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高考复习古诗鉴赏语言风格题型专项练习(共27题,附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语言风格题型练习
班级考号姓名总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完成下面小题。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1.在词史上,苏轼是豪放派的代表作家,但在这首词中,作者把两种风格融合在一起。

请你结合此词上阕的内容作简要的赏析。

2.作者平时所说“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

请你结合此词下阕的内容分析作者采用何种表达技巧体现这一艺术特色的。

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词,完成下题。

木兰花
欧阳修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

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①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故攲②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③。

【注】①鱼沉:古人有鱼雁传书之说。

鱼沉,谓无人传言。

②攲:古通“倚”,斜,倾。

③烬:火烧剩余之物,此指灯花。

3.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开头两句直抒胸臆,“触目凄凉多少闷”写出了无处不在的凄凉与烦闷。

B.“渐行渐远渐无书”,三个“渐”字将思妇的想象意念从近处逐渐推向远处,仿佛去迫寻爱人的足迹。

C.五、六句从听觉角度描写了风竹之声,借以诉离怨别恨,尤其“敲”字极富神韵,动人心魄。

D.本词笔调细腻委婉,语言典雅,感情奔放;境界哀怨缠绵,清疏蕴籍,雅俗兼备。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感遇
陈子昂
苍苍丁零①塞,今古缅荒途。

亭堠②何摧兀③,暴骨无全躯。

黄沙漠南④起,白日隐西隅。

汉甲三十万,曾以事匈奴。

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
【注】①丁零:古代的少数民族,汉代臣属匈奴,游牧于我国北部和西北部边地,唐时称回纥。

②亭堠:边境守望的城堡。

③摧兀:险峻貌。

④漠南:蒙古大沙漠以南,即今内蒙古一带。

送浑将军出塞(节选)
高适
传有沙场千万骑,昨日边庭羽书至。

城头画角三四声,匣里宝刀昼夜鸣。

意气能甘万里去,辛勤判作一年行。

黄云白草无前后,朝建旌旗夕刁斗。

远别无轻绕朝策①,平戎早寄仲宣诗②。

【注】①据《左传·文公十三年》,晋大夫士会奔秦,晋恐士会为秦所用,就派人招他回国。

士会离秦时,绕朝赠之以策。

②“仲宣诗”即王粲所作之《从军诗》,本颂扬曹操西征张鲁的胜利,此喻报捷之诗。

5.本诗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语言风格有什么异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示秬秸①
张耒
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

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

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注】①秬秸:张耒二子张秬、张秸。

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

6.这首诗的写景叙事平实而富有韵味,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木兰花慢·中秋饮酒
辛弃疾
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

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

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

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7.辛弃疾是继苏轼之后的“豪放派”代表词人,请从“豪放”的角度赏析这首词。

【双调】折桂令卢沟晓月
(元)鲜于必仁
出都门鞭影摇红,山色空濛,林景玲珑。

桥俯危波,车通远塞,栏倚长空。

起宿霭千寻卧龙,掣流云万丈垂虹。

路杳疏钟,似蚁行人,如步蟾宫。

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写在拂晓的霞光中摇动马鞭,驱马驶出京都城门,山色迷茫,景色秀丽,心情愉悦轻松。

B.上片后三句勾勒卢沟桥的特点,言其险、喻其阔、显其高,句式整齐,层次分明,极为准确生动。

C.作品绘难写之景于笔端,多次点出“月”,传神地勾画出“卢沟晓月”的特点,意象已足,意境撩人。

D.作者紧紧抓住“晓”、“桥”来写,并使用了合璧对、鼎足对等巧体,摹景状物颇尽描写形容之妙。

9.后人评价此曲,称其“飘逸”,请结合诗句,从内容和手法角度加以赏析。

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各题。

满江红
【南宋】刘克庄
金甲雕戈,记当日、辕门初立。

磨盾鼻①,一挥千纸,龙蛇犹湿。

铁马晓嘶营壁冷,楼船夜渡风涛急。

有谁怜、猿臂故将军②,无功级?
平戎策,从军什;零落尽,慵收拾。

把《茶经》《香传》,时时温习。

生怕客谈榆塞事,且教儿诵《花间集》。

叹臣之壮也不如人,今何及!
注释:①磨盾鼻:在盾牌的把手上磨墨,指在军中作檄文。

②猿臂故将军:指李广。

李广长年征战匈奴,却终身未能封候。

10.下列对这首词上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甲雕戈”句写出了词人当年在军中披坚执锐、雄姿英发的形象。

B.“一挥千纸,龙蛇犹湿”突出了拟写檄文之快,可见词人才思敏捷。

C.“铁马”两句化用陆游《书愤》中的诗句,表达对环境艰苦的无奈。

D.“有谁怜”句以李广自况,写自己虽一心想抗金却不被任用的悲愤。

11.下阕写到“且教儿诵《花间集》”。

以下各组句子,最不可能选自《花间集》的一项是( )
A.花映柳条,闲向绿萍池上。

B.插花走马落残红,月明中。

C.昨夜西溪游赏,芳树奇花千样,锁春光。

D.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12.有评论家说本词“故作旷达语”,请结合具体词句谈谈你对该评论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①
苏轼
江汉西来,高楼下、蒲萄②深碧。

犹自带,岷峨雪浪,锦江春色。

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

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

《江表传》,君休读;狂处士③,真堪惜。

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

不独笑书生争底事④,曹公黄祖俱飘忽。

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

【注】①此词作于元丰四年,作者在黄州。

朱寿昌,时为鄂州(今湖北武汉)太守,有爱民美誉。

使君,太守旧称。

②蒲萄:即“葡萄”,喻水色。

③狂处士:指三国名士祢衡,他才高而傲,触犯曹操,后为江夏太守黄祖所杀,葬于汉阳鹦鹉洲。

④底事:何事。

13.对这首词的风格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清新自然
B.豪迈雄放
C.含蓄深沉
D.古朴雅致
14.下面对作品解读错误的一项是()
A.开篇紧扣鄂州的地理特点,描绘黄鹤楼下的江汉和岷江、锦江、峨眉山的景色。

B.“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承上启下,由风景人物引发下片的议论抒情。

C.“狂处士”四句,追怀古人,对恃才傲物、招致杀身之祸的祢衡,有悼惜之情。

D.结句借李白的故事,激励友人写出赶上崔颗《黄鹤楼》那样的大作,名垂后世。

15.结合全篇分析苏轼在词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虢州王录事之任
独孤及
谓子文章达,当年羽翼高。

一经俄白首,三命尚青袍。

未遇须藏器,安卑莫告劳。

盘根倘相值,试用发硎刀。

16.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羽翼”是比喻,“羽翼高”是说王录事志向高远,与下文他久居低位形成对比。

B.颔联中的“青袍”是唐朝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与《琵琶行》中“青衫湿”的“青衫”含意相近。

C.本诗主要运用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手法来抒情达意,全诗语言直白浅显,而其抒发的情感却强烈动人。

D.从题目来看,这是一首送别诗,然而本诗自始至终没有一句直写离情别绪,而送别之情却蕴含其中。

17.这首诗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

阅读诗歌,回答下列问题。

秋风辞
刘彻
上行幸河东,祠后土,顾视帝京欣然,中流与群臣饮燕,欢甚,乃自作《秋风辞》曰: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18.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两句点出季节特点,状物描景,色彩鲜明,富有动感,自然平易,清旷幽远。

B.五、六、七、八句借助动词正面铺写宴游场景,刻画了“中流饮燕”的欢快场面。

C.最后一句以哀怨心绪抒发时光难再之情,表达了一代帝王也有着生命易逝的悲慨。

D.全诗因景而生情,以情来系景,语言清丽明快,构思巧妙严谨,情感丰富而深沉。

19.有人认为此诗有“《离骚》遗响”,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①宿置酒
李白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②,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注解】①斛斯山人:复姓斛斯的隐士。

②松风:古琴曲,即《风入松曲》。

2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中“暮”“归”两字,表明天色已晚,诗人踏上归途。

三、四句是说,诗人回顾来路看到山林苍茫,一片青翠之景。

B.“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中,“荆扉”指简易的柴门。

这两句运用了白描手法,显示出诗人与主人之间诚挚的友谊。

C.“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两句,对意象的选择,对意境的处理,都注意到了对仗工整,充分体现了本诗律诗的特点。

D.这首诗写的是探访友人的所见所感及琐事人情,读来自然亲切,晓畅清新,也表现出诗人惯有的朗俊豪爽的风格。

21.从全诗来看,令诗人“陶然”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梅花落①
鲍照〔南北朝〕
中庭多杂树,偏为梅咨嗟。

问君何独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

摇荡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

注:①《梅花落》汉乐府二十八横吹曲之一。

鲍照沿用乐府旧题,创作了这首前所未见的杂言诗。

鲍照,字明远,南朝宋文学家,家世贫贱,在宦途上饱受压抑。

此诗创作于其仕宦期间。

2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两句,直抒己见,表达了对梅的赞美。

“杂树”和“梅”含有象征意义。

C.四五句中,诗人很爽快的回答了赞美梅的理由,是因为它能在寒霜中开花,在寒露中结果实。

D.尾句霜质一词,本指梅花的抗寒能力,借喻抵抗艰难恶劣环境的本质。

23.明代文学家陆时雍曾评价鲍照“明远才力标举,凌厉当年”,请结合本诗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南溪早春
杨万里
还家五度见春容,长被春容恼病翁。

高柳下来垂处绿,小桃上去末梢红。

卷帘亭馆酣酣日,放杖溪山款款风。

更入新年足新雨,去年未当好时丰。

2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扣合题目,概述还家五年来的景况。

春容的鲜妍与病翁的衰老适成对照,所以说“春容恼病翁”。

“恼”是本诗的诗眼。

B.颔联写柳绿桃红的早春景色,紧扣题目“早春”。

颈联写衰翁在早春时节静居亭馆与漫步溪山的感受,将早春的暖日和风与衰翁居室及出游的活动结合起来写,传出了融洽的春意。

C.尾联表达作者的欣喜,作者用“更入新年”,再次回应早春的主题,也表达出诗人关切民生的感情。

D.人到晚年,体衰多病,精神上也会消沉、颓唐。

特别是见到春花秋月、花开花落,更容易感伤。

本诗作者虽也慨叹自己是“病翁”,但对春到人间,却充满喜悦之情。

25.杨万里的诗描写细腻,语言新颖活泼,请选出最能表现这一特点的一联诗句试作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落叶送陈羽
韩愈
落叶不更息,断蓬无复归。

飘飘终自异,邂逅暂相依。

悄悄深夜语,悠悠寒月辉。

谁云少年别,流泪各沾衣。

2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暂”字表明了两人偶然相遇但马上又要分别的境况。

B.“悄悄深夜语”写出了两人友情的深厚,交谈的热烈。

C.“悠悠寒月辉”寓情于景,以月之寒冷村托出情之深切。

D.尾联描写了两人泪眼相对、依依惜别的场景,给人以画面感。

27.诗中“落叶”和“断蓬”的意象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1.此词的上阕用旷达之语写暮春景色和伤春情绪。

①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既写了衰亡,也写了新生,反映了自然界的新陈代谢,给人几分悲凉之感;②二三两句把视线移向广阔的空间,心情自然舒畅;③四五句先一跌,后一扬,絮飞花落令人伤感,但结句又是何等的旷达。

(意思相近即可)
2.词的下阕运用“顶真格”使词意一气呵成。

一二句的“墙外”与三四句的“笑”首尾相连。

解析
1.“花褪残红青杏小”,这是说,暮春时节,杏花凋零枯萎,枝头只挂着又小又青的杏子,花儿凋零而青杏又小,令人伤感。

看暮春景色,而抒伤春之情,是古诗词中常有之意,但东坡却从中超脱了。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作者把视线离开枝头,移向广阔的空间,心情也随之轩敞,燕子飞舞,绿水环抱着村上人家,春意盎然,一扫起句的悲凉。

末句“天涯何处无芳草”,虽言萋萋芳草,却以“天涯”起笔,写到处可见茂盛的芳草,意境开阔。

总之,词的上片虽写“絮飞花落”的暮春之景,却处处可见旷达之语。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苏轼《答谢民师书》:“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的意思是指文章、歌唱、诗文、书法等自然流畅,不受拘束,就像飘浮着的云和流动着的水一样。

此指苏轼的词。

“下阕的内容分析作者采用何种表达技巧体现这一艺术特色的”问的是采用何种表达技巧体现他的词自然流畅,不受拘束。

考生要能找到表达技巧。

诗词一般忌词语重复,但“墙里秋千……佳人笑”三句,总共十六字,“墙里”、“墙外”分别重复,竟占去一半,然而读来错落有致,耐人寻味。

从“墙里秋千墙外道”直至结尾,修辞上用的是“顶真格”,即过片第二句的句首“墙外”,紧接第一句句末的“墙外道”,第四句句首的“笑”,紧接前一句句末的“笑”,滚滚向前,不可遏止。

3.D
解析
D.“语言典雅,感情奔放”错,由“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梦又不成灯又烬”等句可知,语言浅白,感情质朴。

故选D。

4.①本诗语言质朴劲健、沉郁悲壮。

②诗人用“苍苍”“荒途”等词语,表现出边塞的荒凉;用“暴骨无全躯”“汉甲三十万”“沙场死”等描写战场情境,语言质朴有力。

③用“黄沙漠南起”“白日隐西隅”描写阴沉凄凉的景象,充满低沉抑郁之悲。

“但见”“谁怜”相呼应,发人深省,语言沉郁,蕴含悲壮之气。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

陈子昂参与边境平叛,而有此诗。

他目睹了西北边塞政治与军事的危急形势,激发了忧时报国之心。

诗句多采用赋的手法,如“暴骨无全躯”“谁怜塞上孤”直接抒发了内心的慷慨沉郁之情,语言质朴强劲有力,并且沉郁悲壮。

一、二句写到边塞的情景,其中“苍苍”“荒途”则写出了边塞的荒凉;“暴骨无全躯”“汉甲三十万”都是描写战争的情景,没有过多修饰性语言,却质朴有力。

五、六两句描绘了一幅阴沉凄凉的景象——狂风卷起黄沙,漫天飞扬,夕阳西坠,惨淡无光,渲染了古战场的悲凉气氛,充满低沉抑郁之悲。

“但见”“谁怜”相呼应,用质朴有力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古今在塞外为国捐躯的士兵的无限感伤,蕴含悲壮之气。

5.同:豪迈奔放(或雄壮豪放,或粗犷雄浑)。

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善于运用夸张、比喻的手法,色彩瑰丽,呈现出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送浑将军出塞》语言浑朴自然,现实主义色彩浓厚。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

首先分析两首诗歌语言的相同点。

这两首诗歌都是边塞诗,写景阔大,情感豪迈,比如本诗,以高远雄浑的起调,整散相间的句式,不停转换的韵律,多角度、多侧面塑造了浑将军这样一个忠勇爱国的名将形象,使其诗歌具有雄壮豪放的鲜明艺术风格;比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描写西域八月飞雪的壮丽景色,抒写塞外送别、雪中送客之情,表现离愁和乡思,却充满奇思异想,并不令人感到伤感。

所以相同点是豪迈雄壮。

比喻、夸张等技巧,所表现出来的浪漫理想和壮逸情怀使人觉得塞外风雪变成了可玩味欣赏的对象。

全诗内涵丰富宽广,色彩瑰丽浪漫,气势浑然磅礴,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呈现出的是浪漫主义色彩。

6.①“平实”指没有华丽辞藻,明白如话,通俗浅显。

“捧盘出户”“市楼东西”等词,均无任何修饰语。

②“有韵味”指写景、叙事,意蕴丰富。

开篇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描绘出清冷空寂的景色,透露出作者对卖饼儿生活际遇的同情和关怀;另外,“人未行”的空寂街景描写、“忧饼冷”的心态表露,均语浅而意深。

解析
首先要审清题干,题干中的“写景叙事”明确了答题的范围,“平实而富有韵味”,指诗歌的语言风格,限定了答题的角度。

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一句写景,“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一句叙事。

其中“捧盘出户”“市楼东西”均没有修饰之语,明白如话,体现了平实的语言风格。

开篇两句,从视觉、听觉两方面描画清冷空寂的景色,透露出作者对卖饼儿生活际遇的同情和关怀,这又体现了诗歌语言中的韵味。

注意:鉴赏诗歌的“韵味”一般要体会其中蕴含的作者的丰富情感。

7.①想象神奇,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②借用《天问》体式,构思奇妙,探究月亮由圆到缺的原因。

③巧妙选择宏大意象并从时空上加以组合,境界宏阔。

④综合运用神话典故、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气势磅礴。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可以从用词、意象的选取、意境的营造、手法、情感等多方面进行分析。

借助本词中的小序和一连串的问号,可知作者借用了《天问》的体式,层层设问,步步探求,探究月亮从哪来、到哪去、为何“渐渐如钩”,构思巧妙新颖,读来一气贯注,势如破竹。

内容上,“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意思是说“月亮没有根,是谁把它系在天空?嫦娥不出嫁,是谁把她留在月宫?”“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意思是“担心那巨大的万里长鲸在海底横冲直撞,撞坏了那玉殿琼楼”,想象奇特、浪漫。

意象和意境上,“长风”“海底”“万里长鲸”“玉殿琼楼”等宏大意象,营造出壮阔宏伟的意境。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意思是“可爱的月亮,要去向何方?是不是天外还有一个人间,那边看到的月亮才刚刚从东边升起?”诗人想象月亮西落时,另外一个空间正看到月亮东升,不同空间、不同时间,看到的月亮却相同,巧妙地将时间与空间进行组合。

手法上,“姮娥”“玉兔”“虾蟆”等是引用神话典故,“万里长鲸”是夸张,“渐渐如钩”是比喻,多种修辞手法综合运用,想象瑰丽,笔触清新空灵,表现了词人探究天宇奥妙的乐趣。

8.C
9.内容方面:(1)意象“飘逸”:空濛的山色、玲珑美好的林中景色,仿佛世外仙境。

(2)意境“飘逸”:都门外景色空濛、幽静、秀丽;卢沟桥横跨两岸,水波汹涌,晓月迷蒙,雄浑壮阔。

(3)情感“飘逸”:通过对卢沟晓月的描写,突出了景色的美妙迷蒙、雄浑壮阔,表达了热爱、赞美之情。

(4)人物形象“飘逸”:诗人从都城出来,马鞭在拂晓的霞光中摇动,刻画了策马扬鞭悠然行于秀丽美好的景色之中的轻松愉悦的人物形象;欣赏卢沟桥,诗人俯视、远观、仰视,立足点不断变化,思绪飘飞灵动,塑造的是欣喜雀跃的人物形象。

手法方面:艺术手法“飘逸”,是指运用多种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1)排比,前三句运用排比句:“俯危波”言其险,“通远塞”喻其阔,“倚长空”显其高,寥寥数语,勾勒出卢沟桥的高大、雄伟、壮观,层次分明,且极为准确、生动,语势贯通,表意丰富。

(2)“起宿霭千寻卧龙,掣流云万丈垂虹”,这两句运用比喻、对偶和夸张的写法写卢沟桥像是从雾霭中腾起的千寻卧龙,又像连着天上流云的万丈垂虹,形象地描绘了卢沟桥恢弘的气势和寥廓的境界,极为形象、传神。

(3)最后两句照应开头的“晓行”,运用比喻,展开丰富的想象,静中添动,把卢沟桥与晓月,天上与人间融为一体,创造出一个恬淡愉悦、深邃高远的境界。

疏钟和行人把画面点染的鲜活生动,从桥下向上看,桥上的行人小得像蚂蚁一样,好像可以登上月宫。

最后一句切合题中之晓月(点题),将读者带进了一个神话世界。

解析
8.
题干要求结合诗句,从内容和手法角度分析诗歌的“飘逸”,学生可以从意象、手法、情感等角度进行分析。

“山色空濛,林景玲珑。

山色空濛,林景玲珑。

桥俯危波,车通远塞,栏倚长空”,前两句通过“空濛的山色”“优美的山景”两个意象描写卢沟晓月的美景,将林中美景描写的如同仙境,给人飘逸之感。

“空濛的山色”“优美的山景”“横跨的长桥”“高高的栏杆”营造了都门外幽静、秀丽的意境,给人以“飘逸”之感。

这首曲的上片描写卢沟晓月的美景,勾勒出卢沟桥的高大、雄伟、壮观,描绘了卢沟桥恢弘的气势和寥廓的境界,表达了作者对卢沟晓月景象的赞美之情。

而诗人马鞭摇影,悠然而行,轻松愉悦,又表现了诗人的飘逸。

此外,诗歌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桥俯危波,车通远塞,栏倚长空”运用排比手法,勾勒出卢沟桥的高大、雄伟、壮观,描绘了卢沟桥恢弘的气势和寥廓的境界;“起宿霭千寻卧龙,掣流云万丈垂虹”,这两句运用比喻、对偶和夸张的写法,将卢沟桥比作从雾霭中腾起的千寻卧龙,连着天上流云的万丈垂虹,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卢沟桥恢弘的气势,极为形象、传神。

“路杳疏钟,似蚁行人,如步蟾宫”运用比喻修辞,将“行人”比作“蚂蚁”,将“眼前之景”比作“蟾宫”,把卢沟桥与晓月,天上与人间融为一体,切合题中之晓月(点题),将读者带进了一个神话世界。

10.C
11.D
12.(1)词人搁置平戎策等与军旅有关的作品,转而关注《茶经》《花间集》等闲适之作,貌似旷达,实际上词人还在挂念当初的从军生涯,并借借李广、烛之武等典故,表达自己不被任用的悲愤。

(2)词人报国无门,只好故意借闲适的生活来掩盖军旅记忆,甚至怕听人谈起边塞的事情而勾起回忆。

这种闲适是假装的,所以是“故作旷达语”。

10.
C.“表达对环境艰苦的无奈”错。

“铁马”两句化用陆游《书愤》中的诗句,生动地描绘出金兵南犯和宋军抗御的惊心动魄场景,抒发了词人征战沙场的豪情。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风格流派的能力。

《花间集》是赵崇祚编辑的一部词集。

集中收录晚唐至五代18位词人的作品,这批后蜀词人刻意模仿温庭筠艳丽香软的词风,以描绘闺中妇女日常生活情态为特点,互相唱和,形成了花间词派。

A.“花映柳条,闲向绿萍池上”出自唐代温庭筠的《酒泉子·花映柳条》,温庭筠是花间词派词人。

女主人公池上凭栏闲望,百无聊赖,描写的是闺中女子的生活情态,符合花间派的特点。

B.“插花走马落残红,月明中”出自《酒泉子·其二》唐末宋初张泌,张泌是花间词派词人,词风香软缠绵,符合花间派的特点。

C.“昨夜西溪游赏,芳树奇花千样,锁春光”出自唐代诗词名家毛文锡的《西溪子》,描写的是闺中女子的生活情态,符合花间派的特点。

D.“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出自唐代杜甫的《登楼》这首诗。

意思是在这样一个万方多难的时候,流离他乡的诗人愁思满腹,登上此楼,虽然繁花触目,诗人却为国家的灾难重重而忧愁,伤感,更加黯然心伤。

与花间词派的“艳丽香软的词风”不符。

故选D。

12.
(1)“平戎策,从军什;零落尽,慵收拾”,意思是那些抗敌恢复方略,记录军中生活的诗篇,只好任它散失殆尽,而懒得收拾了。

对一个爱国诗人而又是战士的人来说,平戎策,从军什,是战斗生活的记灵,是珍贵的文献。

一般都要编入专集传及后代的,有如勒石记功。

可现在却都已零落殆尽而懒于收拾。

词人搁置平戎策等与军旅有关的作品,转而关注《茶经》《花间集》等闲适之作,貌似旷达,实际上词人还在挂念当初的从军生涯。

(2)“铁马晓嘶营壁冷,楼船夜渡风涛急”“有谁怜、猿臂故将军,无功级”,“有谁怜”三句借用“李广难封”的典故说明自己虽曾踌躇满志,而终于无功而归,怨愤之情,溢于言表。

这里作者以李广自况,自有不平之意。

此二句借陆游、李广的典故,表达了自己不被任用的悲愤。

(3)“把《茶经》《香传》,时时温习。

生怕客谈榆塞事,且教儿诵《花间集》”,意思是自己现在只能靠焚香、煮茗来打发时光了。

现在就怕人谈边塞的事,暂且教儿女们诵读《花间集》吧。

词人报国无门,只好故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