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史学习心得 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史学习心得 2
数学史学习心得
1007014149 李福建数学是一门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学科,学生觉得数学枯燥抽象。
数学教学中适当穿插一些数学发展史知识,有助于改善数学枯燥的形象,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易于理解;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明确学习的目的;有助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质。
学习数学史给了我们深刻难忘的意义。
数学,作为人类思维的表达形式,反映了人们积极进取的意志、缜密周详的推理及对完美境界的追求。
它的基本要素是:逻辑和直观、分析和推理、共性和个性。
虽然不同的传统学派可以强调不同的侧面,然而正是这些互相对立的力量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综合起来的努力,才构成了数学科学的生命力、可用性和它的崇高价值。
毫无疑问,数学的一切进展都不同程度的植根于实际的需要。
但是理论一旦在实际的需要中被推动了,就不可避免的会使它自身获得发展的动力,并超越出直接使用的界限。
这在应用学科和理论学科的发展历史中,经常出现这种情况。
今天,在许多工程师和物理学家所写的有关近代数学的论文中,也是屡见不鲜的。
每一门科学都有其发展的历史,作为历史上的科学,既有其历史性又有其现实性。
其现实性首先表现在科学概念与方法的延续性方面,今日的科学研究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历史上科学传统的深化与发展,或者是对历史上科学难题的解决,因此我们无法割裂科学现实与科学史之间的联系。
数学科学具有悠久的历史,与自然科学相比,数学更是积累性科学,其概念和方法更具有延续性,比如古代文明中形成的十进位值制记数法和四则运算法则,我们今天仍在使用,诸如费尔马猜想、哥德巴赫猜想等历史上的难题,长期以来一直是现代数论领域中的研究热点,数学传统与数学史材料可以在现实的数学研究中获得发展。
国内外许多著名的数学大师都具有深厚的数学史修养或者兼及数学史研究,并善于从历史素材中汲取养分,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我国著名数学家吴文俊先生早年在拓扑学研究领域取得杰出成就,七十年代开始研究中国数学史,在中国数学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方面开创了新的局面,特别是在中国传统数学
机械化思想的启发下,建立了被誉为"吴方法"的关于几何定理机器证明的数学机械化方法,他的工作不愧为古为今用,振兴民族文化的典范。
科学史的现实性还表现在为我们今日的科学研究提供经验教训和历史借鉴,以使我们明确科学研究的方向以少走弯路或错路,为当今科技发展决策的制定提供依据,也是我们预见科学未来的依据。
多了解一些数学史知识,也不会致使我们出现诸如解决三等分角作图、证明四色定理等荒唐事,也避免我们在费尔马大定理等问题上白废时间和精力。
同时,总结我国数学发展史上的经验教训,对我国当今数学发展不无益处。
任何时候我们学习都有三个目的⑴提高知识量⑵提高思维能力⑶学会学习。
在20岁之前,我们首先要提高思维能力,然后提高知识量,再次学会怎样去学习。
我们的思维能力例如记忆力、形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抽象思维、想象力等都像我们的身体一样。
如果我们科学地锻炼,我们会长的高一些,肌肉发达、收缩有力,跑得快,跳得高,铅球掷得远,有耐力。
思维能在青少年时期正是成长、发育的最佳时期,正像我们的身体,过了20岁,再想锻炼的肌肉发达,体格健壮,长高些,已不可能了,最多只是健康些,抵抗疾病的能力力强一些。
而过20岁以后,思维能力很难提高,最多只不过是知识量增加了而已。
因此,我们年轻时,思维正像身体一样是锻炼的黄金时期,数学是锻炼思维的最好的一门学科,只有数学才有人敢说是“思维的体操”。
可能这就是马克思在闲暇时把做学习当题当作业余爱好的原因吧!
初中考高中,高中考大学(文科、理科),考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国家公务员考试、成人高考,没有一场重大考试不考数学的。
思维能力的提高要以知识量为载体,正像锻炼发达的肌肉要有一定的强度和运动量,以强度和运动量为载体一样,提高思维能力以书本上的知识点为载体,所以第二重要的是书本的知识内容要掌握。
学会学习。
我们的思维能力和知识量是有限的,如今,越来越发达,知识在膨胀,需要高精尖人才,再加上很多高科技成果不是一门学科上产生的,有时是几门学科基础上产生或产生于几门学科边缘,因此,现代社会所需人才的知识结构是:金字塔型的,即知识面广,各种学科的知识都要了解,但要有所专,要有主要研究方向,又称有博又专。
这就要求我们在中学时代不能只学某
几科,而要每门课都要学好,到大学才能专。
1)、面对如此多的知识,不善于学习很难登上科学最高峰。
2)、生活中或以后工作中都面对许许多多的信息,如果善于学习就会很快抓住要领,成为生活的强者。
以前大学学的东西到工作中基本够用了,而现在知识更新如此之快,大学毕业后工作中还学习新知识,要跟上科学潮流,走在技术前沿,只有学会学习的人才会以不变应万变,永远不被时代落下,“站在巨人的肩上”。
当今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社会,要“终身学习”“活到老学到老”,而不是“一学永逸”。
数学是学习其他知识的基础,马克思说:一切科学只有成功地应用了数学,它的发展才算是完美的。
一个伟大的物理学家就是一个伟大的数学家,要想学好物理、计算机、化学、生物、天文、地理等,几乎每一门学科要想学好,都用到数学知识,如果数学不好,那这些学科发展就会受到限制。
历史上许多事例说明当这门学科无法向前发展时,因数学问题未解决,当数学问题一解决,这门学科产生了飞跃。
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自动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与计算机结合,使得数学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和应用范围等方面得到空前拓展。
当我们学习过数学史后,自然会有这样的感觉:数学的发展并不合逻辑,或者说,数学发展的实际情况与我们今日所学的数学教科书很不一致。
我们今日中学所学的数学内容基本上属于17世纪微积分学以前的初等数学知识,而大学数学系学习的大部分内容则是17、18世纪的高等数学。
这些数学教材业已经过千锤百炼,是在科学性与教育要求相结合的原则指导下经过反复编写的,是将历史上的数学材料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和学习要求加以取舍编纂的知识体系,这样就必然舍弃了许多数学概念和方法形成的实际背景、知识背景、演化历程以及导致其演化的各种因素,因此仅凭数学教材的学习,难以获得数学的原貌和全景,同时忽视了那些被历史淘汰掉的但对现实科学或许有用的数学材料与方法,而弥补这方面不足的最好途径就是通过数学史的学习。
在一般人看来,数学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因而很多人视其为畏途,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由于我们的数学教科书教授的往往是一些僵化的、一成不变的数学内容,如果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史内容而让数学活起来,这样便可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方法和原理的理解与认识的深化。
科学史是一门文理交叉学科,从今天的教育现状来看,文科与理科的鸿沟导致我们的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当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高度渗透的现代化社会,正是由于科学史的学科交叉性才可显示其在沟通文理科方面的作用。
通过数学史学习,可以使数学系的学生在接受数学专业训练的同时,获得人文科学方面的修养,文科或其它专业的学生通过数学史的学习可以了解数学概貌,获得数理方面的修养。
而历史上数学家的业绩与品德也会在青少年的人格培养上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数学有着悠久的历史,14世纪以前一直是世界上数学最为发达的国家,出现过许多杰出数学家,取得了很多辉煌成就,其渊源流长的以计算为中心、具有程序性和机械性的算法化数学模式与古希腊的以几何定理的演绎推理为特征的公理化数学模式相辉映,交替影响世界数学的发展。
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16世纪以后中国变为数学入超国,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发展历程才渐渐汇入现代数学的潮流。
由于教育上的失误,致使接受现代数学文明熏陶的我们,往往数典忘祖,对祖国的传统科学一无所知。
数学史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数学的辉煌成就,了解中国近代数学落后的原因,中国现代数学研究的现状以及与发达国家数学的差距,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民族科学。
学习数学史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思维方式 ,现行的数学教材一般都是
经过了反复推敲的,语言十分精练简洁.为了保持了知识的系统性,把教学内容
按定义,定理,证明,推论,例题的顺序编排,缺乏自然的思维方式,对数学知识的内涵,以及相应知识的创造过程介绍也偏少.虽利于学生接受知识,但很容易使
学生产生数学知识就是先有定义,接着总结出性质,定理,然后用来解决问题的
错误观点.所以,在教学与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着这样一个矛盾:一方面,教育者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快更好的掌握数学知识,将知识系统化;另一方面,系统化的知
识无法让学生了解到知识大都是经过问题,猜想,论证,检验,完善,一步一步成
熟起来的.影响了学生正确数学思维方式的形成.
数学史的学习有利于缓解这个矛盾.通过讲解一些有关的数学历史,让学生在学习系统的数学知识的同时,对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从
而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思维方式.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说微积分的产生:传统
的欧式几何的演绎体系是产生不了微积分的,它是牛顿,莱布尼兹在古希腊的"
穷竭法","求抛物线弓形面积"等思想的启发下为了满足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需要创造得到的,产生的初期对"无穷小"的定义比较含糊,也不像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样严密,在数学家们的不断补充,完善下,经过几十年才逐步成熟起来的.
数学史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形成一种探索与研究的习惯,去发现和认识在一个
问题从产生到解决的过程中,真正创造了些什么,哪些思想,方法代表着该内容
相对于以往内容的实质性进步.对这种创造过程的了解,可以使学生体会到一种活的,真正的数学思维过程,有利于学生对一些数学问题形成更深刻的认识,了
解数学知识的现实来源和应用,而不是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从而可以在这种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研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思维方式.
学习数学史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习数学的动机
动机是激励人,推动人去行动的一种力量,从心理学的观点讲,动机可分为两个
部分;人的好奇心,求知欲,兴趣,爱好构成了有利于创造的内部动机;社会责任
感构成了有利于创造的外部动机.兴趣是最好的动机.在日本中学生夺取国际
IEA调查总分第一名的同时,却发现日本学生不喜欢数学的比例也是第一,这说
明他们的好成绩是在社会,家长,学校的压力下获得的.中国的情况如何呢尚无全面的报道,但河南省新乡市四所中学的高中生学习数学情况的调查发现:"我
不喜欢数学,但为了高考,我必须学好数学"的学生占被调查者的比例高达
62.21%,而对数学"很感兴趣"的只有23.12%.可见目前中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明确,对数学的兴趣也很不够,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学习数学的效果.但这并不是因为数学本身无趣,而是它被我们的教学所忽视了.在数学教育中适当结合数学史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克服动机因素的消极倾向.
数学史中有很多能够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容,主要有这几个方面:一是与数学有关的小游戏,例如巧拿火柴棒,幻方,商人过河问题等,它们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作为课堂活动或是课后研究都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二是一些历史上的数学名题,例如七桥问题,哥德巴赫猜想等,它们往往有生动的文化背景,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还有一些著名数学家的生平,轶事,比如说一些年轻的数学家成材的
故事,《标准》中提到的"从阿贝尔到伽罗瓦",阿贝尔22岁证明一般五次以上代
数方程不存在求根公式,伽罗瓦创建群论的时候只有18岁.还有法国数学家帕斯卡,16岁成为射影几何的奠基人之一,19岁发明原始计算器;德国数学家高斯19岁解决正多边形作图的判定问题,20岁证明代数基本定理,24岁出版影响整个19世纪数论发展,至今仍相当重要的《算术研究》;还有的是许多出生贫穷卑微的数学家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最终在的数学研究上有骄人成绩的例子,如19世纪的大几何学家施泰纳出身农家自幼务农,直到14岁还没有学过写字,18岁才正式开始读书,后来靠做私人教师谋生,经过艰苦努力,终于在30岁时在数学上做出重要工作,一举成名.如果在教学中加入这些学生感兴趣又有知识性的内容,消除学生对数学的恐惧感,增加数学的吸引力,数学学习也许就不再是被迫无奈的了.
最后,学习数学史可以提高学生的美学修养.数学是美的,无数数学家都为这种数学的美所折服.能欣赏美的事物是人的一个基本素质,数学史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领悟数学美.很多著名的数学定理,原理都闪现着美学的光辉.例如毕达哥拉斯定理(勾股定理)是初等数学中大家都十分熟悉的一个非常简洁而深刻的定理,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两千多年来,它激起了无数人对数学的兴趣,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印度国王Bhaskara,美国第20任总统Carfield等都给出过它的明.1940年,美国数学家卢米斯在所著《毕达哥拉斯命题艺术》的第二版中收集了它的370种证明,充分展现了这个定理的无穷魅力.黄金分割同样十分优美和充满魅力,早在公元前6世纪它就为毕达哥拉斯学派所研究,近代以来人们又惊讶地发现,它与著名的斐波那契数列有着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同时,在感叹和欣赏几何图形的对称美,尺规作图的简单美,体积三角公式的统一美,非欧几何的奇异美等时,可以形成对数学良好的情感体验,数学素养和审美素质也得到了提高,这是德育教育一个新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