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患者能不能使用间充质干细胞?
北联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MSC)可作为脑肿瘤药物的输送载
癌症是一种由于细胞过度分裂而可以在我们身体的任何地方发展的疾病。
位置和细胞类型会影响病因、症状、严重程度和治疗方法。
在脑肿瘤中,超过75%的成年人受到胶质母细胞瘤的折磨,诊断后的平均生存率只有两年,治疗策略的进展有限且具有挑战性。
这些主要是由于血脑屏障(BBB)阻塞,使得静脉内的化疗化合物难以通过,而且这类癌症相对罕见,因此很难吸引制药公司大力研发此类药物。
目前,手术、放疗和化疗是抗击脑癌的一线治疗方法。
然而,这些疗法经常导致患者的健康状况恶化、肿瘤复发或扩散到其他器官。
这些和其他因素促使研究人员改进脑肿瘤治疗方法。
间充质干细胞(MSCs)作为传递系统是一种很有前途的脑癌治疗方法。
尽管BBB阻止白细胞通过它,但它在炎症期间会受到损害,从而使这些细胞被运输并定向到发炎部位。
同样,静脉注射的MSCs可以通过BBB并从其归巢特性中靶向受伤部位。
由于其非侵入性给药途径和归巢特性,研究人员开始对MSCs产生兴趣并将其用作药物递送方法。
基于MSC的药物输送系统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策略(见图)。
例如,TNF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改造的MSC可用于直接触发癌细胞凋亡;用化疗药物引发的MSCs表现出抗肿瘤和抗血管生成作用;MSCs表达免疫调节物质如IL-2和IFN-β可以减缓肿瘤生长;腺病毒和麻疹病毒是溶瘤病毒,优先在肿瘤细胞中繁殖,通过再感染阶段增加抗肿瘤作用;组织或肿瘤特异性前药,使用某些酶工程MSC将非活性物质转化为可以破坏肿瘤的物质。
总之,巨大的研究努力已经产生了各种尖端的治疗方法。
然而,安全保证、非靶向细胞的归巢问题、大量人群研究和长期随访也是使研究人员能够研究和开发MSCs药物递送治疗的重要方面,以确保患者的缓解和健康.。
基于间充质干细胞的药物递送策略。
间充质干细胞临床应用案例
间充质干细胞临床应用案例干细胞是一种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能力的细胞,可以分化为多种不同类型的细胞,因此被广泛用于临床应用。
其中,以间充质干细胞为代表的干细胞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
下面将列举一些间充质干细胞在临床应用中的案例。
第一,间充质干细胞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具有促进血管生成和修复受损心肌的能力,因此被用于治疗心肌梗死、心衰等心血管疾病。
临床实践中,通过注射间充质干细胞可以改善患者心功能,减少心肌损伤,提高生存率。
第二,间充质干细胞在骨科领域的应用。
间充质干细胞可以促进骨组织再生和修复,因此在骨折愈合、骨缺损修复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临床研究表明,通过植入间充质干细胞可以促进骨折愈合,加速骨缺损修复,提高手术成功率。
第三,间充质干细胞在皮肤修复和再生领域的应用。
间充质干细胞具有促进皮肤再生和修复受损皮肤的能力,因此被用于治疗烧伤、创伤等皮肤损伤。
临床实践中,通过植入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加速伤口愈合,减少疤痕形成,提高皮肤再生能力。
第四,间充质干细胞在免疫调节和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应用。
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调节免疫系统功能的能力,可以抑制炎症反应、促进免疫耐受,因此被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临床研究表明,通过输注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减轻炎症反应,改善患者症状,延缓疾病进展。
第五,间充质干细胞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间充质干细胞可以促进神经细胞再生和修复受损神经组织,因此被用于治疗中风、脑损伤、帕金森病等神经系统疾病。
临床实践中,通过植入间充质干细胞可以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减少神经损伤,提高生活质量。
第六,间充质干细胞在器官移植领域的应用。
间充质干细胞可以促进器官再生和修复,减少移植排斥反应,因此被用于器官移植后的免疫调节和组织修复。
临床研究表明,通过输注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减少移植排斥反应,提高移植器官存活率。
第七,间充质干细胞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实体瘤_0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实体瘤目的:观察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联合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APBSCs)移植治疗恶性实体瘤,探索肿瘤治疗学的新方法。
方法:采用无血清培养体系体外培养MSCs,预处理方案为全身照射加大剂量化疗或大剂量化疗,将自体骨髓MSCs与APBSCs共移植治疗13例恶性实体肿瘤患者(联合移植组),并与同期进行的13例未联合MSCs的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恶性实体瘤患者(对照组)对比,动态观察移植后造血恢复,及移植相关并发症。
结果:联合移植组的患者造血恢复中性粒细胞≥ 0.5×109/L时间平均13.31d,血小板≥ 20×109/L时间平均14.25d,较对照组恢复快(P 0.05)。
结论:自体MSCs 与APBSCs联合移植治疗恶性实体瘤安全可行,移植后造血重建快,无明显副作用、肝功能损害恢复快。
标签:间充质干细胞;造血干细胞;移植;实体瘤课题编号:2011SK3075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支持下大剂量化疗(HDC)技术是近年来恶性肿瘤治疗学的重要进展,其治疗反应率明显优于常规化疗已被多数文献报告证明,但已有研究显示[1],细胞毒性药物和放射治疗能严重破坏骨髓微环境,尤其是基质细胞,其损伤持久而难以恢复,故单纯进行HSCT患者造血重建困难,造血重建的速度与质量是移植技术成功的关键。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骨髓基质细胞的前体细胞,它与骨髓微环境有密切的关系,MSCs具有多向分化潜能,能被诱导分化为骨髓微环境成分,如骨、脂肪和基质等,在长期骨髓细胞培养中,体外扩增的间充质干细胞(MSCs)具有支持长期培养启动细胞(LTCIC)的功能[2],2006年5月至2009年03月,笔者采用自体骨髓MSCs和APBSCs联合移植治疗恶性实体瘤,观察其可行性、有效性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探索MSCs 和APBSCs联合移植+HDC治疗恶性实体肿瘤。
DC-CIK与间充质干细胞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DC-CIK与间充质干细胞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雷茜;谭小军;刘丽【摘要】Malignant tumor is one of the diseases with the highest mortality at present .The biological immunotherapy therapy as an important adjuvant therapy of malignant tumors to the three conventional treatments ,has demonstrated excel-lent anti-tumor properties and the ability to enhance the immune system in patients withcancer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re pluripotent stem cells with self-renewal and multilineage differentiation potential ,which can inhibit graft versus host reac-tion,and have a direct inhibitory effect on tumor growth. Because of its unique advantages, the combination of biological immune therapy and stem cells has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 but there is mutual inhibition between the two meth-ods.How to combine the two methods to achieve the best effect of the treatment of cancer is still in an immature stage .A large number of basic experiments are needed to explore the best combination of the two methods ,and provide a basis for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s .%恶性肿瘤是目前病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而生物免疫疗法作为恶性肿瘤三大常规治疗后的重要辅助治疗,在临床上表现出很好的抗肿瘤特性及重建与增强肿瘤患者的免疫系统的能力.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群具有多向分化及自我更新能力的多能干细胞,并具有抑制移植物抗宿主反应的作用,同时也具备直接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生物免疫疗法与干细胞联合应用因具有其独特的优势而越来越受关注,但两者联合的同时存在相互抑制作用.对于两者如何联合来发挥各自的最大优势,并进行肿瘤的治疗仍处于不成熟阶段,故需大量的基础试验来探索两者的最佳联合方式,并为临床的应用提供依据.【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7(023)005【总页数】5页(P921-925)【关键词】肿瘤;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间充质干细胞【作者】雷茜;谭小军;刘丽【作者单位】南华大学,湖南衡阳421000;湘潭市中心医院生殖中心,湖南湘潭411000;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超声科,长沙 410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0.54根据2015年全国肿瘤登记中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癌症死亡数达218.7万例,其中肺癌是发病率和病死率最高的肿瘤,其次为胃癌、食管癌和肝癌[1]。
间充质干细胞在癌症治疗中的不同作用FrontBioengBiotechnol
间充质干细胞在癌症治疗中的不同作用FrontBioengBiotechnol间充质干细胞(MSCs) 是再生医学中最常用的细胞类型之一。
大量研究表明,基于 MSC 的疗法对治疗不同疾病具有有益效果,包括神经系统疾病、心脏缺血、糖尿病以及骨骼和软骨疾病。
然而,MSCs 在癌症中的治疗潜力仍然存在争议。
虽然一些研究表明 MSCs 可能有助于癌症发病机制,但新的数据报道了 MSCs 对癌细胞的抑制作用。
由于这一现实,在计划基于 MSC 的癌症治疗之前,需要持续努力了解 MSC 何时促进或抑制肿瘤发展。
在此,我们概述了 MSC 在再生医学中的治疗应用以及协调组织修复的过程,特别强调了癌症,包括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此外,我们将讨论有关 MSC 在肿瘤治疗中的双刃剑的当前证据以及基于 MSC 的抗癌剂递送系统的最新进展。
本文原文此前发表在Front Bioeng Biotechnol 发表,原文作者Abdelkrim Hmadcha、 Alejandro Martin-Montalvo等来自西班牙安达卢西亚分子生物学和再生医学中心(CABIMER),文章内容节选如下。
Image Credit: PromoCell间充质干细胞的治疗潜力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大量研究在临床前研究中使用基于 MSC 的疗法来治疗许多不同的病理,包括神经系统疾病、心脏缺血、糖尿病以及骨骼和软骨疾病。
MSCs 的治疗潜力首先是由它们向受损组织迁移的固有能力介导的。
然后,移植的细胞分泌具有免疫抑制、抗凋亡、抗纤维化、血管生成和抗炎作用的生物活性介质,例如生长因子、细胞因子和细胞外囊泡。
例如,一项使用新生中风大鼠模型的研究表明,鼻内递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减少梗塞面积、灰白质损失和运动障碍。
这些有益效果部分可以通过移植大鼠缺血半球细胞增殖增加来解释。
在弗里德赖希共济失调的小鼠模型中,鞘内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释放与神经元存活有关的神经营养因子 Neurotrophin-3、Neurotrophin-4 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来改善运动功能并延缓神经退行性变。
MSC功能和应用
• 化疗药物(环磷酰胺)损伤大鼠卵巢,导致大鼠卵巢功能受损(卵巢滤 泡变小),给予腹腔注射间充质干细胞后,通过旁分泌机制,分泌的细 胞生长因子(VEGF、IGF-1、HGF)直接修复损伤的卵巢组织,使得 损伤的卵巢功能得到恢复。
• 间充质干细胞也能阻断化疗药物(白消安)对雄性大鼠精子发生功能的 损伤,有效地恢复雄性大鼠的生育功能。
03
肿瘤常规治疗“三足鼎立”
放疗
化疗 手术
• 常见的毒副作用:
• 1.骨髓抑制:骨髓中血细胞前体活性下降,血流里的红细胞和白细 胞都源于骨髓中的干细胞,血液中红细胞寿命短,需要不断补充, 放化疗都是针对快速分裂的细胞,因而常常导致正常骨髓细胞受损, 造成骨髓抑制。
• 2.口腔、肠道溃疡:化疗药物对口腔黏膜上皮细胞具有直接损伤作 用,化疗后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破坏口腔黏膜组织更新,中性粒 细胞减少,引起口腔黏膜损坏。
Thank You
放映结束 感谢各位的批评指导!
谢 谢!
让我们共同进步
给大鼠腹腔放射性照射(放疗)后,大鼠出现腹泻、血便、肠粘连、肠溃 疡和疤痕组织增生、肠黏膜的绒毛组织收到严重破坏而不能自我恢复;但 是,给予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后,肠绒毛组织修复良好、溃疡愈合,而且不 出现肠粘连,大鼠的存活率明显提高。注射的间充质干细胞也能迁移到照 射部位,促进放射性照射导致的皮肤烧灼伤的愈合。
应用
心梗、中风等各种炎症 GVHD、类风湿性关节炎、 自身免疫性肝炎、移植排斥 各种炎症 移植排斥
02
临床研究: 对可能有效的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作出评价。(未用 于人体) 临床应用: 指任何在人体(病人或健康志愿者)进行药物的系统性研究, 以证实或揭示试验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及/或试验药物的 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目的是确定试验药物的疗效与安 全性。临床试验一般分为Ⅰ、Ⅱ、Ⅲ、Ⅳ期临床试验。(试 验对象是病人)
干货间充质干细胞功能及应用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Annu Rev Pathol 2011;6457-478
无处不在
牙髓
外周血
脐带
MSC
胸腺 羊膜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骨髓
脂肪
脐带血
富含MSC的人体组织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图片来自网络
年龄与骨髓MSC含量的变化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稳定性评价
P30
Although hUC-MSCs with genomic alterations do not undergo malignant transformation, periodic genomic monitoring and donor management focusing on genomic stability are recommended before these cells are used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s. (Cell Death Dis 2013;4e950)
稳定性评价
微生物
• 病毒 • 细菌 • 支原体
辅料素
• 内毒素 • 胎牛血清残留
生产工艺
稳定性评价
P14
P18 Array-CGH and cytogenetic analyses showed that BM-MSCs expanded in vitro did not show chromosomal abnormalities. Telomerase activity and hTERT transcripts were not expressed in any of the examined cultures and telomeres shortened during the culture period. (Cancer Res 2007;67(19):9142-9149)
间充质干细胞
MSC在自身免疫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治疗基础: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系统性 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甲状腺机能 亢进、I型糖尿病等)目前方法是使用免疫 抑制药物抑制免疫系统表达。MSC具有良好 的免疫调节作用。
MSC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机制:分化为心肌细胞;促进血管新 生;旁分泌机制;抑制心室重构;激 活内源性修复机制,引起干细胞龛的 再生 。
++
来源易,细胞
数量较多,但
+
++
++
++ 体外优化培养
后是否能适应
体内的环境还
有待研究
常 间充见质干干细细胞
间充质干细胞克服了其 他一些干细胞的缺陷
不容易获得 分离困难
伦理学问题
单向分化
All kill!
MSC主要功能
免疫
调节
支持
促血管
造血
新生
基因 组织 治疗 修复
组织修复:(骨骼肌系统再生)
Bad News
一位患有狼疮性肾炎的患者,接受了干细胞治 疗。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就出现了肾衰竭,检查 后发现,在接受干细胞注射的肾脏部位出现了 奇怪的肿块与损伤,其后证明它们是骨髓和血 管组织的混合物。此外,她的肝脏和肾上腺也 出现了相同的肿块。两年后她因肾坏死死亡。 对于这些肿块的一个解释是:这些肿块来自注 射的干细胞。
*临床应用:急性心肌梗死;缺血性心 肌病;慢性心功能不全。
MSC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临床应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小儿脑 瘫);神经变性疾病,如肌萎缩侧索化症(ALS)、帕 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
*干细胞可释放神经营养因子及重建运动神经元微环境 等机制来保护濒死的运动神经元。
间充质干细胞
2004年,Le Blanc等报道了首例半相合异基因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GVHD获得成功,其后又报道了异基因配 型不合的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GVHD的有效性,并且认为在应用间充质干细胞治疗GVHD不需要严格的配型,其后 又有多篇异基因未经配型的MSC治疗GVHD、促进造血重建的报道,其MSC来源涉及骨髓、脂肪、牙周等。美国FDA 已批准了近60项临床试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迄今的研究表明,脐带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不但能够成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理想替代物,而且具有更大的 应用潜能。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表达多种胚胎干细胞的特有分子标志,具有分化潜力大、增殖能力强、免疫原性低、 取材方便、无道德伦理问题的限制、易于工业化制备等特征,因此有可能成为最具临床应用前景的多能干细胞 。
发现过程
一、具有强大的增殖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在适宜的体内或体外环境下具有分化为肌细胞、肝细胞、成骨细 胞、脂肪细胞、软骨细胞、基质细胞等多种细胞的能力。
二、具有免疫调节功能,通过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及产生细胞因子抑制T细胞的增殖及其免疫反应,从而发挥免 疫重建的功能。
间充质干细胞在肿瘤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MS s 个 概 念 是 由 Fi es i 他 的 同 事 在 四 十 多 C这 r dnt n和 e e
在许多与组织损伤部位相同的炎症介质 , 而这些 炎症 介质正
是 吸 引 M C 到 达 肿 瘤 部 位 的 重 要 因 素 。涉 及 MS s 移 的 Ss C 迁
C 4 、L D D 5一 H A— R一、D 3 C 9 、 D 0 ; C 7 、 D 0 C 15 ③具有 向成骨 细胞 、 软骨细胞 、 肪细胞 分化 的潜能 。当机体某 个部位 脂 受 到损 伤或发生慢性 炎症时 , 具多 向分化 潜能 的 M C 及其 Ss 衍生 因子 , 向受 损部位 募集 , 与组 织 的重建 。Bo e 首 会 参 r r w 次将 MS s C 应用到 肿瘤 细胞 的 追踪及 杀 灭上 , 开创 了 MS s C
那么 , S s M C 是通过怎样 的信 号 网得 知并 到达 肿瘤 所在
部 位 的 呢 ?关 键 的 秘 密 在 于 炎 症 介 质 。在 肿 瘤 微 环 境 中 , 存
年前提 出的… 。MS s C 普遍具有 的特性 : 黏附塑料 的特性 ; ①
② 表 型: D4 C 1 一或 C 1 b C 9 D 1 一、 D1 一或 C 7 a一 C 3 、 D 9 、 D 4一
一
,
骨髓来源 的间充质干细胞 , 在肿瘤 的发生发展 中有着不可忽视 的作用 。本文 对问充质干 细胞 与肿瘤 发
间充质干细胞对恶性肿瘤影响的研究进展
自2 0世 纪 7 O年 代 Fine s i Ⅲ 现 骨 髓 间 充 质 干 r dnt n等 发 e e
细 胞 ( M— C ) 来 , MS s的研 究 逐 渐 深 入 。现 已研 究 B MS s 以 对 C 发 现 , C 不仅 存 在 于骨 髓 中 , 且 还 存 在 于其 它 许 多 组 织 MS s 而 中, 胚胎 、 带血 、 如 脐 脐带 、 盘 、 肪 组 织 等 。根 据 国际 细 胞 胎 脂
质 细 胞 衍 生 因子 一 (to lcl— e v d fc0- S 一 ) 1 srma el d r e a tr 1。DF 1 的 i
治 疗 学 会 的标 准 , S s的 确 定 需 符 合 下 列 条 件 [ ① 可粘 附 MC 2 1 : 于 塑 料 培 养 皿 上 贴 壁 生 长 ;② 细 胞 表 面 抗 原 表 型 C 4或 D1
疫 调 节 等功 能 , 床 已 被 广 泛 应 用 于 脊 髓 损 伤 、 尿 病 足 和 临 糖
一
些 自身免 疫 性 疾 病 的 治疗 。近 年 来 MS s C 对恶 性 肿 瘤 影 响
胶 质 瘤 、 aoi 瘤 、 腺 癌 、 肠 癌 等 9 Kps肉 乳 结 1 管 MS s 恶 。尽 C对 性 肿瘤 细 胞 的 趋 向性 是 明 显 的 ,但 其 作 用 机 制 目前 仍 不 清
・
75 0・
匿药盘查 2 生 月 筮 2 鲞 第 0 期 0Q 2 8
Pa J e r M d&P anV1 7 21—8 0 c hH . 02, 00 0 . N
综 述 与讲 座
间充质 干细胞对恶性肿瘤影响的研究进展
李福 泉 综 述 . 兆桐 审 校 卢
干细胞治疗各种疾病
干细胞治疗糖尿病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已经成功应用到临床并且是国际最前沿的治疗技术,细胞治疗一方面可以对患者的胰岛功能进行恢复,另一方面也可以对胰岛素抵抗进行调整,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治疗后不会产生任何并发症和副作用且可以提高身体免疫力、摆脱终身药物的治疗。
此种技术的治疗效果是多种疗法中最显著的。
1.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在血液内提取相应干细胞体外分离、纯化、扩增后经静点或介入等方式输入到患者体内,促进受损胰岛组织细胞的再生、修复,从而达到功能重建的目的。
2.间充质干细胞移植:间充质干细胞(MSC)是一种骨髓来源的具有多功能分化能力的细胞。
通过采集自体或供体的干细胞,扩增培养后,再由多种途径输入患者体内。
干细胞自身多功能分化的特性,促进受损胰岛组织细胞的再生、修复,从而达到功能重建的目的。
干细胞治疗乙肝的三大重要原则第一是抗病毒;第二是提高免疫力;第三恢复肝功能。
掌握这三大原则,乙肝才能谈到转阴问题。
这里几丁聚糖占了两项。
恢复肝功能,既是恢复肝脏排毒功能,在病理变化上讲,就是提高排毒功能。
单纯靠几丁聚醣治疗乙肝是不行的,它毕竟不是药物,是提高免疫力的一种食品,配合比较好的抗病毒的药物,发现许多乙肝病人转阴了。
卫生部的学者也谈到掌握这三大原则,转阴率可高达20%左右。
干细胞治疗肝硬化机制干细胞是一种未充分分化,尚不成熟的细胞,具有再生各种组织器官的潜在功能,医学界称之为“万用细胞”。
而干细胞技术,又称为再生医疗技术,是指通过对干细胞进行分离、体外培养、定向诱导、甚至基因修饰等过程,在体外繁育出全新的、正常的甚至更年轻的细胞,并最终通过细胞移植实现对临床疾病的治疗。
通过先分离及纯化患者自体骨髓干细胞,然后将干细胞经肝动脉或门静脉输入到患者的肝内,使这些干细胞在肝内“落户”。
由于骨髓干细胞有着很强的“因地分化”特性,所以当骨髓干细胞被移植到患者肝脏组织后,就像种入肝脏的种子,在肝脏微环境调节下“入乡随俗”地分化为肝细胞,新生的肝细胞便承担起病肝不能胜任的工作,从而改善了患者的肝功能。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肿瘤耐药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肿瘤耐药【摘要】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置入人体内,并不会引起排斥反应,并且该干细胞还具有多向分化的优点,在医学领域中,这种干细胞被广泛应用。
本文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相关知识及肿瘤耐药进行分析,针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肿瘤耐药作一综述。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肿瘤耐药;临床研究位于人体骨髓中的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的潜能,在人体实体瘤及血液系统恶性疾病中,骨髓微环境及肿瘤细胞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1]。
本文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特征及其与肿瘤耐药的相关作用机制进行研究,现综述如下。
1 关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1.1 间充质干细胞的定义起初,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被称为成纤维细胞样细胞;在人体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鉴定,可以通过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成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的能力、向中胚层分化的多能性及特征性的阴性及阳性表面标记物进行确定。
在人体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分化成骨、脂肪、肌细胞系几软骨;在人体的骨髓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提供一个微环境,这个微环境可以进行调节,对于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及静止能够起到有效的控制作用。
1.2 间充质干细胞的特征关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其细胞表面标志缺少特异性标志,无论是在人体内,还是在鼠体内,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cd45及cd34均显示为阴性。
人体内的骨髓间充质细胞最典型的表面标志为h细胞黏附分子、5核苷酸酶、内皮糖蛋白、胸腺嘧啶表面抗原、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等表现标志均显示为阳性。
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钝化分离,其组成基础就是上述组合。
另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高度差异性表达的整联蛋白及低亲和力神经生长因子受体等这些表面标志。
在体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现出非常明显的可塑性,在成熟的成骨细胞中,这种可塑性能够保持,因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人体外能够转化为脂肪细胞[2]。
2 骨髓微环境中的间充质干细胞2.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骨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骨髓内,造血干细胞的形成及生长为:骨髓基质细胞通过产生趋化因子、细胞因子进行调节的,同时,骨髓基质细胞还能够通过细胞内信号对造血干细胞的生长进行调节。
肿瘤微环境中上皮–间质转化与肿瘤干细胞的调控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Chinese Journal of Cell Biology2021,43(1): 63-72DOI: 10.11844/cjcb.2021.01.0009肿瘤微环境中上皮-间质转化与肿瘤干细胞的调控朱小辉王嘉健唐磊杨帆丼申荣张继虹*(昆明理工大学医学院,昆明650500)摘要肿瘤微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组织样结构,具有丰富的表型和功能异质性。
不同浓度的趋 化因子、细胞因子与组成肿瘤微环境的细胞间相互作用,可激活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 e s e nchymal transition,E M T)相关的信号通路及控制胖瘤 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s,C S C s)的生成。
E M T的异常激活会促进肿瘤细胞的可塑性,赋予上皮细胞间充质特性,并与癌细胞获得侵袭性的特征密切相关。
C S C s是一类具有高致瘤潜能的细胞群,其能很容易地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与肿瘤内其 他细胞相比具有较强的抗药性。
该文对肿瘤微环境中E M T与C S C的作用机制及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肿瘤微环境;上皮-间质转化;肿瘤干细胞;信号通路The Regulation of 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and Cancer StemCells in Tumor MicroenvironmentZ H U Xiaohui,W A N G Jiajian,T A N G Lei,Y A N G F a n,J I N G Shenrong,Z H A N G Jihong*{Medical School, Kunming University o f S cience and Technology, Kunming 650500, China)Abstract T u m o r microenvironment is a comp l e x tissue-like structure with extensive phenotypic and functional heterogeneity.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chemokines and cytokines interact with the cells that m a k e up the tumor microenvironment,which can activate signaling pathways related to E M T (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and control the generation of C S C s(cancer stem cells).A b n o r m a l activation of E M T can promote the plasticity of tumor cells and e n d o w epithelial cells with mesen c h y m a l characteristics,which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aggressive characteristics of cancer cells.C S C s are a class of tumorigenic potential cells that can easily adapt to the changes in the microenvironment.Moreover,C S C s possess stronger drug resistance than other cells in the tumor.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action mechanisms of E M T and C S C in tumor microenvironment and the research progresses of related signal pathways.Keywords tumor microenvironment;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cancer stem cells;signaling pathway肿瘤微环境(tumor m i c r o e n v i r o n m e n t,T M E)还由许多基质细胞组成,包括癌相关成纤维细胞、是肿瘤细胞赖以生存的复杂环境,除了细胞外基质 内皮细胞、间质干细胞、免疫和炎性细胞等,存在(extracellular matrix,E C M)和各种细胞因子夕卜,它 显著低氧、低p H和高压等生理特点。
间充质干细胞可治疗的九类疾病
疾病解析“疾”,一个病字框,里面是一个“有的放矢”的“矢”。
这个“矢”就是“射箭”的“箭”。
它告诉你,那些从外而来侵害你身体的东西,就像一个人朝你放的冷箭,比如,感冒、风寒、传染病这些外来因素引起的不适就叫“疾”。
再看这个“病”字怎么写?“病”字里面是一个“丙”。
在中国文化当中,“丙”是火的意思。
在五脏器官里,丙又代表心。
所以,“丙火”又可以叫“心火”。
心里感到不适有火,人就得病了,就这么简单。
免疫细胞免疫细胞是白细胞的俗称,包括淋巴细胞和各种吞噬细胞等,也特指能识别抗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淋巴细胞,淋巴细胞是免疫系统的基本成分。
CIK(cytokine-induced killer,中文名:[自体细胞免疫疗法]多种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是将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体外用多种细胞因子(如抗CD3 单克隆抗体,IL-2 和IFN-γ 等),共同培养一段时间后获得的一群异质细胞,由于该种细胞同时表达CD3+和CD56+两种膜蛋白分子,故又被称为NK细胞样T淋巴细胞,兼具有T淋巴细胞被认为是新一代抗肿瘤过继细胞免疫治疗的首选方案,CIK细胞中的效应细胞CD3+和CD56+细胞在正常人外周血中叫少,仅1%-5%。
干细胞干细胞在2018年得到了“两会”的关注,表示:“干细胞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命资源,谁拥有资源谁就拥有未来”,干细胞就像是生命的种子,是一种可以自我更新和再生的多功能细胞而且干细胞对多种疾病的干预治疗效果显著,也被医学称为“万能细胞”,干细胞治疗与以下的9种疾病到底有什么关系?改善和预防糖尿病干细胞治疗糖尿病的原理主要是将提取的干细胞进行体外分离、纯化、扩增后输注到患者体内。
干细胞在胰腺组织微环境的诱导下分化增殖为胰岛细胞,替代受损的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从而达到改善糖尿病的作用。
改善和预防“三高”干细胞治疗中能提高机体应对各种脂蛋白的代谢功能;能有效降低血糖中低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浓度;能显著提高机体糖代谢功能,有效降低血糖水平;能提高机体能量的供给和消耗平衡功能,具有减少血脂、降低血糖等功效,对原发性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血液恶性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
h e ma t o p o i e t i e ma li g n a n c i e s
P A N G Y i l i n , 一,T A N G Y o n g y o n g 一,L I Q i a n 一,X I E J i n g 一,Z A N G X u e f e n g , 。 一,L I U T i n g t i n g 一,Z H A N G
71 4
细胞 与 分 子 免 疫 学 杂 志 ( C h i n J C e l l Mo l I m m u n o 1 ) 2 0 1 3 , 2 9 ( 7
・
论著 ・
文章编 号 :1 0 0 7— 8 7 3 8 ( 2 0 1 3 ) 0 7— 0 7 1 4— 0 5
[ 关键词 ] 间充质干细胞 ; 血液肿瘤 ;细胞 增殖
[ 中图分类号 ] R 7 3 3 , R 3 9 2 - 3 3 ,Q 2 5 3 , Q 2 7 9
[ 文献标 志码 ] A
Ef fe c t s o f h um a n m b u i l i c a l c o r d me s e nc h y ma l s t e m c e l l s o n t h e p r o l i f e r a t i o n o f
o f e i g h t t u mo r c e l ll i n e s f r0 m I e u k e mi a.I y mp h o ma a n d mu l t i p l e my e l o ma / n v i t r o .Me t ho d s Tu mo r c e l l s we r e I a b e l e d wi t h
肿瘤细胞植入治疗方案
一、引言肿瘤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肿瘤发病率逐年上升。
目前,肿瘤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放疗、化疗和靶向治疗等。
其中,肿瘤细胞植入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手段,近年来备受关注。
本文将介绍肿瘤细胞植入治疗方案,包括其原理、方法、优缺点及注意事项。
二、肿瘤细胞植入治疗的原理肿瘤细胞植入治疗是指将具有抗肿瘤活性的细胞或细胞因子直接植入肿瘤组织,通过细胞或细胞因子的抗肿瘤作用,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该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原理:1. 免疫治疗:利用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来识别和消灭肿瘤细胞。
通过植入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细胞或细胞因子,激活人体免疫系统,使其对肿瘤细胞产生特异性攻击。
2. 细胞治疗:将具有抗肿瘤活性的细胞直接植入肿瘤组织,如T细胞、NK细胞等。
这些细胞能识别并杀死肿瘤细胞,同时产生抗肿瘤因子,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3.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将间充质干细胞植入肿瘤组织,通过干细胞的多向分化潜能,分化为具有抗肿瘤活性的细胞,如巨噬细胞、T细胞等,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三、肿瘤细胞植入治疗方法1. 免疫细胞治疗(1)自体T细胞疗法:从患者体内提取T细胞,经过体外培养和基因修饰,使其具有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再将其回输到患者体内。
(2)过继性细胞疗法:从健康人或其他患者体内提取具有抗肿瘤活性的T细胞,经过体外培养和基因修饰后,回输到肿瘤患者体内。
2. 细胞治疗(1)T细胞治疗:将T细胞植入肿瘤组织,通过T细胞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
(2)NK细胞治疗:将NK细胞植入肿瘤组织,通过NK细胞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
3.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1)自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从患者体内提取间充质干细胞,经过体外培养和基因修饰,再将其植入肿瘤组织。
(2)异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从健康人或其他患者体内提取间充质干细胞,经过体外培养和基因修饰,再将其植入肿瘤组织。
四、肿瘤细胞植入治疗的优缺点1. 优点(1)安全性高:肿瘤细胞植入治疗主要利用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和细胞,安全性相对较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肿瘤患者能不能使用间充质干细胞?本文获得东海先生授权探索干细胞丨转载间充质干细胞广泛存在于人体中,而且伴随着人体的整个生命周期,而肿瘤发病率越来越高,而且肿瘤细胞的生长速度远远超过机体的正常细胞,那么,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机体里的间充质干细胞和机体里的肿瘤细胞有什么样的相互作用?1,相互矛盾的动物实验结果1999年,Maestroni等在肺癌和黑色素瘤的肿瘤部位找到间充质干细胞[1]。
随后,间充质干细胞被证明存在于多种肿瘤组织中,包括黑色素瘤[2]、胰腺癌[3]、卵巢癌[4]、结肠癌[5]、乳腺癌[4]、肺癌[6]、恶性胶质瘤[7]和Kaposi肉瘤[8]。
有一些动物实验证明间充质干细胞促进乳腺癌细胞[9]、卵巢癌细胞[10]、黑色素瘤细胞[11]和胃癌细胞[12]的生长。
观察到间充质干细胞促进肿瘤的生长,推测其原因可能在于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生子因子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促进肿瘤组织血管的生成、参与了肿瘤干细胞生子微环境的构建(niche)[13, 14]。
由于间充质干细胞具有低免疫原性和趋化到肿瘤基质的特性,间充质干细胞是一个非常理性的携带抗肿瘤生物活性药物的载体[2]。
间充质干细胞转染抗肿瘤基因后,显示出了良好的抗肿瘤效果,比如转染IFN-β治疗胰腺癌[3]、转染IL-12治疗黑色素瘤和肝癌[15]及胶质瘤[16]、转染IFN-α治疗黑色素瘤[17]、转染IFN-γ治疗白血病、转染NK4治疗肺癌[18]、转染TRAIL治疗乳腺癌[6]和胶质瘤[7]及肺癌[19]、转染溶解瘤细胞的腺病毒治疗卵巢癌[20]。
有意思的是,未经体外转基因处理的间充质干细胞,在一些动物模型上也显示出了抗肿瘤活性,比如Kaposi’s肉瘤[8]、Lewis肺癌和恶性黑色素瘤[1]、结肠癌[21]。
间充质干细胞与Kaposi’s肉瘤细胞相互接触,通过抑制Akt活性,下调Akt的表达,从而抑制了Kaposi’s肉瘤的生长[8]。
联合使用TNF-α、或TGF-β、或IFN-α/β、或内毒素,都没有影响到间充质干细胞对Lewis肺癌和恶性黑色素瘤的抗肿瘤活性[1]。
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上清液(富含生长因子)能下调肝癌细胞和乳腺癌细胞的N FκB的表达水平,从而抑制肝癌细胞和乳腺癌细胞的生长[22]。
间充质干细胞抗肿瘤的活性可能与下调肿瘤细胞的Akt、NFκB和Wnt信号通路相关[23]。
有学者提出,间充质干细胞的来源可能决定了其对肿瘤细胞的反应[23]。
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通过分泌VEGF促进黑色素瘤细胞的生长,然而对胶质母细胞瘤细胞却没有促生长的作用[24]。
但是,也有研究发现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促进胶质母细胞瘤的生长,而脐带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通过提高TRAIL的分泌而抑制其生长[25, 26]。
另外,实验研究所用的肿瘤细胞系也可能会影响了间充质干细胞对肿瘤细胞抑制或促进的作用效果[24]。
2,如何结合人体实验分析间充质干细胞和肿瘤细胞的关系第一,在讨论间充质干细胞与肿瘤的关系的时候,需要抛开动物肿瘤模型给我们带来的知识,因为动物肿瘤模型的建立,需要用到免疫缺陷动物,而没有免疫系统的存在,间充质干细胞分泌大量的营养性细胞因子,难免会促进某些肿瘤细胞的生长。
在一个靶向性很好的抗肿瘤药物,由于其不会出现和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免疫缺陷动物建立的肿瘤模型来评价治疗效果。
但是,在人体内,由于免疫系统的存在,间充质干细胞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细胞,增强免疫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免疫系统的存在与否,严重影响间充质干细胞到对肿瘤的作用效果。
第二,“肿瘤干细胞”这个专业名词的命名,并不意味这这些肿瘤干细胞来源于正常的干细胞[27, 28]。
肿瘤干细胞在自己的巢(niche)里维持自身的更新和持续分化为肿瘤细胞。
不仅正常健康的间充质干细胞不具有形成肿瘤的能力[29, 30],即使是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骨髓的间充质干细胞,也不具有形成肿瘤的能力[40]。
其实很好理解这点,如果正常健康的间充质干细胞能形成肿瘤,那么每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就伴随着肿瘤的生长,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
第三,接受化疗的患者,肿瘤细胞反弹性生长,常常导致化疗的失败和病情的恶化。
但是化疗药物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同样杀伤了机体里的间充质干细胞。
紫杉醇、长春新碱、依托泊苷和阿糖胞苷能损伤间充质干细胞,诱导间充质干细胞的凋亡;但是长春新碱和地塞米松对间充质干细胞的轻度损伤是可以恢复的[31]。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儿童患者接受一定剂量的化疗,损伤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支持造血功能[32]。
接受常规剂量的化疗并不影响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能力[33],但是接受高剂量化疗的患者,其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和增殖能力均降低[34]。
这提示癌症患者接受多次化疗后,肿瘤细胞反弹性生长与间充质干细胞没有关系,因为间充质干细胞同样在化疗过程中受到损伤。
但是,接受化疗的机体里的间充质干细胞是否出现免疫调节功能的损伤,导致有杀伤作用的免疫细胞不能及时再生重建,依然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肿瘤细胞反弹性生长很可能与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调节功能的损伤有密切关系。
第四,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趋化到炎症部位的本能,而肿瘤具有“不能治愈的损伤”(慢性炎症)的特性[35],此特性能吸引体内的间充质干细胞趋化到肿瘤部位[36, 37]。
包括机体里在骨髓和脂肪中的MSC,均会被募集趋化到肿瘤的部位[38, 39]。
因此,在肿瘤组织里发现间充质干细胞的存在,并不意味着间充质干细胞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更可能是间充质干细胞在尝试消除肿瘤部位的慢性炎症,只是限于数量和某种功能的损伤,导致不能有效地清除这个慢性炎症。
总结:在研究间充质干细胞和肿瘤的关系时,必须抛弃动物模型的实验结果和思维,把这两者放到人体中思考更接近真理。
目前的临床(人体)数据尚不能证明间充质干细胞促进肿瘤的生长还是抑制肿瘤的生长,需要临床大样本的严谨的科学研究。
如果抛开“间充质干细胞杀死肿瘤细胞”这样的一个期待,我们在临床上发现输入健康有活性的间充质干细胞能促进肿瘤患者的造血干细胞的造血机能,改善贫血,而且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改善睡眠和饮食,减轻疼痛),能适当延长寿命。
健康有活性的间充质干细胞作为一个治疗手段,应用于肿瘤患者,也许还有争议;但是在肿瘤患者的临终关怀阶段,健康有活性的间充质干细胞能提高生存质量,减轻痛苦,能让肿瘤患者有尊严地走完人生屈指可数的最后一段时光。
参考文献:[1]Maestroni G. J., Hertens E.,Galli P. Factor(s) from nonmacrophage 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 inhibit Lewislung carcinoma and B16 melanoma growth in mice. Cell Mol Life Sci1999;55(4):663-667.[2]Studeny M., MariniF. C., Champlin R. E., et al. 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svehicles for interferon-beta delivery into tumors. Cancer Res2002;62(13):3603-3608.[3]Kidd S., CaldwellL., Dietrich M., et al. 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 alone or expressinginterferon-beta suppress pancreatic tumors in vivo, an effect countered byanti-inflammatory treatment. Cytotherapy 2010;12(5):615-625.[4]Kidd S., Spaeth E.,Dembinski J. L., et al. Direct evidence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 tropism fortumor and wounding microenvironments using in vivo bioluminescent imaging. StemCells 2009;27(10):2614-2623.[5]Menon L. G.,Picinich S., Koneru R., et al. Differential gene expression associated withmigration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s to conditioned medium from tumor cells orbone marrow cells. Stem Cells 2007;25(2):520-528.[6]Loebinger M. R.,Kyrtatos P. G., Turmaine M., et 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of mesenchymalstem cells homing to pulmonary metastases using biocompatible magneticnanoparticles. Cancer Res 2009;69(23):8862-8867.[7]Sasportas L. S.,Kasmieh R., Wakimoto H., et al. Assessment of therapeutic efficacy and fate ofengineered 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s for cancer therapy. Proc Natl Acad SciU S A 2009;106(12):4822-4827.[8]Khakoo A. Y., PatiS., Anderson S. A., et al. Humanmesenchymal stem cells exert potentantitumorigenic effects in a model of Kaposi's sarcoma. J Exp Med2006;203(5):1235-1247.[9]Karnoub A. E., DashA. B., Vo A. P., et al. Mesenchymal stem cells within tumour stroma promotebreast cancer metastasis. Nature 2007;449(7162):557-563.[10]Coffelt S. B.,Marini F. C., Watson K., et al. The pro-inflammatory peptide LL-37 promotesovarian tumor progression through recruitment of multipotent mesenchymalstromal cells.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09;106(10):3806-3811.[11]Djouad F., PlenceP., Bony C., et al. Immunosuppressive effect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s favorstumor growth in allogeneic animals. Blood 2003;102(10):3837-3844.[12]Quante M., Tu S.P., Tomita H., et al. Bone marrow-derived myofibroblasts contribute to themesenchymal stem cell niche and promote tumor growth. Cancer Cell2011;19(2):257-272.[13]Zhu W., Xu W.,Jiang R., et al. Mesenchymal stem cells derived from bone marrow favor tumorcell growth in vivo. Exp Mol Pathol 2006;80(3):267-274.[14]Yu J. M., Jun E.S., Bae Y. C., et al. Mesenchymal stem cells derived from human adipose tissuesfavor tumor cell growth in vivo. Stem Cells Dev 2008;17(3):463-473.[15]Chen X., Lin X.,Zhao J., et al. A tumor-selective biotherapy with prolonged impact on establishedmetastases based on cytokine gene-engineered MSCs. Mol Ther 2008;16(4):749-756.[16]Nakamura K., ItoY., Kawano Y., et al. Antitumor effect of genetically engineered mesenchymalstem cells in a rat glioma model. Gene Ther 2004;11(14):1155-1164.[17]Ren C., Kumar S.,Chanda D., et al. Therapeutic potential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s producinginterferon-alpha in a mouse melanoma lung metastasis model. StemCells2008;26(9):2332-2338.[18]Kanehira M., XinH., Hoshino K., et al. Targeted delivery of NK4 to multiple lung tumors by bone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Cancer Gene Ther 2007;14(11):894-903.[19]Grisendi G.,Bussolari R., Cafarelli L., et al. 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sstable source of tumor necrosis factor-related apoptosis-inducing liganddelivery for cancer therapy. Cancer Res 2010;70(9):3718-3729.[20]Komarova S.,Kawakami Y., Stoff-Khalili M. A., et al. Mesenchymal progenitor cells ascellular vehicles for delivery of oncolytic adenoviruses. Mol Cancer Ther 2006;5(3):755-766.[21]Ohlsson L. B.,Varas L., Kjellman C., et al. Mesenchymal progenitor cell-mediated inhibitionof tumor growth in vivo and in vitro in gelatin matrix. Exp Mol Pathol2003;75(3):248-255.[22]Qiao L., Zhao T.J., Wang F. Z., et al. NF-kappaB downregulation may be involved the depressionof tumor cell proliferation mediated by 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ctaPharmacol Sin 2008;29(3):333-340.[23]Ramdasi S., SarangS., Viswanathan C. Potential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 based application in Cancer.Int J Hematol Oncol Stem Cell Res 2015;9(2):95-103.[24]Kucerova L.,Matuskova M., Hlubinova K., et al. Tumor cell behaviour modulation by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 Mol Cancer 2010;9129.[25]Akimoto K., KimuraK., Nagano M., et al. Umbilical cord blood-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inhibit, but adipose tissu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promote,glioblastoma multiforme proliferation. Stem Cells Dev 2013;22(9):1370-1386.[26]Kang S. G., Jeun S.S., Lim J. Y., et al. Cytotoxicity of human umbilical cord blood-derivedmesenchymal stem cells againsthuman malignant glioma cells. Childs Nerv Syst2008;24(3):293-302.[27]Clarke M. F., DickJ. E., Dirks P. B., et al. Cancer stem cells--perspectives on current statusand future directions: AACR Workshop on cancer stem cells. Cancer Res2006;66(19):9339-9344.[28]Ye X., Tam W. L.,Shibue T., et al. Distinct EMT programs control normal mammary stem cells andtumour-initiating cells. Nature 2015;525(7568):256-260.[29]Wakitani S., OkabeT., Horibe S., et al. Safety of autologous 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cell transplantation for cartilage repair in 41 patients with 45 jointsfollowed for up to 11 years and 5 months. J Tissue Eng Regen Med2011;5(2):146-150.[30]Lalu M. M.,Mcintyre L., Pugliese C., et al. Safety of cell therapy with mesenchymalstromal cells (SafeCell):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clinicaltrials. PLoS One 2012;7(10):e47559.[31]Li J., Law H. K.,Lau Y. L., et al. Differential damage and recovery of human mesenchymal stemcells after exposure to chemotherapeutic agents. Br J Haematol2004;127(3):326-334.[32]Corazza F., HermansC., Ferster A., et al. Bone marrow stroma damage induced by chemotherapy for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in children. Pediatr Res 2004;55(1):152-158.[33]Mueller L. P.,Luetzkendorf J., Mueller T., et al. Presence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n humanbone marrow after exposure to chemotherapy: evidence of resistance to apoptosisinduction. Stem Cells 2006;24(12):2753-2765.[34]Kemp K., Morse R.,Wexler S., et al. Chemotherapy-induced mesenchymal stem cell damage in patientswith hematological malignancy. Ann Hematol 2010;89(7):701-713.[35]Dvorak H. F.Tumors: wounds that do not heal. Similarities between tumor stroma generationand wound healing. N Engl J Med 1986;315(26):1650-1659.[36]Sun X. Y., Nong J.,Qin K., et al. Mesenchymal stem cell-mediated cancer therapy: A dual-targetedstrategy of personalized medicine. World J Stem Cells 2011;3(11):96-103.[37]Pendleton C., LiQ., Chesler D. A., et al. Mesenchymal stem cells derived from adipose tissue vsbone marrow: in vitro comparison of their tropism towards gliomas. PLoS One2013;8(3):e58198.[38]Kidd S., Spaeth E.,Watson K., et al. Origins of the tumor microenvironment: quantitativeassessment of adipose-derived and bone marrow-derived stroma. PLoS One2012;7(2):e30563.[39]Zhang Y., DaquinagA. C., Amaya-Manzanares F., et al. Stromal progenitor cells from endogenousadipose tissue contribute to pericytes and adipocytes that populate the tumormicroenvironment. Cancer Res 2012;72(20):5198-5208.[40]Zhao Z., Tang X.,You Y., et al. Assessment of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 biologicalcharacteristics and support hemotopoiesis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myeloid leukemia. Leuk Res 2006;30(8):993-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