1、黄土塬
塬是面积广阔而且顶面平坦的黄土高地,是在比较平坦的 古地面(平缓的盆地或倾斜平原等)上经黄土堆积而成。塬面 中央部分坡度不到1°,边缘部分大约在3°~5°。
黄 土 柱
(四)黄土谷坡地貌
黄土地貌,除了上述各种地貌类型外,谷坡黄土物质在 流水和块体运动作用下,使谷坡扩展也可产生多种地貌形态。
如由于土层表面受湿干、热冷、冻融等的变化而引起的 涨缩作用,造成表土的剥裂,在重力作用下顺坡泻溜; 雨水 或片流沿黄土的垂直节理下渗,通过潜蚀作用,使裂隙逐渐 扩大,形成交错的裂沟或成行的陷穴,一旦土体失去稳定时 发生崩塌;以及在岩性不同的倾斜地层接触面上,因受地下 水渗流,破坏土层间的凝聚力,在重力的影响下发生庞大土 体滑坡等。

第四纪黄土成分

第四纪黄土成分

第四纪黄土成分
第四纪黄土是指在第四纪地质时期形成的黄土,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

它的成分主要包括砂、粉砂、粘土和有机质等。

砂是黄土的主要成分之一,主要由石英和长石等矿物组成。

它的粒径较大,通常在0.05-2.0毫米之间。

粉砂是指粒径较小的砂,通常在0.002-0.05毫米之间。

它主要由石英和长石等矿物组成。

粘土是黄土中的主要成分之一,由细小颗粒的矿物粘土矿物组成,如蒙脱石、伊利石和高岭石等。

粘土的颗粒很小,通常小于0.002毫米。

有机质是黄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植物残体和动物尸体等有机物质经过分解形成的。

有机质的含量会影响黄土的性质和特点。

除了以上主要成分外,第四纪黄土中还含有一些杂质,如矿物碎屑、水合铁氧体和碳酸盐等。

这些杂质的含量和种类也会影响黄土的性质和成分。

第四纪黄土测年研究综述

第四纪黄土测年研究综述

第四纪黄土测年研究综述第四纪黄土是指位于中国黄土高原地区的一类黄色沉积物,形成于第四纪晚期。

它是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广泛存在的一种地表覆盖物,对于研究第四纪黄土的形成演化和环境变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本文对第四纪黄土的测年方法进行综述,包括目前常用的方法和最新的研究进展。

第四纪黄土的测年方法主要包括放射性同位素测年法、磁性测年法和光释光测年法。

放射性同位素测年法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测定黄土中U、Th、K等放射性元素的含量,以及其衰变产物进行测年。

常用的放射性同位素测年方法有钍-铀法、铀-铅法和钾-铅法。

磁性测年法利用固有的磁性性质来确定黄土的形成年代,常用的方法有磁化率测年法和磁性地层法。

光释光测年法是通过测定黄土中含有的沉积物中被自然辐射所激发的电子能量来测定样品的年龄,常用的方法有石英和长石的光释光测年法。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第四纪黄土的测年研究也取得了新的突破。

一方面,采用多种测年方法的综合应用,可以得到更准确的测年结果。

结合磁化率测年法和光释光测年法可以提高年代的精确度。

利用黄土中的微量元素和同位素信息,可以提供更多的环境变化信息。

通过分析硅同位素可以推断黄土的气候环境变化,通过分析黄土中的微量元素可以确定黄土的来源地。

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也为第四纪黄土的测年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

利用碳同位素测年技术可以对黄土中的有机物进行测年,可以得到更准确的年代数据。

同样,利用粒度分析和显微结构分析等方法,可以对黄土的沉积过程进行详细的研究。

第四纪黄土测年研究是地质学和环境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通过多种测年方法的综合应用,可以得到准确的年代数据,并进一步揭示第四纪黄土的形成演化和环境变化过程。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第四纪黄土的测年研究将会取得更多新的突破。

第四纪黄土测年研究综述

第四纪黄土测年研究综述

第四纪黄土测年研究综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愈来愈深入。

在这其中,地质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支领域。

在地质学中,黄土层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质层,它经历了几千年甚至几万年不断的沉积和变化,被认为是研究古环境变化的一个重要地层。

第四纪黄土层的研究,是近年来地质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热点。

其中,黄土的地质年代测定是该领域中的基础性问题之一。

本文就第四纪黄土层测年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第四纪黄土层测年的方法有许多,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放射性同位素法该方法是测年黄土的主要手段之一。

黄土粒子中含有丰富的放射性同位素,如U、Th 等,它们的衰变过程可以为黄土层的测年提供依据。

而在放射性同位素法中,主要采用的是U系列放射性同位素的深配对法或Th系列放射性同位素的深配对法,用于测定黄土层的年龄。

其中,深配对法的特点是通过比较同位素的共同变化来排除干扰因素,更精确地测定黄土层的年龄。

(二)压实度法在黄土层的形成过程中,压实度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标准。

该方法是根据压实度与时间的关系,来估算黄土层的年代。

因为黄土层的压实度与年代是正相关的,随着年代的增大,压实度也会相应加大。

(三)孢粉学法该方法是利用亚化石记录来分析孢粉组成和数量分布,以确定周围森林和植被的历史变化。

因为在不同的年代下,植被的组成和数量也会发生变化,因此孢粉学法是一种很好的测年方法。

(四)磁性地层学法在黄土层中,磁性矿物质含量较高,地层磁性差异也较大,这为利用磁性地层学测定黄土层的年代提供了条件。

通过比较不同层位的磁化率和剩磁活化能等参数,可以研究和推断其年代和沉积环境等信息。

通过以上方法的应用,我们可以得到大量的数据和信息来验证和补充彼此。

不过,我们也必须面对一些实际的问题。

例如,由于黄土层的厚度和变异性比较大,因此在测量时需要提取样本来平均,这样样本的选择和基数对于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有着很大的影响。

此外,由于各种方法的实际应用促成了不同的测年结果,因此我们需要进行测量结果的比对与整合。

高一地理同步知识点:黄土地貌

高一地理同步知识点:黄土地貌

高一地理同步知识点:黄土地貌大家把理论知识复习好的同时,也应该要多做题,从题中找到自己的不足,及时学懂,下面是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地理同步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发育在黄土地层中的地形。

黄土是第四纪陆相黄色粉砂质土状堆积物,占陆地面积的1/10。

典型的黄土地貌有以下特征:①沟谷纵横、地面破碎。

中国黄土高原沟谷密度达3000~5000米/平方千米,最大10000米/平方千米。

沟谷下切深度为50~100米。

沟谷面积占流域面积的30%~50%,有的达60%以上。

地面坡度的约占黄土面积的60%~70%,的不超过10%。

②侵蚀方式独特、过程迅速。

侵蚀营力有水、风、重力和人为作用。

作用方式有面状侵蚀、沟蚀、潜蚀、泥流、块体运动和挖掘、运移土体,其中潜蚀作用可造成陷穴、盲沟、天然桥、土柱、碟形洼地等假喀斯特地貌。

黄土抗蚀力极低,侵蚀速率为1~5厘米/年,个别沟头可达30~40米/年,甚至一次暴雨冲刷成一条数百米长的侵蚀沟。

③沟道流域内有多级地面。

各流域的最高分水岭为第一级;降低60~80米为第二级;再降低40~60米为第三级。

一般第一级地形面的黄土地层层序较完整;第二级地形面离石黄土上部地层较薄,以致消失;第三级地形面多只有马兰黄土堆积。

第二、三级地形面分别构成谷地,第三级地形面以下为现代河谷。

沟道流域黄土地貌层状结构是黄土地貌发育历史过程的记录。

黄土地貌类型主要有:①黄土沟间地。

包括黄土塬、梁、峁、墹地、坪地、洑地等。

顶面平坦宽阔的黄土高地称塬。

长条状的黄土丘陵为梁。

沟谷分割的穹状黄土丘为峁。

老沟谷(距今约10万年形成)中由黄土堆积成的平坦谷地称黄土墹。

为沟谷分割后的平地称黄土坪。

沿沟呈条状分布的破墹地称地(有的称壕地)。

②黄土沟谷。

有细沟、浅沟、切沟、悬沟、冲沟、坳沟(干沟)、河沟等。

③黄土潜蚀地貌。

地表水下渗对黄土进行潜蚀,使土粒流失(包括机械与化学作用),引起地面崩塌,形成黄土碟、黄土陷穴(有漏斗状、竖井状、串珠状)、黄土桥、黄土柱等。

黄土介绍

黄土介绍

(2)黄土湿陷性的影响因素 黄土湿陷性强弱与其微结构特征、颗粒组成、化 学成分等因素有关。在同一地区,土的湿陷性又与其 天然孔隙比和天然含水量有关,并取决于浸水程度和 压力大小。
1)根据对黄土的微结构的研究,黄土中骨架颗粒 的大小、含量和胶结物的聚集形式,对于黄土湿陷性 的强弱有着重要的影响。
2)黄土中粘土粒的含量愈多,并均匀分布在骨架 颗粒之间,则具有较大的胶结作用,土的湿陷性愈弱。
黄土湿陷性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1)黄土湿陷性的形成原因
内在因素 黄土的结构特征及其物质组成
1)具有大量的孔隙,尤其是大孔隙,这是是否具有湿陷性和湿陷性强弱 的基础。 2)碳酸盐含量较高,粘粒含量低,尤其是活动晶格的粘土矿物含量低。
外部条件 水的浸润和压力作用
1)水浸入到孔隙度高,含碳酸盐的黄土中,引起黄土微结构的变化而发 生湿陷。 2)粒间的连结因水分增加易于消弱和破坏。
黄土的特征:
1)颜色为黄色、浅灰黄色、灰黄、棕黄色、淡黄、褐黄 色戒灰黄色。黄土中的古土壤夹层呈褐红色戒灰色。
2)以粉土颗粒 (0.05~0.005mm) 为主,约占60% ~70%
3)含有多种可溶盐,特别含碳酸盐,含量可达10%~30%。
整个结核呈不规则 “生姜状”(俗称 砂姜),较疏松多 孔 黄土沉积物中溶解 碳酸钙的再沉淀产 物
利用不改良:
合理采伐,注重森林在保护生态环境中的作用
抚育更新,适地适树 适度发展种植业
大力发展副业,走多种经营全面发展之路
合理开发旅游资源
结束
谢谢观看 !!!
黄土的物理特性: • 透水性较强 一般典型的黄土透水性较强,而黄土状岩石透水性较 弱;未沉陷的黄土透水性较强,沉陷过的黄土透水性较弱。 黄土乊所以具有透水性,这是和它具有多孔性以及垂直节 理发育等结构特点分丌开的。黄土的多孔性及垂直节理愈 发育,黄土层在垂直方向上的透水性愈高,而在水平方向 上的透水性则愈微弱。此外,当黄土层中具有土壤层戒黄 土结核层时,就会导致黄土层的透水性丌良,甚至产生丌 透水层。

第四纪黄土测年研究综述

第四纪黄土测年研究综述

第四纪黄土测年研究综述第四纪黄土是指地质年代为第四纪的黄土,其广泛分布于中国北方和西北地区,是我国的一种特有地质遗迹。

黄土的形成与气候、植被、地形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对第四纪黄土进行测年研究可以为了解气候变化、古地貌演化等提供重要的信息。

本文将对第四纪黄土测年的方法和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从而全面了解这一领域的最新进展。

一、第四纪黄土的形成第四纪黄土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陕甘宁边缘地区以及青藏高原东缘等地区,是由古风化残积和风成物质混合堆积而成的。

黄土的形成与气候、植被、地形等因素密切相关,其主要形成于第四纪干旱气候条件下。

在气候干燥的条件下,岩石表面的风化残积物质经风力搬运到较远处沉积,形成黄土。

因此黄土记录了第四纪气候变化、古地貌演化等重要信息,对于探讨第四纪环境变化和古气候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1.放射性测年法放射性测年法是目前对第四纪黄土进行测年较为常用的方法,主要包括钾-氩(K-Ar)测年、氡子体法(U-Th)测年和碳-14测年等。

通过分析黄土中的放射性元素含量以及其衰变产物的比例,可以确定黄土的年代,从而推断地表的沉积年代和年代序列。

2.磁化测年法磁化测年法是一种基于岩石和矿物的磁性特征来推断地质年代的方法。

通过研究黄土中磁化特性的变化,可以推断黄土的沉积年代及古地磁事件,从而揭示黄土沉积过程和古环境演化的情况。

3.同位素测年法同位素测年法是通过分析黄土中特定同位素的含量及其变化来推断沉积年代的方法。

常用的同位素包括氧同位素、碳同位素等。

通过分析黄土中同位素的含量变化,可以得到黄土沉积时期的气候和环境信息,进而推断黄土的沉积年代。

1.气候变化记录第四纪黄土是记录气候变化的重要地质档案,通过对黄土中气候指标和环境指标的分析,可以揭示第四纪气候演化的过程。

许多研究表明,第四纪黄土的沉积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尤其是在冰期和间冰期的气候波动过程中,黄土的沉积变化具有显著特征。

2.古地貌演化研究第四纪黄土的沉积过程也记录了古地貌演化的信息,通过对黄土地层的研究,可以揭示中国北方地区古地貌发育的过程和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第四纪黄土详细资料大全
中国第四纪黄土分布于中国北纬34~45°地区,主要堆积于海拔2000米以下各种地貌单元上。

堆积区处于北半球中纬度沙漠—黄土带东南部干旱、半干旱区,呈东西向带状分布于西北、华北等地,以黄河中游最为集中(黄土高原),南界可抵长江下游两岸。

堆积中心位于陕西省泾河与洛河流域中下游地区,最厚达180~200米。

基本介绍
•中文名:中国第四纪黄土
•分布:中国北纬34~45°地区
•海拔:海拔2000米以下
•最大厚度:180~300米
•分布面积:25万多平方公里
•起始时间:258万年前
简介,黄土的岩性特征,黄土地层中的古土壤,黄土地层中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遗蹟,
简介
据考察,兰州附近黄河最高阶地上黄土厚达300米左右。

总面积38万平方公里,并构成世界最大、堆积最厚的黄土高原;此外黄土状沉积物的分布面积有25万多平方公里。

堆积始于距今258万年前,现今沉积仍在进行。

根据沉积特征、古生物、古土壤、地球化学及绝对年龄测定等方面的研究,刘东生等将中国黄土划分为早更新世午城黄土、中更新世离石黄土及晚更新世马兰黄土。

其粒度组成与矿物组合,在空间与时间分布上均有一定规律。

颗粒以粉沙占优势,一般在50%以上,粘土占15~30%,细沙不到30%,>0.25毫米的颗粒极少。

在黄河中游地区,从西北向东南有粗颗粒减少、细颗粒增加的趋势。

矿物成分以石英为主,占50%以上,其次为云母、角闪石、长石等,风化程度很弱。

化学成分以SiO 2为主,占50%以上;其次为Al 2O 3、CaO;再次为Fe 2O 3、MgO、K 2O、Na 2O、FeO 、TiO 2和MnO 等。

分布上,从西向东SiO 2、Fe 2O 3、MnO的含量逐渐增加,FeO、
CaO、K 2O的含量逐渐减少。

上述变化反映了中国黄土的风成特征。

黄土剖面中出现的数层乃至十几层古土壤条带,是气候相对温和湿润、风力减弱、粉尘堆积停顿时的产物,代表了沉积间断。

离石—午城黄土中的古土壤属于褐土型,形成于森林草原环境;马兰黄土中的古土壤属于黑垆土型,形成于草原环境,且发育较弱。

黄土与古土壤的交替出现,反映了第四纪期间的干湿、冷暖变化,及晚更新世更显干冷的趋势。

研究黄土与古土壤沉积序列有助于建立第四纪气候变化序列,并可与深海沉积的同位素温度曲线相印证。

黄土的岩性特征
由于黄土沉积时各区各个时期古地理环境及所处地貌部位的不同,因而不同地区、不同地质时代的黄土岩性有很大差别。

如陇中地区,以甘肃会宁县白草塬为例,经钻探塬中黄土厚约250米,附近黄土塬边可见到出露骨的晚更新世、中更新世黄土。

白草塬及其附近的黄土颗粒成分以粗粉土含量较其他地区为多,古土壤层数少而间距大(约十余米),普遍含多量石膏晶簇,大者有核桃般大小。

其南葫芦河区,黄土堆积厚度普遍较薄,仅约10~20米,且未见古土壤层。

更西部的兰州九州台,黄土总厚度达336米,其中全新统黄土厚仅2米,上更新统黄土厚85米,中更新统黄土厚155米,下更新统黄土厚95米,其下与第三纪上新统地层不整合的接触。

上述黄土岩石地层特征在地域上、地貌部位上和地质时代上的差异,表明在地质历史时期黄土的沉积环境很大差别。

也表明不同区域、不同时代的古气候条件有很大差别。

黄土地层中的古土壤
黄土地层中夹有的浅红色、褐色、棕红色的粘化层,实际上是埋藏型古土壤。

古土壤是在当时气候条件下,经过生物造壤作用形成的。

它具有与现代土壤相似的结构、发生层次、物质成份、淋溶、淀积等成壤过程。

因此它与现代土壤有相似的共性。

根据古土壤的岩性厚度、颜色、发育程度及层数的多少等不同组合特征,可分为黑垆土、褐土型古土壤、棕壤型古土壤、深埋褐土型古土壤和退化型古土壤5种类型。

每组古土壤层的特征也常随着地区的不同,在颜色、厚度、发育
程度以及层数上都会有较明显的区域性变化。

黄土中的古土壤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古土壤中赋存大量丰富的地质信息,记录了地质历史时期气候环境的变化,为研究黄土地层及其沉积时的古地理环境提供了大量的线索和依据。

首先,古土壤是黄土沉积间断的标志,古土壤和古风化壳都是在沉积间断或沉积速率减缓时才可能形成。

黄土沉积间断持续时间的长短和发生的频率,可以从古土壤层的厚薄、发育程度以及层数的多少反映出来。

一般沉积间断时间长,古壤的厚度就大,反这就小;层数多,说明间断频繁,反之则表明沉积连续,很少间断。

其次,古土壤是古地形剖面及侵蚀地质作用的见证。

当沉积发生间断时,沉积物表面暴露在大气中,直接受到气候、生物的作用而发生土壤作用,古土壤层的顶面就代表当时的地表面。

因此通过对古土壤产状的变化及保存程度的观察分析和研究,可以恢复地质历史时期古地理环境的景观、古地形地貌和古水系的演化变迁,以及地质发育历史、地质作用的类型的强度。

黄土地层中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遗蹟
我国早期黄土地层的划分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对黄土地层的研究和划分,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据统计,在我国各个第四纪地质时期的黄土地层中,陆续发现的化石产地约有132处,共有古脊椎动物56属,95种。

在中国黄土各个时期的地层,存在一些具有价值的特有种,如早更新世黄土地层中的特有种是:欧米加鼢鼠、中间原鼢鼠和绍氏副仓鼠等;中更新世黄土地层中具有时代价值特征的种以鼠平鼢鼠、赵氏鼢鼠、小鼢鼠、复齿拟鼠免、肿骨大角鹿、葛氏斑鹿等为代表;晚更新世黄土地层中具有代表性的种有东北鼢鼠、方氏鼢鼠、阿曼鼢鼠、达乌尔黄鼠、拟布氏田鼠和安氏鸵鸟等。

在已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中,不论对分布区域,含化石的个体数量,以及种属多少加以分析,均以啮齿类与食草类动物为主。

其中啮齿类和食草类占82.6%,食肉类仅占15.4%,且多以狼、狐、獾、豺等小动物为主,大型食肉类动物不多。

中国黄土区第四纪脊椎动物,从总体上看,还是在干旱草原这一特定的典型环境中生存和演化的。

第四纪早期即早更新世时期,是继承了第三纪温暖湿润的森林生态环境,直到中、晚更新世才
逐渐向干旱草原环境演化,这种生态环境特征基本延续到现代。

这种古环境的变化趋势,不仅与化石组合变化特征相吻合,同时也与黄土区的形成环境一致。

中国黄土区独特的生态环境与现生动物区划相当,说明中国黄土地区是一个独特的动物系统分布的地质地理区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