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分认定与评价方案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方案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方案一、引言在小学教育中,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感知、体验、认识、思考,促进知识的转化和技能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然而,如何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评价,以提升教育质量和学生发展,一直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难题。
因此,本文将针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方案进行探讨。
二、评价目标评价是为了检验活动的效果和改进活动的方式方法,因此,在制定评价方案之前,需要明确评价的目标和内容。
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评价的目标主要包括:1. 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
3. 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能力。
4.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
三、评价内容在评价方案中,内容的选择和设计非常重要。
评价内容应既包括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也要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特长发展。
具体的评价内容包括:1. 活动过程评价:包括规划、组织、执行、总结等各个环节的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
2. 活动成果评价:包括实践报告、展示、作品等的评价,以及评判标准和评分方式的设计。
3. 学生能力评价:包括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的评价,可以通过观察记录、问卷调查、测验等方式进行。
4. 学生个体差异评价:兼顾学生个体差异和特长发展,对于个别学生的评价应采取灵活的方式,如个别指导和任务分配等。
四、评价方法评价方法的选择应基于评价目标和评价内容,既要科学有效,又要简洁实用。
常用的评价方法包括:1. 观察记录:通过对学生活动过程的观察和记录,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2. 问卷调查:设计问卷,向学生、教师及家长了解他们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感受和评价,了解活动的效果和改进的方向。
3. 口头评价:采用面谈、讨论等方式,向学生了解他们对活动的看法和体验,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4. 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通过制作实践作品,展示自己的成果和能力,教师和同学进行评价和点评。
2024年中学学生学分认定方案
2024年中学学生学分认定方案目的和背景:中学阶段是学生培养基本素养和综合能力的重要阶段,学分制的引入有助于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和实现个性化学习目标。
本方案旨在制定2024年中学学生学分认定方案,以确保学分制度的顺利实施和推行。
一、学分制度概述:学分制度是指通过学生参加课程和课程外活动来获取学分,进而评定学生的学业学术水平,包括课内学习、社会实践、创新和实践等各个方面的能力。
学分旨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能力发展情况,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和发展路径。
二、学分认定原则:1. 学分认定应遵循客观、公正、公平的原则,充分考虑学生自主选择和个性发展;2. 学分认定应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相对应,以能力为导向,注重实践和应用;3. 学分认定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兼顾学科知识和综合能力的培养;4. 学分认定应灵活多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课程和活动。
三、学分认定目标:1. 通过学分认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形成健康的学业学生发展环境;2. 鼓励学生多元选修,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3. 强化学生的应用和实践能力,促进学术能力与实践能力的融合;4.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
四、学分认定范围和计算方法:1. 课内学分认定:a. 课程学习成绩:根据学生在各门学科的学习成绩进行评定,成绩满分为100分,按照分数段设定学分比例,分数越高学分越高;b. 学科竞赛: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并取得优异成绩可获得相应学分;c. 课程评价:学生参与课程评价、作业、课堂互动等行为获得相应学分。
2. 课外学分认定:a. 社会实践: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并完成相关报告或总结可获得相应学分;b. 创新实践:学生参与学校或社区的创新实践项目可获得相应学分;c. 实践技能: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和运用一定的职业技能可获得相应学分;d. 社团活动:学生参与学校社团活动,并取得一定成果可获得相应学分;e. 体育锻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并完成相关任务可获得相应学分;f. 志愿服务: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并完成相关报告或总结可获得相应学分。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及学分认定的方法与实践.PPT课件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一、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操作与实践
(一)评价的操作 (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践
3.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可行性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评语
学生评价的技术支撑
学生评价的几点认识
1.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基础 2.促进发展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最基本功能 3.学生的参与是综合素质评价的基本原则 4.信息技术的运用是综合素质评价的保证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及学分认定 的方法与实践
学分认定与学业评价
一、学业评价的指导思想与内容
学生学业评价的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生学业修习时间 二是学生学业过程情况 三是学生学业水平测试 四是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情况
学分认定与学业评价
二、学业评价的理论思考和评价原则
(一)学业评价的理论思考 从管理的角度上讲,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3)模块部分合成办法 ①表现性评价
情感、态度(20%) 课堂上的表现(45%) 课内、外作业(25%) 其他(10%)(课外活动表现)
学分认定与学业评价
三、学业评价的办法与操作
(三)终结性评价
1.终结性评价的指标体系 (3)模块总分合成办法
②测试成绩
单元测试(阶段性测试)占40% 终结性测试60% ③ 特长加分
(二)过程性评价
1.过程性评价的理念与特征 2.过程性评价的指标体系
案例:广东仲元中学学生数学学习过程评价表
学分认定与学业评价
三、学业评价的办法与操作
(三)终结性评价
1.终结性评价的指标体系 (1)两个必达条件
(2)模块等第标准
学分认定与学业评价
三、学业评价的办法与操作
(三)终结性评价
1.终结性评价的指标体系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23
问题之三: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内容如何组织?
24
案例:师大附中
三个模块: 高一年级“自主型研究性课程” 高二年级“专题型研究性课程” 高三年级“综合型研究性课程”
25
案例:上海市七宝中学
高一年级上学期的主题是“文艺与人生”,偏重人文教育, 要求在提高人文素养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社会科学基本研究方法 的训练,学习观察社会、了解社会。 高一下学期的主题是“人与自然”,偏重于科学教育,要求 学生体验一个课题研究的完整过程,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流程, 尝试围绕一个问题,通过自己的研究进行解决与证明。 高二上学期的主题是"我与祖国",偏重于德育教育,要求学 生进行比较规范的调查与研究的训练,从形式、方法、分析到结 论都强调规范、完整,让学生从自己的调查或研究中接受爱国主 义、集体主义教育,使学生了解自己的祖国、了解社会、了解人、 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9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要求:作 为必修课程必须要走向常态!!
1 、2001年6月8日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 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试行)》,规定从小 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 课。
10
2、常态实施的特征:
——课程必修,普遍实施;
——教师易导,便于操作;
——学生爱学,积极投入;
——效果实在,确有收获。
高一下半学年实“追寻创造发明的踪迹”体验性研究课程, 通过追寻一项创造发明,使学生了解创造发明的全过程,重演创 造发明的各个环节,进而体验其中的甜酸苦辣;并利用榜样效应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初步掌握创造发明的基本技能,获 得创造发明的真实体验,从而增强学生创新的兴趣与信心。
高二学年,开设"探索未知的领域"小课题研究课程,包括小 论文、小制作、小发明等有关的活动,通过对科学、技术、社会 某方面问题的简单研究,实现知识的综合运用,训练学生解决综 合性问题创造能力。使学生参与创新性的活动,并形成一些创造 29 性的成果。
综合实践活动活动评价意见
综合实践活动活动评价意见标题:综合实践活动活动评价意见引言概述: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在校园内外参与各类实践活动的过程,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意见,既可以帮助学生改进自身表现,也可以促进学校更好地组织和管理这些活动。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出发,提出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意见。
一、活动目标1.1 确定明确的活动目标:活动目标应该具体明确,能够指导学生参与活动。
1.2 设定合理的活动时间:活动时间应当充裕,能够让学生充分参与和体验。
1.3 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活动目标应当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
二、活动组织2.1 合理安排活动流程:活动流程应当合理安排,避免出现过于紧张或松散的情况。
2.2 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活动组织方应当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2.3 加强团队协作:活动组织方应当加强团队协作,提高活动的效率和质量。
三、活动内容3.1 注重实践性和创新性:活动内容应当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和创新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
3.2 多样化的活动形式:活动内容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讲座、实践、比赛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3.3 关注学生的反馈意见:活动内容应当及时调整和改进,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进行优化。
四、活动效果4.1 定期进行评估:活动效果应当定期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
4.2 关注学生的成长情况:活动效果不仅要看活动本身,还要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成长情况。
4.3 合理运用评价工具:评价工具应当合理运用,能够客观准确地评价活动效果。
五、活动总结5.1 总结经验教训:活动结束后应当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为下一次活动做好准备。
5.2 提出改进建议:根据总结的经验教训,提出改进建议,促进活动的持续改进。
5.3 感谢参与者和支持者:最后要感谢所有参与活动的学生和支持者,鼓励他们继续积极参与。
结语: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意见对于活动的持续改进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合理的目标设定、组织安排、内容设计、效果评估和总结反思,可以使综合实践活动更加有效和有意义。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分认定与评价方案
高州第四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分认定与评价方案为了有效推动课改过程,真正落实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试验)》和《广东省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实施指导意见》,结合本校的实际,制订本方案一、课程构成1、研究性学习活动:必修学分15分。
分三年学习,一个学期一个课题,每个课题3个学分。
2、社会实践活动:必修学分6分。
分三年学习,一学年一周实践活动,每周2个学分。
3、社区服务:必修学分2分。
高中三年参加不少于10个工作日的社区服务。
第一学年4天;第二学年4天;第三学年2天。
二、课程内容(一)、研究性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程内容分为两类:1、实践性的专题调查研究。
旨在使学生通过对自然、社会、生活等方面的调查,掌握发现矛盾和问题的基本方法,形成怀疑和探索思维的初步能力,培养探索的兴趣和能力,同时使学生初步学会科学的调查研究方法,增强学生对自然、社会和生活的关注。
2、探究性的小课题研究。
本着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研究课题的能力的精神,通过对科学、技术、社会等方面的简单的研究,实际知识的综合运用、训练,提高学生解决综合性的问题的创造性能力。
(二)、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要求学生作为社会成员积极参加各类社会活动,以社会为课堂,在动手动脑中进行体验和探究的综合学习过程。
社会实践的内容主要包括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其内容包括:1、入学训练:必修项目。
主要进行国防教育、军事知识教育、军事技能训练和纪律的养成教育。
2、校内实践活动:主要指学校传统活动和学生社团活动。
学校传统活动,以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成人仪式教育等为例,指学校每年例行举办的重大节日和活动;学生社团活动指学校社团成员围绕某一主题共同组织开展的活动。
夏庄中学初中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学业评价方案
夏庄中学初中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学业评价方案一、评价的原则1、参与性。
注重学生亲身参与和学生全员参与,强调课程计划规定的课时活动量参与情况和参与态度的考核,同时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并自觉参与评价。
2、过程性。
特别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和实践体验,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并且把对学生的评价与对学生的指导紧密结合起来。
3、综合性。
评价的内容、要求、过程和结论都应是综合而全面的。
4、激励性。
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勤于实践、勇于创新,不断促进学力的发展。
二、评价的形式一般可采取以下“四结合”的形式,注重学生自评、小组评价、指导教师评价相结合;注重调查研究和实践活动材料积累相结合;注重研究性学习报告与实践活动记录填写、展示情况相结合;注重研究实践态度与所取得的成绩相结合。
三、评价的内容和方法综合实践活动学业评价分信息技术课、研究性学习报告、实践活动三部分实施积分制,采取学生自评、小组评价、指导教师评价打分的办法具体开展评价。
(一)信息技术课评价包括:1、平日上课的学习态度(10%);2、平日课堂表现(20%);3、学业成绩(70%);(二)研究性学习评价包括:1、参与活动的课时量和态度;2、学习活动中的材料积累;3、研究性学习报告的撰写;4、研究性学习成果;(三)实践活动评价包括:11、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课时量和态度;2、活动中获得的体验与材料的积累;3、认识社会、研究社会问题的基本能力和人际交往、协作、适应环境等能力;4、实践活动记录的填写;四、积分的评定1、基础积分综合实践活动各部分成绩等级及其相应积分见下表:说明:A、B、C、D分别表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
2、奖励分是为激励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和勤于实践、勇于探索、精诚合作的精神而设立的。
学生个人或小组的研究成果经专家认定并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或实用价值,或在活动过程中表现突出,有特殊贡献,即可取得个人奖励学分。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业水平评价方案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业水平评价方案:
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是小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考核学生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评价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旨在全面地了解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发展情况,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有效的评价依据。
评价方案包括三个方面:活动表现评价、成果评价和心得体会评价。
在进行评价时,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情况,形成全面准确的评价结果。
活动表现评价:评价学生在活动中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通过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包括操作技能的掌握、任务分工的合理安排和团队协作的情况等,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质量。
成果评价:评价学生在活动中的成果表现和创新能力。
通过对学生的成果展示和成果质量的评价,考察学生在活动中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供有效的评价依据。
心得体会评价:评价学生对活动的反思和总结能力。
通过学生对活动的心得体会的撰写和口头表达,了解学生对活动的认识和理解情况,评价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发展情况。
评价结果应结合活动表现、成果和心得体会三个方面,全面地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的表现情况。
评价结果应客观、准确地反映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质量,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有效的评价依据。
第 1 页共 1 页。
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学分认定细则
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学分认定细则一、学分认定程序1.由学生(小组)上报相关材料给班主任或指导教师。
2.由班主任或指导教师核实并签名。
3.由班主任以班为单位统一送课程指导小组审核并对合格者予以学分认定。
4.最后由相关人员将学分登记在学生学分报告单中。
二、学分认定标准1.研究性学习的学分认定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要有符合要求的课题研究主题和方案;第二,要有体现研究过程的记录或佐证材料;第三,要有研究的结果实物或书面报告;第四,要有研究性学习的学时记录。
2.社会实践的学分认定应以参加活动的时间、内容以及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证明作为依据。
没有参与或参与时间不足和没有相应证明的不能认定学分。
3.社区服务的学分认定应以学生提交的证明材料为依据。
其内容包括:服务对象(机构或个人)的名字;活动日期;服务时间;服务项目或内容;学生自己签名;服务对象的签名、盖章及联系方式;学生自己的体会。
三、学分认定要求1.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是公益性的。
任何获得经济效益的活动都不能计入社会实践或社区服务,也不能获得相应的学分。
如学生假期的打工等。
2.学生从事的校内社团活动不能获得社会实践的相应学分,但成果可以记录在学生的学习报告单中,供评优或大专院校录取时参考。
3.综合实践活动不设置奖励学分,但可以在档案袋中注明他们的修习过程,如方法、情感、态度及特长等差异,也可在学生的学习成绩报告单中登记原始成绩,以备参考。
4.综合实践活动允许学生重修。
如学生因特殊原因未修习或未能完成规定额度的课时数,在征得学校课程指导小组同意后,可以安排重修,重修合格,经认定取得相应学分。
四、学分的分配1.研究性学习每个课题5学分,3年3个课题(项目),每学年至少完成1个课题(项目)。
每个学分18学时计算,保证3年中学生有不少于270个学时用于研究性学习。
高一学年加强对研究性学习“方法论基础”的培训,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掌握课题研究的相关知识和基本流程,为顺利完成课题研究奠定基础。
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分如何认定
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3.9
价值观
8.9
10
12.9
人际交往能力
46
2
27.8
心理素质
26.2
4
39.9
接受新知识的能力
21.8
6
27
积极人生态度
16.3
8
18.6
生活自理能力
8.9
10
25.4
社会责任感
18.8
7
22.5
合作精神
10.5
9
11.5
综合运用知识解决 实际问题的能力
25.4
5
29.6
2020/3/竞25争意识
在教室里构筑学生在相互交往中共同成长中 的关系,而展开、触发教学的人就是教师。
学字的这种教育关系却在学校或学校以外都 濒临危机。
2020/3/25
8
*基础教育课程目标的错位与缺失
我们只能培养打工仔,培养不出老板: 只会解题,没有问题;只求稳准,不会冒险
为何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说一句美丽的谎言— —发展智力;能力=智力+知识+机会
2020/3/25
主导价值在于满足
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 性。
20
(二)、现行课程结构存在着较严重不足
主导 价值 在于 体现 国家 意志。
1、从课程内容所固有的属性看: 学科课程占据绝对优势,而经验课程则微乎其微
2、从课程内容组成形式看: 分科课程占据绝对优势,而综合课程刚微乎其微
——调查显示:社会上的精英很少有人是高考成绩第一。 最成功的一般在中学阶段成绩班级排名第10名左右,而不是第 一名,更重要的他们有创新意识,有探险精神,绝对不是只懂 解题,不懂思考的死读书。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扬中市第二高级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综合实践活动是高中新课程的八大学习领域之一。
被认为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它是新设置的、必修的独立的课程领域,由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三方面内容构成。
它的价值在于:通过课程的研修,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以及终生学习的能力和愿望。
综合实践活动在普通高中课程学分结构表中共占23个必修学分,其中研究性学习15个学分,社会实践6个学分,社区服务2个学分,它在学分结构表中所占的学分比率是最高的,占最低必修学分(116学分)的20%,占最低毕业学分(144个学分)的16%,可见,课程地位非常重要。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课名、课时和一般要求,地方统一协调和指导,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领域。
为更好地开发、建设这个新型课程,保证这个课程的实验工作在我校有效地开展,现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 综合实践课程的目标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1)使学生保持独立的持续探究的兴趣;2)获得参与研究、社会实践与服务的体验;3)发展发现问题、提岀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4)掌握基本的实践与服务的技能;5)学会合作与分享、学会尊重与欣赏、学会人际沟通;6)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7)增强服务意识与奉献精神,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8)形成具有注重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二. 综合实践课程的组成综合实践课程由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活动和社区服务三个科目组成1.研究性学习活动:必修学分15分。
分三年学习,其中高一9学分,高二4学分,高三2学分。
2.社会实践活动:必修学分6分。
分两年学习,其中高一4学分(其中军训2学分),髙二2学分。
3.社区服务:必修学分2分。
分两年学习,其中高二1学分(5个工作日),髙三1学分(5个工作日)。
三.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成立学校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组长:王成杰副组长:姚恒林、徐兴鹤成员:王龙、唐连根、戴正军、杨云、田春林、刘向阳、刘玉及各班班主任综合实践活动由下列部门和机构进行管理:教务处、教科室、政教处、总务处、团委、教研组、年级组、班主任、科任教师,由以上相关人员或代表组成临时的课程学习指导中心,对学生进行指导。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方案实验中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门新设置的经验性课程,要判断实施效果如何,运用什么手段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都要通过对课程进行科学的评价来实现。
那么,评价什么——活动目标;依据什么——评价标准;怎样评价——评价方法,是综合实践活动评价过程中要解决的问题。
下面,我们从实际操作的经验出发,从活动目标设计、评价内容标准、评价方法三个方面来就综合实践活动中考评价进行具体介绍。
一、评价目标本方案所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是根据《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所提出的各项指标的具体化。
在《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讨论稿)中,将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目标设计为五个方面:“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我的关爱和对社会的责任感;形成从自己的周遭生活中主动发现问题并独立的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我实验区都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综合实践活动目标如下。
1、能力目标的确定①收集处理信息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通常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但这一问题的解决所需各种数据资料、事实事例,都靠学生自己去寻找、查阅、选择、摘录和分析。
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对于学生而言,是必备的能力。
②社会交往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是社会交往的过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较之其他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为学生交往提供充分的机会和丰富的社会实践环境,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其他社会成员之间的交流机会较多,学生逐步学会与人沟通、合作的技巧,交往能力也随之提高。
③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实践活动重视学生从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中发现问题并通过实践,积极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培养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新高中新课程综合实践学分方案
武威第七中学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学分认定方案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是普通高中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中的重要科目,是国家规定、学校自主开发的每个高中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共八个必修学分。
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入实际的社会情境,直接参与并亲历各种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领域,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各种力所能及的社区服务性、公益性的、体验性的学习,以获取直接经验、提高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
设置该课程旨在改变学习方式,拓展学习空间,走进社会生活,获得生存体验,使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充实、更有趣、更有意义和富有创造性。
它与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及信息技术教育共同构成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教育要“三个面向”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遵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根据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的现状和需要,赢得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合力,全面推进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与发展,切实优化学校师生的教学方式。
使学生保持独立的持续的探究兴趣,获得参与研究、社会实践与服务的体验,发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基本实践与服务技能,学会分享、尊重与合作,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服务意识与奉献精神,具有关注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教师整体专业化水平得到提高;学校办学特色更加鲜明。
二、指导原则1、亲历性原则。
教师应利用各种物质条件、精神条件,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提供实践情境,改变学生单一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的空间,让学生走出课堂,置身于广阔的大自然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中去亲自接触和感知各种人和事,使他们通过亲身经历、实际操作与活动来获得探究问题、与人交往的能力以及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自主性原则。
学分认定方案【精华】
学分认定方案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实验)》,为科学、规范、有序地实施普通高中学生学分的认定和管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真正实现我校的育人理念,结合实际情况,特制订本学分认定方案。
一、学分认定的意义:学分认定是对学生在课程学习方面经历和发展水平的认可,可以记录学生在相应课程领域的成长经历和达到的发展程度。
学业评价要真正成为描述与反映学生学业发展历程和状况的过程自我管理过程、自我发展教育过程。
二、基本原则:1.综合性原则:学分认定应该体现学生学科要求与个性特征两个方面具体情况,全面反映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基本技能方法掌握、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形成的基本情况。
2.科学性原则:学分认定应该客观、公正、公平、公开,成为学生发展成长的正确引领。
3.导向性原则:向全面育人发展,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让每个孩子都清楚如何去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领导能力;应该从事哪些活动,应该去尝试哪些体验,应该经受什么样的人生磨练与精神意志的洗礼。
三、学分设置:1、学分认定科目:考试科目: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考核科目: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考查科目:综合实践2.各科学分设置:(1)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体育与健康各获得4个学分,共计28个学分。
(2)综合实践获得2个学分。
四、认定办法:1.学分认定时间:每学期期中、期末各进行一次学分认定,考试科目不合格的年级将组织补考。
综合实践活动按照相关方案在课程结束后进行学分认定。
2.考试科目认定办法:(1)学时认定:年级按照课程计划规定的课时开设课程,同学们原则上必须全程参加课程学习,学生参加课程学习时间达到规定时间的4/5为及格。
学生课时由任课老师进行记录。
(2)学习过程反映: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及参与程度,参与效果等,完成规定学习任务以及与学习课程有关的实验活动、演讲、报告等。
2024年高中新课程学分认定实施方案
2024年高中新课程学分认定实施方案____年高中新课程学分认定实施方案一、引言为了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求,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____年高中新课程学分认定实施方案将重点关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并进一步完善学分制度,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个人发展打下基础。
二、学分认定的基本原则学分认定是基于课程学习成果的量化评价,其基本原则包括:积极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领先性与创新性;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体现学生个人特长和兴趣发展;保证学生获得公平的学分认定机会。
三、学分认定的内容和标准1. 学分的分类学分可以分为必修学分和选修学分。
必修学分是指学生必须修读并取得合格成绩的课程,选修学分是指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修读的课程。
2. 学分认定的内容学分认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课程的学习成果评价、综合素质评价和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实践。
3. 必修学分认定标准必修学分的认定主要基于学生的课程学习成果,包括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科能力的发展、学科素养的提高等。
各学科学分的具体认定标准由相关学科教学组织制定,以确保学生在各个学科领域中有一个相对公平的认定。
4. 选修学分认定标准选修学分的认定主要基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人特长发展,包括学生参与各类社团组织、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艺术体育竞赛等。
选修学分的认定标准应该灵活多样,充分反映学生在综合素质和个人兴趣发展上的表现。
5. 学分积累和转化学生通过学习和参与各项活动可以积累学分,学分可以累积计算并相互转化。
例如,学生可以通过参与实践活动获得一定的选修学分,并且可以将一部分选修学分转化为必修学分。
四、学分认定的方法和程序学分认定的方法和程序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参与和自主选择。
具体的学分认定方法和程序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 学生的自主选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发展需求,选择需要修读的课程和活动。
2. 学生的学习和实践学生通过参与课堂学习、实践活动等方式,积极参与学习和实践,并获得相应的学习成果。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
探究能力 可以通过对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 问题过程中的表现及其对探究结果的表达来评 价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什么?
社会实践、交往能力 可通过学生是否主动与 他人交往,有与人沟通、合作的技巧、愿望; 是否能协调各种关系等方面进行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之教学构想
[主题一:分享经历]
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是怎样进行评价的?
[主题二:问题思考]
1、综合实践活动为什么要这样评价?其评价 特点是什么?
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什么? 3、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怎样评?
[主题三:小组讨论]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还存在哪些问题? 怎么解决?
1、评价的综合性 2、评价的表现性 3、评价的灵活性 4、评价的过程性 5、评价的多元性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什么?
(一)学生评价 1、评价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什么?
2、评价内容
学习态度 主要指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主 动性和积极性,可以通过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 动的时间、次数、认真程度、行为表现等方面 来评价
(三)评价的形式 ——“四结合”的形式 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 对小组的评价与对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 对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口头报告、活动、
展示的评价相结合;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
等形式。
(一)评价的时间——全过程分阶段评
1、实施前评价 指在学生具体进入综合实践活动之前所使用的
评价方法或策略,以了解学生的准备状况或兴 趣,进行选题和制定活动计划。 具体可采用预测、调查问卷、观察、自我评估、 提问、开题报告会等多种方法。重点对主题的 可行性和创新性、研究计划的合理性等进行选 题指导和制定研究计划指导与评价。
莱州一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及学分认定细则---莱州一中校园网
莱州一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及学分认定细则(试行)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省、市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精神,切实推进高中新课程实验,结合我校实际并依据《莱州一中学分认定细则》精神制订本学科实施方案及学分认定细则。
一.实施方案综合实践活动作为高中课程结构八大学习领域之一,是国家规定的每个高中学生必修的一门独立的课程,必须坚决执行,不得挪借他用。
它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三方面的内容,共23个必修学分,占最低必修学分的20%,占最低毕业学分的16%。
1.研究性学习活动高中三年共15学分,属计划内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采用集中学习和分组研究的方式开展。
高一(上)为准备阶段;高一(下)、高二(上)、高二(下)每个学期各安排1个课题,;高三(上)为反思、提高和完善阶段。
2.社会实践三年共6学分,每学年一周时间。
高一集中进行国防教育、高二劳动实践;高三以校园绿化、图书管理等实践活动为主要内容。
3.社区服务三年中学生必须参加不少于10个工作日社区服务,获得2学分。
每学期两个工作日,在学校或家庭所在社区范围内,以志愿者活动形式开展。
4.各学期实施方案指导意见一览表年级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高一上集中学习占15课时(5个下午,每个下午3节课,下同)内容:1、研究性学习综述(第1周,讲座);2、怎样找资料(第4周,讲座);3、怎样调查(第7周,讲座);4、统计初步(第13周,讲座);5、怎样写开题报告(第16周,讲座)军训一周志愿者活动2天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研究占39课时内容:1、阅读一些“研究性学习”案例;2、确定一批研究性学习课题;3、分组,及组内分工;4、开展课题研究工作;5、撰写第一个“开题报告”高一下集中学习约12课时内容:1、“开题报告”展示与交流(第1周,学生报告);志愿者活动2天2、“中期结果”展示与交流(第7周,学生报告);3、怎样写结题报告(第13周,讲座);4、“结题报告”展示与交流(第16周,学生报告);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研究占42课时内容:1、开展课题研究工作;2、撰写“结题报告”;3、撰写第二个“开题报告”高二上集中学习约12课时内容:1、“开题报告”展示与交流(第1周,学生报告);2、“中期结果”展示与交流(第7周,学生报告);3、“结题报告”展示与交流(第13、16周,学生报告);外出参观考查等活动或学农学工活动一周志愿者活动2天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研究占42课时内容:1、开展课题研究工作;2、撰写“结题报告”;3、撰写第三个“开题报告”高集中约12课时志愿二下学习内容:1、“开题报告”展示与交流(第1周,学生报告);2、“中期结果”展示与交流(第7周,学生报告);3、“结题报告”展示与交流(第13、16周,学生报告);者活动2天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研究占42课时内容:1、开展课题研究工作;2、撰写“结题报告”;高三上达不到学分标准的学生补修,其他回顾研究过程,进一步丰富研究成果,撰写小论文1篇。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标准
北沟中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标准(一)评定原则1、参与性.学生只有参与综合实践活动才能获得相应学分.如发现学生并没有参与研究性课题的研究,没有达到规定的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时间,不能得规定学分。
2、过程性。
学生只有参与综合实践活动就能获得相应学分。
研究性课题的质量高低、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中的结果表现不影响学生获得学分。
3、真实性。
研究性课题必须是学生自己进行的,不能由家长或教师代替完成;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必须由实践地或服务社区负责人签字盖章证明,如发现虚假现象,学校将作出扣除学分和其他相应处分.4、规范性。
学分的认定由学生互评、班主任或指导教师考核、学校教导处审核组成,并建立公示制度、抽查或回访制度.(二)评定过程1、研究性学习(1)课题展示: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论文展示或答辩、模型作品展示和介绍、小品表演、主题演讲等;(2)学生进行组内互评和组间互评;(3)班主任或指导教师考核,并组织、引导学生再一次反思自己的研究历程,综合评价学生的研究活动。
不论何种研究成果,其格式应包括以下基本内容:课题名称、课题报告执笔人、指导教师、文章摘要、研究小组成员的小结报告、指导教师意见及出勤情况等.(4)教导处备案。
2、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1)校内统一组织的活动由相关部门提供证明,校外活动由学生以组为单位申报,提交相关证明材料(实践地或服务社区负责人签字盖章证明);(2)通过学生的交流,学生分别进行组内互评和全班互评;(3)班主任考核,并引导学生对活动进行反思,强化体验,表扬先进,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4)教导处审核,并在学期结束前统一公示学生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内容和学分。
注:在课程展示和活动汇报过程中,可邀请家长、社区相关人员等参与活动。
学校在审核、班主任和指导教师在考核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应听取家长、实践地或服务社区负责人方面的意见。
(三)补充说明为提高综合实践课程的质量,增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根据我校的实际,在评定综合实践活动学分的同时,试行以下评价方法:1、研究性学习。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判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判方案临泉县长官镇第一小学为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推动素养教育,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依照《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3-6年级)》、阜阳市教育局关于《阜阳市中小学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意见(试行)》等文件精神,结合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情形,特制定此方案。
一、指导思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判,要以学生进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为起点,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进展、持续进展和终身进展;依据一切为了学生的进展的理念,注重评判对学生的增进和鼓励作用。
二、评判原那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判要坚持:一是注重学生参与原那么,二是关注学生进程体验原那么,三是综合而全面原那么,四是鼓励学生原那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点在于培育学生的态度和能力及学生的进展层次和进展水平上,专门关注学生参与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制造性,关注学习的进程和方式,关注交流与合作,关注动手实践和所取得的体会与教训。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坚持整体观,在评判中把课程、教学和评判统整,使其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贯彻到活动中去。
评判应以形成性、进展性评判为主,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性评判”,即以已有的进展基础为评判标准,突出学习进程中的体验、态度、情感、价值观、综合实践能力,只是分强调结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强调评判主体的多元化,评判方式的多样化,评判形式的趣味化。
三、评判内容一是参与活动的课时量与态度,二是在活动中所取得的体验情形,三是知识、方式、技术把握情形,四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进展情形,五是活动的收成与功效。
四、评判方式一、对课程的评判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判,咱们要紧采取师生审议的评判方式。
教师与学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直接参与者、实施者和开发者,师生对课程从设计到实施最有发言权,因此,以师生为评判主体对课程进行审议是这一评判方式的重要形式。
我校的师生审议要紧通过问卷调查和师生座谈会两种形式进行。
师生问卷调是指在每一个课题实施前,学校依照教师的预设方案,把课程设计的有关问题设计成问卷,让师生作答,通过度析问卷,了解活动的可行性及有效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州第四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分认定与评价方案为了有效推动课改过程,真正落实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试验)》和《广东省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实施指导意见》,结合本校的实际,制订本方案一、课程构成1、研究性学习活动:必修学分15分。
分三年学习,一个学期一个课题,每个课题3个学分。
2、社会实践活动:必修学分6分。
分三年学习,一学年一周实践活动,每周2个学分。
3、社区服务:必修学分2分。
高中三年参加不少于10个工作日的社区服务。
第一学年4天;第二学年4天;第三学年2天。
二、课程内容(一)、研究性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程内容分为两类:1、实践性的专题调查研究。
旨在使学生通过对自然、社会、生活等方面的调查,掌握发现矛盾和问题的基本方法,形成怀疑和探索思维的初步能力,培养探索的兴趣和能力,同时使学生初步学会科学的调查研究方法,增强学生对自然、社会和生活的关注。
2、探究性的小课题研究。
本着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研究课题的能力的精神,通过对科学、技术、社会等方面的简单的研究,实际知识的综合运用、训练,提高学生解决综合性的问题的创造性能力。
(二)、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要求学生作为社会成员积极参加各类社会活动,以社会为课堂,在动手动脑中进行体验和探究的综合学习过程。
社会实践的内容主要包括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其内容包括:1、入学训练:必修项目。
主要进行国防教育、军事知识教育、军事技能训练和纪律的养成教育。
2、校内实践活动:主要指学校传统活动和学生社团活动。
学校传统活动,以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成人仪式教育等为例,指学校每年例行举办的重大节日和活动;学生社团活动指学校社团成员围绕某一主题共同组织开展的活动。
3、校外实践活动:(1)社会各行各业的体验性活动如学工(商)、入学训练、学农林牧副渔、科技文化活动、志愿者活动、勤工俭学等;还可以参加社区的政策调研、政策研究等。
(2)外出参观、考察、访问或调查。
结合研究性学习,实地参观和考察的内容一般涉及本地区的自然、人文景观、历史文化遗产、德育基地等,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调查的内容一般是指现实社会生活、生产方式等焦点、热点问题,进行环保、国情、民情调查,也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验证性和探究性的调查;访问则一般以国家或地方政府机构、政府官员、特殊人物、特殊群体等为访问对象。
(三)、社区服务社区服务指学生以服务者的身份在课外时间在社区内以集体或个人形式应用所学的知识,参加以服务社区、发展自我、多方面体验并认识服务对象为目的的各种公益活动。
社区服务的内容主要包括:1、志愿者公益活动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所开展的各种为公众谋利益的活动。
如为社区大型活动提供志愿者服务,在公共活动场所(如公园、图书馆)参与管理服务,城市交通秩序维护活动,参加助残帮困活动等;如与环保、卫生、绿化、美化等有关的公益劳动、各种大型活动的义务工作以及其他志愿者活动等。
公益活动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感。
2、宣传教育活动学校可配合社区的需要,组织学生通过制作板报、知识讲座、现场讲解等多种方式开展法制、环保、卫生、科技、拥军拥属活动、城乡文体活动、中小学生假期学习或活动辅导等多方面的宣传活动。
宣传教育可以增强学生对社区发展的使命感,并激励学生身体力行。
3、帮贫助困学校鼓励学生自觉而乐意地为社区特殊人群(如:经济困难人口和残疾人等)的生活服务,并在服务中发展爱心和同情心,增强自我的奉献精神。
4、社区民俗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社区依照民间风俗习惯所开展的活动,使其通过体验社区生活获得文化传统的熏陶,形成对社区的归属感。
三、课程实施(一)研究性学习活动1、以小组合作研究为主,允许个人独自完成,也可以采取个人研究和集体讨论相结合的形式。
小组人数一般为6~8人;综合性的研究专题,可以采用个人研究(或小组研究)与集体讨论形式(即在总课题下设子课题),参与同学围绕同一研究主题,各自搜集资料、开展探究活动,取得结论或形成观点,再通过集体讨论,分享初步研究成果,进行思维碰撞,再进行探究,然后各自完成论文。
2、学校成立领导小组和各课题指导小组。
原则上,本年段各学科教师为课题指导教师,同时,由学校领导小组聘请其他年段或校外专家为课题指导教师。
可以一个教师指导数个课题小组,也可以数个教师指导一个课题小组,(视课题大小,难易而定)。
3、实施环节说明:(1)、学生课题研究小组的组成。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选择的课题,自由协商组成研究小组,(最好在本班范围内,以便于管理,也允许跨班级。
)并选举组长。
对没有完成组合的少数学生,教师在尊重学生选择的基础上,适当提出建议,帮助他们组建小组。
小组组建后,由组长组织本小组同学从新讨论、设计研究(调查)方案,并填写统一的《课题设计登记表》。
(附表1)(2)整个研究过程中,学生始终是主体。
指导教师只是适度参与,负责对整个过程的监控、帮助和指导,指导教师为学生提供咨询、方法指导、要随时跟踪检查研究进展情况,及时指导学生调整研究计划,纠正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偏差。
(3)成果表现形式成果表现方式可以多样化,可以是实施报告、调查报告、小论文、小创作、小发明,可以是辩论会、研讨会,可以是展示专栏、墙报、刊物(包括电子刊物)等。
4、成果评定:研究性学习课题报告要有课题名称、成员和指导教师、课题调研成果、课题研究的价值、课题研究计划、活动过程记录(包括原始材料)、形成性的小论文或作品、参考文献等内容,研究性学习学分认定见附表2。
附表1:高州市第四中学研究学习课题设计登记表填表时间:说明:得分90分以上的为A等,75~89分为B等,60~74分为C等,60分以下为D等。
凡等级在C级以上者便可获得5个学分,凡在考评中获得D等者要求重修或补修,由班主任或指导老师监督执行。
学生对班主任或指导老师考评持不同意见,可报学校综合实践课程领导小组进行终审。
过程评价要保证学生参与的课时量充足,缺1课时扣权重的4%,缺5课时则该学生必须重修;学生获得的成果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省级二等奖以上,可认定获得研究性学习15学分。
附表2:高州市第四中学学生研究性学习评分表(二)社会实践活动1、组织形式:社会实践活动一般以由三五个学生经自由组合形成的小组为单位开展,每小组推举一名小组长,根据活动项目聘请1~2名指导老师,提倡根据活动项目的需要聘请校外人士充当指导老师。
学生到校外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要有完整的活动方案,要告知班主任和家长,并征得班主任和家长的同意。
班主任和家长要在活动方案上签字表明自己的态度,并要求班主任和家长对该活动方案提出详细、具体的活动建议,以确保活动能安全、顺利地进行。
指导老师也要就活动的开展提出自己的建议。
2、课程配置与时间安排及学分认定(1)、入学训练是全体学生的必修项目,安排在高一第一学期开学之初,共一周时间,完成者得2个学分。
(2)、学校设置一个“社会实践周”,根据实际需要安排一次主题活动,一般安排在高二学年,完成者得2个学分。
(3)、在高三年组织一次主题实践活动,时间不少于7天,完成者得2个学分。
三次社会实践的内容应来自不同的类别,其中入学训练不少于7天。
社会实践课程共6个学分,每学年2学分。
由学校根据学生参与的时间、态度和实践的效果进行认定。
3、活动实施的过程(1)、活动前教育学校在活动前都安排一定时间进行安全、法制、礼仪教育。
教育学生预防事故的发生,注意自我保护;教育学生必须遵守法制,遵守实践地和社区的规章制度;教育学生礼貌待人,体现中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
(2)、内容选择与活动规划除入学训练项目外,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已有的知识水平,从现实生活出发,从熟悉和关注的社会实际中选取活动主题和内容,并形成社会实践小组,聘请指导老师,联系好将要前去实践的地点或单位,制定小组活动计划,并在小组活动计划的基础上制定个人活动计划,将小组活动计划和个人活动计划报告班主任和指导老师,并征得他们的同意。
(3)、活动实施学生必须按计划进行活动,接受实践地负责人的领导,班主任和指导老师要随时关注活动的开展情况,在活动中,组长要协调好小组成员及各方面的关系,各成员发挥团队精神,相互协作,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要记录活动过程和活动心得。
(4)、总结交流活动结束后,小组完成社会实践的报告,个人写出活动小结及活动过程中的体会、感受等,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组织小组间的交流,形式由班级自定,可以是主题班会、班级网页、墙报展览等。
学校每学年安排一次社会实践的总结交流.(5)、评价考核小组和个人提供相应的材料,由班主任或指导老师进行初步的学分认定,然后由学校综合实践活动专家小组进行学分确认,教务处完成学分登记。
4、课程评价与学分认定(1)、评价原则贯彻三结合评价原则:过程性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自评和他评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
(2)、评价内容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课时量和态度;活动的选择与活动设计评价;活动过程中的体验和收获:认识社会、研究社会问题的基本能力和人际交往、协作、适应环境等能力的发展情况;活动的成果和社会效益评价;活动过程中的创新性和实践性的体现情况。
(3)、评价方法①入学训练评价入学训练评价由出勤情况、学习或训练态度、训练知识和训练技能考核情况、个人入学训练日记或小结等方面构成。
(见附表3)附表3:入学训练评价表(高一)②主题活动评价要有详细的小组活动方案和个人活动计划、小组社会实践报告与个人活动小结、活动记录与活动证明、主题活动的成果、相关单位的评价和学友的评价材料并上交《高州第四中学社会实践记录卡》。
(见附表4)附表4:高州市第四中学学生社会实践记录卡班级:姓名:学号:填表时间:附表5:主题活动评价表(高二)③社会实践活动评价社会实践活动应有较为详细的实践计划,内容有准备工作、拟定方案、实施活动、交流总结等构成。
学生每次实践活动应认真填写《莆田市田家炳中学学生社会实践记录卡》(见附表4)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认定见附表6。
附表6:高州市第四中学学生社区服务评分表小组:服务地点:服务内容:服务时间:指导教师:小组负责人:(4)评价程序学生个人或小组整理参评材料——小组交流及互评——班级交流及互评——教师(或班主任)进行初评、成果交流与分享、学分认定和等级认定性评价——学校综合实践活动专家小组进行最终的定性评价,学分认定和等级认定。
得分90分以上的为A等,75~89分为B等,60~74分为C等,60分以下为D等。
(5)奖励与重修对于那些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强,有勤于实践、勇于探索、精诚合作的精神的学生个人或小组,他们付出了努力且有了丰硕的收获,等级认定为A 者,学校给予表彰;对于三项活动评价均获A等的学生,学校给予专项奖励;如果社会实践成果经专家认定为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科学价值或实用价值,学校给予特殊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