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临本外科学教案(王齐)

合集下载

外科实习生带教计划讲课教案(通用2024)

外科实习生带教计划讲课教案(通用2024)

外科实习生带教计划讲课教案(通用2024)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材章节为《临床医学基础》的外科疾病部分。

具体内容包括:外科疾病的基本概念、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外科疾病的基本概念,了解外科疾病的分类和特点。

2. 使学生理解外科疾病的诊断方法,学会运用临床思维分析外科疾病。

3. 培养学生掌握外科治疗原则,提高临床诊疗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外科疾病的基本概念、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

难点:外科疾病的分类和特点、诊断方法的运用、治疗原则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教学视频、教学模型。

学具:笔记本、教材、课外阅读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真实的外科病例,让学生了解外科疾病的特点和治疗过程。

2. 讲解外科疾病的基本概念:介绍外科疾病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3. 分析外科疾病的诊断方法:讲解临床问诊、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等诊断方法的应用。

4. 教授外科治疗原则:阐述外科治疗的原则和方法,如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等。

5. 病例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给出的病例,分析病例中的诊断和治疗过程。

6. 例题讲解:通过典型例题,讲解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7.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给出的病例进行诊断和治疗。

六、板书设计:外科疾病的基本概念、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

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外科疾病的分类和特点。

2. 请列举三种外科疾病的诊断方法,并简要说明其应用。

病例:患者,男,50岁。

右上腹疼痛,阵发性加剧,体温38℃。

体检:右上腹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 Murphy征阳性。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了解学生在课后对知识的运用情况。

3.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4. 拓展延伸: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外科疾病的新进展和治疗方法。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讲解外科疾病的基本概念:重点和难点解析:外科疾病的定义、分类和特点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

外科学课程教案(实验教学)

外科学课程教案(实验教学)

外科学课程教案(实验教学)一、实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外科学的基本概念、疾病分类和诊断方法。

2. 熟悉常见外科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

3. 学会对外科疾病进行临床分析,提高临床思维能力。

4. 掌握基本的手术操作技巧,提高手术技能。

二、实验教学内容1. 实验一:外科基本操作训练学习并掌握外科基本操作,如切开、止血、缝合、打结等。

了解手术器械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技巧。

2. 实验二:临床病例分析分析常见外科疾病的病例,了解疾病的发展过程、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

培养学生分析病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诊断技能。

3. 实验三:外科疾病诊疗流程学习并掌握外科疾病的诊疗流程,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诊断和治疗。

培养学生进行外科疾病诊疗的规范性和严谨性。

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

4. 实验四:手术演示与观摩观看或参与手术演示,了解手术步骤、技巧及注意事项。

学习手术中的解剖知识,掌握手术操作要领。

培养学生的手术技能和临床实践能力。

5. 实验五:临床技能培训学习并掌握临床技能,如心肺复苏、止血包扎、骨折固定等。

培养学生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提高临床应急处理能力。

培养学生的急救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实验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外科学基本概念、疾病分类和诊断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病例,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诊断技能。

3. 实践操作法:进行外科基本操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技巧。

4. 手术演示与观摩:观看或参与手术演示,学习手术步骤和技巧。

5. 临床技能培训:进行临床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应急处理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实验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2. 操作考核:评估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动手能力和技巧。

3. 病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分析病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临床技能考核:评估学生在临床技能培训中的表现,如心肺复苏、止血包扎等。

12影像外科学总论教学计划

12影像外科学总论教学计划

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授课计划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外科学总论学时:24学时起止时间:2013年9 月2 日起班级:12影像2013年11 月25日止
周次月日授课内容(章节)计划
学时
授课教师
1 9.
2 第一章绪论第二章无菌术 2 孙楠
2 9.9 第八章麻醉第十章围手术期处理 2 孙楠
3 9.16 第四章外科患者的体液失衡(一) 2 孙楠
4 9.23 第四章外科患者的体液失衡(二) 2 孙楠
6 10.
7 第五章输血第十一章营养支持 2 孙楠
7 10.14 第六章外科休克 2 孙楠
8 10.21 第七章MODS、复苏 2 张家薇
9 10.28 第十二章外科感染(一) 2 张家薇
10 11.4 第十二章外科感染(二) 2 张家薇
11 11.11 第十三章创伤 2 张家薇
12 11.18 第十四章烧伤 2 张家薇
13 11.25 第十五章肿瘤 2 张家薇
教务处制年月。

《外科学》教案第五章:第二节 第三节

《外科学》教案第五章:第二节 第三节

商洛职业技术学院教案首页课程名称外科学专业班级09三年临床3、6班授课教师殷峪授课序次5授课类型理论授课学时2授课题目(章节)第五章围手术期处理第二节术后处理第三节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防治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并掌握外科患者手术后处理的基本内容,外科常见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外科常见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板书、举例使用教材及参考书张建中《外科学》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吴在德《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2月第6版贺银成《考研西医综合辅导讲义》原子能出版社,2007年3月第1版教案续页教学内容辅助手段时间分配第二节一、常规处理中小手术:当日测P、R、BP,Q4h大手术或可能内出血、气管压迫:严密观察,测生命体征Q30-60分钟呼吸道护理,伤口出血,休克征象,及时处理二、体位(1)全麻未清醒,平卧、头偏向一侧;(2)蛛网膜下腔麻醉后,平卧或头低位12小时;(3)硬膜外麻醉及局麻病人,可根据需要安置卧位。

①头颅手术后,如无昏迷,可取15°~30°头高脚低斜坡位;②颈胸手术后多采取高坡卧位;③腹部手术后多取低半坐位;④脊柱或臀部手术后,可采取俯卧或仰卧位。

⑤休克病人,应取平卧位或下肢(床脚)抬高20°,头部和躯干同时抬高5°左右的体位。

三、各种不适的处理1.疼痛:麻醉消失后,即有切口疼痛,24小时内最剧烈,2~3天后疼痛明显减轻。

小手术后,口服止痛片或可待因片;大手术后1~2天内,常需用度冷丁肌肉或皮下注射止痛(婴儿禁用),必要时,间隔4~6小时重复。

(止痛与伤口愈合)2.发热:手术后最常见的症状(1)术后24小时内发热,常为代谢性或内分泌异常、低血压、肺不张和输血反应;(2)术后3~6日的发热,要警惕感染的可能,静脉炎、尿路感染、切口感染和肺部感染是常见的原因。

胃肠道手术后出现的发热常见于革兰染色阴性杆菌感染。

外科学教学课件-乳腺疾病

外科学教学课件-乳腺疾病

乳腺纵切面观
乳房
疾病
乳房的解剖生理概要(3)
乳房
疾病
乳房的解剖生理概要(3)
乳腺是多种内分泌激素的靶器官:
雌激素、孕酮(卵巢):是乳导管和腺泡增生,促进 乳腺的发育;
催乳素(垂体):与雌激素、孕酮的共同作用下,使 腺泡分泌乳汁;
绝经期后雌激素(肾上腺皮质):脂肪增生,腺体退 化。
乳房
疾病
• 副乳腺畸形的发生率为 1~2%,多见于腋窝
• 对于副乳腺的外科切除 治疗,一般不推荐
乳房 疾病
第四节、急性乳房炎
乳房
疾病
概述(1)
定义:急性乳房炎是指乳房的急性化脓性感染, 多发生于产后哺乳期的妇女,尤以初产妇多见, 好发于产后3-4周。
➢经验不足 ➢姿势不对 ➢乳头内陷
乳房
疾病
概述(2)
• 乳头:双侧乳头是否在同一水平、乳头内陷、乳 头、乳晕有无糜烂及湿疹样变
• 乳房皮肤 :
皮肤发红:化脓性炎症、炎性乳癌 “桔皮样”改变:癌细胞侵入乳房表浅淋巴管引起堵塞致淋
巴水肿 “酒窝”征:癌细胞侵犯Cooper氏韧带
第二节 乳房检查
乳头内陷
炎性乳癌
桔皮样改变
酒窝征
扪诊
手法:采用手指掌面, 而不是指尖作扪诊
炎症浸润发展期:蜂窝织炎
脓肿形成期
表浅脓肿可向外溃破或破入乳管自乳头溢出; 深部脓肿还可穿至乳房与胸肌间的疏松组织中,常形
成乳房内脓肿、乳晕下脓肿或乳房后脓肿 感染严重者,可并发脓毒症。
乳房
疾病
附图:乳房脓肿类型
乳房
疾病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局部:红、肿、热、痛;硬块→波动感(脓肿形成) 全身:中毒症状(寒战/高热、败血症、WBC升高

桂林医学院外科学教研室课程教案

桂林医学院外科学教研室课程教案
二、术野细菌来源及感染
1、细菌来源:皮肤、鼻咽腔、空气、感染灶和有腔脏器、器械、物品、药物带菌(污染或消毒不严)
2、感染条件:菌种和菌数、异物可使细菌毒力增强、失活坏死组织成为培养基或起异物作用、机体抵抗力
3、预防途径;术者手臂的除菌,消毒鼻咽腔,身体的隔离;患者术野的除菌抗菌处理;器械物品的灭菌处理;手术室无菌处理和管理
2、试述三种类型脱水的异同。临床上应如何鉴别?
3、酸碱平衡失调有哪些类型?哪种类型较常见?哪种类型难处理?
教学小结
昆明医学院外科学课程教案
教学内容
备注
治疗
1、轻度去病因扩容改善换气
2、重度首选5%NaHCO3纠酸扩容
首量2-4ml/kg稀释成1.25%应用
15min
25 min
25min
15min
昆明医学院外科学课程教案
教学难点
ARDS中的诊断、其监测指标需特殊仪器较少应用于临床
教材及参考书
《外科学》第6版
思考题
1、在基层或条件设备不全的医院、早期诊断MSOF应注意些什么?
2、急性肾衰病因及临床表现和诊断标准?
3、ARDS的诊断标准、如何治疗?
教学小结
|通过本课讲授,使听课者能够基本掌握或了解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内容,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能够应用这一知识,及早发现、预防急性肾功能衰竭,当急性肾功能衰竭发生时能够给予及时治疗。因此,该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以及诊断、治疗需要掌握。另外,要能够区分肾前、肾性、肾后因素,在选择治疗方案时相当重要。在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过程中,水、电解质平衡也是一个重要环节。
三、无菌术的实施
1、机械除菌术
2、物理灭菌术:热力 高压蒸汽、煮沸、热空气、火焰
蒸汽积聚 高压高温 杀菌

外科学教案

外科学教案

外科学教案
一、教学内容
1、胸膜游离状态下主要分配器官
2、胸膜血管及淋巴结的解剖及临床意义
3、胸膜的结构及功能
4、胸膜下关节的结构及功能
5、胸膜病变的病理及治疗原则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讲解,学生能够准确掌握胸膜游离状态下主要分配器官以及它们的临床意义;
2、通过讲解,学生能够明确胸膜的结构及功能;
3、通过讲解,学生能够准确掌握胸膜下关节的结构及功能;
4、通过讲解,学生能够明确胸膜病变的病理及治疗原则。

三、教学方法
1、讲解法:通过讲解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胸膜的结构及功能;
2、案例讨论法:让学生通过案例讨论,学习胸膜病变的病理及治疗原则;
3、实物观察法:通过实物观察的方式,明确胸膜游离状态下主要分配器官以及它们的临床意义;
4、课堂演示法:通过课堂演示法,让学生准确掌握胸膜下关节的结构及功能。

四、教学过程
1、讲解胸膜的结构及功能;
2、课堂演示胸膜下关节的结构及功能;
3、案例讨论胸膜病变的病理及治疗原则;
4、实物观察胸膜游离状态下主要分配器官以及它们的临床意义;
5、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及重点。

2012年普外科教学计1

2012年普外科教学计1

2012年普外科教学计划
我科为确保护理教学任务按质按量的完成,做到理论与实践现结合,在实践中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安排2012年教学计划如下:
一、带教老师:李凤鸣、张海霞、贾燕、王玉蓉、宋洁。

二、教学内容:
1.熟练掌握普外科常见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要点、观察要点、
护理常规和健康教育;掌握专科护理技能(备皮、肠道准备、
引流管护理);阑尾炎、肠梗阻、腹股沟疝、胆道系统、结、
直肠癌、急腹症、急性弥漫腹膜炎、急性胰腺炎、腹部损伤、
下肢静脉曲张、水、电解质、酸碱失衡及休克。

2.安排每周一、三、五与医生一起参加病区报告并专题讲座,促
进医护沟通与互学,周四所有护士在护士长的带领下大查房,
检查所管患者“十知道”掌握情况。

3.热情接待实习学生,系统规范的进行入科宣教。

掌握专科疾病
常见检查的护理配合,掌握专科护理技能(备皮、肠道准备);
实习同学入科后第二周,安排每人分管2位患者,在带教老师
指导下进行整体护理,做好健康教育,出科前检查所管患者“十
知道”掌握情况。

出科前一周完成考核,并打分与讲评。

《外科学》教案第一章第二章-2024鲜版

《外科学》教案第一章第二章-2024鲜版
将局麻药注射于神经干或 神经丛周围,阻断神经传 导功能。适用于四肢手术 及术后镇痛。
14
椎管内麻醉方法及应用
2024/3/27
01
蛛网膜下隙阻滞
将局麻药注入蛛网膜下隙,使脊神经根麻醉。适 用于下肢及下腹部手术。
02
硬膜外间隙阻滞
将局麻药注入硬膜外间隙,使脊神经根麻醉。适 用于胸、腹及下肢手术,也可用于术后镇痛。
指需要手术治疗的感染性疾病和发生 在创伤或手术后的感染,在外科领域 中最常见,约占所有外科疾病的 1/3—1/2。
外科感染分类
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亚急性与慢性 感染;根据病原体的种类可分为非特 异性感染和特异性感染。
2024/3/27
28
常见软组织感染处理原则和方法
2024/3/27
01

一种化脓性毛囊及毛囊深部周围组织的感染,相邻近的多个毛囊感染、
2024/3/27
25
营养支持原则和方法
定期评估营养支持效果,
01 及时调整方案。
营养支持方法
03
2024/3/27
肠内营养支持:通过口服
02
或鼻饲等方式提供营养物
质。
肠外营养支持:通过静脉
04
输液等方式提供营养物质

26
05
外科感染与创伤处理
2024/3/27
27
外科感染概述和分类
外科感染定义
• 包扎:用无菌敷料覆盖伤口,并用绷带或胶布固定。包扎时应注意松紧 适度,以免影响局部血液循环。
• 换药:定期更换敷料,保持伤口清洁干燥,促进愈合。换药时应注意无 菌操作,避免交叉感染。
2024/3/27
31
06
烧伤、冷伤、咬螫伤处理

《外科学》教案范文-2024鲜版

《外科学》教案范文-2024鲜版

07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
2024/3/27
27
关键知识点总结回顾
手术基本操作
熟悉手术器械使用、手术 基本操作规范及常见手术
术式。
外科感染
掌握外科感染病因、分类、 诊断与治疗原则及预防措
施。
01
02
03
04
05
外科学基本概念
掌握外科学定义、研究范 围、发展历史等基本概念。
2024/3/27
围手术期处理
2024/3/27
18
05
治疗原则与方案制定
2024/3/27
19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药物治疗原则及选用依据
药物治疗原则
根据疾病类型、严重程度及患者个体差异,合理选择药物,遵循安全、有效、经济 的原则。
选用依据
结合临床指南、专家共识及患者具体情况,综合考虑药物的药理作用、适应症、禁 忌症、不良反应等因素进行选择。
2024/3/27
方案制定
根据评估结果,综合考虑患者的 年龄、性别、经济状况等因素,
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方案调整
在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的病情 变化及反馈,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024/3/27
22
06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措施
2024/3/27
23
常见并发症类型及危险因素分析
出血
术后出血可能危及生命,危险因 素包括手术操作损伤血管、凝血 功能障碍等。
基于基因测序和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的个性化治疗和精准医 学将在外科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患者提供更加 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3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应用
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将在外科手术辅助、医学影像分 析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提高诊疗效率和准确性。

《外科学》教案(版)

《外科学》教案(版)

教案《外科学》教案概述:《外科学》是医学教育中一门重要的课程,主要研究外科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外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将来从事外科临床工作奠定基础。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外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外科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具有独立分析、解决外科临床问题的能力,具备良好的临床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医德医风,严谨的工作态度,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1.总论:介绍外科学的基本概念、发展简史、外科疾病的特点、外科治疗原则、围手术期处理、外科营养、外科感染、创伤、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

2.各论:按照人体部位和系统,分别介绍各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系统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外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案例教学法:结合临床病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3.实践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外科基本技能训练,如无菌技术、缝合、拆线等,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4.小组讨论:针对临床病例或热点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安排:1.学时分配:本课程共60学时,其中理论教学40学时,实践教学20学时。

2.教学进度: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合理安排教学进度,确保教学质量。

五、考核方式:1.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小测验等。

2.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70%,采用闭卷考试形式,全面考察学生的理论知识和临床思维能力。

六、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外科学教材,如《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参考文献和资料: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外科学专著、期刊论文、临床指南等,拓宽知识面。

外科学课程教案(实验教学)

外科学课程教案(实验教学)

外科学课程教案(实验教学)第一章:外科学实验概述一、教学目标1. 理解外科学实验的重要性。

2. 掌握外科学实验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技巧。

二、教学内容1. 外科学实验的意义和作用。

2. 外科学实验的基本原则。

3. 外科学实验的操作技巧。

三、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外科学实验的意义、作用、基本原则和操作技巧。

2. 演示:展示实验操作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实验方法。

3. 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教师指导并纠正错误。

四、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实验原则和操作技巧的理解。

五、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手术刀、缝合针、显微镜等。

2. 实验教材:外科学实验指导书。

第二章:外科学实验基本操作一、教学目标1. 掌握外科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如手术、缝合、打结等。

2. 学会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

1. 手术操作:切开、剥离、缝合等。

2. 显微镜使用:操作方法、观察技巧。

3. 实验操作规范和注意事项。

三、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手术操作方法和显微镜使用技巧。

2. 演示:展示手术操作和显微镜观察过程。

3. 练习:学生分组进行手术操作和显微镜观察,教师指导。

四、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手术操作方法和显微镜使用技巧的理解。

五、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手术刀、缝合针、显微镜等。

2. 实验教材:外科学实验指导书。

第三章:外科学实验病例分析一、教学目标1. 学会分析外科学实验病例,提出诊断和治疗方案。

2. 培养临床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熟悉临床实验操作流程。

二、教学内容1. 实验病例的选择和分析。

2. 实验操作流程和治疗方案的制定。

3. 临床实验操作技巧和注意事项。

1. 讲授:讲解实验病例分析方法和临床实验操作技巧。

2. 演示:展示实验操作流程和治疗方案的制定。

3. 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教师指导。

四、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实验病例分析和临床实验操作技巧的理解。

五、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手术刀、缝合针、显微镜等。

2012临本外科学教案(王齐)

2012临本外科学教案(王齐)

韶关学院医学院课程教学设计(2015 ~2016学年第1 学期)课程名称:外科学(下)任课教师:王齐教学内容(章/节):第十七章颅内压增高和脑疝(2学时)班级:2012临床本科班课型:实验见习授课时间:2015 年9 月7日(第1周星期一)5-6节教学目标与要求:(一般分掌握、熟悉、了解等)1. 掌握:颅内压增高典型的临床表现与处理;小脑幕切迹疝和枕骨大孔疝的临床表现和处理。

2. 熟悉:颅内压增高的定义、病因;3.了解:颅高压的治疗原则;脑疝的临床处理。

教学重点、难点与进展:重点:1.颅内压增高典型的临床特点与处理2.小脑幕切迹疝和枕骨大孔疝的临床表现和处理难点:1.脑疝形成的解剖学基础2.小脑幕切迹疝和枕骨大孔疝的鉴别进展:颅内压增高手术治疗指征的进展。

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引入新课、重点难点讲授、问题讨论、归纳总结教学手段:课件挂图模型标本录像幻灯投影教材:陈孝平,汪建平主编,《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第8版。

参考资料:1.吴阶平主编,《黄家驷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6版。

2.王怀经主编,《局部解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6版,2001年,第1版。

3.黄莚庭主编,《外科疑难病例会诊》,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第1版。

4.网络资源(如丁香园、爱爱医、好医生及其它医学专业网站)5.赵继宗,周定标主编,《神经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年,第3版。

课后思考题:1. 颅内压的病因,典型临床表现、治疗原则?2. 简述小脑幕切迹疝、枕骨大孔疝的典型表现及处理原则?课后小结:(教学的主要经验、效果、存在问题、改良措施等)韶关学院医学院课程教学设计(2015 ~2016学年第1 学期)课程名称:外科学(下)任课教师:王齐教学内容(章/节):第十八章颅脑损伤(2学时)班级:2012临床本科班课型:实验见习授课时间:2015年9月8 日(第 1 周星期二)1-2 节教学目标与要求:(一般分掌握、熟悉、了解等)1.掌握:掌握各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特点及处理原则;2.熟悉:颅脑损伤的定义、分类和受伤机制3.了解:火器性颅脑损伤的临床表现和治疗。

外科学授课教案

外科学授课教案

第一篇外科总论第一章绪论一、教学目的及重点:了解外科学发展简史、外科学范畴及我国在外科方面成就掌握学习外科的目的、方法和要求二、教学方法:紧密结合临床实际,讲解古代外科学和外科学的发展及我国在外科领域成就三、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何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如何掌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正确学习方法为什么要重视基础理论的学习外科学的范畴四、教学内容:1.讲授内容:①外科学简史②外科学范畴③学习外科的目的、方法和要求2.讲授要点:①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全心全意为病人解除疾苦②贯彻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的正确方法③狠抓“三基”教育,较好坚实外科基五、教具:多媒体幻灯片与参考书籍和文献吴阶平、裘法祖主编:《黄家驷外科学》裘法祖主编,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外科学》六、复习思考题外科疾病的基本形式大致可分为哪几类?“三基”指什么?如何抓好坚实的外科基础?我国在外科领域中有哪些成就?如何学习外科?第二章无菌术一、教学目的及重点掌握基本概念。

掌握手术人员、手术区的术前准备,术中无菌原则。

了解消毒和灭菌的方法和手术室的管理。

二、教学方法:紧密结合临床实际,讲解无菌的观念和基本概念。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是灌输无菌的观念和基本概念。

2、难点是术前准备和术中无菌原则。

三、教学内容1、无菌术的发展史。

2、有关无菌、消毒、抗菌的基本概念。

3、术前准备和术中无菌原则。

4、消毒、灭菌的方法和手术室的管理。

五、教具:多媒体幻灯片与参考书籍和文献六、复习思考题名词解释:无菌术,消毒,灭菌法。

试述手术人员、手术区的术前准备。

试述术中无菌原则。

第三章外科病人的体液失调1.了解机体正常体液容量、渗透压及电解质含量的意义。

2.熟悉酸碱平衡失调的病因、诊断及处理。

3.掌握外科水、电解质失调的病因、诊断及处理。

二、教学方法:紧密结合临床实际,讲解机体正常体液容量、渗透压及电解质含量的意义。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水钠代谢异常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韶关学院医学院课程教学设计(2015 ~2016学年第1 学期)课程名称:外科学(下)任课教师:王齐教学内容(章/节):第十七章颅内压增高和脑疝(2学时)班级:2012临床本科班课型:实验见习授课时间:2015 年9 月7日(第1周星期一)5-6节教学目标与要求:(一般分掌握、熟悉、了解等)1. 掌握:颅内压增高典型的临床表现与处理;小脑幕切迹疝和枕骨大孔疝的临床表现和处理。

2. 熟悉:颅内压增高的定义、病因;3.了解:颅高压的治疗原则;脑疝的临床处理。

教学重点、难点与进展:重点:1.颅内压增高典型的临床特点与处理2.小脑幕切迹疝和枕骨大孔疝的临床表现和处理难点:1.脑疝形成的解剖学基础2.小脑幕切迹疝和枕骨大孔疝的鉴别进展:颅内压增高手术治疗指征的进展。

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引入新课、重点难点讲授、问题讨论、归纳总结教学手段:课件挂图模型标本录像幻灯投影教材:陈孝平,汪建平主编,《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第8版。

参考资料:1.吴阶平主编,《黄家驷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6版。

2.王怀经主编,《局部解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6版,2001年,第1版。

3.黄莚庭主编,《外科疑难病例会诊》,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第1版。

4.网络资源(如丁香园、爱爱医、好医生及其它医学专业网站)5.赵继宗,周定标主编,《神经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年,第3版。

课后思考题:1. 颅内压的病因,典型临床表现、治疗原则?2. 简述小脑幕切迹疝、枕骨大孔疝的典型表现及处理原则?课后小结:(教学的主要经验、效果、存在问题、改良措施等)韶关学院医学院课程教学设计(2015 ~2016学年第1 学期)课程名称:外科学(下)任课教师:王齐教学内容(章/节):第十八章颅脑损伤(2学时)班级:2012临床本科班课型:实验见习授课时间:2015年9月8 日(第 1 周星期二)1-2 节教学目标与要求:(一般分掌握、熟悉、了解等)1.掌握:掌握各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特点及处理原则;2.熟悉:颅脑损伤的定义、分类和受伤机制3.了解:火器性颅脑损伤的临床表现和治疗。

教学重点、难点与进展:重点:脑外伤的GCS计分法;颅内血肿的临床表现、诊断依据、治疗原则和手术适应证;难点:脑损伤的临床特点、非手术治疗及手术治疗的适应症。

颅内血肿的临床特点、非手术治疗及手术治疗的适应症。

进展:脑外伤的手术指征:由原来的中线移位1cm,改为0.5cm;颅内压的动态连续监测。

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引入新课、重点难点讲授、问题讨论、归纳总结教学资源:教学手段:课件挂图模型标本录像幻灯投影教材:陈孝平,汪建平主编,《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第8版。

参考资料:1.吴阶平主编,《黄家驷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6版。

2.王怀经主编,《局部解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6版,2001年,第1版。

3.黄莚庭主编,《外科疑难病例会诊》,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第1版。

4.郭光金,孙大成,余汇洋主编,《外科应用解剖与手术学》,2000年,第1版。

5.赵继宗,周定标主编,《神经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年,第3版。

6.网络资源(如丁香园、爱爱医、好医生及其它医学专业网站)。

课后思考题:1.如何鉴别各类头皮损伤,其各自的处理原则是什么?2.原发性脑损伤和继发性脑损伤分别有哪些?3.颅底骨骨折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什么?4.硬膜外血肿的典型表现是什么?课后小结:(教学的主要经验、效果、存在问题、改良措施等)韶关学院医学院课程教学设计(2015 ~2016学年第1 学期)课程名称:外科学(下)任课教师:王齐教学内容(章/节):第十九章颅内和椎管内肿瘤(1学时)第二十章颅内和椎管内血管性疾病(1学时)班级:2012临床本科班课型:实验见习授课时间:2015年9月17日(第1周星期四)1-2 节教学目标与要求:(一般分掌握、熟悉、了解等)1.掌握:颅内肿瘤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2.熟悉:椎管内肿瘤的分类和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颈动脉海绵窦瘘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3.了解:自发性蛛网膜下隙出血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颅内动脉瘤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教学重点、难点与进展:重点:1.鞍区肿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2.颅内动脉瘤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

难点:1. 颅内肿瘤的病理学分类;2. 自发性蛛网膜下隙出血的评分。

进展:颅内肿瘤和椎管内肿瘤的治疗现状。

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引入新课、重点难点讲授、问题讨论、归纳总结教学资源:教学手段:课件挂图模型标本录像幻灯投影教材:陈孝平,汪建平主编,《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第8版。

参考资料:1. 吴阶平主编,《黄家驷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6版。

2. 王怀经主编,《局部解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6版,2001年,第1版。

3. 黄莚庭主编,《外科疑难病例会诊》,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第1版。

4. 郭光金,孙大成,余汇洋主编,《外科应用解剖与手术学》,2000年,第1版。

5. 赵继宗,周定标主编,《神经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年,第3版。

6.网络资源(如丁香园、爱爱医、好医生及其它医学专业网站)。

课后思考题:1.垂体瘤根据腺瘤内分泌功能的分类?2.Hunt&Hess蛛网膜下隙出血评分?3.髓外硬脊膜下肿瘤与硬脊膜外肿瘤的鉴别要点?课后小结:(教学的主要经验、效果、存在问题、改良措施等)韶关学院医学院课程教学设计(2015 ~2016学年第1 学期)课程名称:外科学(下)任课教师:王齐教学内容(章/节):颅内压增高录像颅内压增高临床病例讨论(2学时)班级:2012临床本科班课型:理论实验授课时间:2015年9月09日(第 1 周星期三)5-6 节教学目标与要求:(一般分掌握、熟悉、了解等)掌握引起颅内压增高的诊断和处理原则教学重点、难点与进展:重点:颅内压增高的诊断和处理原则难点:快速降低颅内压治疗措施和手术原则进展:连续颅内压监测教学方法:组织教学、观看教学录像、重点难点讲授、问题讨论、归纳总结教学资源:教学手段:课件幻灯投影临床实践教材:陈孝平,汪建平主编,《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第8版。

参考资料:1.黄莚庭主编,《外科疑难病例会诊》,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第1版。

2.网络资源(如丁香园、爱爱医、好医生及其它医学专业网站)3.赵继宗,周定标主编,《神经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年,第3版。

课后思考题:1.颅内压增高的原因有哪些?2.颅内压增高的急诊措施和治疗原则?课后小结:(教学的主要经验、效果、存在问题、改良措施等)韶关学院医学院课程教学设计(2015 ~2016学年第1 学期)课程名称:外科学(下)任课教师:王齐教学内容(章/节):颅脑损伤录像颅脑损伤病例讨论(2学时)班级:2012临床本科班课型:理论实验授课时间:2015年9月11日(第1 周星期五)5-6 节教学目标与要求:(一般分掌握、熟悉、了解等)掌握各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特点及处理原则教学重点、难点与进展:重点:脑外伤的GCS计分法;颅内血肿的临床表现、诊断依据、治疗原则和手术适应证;难点:脑损伤的临床特点、非手术治疗及手术治疗的适应症。

颅内血肿的临床特点、非手术治疗及手术治疗的适应症。

进展:脑外伤的手术指征:由原来的中线移位1cm,改为0.5cm;教学方法:组织教学、观看教学录像、重点难点讲授、问题讨论、归纳总结教学资源:教学手段:课件幻灯投影临床实践教材:陈孝平,汪建平主编,《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第8版。

参考资料:1. 黄莚庭主编,《外科疑难病例会诊》,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第1版。

2. 网络资源(如丁香园、爱爱医、好医生及其它医学专业网站)3.赵继宗,周定标主编,《神经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年,第3版。

课后思考题:1.颅底骨骨折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什么?2.硬膜外血肿的典型表现是什么?课后小结:(教学的主要经验、效果、存在问题、改良措施等)韶关学院医学院课程教学设计(2015 ~2016学年第1 学期)课程名称:外科学(下)任课教师:王齐教学内容(章/节):颅内肿瘤和血管性疾病录像颅内肿瘤和血管性疾病病例讨论(2学时)班级:2012临床本科班课型:理论实验授课时间:2015年9月14日(第2周星期一)5-6 节教学目标与要求:(一般分掌握、熟悉、了解等)1.掌握:颅内肿瘤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2.熟悉:椎管内肿瘤的分类和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3.了解:颅内动脉瘤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教学重点、难点与进展:重点:1.鞍区肿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2.颅内动脉瘤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

难点:1. 颅内肿瘤的病理学分类。

进展:颅内肿瘤和椎管内肿瘤的治疗现状。

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引入新课、重点难点讲授、问题讨论、归纳总结教学资源:教学手段:课件幻灯投影临床实践教材:陈孝平,汪建平主编,《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第8版。

参考资料:1. 黄莚庭主编,《外科疑难病例会诊》,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第1版。

2. 网络资源(如丁香园、爱爱医、好医生及其它医学专业网站)3.赵继宗,周定标主编,《神经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年,第3版。

课后思考题:1.查阅资料,总结脑膜瘤和垂体瘤的手术并发症?2.颅内动脉瘤的最新治疗进展和常规治疗措施?课后小结:(教学的主要经验、效果、存在问题、改良措施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