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示范教案

合集下载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第一章:气温概述1.1 气温的概念1.2 气温的计量单位1.3 气温的重要性第二章:气温的测量2.1 气温测量的方法2.2 气温计的使用2.3 气温测量的注意事项第三章:气温的变化原因3.1 纬度的影响3.2 海陆分布的影响3.3 地形的影响3.4 人类活动对气温的影响第四章:气温的分布规律4.1 纬度带划分与气温分布4.2 海陆分布与气温分布4.3 地形对气温分布的影响4.4 人类活动对气温分布的影响第五章:气温与生活5.1 气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5.2 气温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5.3 气温与节能减排5.4 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第六章:全球气温的变化趋势6.1 历史气温变化概述6.2 现代气温变化的特点6.3 全球变暖的证据6.4 未来气温变化的预测第七章:气候变化的影响7.1 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7.2 冰川融化与海平面上升7.3 极端气候事件的增加7.4 农业生产的变动第八章:气候系统中的其他因素8.1 大气环流的作用8.2 海洋温度变化的影响8.3 地球辐射平衡8.4 碳循环与温室效应第九章: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9.1 国际合作与协议9.2 国家政策与法规9.3 科技创新与应用9.4 公众参与与教育第十章:气温变化的教育与传播10.1 气候变化教育的目标与内容10.2 气候变化教育的方法与策略10.3 气候变化传播的途径与手段10.4 提高公众气候变化意识的实践活动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一:气温的概念与测量补充说明:气温是大气中温度的一种表现,通常使用摄氏度(°C)作为计量单位。

测量气温的工具主要有温度计、红外线测温仪等。

在不同环境下,测量气温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也有所不同。

重点二:气温的变化原因补充说明:纬度是影响全球气温分布的最主要因素,高纬度地区气温低,低纬度地区气温高。

海陆分布、地形以及人类活动也会对局部地区的气温产生影响。

例如,海洋具有调节气温的作用,山区气温变化较大,人类活动导致的碳排放会增加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进而影响气温。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气温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让学生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掌握气温分布的影响因素。

3. 培养学生运用气象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气温现象。

二、教学内容1. 气温的概念及其计量单位。

2. 气温的变化规律:日变化、季节变化、年变化。

3. 气温分布的影响因素:纬度、海陆、地形、洋流等。

4. 生活中的气温现象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气温的变化规律,气温分布的影响因素。

2. 难点:气温分布图的解读,生活中的气温现象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气温的概念、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

2. 利用图表分析法,让学生观察气温分布图,理解气温分布的特点。

3. 实例分析法,引导学生运用气象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气温现象。

五、教学准备1. 准备气温分布图、气象数据等教学素材。

2. 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以便进行实例分析。

六、气温的测量与记录1. 气温的测量工具及方法2. 气温的记录与资料整理七、气温日变化与季节变化1. 气温日变化规律2. 气温季节变化规律八、世界气温分布特点1. 纬度对气温分布的影响2. 海陆对气温分布的影响3. 地形对气温分布的影响4. 洋流对气温分布的影响九、我国气温分布特点1. 纬度对气温分布的影响2. 海陆对气温分布的影响3. 地形对气温分布的影响十、气候变化与气温关系1. 气候变化的原因2. 气候变化对气温的影响十一、生活中的气温现象1. 城市热岛效应2. 海拔高度与气温的关系3. 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的特点十二、气温与人类活动1. 气温对农业的影响2. 气温对健康的影响3. 气温对交通的影响十三、气温变化的应对措施1. 节能减排2. 适应气候变化3. 保护生态环境十四、拓展与实践1. 收集不同地区的气温数据,分析其分布特点。

2. 参观气象站,了解气象工作的实际情况。

十五、教学反思与评价1. 学生对气温概念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气温变化规律的掌握情况3. 学生运用气象知识解释生活中气温现象的能力六、气温的测量与记录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气温的测量工具及方法,学会正确记录和整理气温数据。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温的概念及其单位。

2. 使学生掌握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3. 培养学生运用气温数据进行分析的能力。

4. 提高学生对气候现象的认识,培养其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气温的概念及其单位2. 气温的日变化规律3. 气温的年变化规律4. 气温分布的影响因素5. 气温数据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气温分布的影响因素。

2. 难点:气温数据的应用,气候现象与环保意识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气温的变化规律。

2. 利用图表分析法,直观展示气温的分布特点。

3. 采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了解气温数据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 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气温变化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气温的变化现象。

2. 讲授:介绍气温的概念及其单位,讲解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3. 分析:让学生观察气温分布图,分析气温分布的影响因素。

4. 实践:让学生运用气温数据进行分析,如预测未来气温变化等。

5.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环保建议。

6.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气温变化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气温概念和变化规律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练习题:批改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气温数据处理和应用的能力。

4. 学生报告:让学生就气温变化对环境的影响进行报告,评估其表达和归纳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气温变化图片:用于导入和激发学生兴趣。

2. 气温分布图:用于分析气温分布特点。

3. 气温数据资料:用于学生实践环节。

4. 环保案例:用于讨论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

八、教学拓展1. 邀请气象专家进行讲座,增加学生对气象学的了解。

2. 组织户外气象观测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气温变化。

2024年人教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第2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教案

2024年人教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第2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教案

阅读课本找出定义气温是指空气的温度。

思与学:畅所欲言,说出自己取获取的知识读图:计算:(8℃+ 16℃ + 12℃ + 4℃)÷4=10 ℃读图:计算:30.5℃-24.5℃=6 ℃读图:计算:25℃-(-5 )℃=30 ℃(六)绘制和阅读气温年变化曲线图(1)根据表及气温曲线图的绘制步骤,绘制该地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2)根据绘制的气温曲线图,说明气温的变化特点。

探究二:气温的分布(一)等温线世界各地冷热不同,通常用等温线图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直观表示世界各地的冷热状况。

认识亚历山大·冯·洪堡(二)等温线图的判读方法举一反三:根据等高线的判读方法判读等温线(三)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1.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图,分析:(1)结合等温线的变化,分析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

(2)对比陆地等温线与海洋等温线的差异。

2.读世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分析:北半球1月等温线比7月相比哪一个更密集?说明什么?小试牛刀:结合题目,完成相关内容。

为人类的科技发展点赞小组合作:读图分析:分析作答:北半球1月等温线比7月更密集,说明北半球1月气温差异比7月更大。

读图:一月份陆地等温线向南凸出;3.观察1月份和7月份陆地等温线的凸出方向。

口诀简记:一陆南,七陆北难点突破:该图表示是_____半球___ 季季节的等温线的分布图,请说明理由。

(四)模拟实验用模拟实验解释海洋和陆地气温变化的差异明确步骤提出问题七月份陆地等温线向北凸出。

小组合作:观看视频,了解实验做实验结合实验回答问题。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温的概念及其单位。

2. 使学生掌握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3. 帮助学生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4. 培养学生运用气象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气温分布规律的成因及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气温变化与分布的规律。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气温变化与分布的图像和数据。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气温变化与分布的相关图像和数据。

2. 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和任务。

五、教学过程1. 导入:a. 引导学生关注天气状况,了解气温的概念。

b. 讲解气温的计量单位及换算方法。

2. 气温的日变化规律:a. 展示一日之内气温的变化图像。

b. 引导学生观察气温变化规律,分析原因。

c. 讲解气温日变化对生活的影响。

3. 气温的年变化规律:a. 展示一年之内气温的变化图像。

b. 引导学生观察气温年变化规律,分析原因。

c. 讲解气温年变化对生活的影响。

4. 世界气温分布规律:a. 展示世界气温分布图像。

b. 引导学生观察世界气温分布规律,分析影响因素。

c. 讲解纬度、海陆、地形等因素对气温分布的影响。

5. 课堂小结:a.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气温变化与分布的规律。

b. 强调气温变化与分布对生活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7.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活动设计1. 活动一:观察气温日变化a.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地点进行气温观测。

b. 每小时记录一次气温,连续记录一天。

c. 分析观测数据,得出气温日变化规律。

2. 活动二:探究气温年变化规律a.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地点进行气温观测。

b. 每月记录一次气温,连续记录一年。

c. 分析观测数据,得出气温年变化规律。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5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5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5一.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为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主要向学生介绍气温的概念、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以及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气温的基本知识,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但对气温的概念和影响因素可能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认识气温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要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气温变化与分布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气温的概念,了解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掌握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环境、关注气候变化的观念,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气温的概念及其单位。

2.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3.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认识气温的重要性。

2.互动式教学法: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直观教学法:利用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气温变化与分布的特点。

4.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气温变化案例,让学生分析、总结气温变化的原因。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图、图片、案例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提问和讨论问题,提前布置预习任务。

3.准备板书设计,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天气预报节目引入气温的概念,让学生关注气温变化对生活的影响。

2.呈现(10分钟)展示气温变化与分布的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

3.操练(10分钟)分析典型气温变化案例,让学生总结气温变化的原因。

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第1课时示范公示课教学设计【人教地理七年级上册】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第1课时示范公示课教学设计【人教地理七年级上册】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道气温的概念及单位、测量工具;2. 学会用气温曲线图说明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的规律;3. 学会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图和等温线图,并且学会绘制气温曲线图。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会用气温曲线图说明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学会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图和等温线图,并且学会绘制气温曲线图。

三、教学策略气温是气候的两大要素之一。

这一节主要讲述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两个方面的内容。

教材分别从日变化和年变化两个方面讲述气温的变化,从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两个方面讲述气温的分布。

在“气温的变化”中有以下几个要点:1.什么是气温;2.气温的表达方式;3.气温的变化及气温曲线图,为此教学活动中设计了“绘制和阅读气温年变化曲线图”,让学生掌握绘制气温曲线图的能力,同时提高读图能力,掌握绘制和阅读的基本方法。

四、教学流程五、当堂练习1.我国西部有句谚语“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反映的是()A.降水量少B.气温日变化大C.气温年变化大D.平均气温2.一年中,北半球陆地最高月气温出现在()A. 1月B. 2月C. 7月D. 8月3.南半球海洋月平均最低温出现在( )A. 1月B. 2月C. 7月D. 8月某中学的气象活动小组测得学校某天8时、14时、20时、2时的气温分别是6℃、16℃、14℃、4℃根据相关材料完成4~5题。

4.该日的气温日较差最有可能是()A. 8℃B. 12℃C. 20℃D. 10℃5.该日的平均气温是()A. 12℃B. 10℃C. 11℃D. 15℃答案:B;C;D;B;B六、课程小结七、板书设计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一、气温的概念及测量二、气温的变化三、气温曲线图的绘制。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气温的含义及其表示方法;2.理解气温的变化原因及其影响;3.掌握中国气温分布特点和影响因素。

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气温的表示方法和计量单位;2.理解气温变化的不同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三、教学内容1. 气温和温带气温是指空气中分子的热运动所产生的热量,通常表示为摄氏度或华氏度。

温带是一个气候区域,其特征是年平均气温在0℃至20℃之间。

世界上的大部分人类定居点都处于温带区域中。

2. 气温的变化原因气温的变化直接受到太阳辐射和大气运动的影响。

在不同的地方和不同时间,气温的变化因素也不同。

3. 气温的影响因素气温的变化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经度:随着经度从东向西增加,气温逐渐降低。

•纬度:在同一地区,纬度越高气温越低。

•海拔高度:随着海拔高度增加,气温逐渐降低。

•气候:气候是指长期的天气状况,不同气候对气温的影响也不同。

4. 中国气温分布特点中国气温分布存在以下几个特点:•东部沿海地区气温较为温和•西部各地区气温较低•靠近赤道的地区气温较高•气温在北纬20度附近的地区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四、教学活动1. 实验用温度计测量室内和室外的气温,并观察气温的变化。

了解气温的计量单位、表示方法及变化原因。

2. 观察观察中国气温分布图,了解中国气温分布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3. 讨论学生们就气温的变化原因和影响因素等话题展开讨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感悟。

五、作业布置布置调查作业:要求学生们到室外或室内测量不同位置的气温,并分析气温的变化原因和影响因素。

六、教学评价1.学生们能够理解什么是气温及其计量单位、表示方法等;2.学生们能够了解气温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3.学生们能够掌握中国气温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气温的概念及其单位;(2)掌握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的基本规律;(3)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气温数据,分析气温的变化规律;(2)利用地图和图表,观察世界气温分布;(3)探讨气温变化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对气候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2)增强环保意识,关注气候变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气温的变化规律;(2)世界气温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1)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的具体计算;(2)世界气温分布图的解读。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1)气温变化数据表格;(2)世界气温分布图;(3)多媒体教学设备。

2. 教学工具:(1)投影仪;(2)白板;(3)彩笔、直尺等绘图工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提问:什么是气温?我们如何衡量气温?(2)引导学生回顾气温的基本概念和单位。

2. 探究气温的变化规律:(1)分组讨论:同学们观察过气温的变化吗?有什么发现?(2)汇报讨论成果:气温有日变化和年变化,分别受哪些因素影响?(3)教师讲解: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的原因及规律。

3. 观察世界气温分布:(1)展示世界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2)提问:世界气温分布有哪些特点?受哪些因素影响?(3)教师讲解:世界气温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4. 实践与应用:(1)小组活动:根据气温数据,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2)课堂讨论:气温变化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气温数据和地图,引导学生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和世界气温分布,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不同学生给予适当的指导,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关注气候变化对环境和生活的影响。

六、教学内容与方法(续):6. 教学内容:(1)分析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数据,了解其变化规律;(2)通过案例分析,探讨气温变化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3)了解气候带的划分及其与气温分布的关系。

七年级地理上册《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教学设计
(3)教师点评: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纠正错误,补充遗漏;
(4)结规律:引导学生总结气温与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气温变化趋势分析,气温对生活、生产的影响。
2.教学方法:案例分析、实际操作。
3.教学过程:
(1)发放气温资料,让学生分析气温变化趋势;
(2)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讨论气温对生活、生产的影响;
(4)布置课后作业,巩固课堂所学,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五、作业布置
1.基础知识巩固:请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包括气温概念、单位、测量工具以及世界气温分布规律的相关题目,以检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2.分析与应用:请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的气温与纬度、海陆、地形等因素的关系,分析并解释以下现象:
(1)为什么我国南方地区冬季温暖,北方地区冬季寒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对地理学科的兴趣,认识到地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2.树立环保意识,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增强国家意识,了解我国气温分布特点,为我国气候资源利用和保护贡献力量;
4.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自然的情感;
5.培养学生尊重事实、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成就感。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为学习其他地理知识奠定基础。
(二)过程与方法
1.观察与分析:通过观察气温资料,分析气温的变化与分布规律;
2.探究与发现:以小组合作形式,探讨气温与纬度、海陆、地形等因素的关系;
3.应用与实践: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生产中的气温现象;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教学设计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教学设计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说出气温的概念,理解气温的测量方法。

(2)学生能够读懂气温曲线图,描述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3)学生能够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气温曲线图和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气温的变化和分布规律,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探究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学生能够体会气温变化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关注生活中地理现象的意识。

(2)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2)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2、教学难点(1)阅读气温曲线图,分析气温的变化规律。

(2)理解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读图分析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季节的风景图片,如春天的花海、夏天的海滩、秋天的枫叶、冬天的雪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不同的季节会有如此不同的景色?从而引出气温这一概念。

(二)新课讲授1、气温的概念和测量(1)讲解气温的概念:气温是指大气的温度。

(2)介绍气温的测量工具——温度计,以及测量气温的方法和时间(一般一天测量四次,分别在 2 时、8 时、14 时、20 时)。

2、气温的变化(1)气温的日变化展示某地一天中气温的测量数据,引导学生绘制气温日变化曲线图。

通过观察曲线图,让学生总结出气温日变化的规律: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 2 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2)气温的年变化展示某地一年中气温的测量数据,引导学生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通过观察曲线图,让学生总结出气温年变化的规律:北半球陆地,月平均最高气温出现在 7 月,月平均最低气温出现在 1 月;南半球陆地则相反。

海洋的气温变化比陆地滞后一个月左右。

3、世界气温的分布(1)展示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世界气温的分布有什么特点?(2)讲解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

4.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2024-2025学年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

4.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2024-2025学年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气温是距离地面1.5米处的空气温度,常用摄氏度(℃)表示。

(2)气温的测量学生:自主阅读课本P73页,《为什么要在百叶箱里观察气温》,互相交流。

教师:强调在我国,人工观测记录气温通常在每天北京时间8时、14时、20时、2时各测一次。

读取温度计度数时,视线要保持水平。

学生:计算日平均气温。

(8+16+12+4)/4=10℃教师:补充气温的计算➢日平均气温:将每天四个时刻的温度加起来,除以4即为日平均气温。

➢月平均气温:将本月每日的日均温相加,除以本月天数即为本月的月平均气温。

➢年平均气温:将各月的月平均气温相加,除以月数12即为年平均气温。

【设计意图】本块知识点难度不大,设置成自主学习,可以通过阅读材料,锻炼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3)气温的日变化学生活动:绘制气温曲线图。

教师:展示“气温日变化”曲线图和问题,引导学生看图回答问题。

➢说出当日最高气温。

最高气温:31℃➢说出当日最低气温。

最低气温:24.5℃➢计算当日的气温日较差。

31-24.5=6.5℃拓展延伸:一天中最热的时候为什么不是中午12点?【设计意图】通过日变化曲线图学会从图中迅速获取最低温、最高温、日较差,掌握基本的识图能力。

(4)气温的年变化掌握了“气温的日变化”后,学生对照着自主学习“气温的年变化”。

气温年变化: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教师展示问题:读图判断哪个城市的气温年较差大?学生读图回答:哈尔滨的气温年较差大。

【设计意图】对比气温的日变化,学习气温的年变化,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自学能力。

教师:展示南北半球的海洋和陆地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引导学生完成表格。

学生:认真读图,完成表格,并总结规律。

总结:升温和降温时,海洋总是比陆地迟一个月。

教师追问:如何判断A、B分别位于南半球还是北半球?总结:南北半球季节相反,观察曲线最高温出现的月份,就可判断南北半球了。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

六年级地理上册《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教学设计

六年级地理上册《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教学设计
(四)课堂练习
1.教师发放气温分布图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2.练习题包括以下内容:
a.根据气温分布图,判断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
b.分析气温分布图,找出我国冬季最冷和夏季最热的地方。
c.解释气温变化对当地生态环境、人类活动的影响。
3.教师对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解答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方面: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对气温变化与分布规律进行总结是重点。此外,培养学生运用气温相关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问题解决能力也是难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培养学生关注气温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是重点。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地理观和科学观,培养合作精神也是难点。
(二)讲授新知
1.教师简要介绍气温的概念、单位(摄氏度)以及气温的测量工具(温度计)。
2.通过动态PPT或视频,展示我国及世界各地气温分布图,让学生直观感受气温分布的差异。
3.讲解气温分布图的基本要素,如等温线、温度梯度等,并引导学生分析气温分布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类型等因素的关系。
4.结合课本实例,讲解气温变化对生态环境、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极端气候等。
4.通过对比、归纳、总结等方法,让学生掌握气温变化与分布的规律,培养逻辑思维和归纳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关注自然环境、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学生对我国自然地理特点的认识和自豪感。
2.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认识到气温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动参与节能减排行动。
3.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求实的态度,树立正确的地理观和科学观。
6.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设计一道与气温分布相关的地理题目,要求涵盖知识点、考察方法和解题思路,与同学互相交流、讨论。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地理教案(精选一篇)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地理教案(精选一篇)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地理教案(精选一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规章制度、策划方案、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书信、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planning plan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 letter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气温和气温的分布地理教案(精选一篇)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地理教案 1教学目标: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能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识别常见的天气符号,能看懂较简单的天气形势图;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和保护大气的重要性。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四章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四章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第1课时气温的变化设计说明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因此设计教学要从学生熟悉的地理现象入手,通过学生谈气温的变化,增加学生的参与度,通过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

学习目标1.运用地图和资料了解气温及测定方法。

2.学会初步绘制和判读气温曲线图。

3.初步了解气温日均温、月均温、年均温、日较差、年较差的计算方法。

重点难点重点: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难点:气温曲线图的绘制和判读。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完成《作业》知识梳理部分的内容。

二、学习任务一教学模块三、学习任务二教学模块师生活动1.日变化教师:观察教材第73页图4.8气温日变化,找出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及出现的时间,计算气温日较差。

学生:读图,讨论,计算。

最高气温约31°C,出现在14时左右,最低气温约24°C,出现在4时左右。

气温日较差=31°C-24°C=7°C。

教师讲解:由此可见,通常情况下,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14时,也就是午后2时左右。

该图表示的是夏季气温,最低气温应该在日出前后,故一天中最低气温出现在4时左右。

教师拓展:观察下列两幅气温变化曲线图的差异。

A图中的曲线弯曲程度大,气温日较差大;B图中的曲线弯曲程度小,气温日较差小。

2.年变化教师:观察教材第73页图4.9气温年变化,找出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及出现的时间,计算气温年较差。

学生:读图,讨论,计算。

最高气温约24°C,出现在7月,最低气温约-4°C,出现在1月,年较差为24-(-4)=28°C。

教师讲解:海陆性质不同,因此气温变化不同。

一年中,北半球气温,通常陆地上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

南半球气温,通常陆地上1月最高,7月最低;海洋上2月最高,8月最低。

气温年较差是一年内的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

集体备课(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集体备课(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第一章:气温的定义与测量1.1 学习目标:了解气温的定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学习气温的测量方法和常用单位。

1.2 教学内容:气温的定义:气温是指空气或其他气体中的温度,通常用来表示空气的热度。

气温的测量方法:使用温度计进行测量,常见的温度计有水银温度计和电子温度计。

气温的单位:摄氏度(°C)和华氏度(°F)是常用的气温单位,其中摄氏度是最常用的单位。

1.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通过日常生活中对气温的体验,引导学生思考气温的定义和重要性。

演示实验:使用温度计进行气温的测量,让学生亲身体验并理解测量方法。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气温的单位和转换方法,并分享彼此的看法。

第二章:气温的分布规律2.1 学习目标:了解全球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学习气温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分布特点。

2.2 教学内容:气温的空间分布:气温在地球上的分布不均匀,受到纬度、海陆分布和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气温的时间分布:气温在不同季节和不间段的分布也有所不同,受到太阳辐射和地球自转等因素的影响。

2.3 教学活动:图片展示: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气温分布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地区的气温分布特点,让学生理解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气温的时间分布规律,并分享各自的观察和理解。

第三章:气温的变化原因3.1 学习目标:了解气温的变化原因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学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对气温变化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自然因素:包括地球自转、公转、火山爆发和自然气候变化等,对气温的变化产生重要影响。

人为因素:包括工业排放、汽车尾气、森林砍伐等人类活动,对气温的变化也有显著影响。

3.3 教学活动:视频播放:播放相关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气温变化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气温变化对环境的影响,并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理解。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记录不间段的气温变化,让学生亲身体验气温的变化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方案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气温以及气温的相关概念,气温的测定方法;
2. 通过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能够描述和简要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3. 根据某地区气温数据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据此说出气温随时间变化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阅读和绘制气温曲线图;
2.世界气温分布的基本规律。

难点:
1.气温的变化规律;
2.等温线分布图的判读方法。

课前准备
制作PPT。

相关资源
制作PPT所需资料。

教学过程
【课堂引入】
多媒体展示下列问题:
1.冬天为什么鸟儿要向南飞?
2.为什么这个时候北方要比我们四川冷?
1/ 9
2 / 9
3.为什么云南四季如春?
4.为什么6月峨眉山山脚很热,山顶却可能下雪?
教师:以上这些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为什么存在这样的现象?这节课我们来一探究竟。

【新知讲解】 一、气温的变化 1.气温的含义及测量
学生自主学习教材相关内容,在书中找到相应答案,并回答问题。

提问:什么是气温?
回答:气温是指大气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记作℃。

人们比较关心的是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

提问:人们一般用什么来测量气温?
多媒体展示“百叶箱”,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材料“气温的观测”,了解气温观测的一般要求和过程。

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点拨、小结:
气温的测量仪器是温度计和温度表,设施是百叶箱。

测定某地某日的平均气温,首先要测定这一天中不同时间的气温值,一般选择北京时间的8时、14时、20时和2时,然后计算其平均值,就是某日的平均气温。

用类似的方法,还可以统计出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

承转:从气温的观测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气温是变化的,通常用气温曲线图来表示气温在时间上的变化。

活动:多媒体展示以下表格,学生根据表格数据,尝试画出气温曲线图。

2.气温曲线图
多媒体展示“某地气温的日变化曲线图”,学生读图分析,回答问题。

提问: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分别是多少?出现在什么时间?计算气温日较差的大小。

回答:最高气温为29.7℃,出现在午后两点;最低气温为24.5℃,出现在日出前后。

气温日较差为5.2℃。

教师补充:日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之差称为气温日较差,它反映了气温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称为气温日变化。

同样道理,还有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称为气温年变化。

一年中的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之差称为气温年较差。

多媒体展示“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学生读图并回答问题。

3/ 9
教师:我们知道了气温日较差。

同理,一年中,月平均气温最高值与月平均气温最低值之差,叫气温年较差。

多媒体展示北半球某地气温年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问题。

(1)气温年较差
(2)南、北半球比较
1)北半球:月平均气温最高值出现在____月,月平均气温最低值出现在____月;
2)南半球:月平均气温最高值出现在_____月,月平均气温最低值出现在____月。

(3)陆地与海洋比较
4/ 9
根据表格所填信息思考:
1)知道为什么南北半球冷热相反吗?
2)你知道为什么同是北半球,海洋总是比陆地推迟一个月达到最冷或者最热吗?
回答:由于南、北半球的季节相反,所以气温最高月和气温最低月也是相反的;并且在同一季节,由于海洋的热容量大,表现为夏季受热增温速度比陆地要慢,冬季冷却降温速度也慢。

所以海洋上的最高月均温和最低月均温会比陆地上要晚一个月左右。

二、气温的分布
1.等温线的特征与判读
多媒体展示“等温线模式图”,学生观察等温线图回答问题。

问题:
(1)气温的水平分布,通常用什么来表示?
(2)等温线图上,同一条等温线的温度有什么特点?
(3)等温线分布的疏密反映了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引导,共同得出答案:
(1)通常用等温线分布图来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

(2)在等温线图中,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相等。

5/ 9
(3)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别小,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别大。

教师补充:通过等温线分布图阅读等温线图,可以分析世界或某个区域气温分布的规律。

一般的判读原则有:
(1)根据等温线的延伸方向,判读气温差异和递变的方向;
(2)根据等温线的疏密程度,分析气温差异的大小,等温线密集,差异大,等温线稀疏,气温差异小;
(3)如果等温线闭合,中心气温低则为低温中心,中心气温高则为高温中心。

2.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1)气温与纬度的关系
多媒体展示“世界平均气温分布图”,学生读图观察,并回答问题。

提问:从赤道向两极,气温数值的变化,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影响因素是什么?引导学生观察20℃等温线与回归线、0℃等温线与极圈的位置关系。

学生回答:北半球等温线由北向南数值逐渐升高;南半球等温线由南向北逐渐升高;可知气温从低纬向高纬逐渐降低。

(2)气温与地形的关系
提问:读“世界平均气温分布图”,亚洲青藏高原地区温度比周围高还是低?这是为什么?
学生回答:青藏高原地区温度比周围低,因为青藏高原的海拔比四周高,受地形因素的影响。

教师:“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句诗说明了气温与海拔高度的关系。

6/ 9
(3)气温与海陆位置的关系
提问:读图对比观察南、北半球20℃、10℃、0℃、-10℃等温线,并分别加以对比,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引导:(南/北)半球等温线更加平直/弯曲。

原因是(南/北)半球性质比较单一,海洋面积广阔。

回答:南半球的等温线更加平直;原因是南半球海洋面积更加广阔。

教师总结世界气温的影响因素及分布规律:
(1)纬度位置:气温大致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表现为在等温线分布图上,北半球等温线数值由南向北递减;南半球等温线由北向南递减。

(2)海陆位置:同一纬度,夏季时陆地的气温比海洋高;冬季时陆地的气温比海洋低。

(3)地形因素:在山地,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

一般规律是: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降低约多少0.6℃。

典型例题:
例1.某中学的地理兴趣小组某天在2时、8时、14时、20时测得气温分别是4℃、8℃、20℃、12℃,则当日该中学所在地的日平均气温是()
A.44℃ B.16℃ C.12℃ D.11℃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日平均气温的计算。

日平均气温是当日测量的温度之和除以测量的次数,因此根据题意可知,该中学所在地的日平均气温是(4℃+8℃+20℃+12℃)/4=11℃。

根据题意,故选D。

7/ 9
例2.如图是某地区7月等温线分布图,甲、乙两地中有一处为海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甲位于北半球 B.乙位于东半球 C.甲为海洋 D.乙为海洋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根据气温的分布规律:由低纬度向高纬度地区气温递减,可知,该图所示区域为南半球;南半球的7月份是冬季,冬季同纬度地区的海洋气温高于陆地,图示中的甲地气温要低于乙地,表明甲地是陆地,乙地是海洋。

根据题意,故选D。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一、气温的变化
1.气温及其相关概念
2.气温曲线图
二、气温的分布
1.等温线图的判读
2.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8/ 9
(1)气温与纬度的关系
(2)气温与海陆位置的关系
(3)气温与地形的关系
9/ 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