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纲辨证及六经辨证

合集下载

中医辨证——八纲和六经

中医辨证——八纲和六经

中医辨证——八纲和六经2019-02-21 16:32中医治病,讲的是辨证施治,辨的是证,而不是病。

中医所称的症状和证,是指人若有了病,就有了自觉和他觉得一些异与健康是的现象反映出来,对于这种异于健康是的现象,即称之为症状,例如头痛,腹痛,眩晕,呕吐,发热,恶寒,脉浮,脉数......不论什么病和致病的因素,生病的人的症状往往以一般的类型反应出来,中医对此一般的类型即名之证。

证的真正内涵是症状背后可以反映某一病机,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理概括,反映了疾病在某一阶段的本质。

所谓辨证就是通过辨别和分析临床信息获取病机确定病机。

中医经方辨证主要是六经八纲,中医施治,亦主要是在六经八纲基础上制定治疗的准则,所以对中医辨证施治的研究,则六经和八纲是首先探讨的核心问题。

八纲:八纲是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表指体表,即由皮肤、肌肉、筋骨等所组成的机体外在躯壳,里在最里面,即由食管,胃,小肠,大肠等所组成的消化管道。

在表里之间的胸腹二大腔体,诸脏器所在之地,则为半表半里。

表、里、半表半里三者,为固定的病位反应,或位表,或位里,或位半表半里或同时出现,但觉不出此三者范围。

按以上所谓病位,是指病邪所反应的病位,不是指病变所在的病位,不是指病变所在的病位,虽病变在里,但病邪集中的放映在表,中医称之为表证。

阴和阳:阴指阴性证,热指热性证。

人如患了病,未有不影响机体的功能改变的,尤其首先是代谢功能的改变,而其改变不是较正常为太过,便是较正常为不及,如其太过,则患病机体亦必相应的要亢进的,发扬的,兴奋的等等这类太过的病症放映出来,即称之为阳证。

如其不及,则患病机体亦必相应的要有衰退的,消沉的,抑制的,等等这类不及的病症反映出来,即称之为阴证。

故疾病虽极复杂多变,但不是阴证,就是阳证。

表里是病位,寒热虚实是病性,阴阳是总纲,既是病性,也是病位,所谓的辨证就是要辨病位和病性,而这就是中西医区别的本质——病机。

论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的关系

论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的关系

论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的关系论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的关系刘渡舟在明、清两代,一些杰出的医家,如张景岳、程钟龄、江笔花等人,他们从六经辨证中抽出阴阳两纲,以统领表里、寒热、虚实的辨证,当时受到医家的重视和欢迎。

后来又加以发展和完善,才成为现在的八纲辨证。

从江氏的《表里虚实寒热辨》之文,还可看出当时的提法,只是阴阳称纲,然表里虚实寒热犹未被提到纲的高度。

江氏说:“凡人之病,不外乎阴阳。

而阴阳之分,总不离乎表里、虚实、寒热六字尽之。

夫里为阴,表为阳,虚为阴,实为阳,寒为阴,热为阳,良医之救人,不过辨此阴阳而已;庸医之杀人,不过错认此阴阳而已。

”他的说法和张景岳的“两纲”、“六变”的主张基本相似。

可以说,这是八纲辨证体系形成前的雏形阶段。

我们今天重温八纲辨证体系的发展和临床运用情况,作为我们的参考和借鉴,也是很有必要的。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八纲辨证的思想,源于《伤寒论》的六经辨证。

而在《伤寒论》中六经与八纲则又是紧密相连、密切结合、缺一不可的。

这是因为,六经是物质的,是脏腑经络的概括,辨证必须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上,所以诸病不能越出六经的范围。

然而六经的证候表现,也不能离开八纲分证的规律,所以二者必须相结合才能完善地用于临床辨证。

现将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相结合的具体方法介绍如下:一、阴阳《内经》云:“治病必求于本”,“生之本,本于阴阳。

”故阴阳两纲,既为六经之纲,又是八纲之纲,用以统摄诸证及其发展变化。

1. 太阳病太阳与少阴为表里,而有阴阳之分。

若脉浮发热而恶寒的,则为病发于太阳,叫做阳证。

若脉沉,无热而恶寒的,为病发于少阴,则叫阴证。

2. 阳明病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故有阴阳之分。

若身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的,则为病发于阳明,叫做阳证;若阳明中寒,内转太阴,而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出凉汗,大便初硬后溏,为病发于太阴,则叫做阴证。

3. 少阳病少阳与厥阴为表里,而有阴阳之变。

若其人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为病发于少阳,则叫做阳证。

全网最全面:八纲、六经,三焦等辨证方法大全!

全网最全面:八纲、六经,三焦等辨证方法大全!

全网最全面:八纲、六经,三焦等辨证方法大全!八纲辨证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之一。

八纲辨证,是将四诊得来的资料,根据人体正气的盛衰,病邪的性质,疾病所在的部位深浅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归纳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

八纲的内容,《内经》已经奠定了八纲辨证的基础。

张仲景更具体地运用于伤寒与杂病的诊疗。

《景岳全书》中有《阴阳》、《六变辨》等篇,对八纲更有进一步的阐发。

疾病的临床表现是千变万化、错综复杂的。

从八纲辨证来看,任何一种病症都可用阴阳确定类别、用寒热阐发性质、用表里反映其病位深浅、用虚实说明邪正盛衰的强弱。

八纲是分析疾病共性的辨证方法,是各种辨证的总纲,在诊断疾病的过程中,有执简驭繁,提纲挈领的作用,适应于临床各科的辨证,具体的说,各科辨证是在八纲辨证的基础上加以深化。

在八纲辨证中,阴阳、寒热、表里、虚实八类证候之间的关系,并非是彼此平行的,一般而言,表证、热证、实证隶属于阳证范畴。

里证、寒证、虚证统属于阴证范畴。

所以,八纲辨证中,阴阳两证又是概括其他六证的总纲。

此外,八类证候也不是相互独立,而是彼此错杂,互为交叉,体现出复杂的临床表现。

在一定的条件下,疾病的表里病位和虚实寒热性质往往可以发生不同程度的转化,如表邪入里、里邪出表、寒证化热、热证转寒、由实转虚、因虚致实等。

当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时,还可以出现一些与病变性质相反的假象。

如真寒假热、真热假寒、真虚假实、真实假虚等。

所以,进行八纲辨证时不仅要熟悉八纲证候的各自特点,同时还应注意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阴阳阴阳,既能概括整个病情,又能用于一个症状的分析。

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出:“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还说“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张仲景将伤寒病分为阴证、阳证,以三阴、三阳为总纲。

明代医家张景岳也强调,“凡诊脉施治,必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

这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它能统领表里、寒热、虚实三对纲领,故有人称八纲为“二纲六要”。

论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的关系

论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的关系

论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的关系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论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的关系作者/刘渡舟在明、清两代,一些杰出的医家,如张景岳、程钟龄、江笔花等人,他们从六经辨证中抽出阴阳两纲,以统领表里、寒热、虚实的辨证,当时受到医家的重视和欢迎。

后来又加以发展和完善,才成为现在的八纲辨证。

从江氏的《表里虚实寒热辨》之文,还可看出当时的提法,只是阴阳称纲,然表里虚实寒热犹未被提到纲的高度。

江氏说:“凡人之病,不外乎阴阳。

而阴阳之分,总不离乎表里、虚实、寒热六字尽之。

夫里为阴,表为阳,虚为阴,实为阳,寒为阴,热为阳,良医之救人,不过辨此阴阳而已;庸医之杀人,不过错认此阴阳而已。

”他的说法和张景岳的“两纲”、“六变”的主张基本相似。

可以说,这是八纲辨证体系形成前的雏形阶段。

我们今天重温八纲辨证体系的发展和临床运用情况,作为我们的参考和借鉴,也是很有必要的。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八纲辨证的思想源于《伤寒论》的六经辨证。

而在《伤寒论》中,六经与八纲则又是紧密相连、密切结合、缺一不可的。

这是因为,六经是物质的,是脏腑经络的概括,辨证必须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上,所以诸病不能越出六经的范围。

然而六经的证候表现,也不能离开八纲分证的规律,所以两者必须相结合才能完善地用于临床辨证。

现将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相结合的具体方法介绍如下:一、阴阳《内经》云:“治病必求于本”,“生之本,本于阴阳。

”故阴阳两纲,既为六经之纲,又是八纲之纲,用以统摄诸证及其发展变化。

1.太阳病太阳与少阴为表里,而有阴阳之分。

若脉浮发热而恶寒的,则为病发于太阳,叫做阳证。

若脉沉,无热而恶寒的,为病发于少阴,则叫阴证。

2.阳明病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故有阴阳之分。

若身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的,则为病发于阳明,叫做阳证;若阳明中寒,内转太阴,而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出凉汗,大便初硬后溏,为病发于太阴,则叫做阴证。

勿将六经与八纲辨证混同

勿将六经与八纲辨证混同

勿将六经与八纲辨证混同目前流行的经方学习法存在只想入门、不顾长远的倾向,也就是只顾实用、不讲道理。

现阶段突出的问题有:把六经等同为八纲、把六经等同为症候群两种误区。

六经与八纲是不同范畴的两种辨证体系,均来源于《伤寒论》。

两者分开则互相配合,利于辨证论治;混同则造成混乱,模糊了《伤寒论》的原文大义。

老中医论坛_中医人的网上家园1F/y9d;d$M%K7z(h%I:Q辨六经不是分辨六大症候群。

临床辨证,辨的不只是“症”无论辨病、辨症,中医要辨出来的是病源(审证求因)、病机(临证查机),是道理,而不只是用方的指标。

学习陈亦人先生《略论“六经钤百病”》一文后,笔者对目前学习经方流行的方法和观点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对于三阴三阳辨证方法(俗称“六经辨证”)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目前流行的经方学习法存在只想入门、不顾长远的倾向,也就是只顾实用、不讲道理。

现阶段,这种学习风气在经方界占据了不该占据的位置。

突出的问题有:把六经等同为八纲、把六经等同为症候群两种误区。

老中医论坛_中医人的网上家园8I5U%n)],d$z*F9h-R:u 六经与八纲辨证源同流异《伤寒论》原文的三阴三阳主要是辨病,每篇的开首,皆是“……之为病”,对于两经或三经病同时发生的,名为合病;先后出现的,名为并病。

书中“此为阳明病也”,“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自利不渴者,属太阴”,“自利而渴者,属少阴”等,都是辨病的实例。

将《伤寒论》原文的三阴三阳辨病变为六经辨证,首推北宋庞安常所著的《伤寒总病论》。

庞氏将“某某病”改称“某某证”,首先提出六经辨证的提法。

而六经辨证的核心目的是辨病之所在,这是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的主要区别处。

掌握了这一区别,则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之间的关系便可明朗。

5B!T"^8@-d;K3{!]8@"w但只知病之所在,还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必须同时辨清病的性质,才能全面掌握病机。

于是后人从《伤寒论》的精神中提炼出了八纲辨证。

中医的辨证体系是什么?

中医的辨证体系是什么?

中医的辨证体系是什么?中医理论辩证体系是以八纲辨证为主,结合六经论证,三焦理论综合,辨证施治,有的放矢,是经过详细分析,由外至里,由经络至脏腑,由卫分,营分,气分,血分,由表及里,一整套科学论证而完成。

不是空穴来风,不是意想猜测。

实事求是,唯物辨证。

八纲辨证:表与里。

寒与热。

虚与实。

阴与阳。

这里的阴与阳应理解为,慢性与急性症状。

在施治时也不能片面理解为寒证施温药与热症施寒药。

需综合分析。

脏腑与通经论证:心与小肠。

肝与胆。

肺与大肠。

脾与胃。

肾与膀胱。

是各病症与脏腑之间之联串关系。

温热病辨证:卫分,气分,营分,血分。

由表及里。

是各病症初发期与恶化期之转变关系。

六经论证是借用十二经络学说,应用于伤寒证病症发展六个阶段之变化,病症论述。

包括:太阳经,阳明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

是各病症之表现症状与深入恶化途径。

三焦辨证:是借三焦之名,上中下,概括温热病发展过程之中,三种症候论述。

是各病症由上而下之病变规律。

也可用于消渴症(糖尿病)之分为:上消,中消,下消。

之转化规律与症候。

八纲,六经辨证应与三焦辨证相结合。

有些较强至病因子,不会按部就班,它们会从卫分直进入营分或血分,这要引起注意。

以上谨作参考。

学习中医诊断理论要灵活应用,不能靠背公式,要掌握其中含义。

究其实质与现解剖学组织结构学,病理学,是同一原理。

有所区分之处是中医理论偏于人性化,生物科学理论,现代医学理论偏于生物解剖科学理论。

详解六经八纲辩证体系

详解六经八纲辩证体系

详解六经八纲辩证体系上一篇文章,我们讨论了张仲景的六经辩证体系,不能用《黄帝内经》的脏腑经络理论来解释,必须用八纲理论来分析六经辩证体系。

可以说,六经是来源于八纲的,六经是从八纲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如何用八纲解释六经体系?一、什么是八纲?八纲的内容最早可以见于《黄帝内经》,到了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有了突破性的发展,张仲景将八纲运用于六经辨证体系。

关于八纲的记载,还有很多,下面列举几条重要的:《医学六要》:治病大法有八,曰阴、曰阳、曰表、曰里、曰寒、曰热、曰虚、曰实。

《景岳全书》: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

又:六变者,表里寒热虚实也。

《医学心悟》:病有总要,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而已。

《医宗金鉴》:六经为病尽伤寒,气同病异岂期然,推其形藏原非一,因从类化故多端。

明诸水火相胜义,化寒变热理何难,漫言变化千般状,不外阴阳表里间。

可以说,历代医家,都特别重视八纲。

八纲辩证,是各种中医辩证方法的总纲,包括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

八纲的定义:临床医生根据望闻问切取得患者信息,并进行归纳分析,以得出疾病病位、疾病的病性、机体反应的强弱以及正邪双方力量的对比等情况,并归纳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

二、为什么要用八纲来解释伤寒论呢?1.八纲精神,贯穿整个伤寒论《伤寒论》中,虽然没有提到八纲的字眼,但却处处可以看到八纲的精神,下面举出一些条文: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第11条:病人身太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

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第44条: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第56条: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

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

若头痛者,必衄。

宜桂枝汤。

第70条: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论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的关系

论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的关系
化。
(一)太阳病太阳与少阴为表里,而有阴
阳之分。若脉浮发热而恶寒的,则为病发于太
阳,叫做阳证。若脉沉,无热而恶寒的,为病
发于少阴,则叫阴证。
(二)阳明病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故有阴
阳之分。若身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的,则
为病发于阳明,叫做阳证;若阳明中寒,内转
太阴,而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出凉汗,大
一九八一年第九期
在明、清两代,一些杰出
的医家,如张景岳、程钟龄、
江笔花等人,他们从六经辨
证中抽出阴阳两纲,以统领
表里、寒热、虚实的辨证,当
时受到医家的重视和欢迎。
后来又加以发展和完善,才
成为现在的八纲辨证。从江
氏的《表里虚实寒热辨》之
文,还可看出当时的提法,
只是阴阳称纲,然表里虚实
2.厥阴病热证:厥阴病的热证,或感受热
邪为病多或阳气被郁,久而化热,或厥阴阳复
太过、热气有余等所致,兹举热厥一例,以资
说明:《伤寒论》第335条说:“伤寒一二日
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
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
发汗者,必口伤烂赤。”说明了厥阴内热,而
有致厥之机。
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
成无己注:“阳明脉起于鼻交须中,络于目。
阳明之脉,正上艘级,还出目系。……目疼弃
干者,经中客邪也”。此证还有发热、恶寒,
无汗,缘缘面赤,额头作疼,脉浮而长等证
候。
2.阳明病里证:若胃肠受邪,则叫阳明病
里证。《伤寒论》第218条的“伤寒四五日,
四、虚实
虚实两纲,常以反映六经为病,正邪斗争

中医辨证学

中医辨证学

八纲辨证(纲领证)、病性辨证(基础证)、脏腑辨证(具体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第七章、八纲辨证八纲: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纲领。

八纲辨证:根据病情资料,运用八纲进行分析综合,从而辨别疾病现阶段病变部位的浅深、病情性质的寒热、邪正斗争的盛衰和病证类别的阴阳,以作为辨证纲领的方法。

表里(病变部位)、寒热(病变性质)、虚实(邪正斗争)、阴阳(病证类别)第一节八纲基本证候一、表里辨证表里辨证:表里是辨别病变部位外内浅深的两个纲领。

外邪侵犯肌表,病位浅 => 表证病在脏腑,病位深 => 里证(一)表证(寒热并见!)表证:六淫、疫疠等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机体的初期阶段,正(卫)气抗邪于肤表浅层,以新起恶寒发热为主要表现的轻浅证候。

二、寒热辨证(发热≠热证!恶寒(畏寒)≠寒证!)热寒阳邪侵袭 => 阳气偏盛 => 阳盛则热阴邪致病 => 阴气偏盛 => 阴盛则寒阴液亏损 => 阴不制阳 => 阴虚则热阳气亏损 => 阴寒内盛 => 阳虚则寒(一)寒证寒证:感受寒邪,或阳虚阴盛,导致机体功能活动衰退所表现的具有冷、凉特点的证候。

外感阴寒邪气,内伤久病伤阳,过服生冷寒凉 => 寒证特点:症状:冷——恶寒,畏寒,冷痛,喜暖,肢冷,脉紧稀——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淡——口淡,面色白,舌淡,苔白润——苔润,口不渴静——脉迟,蜷卧病位:(二)热证热证:感受热邪,或脏腑阳气亢盛,或阴虚阳亢,导致机体机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具有温、热特点的证候。

外感火热阳邪,过服辛辣温热,机体阳气过盛,久病阴液耗损 => 热证特点:症状:热——发热,恶热,喜冷稠——痰、涕稠,小便短深——痰黄,面赤,涕黄,小便黄,舌红,苔黄燥——苔燥少津,口渴欲饮,大便干结动——脉数,烦躁不宁病位:三、虚实辨证虚实: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

“邪气盛则实(邪气盛实),精气夺则虚(正气不足)”;“虚实者,有余不足也”实证:机体感受外邪,或体内病理产物蓄积,以邪气盛、正气不虚为基本病理,表现为有余、亢盛、停聚特征的各种证候。

《伤寒论》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之研究

《伤寒论》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之研究

《伤寒论》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之研究
:
伤寒论是我国古代著名医学著作,作者为临床医师张仲景。

它把我国最古老的临床诊
疗经验、医学理论以及历代名家的学说以及思维模式完美的进行了结合,结果是一部极受
人们推崇的名著,塑造了古代中医的形象。

《伤寒论》为封建时代传统儒家医学的代表作之一,论述了伤寒项目包括六经鉴证和
八卦辨证等内容。

泰山六经辨证是六经鉴证体系的基础,包括阴阳、内外、脉象、温凉、症状、取舌以
及脉象的鉴别,既然有了基础,那就可以进行六经的辨证治疗了,即对症状、病因等特征
进行系统分析并对症下药。

《伤寒论》所述的进一步拓展了六经的辨证,提出了“八卦辨证”的概念,将中国古
代八卦与辨证相结合,以“ 金木水火土”、“四诊(八诊)字之正”等原则为基础,将
病理、症状进行综合判读,以辨识病机,从而把握病情真伪,用以指导了医疗实践。

六经鉴证以阴阳之理,“金木水火土”五行思想为基础,将诊断、病理、治疗和药物
联系起来,加以系统思维,分析和比较病症,以因果推理的方式来识别病机,以指导实践。

八卦辨证法系统归纳了伤寒论中的八诊辩证,将面部如火状、八诊(四诊)字,以及
脉象、取舌等精确的诊断,进行综合研判,可以用不同的表达方法精准定位病因,以制定
见病机的病治方案,大大拓宽了医生治疗的思路和办法。

因此,《伤寒论》中所论述的六经辨证与八卦辨证法,是一种以阴阳、五行、病理和
症状分析以及实践操作,从而指导临床治疗的重要理论体系和运用方法。

该体系的优势就在于,它将古老的医学理论与实践运用结合,加以分析和系统化,使
得传统中医辩证方法具有可行性和实效性,给日后医师在诊断过程中,提供了科学可靠的
指导。

中医中的六经辨证和八纲辩证的区别?

中医中的六经辨证和八纲辩证的区别?

中医中的六经辨证和八纲辩证的区别?
这个两个辨证是相通的。

六经辩证是伤寒论提出来的。

先看一下六经的辨证过程。

先看这个病为阴病还是阳病。

这个就是八纲里的阴阳,如果是阴病,就看病部位,在表就是少阴,在里就是太阴,既不在表也不在里就是厥阴。

如果是阳病,看看部位,在表就是太阳,在里就是阳明,不在里也不在里就是少阳。

这个就是完成了定位,相当于八纲里的表里。

定位定性后就开始定寒热,比如在阳明,是热多还是寒多。

这个是完成了寒热辩证。

那么阳明热症,再辨别里面是虚还是实。

如果是虚,是热,就要考虑白虎汤。

到此为止就完成了八纲辨证的阴阳,寒热,表里,虚实。

接着说上面的白虎汤症状,如果是阳明病,虚和热就是白虎汤,那么还出现了渴,这个就是白虎加人参汤。

如果有人问出现了实和热,就要考虑承气汤。

六经辨证和八纲辨证区别我个人认为是,六经辨证结束后,会有一个方剂对应,这个基础上有其他症状就加其他药。

这个治愈率很高,但是不好记,基础是伤寒论背诵的烂熟。

辨证完就有一个条辩出来方子出来了。

八纲辨证完,至于对应什么方子就是看学医学的那个理论和经验了。

个人建议半路出家学医的,还是学习伤寒论,药简力专,效果好。

越学越有信心,这些课程我都放到我的头条号上了,也可以跟我交流伤寒论的学习体会!。

浅析《伤寒论》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的关系

浅析《伤寒论》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的关系

系, 因为六经 病证 的发生 、 展 、 发 变化 , 关系着 疾病 的性 质、 发展趋 向和预后 , 以《 寒论 》 所 伤 的六 经病 证 中 , 无 不贯穿 着阴 阳表里寒热 虚实 的内容 。
从 三 阴 三 阳 的 证 候 性 质 而 论 , 致 三 阳 病 表 示 正 大
胃不 和 , 寒热错 杂于 中焦 , 以呕而肠 呜、 心下痞 、 下利等
“ , 阳” 是指 “ ” 表 而言 , 不代表 整个 阳证 。因此 , 阴 并 对
阳二 字 , 作 具 体 分 析 。 应
表里 是分析 病 位深 浅 的纲 领 。概 括 的说 , 在 皮 邪
腠 、 络 、 气属 表 , 证 一般 表 浅 而轻 ; 入 脏 腑 、 经 卫 其 邪 骨
施 的关 键 。《 寒论 》 辨正 邪 虚 实 和转 虚 转 实特 别 伤 对
重视 , 7 如 O条 “ 汗 后 , 寒 者 , 故 也 ; 恶 寒 者 , 发 恶 虚 不 实
骼、 营血 属里 , 其证 一般 深 重 , 同时 表 里还 说 明病 势 的
趋 向, 由表人 里 , 里 出表 。出 表 为顺 , 里 为逆 。 如 由 人
d i1 . 9 9 j i n 10 —9 4. 0 0 1 . 1 o :0 3 6 /.s . 0 38 1 2 1 . 0 0 0 s 文章 编 号 :0 38 1 ( 0 0) 1 —7 0 0 1 0 —9 4 2 1 一0 1 7 —2
八纲辨证 是 明清 时代逐 步总结 和完善起来 的一种 辨证 纲领 , 如祝味菊 《 正 伤寒 质难 》 中所 云 : 所谓八 纲 “ 者 , 、 表 、 、 、 、 、 是也 。古 昔医工 观察各 阴 阳、 里 寒 热 虚 实 种疾病 之证候 , 就其 之性 能之 不 同 , 纳 于八种 纲 要 , 归 执简驭 繁 , 以应无 穷 之 变。 它源 于 《 ” 内经》、 伤 寒论 》 《 等古典 医著 , 尤其 是 《 寒 论 》 伤 的六 经辨 证 , 为八 纲 辨 证 奠定 了基 础 。八 纲辨证是 一切疾病 的病位 和证候性

论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地关系

论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地关系

论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的关系作者/刘渡舟在明、清两代,一些杰出的医家,如张景岳、程钟龄、江笔花等人,他们从六经辨证中抽出阴阳两纲,以统领表里、寒热、虚实的辨证,当时受到医家的重视和欢迎。

后来又加以发展和完善,才成为现在的八纲辨证。

从江氏的《表里虚实寒热辨》之文,还可看出当时的提法,只是阴阳称纲,然表里虚实寒热犹未被提到纲的高度。

江氏说:“凡人之病,不外乎阴阳。

而阴阳之分,总不离乎表里、虚实、寒热六字尽之。

夫里为阴,表为阳,虚为阴,实为阳,寒为阴,热为阳,良医之救人,不过辨此阴阳而已;庸医之杀人,不过错认此阴阳而已。

”他的说法和张景岳的“两纲”、“六变”的主张基本相似。

可以说,这是八纲辨证体系形成前的雏形阶段。

我们今天重温八纲辨证体系的发展和临床运用情况,作为我们的参考和借鉴,也是很有必要的。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八纲辨证的思想源于《伤寒论》的六经辨证。

而在《伤寒论》中,六经与八纲则又是紧密相连、密切结合、缺一不可的。

这是因为,六经是物质的,是脏腑经络的概括,辨证必须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上,所以诸病不能越出六经的范围。

然而六经的证候表现,也不能离开八纲分证的规律,所以两者必须相结合才能完善地用于临床辨证。

现将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相结合的具体方法介绍如下:一、阴阳《内经》云:“治病必求于本”,“生之本,本于阴阳。

”故阴阳两纲,既为六经之纲,又是八纲之纲,用以统摄诸证及其发展变化。

1.太阳病太阳与少阴为表里,而有阴阳之分。

若脉浮发热而恶寒的,则为病发于太阳,叫做阳证。

若脉沉,无热而恶寒的,为病发于少阴,则叫阴证。

2.阳明病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故有阴阳之分。

若身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的,则为病发于阳明,叫做阳证;若阳明中寒,内转太阴,而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出凉汗,大便初硬后溏,为病发于太阴,则叫做阴证。

3.少阳病少阳与厥阴为表里,而有阴阳之变。

若其人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为病发于少阳,则叫做阳证。

若见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舌苔黑滑,为病发于厥阴,则叫做阴证。

《伤寒论》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之研究

《伤寒论》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之研究

《伤寒论》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之研究伤寒论是古代中国医学名著,由华佗于公元前150年前后所编写。

它是以六经辨证和八纲辨证为指导的医学理论,为医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本文以伤寒论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之研究为标题,以系统地描述伤寒论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的内容作为研究目的,从内容分析、历史背景、发展过程以及实践应用等方面,进行伤寒论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的研究。

伤寒论六经辨证是中国传统医学最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它以黄帝内经为理论基础,把六经分别归类为肝、脾、心、肺、肾、脑,并将这六大器官的病理表现与各种机体症状进行联系和解释,成为一门新的科学,称为《六经辨证》。

六经辨证以体证乃辨证,注重辨析机体病变情况,分析彻底,旨在客观地确定病因及病机,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八纲辨证是伤寒论的另一个重要部分,它分为内外八纲,分别是脏腑、血气、津液、痰湿、风热、气血、郁痹及虚实常见病。

八纲辨证的理论基础是杏林春秋,其目的是记录观察的具体的物质状况,特别是在临床实践中对病人的四诊观察以及对病人的辩证结果。

它把诊断和治疗结合在一起,重视治病机理和治病方法,为临床实践奠定了辨证思想的基础。

在历史发展上,伤寒论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有着悠久的渊源。

从古代到现代,它们发展出了各种新理论和新技术来改善治疗。

从《黄帝内经》到《伤寒论》,从《伤寒论》到卫氏《内经》,再到近代的《内经》,它们的本质是一致的,只是增加了一些新的理论和内容。

伤寒论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在实践应用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有助于辨证论治,协助医生在临床应用中根据病人的体征和症状,有针对性地诊断并治疗。

它们有助于让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体内的病理表现,更好地查找治疗病源,根据病源给出有针对性的治疗计划,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伤寒论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的理论和实践应用等方面对中医临床治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们不仅能够提供全面、准确的诊断指导,也为博士们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中医中的六经辨证和八纲辩证的区别?

中医中的六经辨证和八纲辩证的区别?

中医中的六经辨证和八纲辩证的区别?
张仲景的《伤寒论》六经辨证理论,是源于《黄帝内经》的热论。

明确的指出凡外感引起的热病都是因为伤于寒。

并详细了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为病的症候。

张仲景的《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是对《黄帝内经》热论的的细化。

把外感发生发展的不同症候,以阴阳为总纲,归纳出以六腑为基础的三阳病: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

以五脏为基础的三阴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

太阳主表,阳明主里,少阳主半表半里,太阴、少阴、厥阴均属里。

从正邪关系中,凡正盛邪实的实热,多属三阳病证。

病热衰减,体虚畏寒多属三阴病证。

六经辨证既有严格的区分,又有相互联系,可同时出现也可相互传变。

从六经辨证中无不体现出体现的八纲辨中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六经辨证中运用了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区分和治疗疾病。

被历代医家所尊崇,近代提出了八纲一词,确定了八纲在辨证论治中的核心地位。

八纲辨证其实就是六经辨证的延续。

《伤寒论》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关系

《伤寒论》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关系

《伤寒论》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关系八纲辨证是对一切疾病病位和证候性质的总概括,六经辨证是《伤寒论》主要用于外感病辨证论治的一种辨证方法。

因为外感病是在外邪的作用下正邪斗争的临床表现,正邪斗争的消长盛衰,决定着疾病的发展变化,关系着疾病的病位与证候性质,所以六经辨证的具体运用,无不贯穿着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八纲辨证的内容。

因此,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一、六经与八纲中阴阳总纲的关系阴阳是辨识疾病与证候的总纲。

一般将六经病中的太阳、阳明、少阳统称为三阳病;太阴、少阴、厥阴统称为三阴病。

三阳病表示正气盛、抗病力强、邪气实,病情一般呈亢奋状态,因而三阳病多属热证、实证,概括为阳证。

三阴病表示正气衰、抗病力弱、病邪未除,病情一般呈虚衰状态,因而三阴病多虚证、寒证,概括为阴证。

另外,六经中的所有证候均可以分为阴阳两大类。

此即六经与八纲中阴阳总纲的关系。

二、六经与八纲中表里的关系表里是分析病位深浅的纲领。

就六经的表里而言,一般而论太阳属表,其余各经病变均属里。

但表里的概念又是相对的。

例如:从三阳病三阴病而言,三阳病属表,三阴病属里;从三阳病而言,太阳属表,少阳属半表半里,阳明属里;从阴阳配属的关系言,太阳属表,少阴属里,阳明属表,太阴属里,少阳属表,厥阴属里。

另外,一经中也有表里之分,如太阳经证属表,而太阳腑证属里。

判断疾病的表里还可以说明病势的趋向,如疾病由表入里为逆,由里出表为顺。

判断疾病的表里对决定治则也有重要意义,如太阳表证宜解表发汗,阳明里证宜清泄里热或攻下里实,在表里兼病的情况下,又有先表后里、先里后表、表里兼治等不同治法。

可见六经中蕴含着丰富的表里辨证的内容。

三、六经与八纲中寒热的关系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纲领。

就六经病的寒热而言,三阳病多病势亢奋,阳邪偏盛,故多属热证;三阴病多病势沉静,阴邪偏盛,故多属寒证。

然而,病证之寒热的情况较为复杂,同一证候,如下利证、呕哕证、黄疸证等,都有属寒属热的不同。

辨证-八纲辨证、六经辨证-精品中医课件

辨证-八纲辨证、六经辨证-精品中医课件
热,饥而不欲食,呕吐或吐蛔,厥 逆下利。
六经合病、并病
(1)合病:两经或三经病证同时出现, 无先后次序之分。
(2)并病:一经之病未罢,另一经证 候又见,有先后次序之分。
六经病的传变
⑴循经传----病证按六经次序相传 ⑵越经传----病证不按六经次第,隔经而
传 ⑶表里传----病证按阴阳互为表里的两
盗汗,五心烦热,失眠多梦。口干,但饮 不多。痰少,痰粘,或痰带血丝。大便量 少,小便黄、量少。两颧绯红,舌红,少 苔或无苔,脉细数。 ✓ 热邪炽盛阴液亏耗,阴虚阳亢。
(四)寒热真假
1、真寒假热--内有真寒,外现假热 产生机理:阴寒内盛,格阳于外(阴盛
格阳)。
真寒假热
【临床表现】 • 身热,两颧潮红,躁扰不宁,苔黑,脉浮
经之间相传(越经传之一种) ⑷直中----病邪初起不经阳经,直入三阴

(四)表里同病(表里夹杂)
• 初病既见表证又见里证 • 发病时即有表证,病邪入里又见里证,表
证未解 • 本病未愈,又兼表证
证型 寒热
其它症状
表证里证的区别
二便 舌象 脉象
表 同时 常伴有头身疼痛 二便 苔
出现
鼻塞流涕
多如常 薄白 浮

内脏证候不明显
里 但寒不
便秘或 色苔
热或但 而内脏证候突出 溏泻; 均有 沉
(表、实、热证)
(里、虚、寒证)
攻邪为主
扶正为主
一、太阳病证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证
太阳病主要脉证: • 恶寒(或恶风)、发热、头项强痛、
脉浮。
(一)太阳病经证
• 1、太阳中风证:发热,汗出,恶风, 头痛,脉浮缓。
• 2、太阳伤寒证:恶寒,发热,无汗, 头身骨节疼痛,或兼喘,脉浮紧。

略论中医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的关系:

略论中医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的关系:

略论中医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的关系:在跟朋友们的聊天中,发现一些朋友对杂病的治疗,也套用天经辨证理论,觉得不妥。

六经与八纲,各有其适用范围,有时不可强行扯在一起。

试分析如下:一,六经辨证,主要用于对外感急性病的辨证论治。

虽然六经辨证的具体运用,离不开八纲,但二者还是有区别的。

外感病的辨证,为什么要用六经?因为六经所在,代表病邪的轻重进退。

在太阳为初期,为轻浅。

苟能邪在太阳,就驱邪于外,不使深入,病必速愈。

治疗失当,病邪深入,则病渐加重。

正如外敌入侵,最好歼敌于边界,不使深入。

倘若国防不固,敌人深入,攻城略地,宫城失陷,国家亡矣。

一,外感急性病,主要用六经辨证。

六经也有表里寒热虚实之分。

比如:1,病之最彻阶段在太阳:比如麻黄汤证,为太阳表之寒实证;麻杏甘石汤证,为太阳表之热实证。

桂枝汤证,可视为太阳表之虚证。

五苓散证,可视为太阳里之水气实证;抵当汤证,可视为太阳里之血热实证。

2,葛根汤证,可视为阳明表实;桂枝加葛根汤,可视为阳明表虚。

白虎为阳明之里热,吴茱萸为阳明之里寒。

承气为阳明之里实热,备急丸,大黄附子汤,为阳明之里实寒。

3,小柴胡,为少阳之表,大柴胡,为少阳之里。

4,太阴之表用桂枝汤,太阴之里用桂枝加芍药或大黄,……。

、5,少阴有表里寒热虚实水火之辨。

6,厥阴有寒热错杂及寒热之分。

以上所说,仅举其大略。

二,杂病的辨证,主要用阴阳辨证。

阴阳二纲,代表水火寒热虚实。

一切杂病,如果不从阴阳辨证入手,必差之厘毫,失之千里。

比如各种血症,主要辨其寒热。

寒用姜附,热用芩连,虽失不远。

杂病症候,不计其数。

比如高血压,脑溢血,中风瘫痪,胃炎胃痛胃癌,肠炎痔疮出血,便秘泄泻,小便不通或失禁,各种皮肤病,痈疽肿瘤肿毒,肝炎黄疸胁痛,任何一种病症,都宜细心辨其水火寒热虚实,而不是去辨六经。

比如咳嗽,火咳用黄芩桔梗,寒咳用桂附姜辛,水气之实用姜夏十枣,久咳气虚用参苓粟壳,……。

又如小便不通,气虚用参芪补气,气滞用柴芍疏肝。

六经与八纲辩证

六经与八纲辩证

六经与八纲辩证
只有六经通百病,百病不离六条经。

六经表里通腑脏,寒热虚实六条经。

病跟经走先定位,方跟病行去巡经。

人迎寸口望闻问,不要脱纲把病寻。

八纲 : 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表证歌
病在表时须记得,发热恶寒鼻子塞
头痛身痛脉来浮,舌苔薄白咽痒咳
里证歌
外感里证辨周详,高热烦躁语谵狂
腹痛便秘小便赤,面红脉数舌苔黄
寒证歌
寒时唇面白茫茫,恶寒喜热不思汤
肢冷踡卧痰涕薄,小便清长大便溏
热证歌
热证面赤且通红,唇燥舌干便不通
口渴喜凉脉象数,心胸烦闷热烘烘
阳气虚歌
面色苍黄阳气虚,精神萎顿汗多时
懒言气短唇舌淡,肢厥形寒脉细迟
阴血虚歌
眩晕形瘦五心烦,盗汗颧红口燥干
肢麻挛急舌苔少,阴血亏虚仔细看
实证歌
邪盛形强多实证,气粗息涌痰涎盛
胀痛拒按身如焚,二便不通神不静
痰瘀食积水邪停,脓肿食滞也相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纲之辨证之
一、表里之辨证
病为深浅纲表里之区别发热恶寒表并见脉为浮
发热不恶寒里脉象不浮病之表里别发热与潮热
恶寒与恶热头痛与腹痛鼻塞与口燥舌苔之有无。

脉之浮沉别若发热恶寒头痛并鼻塞舌无苔或薄
脉象浮表也。

若潮热发热腹痛并口燥舌苔黄而黑
脉象沉里也。

介于表里间半表半里证寒热往来症
胸肋又苦满心烦而喜呕口苦又咽干目眩脉象弦。

解:发热恶寒是表证,脉为浮。

发热不怕冷,脉象就不浮了。

潮热发热不头痛,舌苔黄黑是里证。

头痛是上面阳气受阻,病邪入里后中焦堵了就腹痛。

口苦咽干喜呕是肝胆犯胃了,半表半里,目眩,脉象弦,整个脉都是弦脉。

二、寒热之辨证
病证属性纲寒证病性寒邪正之斗争呈阴气偏盛
谓阴盛则寒由来于寒邪或机体功能活动过度迟。

热证病性热邪正之斗争呈阳性偏盛谓阳盛则热
由来于热邪或机体功能活动过度亢。

寒热两证辨
据病人面色口渴二便状身体之寒热舌苔和脉象
寒证之患者为面色咣白四肢感不温口不感到渴
或反喜热饮小便见清长大便见溏薄舌质淡苔白
脉象见沉迟。

热证之患者为发热面赤渴而喜冷饮
呈烦躁不安尿少而便秘脉洪大而数舌质红苔黄。

三、虚实之辨证(断盛衰势头)
邪正盛衰纲虚实之区别虚指正气虚主病理特征气血阴阳乏机体功能迟。

实指邪气盛主病理特征邪气实过盛机体功能亢。

凡虚症之人多体质素虚见病程较长临床之症状面色呈不华形体是瘦弱精神则萎靡声低而息微语惫而低祛讷呆而食少腹软而便溏小便为清长舌质淡苔薄脉弱而无力。

凡实症之人多素体壮实病程则较短起病则较急临床之症状见发热面红形体不消瘦精神呈亢奋声高而气粗口渴而饮食便秘而腹痛小便则短赤舌质呈苍老苔黄并干燥脉象呈有力。

四、阴阳之辨证
八纲辨总纲阴证阳证别阴证之证候阳气虚衰也或阴气偏盛。

阳证之证候邪热炽热也或阳气亢奋。

鉴别之方面从神态语声寒热和二便舌脉去分析。

阳证之征象兴奋躁动征亢进光泽象有余征象者。

阴证之征象抑郁沉静征衰退晦瞻象不足征象者。

卫生宝鉴说阳证身大热而手足不厥夫疏而坦然而起则有力恶热不恶寒不呕也不泻口渴而饮水烦躁不得眠能食而多语浮脉大数者。

阴证身不热而手足厥冷夫恶寒蜷卧面朝向壁卧恶闻人之声
自引表覆盖不烦渴自利而大便反快脉沉细微迟。

解:恶热恶寒即讨厌热,讨厌寒。

厥即抽筋。

自引表覆盖即自己拿衣被盖起来。

六经之辨证
以六经为纲按征候特点疾病之部位传变之部位传变之关系将外感热病归为六病证太阳少三阳太少厥三阴辨证之纲领论治之依据辨识外感病。

一、太阳之病证
太阳经位于人体最外层从头顶至背及全身肌表寒邪若侵袭首犯太阳经外感初阶段太阳经之病经证腹证分因太阳主表多太阳经证少数入于腹。

太阳主证症:
见头项强痛恶寒并发热肢体感疼痛脉象则见浮恶寒并发热脉浮为关键。

1、太阳经证症:
为寒邪外袭夫卫阳被束病邪有强弱体质有虚弱证分为两证中风与伤寒。

中风证之症见发热恶风汗出并头痛项强脉浮缓中风表虚证桂枝汤证也。

伤寒证之症见恶寒发热头项强而痛肢体感疼痛无汗而气喘脉象为浮紧亦为表实证麻黄汤证也。

2、太阳腹证症:
太阳腹证因太阳经证束循经传膀胱邪影响膀胱
气化功能制而水饮停蓄称为蓄水证,若热聚膀胱血脉受瘀阻称为蓄血证。

蓄水证症见发热或微热烦渴欲饮水水入即水逆并小便不利脉象浮而数称五苓散证。

蓄血证症见夫少腹硬满小便见自利时而或如狂或大便色黑脉象沉结也核桃承气汤。

二、阳明之病证
阳明属胃肠阳明病实质胃肠实热证外感之热病外邪热炽盛极期之阶段据在病位分阳明经位证阳明腹位证前证在肠中无燥屎阻结后证在肠中糟粕结燥屎。

阳明主证症:
身热汗自出恶热不恶寒烦渴脉实大辨证之关键恶热不恶寒脉象属大脉。

1、阳明经证症
症见身大热特征为三大汗出与烦渴脉象见洪也又白虎汤证。

2、阳明腹证症
见日晡潮热手足心双见汲汲然汗出腹胀满疼痛大便秘结之烦躁而不安或神昏瞻语苔黄燥厚腻据其情轻重大承气汤证小承气汤证。

解:日晡(读不),午后3:00—5:00时。

三、少阳之病证
少阳之病证外感病邪致半表半里证辨证之关键
见往来寒热胸胁位苦满口苦而咽干小柴胡汤证
全症状可见心烦而喜呕目眩而脉弦
解:少阳之病主要针对病毒性感冒,病位是半表半里,走的是胆经。

随时间的变化,晚上阴气重,病往里走,夜间11点至1点胆经当令,温度最高。

早上阳气上升,病往外走,温度开始下降。

这种病是有规律的,外感热证进入少阳胆经,西医输液很难解决。

感冒初期可服用“同仁牛黄清心”,可去头部风邪、热邪,防止高烧。

或服清热解毒之中药方剂。

四、太阴之病证
太阴属脾土为病邪入阴早期阶段也致脾阴不振
其运化失职寒湿而内生太阴病主证症腹满而吐
食不下自利时腹自感痛舌淡而苔白脉象沉缓也
解:因外邪进入太阴,使脾阳不振,脾主运化失职,寒湿内生,中焦堵了,上下不通,自然腹满而吐。

五、少阴之病证
少阴属心肾病邪致心肾证侯多见于外感后期危
类型有两种少阴寒化证少阴热化证。

少阴主证症
神极度衰疲欲眠脉微细。

少阴寒化证也即虚寒证
心肾阳虚致阳虚则生寒则病从寒化症神倦欲睡
无热且畏寒手足感逆冷或下利清谷而小便清长
脉象见微细又四逆汤证。

少阴熱化证也即虚热证
心烦不得卧口燥咽干痛舌质红而干脉象见细数
黄连阿胶汤
解:因病未能及时治疗,病情加重,到了心肾,为外感后期,比较危险。

所以感冒病并不可怕,但最怕病情传变。

六、厥阴之病证
厥阴与少阴表里之关系阴尽阳生地外邪致其经
由从阴化寒或从阳化热外感病后期阴阳错杂证
寒热混淆证有上热下寒有厥热胜复。

阳明不升降
则阳并于上而阴并于下故上热下寒。

又阴阳消长
致邪气弛张故厥热胜复。

上热下寒证症口渴多饮
饮不解口渴感气上撞心感心中疼热感饥不欲食
食则见吐蛔若心热证下则泄泻不止又乌梅丸证。

厥热胜复证症四肢厥逆脉微见欲绝发热而口渴
脉数等证侯交替之出现
解:病入厥阴之经已到外感后期。

胃气不降浊,脾气不升清,人就转动不了了。

胃气上逆就热,脾阳不足,脾气不能升清。

脾阳不足,往往是肾阳不足。

胃热的人肺也热,形成上热下寒。

不能以清热来治,否则泄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