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腮腺炎诊疗方案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流行性腮腺炎(修订)
1 说明本指南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立项的《2014年中医药部门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中医药标准制修订项目》之一,项目负责部门为中华中医药学会,在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制修订专家总指导组和儿科专家指导组的指导、监督下实施。
1.1 临床证据的检索策略以“痄腮”“流行性腮腺炎”“诊断”“治疗”“中医药”“中西医结合”“针灸”等作为检索词,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 M),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检索年限为1990年1月至2016年2月。
以“mumps”“epidemic parotitis”“diagnose”“Chinese medi cine”“inter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等作为检索词,检索MEDL INE、COCHRANE图书馆、Clinical Trial、美国国立指南库(the National Guideline C learinghouse,NGC)等,检索年限近25年内,选择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预防类文献作为评价对象。
手工检索:文献主要来源于中、西医儿科教材、诊疗指南、标准、规范、药品说明书、专利说明书以及相关专著。
同时注意搜集未公开发表的科研报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等灰色文献。
在形成草案前,以“痄腮”“流行性腮腺炎”“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安宫牛黄丸”“龙胆泻肝丸”“如意金黄散”“青黛散”“鲜仙人掌”“鲜蒲公英”“鲜芙蓉花叶”“鲜败酱草”“鲜马齿苋”“体针”“耳针”“耳穴压豆”等作为检索词,补充检索到2016年2月的文献,选择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预防类文献作为评价对象。
对于来自同一单位、同一时间段的研究和报道以及署名为同一作者的实质内容重复的研究和报道,则选择其中1篇作为目标文献。
根据以上检索策略,项目工作组在文献检索阶段共搜集到与本病相关的文献372篇、相关指南及教材等9本。
流行性腮腺炎诊疗规范
1.化脓性腮腺炎:主要为一侧性,局部红肿热痛,挤压腮 腺时有脓液自腮腺管口流出,可反复发作。血象升高,中 性粒细胞计数明显升高。不伴睾丸炎或卵巢炎。 2.其他病毒性腮腺炎: 流感A病毒、副流感病毒、柯萨 奇A组病毒及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等均可引起腮腺 炎,少见,症状不典型。需根据血清学和病毒分离进行鉴 别。 3.其他原因的腮腺肿大:糖尿病、慢性肝病、结节病、营 养不良和腮腺导管阻塞等均可引起腮腺肿大,但一般不伴 急性感染症状,局部也无明显疼痛和压痛。
流行性腮腺炎诊疗规范
感染科讨论版
概述: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 呼吸道传染病,通过飞沫传播,主要发生 在儿童和青少年,腮腺炎病毒除侵犯腮腺 外,尚能引起脑膜炎、脑膜脑炎、睾丸炎、 卵巢炎、胰腺炎和心肌炎等。发生脑膜脑 炎或脑炎的重症患者可致死亡,亦可遗留 耳聋、视力障碍等后遗症。预防可采用腮 腺炎疫苗。
【 诊断要点 】
1.冬春季多见,夏季较少,发病前2-3周有流腮病人接触 史; 2.起病急,发热,可达38~40℃,以耳垂为中心的腮腺肿 大,局部皮肤紧张发亮,不红,坚韧而有弹性,触痛明显, 边界不清。早期开口处有红肿、挤压无脓。言语、咀嚼、 进食(尤其酸性食物)疼痛加重; 3.不典型病人可始终无腮腺肿胀,而以脑膜炎、睾丸炎等 为主要表现。颌下腺及舌下腺可以同时受累,有时是单独 受累; 4.主要出现脑膜炎、脑膜脑炎或脑炎、睾丸炎(卵巢炎)、 胰腺炎等并发症; 5.血白细胞计数和尿常规一般正常,有睾丸炎者白细胞可 以增高;有肾损害时尿中可出现蛋白和管型。血、尿淀粉 酶均增高,并发胰腺炎时更显著,并伴有血清脂肪酶(外 送血查)升高。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可轻度升高。
腮腺炎的治疗方案
腮腺炎的治疗方案第1篇腮腺炎的治疗方案一、背景腮腺炎是由腮腺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临床表现为发热、腮腺肿大、疼痛等症状。
为规范腮腺炎的治疗,确保患者得到有效、安全的治疗,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和医疗实践,制定本治疗方案。
二、治疗原则1. 早期诊断、早期隔离、早期治疗。
2. 对症治疗与支持治疗相结合,重视并发症的防治。
3. 遵循医学伦理原则,尊重患者意愿,确保患者利益最大化。
三、治疗方案1. 一般治疗- 确诊为腮腺炎的患者应立即隔离,避免与其他患者密切接触。
- 卧床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注意保持口腔卫生。
- 保证充足的液体摄入,以减轻腮腺肿大和疼痛。
2. 对症治疗- 控制疼痛: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缓解腮腺肿大引起的疼痛。
- 抗病毒治疗:可选用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等),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3. 支持治疗- 保持水电解质平衡,纠正酸碱失衡。
- 注意营养支持,提高患者免疫力。
4. 并发症治疗- 并发睾丸炎:局部冷敷,必要时使用抗生素。
- 并发脑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采取降颅压、抗病毒、抗感染等措施。
5. 中医治疗- 可根据患者病情,采用中医辨证施治,如针灸、中药等。
四、预防措施1. 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2.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用不洁手触摸眼、鼻、口等部位。
3. 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减少公共场所活动。
4. 接种腮腺炎疫苗,提高群体免疫水平。
五、注意事项1. 患者在治疗期间应严格遵守医嘱,不得擅自更改治疗方案。
2. 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应遵循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医疗安全。
3. 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提高防病意识。
六、总结本治疗方案旨在为腮腺炎患者提供全面、规范、有效的治疗措施,以提高治愈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灵活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者得到最佳治疗效果。
同时,加强预防措施,降低腮腺炎的发病率,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流行性腮腺炎诊断标准(WS270-2008)
流行性腮腺炎诊断标准(WS270-2008)流行性腮腺炎诊断标准(WS 270-2008)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流行性腮腺炎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
本标准规定了流行性腮腺炎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流行性腮腺炎的诊断和报告。
2 诊断依据2.1 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4d~28d有与流行性腮腺炎患者接触史或当地有流行性腮腺炎流行。
2.2 临床表现2.2.1 发热、头痛、乏力,食欲不振等。
2.2.2 单侧或双侧腮腺和(或)其他唾液腺肿胀、疼痛,张口和咀嚼或进食酸性食物时疼痛加剧。
2.2.3 伴脑膜脑炎时有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或意识改变。
2.2.4 伴睾丸炎时有睾丸或附睾肿痛。
2.2.5 伴胰腺炎时有呕吐、上中腹疼痛与压痛。
2.3 实验室检测(操作步骤见附录A)2.3.1 白细胞计数和尿常规一般正常,有睾丸炎者白细胞可以增高。
2.3.2 90%患者发病早期血清和尿淀粉酶增高。
无腮腺肿大的脑膜脑炎患者,血和尿淀粉酶也可升高。
血清脂肪酶增高,有助于胰腺炎的诊断。
2.3.3 约半数病人可出现病毒性脑膜脑炎的脑脊液改变。
2.3.4 1个月内未接种过腮腺炎减毒活疫苗,血清中检测出腮腺炎病毒特异性IgM抗体。
2.3.5 恢复期与急性期血清(间隔2-4周)腮腺炎病毒IgG抗体滴度比呈4倍或4倍以上升高(含抗体阳转)。
2.3.6 唾液、尿、脑脊液等体液中分离到腮腺炎病毒(附录A.2任何一种方法分离出腮腺炎病毒均可)。
3 诊断原则主要依靠流行病学史、腮腺和(或)其他唾液腺急性肿大,除外其他原因引起的腮腺肿大做出诊断。
确诊病例需要作实验室特异性检查。
4 诊断4.1 疑似病例符合下列任何一条为疑似病例:4.1.1 符合2.2.2;4.1.2 符合2.l和2.2.1;4.1.3 符合2.1和2.2.3;4.1.4 符合2.1和2.2.4;4.1.5 符合2.1和2.2.5。
腮腺炎诊疗指南
病例二:急性化脓性腮腺炎的诊治
急性化脓性腮腺炎概述
急性化脓性腮腺炎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症状包括腮腺红肿、疼痛 、发热等,严重时可引起全身感染症状。
诊断依据
根据患者病史、症状、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如血白细胞 计数增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腮腺导管口有脓性分泌物等。
治疗建议
以抗生素治疗为主,如使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同时进行局 部热敷、理疗等辅助治疗。
脑膜炎
患者出现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脑疝、 脑干炎等。
脑炎
患者出现高热、惊厥、意识障碍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瘫痪、共济 失调等。
脊髓炎
患者出现肢体麻木、无力、感觉异常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截瘫。
心血管系统并发症
心律失常
01
患者出现心悸、胸闷、气促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室性心动过
速、室颤等。
重要价值。
04 治疗与预防
治疗原则与方法
轻度腮腺炎
以对症治疗为主,减轻疼痛、肿胀等症状,如使 用冷敷、热敷、漱口水等。
中度腮腺炎
在轻度治疗的基础上,可适当使用抗生素预防继 发感染。
重度腮腺炎
需要住院治疗,除了上述治疗外,可能需要进行 切开引流等手术治疗。
预防措施与建议
免疫接种:接种腮腺炎疫苗是预防腮腺 炎的最有效方法。
心力衰竭
02
患者出现呼吸困难、水肿、肝肿大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肺水
肿。
心肌炎
03
患者出现心悸、乏力、胸闷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心力衰竭。
其他系统并发症
胰腺炎
患者出现腹痛、腹胀、恶心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腹膜炎。
肾炎
患者出现尿少、尿急、尿频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肾功能衰竭。
241.流行性腮腺炎临床路径
流行性腮腺炎临床路径(2021 年版〕一、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流行性腮腺炎患者。
〔二〕诊断依照。
依照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传生病学?〔人民卫生初版社, 2021,第 8 版,李兰娟、任红主编〕。
1.发病前 2~3 周有与患者接触史或当地有本病流行。
2.发热和以耳垂为中心的腮腺非化脓性肿大,进食胀痛加剧。
3.能够伴有激烈头痛、、呕吐、阳性。
4.能够伴有恶心呕吐、伴中上腹部难过与,局部。
5.能够伴有肿痛〔常为单侧〕。
〔三〕治疗方案选择。
1.隔断:呼吸道传生病消毒隔断。
2.一般治疗:合适休息,平庸饮食,忌酸性饮食,做好口腔护理。
3.对高热、头痛、呕吐者恩赐解热止痛、等对症治疗。
4.抗病毒治疗:5.治疗:主要用于重症或同时伴有也许。
6.预防睾丸炎:7.中医中药。
〔四〕标准住院日为3-7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定吻合流行性腮腺炎诊断标准。
2.当患者同时拥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别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推行时,能够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的检查工程。
1.必要的检查工程:(1〕血老例、尿老例、大便老例;(2〕血、尿淀粉酶,血脂肪酶;(3〕肝肾功能、心肌酶同工酶;(4〕肝胆脾肾胰 B 超、胸片、心电图。
2.依照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工程:脑脊液检查、颈部及甲状腺B 超等。
〔七〕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
1.按呼吸道传生病隔断。
2.一般治疗:合适休息,平庸饮食,忌酸性饮食,做好口腔护理。
3.对高热、头痛、呕吐者恩赐解热止痛、等对症治疗。
合适补充液体。
4.抗病毒治疗:早期可试用利巴韦林注射液。
5.治疗:主要用于重症或同时伴有也许。
6.预防睾丸炎:男性成人患者,为预防睾丸炎的发生,早期可应用己烯雌酚。
7.中医中药。
〔八〕出院标准。
患者自觉病症消失,血尿淀粉酶根本正常。
〔九〕变异及原因解析。
患者因其他疾病需治疗或出现重症腮腺炎病毒性脑炎者退出本路径,进入相关临床路径。
流行性腮腺炎临床路径(感染科)
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感染科二零一一年六月流行性腮腺炎临床路径说明1、流行性腮腺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2、流行性腮腺炎临床路径1(适用于无并发症的流行性腮腺炎患者)3、流行性腮腺炎临床路径2(适用于合并胰腺炎的流行性腮腺炎患者)4、流行性腮腺炎临床路径3(适用于合并睾丸炎的流行性腮腺炎患者)流行性腮腺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流行性腮腺炎(ICD10:26.901)二、诊断依据:根据《实用传染病学》(第三版)(李梦东,王宇明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4年8月流行性腮腺炎诊断要点:1、流行病学史:发病前2-3周有流行性腮腺炎患者接触史或本地有本病流行;2、症状体征:(1)以耳垂为中心的腮腺和或其他唾液腺非化脓性肿胀。
含食酸性食物胀痛加剧。
(2)恶心呕吐、伴中上腹部疼痛与压痛,局部腹肌紧张。
(3)睾丸肿痛(常为单侧)。
(4)剧烈头痛、嗜睡、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
脑脊液呈非化脓性改变(与其他病毒性脑炎相似)。
3、实验室检测:血清和尿淀粉酶升高。
三、选择治疗方案(一)依据:《实用传染病学》(第三版)(李梦东,王宇明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4年8月(二)治疗方案: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半流质、清淡饮食,注意口腔清洁,忌酸性食物。
2、抗病毒治疗:利巴韦林0.6-1g/d,儿童15mg/kg.d静脉滴注。
3、对症治疗:头痛和腮腺肿痛可应用镇痛药,高热可予解热药物,剧烈头痛、呕吐疑为颅内高压患者可予脱水药物。
4、肾上腺皮质激素应用:对合并睾丸炎患者,可应用地塞米松每日5-10mg,静脉滴注,3-7d。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10--14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流行性腮腺炎(ICD-10:B26.901)疾病编码;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3、性别年龄不限;4、重症腮腺炎、腮腺炎合并脑膜脑炎、其他严重疾病合并流行性腮腺炎者除外。
流行性腮腺炎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与思路
流行性腮腺炎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与思路流行性腮腺炎(epidemic parotitis,mumps)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热、腮腺非化脓性肿痛为特征。
儿童和青少年多见,多呈良性经过并具有自限性的特点。
除腮腺受累外,儿童可引起脑膜炎、脑膜脑炎,青春期后的腮腺炎患者还可出现睾丸炎、附睾炎和胰腺炎等其他腺体炎症。
在中医文献中,早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就有“夫大头病者,是阳明邪热太甚,资实少阳相火而为之也,多在少阳,或在阳明,或传太阳,视其肿势在何部分,随经取之……”等有关本病的记载。
根据本病病变部位、证候特征、流行季节及传染性而有不同的名称:《局方发挥》谓之“时行腮肿”、《疮疡经验全书》谓之“痄腮”、《证治准绳》谓之“腮颌发”、《温病条辨》谓之“温毒”等。
民间亦有称为“鸬鹚瘟”、“蛤蟆瘟”。
现中医学多谓之“痄腮”。
一、病原学腮腺炎病毒属副黏病毒科,呈不规则圆球形,直径约为85~300 nm,平均200 nm。
有脂蛋白包膜,表面有小突起的糖蛋白。
病毒基因为单股负链RNA,长约15.3 kb,可编码7种蛋白:①可溶性抗原(S抗原):核蛋白(NP)、多聚酶蛋白(P)、L蛋白。
②包膜糖蛋白:含血凝素(H)、神经氨酸酶(N)。
③血溶-细胞融合(F)糖蛋白(又称V抗原)。
④基质蛋白(M)。
根据S抗原基因的变异度可将腮腺炎病毒分为A~K 11个基因型,亚洲多为B、F和I型,欧美国家多为C、D、E、G和H型。
基因型对流行病学调查有重要意义。
腮腺炎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V抗原和S抗原可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
S抗体在病后1周即可出现,无保护性,可用于早期诊断;V抗体一般于病后2~3周出现,并持久存在,具有保护作用。
人类是腮腺炎病毒的唯一宿主。
病程早期可自患者的唾液、尿液、血液及并发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中分离出病毒。
该病毒体外可在猴肾、人羊膜等许多哺乳动物细胞及鸡胚中培养增殖,感染病毒后24小时即可出现细胞病变。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流行性腮腺炎(修订)
1 说明本指南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立项的《2014年中医药部门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中医药标准制修订项目》之一,项目负责部门为中华中医药学会,在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制修订专家总指导组和儿科专家指导组的指导、监督下实施。
1.1 临床证据的检索策略以“痄腮”“流行性腮腺炎”“诊断”“治疗”“中医药”“中西医结合”“针灸”等作为检索词,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 M),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检索年限为1990年1月至2016年2月。
以“mumps”“epidemic parotitis”“diagnose”“Chinese medi cine”“inter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等作为检索词,检索MEDL INE、COCHRANE图书馆、Clinical Trial、美国国立指南库(the National Guideline C learinghouse,NGC)等,检索年限近25年内,选择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预防类文献作为评价对象。
手工检索:文献主要来源于中、西医儿科教材、诊疗指南、标准、规范、药品说明书、专利说明书以及相关专著。
同时注意搜集未公开发表的科研报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等灰色文献。
在形成草案前,以“痄腮”“流行性腮腺炎”“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安宫牛黄丸”“龙胆泻肝丸”“如意金黄散”“青黛散”“鲜仙人掌”“鲜蒲公英”“鲜芙蓉花叶”“鲜败酱草”“鲜马齿苋”“体针”“耳针”“耳穴压豆”等作为检索词,补充检索到2016年2月的文献,选择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预防类文献作为评价对象。
对于来自同一单位、同一时间段的研究和报道以及署名为同一作者的实质内容重复的研究和报道,则选择其中1篇作为目标文献。
根据以上检索策略,项目工作组在文献检索阶段共搜集到与本病相关的文献372篇、相关指南及教材等9本。
流行性腮腺炎的诊疗指南
流行性腮腺炎诊疗指南流行性腮炎(epidemic parotitis,mumps)简称流腮,是儿童和青少年中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
临床特征为发热及腮腺非化脓性肿痛,并可侵犯各种腺组织或神经系统及肝、肾、心脏、关节等器官。
本病好发儿童,亦可见于成人。
(一)传染源早期病人和隐性感染者。
病毒存在于患者唾液中的时间较长,腮肿前6天至腮肿后9天均可自病人唾液中分离出病毒,因此在这两周内有高度传染性。
感染腮腺炎病毒后,无腮腺炎表现,而有其它器官如脑或睾丸等症状者,则唾液及尿亦可检出病毒。
在大流行时约30~40%患者仅有上呼吸道感染的亚临床感染,是重要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本病毒在唾液中通过飞沫传播(唾液及污染的衣服亦可传染)其传染力较麻疹、水痘为弱。
孕妇感染本病可通过胎盘传染胎儿,而导致胎儿畸形或死亡,流产的发生率也增加。
(三)易感性普遍易感,其易感性随年龄的增加而下降。
90%病例发生于1~15岁,尤其5~9岁的儿童。
1岁以内婴儿体内可有母递免疫力,很少患病。
成人中80%曾患过显性或隐性感染。
儿童患者无性别差异,青春期后发病男多于女。
病后可有持久免疫力。
(四)流行特征本病分布全球,全年均可发病,但以冬、春为主。
可呈流行或散发。
在儿童集体机构、部队以及卫生条件不良的拥挤人群中易造成暴发流行。
其流行规律是随着传染源的积累,易感者的增加,形成流行的周期性,流行持续时间可波动在2~7个月间。
在未行疫苗接种地区,有每7~8年周期流行的倾向。
腮腺炎病毒首先侵入上呼吸道及眼结合膜,在局部粘膜上皮组织中大量增殖后时入血循环(初次病毒血症),经血流累及腮腺及一些组织,在这些器官中进行增殖后,再次入血(二次病毒血症)波及涎腺、睾丸、卵巢、胰腺、肝脏及中枢神经系统等。
本病毒对腮腺有特别亲合力,故腮腺的非化脓性炎症为主要病变。
其腺体呈肿胀发红、渗出、出血性病灶和白细胞浸润。
腺上皮水肿、坏死,腺泡间血管有充血现象。
儿科流行性腮腺炎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流行性腮腺炎腮腺炎由病毒感染引起,好发于冬春,传染性很强,5〜9岁小儿发病率最高。
中医称为“痒腮”、“蛤蟆瘟”。
由风温疫毒经口鼻侵入,内袭于少阳,循胆经外发所致。
肝胆相为表里,邪重者可内陷厥阴,发生抽搐、昏迷;留滞肝络,出现少腹痛及睾丸肿痛等合并症。
【诊断】1.有腮腺炎接触史。
一侧或两侧耳下腮部漫肿胀痛,边缘不清楚,有压痛,腮腺管口(相当于上颌第2白齿旁颊黏膜上)红肿。
可伴恶寒发热、头痛咽红肿及呕吐等症。
2.如胀痛较甚而腮腺转软,或颈部颌下有边缘清楚的坚硬肿块,需和化脓性腮腺炎、淋巴结炎相鉴别。
3.若见头痛、呕吐、项强、昏迷、惊厥,提示并发脑膜炎。
4.如睾丸肿大,少腹疼痛或脱腹胀痛,已有睾丸炎或胰腺炎并发症。
5.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淋巴细胞数相对增多;在并发脑膜炎或睾丸炎时,白细胞总数会增高。
并发胰腺炎时,尿、血淀粉酶增高。
【治疗】凡属患侧局部肿痛而全身症状不明显者,给予简易方药或外治疗法即可治愈;否则当辨证用药,内外兼施。
一、辨证论治本病系风温疫毒引起,治法当疏风、清热解毒。
若内陷心肝,并发睾丸肿痛或腕腹、少腹疼痛时,分别配合熄风开窍、疏肝泄肝等法。
1.温毒在表轻微发热恶寒或不发热,一侧或两侧腮部漫肿疼痛,舌苔薄白或薄黄,尖质红,脉浮数。
此为痒腮初起,邪毒在表。
治法:疏风清热,散结消肿。
方药举例:银翘散加减。
连翘、金银花、僵蚕、牛劳子各IOg,桔梗、薄荷各5g,甘草3g,板蓝根15g<>加减:若腮肿明显,加黄苔6g,夏枯草10g。
呕吐,加竹茹6g。
2.热毒蕴结壮热头痛,口渴引饮,腮部漫肿胀痛,坚硬拒按,咀嚼困难,咽红肿痛,舌苔黄,质红,脉滑数。
此为邪壅少阳,热毒较重。
治法:清热解毒,软坚散结。
方药举例:普济消毒饮加减。
连翘、黄苓、僵蚕各IOg,蒲公英、板蓝根各15g,马勃6g,黄连、甘草各3g。
加减:腮部漫肿,硬结不散,加昆布、海藻各10g。
大便秘结,加大黄或玄明粉(冲服)IOg0少腹睾丸痛,加龙胆草、柴胡各6g,延胡索、川楝子或荔枝核、赤芍各10g。
腮腺炎诊疗指南
腮腺炎诊疗指南
简介
腮腺炎是一种常见的病症,主要由病毒感染引起。
本文档为腮
腺炎的诊疗指南,旨在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了解和处理这一疾病。
病因
腮腺炎主要由流行性腮腺炎病毒(mumps virus)感染引起。
该病毒通过飞沫传播,经由呼吸道进入人体。
感染后,病毒侵入腮腺
的细胞并引起炎症。
症状
腮腺炎的主要症状包括腮腺肿大、口腔干燥、发热、食欲不振
和乏力等。
有些患者还可能出现头痛、咽痛和肌肉关节痛等不适症状。
诊断
腮腺炎的诊断主要依靠患者的症状和体征,配合实验室检查结果。
医生通常会检查患者的腮腺是否肿大,并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如腮腺分泌物检测和病毒核酸检测等。
治疗
目前对于腮腺炎,尚无特效药物治疗。
一般情况下,需要通过
对症治疗来缓解症状。
患者应休息、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并避免
食用辛辣食物和酸性食物,以减轻口腔不适。
此外,病毒性腮腺炎
患者应注意隔离,以避免传播给他人。
预防
腮腺炎的主要预防措施是接种腮腺炎疫苗。
公共卫生部门通常
会推荐儿童在幼儿时期接种腮腺炎疫苗,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此外,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惯,如勤洗手和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也有助
于预防腮腺炎。
结论
腮腺炎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一定影响。
通过接种疫苗、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及时就医,能够有
效预防和治疗腮腺炎,减少其传播和危害。
流行性腮腺炎诊疗指南与操作规范
流行性腮腺炎诊疗指南与操作规范【概述】流行性腮腺炎(mumps,epidemicparotitis)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俗称“痄腮”、“衬耳寒”。
临床以单侧或双侧腮腺非化脓性肿痛为特点。
常见并发症有脑膜脑炎和胰腺炎等。
早期患者或隐性感染者为本病传染源,借唾液飞沫传播。
5~14岁为好发年龄。
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全年均可发病,冬春季为高峰季节,常在集体机构中流行。
【病史要点】1、流行病学询问有否腮腺炎疫苗接种史。
患者周围有无腮腺炎流行及接触史。
既往有无腮腺炎反复发作史。
2、临床表现询问腮腺肿大时间(数小时至1~2天),腮腺肿大是否以耳垂为中心,波及范围(单侧或双侧,有无颌、舌下腺肿大),是否腮颊部疼痛加剧与张口、咀嚼、进食酸性食物等有关。
是否伴有发热、寒战、头痛、恶心、呕吐、腹痛及的肿痛等并发症表现。
【体检要点】重点观察腮腺是否呈单侧或双侧肿大,肿大腮腺是否以耳垂为中心呈马鞍形,肿块有触痛及弹性,皮肤表面有无发红。
是否伴有颌下腺及舌下腺肿大。
腮腺管口有无红肿及排脓现象。
是否伴有胸骨前水肿。
如并发脑膜脑炎有没有认识障碍、脑膜刺激征、病理征阳性;并发胰腺炎有无上腹部压痛、反跳痛;并发炎有无红肿热痛表现。
【辅助检查】1.常规和生化检查外周血白细胞大多正常或稍高,分类以淋巴细胞为主。
约90%的患者血清、尿淀粉酶轻至重度增高。
2.病原学检查1)特异性抗体检测特异性IgM阳性提示近期感染。
检测双份血清特异性IgG大于4倍增高也可诊断。
2)病毒分离对于腮腺不出现肿大,同时累及了其他腺体、脏器者可通过唾液、脑脊液进行病毒分离培养协助诊断。
【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1.诊断根据流行性腮腺炎接触史,无疫苗接触史,既往无流行性腮腺炎病史。
肿大腮腺以耳垂为中心呈马鞍形,肿块有触痛及弹性,边缘不清,皮肤外表不红。
可伴有颌下腺及舌下腺肿大。
腮腺管口有红肿,便可临床诊断。
不典型者,可以借助辅助搜检诊断。
2.鉴别诊断1)化脓性腮腺炎肿大腮腺红肿热痛明显,挤压后有脓液自腮腺导管流出。
痄腮(流行性腮腺炎)中医临床路径
痄腮(流行性腮腺炎)中医临床路径一、痄腮(流行性腮腺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痄腮(TCD编码:BES05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流行性腮腺炎(ICD-10编码:B26.9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OO1.4-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儿科疾病诊断标准•流行性腮腺炎诊断标准》(GB17016-1997)(科学出版社出版,1997)。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痄腮(流行性腮腺炎)协作组制定的“痄腮(流行性腮腺炎)中医诊疗方案”。
痄腮(流行性腮腺炎)临床常见证候:邪犯少阳证热毒壅盛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痄腮(流行性腮腺炎)协作组制定的“痄腮(流行性腮腺炎)中医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痄腮(流行性腮腺炎)。
2.患儿适合,家长或监护人同意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7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痄腮(流行性腮腺炎)的患儿。
2.合并脑膜脑炎、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等,不进入本路径。
3.患儿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指纹)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2)C反应蛋白;(3)血、尿淀粉酶。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双涎腺及颈部淋巴结彩超、腹部彩超、尿常规、便常规、腮腺炎病毒筛查、抗V或抗S抗体检测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煮散剂)、中成药(1)邪犯少阳证:疏风清热,散结消肿。
(2)热毒壅盛证:清热解毒,软坚散结。
2.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3.中药贴敷疗法4.健康指导(九)完成路径标准1.发热、腮腺肿痛等症状消失。
『腮腺炎』中药方:民间治疗流行性腮腺炎验方
『腮腺炎』中药方:民间治疗流行性腮腺炎验方流行性腮腺炎中医称“痄腮”,民间使用的验方很多,现选择部分如下。
1.鲜万年青根20-30克;切碎捣烂,敷于患处,早晚各换药1次。
2.黄柏、生石膏各10-20 克。
将黄柏研为细末与石膏混匀,用水(或醋)调成糊状,摊子纱布上,厚约0.5厘米,敷于患处;用胶布面定,每日1-2 次,一般2-3天即可痊愈。
3.鱼腥草30克,洗净,再用第一道淘米水洗一次,取出后捣烂如泥。
敷于肿痛部位,用纱布包扎固定。
每天换药1 次,2-3天后见效。
4.用一块略次于腮肿范围的4-6层纱布,蘸湿鲜芦荟汁,贴敷肿部,外覆塑料薄膜保湿、固定。
每天早晚更换1 次。
贴敷后一般患部即有凉爽感,热胀痛减轻感,连用3-7 天即可愈。
5.取手掌大小仙人掌1 块(去刺),再加白矾1块(拇指肚大小),共捣为糊状,将其均匀地涂于干净的纱布上,贴敷于患处,用胶布固定。
一般 3-5天即可痊愈。
6.赤小豆;黄柏各等份,用水泡软捣烂加蛋清或蜂蜜调成膏状,外敷于患处。
7.木鳖子适量,去壳取仁用瓷碗或碟将木鳖子仁加少许清水磨成浆糊状,以棉签蘸涂患处,每日10余次,于后即涂,保持湿润。
8.鲜紫花地丁根2根,洗净切碎,用鸡蛋2个搅拌均匀后水煎服。
如无鲜品,干品可代替,用前先以温水浸泡至软后切碎使用。
9.柴胡10克、板蓝根30 克、金银花30克、赤芍12克、玄参,12克、甘草2克。
水煎服,每日1剂,5天为1个疗程。
10.将六神丸研成细末,与仙人掌按1:2的比例同捣如泥状,加少许风油精及凡土林调匀,取适量药糊涂敷患处,每日3次,3天内可康复。
11.鲜马齿苋、蒲公英各适量,洗净,捣烂外敷于腮腺部患处。
12.苍耳子(炒去刺)10 克,板蓝根15克,水煎服,每月1剂,连服3-5剂。
13.生石膏30克,青霖粉 15克,冰片3克,七叶一枝花 15克。
共研细末,以米醋适量调为糊状,外敷患处,每日4--6次。
14.葱白2根洗净,捣烂如泥,调入30克大黄粉成膏状;敷于患处。
儿科痄腮流行性腮腺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儿科痄腮流行性腮腺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痄腮(流行性腮腺炎)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ZY/)。
(1)起病时可有发热,1?2天后以耳垂为中心漫肿,边缘不清,皮色不红,压之有痛感及弹性感,通常先见于一侧,然后见于另一侧。
(2)腮腺管口或可见红肿。
腮腺肿胀约持续4 ?5天开始消退,整个病程约1?2周。
( 3)病前有痄腮接触史。
( 4)血白细胞总数可正常,或稍有增高或降低,淋巴细胞可相对增加。
( 5)并发脑膜炎或脑炎者,脑脊液压力增高,细胞数增加,以淋巴细胞为主,氯化物、糖正常,蛋白轻度增高。
( 6)尿和血淀粉酶可增高。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儿科疾病诊断标准?流行性腮腺炎诊断标准》(GB17016-1997 (贝政平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2007年)。
( 1 )流行病学史发病前2?3 周有与流行性腮腺炎患者接触史或当地有本病流行。
( 2 )症状体征①腮腺或其他唾液腺非化脓性肿胀,含食酸性食物胀痛加剧。
②剧烈头痛、嗜睡、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
脑脊液呈非化脓性改变(与其他病毒性脑炎相似) 。
③恶心呕吐,伴中上腹疼痛与压痛,局部肌紧张。
④睾丸肿痛(常为单侧)。
( 3 )实验室①1个月内未接种过腮腺炎减毒活疫苗,血清中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②双份血清(间隔2?4周)IgG抗体效价呈4倍或4倍以上增高。
③唾液、尿、脑脊液、血中分离到腮腺炎病毒。
( 4)病例分类①疑似病例:a)具备或伴或或;b)具备或或项加1.②临床诊断病例加1.③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加或或。
(二)证候诊断1.邪犯少阳证:轻微发热恶寒,一侧或两侧耳下腮部漫肿疼痛,咀嚼不便,或有头痛、咽红、纳少。
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2.热毒壅盛证:高热,一侧或两侧耳下腮部肿胀疼痛,坚硬拒按,张口咀嚼困难,或有烦躁不安,口渴欲饮,头痛,咽红肿痛,颌下肿块胀痛,纳少,大便秘结,尿少而黄。
流行性腮腺炎诊疗方案
流行性腮腺炎诊疗方案【概述】简称流腮,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特征为腮腺的非化脓性肿胀,并可侵犯各种腺组织或神经系统及肝、肾、心脏、关节等器官,常可引起脑膜脑炎、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等并发症。
病人及隐性感染者为传染源,患者腮腺肿大前7日至肿大后9日,能从唾液中分离出病毒,在此期间具有传染性,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临床表现】潜伏期2~3周,平均18天。
起病大多较急,无前驱症状。
有发热、畏寒、头痛、咽痛、食欲不佳、恶心、呕吐、全身疼痛等,数小时腮腺肿痛,逐渐明显,体温可达39℃以上。
腮腺肿胀最具特征性,一般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状如梨形,边缘不清。
局部皮肤紧张,发亮但不发红,触之坚韧有弹性,有轻触痛。
言语、咀嚼(尤其进酸性饮食)时刺激唾液分泌,导致疼痛加剧。
通常一侧腮腺肿胀后1~4天累及对侧,大部分患儿可出现双侧腮腺肿胀。
重症者腮腺周围组织高度水肿,使容貌变形,并可出现吞咽困难。
腮腺导管开口处早期可有红肿,挤压腮腺无脓性分泌物自开口处溢出。
腮腺肿胀大多于3~5天到达高峰,持续一周左右逐渐消退。
颌下腺和舌下腺也可同时受累,或单独出现。
颌下腺肿大表现为颈前、下颌肿胀并可触及肿大的腺体。
舌下腺肿大可见舌及口腔底肿胀,并出现吞咽困难。
【并发症】(一)神经系统并发症1. 无菌性脑膜炎、脑膜脑炎、脑炎为常见的并发症,尤多见于儿童患者,男孩多于女孩。
由于不能对所有的腮腺炎患者进行脑脊液检查,以及有的病例始终未见腮腺肿大,因此难以计算其确切的发病率,部分患儿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增高,系因病毒直接侵入中枢神经系统所引起。
脑膜脑炎症状可早在腮腺肿前6天或肿后2周内出现。
脑脊液和症状与其他病毒性脑炎相仿,头痛、呕吐、急性脑水肿表现较明显。
脑电图可有改变。
2. 多发性神经炎脊髓炎偶有腮腺炎后1~3周出现多发性神经炎脊髓炎,预后多良好。
肿大的腮腺可能压迫神经而引起暂时性面神经麻痹,有时出现平衡失调、三叉神经炎、偏瘫、截瘫、上升性麻痹等。
流行性腮腺炎中医诊疗指南
流行性腮腺炎中医诊疗指南1 范围本指南制定了流行性腮腺炎的诊断、辨证、治疗规范。
本指南适用于流行性腮腺炎的诊断和治疗。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流行性腮腺炎(epidemic parofitis)流行性腮腺炎是感染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耳下腮部漫肿疼痛为主要特征。
同义词:痄腮(中医学病名)。
3 诊断3.1 诊断要点3.1.1 病史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期间,发病前2—3周有流行性腮腺炎接触史。
3.1.2 表现初病时可有发热、头痛、咽痛。
腮腺肿大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扩大,边缘不清,触之疼痛,有弹性感。
常一侧先肿大, 2—3天后对侧亦出现肿大。
腮腺管口可见红肿,或同时有颌下腺肿大。
可并发脑膜脑炎、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等。
3.1.3 实验室检查(1)血象检查。
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相对增高;继发细菌感染者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均增高。
1(2)血清和尿淀粉酶测定。
血清及尿淀粉酶活性增高,与腮腺肿胀相平行,2周左右恢复至正常。
(3)病原学检查。
从患儿唾液、脑脊液、尿或血中可分离出腮腺炎病毒。
用补体结合试验或ELISA法检测抗V(Virus)和S(Soluble)两种抗体,S抗体在疾病早期的阳性率为75%,可作为近期感染的证据,患病6—12月后逐渐下降消失,病后2年达最低水平并持续存在。
3.2 鉴别诊断3.2.1 化脓性腮腺炎(中医学病名发颐)腮腺肿大多为一侧,局部疼痛剧烈,拒按,红肿灼热明显;成脓时局部有波动感,按压腮部可见口腔内腮腺管口有脓液溢出;无传染性,常继发于猩红热、伤寒等细菌感染性疾病之后;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3.2.2 其他病毒性腮腺炎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巨细胞包涵体病毒等都可引起腮腺肿大。
对再次发生腮腺炎的病例,应作抗体测定,如为阴性,应考虑其他病毒引起的腮腺炎。
可依据病毒分离加以鉴别。
.3.2.3 急性淋巴结炎耳前、颈部、颌下淋巴结炎,有时易与腮腺炎、颌下腺炎相混淆,应注意鉴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行性腮腺炎诊疗方案
【概述】
简称流腮,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特征为腮腺的非化脓性肿胀,并可侵犯各种腺组织或神经系统及肝、肾、心脏、关节等器官,常可引起脑膜脑炎、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等并发症。
病人及隐性感染者为传染源,患者腮腺肿大前7日至肿大后9日,能从唾液中分离出病毒,在此期间具有传染性,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临床表现】潜伏期2~3周,平均18天。
起病大多较急,无前驱症状。
有发热、畏寒、头痛、咽痛、食欲不佳、恶心、呕吐、全身疼痛等,数小时腮腺肿痛,逐渐明显,体温可达39℃以上。
腮腺肿胀最具特征性,一般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状如梨形,边缘不清。
局部皮肤紧张,发亮但不发红,触之坚韧有弹性,有轻触痛。
言语、咀嚼(尤其进酸性饮食)时刺激唾液分泌,导致疼痛加剧。
通常一侧腮腺肿胀后1~4天累及对侧,大部分患儿可出现双侧腮腺肿胀。
重症者腮腺周围组织高度水肿,使容貌变形,并可出现吞咽困难。
腮腺导管开口处早期可有红肿,挤压腮腺无脓性分泌物自开口处溢出。
腮腺肿胀大多于3~5天到达高峰,持续一周左右逐渐消退。
颌下腺和舌下腺也可同时受累,或单独出现。
颌下腺肿大表现为颈前、下颌肿胀并可触及肿大的腺体。
舌下腺肿大可见舌及口腔底肿胀,并出现吞咽困难。
【并发症】
(一)神经系统并发症
1. 无菌性脑膜炎、脑膜脑炎、脑炎为常见的并发症,尤多见于儿童患者,男孩多于女孩。
由于不能对所有的腮腺炎患者进行脑脊液检查,以及有的病例始终未见腮腺肿大,因此难以计算其确切的发病率,部分患儿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增高,系因病毒直接侵入中枢神经系统所引起。
脑膜脑炎症状可早在腮腺肿前6天或肿后2周内出现。
脑脊液和症状与其他病毒性脑炎相仿,头痛、呕吐、急性脑水肿表现较明显。
脑电图可有改变。
2. 多发性神经炎脊髓炎偶有腮腺炎后1~3周出现多发性神经炎脊髓炎,预后多良好。
肿大的腮腺可能压迫神经而引起暂时性面神经麻痹,有时出现平衡失调、三叉神经炎、偏瘫、截瘫、上升性麻痹等。
偶有腮腺炎后因导水管狭窄而并发脑积水者。
3. 耳聋为听神经受累所致,发病率虽不高(约1/15000),但可成为永久性和完全性耳聋,大部分为单侧性,故影响不大。
(二)生殖系统并发症
1. 睾丸炎一般13~14岁以后发病率明显增高。
常发生在腮腺肿大1周左右开始消退时突发高热、寒战、睾丸胀痛伴剧烈触痛,症状轻重不一,一般约10天左右消退,阴囊皮肤水肿显著,鞘膜腔内可有黄色积液。
病变大多侵犯一侧,部分病例发生不同程度的睾丸萎缩,由于病变常为单侧,即使双侧也仅部分曲精管受累,故很少引致不育症。
附睾炎常合并发生。
2. 卵巢炎症状较轻,不影响受孕,卵巢炎症状有下腰部酸痛、下腹部轻按痛、月经周期失调,严重者可扪及肿大的卵巢伴压痛。
迄今尚未见因此导致不育的报告。
3.胰腺炎常发生于腮腺肿胀后3、4天至1周,以中上腹剧痛和触痛为主要症状。
伴呕吐、发热、腹胀、腹泻或便秘等,有时可扪及肿大的胰腺,胰腺炎症状多在一周内消失。
血淀粉酶升高不宜作为诊断依据,血清脂肪酶值超过
1.5U/dl(正常为0.2~0.7U/dl)提示最近发生过胰腺炎。
脂肪酶通常在发病后72小时升高,故早期诊断价值不大。
4.其他肾炎、心肌炎、乳腺炎(15岁以上女性患者部分并发此症)、骨髓炎、肝炎、肺炎、前列腺炎、前庭大腺炎、甲状腺炎、胸腺炎、血小板减少、荨麻疹、急性滤泡性结膜炎等,均少见。
【辅助检查】
(一)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正常或稍低,后期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有并发症时白细胞计数可增高。
(二)淀粉酶和脂肪酶测定90%患者的血清和尿中淀粉酶在早期有轻-中度增高,有助于腮腺炎的诊断,淀粉酶增高程度往往与腮腺肿胀程度成正比。
而同时脂肪酶升高则有助于并发胰腺炎的诊断。
(三)血清学检查
1. 抗体检查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液中IgM抗体有早期诊断意义。
2. 抗原检查采用单克隆抗体检测患者血液、唾液中的腮腺炎病毒抗原有早期诊断价值。
近年随着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在临床上广泛使用,用于检测腮腺炎病毒RNA,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四)病毒分离从早期患者的唾液、尿液、血液、脑脊液中可分离到腮腺炎病毒。
【诊断及鉴别诊断】
根据流行情况及接触史、上述腮腺肿大的特征等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可诊断。
本病需与化脓性腮腺炎、颈部及耳前淋巴结炎、症状性腮腺肿大(糖尿病、慢性肝病、营养不良引起)、其他病毒所引起的腮腺炎、其他病毒所致的脑膜脑炎等疾病相鉴别。
【治疗原则】
(一)一般治疗
患儿应卧床休息,适当补充水分和营养,不食酸性食物,可用复方硼酸溶液漱口。
中药是常用的药物,内服可用普济消毒饮加减,单味药用板蓝根。
(二)并发症治疗
1. 并发脑膜脑炎、睾丸炎、心肌炎时,可短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并发心肌炎者给维生素C及心肌营养药物治疗。
2. 睾丸炎治疗抗病毒治疗同时应用激素,睾丸局部冷敷、制动等对症处理,可给予硫酸镁湿敷肿大的阴囊。
成人患者在本病早期应用乙烯雌酚,每次1mg,一日三次,有减轻肿痛之效。
3. 脑膜脑炎治疗可按乙型脑炎疗法处理。
高热、头痛、呕吐时给予降温、降颅压治疗。
4. 胰腺炎治疗禁食、补液、早期应用皮质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