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021

合集下载

三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学案例19路线浙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学案例19路线浙教版
3.运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路线,提高学习效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
3.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他们的成果,使他们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就感;
4.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乐于助人、团结协作的优秀品质。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路线的基本概念,包括起点、经过点和终点;
2.培养学生用简单的语言和符号描述路线的能力;
3.引导学生学会通过观察、操作和交流,解决与路线相关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路线的意义,提高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小组合作:本案例合理划分学习小组,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完成路线描述任务,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的运用:本案例运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使学生在直观、形象的氛围中理解路线,提高了学习效果,增强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5.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本案例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充分的人文关怀,使学生在评价中感受到成功和快乐,激发了他们继续努力的动力。
2.教授描述路线的方法和技巧,如使用起点、经过点和终点等词汇;
3.结合实例,讲解如何用符号表示路线,使学生掌握描述路线的基本方法。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探究任务,如设计一条从学校到公园的路线;
2.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路线设计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3.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及时的帮助和提示,引导学生掌握描述路线的方法。

浙教版数学教案小学

浙教版数学教案小学

浙教版数学教案小学
授课对象:小学三年级
教学目标:
1. 能够熟练进行个位和十位数的加减法计算。

2. 能够理解加减法的运算规则,掌握相应的计算方法。

3. 能够通过综合训练提高加减法计算的速度和准确度。

教学步骤:
一、复习引入(5分钟)
老师让学生对个位和十位数的加减法进行口算练习,复习加减法的运算规则。

二、讲解示范(15分钟)
1. 老师讲解加减法的运算规则和方法。

2. 老师示范如何进行个位和十位数的加减法计算。

三、练习训练(20分钟)
1. 让学生进行加减法的练习题,提高他们的计算速度和准确度。

2. 分发练习册,让学生独立完成加减法的练习题。

四、小组训练(10分钟)
1. 将学生分成小组,在小组内进行加减法的比赛。

2. 比赛结束后,老师给予学生反馈和评价,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五、课堂总结(5分钟)
老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加减法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多做练习,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册上的加减法计算题,做到熟练掌握。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加减法综合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他们对加减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对加减法的综合训练,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他们的计算水平。

三年级上册数学浙教版《认识面积》优秀教学案例

三年级上册数学浙教版《认识面积》优秀教学案例
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案例时,我以“生活化”和“实践性”为原则,力求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面积的概念形成过程。例如,我准备了多个实际情境的图片,如教室的地板、学生的书桌等,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测量和比较,深刻理解面积的意义。同时,我还设计了一些有趣的游戏和练习题,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所学知识。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面积的概念,理解面积的测量和比较方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能够运用面积知识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
3.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2.通过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例如,可以提出问题:“在家庭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需要用到面积知识?”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感受数学的价值。
3.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3.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例如,在小组合作结束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
(四)反思与评价
1.学生自我反思: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自己在学习中的优点和不足。例如,可以让学生思考:“我在学习面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我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
3.面积的比较方法:讲解如何比较两个物体面积的大小,介绍比较的方法,如直接比较、换算单位等。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三)学生小组讨论

三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学案例23认识图形的周长浙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学案例23认识图形的周长浙教版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理解周长的定义,知道封闭图形的周长就是围成封闭图形的所有边的总长度。
2.使学生能够运用不同方法(如化曲为直法、方格法等)测量和计算常见图形的周长。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我将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策略。例如,我会让学生观察实际的图形,如正方形、矩形、三角形等,并让他们亲自测量和计算这些图形的周长。通过这样的实际操作,学生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周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自我调整的学习能力。
2.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个体差异,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和鼓励。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我将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评价。例如,我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从而培养他们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整能力。同时,我还会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观察、交流、测试等,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个体差异,给予他们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使他们在评价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三)学生小组讨论
1.设计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交流思想、分享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2.判性思维。
例如,我可以设计一个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小组中共同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如计算一个花园的周长。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和操作,交流思想和分享方法,从而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同时,我还会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进行讨论和解答,从而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学案例23认识图形的周长浙教版
一、案例背景
三年级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关键时期,他们开始接触更多的数学概念和知识。在上册数学中,学生将学习到认识图形的周长这一概念。周长是平面几何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指的是图形边界线段的总长度。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周长的概念并能够计算不同图形的周长是他们学习数学的重要目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学案例18辨认方向浙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学案例18辨认方向浙教版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和合作,发现方向的规律和特点。我会鼓励学生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通过实际操作来验证他们的猜测。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主动参与度。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上、下、左、右、前、后等基本方向,并能够运用这些方向进行实际路线的规划和描述。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校园环境,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周围的方向,激发学生对方向的兴趣。
2.通过有趣的故事,引发学生对方向的的好奇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利用图片、模型等教具,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方向的概念,为讲授新知做好引导。
(二)讲授新知
1.运用生动的语言和直观的教具,向学生讲解上、下、左、右、前、后等基本方向。
2.故事情境:通过有趣的故事,将方向知识融入故事情节中,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3.游戏境:设计各种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方向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二)问题导向
1.设计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思路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分组进行团队合作,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
2.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面对问题不轻易放弃。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让学生体验到团队合作的快乐和成就感。
4.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注重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给予反馈和鼓励。我会尽量创设有趣、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我还会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数学的乐趣和实际运用价值。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20认识角浙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20认识角浙教版
2.小组竞赛。
-开展小组间的角的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
-设置不同难度的题目,让学生在竞赛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五)总结归纳
1.知识梳理。
-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角的概念、分类、度量等知识点。
-教师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形成知识体系。
2.反思提升。
-鼓励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找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和掌握角的概念及分类。
-角的概念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是新的,他们需要从直观的图形中抽象出角的定义,并能够区分不同类型的角。
-对于角的分类,特别是锐角、直角、钝角的区分,学生可能会感到困惑,需要通过大量的实例和实际操作来加深理解。
2.角度的准确度量。
-使用量角器进行角度的测量是本章节的难点,学生需要掌握量角器的正确使用方法,以及如何准确地读取角度值。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区分各种类型的角,并学会使用量角器进行测量。
3.角度的度量。
-讲解量角器的使用方法,强调量角器的放置和读数的准确性。
-演示如何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并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活动。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配一个探究任务,如找出生活中的直角、比较不同角的锐钝等。
-通过动态演示,让学生观察角的顶点和边,为后续学习角的定义打下基础。
(二)讲授新知
1.角的定义。
-以直观的方式向学生介绍角的概念,即由两条射线的公共端点(顶点)所形成的图形。
-通过示例,让学生明确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而是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2.角的分类。
-介绍锐角、直角、钝角的定义,通过实物和图片展示不同类型的角。

路线 (教案)-2021-2022学年数学三年级上册 浙教版

路线 (教案)-2021-2022学年数学三年级上册 浙教版

《路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从出发地到目的地所行走的方向、距离和经过的地方。

过程与方法:经历结合路线图介绍行走的方向和经过的地方这一学习过程,培养学生有关方向的空间观念,并培养观察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结合路线图介绍行走的方向、距离和经过的地方,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认识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行走的方向距离和经过的地方。

【教学难点】根据路线图介绍行走的方向、距离和经过的地方。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铺垫引入师:还记得我们认识了哪些方向吗?生: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师:现在我们把这些方向标在方向板上。

(出示方向板,用开火车的形式让学生说,教师把八个方向标在方向板上)师:我们还可以利用这些方向来认识路线,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路线。

(板书:路线)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1、课件出示村庄图师:下面是一幅村庄图,村里有几条小路。

如果每条小路都走一遍,但又不重复走任一条路,你会怎么走?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分组讨论,再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生:从村口出发向北走到树林,再向东走到山洞,再向西南走到牧场,再向西北走到树林,再向东南走到居住区,再向东北走到山洞,再向南走到码头,再向西北走到居住区。

2、课件出示街道示意图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幅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生1:我看到了方向标指向北方。

生2:图上有医院、学校、广场、火车站、商场和图书馆,它们分布在不同的位置。

师:真是细心的孩子。

下面,老师有几个问题,需要同学们思考:问题1:王叔叔从图书馆到火车站接人,该怎样走?同桌为单位讨论,然后发言。

生:从图书馆向东北方向走到医院;从医院向东南方向走到商场;从商场向东北方向走到广场;从广场向东南方向走到火车站。

问题2:张阿姨从广场到医院探望病人,该怎样走?独立思考,抢答。

生:从广场向西北方向走到学校;从学校向西南方向走到医院。

浙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 全册 教案

浙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 全册   教案

1《两位数乘一位数(一)》教案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探索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和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相关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相关的口算和笔算。

知道可以用再乘一遍的方法进行乘法的验算。

2、使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进一步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培养分析、综合及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在口算、笔算的过程中,进一步养成细心读题、认真计算的习惯,进一步体会验算的价值。

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师:请看大屏幕,口答。

14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2个十和8个一合起来是()。

8个十是()。

32个十是()。

56个十是()。

30+30+30=()×()。

二、回顾整十数乘一位数今天,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老朋友,请看他是——课件演示。

师:聪明能干的海绵宝宝最擅长做蟹黄堡了,瞧:它一次做了多少个?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1:我先数一盘是10个,两盘就是20个。

生2:我用10×2得到20。

你说得很好!师:海绵宝宝每次做20个,3次一共做多少个呢?怎样列式。

生3:我用20+20+20。

生1:我用3×20。

生2:我用20×3。

师:20×3表示什么意思?生1:3个20是60。

20×3等于多少?师:你们同意吗?师:60是怎样算出来的?把你的想法和你的同桌说说。

生:我是用20+20+20得到60根的。

(板书20+20+20)生:先算2×3,再在后面加一个0。

(板书:2×3=6,20×3=60)。

师:刚才有人说先算2×3,再在后面加一个0。

老师不太懂,你能讲给大家听听吗?(等学生说完再规范)师:2指的是——(2个十),2个十乘3得——(6个十),6个十是60。

(板书2个十、6个十)(结合图)生:2个十乘3得6个十,6个十是60。

手势:会说了吗?谁来说说?小朋友们真了不起,想出了三种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

浙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套教案

浙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套教案

两位数乘一位数(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算法的过程,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并掌握计算方法,会口算整十数乘一位数,会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乘法。

2.培养学生养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算理,掌握竖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算理。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动物吗?森林里有许多动物,其中大象和猴子是好朋友。

小猴兄弟种的桃树上,桃子已经成熟了。

可是,他们没有房子,每一次下雨,他们都被雨淋。

这天,他们决定造一座木头房子。

它们的好朋友大象知道了,赶紧过来帮忙。

看,大象在做什么?(课件出示情境图)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1.学习例1。

师:每头大象运了多少根木头?你是怎么知道的?(体现“2个十是20”)3头大象一共运了多少根木头?怎样列算式?师:怎样计算20×3呢?生:(讨论汇报)师:你觉得哪种方法比较方便?生:(互相说一说)师:照这样计算,5头大象一共运多少根木头?你是怎样想的?8头大象呢?练习4×3=7×8=5×6=40×3=70×8= 5×60=2.学习例2。

师:大象帮小猴运木头,小猴为了感谢大象,到果园里忙着采桃子招待来大象。

(课件出示场景)师:小猴们在干什么?一只小猴说,我采了14个桃,另一只小猴说,我也采了14个桃,2只小猴一共采了多少个桃?怎样列式?师:(结合学生的列式14×2)提问:怎样想出结果?生:(操作、讨论、汇报)师:还可以用竖式来进行计算。

师:“2”写在哪里?为什么?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结合情境图,与竖式计算的过程对应理解。

)让学生运用这种初始模式进行试算:师:(比较、讨论)这几个竖式有什么共同点?能否简化?怎样简化?生:(用简化后的写法计算刚才几道题,并对应说算理。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21三角形和四边形浙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21三角形和四边形浙教版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三角形的定义、分类及其性质。
2.四边形的定义、分类及其性质。
3.运用三角形和四边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难点
1.理解三角形和四边形的性质,尤其是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矩形、正方形等特殊图形的性质。
2.掌握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分类方法,能够灵活辨识和应用。
-介绍四边形的分类,如矩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普通四边形,并讲解它们的性质。
-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了解四边形具有易变形的特点。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挑选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模型,讨论它们的性质和应用。
2.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观察、思考和交流,共同总结三角形和四边形的性质。
3.每个小组汇报自己的讨论成果,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加深对三角形和四边形知识的理解。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21三角形和四边形浙教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三角形的定义和特性,能够识别和描述三角形的基本组成部分,如顶点和边。
2.学会使用三角板、直尺等工具绘制三角形,掌握三角形的基本画法。
3.掌握三角形分类,了解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普通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辨识它们。
4.理解四边形的定义和特性,能够识别和描述四边形的基本组成部分,如顶点和边。
1.教师出示事先准备好的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实物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到过这些图形吗?它们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2.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见到的三角形和四边形,如自行车三角架、窗户、书本等,初步感知三角形和四边形的特点。
3.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思考三角形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小学数学浙教标准版三年级上册《认识面积》教案

小学数学浙教标准版三年级上册《认识面积》教案

小学数学浙教标准版三年级上册《认识面积》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具体情境,具体实例和画面活动,认识物体及图形面积的含义。

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2.初步认识面积的含义,学会用观察、重叠、数方格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二、过程与方法1.在具体探索过程中,通过细心观察、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探究比较面积的方法。

2.在探索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直观估测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 在经历探索比较面积大小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交流合作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息。

教学重点:结合实例理解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在理解面积含义的基础上探究比较面积大小的不同方法。

教学方法在教法的运用上,我以新课标的理念为指导,并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我采用观察比较法,实践操作法,使学生认识到面积是有大有小的。

使学生在比较中理解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合作交流法,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进行直观形象的辅助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才能真正对所学内容有所感悟,进而内化为已有,并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在这节课,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组织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通过“涂一涂”“看一看”“比一比”“画一画”等有趣的活动,在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体现“做数学”的乐趣。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学具袋(袋中装有大小不同的平面图形、透明方格纸等)格子图。

学生准备蓝、红色彩笔、直尺、三角尺等,多媒体课件、计算器、电脑、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和同学们分享。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出示情境图师:同学们,这是我们学校的校园,走进校园,首先看到的是三个美丽的大花坛。

三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学案例8应用问题浙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学案例8应用问题浙教版
4.教育学生树立合作共享的观念,学会在团队中互相帮助、互相激励,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教师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例如,在教授加减法应用问题时,教师可以设计“购物问题”情境,让学生扮演顾客和售货员,亲身参与购物的过程,从而引出加减法的运算规律。
1.教师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回忆已学的数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例如,在教授加减法应用问题时,教师可以提出“同学们,你们平时在购物时,是如何计算价格的?有没有遇到过价格标签丢失的情况?这时我们应该如何计算总价呢?”等问题,让学生在思考中,自然地引入加减法应用问题。
2.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等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授几何图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通过课件展示不同图形的实际应用场景,让学生在观察和思考中,对面积的概念产生直观的认识。
2.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等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帮助他们直观地理解数学知识,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力。例如,在教授几何图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展示不同图形的实际应用场景,让学生在观察和思考中,理解图形的特征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二)问题导向
1.教师以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例如,在教授分数的应用问题时,教师可以提出“小红和小蓝一共摘了12个苹果,小红摘了其中的4/6,小蓝摘了其中的3/6,请问小红和小蓝各摘了多少个苹果?”等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分数的运算方法。
(二)讲授新知
1.教师以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新知识。例如,在教授分数的应用问题时,教师可以提出“小红和小蓝一共摘了12个苹果,小红摘了其中的4/6,小蓝摘了其中的3/6,请问小红和小蓝各摘了多少个苹果?”等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分数的运算方法。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14应用问题浙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14应用问题浙教版
(1)通过完成练习题,使学生熟练掌握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在应用问题中的运用。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2.结合生活实际,自己设计一个应用问题,并与同学分享。
(1)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问题意识。
(2)通过设计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6.情感教育,渗透德育: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应用问题的解决,适时进行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爱他人,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7.评价激励,促进发展: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评价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参与过程、思考过程和努力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1.学生在解决应用问题时,对问题情境的理解和把握程度,引导学生从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提高问题意识。
2.学生在分析问题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关注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3.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加强基本运算技能的训练。
4.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能力水平,实施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式,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法。同时,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精讲精练,分层指导: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让学生明确问题解决的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在练习环节,设计不同难度的题目,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4.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会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能够运用所学的四则运算解决简单的应用问题。

三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学案例3加法、乘法交换律浙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学案例3加法、乘法交换律浙教版
五、案例亮点
1.故事情境的创设:通过小熊购物的故事情境,成功地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接触到3加法、乘法交换律的应用。这种情境创设不仅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而且使抽象的数学运算变得生动形象,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2.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引导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观察、分析、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探究3加法、乘法交换律的欲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2.问题提出:创设问题情境,如小熊购买水果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交换律简化计算。
3.师生互动: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了解学生对3加法、乘法交换律的初几何图形、符号等,直观地展示3加法、乘法交换律的过程和结果,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和记忆。
(四)反思与评价
1.自我反思:让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反思自己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总结经验教训。
2.同伴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给予意见和建议,共同提高。
3.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4.家校沟通:教师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学习情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
(二)问题导向
1.自主探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探究3加法、乘法交换律的欲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2.师生互动: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引导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观察、分析、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3.总结规律: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3加法、乘法交换律的规律,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的能力。
2.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知、理解交换律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学案例15认识毫米与分米浙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学案例15认识毫米与分米浙教版
4.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教师采用了自我反思、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了学生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提高了学习效果。
5.教学内容的总结与归纳:教师在课程结束时,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与归纳。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巩固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为新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3.通过对长度单位的认识,使学生能自主探究、发现长度单位之间的规律,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实践中体验毫米与分米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及创新能力。
2.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生活情境: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如尺子、书本、教室的长度等,引导学生认识毫米与分米。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媒体:运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等教学辅助工具,形象直观地展示毫米与分米的概念及换算关系,增强学生的认知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提高课堂实效。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毫米与分米的概念,了解它们与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2.培养学生运用长度单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2.组间交流:各小组在探究过程中,可以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4、3认识图形周长(教案)--21学年数学三年级上册 浙教版

4、3认识图形周长(教案)--21学年数学三年级上册 浙教版

认识图形周长【教学目标】1.经历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封闭图形的周长,并能指出、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

2.经历观察、测量等数学活动过程,让学生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在学习活动中,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3.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图形的周长,能指出、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周长、掌握测量周长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小朋友们,蚂蚁王国正在举行一年一度的运动会,一只小蚂蚁在平时练习跑步时遇到了下面这些图形,你能把它们分成两类吗?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类封闭图形的数学问题。

二.活动体验,探究新知。

1.看一看,感知周长在大家的帮助下,小蚂蚁最终选择了树叶形状的封闭图形作为平时练习跑步的场地。

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只蚂蚁是怎样跑的?(出示课件)生:小蚂蚁是沿着树叶边爬了一圈。

师:这个位置在数学上有专门名称。

(板书:边线)一圈,我们把它叫做“一周”。

再次请学生说说小蚂蚁是怎么爬的。

师:刚才我们知道小蚂蚁爬过树叶的一周,那这两只小蚂蚁它们是不是爬了树叶的一周呢?为什么?师:向刚刚那只小蚂蚁爬行的路线就是树叶一周的长度。

树叶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图形的周长。

【设计意图:利用动画来创设情景,比呆板地利用单元主题图来引入课题,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也能从动画中直观地初步感受“一周”。

认识周长,找准“一周”很关键。

有了动画的导入让学生初步感知“一周”的铺垫,再通过两只小蚂蚁的对比,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到什么是“一周”。

】2.摸一摸,感受周长师:小蚂蚁已经知道了什么是树叶的周长,它还想知道其它图形的周长,你能帮它解决吗?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一些不同的图形,你能指一指身边图形的周长吗?(师指名汇报。

)小结:像这样圆形、三角形等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

3.找一找,理解周长周长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可见,你能指一指身边物体的周长吗?【设计意图:从触摸感知周长到联想身边周长,从认识实实在在的事物的周长到认识抽象的平面图形的周长,一层一层逐步深入,来帮助学生建立起“周长”这一概念。

浙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1、口算除法教案

浙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1、口算除法教案

口算除法
一、教学内容:
课本第91、92页,例1、例2,试一试及练一练。

二、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用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数与一位数除两
位数商两位数的除法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三、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用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数与一位数除两位数商两位数的除法的口算方法。

四、教学难点:
理解和掌握用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数与一位数除两位数商两位数的除法的口算方法。

五、教学准备:
投影片、口算卡片。

七、板书设计:
口算除法
例1:80 ÷ 4 = 20 例2: 600÷3=200 ↑↑
8
个十÷4=2
个十
八、课后小结:。

浙江教育出版社三年级上学期数学加法、乘法的交换律教案教学目标

浙江教育出版社三年级上学期数学加法、乘法的交换律教案教学目标

三年级上学期数学加法、乘法的交换律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具体情境,理解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内容及字母表达式。

2.能运用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进行能运用交换律验算加法和乘法。

二、过程与方法1.在具体探索过程中,了解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内容及字母表达式。

2.在探索学习过程中,会用乘法交换律使一些计算简便。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 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内容及字母表达式。

教学难点能运用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进行能运用交换律验算加法和乘法。

教学方法:动手操作、合作探究、验证归纳等方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计算器、电脑、使用“学乐师生” APP拍照,和同学们分享。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主题图,你会看图计算吗?问: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34+12=46 12+34=46 34+12=12+34通过情境导入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新课学习1.学习加法交换律(1)口算20+36= 36+20= 120+35= 35+120=板书:1)20+36=56 36+20=56谁能说出两道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板书:加数+加数=和仔细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是两个加数分别是20和3,和都是56,而不同处只是两个加数的位置不同)因为20+36=56 36+20=56 所以20+36=36+20有谁能模仿这道题目的形式举出类似的例子?同桌两组相互交流。

(板书)(2)根据我们举的例子你发现了什么?(小组交流)提示:这些例子都是几个数相加?两者之间发生了什么变化?结果怎样?归纳: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3)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启发学生用符号或字母)例:◆+●=●+◆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a+b=b+a这里的a、b可以是哪些数?加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a+b=b+a2.学习乘法交换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021浙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教案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一)教科书内容本册教材是按照《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指导纲要》的精神编写的?教学内容包括:万以内的减法,两步计算式题和应用题,一个数乘一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时?分?秒的认识,以及角和直角?1.一万以内的减法是在一百以内的减法和一万以内的加法的基础上教授的吗?当学生在一百以内学习减法时,他们已经掌握了减法的书面计算方法。

当时,由于计算数量相对较少,书面计算时没有连续退位,所以学生很容易掌握?10000以内的减法基本上包括整数减法的各种情况,比如连续退位?如果在减法的中间或末尾有0个,那么在100以内的计算比减法更复杂?学生在一万以内学会减法后,基本上可以学会整数加减的全部计算?2?两步计算式题和应用题是在学生学习了加减混合运算?乘除混合运算?乘加(减)或除加(减)两步计算式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里要求学生进一步学习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并要求学生用递等式计算?本教材中的应用题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一步计算应用题的基础上,开始学习具有明显数量关系的两步计算应用题,以及以“求剩余”为基本定量关系(减法是两个数的和或积)、以“相位差关系”为基本定量关系(两个以上数和两个以下数)和以“求和”为基本定量关系(多求和和和少求和)的两步计算应用问题?3?一个数乘一位数的乘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乘法口诀,学会乘法竖式的写法以及口算100以内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进一步学习一个数乘两?三位数乘法的基础?本单元先学习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积不超过100),再学习笔算两?三?四位数乘一位数,包括第一个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这样编排,有利于学生掌握一个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4.除法是一种单位数除法,它是在学生掌握了表格除法并学会了除法的垂直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教授的?在这个单位中,除数扩展到一万以内的数,商也扩展到二?三四位数,计算过程比较复杂}为了使学生掌握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教材先安排口头计算和书面计算,将一位数除以两位数,然后学习如何将一位数除以三?四位数的书面计算,包括分为0的中间还是在商的末尾?这种安排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除法的原理和方法。

为了进一步研究,除数是2?三位数除法?5?时?分?秒的认识是在学生会看整除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要求学生进一步认识钟面,掌握看钟表的方法,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和这些单位间的进率,初步建立1小时?1分和1秒的时间观念?6.角度和直角。

教材通过物理图形抽象出角度,让学生知道角度各部分的名称?知道直角,能用三角尺测量直角吗?画直角为将来学习矩形和正方形做准备?(二)教材特点1.重视算术口语教学,适当加强算术口语训练?这本教科书中的减法不到10000?一个数字乘以一位数和除数一位数除法的排列是否已被适当修改?中等的高中生应适当加强算术口语训练的精神。

口语算术在教材中分为不同的部分。

一些计算被安排先学习口头算术,然后再学习书面算术?这将有助于学生掌握口头算术方法,提高口头算术能力,为学习书面算术做准备?2?重视教学笔算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为了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笔算的计算方法,万以内的减法?一个数乘一位数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都是按计算方法要点进行编排的?例如一个数乘一位数,先学习第二个因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各数位上的数都不进位的,着重解决乘的顺序和积的对位问题;然后学习积需要进位的乘法,着重解决进位问题;最后学习第一个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着重解决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问题?又如除数是一位一数的除法,教材在编写时注意由浅人深,由易到难,先学习一位数除两位数,再学习一位数除三?四位数,最后学习商的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编写时,每次都是先教学被除数的首位够商1的,再教学被除数的首位不够商1的?这样编排,有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计算方法,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3.两步计算应用题按照基本数量关系相同、解题思路相似的原则进行分组?在1万以内的减法单位中,教学量关系相对简单,加减法的两步计算应用问题?通过教学,学生可以掌握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学习用综合法分析定量关系的方法,为进一步学习两步计算应用题做准备?4?在后面学习的两步计算应用题中,按基本数量关系相同,解题思路相近的原则分组编排?先编排数量关系比较容易理解的以“求剩余’’为基本数量关系的应用题,再编排以“相差关系”为基本数量关系的应用题,最后编排数量关系比较间接一些的,只有两个已知条件的以“求和”是基本数量关系的两步应用问题?这种安排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应用题的基本数量关系,从一个实例中得出推论,而且便于比较,澄清应用题之间的联系和区别,避免在解决问题时照搬照搬?5?应用题的教学重视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本册应用题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应用题中所陈述的事实贴近学生生活,便于学生理解?编拥嘲题,通过线段图揭示数量关系并提示解题思路,引导学生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采用分析法或综古怯进行分析?在练习中编排一定数量的题组对比练习,使学笙进一步理解应用题的结构和基本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6.通过手术?观察等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本卷教材的编排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例如,在教授除法的检查方法时,教材通过计算准备题中的四组题,引导学生观察每组上下题之间的关系,并启发学生总结“商乘除数等于除数”的检查方法,从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7?因材施教,区别对待?本册教材安排了一定数量的练习,使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基本要求?对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教材还安排了一些综合性较强的带“苦”号题目和思考题,通过练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8.教材的编写不仅要考虑教学方法,还要反映学习方法?例如,这一卷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是根据课时编制的,练习是分层次安排的,这不仅为教师提供了“教什么”和“如何教”的想法,而且不排除教师重新组织教材?自由游戏倡议?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传递实物?图形的演示和学习工具的操作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知道如何学习,从而掌握学习方法?二?教学目标1.掌握减法的书面计算方法,能熟练计算10000以内的减法?精通两位数减去两位数的口头计算数?学会减法的验算方法,初步具有验算的习惯?2.掌握两步计算题的操作顺序,能正确计算带括号的两步计算题吗?学会分析应用问题的数量关系,能够以逐步公式或综合公式解决两步计算应用问题?3?掌握一个数乘一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笔算?能比较熟练地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4.掌握除数为一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熟练进行书面计算,学会用乘法检查除法(包括余数除法)?你能熟练地把一位数除以两位数吗?5?认识钟面?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知道相邻两个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学会简单的计算?初步建立时间单位的观念,养成爱惜时间的好习惯?6.通过实际操作,知道角度和直角,知道角度各部分的名称?学会用三角尺判断一个角度是否是直角,并能画出一个直角?三?教学措施1.重视基本的口头和书面算术训练,培养并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本册教材编排计算范围内2公差更大且小于10000的减法?一位数乘一位数?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这是学生继续学习四个多位数字计算的基础?为了保证学生学得好,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讲清算理,揭示规律?学生能否正确?熟练地计算,很大程度上与理解和掌握数的概念?运算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等有着密切关系?对于一些计算方法,教学时,要通过直观演示?学具操作象@生理解算理,掌握方法,并能应用方法进行计算?例如,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口算(例3“14x2”)时,教师可以借助小棒演示,使学生知道14是由1个十和4个一组成的,先用第二个因数2乘第一个因数十位上的1,得2个十;再用第二个因数2乘第一个因数个位上的4,得8个一;然后把两部分乘积加起来?揭示虚线方框中的口算思考方法,让学生在以后口算时有规律可循?又如,教学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时,教材先学习被除数首位够商1的,再学习被除数首位不够商l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先用除数试除被除数的前一位,如果不够商1,就看被除数的前两位;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上?为今后学习除数是两?三位数的除法打好基础?(2)? 加强基础训练,打好基础计算?加强基础算术口语训练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基础?两位数减去两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一位数除以两位数就是学习一万以内的减法吗?一个数字乘以一个数字?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基础吗?口算的熟练程度直接影响书面算术,所以我们必须保证学生学好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中的乘法和除法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应该在通常的课堂上练习吗?实践是培养计算能力的重要手段。

因此,在实践中,我们要努力做到目的明确、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形式多样、实践范围广、持之以恒。

这样,学生的计算能力会逐步提高吗?(3)?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万似内的减法?一个数乘一位数?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和两步计算式题,由于计算数目较大,运算步骤较繁,计算时学生容易出错,所以要注意培养学生认真仔细计算?书写工整?格式规范?自觉检验等良好的计算习惯,确保计算正确?2.注重分析应用问题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解决应用问题的能力?在整数应用题教学中,一步到位是基础,两步是关键,难点是什么?学生解决两步计算应用题的困难在于不能有效地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找出中间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1)?加强基础训练?两步计算应用题是在一步计算应用题的基础上发展得到的:因此要重视一步计算应用题的练习?在练习中必须重视应用题结构的训练,如根据条件补充问题,这种由条件到问题的训练,是用综合法解答应用题的基础;或根据问题补充条件,这种由问题想条件的训练,是用分析法解答应用题的基础?经常训练,对于提高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是大有裨益的?(2)? 教学生如何解决问题?分析应用问题中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关系是解决应用问题的核心?综合法和分析法是解决应用题的两种常用思维方法,也是本教材的主要学习方法?在教学中,例子的讲解不应该围绕主题,而应该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想法,并学会发现中间问题?例如,在教学例1中,“食堂里有50袋粮食。

在吃了4天和每天8袋之后,还剩下多少袋?”根据问题的含义,采用从条件到问题的分析方法,借助线段图进行分析,揭示中间问题?例如,根据“每天吃4天,每天吃8袋”,可以计算出什么?根据“食堂以前有50袋粮食,吃了32袋”,能得到什么?让学生描述解决问题的想法并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根据不同的主题,也可以使用分析方法进行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