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经济政策的调整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一、重农抑商1、确立:商鞅变法含义: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发展2、目的直接目的:确保赋税根本目的:保障国家安全,维护政治稳定3、原因(1)是最基本的生活资料来源,直接关系到国家兴衰和人民生计(2)可以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税来保证财政收入(3)有利于社会稳定,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4)根本原因是落后的自然经济,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反映4、抑商表现(1)歧视商人,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2)发展官营商业。
加强对经济控制(3)对私营工商业加重赋税征收5、评价积极影响(1)经济上:有利于稳定农业人口,推动农业发展,从而巩固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2)政治上:有利于安定人心和对农民的控制,进而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封建国家的政治稳定消极影响(1)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2)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3)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社会进步二、海禁政策1、含义: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限制外国人到中国进行贸易2、原因:明:东南沿海面临倭寇的威胁清:应对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根本: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产物3、目的:巩固封建统治4、影响:积极: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的安全和封建统治消极:(1)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2)使中国长期与世隔绝,逐渐落后了世界,近代处于落后被动的局面三、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1、原因:中国经济进步特别是商品经济发展2、时间、地区: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纺织业率先出现3、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出现4、实质:雇佣关系5、特点:(1)只出现在少数地区少数行业中,自然经济依然占据着统治地位(2)受封建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6、发展落后的原因资本:大量商业资金买田置地技术:文化专制,缺乏实用性人才市场:国内:自给自足自然经济,购买力有限国外:闭关锁国劳动力:束缚在土地上政策: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
中国历史经济政策

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政策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领域,涉及到多个朝代和时期。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经济政策及其影响:1. 农业政策:在古代中国,农业一直是国家经济的基础。
许多政策都是为了促进农业生产和提高农民的收入。
例如,实行土地改革,减轻农民的负担,鼓励开垦荒地和种植作物。
这些政策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和生产效率,从而促进农业的发展。
2. 商业政策:在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相对有限。
政府通常实行一些限制商业发展的政策,如征收重税、限制贸易路线和商品种类等。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朝代逐渐放宽了对商业的限制,鼓励商业活动的发展。
这促进了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同时也为政府带来了税收收入。
3. 货币政策:古代中国的货币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
政府通常会控制货币的发行量和流通范围,以保持货币的稳定和价值。
然而,这也可能导致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问题。
一些朝代还实行了货币政策来支持特定行业或地区的发展,如铸造带有特殊图案或文字的货币来促进手工业或贸易的发展。
4. 税收政策:税收是古代中国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政府会根据不同的行业和地区制定不同的税收政策,以平衡收入来源并促进经济发展。
一些朝代实行了轻税政策,以鼓励商业活动和农业发展;而另一些朝代则实行重税政策,以弥补政府的财政赤字或支持特定的项目和行业。
5. 土地政策:土地问题是古代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政府实行了一些土地政策来控制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如土地分封、土地买卖和土地税等。
这些政策在一定时期内促进了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使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土地兼并和权贵阶层的影响。
总的来说,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旨在促进农业、商业、手工业和贸易的发展,平衡政府的收入来源,并应对各种经济问题。
这些政策的影响因朝代和时期而异,但也为中国历史上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现代中国,经济政策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福利。
高考历史之古代的经济政策的演变

高考历史之古代的经济政策的演变一、土地制度的演变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氏族公社所有)奴隶社会(夏商西周):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封建社会(秦汉——明清):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封建社会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土地兼并(根本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二、重农抑商1、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2、目的:维护自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3、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巩固新兴地主政权。
消极后果:强化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闭关锁国的含义:严格限制同外国的往来,而非完全禁绝。
清朝在广州设立十三行统一管理对外贸易闭关锁国的影响: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隔绝,没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以发展生产力,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但在某种程度上保护了国家的安全。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结果)特点: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集体耕作、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如何认识原始社会的土地制度?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农业尚处于刀耕火种和石器锄耕时期,人类过着原始共产主义的生活,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我国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公社遗址分别是这一时期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典型代表。
四五千年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我国一些地区相继进入了父系氏族公社,原始社会逐步被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和生活所取代,私有制、贫富和贵贱分化、阶级和国家随之产生。
我国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和传说中的炎帝、黄帝、2、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商周井田制)(1)井田制的基本特点:①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
国王把直接控制之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又将土地分赐给卿大夫。
受田者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国王承担义务。
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中国古代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独特的经济政策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主要可以归纳为农业经济政策、商业经济政策和贸易政策三个方面。
首先,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政策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农业一直被中国古代社会的主导产业,绝大部分人口都从事农业生产。
为了调节农业生产、保障粮食供应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古代中国制定了一系列的农业经济政策。
例如,西汉时期的均田制和租税改革,明清时期的水利工程建设,都是为了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的福利。
这些政策的实施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同时也为国家积累了丰富的物资基础。
其次,商业经济政策在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中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商业经济在古代中国起初并不受到重视,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业的重要性逐渐被认识到。
为了促进商业的繁荣和发展,古代中国朝代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商业经济政策。
比如,唐朝的市场规模扩大和商业发达,宋朝的仁宗时期通过推行农商并举政策,明朝的海禁政策的废除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对于商业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推动了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最后,贸易政策也是中国古代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通过丝绸之路等贸易通道与世界各地进行贸易往来。
为了促进贸易发展和保护国家贸易利益,古代中国制定了一系列的贸易政策。
例如,汉武帝时期的西域都护府的建立和东汉南蛮的开发以及唐朝的海上丝绸之路政策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扩大了古代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贸易往来,促进了中国经济的繁荣和国家的发展。
总之,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包括农业经济政策、商业经济政策和贸易政策三个方面。
这些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商业的繁荣和贸易的发展,推动了中国古代经济的繁荣和国家的发展。
这些经济政策对于中国古代的经济体系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后世经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和经济政策演变

我国古代土地制度和经济政策演变一、背景介绍我国古代土地制度和经济政策演变是我国古代经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历史上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
土地制度和经济政策的演变不仅影响了农业生产、社会经济结构,还深刻影响了我国古代社会的政治、文化和民生。
本文将从土地制度和经济政策的演变角度,探讨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历史变迁,并分析其对我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二、土地制度的演变1. 原始社会的土地制度在我国古代,原始社会的土地制度主要依赖于部落公有制,土地资源属于整个部落共有,土地的使用和分配由部落首领或长老来决定。
土地的使用权是集体所有的,个体并无所有权,主要依靠集体耕作和分配方式来维持部落内的土地利用和生产。
2. 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随着封建社会的出现,土地制度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的主要特征是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土地所有权被个体或家族所拥有,土地的使用和分配逐渐进入了封建领主的手中。
此时土地成为生产资料的私有财产,对土地的使用权和支配权也逐渐被封建领主所控制。
3. 中世纪的土地制度在我国古代的中世纪时期,土地制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变化。
各地领主开始通过土地的流转、租赁和买卖来扩大自己的土地所有权,农民成为地主的佃户,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逐渐分离,土地所有制开始呈现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趋势。
4. 与现代化近代以来,我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和现代化建设。
从土地私有制到土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到土地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实行,再到现代化的城乡统筹发展,土地制度在我国古代经历了一系列重大变革,对我国古代经济政策的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经济政策的演变1. 农业政策与经济发展我国古代的农业政策对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我国政府在不同历史时期采取了不同的农业政策,如土地赋税制、均田制、科举制度等,这些政策的变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农民的生活水平。
2. 贸易政策与海外贸易古代我国贸易政策的变迁也是我国古代经济政策演变的重要方面。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第四课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一、重农抑商政策 2、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经济和政治基础 3、影响:
初期: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巩固政权; 明清以后:严重阻碍商品经济和资义萌芽发展
二、历朝对工商业的严格管理
秦:统一度量衡、货币
汉初:重租税以困辱之 汉武帝时:盐铁官营
关津之税 市肆之税
三、“海禁”政策(闭关锁国政策)
1、概念: 严禁中国人、限制外国人 仅有广州十三行
(实为官方垄断贸易商行)
2、实行于明清时期
(鸦片战争前)
3、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决定政治)
“滨海居民不许与外洋番人贸易”
“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
“将人口军器出境及下海者,绞” 3、影响:
扼杀对外贸易, 顺治年间强迫从山东至广东沿海居民内迁 35至 50里,不准商船渔舟片帆出海。 导致极端保守封闭, 落后世界。 唐朝对外政策
画面二:当黄河岸边柳荫树下,犁间耕作的喘 息与手摇纺车吱呀呻吟合奏着悠闲的田园慢板 时,英格兰西北部兰开夏郡的蒸汽锅炉吼叫出 震耳欲聋的工业交响曲。
画面三:当两鬓飞雪的范进士子因中举登科 而神经错落时,牛顿正在通过自制的反射望 远镜,关注着宇宙间的行星运动规律。
画面四:当我们还沉浸在男耕女织的“幸福” 时,西方的蒸汽机船肆无忌惮横行于世界各地 , 响声彻天地驶入了全新的时代!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 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 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 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 的决斗中被打垮„„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 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马克思
四、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1、出现:明中后期江南地区丝织业 2、方式:&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学习目标】掌握中国古代经济政策的内容。
【知识概述】中国古代经济政策的内容:一、重农抑商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实行的原因:(1)根本原因:封建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2)直接目的: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3)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2、含义:是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含义是指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即保证经济政策向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方向倾斜。
3、表现:战国时期,秦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西汉时期,汉高祖对商人征收重税,汉武帝时,实行均输平准、盐铁官营、算缗、告缗等政策,全面控制工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对工商业征收重税等。
实质:维护封建经济基础,巩固地主阶级政权。
4、影响:积极性:封建社会初期,该政策促进了农业发展和社会经济增长,有助于社会稳定、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
消极性:封建社会后期,该政策导致地主阶级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激烈;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中国社会发展滞后。
二、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1、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1)是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它使封建统治者自我满足,味于世界大势,盲目排外。
(2)封建统治者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
明初实行海禁主要是因为统治者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清初实行海禁主要是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特别是要割断东南沿海人民同台湾郑氏政权的联系,后来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主要原因是担心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也受统治者盲目自大观念的影响。
从根本上看,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其根本原因是由自然经济决定的。
2、含义:海禁政策是指禁止中国人与外国人在沿海的往来(强调对内);闭关锁国政策是指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强调对外)。
3、表现:(1)明朝:实行海禁;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2)清朝:海禁、迁界;闭关锁国,只留极少口岸对外通商,由政府特许的商行统一对外贸易。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画面四:当两鬓飞雪的范进士子因中举登科而神经错 乱时,牛顿正在通过自制的反射望远镜,关注着宇宙 间的行星运动规律。
近代前夜的危机
明清之际的中国在哪些方面已经显露出危机?
中国
政治 经济 对外关系 思想文化 封建制度顶峰 农耕经济繁荣 闭关锁国 鄙薄科技,文化专制 开始资产阶级革命 完成近代工业国转变 越洋抢滩、海外殖民 重视科技,思想解放
养蚕图 施复是明朝小说《醒世恒言》里的人物。他们夫妇 二人住在苏州盛泽镇上,靠养蚕织绸生活,本是小户人家。 由于他们织的丝绸光彩润泽,在市场上卖得很好,赚了许 多银子。 几年后,他们增买了三四张织机,不到十年,积累了 几千两金子,后来他们又买了两所大房子和三四十张织机, 雇人织绸,成为机户。 施复夫妇由小手工者发展成为机户。 请思考:以上材料反映我国明朝在经济领域出现什么变化? 反映出在明朝中后期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资金
国际 市场
土地买卖制度 和高额地租吸 引商业资本买 田置地,影响 了资本的积累
闭关锁国政策 阻碍了国际市 场的扩大
国内 市场
劳动力
国家 政策
农民极端贫困, 无力购买商品, 缺乏国内市场。
国家重农抑商 政策,农民被 局限在土地上
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
材料二:自今以后,各该督抚镇,著申饬沿海一带文武各官, 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有将一切粮食货物等项,与逆贼(指郑 成功等抗清势力) 贸易者,或地方官察出,或被人告发,即将 贸易之人,不论官民,俱行奏闻正法,货物入官。本犯家产, 尽给告发之人。 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清世祖实录》卷102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明清实行海禁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 出实行该政策造成的影响。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隔绝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 阻断了中国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阻碍了生产力发展,使 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第四课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一、重农抑商政策(一)含义:中国历代王朝采用的基本经济政策,主张重视农业,限制和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
以农为“本”,商业被称作为“末”业。
(二)演变商周时期:国家采取鼓励政策,支持商业发展。
后来社会上出现日益严重的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和危及政权统治等问题,出现重农抑商思想。
1、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
因弃本求末,或游手好闲而贫穷者,全家罚为官奴。
商鞅还招募无地农民到秦国开荒。
为鼓励小农经济,还规定凡一户有两个儿子,到成人年龄必须分家,独立谋生,否则要出双倍赋税。
这些政策有利于增殖人口、征发徭役和户口税,发展封建经济。
措施:重农抑商、奖励耕战作用:增强秦国的国力,维护和巩固了秦国的封建制度,为秦统一中国奠定基础。
2、西汉:汉武帝大规模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西汉初经过长期战乱,民生凋敝,而商人却囤积牟利。
实行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发展农业生产,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并严禁商人购置土地;汉朝政府规定商人的地位低于一般的编户齐民,凡从事商业者需向政府登记,并缴纳市租,其专门的户籍称为市籍,商人应入市籍,一入市籍则不得为官。
措施: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作用:这些政策有效地避免了因商人非法牟利对恢复经济造成阻碍。
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促进西汉国力的强盛。
3、中唐以来,重农抑商的政策有了某种松动。
唐太宗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同时朝廷对海外贸易的鼓励,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但是商人实际上没有取得自由民的平等地位。
4、宋代:商人遭歧视开始转变(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宋朝手工业的发展促使商业繁荣,统治者改变了西汉以来的抑商政策,商人社会地位得到提高,富商地位显赫,官吏兼营商业者很多,促使了商业的繁荣。
唐代安史之乱后,吐蕃、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相继崛起,隔断了宋朝与国外的陆路联系,东南海路成了宋朝对外贸易的唯一通道,海路贸易更加兴盛,促进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的进步;宋代是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的时期。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税收政策
税收种类Biblioteka 税收优惠古代中国的税收主要包括田赋、人头 税等,根据不同地区和不同农作物制 定不同的税率。
政府为了鼓励农业生产,会给予农民 一定的税收优惠,如减免税收、缓征 等。
税收征收
税收由地方政府负责征收,征收时要 考虑农民的负担能力,避免过度征税 。
02
商业政策
商业管制
商业管制政策
古代中国政府对商业活动实施 了严格的管制,包括商人的身 份限制、经营范围限制以及税
04
财政政策
税收政策
农业税
古代中国以农业为主,农业税是政府的主要税收来源。
商业税
随着商业的发展,商业税逐渐成为政府的重要税收来源。
盐铁专卖
为了控制重要的资源,政府实行盐铁专卖制度,对盐和铁进行垄 断经营。
国家财政支
军事开支
古代中国的战争频繁,军事开支 是财政支出的重要部分。
官吏俸禄
为了维护官僚体系的运转,政府需 要支付大量官吏的俸禄。
土地税制
政府根据土地面积和产量 征收土地税,以保障国家 的财政收入。
水利政策
水利建设
古代中国重视水利工程建 设,修建大量水利工程以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水资源管理
政府设立专门机构管理水 资源,制定用水计划,确 保农业灌溉用水。
水权分配
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分配水 资源,优先满足农业灌溉 需求,确保农业生产稳定 。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汇报人:
202X-01-01
• 农业政策 • 商业政策 • 手工业政策 • 财政政策 • 人口与资源政策
01
农业政策
土地政策
01
02
03
土地分配
在古代中国,政府采取均 田制,将土地按人口数量 平均分配给农民,确保农 民拥有一定的土地资源。
原创2: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社会问题: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 影响国家财政收入。
抑制措施:北魏至唐前期——均田制 明后期——按人丁和田亩多寡收取赋税
对下图所示内容认识正确的( )
[解析] 图中的“鱼鳞图册
”是明代登记土地的文书,
明代随着租佃制经营方式的
日益普遍化,土地登记越来
A.政府奖励垦荒耕地数量增加的状况 B.地主兼并农民土地的记录 C.农村土地专业化经营的情况
——《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永乐二年,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载海舡,交通 外国,因而为寇。
——《永乐实录》卷二十七
材料三 顺治元年(1644年),清政府颁布“迁海令”,……寸板 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了望,违者死无赦。
——《台湾外记》
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对比中西方近代历史,我们的头脑中不由地浮现出这样的画面——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导言
“重农抑商”作为我国古代的一项经济政策,对于保护农 业生产的发展、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以及维持社会的相对稳 定,都起过积极作用。但是,封建社会后期,“抑商”政策也 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明清 时期为防止倭寇等பைடு நூலகம்侵扰,几度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 政策,使中国错失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良机,逐渐 落后于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
请思考: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雇佣③
充足资金的作坊
经营
主、商人①
利润
手工工场 ⑤
劳动
自由的劳动力②
工资
被雇佣④
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雇佣关系的出现
探究: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
历代统治者的经济政策)

历代统治者的经济政策(或促农措施)●知识梳理▲经济政策:1、春秋:(略)。
2、秦国:商鞅变法规定: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禁止弃农经商。
3、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
4、西汉:刘邦实行休养生息,士兵复员生产,归还逃亡者田宅;释放奴婢为平民;减轻田租。
文帝、景帝继续实行。
汉景帝说:“农业是天下的根本,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麻”。
5、东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田租;废除王莽时的苛捐杂税。
6、三国:蜀国诸葛亮实行减轻赋税、奖励农耕政策;曹魏重视保护农桑。
7、南北朝:刘宋注意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负担;北魏孝文帝推行均田制,保证农民得到一定土地。
8、唐朝:唐太宗“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即民本思想)。
沿用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
武则天奖励农业生产。
唐玄宗前期重视农业生产。
9、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政府积极推广占城稻,促进南北农作物的交流。
10、金:金世宗推行一些促进农业生产的措施,利用黄河故道屯田;减免受荒地区的租税。
11、明朝:明初奖励垦荒,减免赋役,实行屯田;推广植棉。
12、清朝:奖励垦荒;宣布“更名田”;实行“摊丁入亩”。
同时实行抑商政策:对商品征收重税,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的规模;禁止海外贸易,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认识1、以农立国思想的原因分析:①有利于安定民生,从而有利于稳定和巩固统治地位。
②农业是国家富强的基础和财政收入的主要源泉。
③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和市场。
④农业有利于稳定人员,保证兵源,为战争提供物质基础。
2、重农抑商政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①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也起了推动作用,②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特别是在战国时期对小农经济、封建社会的确立起了积极作用。
③使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处于自然经济的闭塞状态,对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利,特别是在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以后,重农抑商政策就严重阻碍了社会发展,成为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重要原因。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和经济政策演变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和经济政策演变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和经济政策演变中国古代是一个历史悠久、文明灿烂的古国,其独特而复杂的土地制度和经济政策演变对其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本文中,我将对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和经济政策的演变进行深入探讨,并分享个人观点和理解。
一、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1. 原始公社制度在中国古代的原始社会阶段,人们以部落公社为单位,共同拥有土地资源。
这种原始公社制度是人类最早的土地制度形式之一。
原始公社制度的特点是土地资源的共有制,每个人有平等的使用权,但没有私有制。
2. 封建土地制度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中国进入了封建社会阶段,封建土地制度逐渐形成。
在封建社会中,皇权与土地所有权紧密结合,土地被分封给地方领主或贵族,形成了土地私有制。
3. 均田制在中国古代,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减轻贫富差距,均田制在某些时期得到了推广。
均田制是根据家庭人口数量分配耕地的制度,以实现社会公平和平等,减少不平等现象。
4. 井田制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中国古代井田制度逐渐兴起。
井田制度的特点是将土地划分为若干个井田,每个井田由一户或多户农民共同耕种,分享收成。
这种制度通过合作共享来增加农田的产出,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5. 分田制在中国古代的一些时期,为了应对社会危机和人口增长,推行了分田制。
分田制是将大片的公共耕地分割给农民个体使用,增加了农民的土地所有权,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二、古代经济政策的演变1. 农业重视政策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的国家,农业生产是经济的基石。
在古代中国,各个朝代都非常重视农业发展并出台了相应的经济政策,如鼓励农民种植粮食、提升农业技术水平、加强灌溉工程建设等。
2. 商业与贸易政策随着时间的推移,商业与贸易在中国古代的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秦汉时期及以后的经济发展中。
为了促进商业与贸易的繁荣,古代中国出台了一系列相应的政策,如降低关税、开通商业通路、鼓励私人经商等。
3. 财政和税收政策财政和税收政策在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广泛涉及农业、商业、税收和贸易等方面。
历史上,中国的统治者采取了多种政策来推动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
本文将对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进行探讨,以了解这些政策对中国古代社会和经济产生的影响。
一、农业政策古代中国一直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支柱。
为了鼓励农民生产,统治者通过一系列政策推动农业发展。
首先,他们采取了农田制度,将土地分配给农民,确保他们有足够的土地来种植粮食和蔬菜。
其次,他们实施了减税和免税政策,以减轻农民的负担,鼓励他们增加农作物的种植。
此外,统治者还颁布了农业技术和灌溉政策,以提高农业生产力和土地的利用率。
二、商业政策古代中国的商业在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促进商业发展,古代中国的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商业政策。
他们设置了交易市场和商业中心,为商人提供了交流和贸易的场所。
此外,他们颁布了商业法规,以确保商人的财产和权益得到保护。
还规定商业税收和关税政策,既融资国家开支,又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三、税收政策税收在古代中国的经济中起到重要的角色。
统治者通过税收来融资,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事业的发展。
古代中国的税收政策包括苛捐杂税、农业税、商业税和人头税等。
这些税收政策对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税收加重了农民和商人的负担,导致了社会不安和经济萧条。
另一方面,税收又为国家提供了财政支持,促进了政府的运作和社会的发展。
四、贸易政策古代中国的贸易政策主要集中在海外贸易和丝绸之路贸易两个方面。
在海外贸易方面,统治者通过设立港口和贸易站点,鼓励外国商人来华贸易。
同时,他们还实施了海禁政策,限制外国对中国商品的进口,以保护国内产业。
在丝绸之路贸易方面,统治者积极倡导和支持丝绸之路的发展,通过这条贸易路线与西方国家进行贸易往来,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繁荣。
综上所述,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涉及农业、商业、税收和贸易等多个领域。
这些政策为中国古代社会带来了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
然而,也有一些政策对农民和商人造成了一定的负担。
中国古代经济制度与财政政策

中国古代经济制度与财政政策中国古代经济制度与财政政策对于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古代,中国经历了多种不同的经济制度和财政政策的变革,这些变革直接影响到了国家的经济繁荣和人民的生活水平。
一、封建经济制度与财政政策在中国古代,封建经济制度占据主导地位。
封建社会中,土地是基本的生产工具,君主和地主阶级通过租佃关系控制土地,从农民那里征收租税。
这种经济制度下的财政政策主要是以农业税为主,通过对土地的控制和收取租税来维持财政收入。
二、商业经济制度与财政政策随着商业的兴盛,商业经济制度逐渐成形。
商业经济制度下,商人、手工业者和农民自愿组成商会和行业组织进行市场交易,私人财产获得更多的保护。
财政政策上,国家开始采取积极的政策鼓励商业发展,比如减免商税、推行货币制度等,提高了财政收入和国家的财富。
三、农业经济制度与财政政策尽管商业经济发展迅猛,但在古代的中国,农业经济一直是经济的基础。
农业制度中,土地是农民的主要生产资料,农民根据土地的使用权来进行农业生产。
财政政策方面,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农民的利益,比如减免农业税、提供灾害救济等,以维持农民的生产热情和国家的粮食供应。
四、国家垄断经济制度与财政政策在中国古代经济制度中,国家垄断经济也占据了一定的地位。
国家对于某些重要的产业和产品进行垄断,并通过税收、征役等手段获取收入。
财政政策上,国家对垄断经济的管理更加严格,以确保国家的财政收入和经济稳定。
五、改革开放与财政政策20世纪以后,中国开始进行改革开放,经济制度和财政政策也发生了重大转变。
中国逐渐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注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同时,财政政策也发生了变化,国家加大了对科技、教育、社会福利等公共事业的投入,并通过减税、优惠政策等鼓励企业发展。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与财政政策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所变化,但目标都是为了保障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福祉。
无论是封建经济还是商业经济,农业经济还是国家垄断经济,每一种经济制度都有其独特的财政政策来支持和维持其运行。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4、表现
(1)战国:确立重农抑商原则,奖励耕织
(2)秦:对经济生活的控制相当全面和 具体(统一度量衡、货币)
(3)汉:商人赋税加倍;商人不得衣丝 乘车;汉武帝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 商业(盐铁官营);商人入市籍;
(4)唐:商人入市籍依然实行;市的设 立和废止都取决于朝廷;所有市都是朝 廷设官管理的官市;交易时间受限;
(5)明清: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5、影响
积极影响:
推动农业发展,从而巩固封建统治。
消极影响:
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尤其是明清 时期,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 芽的发展,从而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1、含义: 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 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的政策
第4课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对内:重农抑商 政策
对外:海禁和闭 关锁国政策
对内:重农抑商 政策
对外:海禁和闭 关锁国政策
资 本 主 义 萌 芽 缓 慢 发 展
一、重农抑商政策
1、确立:商鞅变法(战国时期)
2、含义:鼓励农耕,限制商业和 手工业的发展
3、目的
农民
品性
商人
(朴实) (安土重迁)
流动性
2、原因:
材料: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 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 国。 ——《明太 祖实录》卷139
材料:1656年六月,顺治帝发布申严 海禁敕谕,命令从天津至广东沿海各 地,一律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有与 郑氏等反清势力贸易者, “不论官 民,俱奏闻处斩……,不许片帆入江, 一贼登岸。”。顺治十八年(1661年), 更强行将江、浙、闽、粤、鲁等省沿 海居民分别内迁三十至五十里,设界 防守,严禁逾越。
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与发展状况

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与发展状况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期间所施行的经济政策对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先秦时期,井田制是主要的土地制度。
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种制度逐渐瓦解。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进行变法改革,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影响最为深远。
商鞅废除了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这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同时,重农抑商政策也在此时初步形成。
秦国重视农业生产,鼓励耕织,使得秦国的粮食产量大幅增加,为其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
秦汉时期,大一统的局面为经济发展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环境。
秦朝推行了统一度量衡、货币等措施,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汉朝初期,统治者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和徭役,鼓励农业生产。
文帝和景帝时期,经济得到了显著的恢复和发展,史称“文景之治”。
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增加财政收入,推行了一系列经济政策,如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等。
盐铁官营使得国家掌握了重要的经济资源,加强了对商业的控制;均输平准则调节了物价,稳定了市场。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经济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但这一时期,南方地区得到了初步开发。
由于北方战乱频繁,大量人口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促进了江南地区农业的发展。
同时,南方的商业也有所发展,城市逐渐繁荣起来。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一个繁荣时期。
隋朝开通了大运河,加强了南北经济交流。
唐朝前期,统治者推行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的政策,农业生产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唐朝出现了曲辕犁和筒车等新的农业生产工具,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在手工业方面,分工更加细密,技艺更加精湛。
商业也十分繁荣,长安、洛阳等城市成为了国际性的大都市,还出现了柜坊、飞钱等金融创新。
宋元时期,经济继续发展。
宋朝打破了市坊界限,商业活动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城市经济更加繁荣。
同时,海外贸易发达,政府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在农业方面,引进了占城稻等优良品种,粮食产量进一步提高。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经济政策的变与不变的论述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经济政策的变与不变的论述
案例一:
秦汉以后历代统- -的王朝,所有政治和经济的重要制度, 都是
沿袭战国时代的成就而有所发展。
这种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是先进的,所有保护和发展这种小农经济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是进步的,因而
能够促使社会繁荣、人口增长和文化发达。
但是,秦汉以后,二千多
年来的历代统一王朝始终保持着这种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沿用着战
国的制度,就不免要转化为落后,造成人口、资源、粮食供应之间的矛盾。
如果人口增长而资源不足,地主豪族进行土地兼并,统治者加重赋税徭役,小农经济衰落破坏,引发饥荒,就不免要引|起社会动乱,激
发农民起义。
案例二:
两千多年来中国历史上多次出现“一治一乱”和大起大落的周期性的大循环,都是以小农经济的稳定繁荣和衰落破坏作为关键的。
每
当王朝初期,总是推行保护和发展小农经济的政策, 使社会繁荣,人
口增长。
每当王朝末期,总是由于人祸天灾,造成小农经济的衰落破坏。
周期性的全国大动乱和朝代的兴亡,在大循环中起着调节作用,从而
长期保持小农经济作为主要生产和立国的经济基础,造成社会经济始
终停滞于落后的小农经济,从16世纪以后,中国就日益落后于西方了。
案例三:
变化:经济中心南移
原因:
1、北方环境恶化,适合耕种的土地越来越少
2、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耕具的改进,南方获得了有力的开发
3、五代十国后随着少数民族的入侵和诸多小国的建立,战乱不断,人民困苦而南迁
4、南方在三国孙吴时期,唐朝时期,得到有力开发,为宋朝建立奠定雄厚的经济基础, 受统治者格外重视,南宋时期经济中心正式南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经济政策的调整
1、春秋: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2、战国: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国家承认田地归私人所有,准许土地自由
拍卖;奖励农耕,限制工商业者的活动,禁止弃农经商。
3、秦朝:(1)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
(2)统一度量衡,使长度、容量、重量,都有
统一的标准,便利了经济的发展。
(3)统一货币,把秦国的圆形方孔钱,作为统一的货币,
通行全国;促进了各民族各地区的经济交流。
(4)统一车轨、驰道。
4、两汉:对百姓的管理实行编户制度。
那些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百姓,称为
编户齐民。
编户齐民具有独立的身份,依据资产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兵役。
汉朝田租较轻,但人口税和更赋很重。
(西汉:推行休养生息制度:第一,让士兵复原生产,免除若干年徭役;第二,让战争期
间逃亡的人回家,恢复原有田宅;第三,把因饥饿卖身为奴的人释放为平民,第四,减轻田租,规定十五税一。
这些措施,一方面有利于建立新的封建统治秩序,另一方面也使劳动人民得到一些土地和劳动时间,有利于经济的恢复。
东汉: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下令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还减轻赋税;调整吏治,提倡节俭,鼓励流民返乡垦种。
使东汉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
5、唐朝:唐朝以轻徭薄役的思想改革赋役制度,实行了均田制和租庸调制(规定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一定量的谷物,叫做“租”;交纳定量的绢和布,叫做“调”;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做“庸”),使农民得到一定的土地,纳绢代役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这些在客观上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武则天奖励农业生产,使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唐后期,唐德宗实行两税法,即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租用调和一切杂役、杂税;一年分夏季、秋季两次纳税。
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表明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
而且,两税法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收入,也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
6、五代:周世宗在经济上,招抚流民,垦种荒田;核定田亩,均定租税,减免苛敛;裁汰僧尼,使政府控制的土地和劳动力大为增加。
7、明朝:1581年,明朝大学士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即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把从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一条鞭法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同时也说明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
8、清朝:康熙帝宣布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耕种的人所有,叫做“更名田”。
②雍正帝时实行“摊丁入亩”(把丁税摊入田亩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征收“地丁银”,从康熙帝统治的中期起,农业生产逐步恢复和发展起来,各地农民开垦了大量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