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fu行书的基本笔法

合集下载

毛笔行书笔画运笔技巧图文例解

毛笔行书笔画运笔技巧图文例解

毛笔行书笔画运笔技巧图文例解行书与楷书的笔法和结构基本共通,由于行书又吸收了草书的一些笔法、结构、技法,形成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书体。

行书运笔时不能完全像楷书,也不能完全像草书。

行笔要快而稳、圆而折,草意多的笔画快写面不潦草,楷意多的地方宛转中要注意方折。

一、横:写横时运笔要注意上下俯仰的引带关系,横下有笔面或接写下一字时,往往收笔时折锋向左下构出称“下钩横”。

横上有接着写笔面的。

一般收笔时向左提笔出锋,称“上挑横”。

二、竖:写法近于楷书的垂露、悬针,可依楷书的方法写。

有的竖因接写下一个字而有一种近似楷书“托钩”的写法,称为“曲钩空”。

由于力量及体势的变化,悬针空下部加重,形成“租尾竖”。

左边旁的空在楷书中均为“垂算”写法,写行书时,因接着写右旁上部,所以收笔时稍为停驻即向右上用力构出,形成“仰勾竖”。

而“斜竖”则近于楷书的“曲头竖”,只是行笔中力量有所变化。

三、撇:大部分近于楷书写法,少部分出锋收笔,有“平做”“斜撒”。

一部分要引带下面而不出锋,这种撇叫“回锋撇”,不同于楷书的是有的斜撇要在上端带出笔面,可以用挑钩带上,这叫“挑脚撇”。

四、捺:行书的捺最富于变化,在一篇字里,可以多种捺法交互使用。

除近于楷书写法的“平捺”“斜捺”外,如把捺笔写到末尾处需引带左面或下一字时,笔断意连地按原路回锋收笔,这叫“回锋捺”;写走之旁时,左下不另起笔,转笔带过,称“回曲捺”; 写平振后还引带上部笔面,收笔时向右上运行或向左上折锋的出,叫“挑钩捺”;“反捺”与楷书不同的是收笔时转锋,露出附钩。

行书多种捺法要合理使用,如在一个字里有两个捺笔时,应用不同写法,避免呆板。

五、点:行书的点变化也很多,大致有两种类型。

一是与楷书不同的是,若点下有笔面或接写下一字时,收笔往往出现附构,如“启下点”“带钩点”;二是介于楷、草之间,多采用又断又连的方法,如“带下点”“带右点”,用较小的引带把两点相连:“竖三点”一般上点与中点断开,中点与下点相连,写“开四点”时,可三点或两点相连,一处或两处断开。

行书技法口诀讲解

行书技法口诀讲解

行书技法口诀讲解一、行书特点行书是楷书的草书形态之一,相较于楷书,行书更加潇洒飘逸,笔画更加舒展有力。

行书的笔画形态多变,弯曲有力,线条流畅,给人一种豪放洒脱的感觉。

行书注重笔画的险峻和曲折,形态上更加自由,不受刻板规则的束缚。

二、行书技法1. 研磨墨汁:行书书法作品要求墨色浓郁,所以在书写前需要将墨磨成细腻的墨汁。

研墨时要掌握好水的多少和劲力的大小,使墨汁达到适合书写的状态。

2. 用笔姿势:行书的用笔姿势要求放松自然,笔杆与纸张呈45度角。

用笔时要注意笔尖与纸张的接触,以免影响书写效果。

3. 用笔力度:行书的笔画要求刚柔相济,用笔力度要有变化。

一些险峻的笔画要用力有力,而一些柔和的笔画则要用力轻柔。

4. 书写速度:行书的书写速度要快,但不能过快。

快速的书写可以使笔画更加流畅,但过快的书写容易出现错误。

5. 空间分布:行书的布局要求有节奏感和层次感,画面上的字要有前有后,有左有右的分布。

要注意字的大小和间距,使整个作品看起来统一而和谐。

6. 点画结合:行书中常常运用点画结合的技法,点画的位置和形态决定了整个作品的气势和美感。

点画要有力度,要有节奏感。

7. 灵活运用:行书的技法非常灵活,可以根据自己的风格和创意来运用。

可以结合楷书的技法,也可以融入一些个人的特点。

8. 注意节奏:行书的笔画要有节奏感,通过变化的笔画节奏来表现作品的韵律感。

要注意字与字之间的呼应,让整个作品看起来和谐统一。

三、行书的学习方法1. 模仿:初学行书时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行书作品进行模仿,通过模仿来熟悉行书的构造和笔画特点。

2. 练习基本笔画:行书的笔画非常丰富,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笔画构造。

可以通过练习基本笔画来提高自己的行书水平。

3. 培养书法气质:行书不仅仅是一种技法,更是一种气质的展现。

要通过修身养性,培养自己的书法气质,使自己的行书作品更加出彩。

4. 多观摩名家作品:观摩一些著名的行书作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行书的精髓和技法。

行书只要练好这1000字就不用愁了

行书只要练好这1000字就不用愁了

行书只要练好这1000字就不用愁了这一句话恰到好处地总结出各个朝代的书法风格,的确,唐人书法法度严明;晋人韵味如同天上仙,给人一种遥不可及之感;到了宋朝则是给人一种老夫聊发少年狂之感,挣脱束缚,将感情发泄而出,狂傲不羁,所以宋朝时期,楷书作品较少,行书却造诣深厚。

赵孟頫《行书千字文》但是书法尚意,仅仅只有书法功底深厚者才能驾驭地住,而普通书者往往容易剑走偏锋,到了宋朝后期,书法界则出现了衰退的现象。

再加上到了元朝,属于一个异族统治的朝代,在不了解汉文化的基础上,极容易出现汉文化断流的情形。

赵孟頫《行书千字文》正在这时,出现了一位伟大的书法家——赵孟頫,力挽狂澜,提出“师法古人”的口号,主张学习魏晋时期的书法气韵和唐朝书法的法度,使书法重新走上正轨。

这个主张不仅指引了当时的书法走向,更是影响了后世万千。

今天我们来看一下赵孟頫最巅峰的书法作品——《行书千字文》。

《行书千字文》真迹,也是赵孟頫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的证明。

赵孟頫曾在一卷千字文中自题云:“僕二十年来,写千字文以百数”足见共学书之勤奋。

本卷是其晚年书写的一件千字文,先是楷书,后渐舒展为行书。

纵观此卷书法作品,用笔细致儒雅,书法风力绕开唐宋意趣,直追“二王”魏晋风流,此书前段采用严谨的楷书书写,到后逐渐舒展,转为流畅的行书,给人一种俊秀清丽、细致典雅之感。

明代书家詹景凤评说:“此卷笔法高古、圓润峻秀,为承旨得意之作。

”赵孟頫《行书千字文》明代书家莫雲卿评说:“昔人谓方圓一万里,上下数百年,绝无承旨书法,观此本信然。

”此作品堪称赵孟頫最巅峰的书法作品,楷书行书皆备,掌握好好这1000个字,你的书法就不用愁了。

赵孟頫《行书千字文》+注释【释文】《行书千文》梁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次韵。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日月【释文】盈昃,辰宿列张。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闰余成岁,律吕调阳。

云腾致雨,露结为霜。

金生丽水,玉出崐冈。

剑号【释文】巨阙,珠称夜光。

果珍李柰,菜重芥姜。

书学鼎盛的唐代

书学鼎盛的唐代

书学鼎盛的唐代唐朝的建立结束了西晋以来近三百年的动乱局面,国初二十年形成了文治武功的“贞观之治”,此后从武则天到唐玄宗开元时期更是呈现出超越两汉的空前兴盛气象。

唐代文化博大精深、辉煌灿烂,达到了中国封建文化的最高峰,可谓“书至初唐而极盛。

”唐代墨迹流传至今者也比前代为多,大量碑版留下了宝贵的书法作品。

整个唐代书法,对前代既有继承又有革新。

初唐书家有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陆柬之等,此后有创造性的还有李邕、张旭、颜真卿、柳公权、释怀素、钟绍京、孙过庭。

唐太宗李世民和诗人李白也是值得一提的大书家。

楷书、行书、草书发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个新的境地,时代特点十分突出,对后代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时代。

唐代书家林立,众派纷呈,固然与经济的繁荣和文化艺术的活跃有一定的联系。

唐代君主大多数能书,特别是太宗李世民尤为突出。

他对唐代书法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李世民(597-649),李渊之次子,对文化很重视,对书法大力提倡,如在“贞观元年,诏京官职事五品以上子弟嗜书者二十四人,隶馆(弘文馆)习书,出禁中书法以授之”,唐太宗本人也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他书学右军,而英俊雄迈之气超过右军。

他首创以行书入碑,可以称上古今帝王书法之冠。

《唐朝叙书录》说:“(贞观)十四年四月二十二日,太宗自为真、草书屏风以示群臣,笔力遒劲,为一时之绝……十八年二月十七日,召三品以上赐宴于玄武门,太宗操笔作飞白书,众臣乘酒就太宗手中竟取。

”其存世作品有《温泉铭》、《晋祠铭》、《屏风帖》等。

唐代帝王善书者除唐太宗外,还有唐玄宗李隆基(685-762)。

他是睿宗第三子,英武善骑射,通音律,工书法。

唐玄宗工隶书、行书,传世的碑刻有《纪泰山铭》、《庆唐观纪圣铭》、《石台孝经》,楷书有《赐虞正道勅》,行书有《盖州刺史张敬忠勅书》与墨迹《鹡鸰颂》等。

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公元557-641)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

世称欧阳率更。

楷书代表作品:《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温彦博碑》等。

行书技法

行书技法

行书技法作者:张传进来源:《书画中华》2015年第06期1、直线贯气贯通行气是行书布局谋篇的重要技巧,古代书家在实践中取得不少成功的经验,直线贯气即是其中的一种。

在篆书、隶书、楷书的章法布局中,因其字距匀等、字字独立,在章法上主要追求整齐美和装饰美,虽然也能够以静显动,但动态的表现力还是很有限的。

它们也十分讲究字与字在纵向和横向的联系,但依赖的手段是不多的。

就其纵向而言,就是使各字的平衡中轴线保持在同一条垂线上,在横向上保持在同一条水平线上,这两条线成了正书章法安排的生命线,这两条生命线使正书的章法变成一个有意味的整体。

行书章法中的直线贯气法,就是对正书纵向平衡中轴线的继承,它使各字的中轴线在纵向上保持在同一条垂线上,并保持行距相等、行线平行。

这是一条无形而又有形的心理意识上的线,书家让所有的字的用笔和结构都在这条线上进行“变奏”,使整幅作品形成平湖腾细浪般的境界。

示例1:欧阳询《张翰帖》(图1-1)。

刚劲利索的用笔,修长亭立的结体,被直垂的行气统一在一起。

示例2:赵孟頫《画羊图跋》(图1-2)。

笔法精到,超逸脱俗,文质彬彬,气息贯通。

示例3:董其昌的《罗汉赞》(图1-3)。

行与行排列,无波无澜,秀雅恬淡,似插花仕女,将精细和灵动寓于文静之中。

2、曲线贯气在直线贯气的章法中,作品更多地显示出的波澜不惊的平和气象。

为了增加行书的动势,更能有效实现笔墨达情,在行书创作中,更多的作品使用的是曲线贯气法。

书家在营造行气时,有意打破单个字的端正平稳的排列模式,使字在体势上左欹右侧,这样单字的中轴线就不是垂直的,而是倾斜的。

一行之中的单个字的中轴线的连线自然成了一条摆动的曲线,通过它将字与字联系起来,这种贯气法能使作品的行气流畅,又起伏多变。

此种贯气法使用十分广泛,不同的书家,不同的书写内容,不同的风格取向,不同时代文化影响,使得这种手法的表现千姿百态。

它在行书的章法布局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值得深入细致地分析和应用。

行书八种基本笔画的写法图解

行书八种基本笔画的写法图解

点法2横法3竖法4撇法5捺法6钩法7挑法8折法9连接笔法.基本用笔(笔法)。

横:①顺锋法(起笔),一、顺着笔的方向,找到发力点,发力,后面(收笔)慢慢出来。

告诉我们:第一根笔毛入纸以后,行笔铺开,到最后一根笔毛缓缓走出,就是从起笔到收笔细微的动作,我们作为刚开始学“二王”行草书的开始阶段要掌握的。

二、顺切法1:笔尖横起下切,切好→往上顶住成S形→铺毫,铺开后行笔时要提着走→收笔时,轻顿回弹。

顺切法2:(笔尖画弧起)→顶纸推锋→铺毫…。

两种不同。

②藏锋法:锋顶着一压(笔),把锋藏着,我们在看到一些不尖的笔画(用的藏锋法起笔);(起笔动作相同)笔锋可能露在外面,这种也叫“藏锋法”;有时候笔尖是藏在里面,前面有不规则的边缘线,也是藏锋法。

8.竖也一样。

① 顺势切笔:最尖的一根笔毛开始缓缓(入纸),顺势。

顺势也有很多种可能:一种是从上往下;一种是横向入纸再往下。

顺势要注意:笔不是直接顺下来,仍需要找一个发力点,再下来,如果我们把起笔位置放大一千倍,会发现会有一个斜切面,是锋入到纸里时,笔顶一下再发力往下走,一定要是这一种。

②藏锋起笔:锋藏住,笔锋往上去再一按,很小的一按→一顶,成S形,铺开下行。

藏锋有什么好处呢?是把“尖”隐藏起来。

时而隐藏时而露出来,这是高手,只会一种不行。

9.怎么从古帖里面看出藏锋和露锋呢?其实很好分辨:露锋是露在外面,露在线条上面;如果是藏锋,就是没露出来,基本是平的。

竖画也是一样,藏锋与露锋的区别一定要明白。

10.行笔,即线条中段,有几种可能:▲切顶以后没有提按,不变方向,很常规,大大方方的普通的一种。

▲切顶以后有提按,有粗细变化。

▲没提按,粗细均匀,力量不变,方向会变化,书法里面是有的。

▲力量和方向均有变化:提起来后方向改变-再改变。

11.把刚才讲的再捋一捋:① 不变方向,直接切顶以后走的,这种走的线分两种:一种是常规的线条,笔压下去后就往后走,粗细比较均匀;另一种是入笔杀纸以后锋拧开,两个的边缘线鼓起来,外拓式,写粗线条时候用的。

行书技巧讲座

行书技巧讲座

杨维桢在诗、文、戏曲方面均有建树,历 来对他评价很高。杨维桢为元代诗坛领袖, 因“诗名擅一时,号铁崖体”, 在元文坛 独领风骚40余年。其诗文清秀隽逸,别具 一格。 杨维桢的书法亦如他的诗一样,讲究抒情, 尤其是草书作品,显示出放浪形骸的个性和 抒情意味,他晚年的行草书,恣肆古奥,狂 放雄强,显示出奇诡的想像力和磅礴的气概。 这集中体现 在《春消息》画跋和《真镜庵 募缘疏》之中。
郭畀 《题画诗》 行书
康里巎巎 《秋夜感怀诗卷》 行书
康里巎巎 奉记帖 行书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次韵答朱 仲义见赠》 俞和书。纸 本。纵28.9 厘米,横 47.4厘米。 无款。
俞和 《临定武兰亭》 行书 故宫博物 院藏 俞和是临摹的高手,能达到乱真 的地步,桑悦评:“紫芝所书,深得 松雪笔意,而圭角稍露,比之松雪正如 献之之于羲之也”。此临《定武兰亭》 为其精妙之作。现藏故宫博物院。
倪瓒 《淡室诗轴 》 楷书 北京故宫博 物院藏
《渔庄秋霁图》是倪瓒 的代表作。 纸本墨笔 纵96.1厘 米、横46.9厘米。该图 所绘了太湖一角的山光 水色。近处画一小小的 土坡,其上六株高低不 一的树,隔水两道山丘, 和近处的土坡差不多。 画中并没有渔庄,大概 是根据云林跋中“戏写 于王云浦渔庄”来定的 名。
鲜于枢代表作
《王安石杂诗卷》
鲜于枢 《苏轼海棠诗卷 》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鲜于枢 《御史箴帖》
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杜工部行次昭陵诗卷》 纸本,行书,北京 故宫博物院藏。此卷是,松
雪道人,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宋太祖赵匡胤十 一世孙,秦王德芳之后。 赵孟頫一生历宋元之变,仕隐两兼,他虽为贵 胄,但生不逢时,青少年时期南宋王朝已如大厦 将倾,他在坎坷忧患中度过。赵孟頫十一岁时父 亲便去世了,家境每况愈下,度日维艰。宋灭亡 后,归故乡闲居。 鉴于赵孟頫在美术与文化史上的成就,1987 年,国际天文学会以赵孟頫的名字命名了水星环 形山,以纪念他对人类文化史的贡献。散藏在日 本、美国等地的赵孟頫书画墨迹,都被人们视作 珍品妥善保存。

赵孟fǔ行书笔法特点

赵孟fǔ行书笔法特点

赵孟頫行书笔法特点
第一,赵孟頫在继承传统书法的基础上,削繁就简,变古为今,其用笔不含浑,不故弄玄虚,起笔、运笔、收笔的笔路十分清楚,使学者易懂易循
第二,外貌圆润而筋骨内涵,其点画华滋遒劲,结体宽绰秀美,点画之间彼引呼应十分紧密。

外似柔润而内实坚强,形体端秀而骨架劲挺。

学者不仅学其形,而重在学其神
第三,笔圆架方,流动带行。

书写赵体时,点画需圆润华滋,但结构布白却要十分注意方正谨严,横直相安、撇捺舒展、重点安稳。

字流美动人,也是赵体的特点之一。

1 / 1。

行书的写法技巧

行书的写法技巧

行书的写法技巧
行书是一种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书法风格,其书写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笔法灵活:行书的笔法较为灵活,需要掌握基本的笔画,如点、横、竖、撇、捺等,以及它们的各种变化,如点有竖点、横点、斜点等。

同时,要注意笔画的连贯性和流畅性,使整个字看起来自然流畅。

2. 重心平稳:行书的重心要平稳,不能出现头重脚轻的情况。

在书写时,要注意每个字的笔画和结构,使整个字保持平衡。

3. 变化多端:行书的笔画和结构要有变化,不能过于死板。

可以通过改变笔画的方向、长度、角度等来增加字的变化,使整个字更加生动有趣。

4. 行气贯通:行书注重行气贯通,即整个作品的气势要连贯。

在书写时,要注意字与字之间的关系,使整个作品看起来浑然一体。

5. 神采飞扬:行书的神采很重要,要通过笔画的变化和结构的设计来表现出来。

在书写时,要注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使整个作品具有独特的神采和气质。

总之,掌握行书的书写技巧需要不断练习和领悟。

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反思,才能真正掌握行书的精髓,写出有自己特色的行书作品。

《赵孟俯》的简介

《赵孟俯》的简介

代表作品
《鹃华秋色图》
《鹊华秋色图卷》画济南郊外鹊、华不注两山的秋天景色。画面上鹊、华两山 遥遥相对, 右边的华不注山, 自平地拔起, 峻峭有余; 左边的鹊山, 则峦头圆厚。 平原上, 洲诸红树、芦荻、茅屋、鱼罾, 行人往来如蚁。此画初看甚是平淡、 干淡之笔, 简率的墨色, 似乎是追求一种清润、秀美和朴拙的格调, 表现一种淡 泊与平淡的意趣, 极富笔墨趣味。
《洞庭东山图》
《洞庭东山图》画太湖洞庭湖东山之景。 东山山势非高,圆浑平缓,山径曲折, 山居云雾迷蒙,岗峦隐约。湖面波光掠 影,一叶轻舟,由左方驶向对岸,岸上 一人待渡。近处坡石,杂草丛生。描绘 了太湖中的幽美景色,境界早熟而多能的画家, 其绘画渊源, 具体表现在力追晋唐和北 宋风貌。其工笔重彩人物鞍马, 取唐人风范, 法度严谨, 风格古朴。《调良 图》仅画一矫健的、长鬃毛的马和一奚官,毫无背景,但从奚官飘拂的衣袖、 胡须及被风吹得往前倾的马的鬃毛、马尾来看,当时似乎狂风大作,已力透 纸背,直往观者刮来。
thanks!
《红衣罗汉图》
《红衣罗汉图》作仿古工笔重彩, 画一红衣罗汉于大树下杂石上, 盘膝侧坐, 平伸左掌。人物神态自若, 风格静穆古朴。此画多保持 唐人风范, 法度严谨。
人物评价
赵孟俯的一生享受无穷荣华,但内心十分痛苦。他幼年丧父,成年后特殊的遭 际使他的人格处于矛盾痛苦之中。他的一生可用“矛盾、痛苦、悔恨、委屈” 来概括。这些人格特征都迂回曲折地流露在他的书画艺术之中,形成了他创作 的艺术风格。他的画是温柔闲雅的,而不是刚猛峻拔的,他的画是柔顺细腻的, 不是气势磅礴。这些特点造就了他在艺术上的成就。
《浴马图》
在绘画理论上, 赵孟頫提倡复古, 主张“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 虽 工无益”, 崇尚唐人, 反对南宋“院体”画中柔媚纤巧之风。强调书法与 绘画的关系,将书法用笔入画加强其艺术表现力。《浴马图》画一湾池 水,岸上梧桐垂柳,绿荫成趣,岸树溪流有奚官9人洗刷群马,亦有数 马散卧溪边。画中人与马动作相互呼应,生动有致。

行书简介及特点

行书简介及特点

行书简介及特点行书简介及特点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

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笔势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求楷书那样端正。

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

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行书大约是在东汉末年产生的。

行书的代表作代表作最著名的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前人以“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形容其字雄强俊秀,赞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唐颜真卿所书《祭侄稿》,写得劲挺奔放,古人评之为“天下第二行书”。

而苏轼的《黄州寒食帖》则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行书中带有楷书或接近于楷书的称为“行楷”,带有草书或接近草书的则称为“行草”。

行楷中著名的代表作品是唐代李邕的《麓山寺碑》,畅达而腴润。

还有如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的赵孟頫、鲜于枢、康里,明代的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王铎,清代的何绍基等,都擅长行书或行草,有不少作品传世。

行书是楷书的快写,相传始于汉末。

它不及楷书的工整,也没有草书的草率。

代表作最著名的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前人以“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形容其字雄强俊秀,赞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唐颜真卿所书《祭侄稿》,写得劲挺奔放,古人评之为“天下第二行书”。

行书中带有楷书或接近于楷书的称为“行楷”,带有草书或接近草书的则称为“行草”。

行楷中著名的代表作品是唐代李邕的《麓山寺碑》,畅达而腴润。

还有如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的赵孟俯、鲜于枢、康里,明代的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王铎,清代的何绍基等,都擅长行书或行草,有不少作品传世。

行书介乎楷书与草书之间,它的用笔也兼用楷书的点画和草书的使转。

不过,这种兼用不是生硬的套用,而是为着书写的便利和体势的需要而有所选择、有所变化、经过加工提炼的有机结合。

因此在表现形态上,近楷者并不完全类同于楷,近草者又往往有异于草,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点画形态。

就其大体而言,近于楷书的行书(即行楷),其点画形态主要是因承楷书,但由于书写的速度与节奏比楷书快,笔锋在点画中不可能有更多的停留时间,下笔收笔、起承转合,大都顺势而为,这就不能不使原有的楷书的点画形态有所改变而自然形成新的用笔特征。

行书的五个结构章法,看完大有收获

行书的五个结构章法,看完大有收获

国画小教程51篇原创内容公众号免费学习国画教程从结构说,楷书比较有自己固定的结构,草书的结构也有它的规则,行书因介于这两种书体之间,故其结体比较灵活。

但是,行书也必然有它自己可遵循的规则和要求,掌握和理解它的规律特点并加以灵活运用,就会提高它的艺术品位。

那么,行书的结构章法究竟有哪些应遵循的规则呢?行书的结构和章法的规则要求主要是:结体大小轻重要适当,长短纵横要合度,疏密黑白要相称,左右欹正相呼应,使之错落变化,气势贯通,协调统一,神定气足。

下面具体地进行一些分析。

颜真卿行书《三表帖》1.大小、轻重适当行书结体和楷书不同。

楷书由各部分组成协调固定的结体,而行书则解散楷法,连笔简体,其大小、轻重搭配,要重新进行调整组合,否则稍不慎就会失去协调。

以有偏旁的字为例,如“言”、“彳”、 “糸”等偏旁,按楷书笔画较多,而行书则笔画大量简化,就和右边的结构产生轻重安排的问题。

如 “谢”、“得”、“缘”等字,简化以后左偏旁与右边轻重就失调了(图25①),如果左边线条加粗重些即比较协调(图25②)。

又如“丝”、“经”、“续”等字,偏旁简化以后,如果线条细轻,即失去协调(图26①),如果加重偏旁线条,即比较协调(图26②)。

纵势的字由上下几部分组成,如“争”、“無”、“葉”等字,上两部分笔画多,“争”字上部分为四笔,连笔后为两笔;“無”字上部分为七笔,连笔后为两笔;“葉”字上部分为四笔(按旧字形计),连笔后为三笔。

如果用笔过轻就会头轻脚重,必须在下笔时适当加重,才和整体协调,并与下部分呼应(图27①、②)。

一个字的局部笔画粗重轻细,字形加大缩小,纵势、横势,都要随机应变,以与全字结体、章法协调统一和相互呼应为目的。

行书的章法也要讲究大小轻重变化。

由于连带减笔所引起结体的变化,上下字的结体大小轻重也要作适当的处理。

如《圣教序》中的“恳诚而遂显”(图28),对“诚”、“遂”两字笔画写得轻,且一个写得大,一个写得小,这都是书者考虑到由章法引起的需要,进行轻重处理,使之有节奏变化。

历史趣谈:赵孟俯简介 元代著名画家楷书四大家赵孟俯生平

历史趣谈:赵孟俯简介 元代著名画家楷书四大家赵孟俯生平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赵孟俯简介元代著名画家楷书四大家赵孟俯生平导语: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鸥波,中年曾作孟俯。

汉族,吴兴(今浙江湖州)人。

元代著名画家,楷书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鸥波,中年曾作孟俯。

汉族,吴兴(今浙江湖州)人。

元代著名画家,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

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

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

他也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

他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第11世孙、秦王赵德芳的嫡派子孙。

他的父亲赵与告(又名赵与訔),曾任宋朝的户部侍郎兼知临安府浙西安抚使。

宋朝灭亡后,归故乡闲居。

元朝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行台侍御史程钜夫“奉诏搜访遗逸于江南”。

元世祖赞赏其才貌,两年后任从四品的集贤直学士。

至元二十九年(1292)出任济南路总管府事。

在济南路总管任上,元贞元年(1295),因世祖去世,成宗需修《世祖实录》,赵孟頫乃被召回京城。

可是元廷内部矛盾重重,为此,有自知之明的赵孟顺便借病乞归。

大德三年(1299),赵孟頫被任命为集贤直学土行江浙等处儒学提举。

至大三年(1310),赵孟頫的命运发生了变化。

皇太子爱育黎拔力八达对他发生了兴趣。

延祐三年(1316),官居一品,名满天下。

赵孟頫是一代书画大家,经历了矛盾复杂而荣华尴尬的一生。

他作为南宋遗逸而出仕元朝,对此,史书上留下诸多争议。

“薄其人遂薄其书”,贬低赵孟頫的书风,根本原因是出自鄙薄赵孟頫的为人。

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生活常识分享。

浅谈赵孟頫书法

浅谈赵孟頫书法

浅谈赵孟頫书法作者:张红来源:《文物世界》 2013年第2期一、赵孟頫墨迹的署款和钤印赵孟頫书法作品上的署名和字号,以时期的早晚和所书内容的不同,也随之而异,即使同时写同一内容,也由于求书者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赵孟頫(1254—1322年),字子昂,号松雪、鸥波、水精宫道人,湖州(今浙江吴兴)人。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由程钜夫的推荐仕元后,二十四年任奉训大夫兵部郎中。

二十九年出为同知济南路总管府事。

成宗大德三年升集贤直学士、江浙等处儒学提举。

武宗至大三年召至京师为翰林侍读学士。

仁宗即位,升集贤侍讲学士、中奉大夫。

延祐三年十月拜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

六年,得请南归回家。

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六月十六日卒,年六十九岁。

赵氏书法作品的早晚,当然要从用笔结体逐渐变化的形制来识别。

而署名字款识,虽寥寥数字,从不同书写的变化中,不仅可分时期的早晚,还能辨其真伪。

今从传世墨迹来看,至元到元贞(1286—1296年)时期的作品,署款的特点,是孟頫的“孟”字上部子字一横特长。

至大德元年始,“孟”字横笔短了,竖钩还改写成斜侧的一点。

这种署名写法直至晚年未改。

大德元年书与受益行书《归去来辞》卷(上海博物馆藏),“孟頫”写作“孟俯”,这一“俯”字写法,还见于宋拓《黄庭经·乐毅论》册中的一行观款“皇庆二年春仲,阅于苕溪舟中,俯。

”在其行楷书中所写的“頫”字,其“兆”字的右半作弧形,俨如曲索折钗之状,始终如一。

相传小楷《度人经》卷,兆字未笔硬折,其为伪迹无疑。

作品署全名衔的多见之于碑铭志记,虽有不署年月者,但从其官阶即可知属于何期所书。

其次是写经和信札以及题跋之作署名者多,此外大都署“子昂”二字。

其本籍,未仕元以前曾署“大梁赵孟頫”,见于评宋人十一家书帖;“开封赵孟頫”,见于与其甥张景亮草书千文卷。

仕元之后即一直署“吴兴”了。

“松雪道人”一号的起源,因赵氏蓄古代名琴二,一名“大雅”,一名“松雪”,即以大雅堂、松雪斋来命名,故亦号松雪、松雪道人、松雪翁。

行书写字技巧口诀

行书写字技巧口诀

行书写字技巧口诀行书写字技巧口诀行书是中国书法艺术中的重要体裁之一,它具有独特的风貌和韵味,展现了中国文字的魅力。

为了帮助初学者更好地掌握行书的技巧,以下是一份行书写字技巧口诀,详细介绍了行书的基本要素和书写方法。

一、提笔端正,头尾有宽行书起笔时,要保持提笔的动作端正,用力要均匀。

同时要注意保持头尾有宽,即开头要清晰,结束要稳定,不要出现笔尖模糊或者颤抖的情况。

二、笔画结构要清晰可辨行书的特点是笔画结构融为一体,要求各个部分之间要清晰可辨。

在书写过程中,要注意掌握好笔画的顺序和长短,使每一笔的形态和构造都能够准确表达字形的特点。

三、弯曲有力,线条舒展行书弯曲有力,线条舒展是其独特之处,要求在书写过程中注重线条的优美和流畅。

弯曲部分要流畅圆润,力度要恰到好处,既要有力度,又要保持柔美的曲线。

四、虚实结合,形态分明行书的虚实结合是行书字体的一大特点,要求在书写过程中能够准确地掌握虚实的关系。

虚笔要轻、细、疏,实笔要厚、重、饱满,形态要分明,以突出字体的立体感和层次感。

五、平稳有节奏,动静相济行书的节奏感是其美学价值的重要体现,要求在书写时保持平稳有节奏的笔画。

动静相济,既要注重笔画的动态感,又要保持笔画之间的静态平衡,使整个字体看起来和谐自然。

六、勾、点、捺要到齐,顺势而为不可拗行书勾、点、捺是构成字形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在书写时要到位齐整。

勾要有力而准确,点要圆润而恰当,捺要稳而利落,顺势而为,避免出现勾、点、捺不到位或错位的情况。

七、字间距离要适中,整体和谐不拖泥带水行书的字间距离要适中,既要保持字与字之间的一定距离,又要避免间距过大或过小。

整体呈现一个和谐统一的形象,不可拖泥带水,使字体看起来整洁美观。

八、用笔墨要得法,厚度适当不浓不淡行书的用笔要得法,要选择适合的毛笔和墨汁。

笔法要恰到好处,不可过轻或过重,墨汁要适当,不过浓或过淡,使字迹深浅适中,形成行书独有的韵味。

九、细节处理要到位,点滴都是书家行书的细节处理是决定字体质量的关键之一,要求在书写时要注重细节的把握。

赵孟fǔ的行书写法

赵孟fǔ的行书写法

赵孟頫行书写法
赵孟頫的行书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以下是一些行书的写法:
起笔:赵孟頫的起笔往往从空中起笔,不与纸上接触,这样可以避免过于死板和刻意。

笔画粗细:赵孟頫的行书笔画粗细得宜,不追求过于夸张的效果。

他的笔画不是特别细,但也不是特别粗,而是根据字形的需要进行调整
字体结构:赵孟頫的行书字体结构非常严谨,每个字都有自己的结构和重心。

他在书写时注重字形的平衡和稳定,使每个字看起来都非常舒适
节奏感:赵孟頫的行书有着很好的节奏感,每个笔画都有一定的节奏感,不会过于匆忙或急躁。

他的书写速度适中,不会过快或过慢,让人们可以更好地欣赏他的书法艺术
墨色:赵孟頫的行书墨色饱满,不会过于浓重或过于淡薄。

他的墨色可以根据书写需要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总之,赵孟頫的行书艺术风格独特,其写法注重平衡、节奏感、笔画粗细和墨色等方面,让人流连忘返。

1 / 1。

行书的特点主要包括哪些

行书的特点主要包括哪些

行书的特点主要包括哪些行书是一种统称,分为行楷和行草两种,它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行书的特点,希望能帮到大家!行书的特点一、行书在书写的过程中,必须行笔而不停,着纸而不刻。

意思就是这样:“行笔而不停,着纸而不刻,轻转重按,如行云流水,而不间断,永存乎生意。

”行笔时不停顿,落纸时不刻板,转笔要轻,粗笔要重按。

这样的行书才有生气。

二、行书必须脱掉楷则,从楷书过度到行书,恐怕停顿是一个最大问题。

提、按在行书中是最关键的笔法,但初学知道按,而不能提。

行书的笔法关键在脱掉楷则和巧妙使用提按。

三、行书的萦带的妙用,行书中笔划之间的连接处,有连也有笔断意连的,均是萦带。

这种笔法是要轻而准。

四、行书必须连绵不断,行书中字与字之间的关系,不像楷书那样都是独立存在,而是上下都有呼应,往往是上一个字的结束笔就是下一个字的开始。

五、行书必须挥洒自如,就是行书中挥洒,是指行和行之间的左右关系,维持不平衡中的平衡。

行书的学习要点学习行书要注意把握几个要点:一、摆脱楷书的法则练习楷书时,我给大家讲的是起笔藏锋,转折处要有提按的变化,钩的笔画要先顿笔再挑出等等,这些要领在写行书是要尽量摆脱和忘记。

打个比方,如果把楷书比作武术套路的话,那么行书就是散打,不能每一招一式都从头开始,讲究的是流畅。

硬笔行书主张书写流畅,字形大致上合乎规范,这就是好的行书。

二、认真的临摹要学好行书,还要经过一段专门的临摩训练,以掌握它的笔法和结字的规律。

在临摹时,要给自己找一本好的字帖,赵孟頫的胆巴碑就是很好的字帖,可以练毛笔字,也可以缩小复印了练硬笔书法,硬笔书法家卢中南、丁永康、吴玉生等人的字帖都可以临写。

练习毛笔字的同时练习硬笔字,对学习书法的好处是非常大的,可以互补。

毛笔字是精雕细刻,硬笔字是反复琢磨,从大到小,再从小到大,非常有益于加强对书法学习的理解。

三、读帖练习书法的途径不外乎临帖和读帖两种方法,而练习行书,读帖特别重要。

行书的基本练法

行书的基本练法

行书的基本练法一、行书的概述行书是中国书法中的一种字体,始于东汉,兴盛于唐代。

与楷书相比,行书更加流畅、自由,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

行书的练习需要掌握基本练法,下面将详细介绍。

二、笔画的结构1. 横画:横画是指从左到右的笔画,可以分为平头横和弯头横两种。

平头横要求笔锋平稳,弯头横则需要在结尾处稍微用力。

2. 竖画:竖画是指从上到下的笔画,可以分为直竖和弯竖两种。

直竖要求笔锋稳定,而弯竖则需要在结尾处稍微用力。

3. 撇画:撇画是指从上往下向右斜着写的笔画。

撇须有起承转合四个部分,并且整体呈现出向右上方倾斜的趋势。

4. 捺画:捺画是指从上往下向左斜着写的笔画。

捺须有起承转合四个部分,并且整体呈现出向左上方倾斜的趋势。

5. 点画:点画是指单独写的一个点,要求圆润、饱满。

6. 提画:提画是指在字的上部加一笔,要求与字体协调、自然。

7. 捺钩:捺钩是指在捺画的结尾处加上一个钩形,要求形态美观、自然流畅。

三、行书的基本练法1. 用硬笔练习基本笔画。

硬笔可以帮助初学者掌握基本笔画的结构和形态,锻炼手部肌肉和笔触控制能力。

2. 练习连笔。

行书强调连续性和流畅性,需要通过不断的练习来达到这个目标。

初学者可以从简单的连笔开始,逐渐增加难度。

3. 练习整体布局。

行书注重整体协调和平衡,需要在练习中注意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关系和平衡。

4. 培养个人风格。

行书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需要有个人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初学者可以模仿大师作品,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出自己的风格。

四、注意事项1. 注意姿势。

书写时要保持舒适、自然的姿势,避免过度用力造成手部疲劳和损伤。

2. 注意笔触。

行书的笔触要求自然、流畅,不宜过于生硬和僵硬。

3. 注意速度。

初学者可以适当放慢速度,以便更好地掌握基本练法和笔画结构。

4. 注意纸张。

行书需要用较为厚实的纸张来书写,以便更好地展现笔画的效果和艺术感染力。

五、总结行书是中国书法中的一种重要字体,需要掌握基本练法才能达到优秀的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赵孟頫行书的用笔具有以下三种特点:
第一:圆笔为主、方笔辅之
赵孟頫行书用笔的特点之一就是以圆笔为主,辅之方笔。

观之行书,整体呈现遒媚圆活、精熟利落,流美外见、筋骨内含的风格。

这不仅得力于赵孟行云流水般精熟的书艺,还与他方圆兼备的用笔有着很大的关系。

康有为这样论述方、圆用笔:“书法之妙,全在运笔。

该举其要,尽于
方圆。

操纵极熟,自有巧妙……方用顿笔,圆用提笔……提笔婉而通,顿笔精而密,圆笔者萧散超逸,方笔者凝整沉着。

”这番论述道出方、
圆用笔的书写方法、特点以及精妙之处。

在书法实践中,方圆之用,宜“方者参之以圆,圆者应之以方”。

也就是说,方笔与圆笔的运用需要非常巧妙,用笔过于方硬或过于圆滑,甚至纯圆纯方,都是用笔的弊病。

赵孟頫的用笔刚柔并济,他的行书转折处多以圆带方,但是也会有方峻的笔画使得笔画外貌圆润,内含筋骨。

例如其《前后赤壁赋》,线条流畅通达,运笔中、侧兼备,藏、露交替,转折处方笔与圆笔的结合浑然天成,字态变化多端,信手写来,婀娜生姿。

如图五中列举的“月”、“子”转折处为方笔,颇有有斩钉截铁的气势;“凭”、“独”转折处为圆笔,圆润流美;“鱼”、“竭”转折处方圆兼用,看似柔媚,实则坚刚。

崔瑗在《草书势》中说方不中矩,圆不副规,他告诉我们在书写中对方笔、圆笔的追求不可刻意为之。

过方近似矩形,过圆近似圆形都不符合书写的自然状态。

赵孟的方圆用笔则是圆中寓方,方中有圆,因此他的行书在流美中寓劲健,给人一种刚柔并济、内含筋骨的美感。

第二:中、侧锋兼备
中国古代的书家对于用笔的中锋、侧锋各有自己的看法,大致分为三类:强调中锋、强调侧锋、以及中侧兼用的同时讲究“度”的把握。

所谓“中锋”行笔即毛笔在书写过程中使笔锋始终在线条中间运行,因此又称正锋。

当饱墨的笔毫垂直于纸面笔尖克服阻力中锋运行时,笔画线条中线则会留下一缕墨痕。

笔画中间的墨痕较之两侧稍显得深,这样自然使得线条圆润厚实,充满立体感和力量感。

与“中锋”相对的“侧锋”,则是指笔锋偏侧,笔画的受力点不在中间,而是随着笔尖的位置位于一侧。

由于侧锋较中锋行笔更为自由,因此侧锋行笔所做的线条显得潇洒多姿,即所谓的“正锋取劲、侧锋取妍”。

特别是在行草书的书写中,侧锋常作为中锋的补充和陪衬,使得作品同时呈现出骨力与秀媚的观感。

纵观书论,诸多书家常宗“中锋”为用笔之根本,如“用笔之妙,无非笔笔中锋”,这种对中锋的极端推崇,使得后世学书人在书写时刻意中锋,亦步亦趋,过犹不及,走向了用笔的一个极端。

清梁同书曾言“笔提得起,自然中
亦未尝无兼用侧锋处,总为我一缕笔尖所使,虽不中亦中。

”即书写时
能够做到提笔,则无论是中锋还是侧锋,都能够书写出力透纸背的字来。

结合梁同书的言论,我们仔细观察赵孟的作品,也会发现他的用笔虽以中锋居多,但并非笔笔中锋,亦有侧锋用笔。

赵孟在起笔处取法二王,多以侧锋切入,笔力雄厚、线条匀挺。

如图所示的赵孟頫《行书杜甫诗轴》,观此卷,不难发现它一改赵孟中锋行笔到底、秀媚妍美的风格特点,而是中、侧锋兼备,提按分明,一气呵成,字字珠玑,实属大字行书中的精品。

如“风”、“水”、“夜”、“见”等字皆为侧锋入笔,在行笔中也多侧锋以取欹侧的字势。

而其中的“桂”、“月”、“舟”等则是典型的中锋用笔,结体典雅秀丽而、用笔沉着稳重。

中、侧兼用的笔法,不仅体现出赵孟对用笔的精熟,更反映了他平正中寓欹侧的书法风格。

第三:起、收藏露交错
书法用笔除了方圆、中侧,还有藏锋和露锋等。

露锋即将笔锋藏于笔画之内而不外露,是线条更具蕴藉内涵;露锋即笔锋外露于笔画,使线条更显灵活精神。

古人对于藏、露用笔也有很多争论,他们多主张藏锋用笔。

如唐代的徐浩在《论书》中说:“用笔之势,需藏锋,风若不藏,字则有病,病且未去,能何有焉。

”又如王羲之主张的“十藏五出”。

然而藏锋、露锋在书写时的运用是需要辩证看待的。

姜夔在《续书谱·用笔》中说“不欲多露锋芒,露则意不持重;不欲深藏圭角,藏则体不精神。

”他强调了藏、露的功用都是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的。

书家根据自身的审美或重藏锋或重露锋,但若有所偏废,则会影响书法整体的和谐美。

赵孟的行书流美中和,温润典雅。

他将藏锋与露锋处理的恰到好处,即突出了藏露的变换,又兼顾其和谐统一。

他的行书起笔多为露锋。

但是如图七所节选的《前赤壁赋》中,所有字的起笔皆为露锋,收笔则藏露兼用。

如“天”字,两个短横的起笔皆为露锋,撇捺的收笔处则为藏锋;“和”字的平撇和横画的起笔都为露锋,而竖和撇的起笔、收笔都是藏锋;“如”字起笔和收笔都是露锋,有强烈的映带意识。

赵孟将气势内含、沉着稳
健的藏锋和流美外现、灵动轻快的露锋结合得天衣无缝,形成了他平正中寓险绝的风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