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药剂大概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药剂学: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的生物因素与药物效应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吸收(absorption):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人体循环的过程。

分布(distribution):药物从体循环向各组织、器官或体液转运的过程。

代谢(metabolism)或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

排泄(excretion):药物及其代谢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统称为转运(transport)。

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称为处置(disposition)

代谢与排泄过程称为消除(elimination)

生物药剂学研究影响剂型体内过程的因素,主要是剂型因素和生物因素。

剂型因素:1.药物的某些化学性质2.药物的某些物理性质3.药物的剂型及用药方法4.制剂处方中所用辅料的种类、性质和用量5.处方中药物的配伍及相互作用。6.制剂的工艺过程、操作条件和贮存条件等。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CS)

The rule of five:(当化合物的理化性质满足下列任意两相项时,就会呈现较差的吸收性质)分子量>500Da、氢键供体数>5、氢键受体数>10、油水分配系数logP>5

细胞膜又称质膜

除质膜外,真核细胞中还有构成各种细胞器的膜,成为细胞内膜。

细胞膜和细胞内膜统称为生物膜。

生物膜主要由膜脂和膜蛋白借助非共价键结合而形成。

膜脂主要包括磷脂、糖脂和胆固醇三种类型,功能是提高脂质分子层的稳定性,调节双分子层的流动性,降低水溶性物质的渗透性。

生物膜的性质:1.膜的流动性2.膜的不对称性3.膜的选择透过性

膜转运途经:

1.跨细胞途经:脂溶性药物借助细胞膜的脂溶性、或者特殊转运机制的药物借助膜蛋白(例如,转运体、通道蛋白、受体等);药物吸收的主要途径

2.细胞间途经:一些水溶性小分子物质通过细胞连接处微孔而进行扩散的转运途经

药物的跨膜转运:

1.被动转运:不需要消耗能量,生物膜两侧的药物由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顺浓度梯度)转运的过程。被动转运分为单纯扩散和促进扩散。

单纯扩散的主要途径是跨细胞脂质途经,小分子脂溶性药物可溶于液态脂质膜中,较易扩散透过细胞膜。单纯扩散属于一级速率过程,服从fick’扩散定律dC/dt=(DAK/h)*(C G1-C)

扩散速率=(扩散系数*扩散表面积*油水分配系数/膜厚度)*(胃肠道药物浓度-血药浓度)在某一药物与某一个体的吸收过程中,DAhk都为定值,可用渗透系数P来表示

原式可转化为:dC/dt=PC G1

膜孔转运:物质通过细胞间微孔按单纯扩散机制转运的过程。

通道介质转运:物质借助细胞膜上通道蛋白形成的亲水通道按单纯扩散机制转运的过程。促进扩散:1.促进扩散速率快、效率高2.促进扩散有选择性3.促进扩散有饱和现象4.促进扩散有部位特异性5.促进扩散有竞争性抑制现象

2.主动转运:需要消耗能量,生物膜两侧的药物借助载体蛋白的帮助由低浓度侧向高浓度侧(逆浓度梯度)转运的过程。

主动转运的特点:1.逆浓度梯度转运;2.需要消耗能量,能量来源是ATP水解;3. 载体参与,载体通常对药物结构具有特异性;4.转运速率及转运量与载体数量5.可发生竞争性抑制,结

构类似物,结构类似物竞争载体结合位点,抑制药物的转运;受代谢抑制剂的影响,抑制细胞代谢的物质(如2-硝基苯酚、氟化物等)

膜动转运:通过细胞膜的主动变形将物质摄入细胞内或从细胞内释放到细胞外的转运过程,入胞和出胞作用。

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

乳腺癌耐药蛋白(BCRP)

小肠由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组成。小肠液的pH为5~7.5,是弱碱性药物吸收的最佳环境。小肠黏膜上分布有许多环状褶壁,并拥有大量指状突起的绒毛。绒毛是小肠黏膜表面的基本组成部分。

每个柱状上皮细胞的顶端约有1700条微绒毛,是药物吸收过程进行的区域。

大肠是由盲肠、结肠和直肠组成

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

一、生理因素

胃肠道黏膜还覆盖有粘液,黏液中含有大量水和多种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糖蛋白、黏多糖和血型物质等,其中糖蛋白是其主要成分。

黏液层的厚度大约200μm

水分的吸收对药物的跨膜转运有促进作用,被称为溶媒牵引效应。

一些药物可影响肠道的运行速度而干扰其他药物的吸收。如阿托品、丙胺太林等能减慢胃空速率与肠内容物的运行速率,从而增加一些药物的吸收;甲氧氯普胺可促进胃排空且增加肠运行速率,因减少了其他药物在消化道内的滞留时间而减少这些药物的吸收程度。

食物的影响:

1.延缓或减少药物的吸收:食物除了改变胃空速率而影响吸收外,食物还能消耗胃肠内水分,使胃肠粘液减少,固体制剂的崩解、药物的溶出变慢,从而延缓药物的吸收。

2.促进药物的吸收:脂肪类食物具有促进胆汁分泌的作用,由于胆汁内的胆酸离子具有表面活性作用,可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而促进其吸收。

主要在十二指肠吸收的维生素B2

柚汁抑制肠代谢

被胃吸收的药物经胃冠状静脉。胃网膜左静脉等进入肝门静脉。

*肝首过效应:经胃肠道给药的药物在尚未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前即在肝脏被代谢,而使得进入血液循环的原形药量减少的现象。

肠肝循环:经胆汁排入肠道的药物,在肠道中被重新吸收,经门静脉又返回肝脏的现象。胃肠淋巴系统:药物从胃肠道向淋巴系统转运也是药物吸收的途经之一。淋巴对大分子药物的吸收起重要的作用。

二.药物因素

1.药物的理化性质包括药物的解离度、脂溶性、溶出速率、稳定性

2.K0/w :油/水分配系数

PH分配假说:药物的吸收取决于吸收部位PH条件下未解离型药物的比例和油/水分配系数的假说。

胃肠道pH条件下,因弱酸性pKa较低故在胃中未解离型药物所占比例大,因弱碱性药物pKa 较高故在肠中未解离型药物所占比例大。

药物肠内吸收不符合PH分配假说,一般较高:

1.吸收表面的微环境PH较低,一般5.3左右

2.分子型和离子型药物的平衡转化

3.有膜孔途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