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药剂大概

合集下载

生物农药有哪些 生物农药的优缺点是什么

生物农药有哪些 生物农药的优缺点是什么

生物农药有哪些生物农药的优缺点是什么生物农药是一种广谱、高效、安全的杀虫剂。

它不仅能够有效地防治多种虫害,且不伤害人、畜、家禽。

下面我们介绍生物农药有哪些、以及生物农药的优缺点等相关问题,供参考。

一、生物农药有哪些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标准,生物农药一般是天然化合物或遗传基因修饰剂,主要包括生物化学农药和微生物农药两个部分,农用抗生素制剂不包括在内。

我国生物农药按照其成分和来源可分为微生物活体农药、微生物代谢产物农药、植物源农药、动物源农药四个部分。

按照防治对象可分为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杀螨剂、杀鼠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

在我国农业生产实际应用中,生物农药一般主要泛指可以进行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微生物源农药。

二、生物农药的优缺点1、优点:生物农药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它的安全性,对人畜、环境、天敌等安全。

部分生物农药为活体生物,使用后可以自己繁殖,大大延长持效期,构建生态平衡的新环境。

此外,生物农药来源广,改良潜力大,不容易产生抗药性,诸多方面的优点使得生物农药成为近年来发展的热点。

2、缺点:与化学农药相比,也存在许多本身固有的弱点,比如起效慢、易受温湿度等条件影响、作用成分复杂等。

三、生物农药的使用范围生物农药主要用于防治经济作物的棉铃虫、红铃虫、造桥虫、烟青虫等。

粮食作物的二化螟、三化螟、稻苞虫、稻纵卷叶螟等。

蔬菜类的菜青虫、小菜蛾、菜螟等。

果树类的松毛虫、桃小食心虫、尺蛀、大袋蛾、卷叶蛾等。

防治棉铃虫的适期是:在产卵盛期,即百株卵量达到20粒时开始施药,隔3~4天再施药1次,每代施药2~3次,大发生年适当增加施药次数。

其他害虫如菜青虫、烟青虫、豆天蛾、玉米螟、松毛虫及果树害虫等,可在产卵盛期或幼虫初龄期施药。

四、使用生物农药要“四看”1、看温度。

在25摄氏度~30摄氏度时使用,防效比10摄氏度~15摄氏度时高出1~2倍。

因此,温度低于20摄氏度时最好不使用。

2、看湿度。

环境湿度越高时,防效越好。

粉剂bt在高湿条件下,才能够充分发挥药效。

药剂的分类

药剂的分类

药剂是指用于医疗、保健或治疗疾病的各种化学物质的混合物。

根据其性质和用途的不同,药剂可以分为多个分类。

在本文中,我将详细介绍药剂的几种主要分类及其特点。

1. 化学药剂:化学药剂是由人工合成或半合成的化学物质制成的药物。

它们通常具有明确的化学结构和定义的化学成分。

这种药剂经过严格的实验和临床试验,被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

化学药剂根据其结构和功能的不同,分为多个亚类,如抗生素、激素、镇痛剂等。

2. 生物药剂:生物药剂是由生物技术手段制造的药物,包括基因工程药物、蛋白质药物、抗体药物等。

这些药剂通常是通过改变或增加生物体内的某一基因来产生所需的物质。

生物药剂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生物活性,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如癌症、免疫系统疾病等。

3. 中药剂:中药剂是以中草药为主要原料制成的复方制剂。

中草药经过配伍、炮制等工艺处理后,制成具有一定药效的药物。

中药剂在中国传统医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它们通常具有多种活性成分,能够综合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4. 放射性药剂:放射性药剂是指含有放射性同位素的药物。

这些药剂可分为两类:诊断用放射性药剂和治疗用放射性药剂。

诊断用放射性药剂通常用于核医学检查,如放射性同位素扫描、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等。

治疗用放射性药剂则主要用于放射治疗,如放射性碘治疗甲状腺癌等。

5. 营养药剂:营养药剂是指用于补充人体所需营养物质的药物。

这些药剂通常包括维生素、矿物质、氨基酸等。

它们可以用于预防和治疗营养缺乏症,提高人体免疫力和促进健康发育。

6. 兽药剂:兽药剂是专门用于动物的药物。

兽药剂的分类与人类药剂类似,包括化学药剂、生物药剂、中药剂等。

兽药剂的应用范围涉及畜牧业、养殖业等领域,用于预防和治疗动物疾病,提高养殖效益。

总结起来,药剂可以根据其性质和用途的不同进行分类。

化学药剂、生物药剂、中药剂、放射性药剂、营养药剂和兽药剂是其中几种主要分类。

这些不同类型的药剂在医疗和保健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生物制剂的种类

生物制剂的种类

生物制剂的种类生物制剂是指利用生物技术手段,从生物体内提取或经过基因工程改造获得的一类药物或产品。

它们具有高效、安全、可持续发展等优点,在医药、农业、环保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生物制剂。

一、生物制剂——蛋白质药物蛋白质药物是指以蛋白质为主要活性成分的药物,包括单克隆抗体、重组蛋白、多肽等。

它们能够针对特定的疾病目标,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和效力。

例如,单克隆抗体能够与癌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结合,通过抗体依赖性细胞毒性作用来杀灭癌细胞。

重组蛋白如重组人胰岛素能够替代胰岛素缺乏的糖尿病患者,起到调节血糖的作用。

二、生物制剂——疫苗疫苗是一种预防传染病的生物制剂,通过激活免疫系统,使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或细胞免疫反应,以达到防止疾病发生的目的。

疫苗的制备通常通过培养病原体、杀灭病原体或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获得的抗原。

常见的疫苗有流感疫苗、乙肝疫苗、水痘疫苗等。

疫苗在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是保障公共卫生的重要手段。

三、生物制剂——酶制剂酶制剂是由生物体内提取或经过基因工程改造得到的酶类产品。

酶是一类能够催化生物体内化学反应的蛋白质,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反应效率。

酶制剂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制药、纺织、环保等领域。

例如,纤维素酶可以降解植物纤维素,用于纸浆脱墨和生物质能源转化;蛋白酶可以用于食品加工中的蛋白质水解和婴儿奶粉的制备。

四、生物制剂——生物农药生物农药是利用生物体或其代谢产物作为活性成分的农药,具有低毒、高效、环境友好等特点。

常见的生物农药有微生物农药、植物提取物农药和昆虫激素类农药等。

微生物农药如苏云金杆菌可以杀灭田间的害虫,对环境和人体无害;植物提取物农药如菊酯可以有效控制蚜虫等害虫;昆虫激素类农药如昆布酮可以抑制昆虫的生长发育。

五、生物制剂——生物肥料生物肥料是利用生物体或其代谢产物作为活性成分的肥料,具有提高土壤肥力、改善环境质量等优点。

常见的生物肥料有农业废弃物堆肥、菌肥、藻肥等。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ppt课件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ppt课件
31
Ⅳ型药物 溶解度、渗透性均较低,通常考虑采用
静脉给药。
32
剂型选择的策略 Ⅰ型:按照药物性质进行设计 Ⅱ型:着重改善剂型 Ⅲ型:考虑制备成前药 Ⅳ型:寻找新化学实体或其他化合物,若该
类药物治疗窗窄,较难仿制
33
BCS指导处方选择
Class Ⅰ

Ⅲ Ⅳ
Solutbility Permeability
Solubility:不溶于水 Log P:无相应数据;易溶于氯仿,溶于甲醇、
乙腈和乙醇 Bioavailability: 80% (rat)
113% (monkey) BCS Class 2
10
BCS的相关参数 BCS可用三个参数来描述药物吸收特征。 吸收数(absorption number, An) 剂量数(dose number, Do) 溶出数(dissolution number, Dn)
Urine: 80% recovered
BCS class: 4 (FDA) or 2
8
例2:富马酸***** Solubility:13.4 mg/ml Dv=22.4 ml<250 ml LogP: 1.25 Bioavailability: 25% BCS class:3
9
例3:醋酸****
34
BCS在体内外相关性的应用 BCS理论提出体外溶出度试验仅仅反
映了活性成分从制剂中溶解和释放的情况, 只有当这些过程是吸收中的限速步骤时, 才可能达到预期的体内外相关性。
35
Ⅰ型 在胃中易于溶出,胃排空成为已溶出药
物吸收的限速步骤。 当药物胃排空比溶出快时,存在体内外
相关性。
36
Ⅱ型
溶解度低,溶出是吸收限速过程。通过设 计合理的体外溶出试验一般可建立良好的 IVIVC

生物药剂学名词解释

生物药剂学名词解释

生物药剂学名词解释生物药剂学是药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生物药剂的制备、贮存、稳定性和评价等相关理论和技术。

在现代医药领域,生物药剂已经成为新药研发的主要方向之一,因其具有高效、低毒、高靶向性等特点,逐渐成为药物治疗的首选。

1.生物药剂:生物药剂是指以生物制品为原料,并采用生物技术手段制备的药物。

生物制品可以是从人或动物身上提取的或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制备的。

生物药剂具有高度特异性、高效性和低毒性的特点。

2.贮存:贮存是指生物药剂在生产完成后的一系列保管工作。

生物药剂的贮存要求其在一定的温度、光照和湿度下,能够保持其稳定性和活性。

贮存条件对于生物药剂的质量和安全性具有重要影响。

3.稳定性:稳定性是指生物药剂在贮存和使用过程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保持程度。

稳定性是生物药剂质量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

药物的不稳定性可能导致其活性降低、降解产物增多或者丧失药效等问题。

4.评价:评价是对生物药剂质量和活性的定量和定性分析。

通过对生物药剂的药效、毒性、纯度、质量、稳定性等方面进行评价,可以判断其是否符合药物的标准,并为药物研发和治疗提供依据。

5.生物技术:生物技术是指利用生物体的化学、物理、生物学等特性和原理,通过对生物材料的处理、转化和改造等手段,实现对生物产物的制备和利用的一种技术。

在生物药剂学中,生物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生物药剂的制备过程中,以提高药物的活性和稳定性。

6.高效性:高效性是指生物药剂在治疗过程中的药效成效。

相较于传统药物,生物药剂具有高效、高选择性和低毒性等特点,可以更好地满足特定患者的治疗需求,提高治疗效果。

7.低毒性:低毒性是指生物药剂在治疗过程中对人体的毒副作用较小。

由于生物药剂具有高效性和高度特异性,可以在较低的剂量下发挥疗效,从而减少对人体的负面影响。

总之,生物药剂学是研究生物药剂制备、贮存、稳定性和评价等相关理论和技术的学科,生物药剂因其高效、低毒、高度特异性等特点而成为现代药物研发的主要方向之一,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生物农药有哪些

生物农药有哪些

生物农药有哪些2010-09-13 17:12:36| 分类:默认分类|字号订阅(1)井岗霉素:由A-G7个结构相似的组分组成,其中以A组分为主,其中以A组分即井冈霉素A的活性最高。

内吸性强,兼有保护和治疗作用,是防治作物纹枯病的特效药剂。

※麦类病害:麦类纹枯病、玉米纹枯病※水稻病害:水稻纹枯病、稻曲病※蔬菜病害:番茄白绢病、苦瓜白绢病、山药根腐病、黄瓜立枯病、茭白纹枯病、菱角白绢病※果树病害:桃缩叶病、褐斑病,多种果树的炭疽病、梨树轮纹病、草莓芽枯病※其他病害:棉花立枯病、人参苗期立枯病、薄荷白绢病(2)多抗霉素:具有肽嘧啶核苷酸类结构的抗生素,含有A-N14种不同的同系物。

主要成分是多抗霉素A和多抗霉素B可湿性粉剂,为内吸杀菌剂,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杀菌原理是干扰病原菌细胞壁几丁质的生物合成,牙管和菌丝体接触药剂后会局部膨大,破裂,溢出细胞内含物,导致死亡。

主要用于防治多种真菌病害,对细菌病害无效。

※蔬菜病害:蔬菜苗期猝倒病,黄瓜霜霉病、灰霉病,番茄的早疫病、晚疫病、灰霉病,大葱、洋葱紫斑病,绿菜花灰霉病※果树病害:苹果斑点落叶病、苹果霉心病,梨树黑斑病,草莓灰霉病※其他病害:西瓜枯萎病、人参黑斑病等(3)抗霉菌素:农抗120,嘧啶核苷类抗生素,光谱的抗真菌的内吸性杀菌剂,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通过抑制病菌的蛋白质合成而发挥杀菌作用。

对多种作物的白粉病有特效。

※叶部病害:枯萎病等土传病害,处理苗床土※粮食病害:小麦锈病、白粉病、纹枯病,玉米纹枯病,水稻纹枯病※蔬菜病害:瓜类、茄果类的白粉病,十字花科、菜豆※果树病害:苹果葡萄白粉病、柑橘贮藏期病害(4)武夷菌素:含有孢苷骨架的核苷类抗生素。

※蔬菜病害:对多种病原真菌、细菌有明显抑制作用。

黄瓜白粉病、灰霉病、番茄灰霉病、叶霉病、白粉病,辣椒白粉病、茄子白粉病,韭菜灰霉病※果树病害:葡萄、山楂黑穗病,柑橘贮藏期病害。

(5)中生菌素:属N-糖苷类抗生素,对真细菌都有效。

中药材常用生物农药汇总

中药材常用生物农药汇总

中药材常用生物农药汇总中药材在中医药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其中包含了许多常用的生物农药用于保护中药材的生长和发展。

这些生物农药不仅可以杀灭病虫害,还能够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同时保证中药材的质量和安全。

本文将汇总一些常用的中药材生物农药,介绍其作用、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微生物制剂微生物制剂是一种基于微生物资源的农药,可以分为细菌制剂、真菌制剂和病毒制剂。

在中药材种植中,常用的微生物制剂有农拓肥、绿叶杀、叶面积雾剂等。

这些制剂在防治中药材病害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农拓肥是一种由厌氧细菌菌种制成的微生物制剂,其主要功效是促进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提高土壤肥力,从而增强中药材的生长能力。

使用农拓肥的方法是将适量的制剂与适量的水混合,喷洒于中药材的叶面上,每隔一定时间重复使用,以增加中药材的产量和品质。

绿叶杀是一种以有色拮抗菌为主要活性成分的微生物制剂,具有预防和控制中药材真菌病害的作用。

使用绿叶杀的方法是将适量的制剂溶于水中,用喷雾器均匀喷施在中药材的叶面上,每隔一定时间重复使用,以提高中药材的抗病能力。

二、植物提取物植物提取物是以植物的种子、茎、叶、花等部位经过提取和加工制成的农药,主要包括植物杀菌剂、植物昆虫抑制剂等。

在中药材种植中,常用的植物提取物有苦参碱、蒺藜提取物、菊花提取物等。

苦参碱是一种从苦参中提取得到的农药,具有良好的杀菌和抗虫作用,在中药材的防病防虫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使用苦参碱的方法是将适量的提取物溶于水中,用喷雾器均匀喷雾在中药材的叶面和地面上,每隔一定时间重复使用,以达到杀菌和抗虫的效果。

蒺藜提取物是由蒺藜中提取得到的农药,其主要功效是抑制中药材害草和杂草的生长。

使用蒺藜提取物的方法是将适量的提取物稀释后用喷雾器喷洒在中药材的地面上,每隔一定时间重复使用,以达到抑制杂草的效果。

三、生物农药调控剂生物农药调控剂是一种具有生物调节作用的农药,可以调控中药材的生长、免疫、抗病等方面的功能。

药物 生物药剂学分类

药物 生物药剂学分类

药物生物药剂学分类
药物可以按照不同的分类方式进行划分,其中生物药剂学分类是一种常用的方式。

生物药剂学是药物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生物制剂的制备、质量控制、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等方面。

生物制剂是指由生物体或其组织、细胞、代谢产物等制备的药物,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生物活性。

根据生物药剂学的分类方式,药物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蛋白质类药物:蛋白质类药物是由生物体内产生的蛋白质或其衍生物制备而成的药物。

这类药物具有高度的生物活性和特异性,常用于治疗癌症、免疫系统疾病、血液病等。

常见的蛋白质类药物包括重组人生长激素、重组人干扰素、单克隆抗体等。

2. 多肽类药物:多肽类药物是由生物体内产生的多肽或其衍生物制备而成的药物。

这类药物具有高度的生物活性和特异性,常用于治疗糖尿病、肿瘤、心血管疾病等。

常见的多肽类药物包括胰岛素、生长抑素、降钙素等。

3. 基因工程药物:基因工程药物是通过基因重组技术制备的药物,包括重组蛋白、重组抗体、基因治疗等。

这类药物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生物活性,常用于治疗遗传性疾病、癌症、免疫系统疾病等。

常见的基因工程药物包括重组人血小板生长因子、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基因治疗药物等。

4. 疫苗:疫苗是一种预防性药物,由病原体或其部分制备而成,用于预防传染病。

疫苗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免疫原性,可以激发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常见的疫苗包括麻疹疫苗、乙肝疫苗、流感疫苗等。

总之,生物药剂学分类是一种重要的药物分类方式,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药物的特性和作用,为药物的研发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生物农药的主要种类

生物农药的主要种类

生物农药的主要种类
生物农药活性成分是自然存在的物质,因具有独特优势而被广泛看好。

生物农药主要分为植物源、动物源和微生物源三大类型。

一、植物源农药植物源农药以在自然环境中易降解、无公害的优势,现已成为绿色生物农药首选之一,主要包括植物源杀虫剂、植物源杀菌剂、植物源除草剂及植物光活化霉毒等。

到目前,自然界已发现的具有农药活性的植物源杀虫剂有杨林股份生产的博落回杀虫杀菌系列、除虫菊素、烟碱和鱼藤酮等。

二、动物源农药动物源农药主要包括动物毒素,如蜘蛛毒素、黄蜂毒素、沙蚕毒素等。

目前,昆虫病毒杀虫剂在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日本及印度等国已大量施用,国际上已有40多种昆虫病毒杀虫剂注册、生产和应用。

三、微生物源农药微生物源农药是利用微生物或其代谢物作为防治农业有害物质的生物制剂。

其中,苏云金菌属于芽杆菌类,是目前世界上用途最广、开发时间最长、产量最大、应用最成功的生物杀虫剂;昆虫病源真菌属于真菌类农药,对防治松毛虫和水稻黑尾叶病有特效;根据真菌农药沙蚕素的化学结构衍生合成的杀虫剂巴丹或杀暝丹等品种,已大量用于实际生产中。

生物农药的定义及分类

生物农药的定义及分类

生物农药是指利用天然的生物活性物质或者寄生生物等生物体制造的、能控制或杀灭害虫、病原菌或杂草的一种农药类别。

根据生产原材料不同,生物农药可分为微生物农药和植物提取物农药两类。

微生物农药是指以包括细菌、放线菌、真菌、病毒、微生物代谢产物等为主要原材料,经过培养、发酵、提取、制剂等技术来制备的农药。

常见的微生物农药有苏云金、农津菌素、木霉素、蓝绿霉素等。

植物提取物农药则是指采用植物组织、种子、茎叶、花果、根皮等部位为原材料,通过提取、精制、加工等工艺方法得到的农药。

常见的植物提取物农药有马钱子碱、黄连素、吡虫脒、烟碱等。

另外,还有单细胞蛋白农药、昆虫性激素类农药、昆虫繁殖调节剂等种类。

这些生物农药具有使用安全、环境友好、不易产生抗性等优点,但也存在稳定性差、杀虫效果慢等缺点。

执业药师考试-《生物药剂学》详细复习知识点

执业药师考试-《生物药剂学》详细复习知识点

第十五章生物药剂学第一节概述一、生物药剂学的概念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中的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用药对象的生物因素与药效(包括疗效,副作用和毒性)之间的关系的科学。

其目的是为了正确地评价和改进药剂质量,合理地设计剂型、处方和生产工艺,为临床给药方案设计和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以保证用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生物药剂学主要是研究药物及其制剂给药以后在体内的过程。

除血管内给药以外,其他给药途径给药后,都要经过吸收过程,即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药物进入体循环后向各组织、器官或者体液转运的过程称分布。

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称代谢或生物转化。

药物及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称排泄。

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统称为转运,而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称为处置。

代谢与排泄过程合称为消除。

二、药物的跨膜转运投用于机体的药物从吸收部位到达作用部位必须经过许多屏障。

这些屏障即是互相联络的细胞膜。

药物通过生物膜(或细胞膜)的现象称为跨膜转运,膜转运在药物的吸收、分布以及排泄过程中十分重要,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生命现象之一。

(一)生物膜的结构与性质生物膜包括细胞膜和各种细胞器的亚细胞膜。

生物膜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由类脂质、蛋白质和少量多糖等组成,具有半透膜特性。

(二)药物通过生物膜的转运方式各种药物由于性质不同,通过生物膜转运的方式也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

1.被动扩散被动扩散又称为被动转运,大多数药物通过这种方式透过生物膜,即服从浓度梯度由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转运。

服药以后,药物在胃肠液中浓度高,细胞浆液内浓度低,药物能被动扩散透过生物膜,又以相似的机理转运到血液中完成吸收过程。

被动转运可以用Fick第一定律解释。

式中,dC/dt为扩散速度,D为扩散系数,A为扩散面积,k为分配系数,C1为胃肠道中的药物浓度,C2为血中药物浓度,L为膜厚度。

中药材常用生物农药汇总

中药材常用生物农药汇总

中药材常用生物农药汇总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的关注度增加,对农药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在种植中药材的过程中,为了保证品质和安全性,常常会使用生物农药。

本文将汇总一些中药材常用的生物农药,以供参考。

一、黄粉菌素黄粉菌素是一种生物农药,常用于中药材的病害防治。

它是由铜绿假丝酵母株引起的感染所产生的,对于一些真菌和细菌等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在中药材的种植中,特别是一些蔬菜类中药材的种植中,常常使用黄粉菌素来防治病害,提高产量和品质。

二、苏云金苏云金是一种由拟青霉菌发酵提取的生物农药,广泛应用于中药材的农作物保护中。

它具有抗真菌作用,对一些常见的中药材病害如灰霉病、晚疫病等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苏云金的使用不仅能够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还能提高中药材的抗性和产量。

三、农夫友农夫友是一种由枯草芽孢杆菌株发酵制备的生物农药,对中药材的病害也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农夫友主要通过干扰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达到防治病害的目的。

在中药材的种植中,常常使用农夫友来预防及治疗一些真菌、细菌和病毒等病害,保证中药材的质量和安全性。

四、噬菌体噬菌体是一种可以寄生和感染细菌的病毒,被广泛用于中药材的农业防控中。

噬菌体能够选择性地感染害菌而不伤害益菌,对一些常见的中药材细菌性病害如细菌性黄萎病、软腐病等有显著的防治效果。

使用噬菌体可以避免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同时保证中药材的安全性和品质。

五、阿维菌素阿维菌素是一种由放线菌属微生物发酵提取的生物农药,也被广泛应用于中药材的种植中。

阿维菌素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对一些中药材病害如青枯病、枯萎病等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使用阿维菌素可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提高中药材的质量和安全性。

总结起来,中药材常用的生物农药有黄粉菌素、苏云金、农夫友、噬菌体和阿维菌素等。

这些生物农药在中药材的种植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地预防和治疗一些病害,保证中药材的质量和安全性。

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环境的关注度增加,生物农药在中药材的农业生产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名词解释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名词解释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名词解释生物药剂学是研究利用生物体来生产、提纯和应用药物的科学领域。

它旨在应用生物技术和制药技术的原理和方法,将生物体(如细菌、真菌、动物细胞等)作为药剂的生产源,并对药剂的制备、提纯和应用进行相关的研究。

在生物药剂学中,药物可被分类为不同的类型,这些分类基于其制备和应用的特点。

以下是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中主要的类别及其解释:1. 基因工程药物(recombinant drugs):这是通过DNA重组技术生产的药物。

通过将外源基因(如蛋白质编码基因)导入宿主生物体(如细菌或动物细胞),利用宿主生物体来大量生产所需的药物。

2. 基因疗法药物(gene therapy drugs):这类药物旨在矫正或修复宿主生物体由缺陷基因所引起的疾病。

通过将正常的基因导入患者的体内,帮助修复或替换损坏的基因,并促进健康的细胞和组织的正常功能。

3. 细胞疗法药物(cell therapy drugs):这类药物使用活体细胞来治疗疾病。

它们可以由患者自身的细胞(自体细胞疗法)或从他人或动物中获取的细胞(异体细胞疗法)制备而成。

细胞疗法药物通常用于替代受损细胞、恢复组织功能、增强免疫力等治疗方式。

4. 抗体药物(antibody drugs):这类药物是利用生物体自身产生的抗体或人工合成的抗体分子来治疗和诊断疾病。

抗体药物具有高度特异性和亲和性,并可通过调节免疫系统、阻断疾病进展、清除有害物质等方式产生治疗效果。

5. 疫苗(vaccines):疫苗是一种用于预防感染性疾病的生物制品。

它们通常包含由病原体(如细菌或病毒)制备的抗原,能够诱导宿主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和持久性的免疫应答,从而提供对特定疾病的免疫保护。

6. 基因检测和诊断(genetic testing and diagnosis):这包括一系列基于分子生物学技术和遗传学原理的方法,用于检测和诊断与遗传相关的疾病。

基因检测和诊断可用于确定患者是否携带有害基因突变、预测疾病风险、筛查潜在的基因相关疾病等。

常用生物农药介绍(杀虫剂和杀菌剂)

常用生物农药介绍(杀虫剂和杀菌剂)

1.1 Bt杀虫剂苏云金杆菌属于活体细菌农药,以胃毒作用为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产生一种蛋白质毒素,被鳞翅目害虫蚕食入体后,溶解释放出较强毒性,使害虫中毒、厌食、上吐下泻,不再危害,一段时间后引起败血症死亡。

苏云金杆菌药效较缓慢,一般在施用后2~3天起效,残效期7~10天左右;18℃以上才能发挥杀虫作用,温度愈高,害虫取食愈多,效果愈好;能有效防治棉铃虫、菜青虫、小菜蛾、斜纹夜蛾、甜菜夜蛾、银纹夜蛾、刺蛾、尺蠖等鳞翅目害虫的幼虫,防治效果达到80%~90%。

1.2 核型多角体病毒一类专性昆虫病毒,属于病毒杀虫剂。

核型多角体病毒寄主范围较广,主要寄生鳞翅目昆虫,但是一种病毒只能寄生一种昆虫或其邻近种群。

常见的有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等。

核型多角体病毒经昆虫的口或伤口感染,经口进入虫体的病毒被胃液消化,游离出杆状病毒粒子,进入昆虫体腔,侵入细胞增殖,从而破坏昆虫细胞结构,之后再侵入健康细胞,直到昆虫致死。

该类病毒只能在活的寄主细胞内增殖,病虫死亡后通过粪便和死虫再传染其他昆虫,或通过卵传到昆虫子代,使病毒病在害虫种群中流行,从而控制害虫危害。

1.3 灭幼脲灭幼脲是一种昆虫激素类农药,属生物化学农药,为苯甲酰脲类昆虫几丁质合成抑制剂,能侵入昆虫和卵的表皮,通过抑制昆虫表皮几丁质合成酶和尿核苷辅酶的活性,来抑制昆虫几丁质合成从而导致昆虫不能正常蜕皮而死亡。

灭幼脲可杀卵和幼虫,宜在初龄幼虫期用药,虫龄越大,防效越差,对成虫无效。

以胃毒作用为主,兼触杀作用,害虫在药后3天开始死亡,5天达死亡高峰,持效期15~20天;对鳞翅目及蚊蝇幼虫活性高,用于防治桃树潜叶蛾、茶黑毒蛾、茶尺蠖、菜青虫、甘蓝夜蛾、小麦粘虫、玉米螟及毒蛾类、夜蛾类等鳞翅目害虫。

1.4 苦参碱苦参碱是一种植物源农药,属广谱杀虫剂,兼有杀菌活性和调节植物生长功能。

化学药剂与生物药剂对比

化学药剂与生物药剂对比

化学药剂与生物药剂对比化学药剂和生物药剂的对比化学药剂在农资市场应用广泛,市场活跃,但是近几年发现化学药剂的用量越来越大,甚至会出现药害,严重者会影响作物的生长。

化学药剂为何会抑制植物的生长?我们通过化学药剂(杀菌剂)的作用原理来逐一分析一下。

化学药剂一旦步入菌丝体以后就可以展开一系列的新陈代谢反应,其活性结构在其他因素的协调下找寻作用点,以达至杀菌或杀菌的目的。

归纳起来主要存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毁坏细胞结构。

真菌的细胞壁和细胞膜保持正常的细胞生命活动,很多化学药剂通过破坏细胞壁或细胞膜等结构达到杀菌目的。

1、毁坏细胞壁。

主要就是制约细胞壁的构成。

(1)溶解和破坏细胞壁组成部分,例如稻瘟灵影响细胞壁中脂肪酸、甘油酯和磷脂的构成;(2)抑制细胞壁周围一些酶的生物活性。

2、毁坏细胞膜。

细胞膜就是存有许多亚单位共同组成,每个亚单位主要有类脂质、蛋白质、甾醇和一些盐类。

亚单位由金属桥和疏水键相连接。

(1)膜上的亚单位由金属桥和疏水键连接点被击断,如多果定。

(2)并使细胞膜上的酶受到影响,比如铜汞类化学药剂,其金属离子可以与细胞膜上的酶反应引发蛋白质结晶。

(3)对细胞膜组分甾醇的破坏,包括吗啉类、哌嗪类、吡啶类、嘧啶类、二氮唑类、三氮唑类二、通过阻碍生物水解遏制能量的分解成。

病原真菌是寄生生物,它们必须从寄主那里获取营养和能量,能量主要在线粒体上进行,一旦线粒体上的酶和线粒体结构收到破坏,生物氧化就受到严重影响。

例如克菌丹、代森类、敌克松、萎绣灵会使酶失活,使能量无法传递。

三、阻碍病原菌的生物合成。

病原菌的生长、制备须要许多特定的物质,以便构成新细胞,而有些化学农药成分与这些特定成分非常类似,被菌丝体吸收以后优先参与细胞的合成,造成“掺假成分“,不能形成正常的细胞,这点非常类似于人煤气中毒。

例如多菌灵、苯来特造成”掺假细胞核“,从而抑制细胞分裂。

从以上可以窥见,化学药剂主要以毁坏细胞居多,然而植物细胞和真菌细胞具备相似性,尤其就是酶系统,真菌细胞和植物细胞非常相似。

生物制剂种类

生物制剂种类

生物制剂种类生物制剂是现代生物技术在医药、农业、环保等领域应用的重要产物,是指利用生物技术手段提纯、制备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生物化学物质。

生物制剂种类繁多,涵盖了抗癌、抗生物、抗病毒、抗菌、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等领域。

1.抗癌生物制剂抗癌生物制剂是通过生物技术手段研发的针对不同肿瘤类型的药物。

主要分为抗体药物和细胞因子药物两类。

抗体药物通过特异性结合靶向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如采用重组单克隆抗体CD20的rituximab用于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细胞因子药物则是促进人体免疫反应,如促进T细胞增生,增加自然杀伤细胞活性等。

IL-2在一些肿瘤治疗方案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2.抗生物生物制剂抗生物生物制剂是一类杀灭或抑制寄生虫、保护宠物和家畜的传染病的药物。

这种生物制剂分为杀虫剂和驱虫剂两种类型。

生物杀虫剂是用来控制害虫的一种生物制剂,常见的有昆虫黑素杆菌、绿僵菌等。

驱虫剂则是用来治疗或预防宠物和家畜寄生虫病的药物,包括庚硫磷、艾菌素等。

3.抗病毒生物制剂抗病毒生物制剂是一类针对病毒性疾病的治疗药物。

该类生物制剂包括病毒抑制剂、病毒灭活剂、免疫增强剂等。

病毒抑制剂是指通过抑制病毒的复制和感染来治疗病毒性疾病,如治疗艾滋病的抗逆转录病毒药物。

病毒灭活剂则是在灭活病毒的同时保持有效抗原性质,如乙肝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等。

4.抗菌生物制剂抗菌生物制剂是一种针对细菌性感染的药物,包括抗生素、抗菌肽、酶等。

抗生素是最常见的抗菌药物,通过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来治疗感染性疾病。

抗菌肽是天然存在于生物中的抗菌药物,包括体液抗菌肽、防御素等。

抗菌酶则是一种能够降解特定类型的细菌细胞壁的酶类物质。

5.生物肥料生物肥料是一种利用微生物固氮、除磷和产生有机酸等机制,通过与植物根系共生,提高土壤肥力的生物制剂。

该类生物肥料分为菌肥、藻肥和养分增强剂。

菌肥是通过高效固氮菌、溶磷菌和产酸菌等菌种,促进根际微生物相平衡,增强植物的养分吸收能力。

常见的生物农药有哪些

常见的生物农药有哪些

常见的生物农药有哪些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的不断加强,生物农药作为农药产业发展的大趋势,迎来它的发展迅猛期,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生物农药有哪些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常见的生物农药品种吧。

常见的生物农药有哪些1、1.5%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属类剂,具较好的内吸性。

防治苹果霉心病、轮纹病、炭疽病,用300-500倍液,在花期至果实套袋前连喷2次;防治斑点落叶病,在落花后7-10天开始喷施,春梢期喷施2次,秋梢期喷1次,若能与波尔多液交替使用,效果更好。

2、4%农抗120水剂属广谱素,对病害有预防和作用。

防治苹果树腐烂病,用20倍液涂抹刮除病斑后的病疤,效果可达80%以上;防治白粉病,在发病初期,用有效浓度100毫克/升药液进行喷雾,过15-20天再喷1次,如果病情严重,可缩短喷药时间的间隔期。

3、B.T杀虫剂常用农药,以胃毒作用为主,对鳞翅目害虫防治效果达到80-90%。

防治桃小食心虫于卵果率达1%时,喷施B.T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防治刺蛾、尺蠖、天幕毛虫等鳞翅目害虫,在低龄幼虫期喷洒1000倍液。

4、1.8%齐螨素乳油属类杀螨杀虫剂,对害螨和害虫有触杀和胃毒作用,不能杀卵。

防治山楂叶螨、苹果红蜘蛛、于落花后7-10天两种害螨集中发生期喷洒5000倍液,持效期30天左右。

对二斑叶螨、黄蚜、金纹细蛾也有较好的防效。

5、25%灭幼脲悬浮剂属生物化学类农药,以胃毒作用为主,兼触杀作用,持效期15-20天。

对鳞翅目害虫有,杀卵和幼虫,还能使成虫产生不育作用,生产上主要用于防治金纹细蛾,防治适期为成虫羽化盛期,使用浓度为2000倍液。

该药尤其是对那些已经对有机磷、拟除虫菊酯等类杀虫剂产生抗性的害虫,有良好防治效果。

6、20%杀蛉脲悬浮剂属昆虫生长抑制剂,与25%灭幼脲相比,杀卵、虫效果更好,持效期长。

防治金纹细蛾使用浓度为8000倍液;防治桃小食心虫,在成虫产卵初期、幼虫蛀果前喷6000-8000倍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药剂学: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的生物因素与药物效应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吸收(absorption):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人体循环的过程。

分布(distribution):药物从体循环向各组织、器官或体液转运的过程。

代谢(metabolism)或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

排泄(excretion):药物及其代谢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统称为转运(transport)。

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称为处置(disposition)代谢与排泄过程称为消除(elimination)生物药剂学研究影响剂型体内过程的因素,主要是剂型因素和生物因素。

剂型因素:1.药物的某些化学性质2.药物的某些物理性质3.药物的剂型及用药方法4.制剂处方中所用辅料的种类、性质和用量5.处方中药物的配伍及相互作用。

6.制剂的工艺过程、操作条件和贮存条件等。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CS)The rule of five:(当化合物的理化性质满足下列任意两相项时,就会呈现较差的吸收性质)分子量>500Da、氢键供体数>5、氢键受体数>10、油水分配系数logP>5细胞膜又称质膜除质膜外,真核细胞中还有构成各种细胞器的膜,成为细胞内膜。

细胞膜和细胞内膜统称为生物膜。

生物膜主要由膜脂和膜蛋白借助非共价键结合而形成。

膜脂主要包括磷脂、糖脂和胆固醇三种类型,功能是提高脂质分子层的稳定性,调节双分子层的流动性,降低水溶性物质的渗透性。

生物膜的性质:1.膜的流动性2.膜的不对称性3.膜的选择透过性膜转运途经:1.跨细胞途经:脂溶性药物借助细胞膜的脂溶性、或者特殊转运机制的药物借助膜蛋白(例如,转运体、通道蛋白、受体等);药物吸收的主要途径2.细胞间途经:一些水溶性小分子物质通过细胞连接处微孔而进行扩散的转运途经药物的跨膜转运:1.被动转运:不需要消耗能量,生物膜两侧的药物由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顺浓度梯度)转运的过程。

被动转运分为单纯扩散和促进扩散。

单纯扩散的主要途径是跨细胞脂质途经,小分子脂溶性药物可溶于液态脂质膜中,较易扩散透过细胞膜。

单纯扩散属于一级速率过程,服从fick’扩散定律dC/dt=(DAK/h)*(C G1-C)扩散速率=(扩散系数*扩散表面积*油水分配系数/膜厚度)*(胃肠道药物浓度-血药浓度)在某一药物与某一个体的吸收过程中,DAhk都为定值,可用渗透系数P来表示原式可转化为:dC/dt=PC G1膜孔转运:物质通过细胞间微孔按单纯扩散机制转运的过程。

通道介质转运:物质借助细胞膜上通道蛋白形成的亲水通道按单纯扩散机制转运的过程。

促进扩散:1.促进扩散速率快、效率高2.促进扩散有选择性3.促进扩散有饱和现象4.促进扩散有部位特异性5.促进扩散有竞争性抑制现象2.主动转运:需要消耗能量,生物膜两侧的药物借助载体蛋白的帮助由低浓度侧向高浓度侧(逆浓度梯度)转运的过程。

主动转运的特点:1.逆浓度梯度转运;2.需要消耗能量,能量来源是ATP水解;3. 载体参与,载体通常对药物结构具有特异性;4.转运速率及转运量与载体数量5.可发生竞争性抑制,结构类似物,结构类似物竞争载体结合位点,抑制药物的转运;受代谢抑制剂的影响,抑制细胞代谢的物质(如2-硝基苯酚、氟化物等)膜动转运:通过细胞膜的主动变形将物质摄入细胞内或从细胞内释放到细胞外的转运过程,入胞和出胞作用。

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乳腺癌耐药蛋白(BCRP)小肠由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组成。

小肠液的pH为5~7.5,是弱碱性药物吸收的最佳环境。

小肠黏膜上分布有许多环状褶壁,并拥有大量指状突起的绒毛。

绒毛是小肠黏膜表面的基本组成部分。

每个柱状上皮细胞的顶端约有1700条微绒毛,是药物吸收过程进行的区域。

大肠是由盲肠、结肠和直肠组成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一、生理因素胃肠道黏膜还覆盖有粘液,黏液中含有大量水和多种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糖蛋白、黏多糖和血型物质等,其中糖蛋白是其主要成分。

黏液层的厚度大约200μm水分的吸收对药物的跨膜转运有促进作用,被称为溶媒牵引效应。

一些药物可影响肠道的运行速度而干扰其他药物的吸收。

如阿托品、丙胺太林等能减慢胃空速率与肠内容物的运行速率,从而增加一些药物的吸收;甲氧氯普胺可促进胃排空且增加肠运行速率,因减少了其他药物在消化道内的滞留时间而减少这些药物的吸收程度。

食物的影响:1.延缓或减少药物的吸收:食物除了改变胃空速率而影响吸收外,食物还能消耗胃肠内水分,使胃肠粘液减少,固体制剂的崩解、药物的溶出变慢,从而延缓药物的吸收。

2.促进药物的吸收:脂肪类食物具有促进胆汁分泌的作用,由于胆汁内的胆酸离子具有表面活性作用,可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而促进其吸收。

主要在十二指肠吸收的维生素B2柚汁抑制肠代谢被胃吸收的药物经胃冠状静脉。

胃网膜左静脉等进入肝门静脉。

*肝首过效应:经胃肠道给药的药物在尚未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前即在肝脏被代谢,而使得进入血液循环的原形药量减少的现象。

肠肝循环:经胆汁排入肠道的药物,在肠道中被重新吸收,经门静脉又返回肝脏的现象。

胃肠淋巴系统:药物从胃肠道向淋巴系统转运也是药物吸收的途经之一。

淋巴对大分子药物的吸收起重要的作用。

二.药物因素1.药物的理化性质包括药物的解离度、脂溶性、溶出速率、稳定性2.K0/w :油/水分配系数PH分配假说:药物的吸收取决于吸收部位PH条件下未解离型药物的比例和油/水分配系数的假说。

胃肠道pH条件下,因弱酸性pKa较低故在胃中未解离型药物所占比例大,因弱碱性药物pKa 较高故在肠中未解离型药物所占比例大。

药物肠内吸收不符合PH分配假说,一般较高:1.吸收表面的微环境PH较低,一般5.3左右2.分子型和离子型药物的平衡转化3.有膜孔途经4.小肠吸收表面积大药物在胃肠道内经历崩解、分散、溶出过程才可通过上皮细胞膜吸收。

三、剂型与制剂因素口服剂型生物利用度高低的顺序为:溶液剂>悬浮剂>颗粒剂>胶囊剂>片剂>包衣片口服给药后可能遭受肝首过代谢而导致药物生物利用度降低;口腔粘膜、舌下给药、吸入和直肠等给药方式,由于吸收的药物不经肝脏直接进入体循环,因为避免了肝首过效应。

崩解剂:片剂中加入崩解剂的主要目的是消除因黏合剂或由于加压而形成的结合力而使片剂崩解。

润滑剂增多,崩解速度下降加入表面活性剂使本来被动扩散难以吸收的药物,吸收增加PEG聚乙二醇包合作用:将药物分子包嵌于另一种物质分子的空穴结构内的制剂技术称为包合作用一般情况下,压力增大,片剂的孔隙率减小、硬度变大、比表面积变小,崩解时间延长,溶出速率变慢。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根据药物体外溶解性和肠道渗透性的高低,对药物进行分类的一种科学。

BCS依据溶解性和渗透性将药物分为四类:①类为高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茶碱、地西泮、洛美沙星、阿托品、酮洛芬、利多卡因、硝苯地平、苯巴比妥、麻黄素、咖啡因、水杨酸②低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布洛芬、吲哚美辛、吡罗昔康、二氟尼柳③类为高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阿托品、青霉素类、四环素、阿莫西林④类为低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氯噻嗪、环丙沙星溶出数:反应药物从制剂中释放速度的函数,Dn值越小,药物溶出越慢较高的渗透性、较大的溶解度、较低的剂量、饮用较多量的水、较小的粒子以及延长药物在胃肠道的滞留时间等都可增加药物的吸收。

影响②类药物吸收的理化因素有药物的溶解度、晶型、溶媒化物、粒子大小等,为提高②类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通常采用以下方法:(1)制成可溶性盐类(2)选择合适的晶型和溶媒化物(3)加入适量表面活性剂(4)用亲水性包合材料制成包合物(5)增加药物的表面积(6)增加药物在胃肠道内的滞留时间(7)抑制外排转运及药物肠壁代谢③类药物的制剂设计影响该类药物透膜的主要因素有分子量、极性、特殊转运载体参与等,若要提高该类药物的吸收,可采用一下方法:(1)加入透膜吸收促进剂(2)制成前体药物(3)制成微粒给药系统(4)增加药物在胃肠道的滞留时间注射给药起效迅速,可避开胃肠道的影响,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生物利用度高,药效可靠注射给药的方法有:静脉注射、动脉注射、皮内注射、皮下直射、肌内注射、关节腔内注射和脊髓腔注射等。

注射给药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1.生理因素:肌内注射的药物吸收速率一般为上臂三角肌>大腿外侧肌>臂大肌2.药物的理化性质:分子量大的药物难以通过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膜和毛细血管壁上的微孔,主要通过淋巴途经吸收3.制剂因素:注射剂中药物的释放速率按一下次序排列:水溶液>水混悬液>油溶液>O/W 型乳液(水包油)>W/O型乳剂大于油混悬液渗透压亦会影响血管外注射的药物吸收,当注射液呈显著低渗时,溶剂从注射部位向周围扩散,使药物浓度提高,增大了药物被动扩散速率;反之,当注射高渗注射液时,水流向注射部位,使药物浓度降低,扩散减慢。

由于油与组织液不相混溶,药物在注射部位形成贮库而延缓其吸收。

肺部给药又称吸入给药,主要是通过口腔吸入,经过咽喉进入呼吸道,到达呼吸道深处或肺部,起到局部作用或吸收后产生全身治疗作用。

肺部给药能够避免肝脏首过效应,因此肺部给药的生物利用度高。

肺部给药的剂型包括:气雾剂、喷雾剂和粉雾剂肺泡是血液与气体进行交换的部位,肺泡腔至毛细血管腔内的距离仅为1μm,是气体交换和药物吸收的良好场所。

肺部给药的药物吸入粒子在气道中的沉积主要受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吸入制剂的特性、肺通气参数和呼吸道生理构造。

药物粒子在气道中的沉积机制有:①惯性碰撞②沉降③扩散粒子的沉积效率受到呼吸道局部几何形状、粒子特性参数及气流特征的影响。

通过控制肺通气参数如增加吸入气体流速,可显著增加通过惯性碰撞在肺上部的沉积。

肺部给药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1.生理因素:药物粒子进入呼吸系统的量与呼吸量成正比,与呼吸频率成反比。

呼吸道黏膜中存在巨噬细胞和多种代谢酶,巨噬细胞吞噬药物进入淋巴系统,代谢酶使药物代谢失去活性。

2.药物的理化性质:呼吸道上皮细胞为类脂质,药物从肺部吸收以被动扩散过程为主。

药物的脂溶性和油水分配系数影响药物的吸收。

水溶性化合物主要通过细胞旁路吸收,吸收较脂溶性药物慢。

由于肺泡壁很薄,细胞间存在较大的细孔,大分子药物可通过这些空隙被吸收,也可先被肺泡中的巨噬细胞吞噬进入淋巴系统,再进入血液循环。

3.制剂因素:粒径<1μm的粒子不容易停留在呼吸道而随呼气排除,在1~3μm易沉积于细支气管和肺泡;3~5μm的粒子主要沉积在下呼吸道;2~10μm的粒子可以到达支气管和细支气管;粒径大于10μm的粒子基本沉积在上呼吸道并很快通过咳嗽、吞咽和纤毛运动而被排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