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畴 概念
康德的十二范畴
![康德的十二范畴](https://img.taocdn.com/s3/m/de9b28da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6e.png)
康德的十二范畴引言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德国的哲学家,是现代西方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对于认识论和伦理学的研究有着重要的贡献。
康德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不是被动地接受外部世界的刺激,而是通过主动构建概念来理解和把握事物的本质。
在他的哲学体系中,范畴是认识的基本结构,它们帮助我们理解和组织世界。
康德的范畴理论共有十二个范畴,本文将对其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地探讨。
第一部分:理论背景1.1 范畴理论的来源康德的范畴理论起源于他的《纯粹理性批判》一书,该书是他对于认识论的重要贡献。
康德通过对人类认识能力的研究,提出了认为认识是主观构造的观点,并初步探讨了认识的结构。
1.2 范畴的定义范畴是康德指出的一种认识结构,它被用来理解和组织事物的本质。
康德将范畴看作是纯粹理性的形式,是我们主观上给予经验观念的结构。
1.3 康德的三个世界观康德提出了三个世界观,即物自体世界观、现象世界观和实践世界观。
范畴在这三个世界观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和意义。
第二部分:十二个范畴的详细介绍2.1 整体与部分整体与部分是康德的第一个范畴,它描述了事物结构中的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关系。
康德认为,在我们的认识中,我们常常将事物分解成不同的部分来理解,并将这些部分重新组合成整体,以便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质。
2.2 存在与实体存在与实体是康德的第二个范畴,它探讨了事物的存在与实体的关系。
康德认为,存在是指事物的存在状况,而实体是指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和属性。
2.3 量与质量与质是康德的第三个范畴,它描述了事物的数量和质量之间的关系。
康德认为,在我们的认识中,我们通常通过对事物的数量和质量进行观察和测量来了解事物的本质。
2.4 可能与必然可能与必然是康德的第四个范畴,它探讨了事物的可能性和必然性之间的关系。
康德认为,事物的可能性是指它能够以某种方式存在的程度,而必然性是指事物以一定方式存在的程度。
2.5 实际与可能实际与可能是康德的第五个范畴,它描述了事物的实际状态和可能状态之间的关系。
“范畴”理论概述
![“范畴”理论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96f4deb6f121dd36a32d82dc.png)
范畴化在人类 的认 知过程 中起着 至关重 要 的作 用 ,
不仅是人类最基本 的能力之 一 , 也是人 类 的一种 高级认 知活动 。L bv曾说 :如果说语言学能做什么 , ao “ 那就是关 于范 畴的研究 。 L ao 认 为, 没有 范 畴化能 力 , ”2L kf J “ 我们
第1 2卷
第1 期
鸡 西 大 学 学 报
J OUR NAL 0 I I RST F JXIUN VE I Y
Vo _ 2 NO 1 ll .
21 0 2年 1月
Jn2 2 a . 01
文章编号 :6 2— 7 8 2 1 ) 1— 10— 17 6 5 (0 2 0 0 2 2
根本 不可 能在 外 界 或 社 会 生 活 及 精 神 生 活 中发 挥 作
用 ” 。
期 以来主流哲学及绝大多数学科并不是把该理论 看作一 种经验假设 , 而是 把其 作为一 条真理 来标榜 。这就 使得 这种范畴观在 以后 的发 展 中问题 日益突 出 , 且随 着语 并 言研究和语言教学 的不 断发 展 , 受到 新 的语 言学 理论 还 的挑 战。
三
范 畴理 论
范畴理论作为 认知语 言学 的理论基 础和 核心 问题 , 经历 了经典范 畴理论到原型范畴理论 时期 。经典范畴理 论时期跨 越了从 亚里 士多 德到 维特 根斯坦 之前 的 20 50 多年 。 由于经典范 畴理论 的不足 , oc 在之后 范畴 R sh 理论 发展 的基 础 上 提 出 了原 型范 畴理 论 及 范 畴 理 论 的基 本层 次论 。
出的“ 家族相 似性 ” 概念 , 覆 了范畴本质 的“ 相说 ” 颠 共 , 是对经典范畴观 的一 次革命 , 化 了我 们对 范畴和语 言 深
范畴理论
![范畴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474d981dcc7931b765ce1545.png)
范畴边界的开放性
• 与范畴边界的模糊性密切相关。因为范畴边界是 模糊的, 范畴的范围可以扩大或缩小, 范畴内的成 员数目可以不断变化, 范畴才具有开放性。 • 符合认知经济性原则。从历时角度看, 社会在不 断地发展而语言符号却相对稳定。以相对稳定的 语言符号来表达不断变化的外部世界,范畴就必须 具有开放性, 才能包含越来越多的边缘成员。这 样人们才能付出较少的认知努力而获得最多的信 息, 符合“认知经济性”原则。
基本颜色词的四条主要特征
(1)具有心理上的凸显性和稳定性
(2)只包含一个语素,具有词汇结构上的单一
性
(3)在搭配上不受限制,不具有专指一物的特性
(4)不包含于其他色彩中
Berlin﹠Kay对98种语言色彩词的研究有两项重 大发现: • 第一,各个颜色词所指的中心区,即“焦点 色”,是非常清楚的,但其边界则往往不确定; 而且不同语言里相对应的颜色词的所指中心大 多落在相同的区域,表现出跨语言的共性特征。 • 第二,世界各语言里一共存在着11种被称作 “基本颜色词”的普遍集合,它们构成一个严 格的蕴涵层级: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势2
发现范畴的模糊地带,这是人类 认知一个重大突破。 原型范畴理论打破了经典范畴理 论非此即彼的思维形式,发现了范 畴中长期被忽视的模糊地带:成员之 间具有梯度性和范畴边缘的模糊性。 如 “阴阳人”。
劣势1
原型范畴理论的模糊性是一把双刃 剑。刘正光指出:“原型范畴理论在 描写技术方面还存在很大的问题。它 对于内容、语义与形态句法特征以及 功能之间的关系还难以做出令人满意 的精细描写。” 札德《模糊集合论》
现代范畴理论
家 族 相 似 性
原 型 范 畴 理 论
范 畴 层 次 理 论
护理伦理学第三章护理道德范畴与规范
![护理伦理学第三章护理道德范畴与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248da7cca8114431b80dd852.png)
四、审慎
(一)审慎的概念 审慎是指周密谨慎,在行为之前有周
密的思考和方案,在行为过程中细心操 作。审慎既包括思想上的小心论证、周 密规划,也包括言语和行动上的谨言慎 行。
我国古代大医药学家李时珍把“用药” 比喻成“用刑”,“谈即便隔生死”。
(二)审慎的作用
做到审慎有利于防止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提 高医护的质量。医护人员在行为前如果有周密 思考和严密的方案,行为中细心观察、严格操 作,就能避免许多的医疗事故,就可能捕捉到 许多有用的信息和最佳的时机,就会大大提高 治疗质量。
最先见于《礼记·中庸》:“道也者不 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 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 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是指个人在独处的时候仍能够自觉的坚 持护理道德信念,坚守护理道德规范
案例
某日夜班,护士小张不慎在配药时将一 组药物打碎,小张心想这药赔起来比较 贵,夜班又没其他人,病人也不知道输 得什么药,加组生理盐水就混过去吧。
最后要注意技术培训,全面培养“慎独”意识和“慎独”行为, 努力学习,并结合实际,从点滴做起,在实践中磨练意志,才 能培养良好习惯,培养起自己的“慎独”精神。
第二节 护理道德规范
—、道德规范 (一)关系与规范 人的生活与工作总是处于各种社会关系网络
的交织中。对于个体人而言,各种社会关系首先 是一种既定的存在,它先于个体人而存在于社会 中。从这个意义上讲,个体人是被社会关系所决 定的。 所以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 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 和。”
2.良心的作用形式
良心对行为的调控是积极主动的,是自觉 自愿的。
良心对人的行为的自觉调控作用主要体现在 三个方面:
在行为前,良心起着自觉选择的作用。 在行为过程中,良心起着自觉监督的作用。
逻辑学概念
![逻辑学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679e537f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d4fe377.png)
逻辑学概念逻辑学是研究思维、推理和认知行为的学科,它包含了许多重要的概念,下面我们将对一些常见的逻辑学概念进行解释。
1.前提:在逻辑学中,前提指的是逻辑推论的起点。
一个前提可以是一个简单的陈述、假设或者别人已经证明的事实等。
在逻辑学中,两个前提和一个结论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逻辑推论。
2.结论:结论是在逻辑推论中得出的结果。
在逻辑学中,结论可以是一个简单的陈述,一个判断或者一个决定等。
3.命题:命题是逻辑推论中的一个基本单位。
一个命题可以是一个陈述、一个问题或者指令等。
命题被视为一个基本单位,是因为它们可以用来表达对世界的各种看法和意见。
4.推理:推理是逻辑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它是指根据前提得出结论的过程。
推理可以是演绎推理,也可以是归纳推理。
在演绎推理中,我们从已知的事实或者条件中得出新的结论,而在归纳推理中,我们观察和分析大量实例并从中得出结论。
5.演绎推理:演绎推理是逻辑学中最基本的推理形式之一。
它是一种从前提中得出结论的形式逻辑。
在演绎推理中,我们通过组合和调整逻辑命题来得出逻辑结论。
6.归纳推理:归纳推理是逻辑学中另一种基本的推理形式。
它是从特定的实例中得出普遍性结论的过程。
在归纳推理中,我们根据一组观察到的实例总结出某种规律或者模式,并将这种规律或者模式应用于其他情况中。
7.命题演算:命题演算是一种逻辑体系,它描述了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命题之间的操作方法。
命题演算包含了一组符合逻辑结构和组合法则的运算符和规则。
通过使用这些规则,我们可以对命题进行推理和证明。
8.谬误:谬误是指错误的逻辑思维、推理过程或者结论。
在逻辑学中,谬误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和纠正错误的思考和推理过程。
10.二元逻辑:二元逻辑是一种逻辑形式,它描述了两个逻辑判断之间的逻辑关系。
在二元逻辑中,逻辑关系由否定、合取、析取和蕴含这四种本质操作组成。
11.真值:真值是一个命题或者命题逻辑表达式的真实或者假的价值。
先验逻辑和范畴-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先验逻辑和范畴-概述说明以及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195a59dc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33.png)
先验逻辑和范畴-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Introduction)逻辑和范畴作为哲学和数学领域的两个重要概念,对于知识的推理和理解具有重要的作用。
先验逻辑和范畴既有自己独特的定义和特点,又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和关联。
先验逻辑指的是我们在经验之前就具备的逻辑能力和思维方式,它使我们能够在无论何时何地都能进行推理和判断。
而范畴则是一种思维模式或者分类方式,它帮助我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将事物进行分类和组织。
本文将分别介绍先验逻辑和范畴的定义与特点,探讨它们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并重点讨论先验逻辑和范畴在知识推理中的重要性。
最后,我们将总结先验逻辑和范畴在人类认知和知识发展中的重要性,并展望它们在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深入理解先验逻辑和范畴的概念和意义,以及它们在人类认知和知识推理中的重要作用。
同时,我们也希望能够为先验逻辑和范畴在未来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内容可以按照以下方式编写:在文章结构部分,将对整篇文章的组织和结构进行介绍。
这些组织结构的安排将确保读者能够清楚地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和内容。
以下是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主要部分进行讨论,以帮助读者全面理解先验逻辑和范畴的概念以及它们在知识推理中的应用。
第一部分是引言部分。
在引言中,我们将提供一个概述,介绍本文要讨论的主题。
同时,我们还将介绍文章的目的和结构,为读者提供一个整体的阅读指引。
第二部分是关于先验逻辑的讨论。
我们将定义先验逻辑并介绍其特点。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阐述先验逻辑在哪些应用领域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以便读者能够了解先验逻辑的实际应用价值。
第三部分是关于范畴的讨论。
我们将介绍范畴的概念以及它的基本属性。
范畴被广泛应用于不同领域,因此我们还将探讨范畴的分类和应用,以便读者能够了解它的多样性和广泛性。
第四部分是正文部分,我们将探讨先验逻辑和范畴之间的关系。
范畴之间的关系
![范畴之间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d8f8f4d47f1922791688e8f4.png)
赵一帆
•
1 什么是范畴
• •
•
2 简要介绍串联,并联和接口域 3 范畴分类
4 串联,并联关系的作用
什么是范畴?
• 广义的理解:范畴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 普遍联系的基本概念。在哲学中,范畴概 念被用于对所有存在的最广义的分类。比 如说时间,空间,数量,质量,关系等都 是范畴。 • 认知语言学理解:人们对客观现象进行分 类的认知过程叫做范畴化(categorization). • 范畴化的产物叫做认知范畴(cognitive categories)
• 语言当中的每个范畴通过串联和并联,与其他相 关范畴或远或近地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范畴网络 • 串联范畴网络——命题模式的基础和框架 • 串联接口关系——语义和语法的组合关系 • 并联关系——聚合关系 • 范畴之间的并联关系,串联接口关系,影响到范 畴之间潜在的串联方向。在语言层面上——语义 匹配关系——词语之间的语义是否融通。
• 范畴有两种关系:并联关系和串联关系 • 邻近关系,交叉关系和上下位关系,如 “大,强,重,多”——并联关系 • 并联关系模式是指在成员,范围方面有交 叉或彼此接近的范畴关系。 • “大为不满”“雨很大”“多有得 罪”“多高” • 注意:并联关系与同义和近义关系区别
• 串联关系:指范畴之间形成的命题关系。 如“饭”和“吃”,“鸟”和“飞”。 • 一个认知域往往被切分为不同的侧面,这 些不同的范畴代表的不同侧面在不同的环 境中,根据命题模式重新组装,形成完整 的认知域。
接口的两种类型
• 一种是原本具有命题关系的范畴之间共享 同一个认知域。 • 一种是通过隐喻、转喻在两个不共享的同 一认知域的范畴之间建立接口关系——隐 喻接口和转喻接口。 • “小鸟在树林里婉转地歌唱。”
范畴和定义
![范畴和定义](https://img.taocdn.com/s3/m/b0da1a26192e45361166f507.png)
范畴[fàn chóu]categor y在哲学中,范畴(希腊文为κατηγορια)概念被用于对所有存在的最广义的分类。
比如说时间,空间,数量,质量,关系等都是范畴。
在分类学中,范畴是最高层次的类的统称。
它既不同于学术界对于学问按照学科的分门别类,又有别于百科全书式的以自然和人类为中心的对知识的分类,范畴论是着眼于存在的本质区别的哲学分类系统,因而范畴论属于形而上学的本体论分支。
[编辑本段]亚里士多德的范畴论亚里士多德是范畴论的开山祖师。
他在《范畴篇》这本著作中列举并且讨论了十大基本存在,分别为:实体(οσσία)数量(ποσόν)性质(ποιόν)关系(προς τι)场所(ποσ)时间(πότε)姿势(κείσθαι)状态(έτειν)动作(ποιείν)承受(πάστειν)并称它们为范畴。
亚里士多德对各种形式的存在作了如下定义:一个存在是任何一个可以用“是”或“有”来描述的对象。
要对存在的范畴进行研究,就要首先决定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对事物可以用“是”或“有”来陈述,这种可描述性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一个范畴是指事物的一个最大的分类—“事物”在此是指可被称谓但不能还原成其它类的任何对象。
亚里士多德的范畴论提出了第一个哲学的分类系统,并有助于促使哲学家去考虑哲学的研究对象究竟是什么。
直观上,一个对所有存在的完美的分类系统应该满足如下3个条件:有限的:类的数量是有限的。
覆盖的:任何存在都属于某一类。
也就是说类的集合包含宇宙万物。
无交的:任何存在都只属于某一类。
也就是说不同的类之间没有相交。
以上条件在范畴的分界问题上引起困难,比如说性质和关系的区别本来就不明显,又比如说在场所和时间这样的连续环境中规定像大小多少这样的数量的概念本身就没有界限。
其实现实的分类系统,比如说生物学对物种的分类,图书馆对书籍的分类,皆不能满足既是覆盖的,又是无交的。
范畴是一种辅助概念,每一个范畴都是人为创造出来并加以组织化的术语,给科学提供分类样式,作为思考技术的工具,为进行共同讨论限定框架和带来主题感觉。
康德的十二范畴
![康德的十二范畴](https://img.taocdn.com/s3/m/0485788d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9d.png)
康德的十二范畴康德的十二范畴是他哲学体系中的重要概念,用来描述人类思维如何理解经验世界的结构。
这些范畴是理性的表达方式,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框架。
在本文中,将会依次介绍这十二个范畴,并且对其进行简要解释。
第一范畴:量量是我们对事物的度量和比较的能力。
通过量的概念,我们能够判断事物的大小、重量、长度等特征,从而对世界有更深入的认识。
第二范畴:质质是事物的实质和本质属性。
通过质的概念,我们能够了解事物的性质和特征,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
第三范畴:关系关系是事物之间的联系和互动。
通过关系的概念,我们能够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从而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
第四范畴:模式模式是事物的形式和结构。
通过模式的概念,我们能够观察事物的形态和结构,从而认识事物的外在表现。
第五范畴:可能性可能性是事物发展和演化的潜在可能性。
通过可能性的概念,我们能够揭示事物的未来发展方向和潜在变化,从而预测事物的未来走向。
第六范畴:存在存在是事物的实际存在状态。
通过存在的概念,我们能够确认事物的存在和真实性,从而建立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
第七范畴:必然性必然性是事物发展和演化的必然规律。
通过必然性的概念,我们能够揭示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和原因,从而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趋势。
第八范畴:可能性可能性是事物发展和演化的潜在可能性。
通过可能性的概念,我们能够揭示事物的未来发展方向和潜在变化,从而预测事物的未来走向。
第九范畴:存在存在是事物的实际存在状态。
通过存在的概念,我们能够确认事物的存在和真实性,从而建立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
第十范畴:合一合一是事物之间的统一和整体性。
通过合一的概念,我们能够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互动整合起来,从而建立事物之间的整体认识。
第十一范畴:共性共性是事物之间的普遍性和共同特征。
通过共性的概念,我们能够发现事物之间的共同点和普遍规律,从而建立事物之间的共性认识。
第十二范畴:差异差异是事物之间的区别和不同之处。
通过差异的概念,我们能够比较事物之间的差异和不同,从而揭示事物之间的特殊性和个性特征。
物质范畴的定义
![物质范畴的定义](https://img.taocdn.com/s3/m/48662429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97.png)
物质范畴的定义
一、物质范畴的定义
1、物质是什么?
物质是指人类能感知到的周边的客观存在的实体,包括活体、物质系统和宇宙空间的实体,以及隐形物质,如热能、光线和磁场等。
2、什么是物质范畴?
物质范畴是指以物质作为本质,以其特性和效果为依据,划分出的认识范围的一种归纳总结的概念。
一般人对物质的认识,都有其特有的范畴,比如有机物、无机物、橡胶、塑料等。
3、物质范畴的用途?
物质范畴可以有效的进行归类,比如归类有机物、无机物;也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认识和理解物质的性质与作用。
归类从而有助于人们对物质进行研究,分析其特性,探索其秘密,以及开发出更有效的应用。
- 1 -。
对象 范畴论概念
![对象 范畴论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3f3bc404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c3.png)
对象范畴论概念
在范畴论中,对象是指被当作输入或输出的东西。
在数学中,对象通常是数字、函数、图像或其他类型的数学实体,但在范畴论中,对象可以是任何东西,包括数学实体以外的东西,如石头、椅子或人类。
在范畴论中,对象是由其属性和关系定义的。
例如,一个人可以被定义为具有年龄、性别、身高等属性,并且与其他人有父子、兄弟、朋友等关系。
范畴论的一个重要概念是范畴(category),它是一组对象和关于这些对象的关系的集合。
范畴内的对象可以具有相互之间的关系,并且可以使用范畴内的关系将对象分组。
例如,“动物”是一个范畴,其中包含狗、猫、鸟等对象,并且这些对象之间可以有“吃”、“繁殖”等关系。
范畴论是一种抽象的数学理论,它被用来研究各种各样的数学概念,如函数、群、环、域、同伦范畴等。
它的目的是通过对象和关系的抽象来统一数学的基础概念,并使用一种统一的语言来描述。
范畴化理论问题
![范畴化理论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ae8168b6f524ccbff12184af.png)
(ii)意象图式模型 定义:意象图式是基本经验,是一种认知结构, 来源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与世界的 互动。具体来 讲,意象图式是指那些在人们的日常身体经验中 反复出现的、相对简单的结构以及各种空间方位 关系,前者如容器图式,路径图式,连接图式, 力量图式,平衡图式 ; 后者如上一下图式,前一 后图式,部分一整体图式,中心一边缘图式等。 作用:在范畴化过程中,意象图式模型是命题认 知模型的补充,其作用表现在对非命题知识的抽 象、概括。
(iii)隐喻模型 (1) 定义: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人类思维的 方式,是人类认知、思维、经历、言语和行为的 基础,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方式。作为一种基 本的认知模型,隐喻是源域向目标域 的结构映射, 其实质是通过一类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一类事物。 (2)以+TIME IS MONEY+为例,我们来看隐喻 模型在范畴化中的认知构建力。人们在日常生活 中往往用如下语言来谈论时间(Lakoff &Johnson, 1980:7—8):
(i)命题模型
命题模型是指一种不使用想象手段 (如隐喻、转喻 或心理意象 ) 的认知模型。命题模型具有一种客观 主义的味道因为它们包含有着各种特性的实体以及 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人们对命题所表达的语句, 可以做出或者为真或者为假的判断。 例如,一谈到“鱼”,人们就知道它是生活在水里的 一种动物。在命题模型中,必然包括“鱼可以在水 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这样的知识。这样的知识 包括了对特定对象的成分、属性及其之间关系的认 知,是数个认知域中的知识形成的知识网络。人们 的知识就是以命题的形式将语言本身作为客体进行范畴化, 如元音、辅音、词素、词缀、实词、虚词等概 念就是对语言本身进行范畴化的产物。 (3)范畴化的作用 范畴化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是人 脑利用符号系统将混杂的世界转化为有序信息的 过程,是人类对事物进行分类的心理过程,也是 构建范畴的基础。范畴化在语言中发挥普遍的作 用,语言结构本身就是一范畴化的问题。 (4) 范畴与范畴化的关系 范畴与范畴化就像如影随行的两兄弟。范畴 化是指对事物的认知过程,而范畴就是认知的结 果。因此,范畴就是范畴化的产物和结果,范畴 化又是概念和词义形成,以及语言运用的出发点。
范畴理论
![范畴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474d981dcc7931b765ce1545.png)
第二部分
经典范畴理论
现代范畴理论
主 讲 人
家 族 相 似 性
原 型 范 畴 理 论
范 畴 层 次 理 论
范畴与范畴化
• 范畴:类型;范围。例如:“汉字属于表意文字的范 畴”。 • 范畴化:简单地说,就是把不同的事物归为同一 类型的过程。例如,人有各种各样的人,我们把 不同的人统称为“人”,这就是一种范畴化。 从认知的角度看,范畴化是人类高级认 知活动中最基本的一种,它指的是人类在万事万 物的差异中看到相似性,并据以将看似不同的事 物处理为相同的,由此对世界万物进行分类,进 而形成概念的过程和能力。
范畴结构的向心性
• 范畴是以原型为中心, 以家族相似 性为纽带逐步向外扩展的连续体。
范畴边缘成员不管位于这个连续体的 何等偏远的末端, 也必须与这个连续 体较靠近中心的成员有某种程度的相 似性, 即 AB—BC—CD—DE。正是具备 这种家族相似性, 才使得一些事物被 系缚在一个范畴中而另一事物被系缚 在另一个范畴中。所以范畴具有向心 性。
黑 / 白 < 红 < 黄 /绿 < 蓝 < 棕 < 紫 /橙 /灰 / 粉 • 姚小平(1988)考察了汉语基本颜色词自殷商、周秦、汉 晋南北朝、唐宋至近代、现代五个阶段的发展历程,提出 了现代汉语的10个基本颜色词。它们是: 黑 白 红 黄 绿 蓝 棕 紫 橙 灰
• 刘云泉(1990)从语法修辞角度,同时结合文学、社会文 化心理等方面,对现代汉语的颜色词进行了专门研究,确 认现代汉语的基本颜色词有10个。它们是: 黑 白 红 黄 绿 蓝 青 紫 褐 灰
黑 / 白 < 红 < 黄 /绿 < 蓝 < 棕 < 紫 /橙 /灰 / 粉
汉语基本颜色词的研究
中国学者参照Berlin﹠Kay提出 的判断基本颜色词的标准,对汉 语颜色词进行了一些研究。从他 们的结论来看,汉语基本颜色词 与Berlin﹠Kay确认的人类语言 普遍存在的基本颜色词及其蕴涵 层级是一致的。
概念与范畴
![概念与范畴](https://img.taocdn.com/s3/m/373a7356f01dc281e53af0ee.png)
(三)样例理论
支持样例理论的证据 一、支持原型理论的证据也能用样例理论解释 1、人们对某一范畴中某些成员的归类判断要快 于另外一些。 2、样例理论与关于预期以及概念不稳定性的研 究结果比原型理论更为一致。
(三)样例理论
支持样例理论的证据 二、支持样例理论但不支持原型理论的证据。
1、样例理论支持范畴内实例的多变性,而一个 原型是范畴中各实例的平均,常常排除了信息的 这种多变性。
(三)相关理论解释
知识说证据 1、知识影响概念学习的途径之一是影响人 们所学习的范畴特征。
2、知识也可以影响概念学习之后的范畴判 断过程。 3、关于一个物体哪个部分最关键的知识影 响了概念学习及其后的归类过程。
(三)相关理论解释
解释说 1、他们认为对分类起决定作用的是出于某一 理论或解释性框架。 2、Murphy和 Medin关于一个理论的观点涉及 很宽泛的心理“解释”。因此,它是一个很一 般化的框架,而不是一个完整的科学解释。
(二)情景模拟理论
1、概念表征是模态的,而不是非模态的。 2、知觉和概念具有相同类型的表征。 3、概念并非稳定的:它们是“异质表征” ,会依照个体当前的目标和所处情境的不同 而在情境之间出现变化。
(二)情景模拟理论
证据 1、它强调调概念的不稳定性。 2、关于知觉过程参与概念运用的证据。
3、我们并不是简单孤立地表征范畴;上 下文和其他信息也与我们的概念和范畴有 关。
1、表征我们对世界以及世界中物体的知识。
2、让我们进行准确的预测。
3、帮助我们与他人交流。
二、概念组织
(一)定义属性理论 (二)原型理论 (三)样例理论
(一)定义属性理论
1、一个概念可以由一系列定义属性来描述 2、定义属性是那些可以使某物体成为某个 概念的一个实例充分必要的语义特征。 3、如“单身汉”这个概念的定义属性可能 如下:男性、单身、成年人。
简述亚里士多德的十范畴
![简述亚里士多德的十范畴](https://img.taocdn.com/s3/m/99d71336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ef94e55.png)
简述亚里士多德的十范畴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之一,他提出了十个范畴的概念,用以描述和分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和特征。
这些范畴被认为是认识现实世界和思考问题的基础,对于后世的哲学、科学和形而上学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1. 存在(Substance):亚里士多德将存在定义为独立存在的事物,即个体。
个体可以是物质的实体,如人、动物、植物等,也可以是非物质的实体,如观念、思想等。
2. 数量(Quantity):数量指的是事物的数量和大小。
亚里士多德认为,数量是通过对比和测量来确定的,它是事物的基本特征之一。
3. 质量(Quality):质量描述了事物的性质、特征和品质。
它包括物体的形状、颜色、硬度等方面。
4. 关系(Relation):关系指的是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亚里士多德认为,关系是事物存在的基础,通过事物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现实世界。
5. 时间(Time):时间是事物存在的一种方式,它描述了事物发生和变化的持续性和顺序。
亚里士多德认为,时间是一种无限持续的连续性。
6. 地点(Place):地点描述了事物存在的空间位置和范围。
亚里士多德认为,地点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它确定了事物的位置和存在的边界。
7. 状态(State):状态指的是事物的状态和条件,包括事物的状态、情感和行为等方面。
亚里士多德认为,事物的状态与其存在和本质密切相关。
8. 行为(Action):行为描述了事物的活动和运动。
亚里士多德认为,行为是事物存在的表现,通过观察和研究事物的行为,我们可以了解其本质和特征。
9. 时间性(Passivity):时间性指的是事物对外界影响的敏感度和响应能力。
亚里士多德认为,事物存在的过程中,会受到外界的影响和改变。
10. 持有性(Possession):持有性描述了事物所拥有的属性和特征。
亚里士多德认为,持有性与事物存在的本质和特征密切相关,它决定了事物所拥有的能力和潜力。
亚里士多德的十范畴提供了一种描述和分类事物的框架,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现实世界。
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范畴
![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范畴](https://img.taocdn.com/s3/m/ffe1958602d276a200292edc.png)
• 秦朝陈胜:王侯将相 ,宁有种乎?伐无道 ,诛暴秦。 • 东汉黄巾军:苍天已 死,黄天当立;岁在 甲子,天下大吉。 • 清朝同盟会:驱除鞑 虏,恢复中华,建立 民国,平均地权。
• 中国女权主义迅速崛 起,中国女性参与女 权主义的话语实践, 成长为话语主体,获 得对话的机会,争得 女权主义的自由解放 语境的在场和主讲地 位。
两大层面
• 左面的是更趋向精神 的、现实的、主动的 • 右边的是更趋向物质 的、原始的、被动的 • 左右相通,相互联系
自由范畴 • 马克思把自由理解为主体本质的自我实现 • 任何真正意义上的自由都是具体的、现实 的,都是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自由, 超阶级的自由是没有的;离开集体的纯粹 个人自由也是不可思议的。
• 只有在集体中和劳动过程中,个人的才干 和能力才能得以实现和创造性的发挥出来 ,个人才能够达到自我实现。只有社会化 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才不会被盲目的 力量所支配和统治。但是作为目的本身的 人类能力的发展,真正的自由王国,只有 在非对抗性的社会中才是可能的。自由王 国只有建立在必然王国的基础上,才能繁 荣起来。
谢谢观赏
郑睿 制作
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范畴
范畴 • 范畴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普遍联系的基 本概念,是人类理性的思维形式,任何一 个理论体系中的诸要素以范畴和范畴体系 为联系,因此,任何一个理论体系都不能 没有范畴体系的渗透,任何理论都离不开 范畴这个扭结和中介。
马克思基本范畴体系的十个基本范畴 • • • • • 物质 社会 实践 自由 时间 自然 世界 生活 存在 人
范畴知觉的名词解释
![范畴知觉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bf386721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5a1b153.png)
范畴知觉的名词解释范畴知觉,是指人们对于事物的分类和归类能力以及对分类后的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所谓范畴,指的是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或相似特征的总和,而范畴知觉则是指人们在面对大量事物时,通过观察和思考,将它们归类为不同的范畴,并建立起对这些范畴的认知。
范畴知觉是人类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使人们能够从复杂的信息中提取出有意义的特征,形成事物的概念和认知模式。
这种能力不仅帮助我们处理和理解世界,还对我们的语言发展、认知建构和智能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范畴知觉的形成可以追溯到人类早期的生存需求。
在远古时代,人类面对着大量的动物、植物和自然现象,为了更好地区分敌友、寻找食物和适应环境,人们逐渐形成了对事物的分类模式。
这种分类模式不仅保证了人类的生存能力,还促进了对环境的深入理解和进一步的探索。
范畴知觉涉及了诸多认知过程和思维机制。
首先,它需要人们对事物或概念的特征进行观察和感知,即通过感官接受外界信息并进行感知加工。
其次,人们需要将这些特征进行比较和辨别,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之处。
最后,人们将相似的事物或概念归类到同一个范畴中,并建立起对范畴的认知模式。
范畴知觉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重要的心理机制,例如原型效应和共享特征。
原型效应指的是人们对于某个范畴中最典型的事物或概念更容易产生识别和记忆,而将其他事物或概念与之进行比较。
共享特征则指的是在某个范畴中,不同事物或概念之间存在一些共同的特征,这些特征被认为是该范畴的“典型”特征。
范畴知觉在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帮助我们在面对复杂的信息时迅速做出判断和决策,提高了我们的认知效率。
例如,在超市购物时,我们可以通过对商品的范畴进行判断,快速找到我们需要的商品。
又如,在学习语言时,范畴知觉为我们理解和掌握词汇和语法提供了基础。
然而,范畴知觉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和挑战。
首先,不同文化背景和个体经验对范畴知觉有一定影响,可能导致不同人对同一事物的分类和认知存在差异。
其次,范畴的界限可能会因为新的信息和发现而发生变化,需要我们不断调整和更新对范畴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畴概念
范畴是已经经过无数次实践的证明, 并已经内化, 积淀为人类思维成果, 是人类思维成果高级形态中具有高度概括性, 结构稳定的基本概念, 如:单一, 特殊, 普遍, 形式, 内容, 本质, 现象, 原因, 结果, 必然性, 偶然性, 可能性, 现实性等等, 具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 范畴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普遍联系的基本概念. 在哲学中, 范畴(希腊文为κατηγορια)概念被用于对所有存在的最广义的分类. 比如说时间, 空间, 数量, 质量, 关系等都是范畴. 在分类学中, 范畴是最高层次的类的统称. 它既不同于学术界对于学问按照学科的分门别类, 又有别于百科全书式的以自然和人类为中心的对知识的分类, 范畴论是着眼于存在的本质区别的哲学分类系统, 因而范畴论属于形而上学的本体论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