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灰吟》教学设计(附反思和评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灰吟》教学设计(附反思和评课)
一、梳言:读通诗句
1.导入解题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题目叫《石灰吟》。

(板书)
(2)吟,吟诵之意,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形式。

还记得吗?
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3)这首《石灰吟》,其作者是明代著名的民族英雄——于谦。

(板书)相传有一天,于谦信步来到一个石灰窑前,此时师父们正在烧制石灰,只见一堆堆青灰色的山石经过烈火焚烧后成了白色的石灰,于谦感慨万千,稍加思索后便吟诵出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齐读诗题。

2.读通诗句(出示课件)
(1)请同学们翻开书P100,自由读这首诗,做到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师生相机正音。

学习生字:焚。

读音:前鼻音。

是一个会意字。

火烧丛木。

古人田猎,为了把野兽从树林里赶出来,就采用焚林的办法。

注意“粉骨碎身”和平时读的“粉身碎骨”不一样。

(3)还要读出七言诗的韵味,师生进行平仄韵律的接读。

(4)学生自由再读后齐读。

过渡:这石灰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让于谦感动不已从而来吟诵赞美呢?
二、造境:走进石灰的世界
1.请看一段石灰的介绍
(1)指名读
(2)听明白了吗?你能用简单的语言来概括说一说吗?石灰岩被千锤万击运出深山,然后在烈火中焚烧,成为白色的生石灰,再放入水中爆裂解体,变成粉末状的熟石灰。

(3)说说你的感受。

(千难万险,不易)
2.理解诗意
(1)师:石灰在烧制的过程中要经历一系列的考验,那么在这首诗中,哪些词语向我们介绍了锻造石灰所要经受的考验?学生交流: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

(带着你的感受,读好这三个词语;想想刚才的文字,读好这三个词语)
(2)师:石灰面对这样的考验是什么态度?学生交流:若等闲全不怕
师:谁来说说这两个词的意思?(若:好像。

等闲:平常事。

相机点拨:
与《长征》中“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直等闲”。

等闲之辈:平平常常的普通人)
师:为什么石灰面对如此一系列的考验会若等闲、全不怕呢?
生交流:因为要留清白在人间。

师:这首诗的意思浅显易懂,谁能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呢?
学生:自由练说后再指名说一说。

师过渡:这就是石灰的一生,平平凡凡却又轰轰烈烈。

难怪诗人如此敬佩地吟诵道——
学生:齐诵《石灰吟》
三、显象:再现物我的形象
1.白居易曾经说过:“歌咏言,诗言志。

”其实12岁的于谦写下这首诗不仅是对石灰的真实写照,而是想借石灰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和志向,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托物言志”。

老师再请大家读一读,你能来诗中的语句来说一说于谦心中的志向是什么呢?
学生交流:要留清白在人间。

2.《石灰吟》是于谦年少时的誓言,《石灰吟》更是于谦一生的写照。

联系着于谦一生的经历,相信你们一定会更好地理解这“清白”二字。

请大家拿出老师事先发给大家的资料。

这上面涵盖这于谦的一生。

认真
地读一读,你能分别感受到于谦留在人间留给世人的清白究竟是什么?(提醒:读人物生平,要学会按人物的成长轨迹去看)
(一)学生交流资料1:少年立志
教师点评:于谦的座右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

教师点拨:很多人都会有远大的志向,那么于谦的志向是什么?苦读又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光宗耀祖吗?
学生深入思考后交流:读书是为了报效祖国为了天下的黎民百姓为了天下苍生,他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忧国忧民……
师提升内涵:因此于谦在他的而另一首诗《咏煤炭》中如此写道:“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字字句句饱含着地是于谦的拳拳爱国心哪!
指名学生读:来!你就是12岁就立下远大志向的于谦,你在高声吟诵着:……
你就是12岁便满怀报国之志的于谦,正在抒发着心中的志向:……
(二)你从资料2中看到的清白又是什么?
学生交流:为官清廉
教师补充:王振专权的时候,贪污成风,地方官进京办事,总要先送白银贿赂上司,只有于谦从来不送礼品。

有人劝他说:“您不肯送金银财宝,难道不能带点土产去?”于谦甩动他的两只袖子,笑着说:“只有清风。

” “两袖清风”的成语就是这样来的。

于谦在《入京》这首诗中这么写道: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lǘ阎yán 话短长。

师:当于谦回顾自己十几年的为官生涯,再一次高声吟诵这首诗的时候,他心里面会想些什么?
学生交流:兑现了我少年时的诺言、无愧我的座右铭,我于谦一生清清白白,为国为民,总算无愧于自己年少时的誓言。

以天下为己任,为了社稷苍生不惜粉身碎骨的坚强意志和决心。

……
师:虽然我的这辈子会过得很辛苦,但我无愧自己的誓言,
指名学生读:相信他会更加坦然地吟诵这首诗:……
相信他会更为坚定地吟诵这首诗:……
(三)看第三部分,于谦此生最大的功绩——京师保卫战,我们又能从中看出于谦给我们留下的清白是什么?精忠报国学生交流:和那些贪生怕死的官员来讲,于谦精忠报国。

无所畏惧、力挽狂澜……
(《明史》中“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评价于谦。

)
师:从一盘散沙到众志成城,从兵临城下到退敌千里,这场战斗创造了力挽狂澜的奇迹,而这个奇迹的缔造者正是于谦。

师点拨:于谦是一个文官,当他脱下官服,穿上只有武将才披的铠甲,第一次走上战场,指名学生读:他一定会无数次用这首诗鞭策激励着自己……
此去也许就是一条不归路啊,但是……
(四)大家又从资料4中看出了什么?清白留世
学生交流:光明磊落、无愧国家无愧人民坦然自若
师:浩然正气,自由天地日月为证无愧于自己座右铭……于谦被杀后,官员们去他家抄家,发现:家无余资,萧然仅书籍而已
师:在这座他拼死保卫的城池区,于谦得到了他最后的结局:斩决。

可是临行前的于谦必定是从容的,
指名学生回答:因为……
师:临行前的于谦心中是否会有牵挂?他又会牵挂什么呢?
学生想想练说:还会有强国入侵吗?人民能否安居乐业吗?像王铮那么样的小人还会猖獗吗?
师:还会有想我于谦这样的人来保家卫国吗?千言万语
道不尽于谦的心怀。

刑台上的于谦最后一次轻轻地、坚定地、从容地吟诵起这首诗……
师总结:于谦用他的一生完美诠释了石灰吟的全部内涵,他的一生如同这首诗一样坦坦荡荡,堪舆日月同辉……
学生齐读《石灰吟》
师:后人如此评价于谦(出示课件:有巍巍定难之功,有侃侃立朝之节,有孜孜及民之惠,有徼徼律贪之洁) 师总结:五百多年过去了,可于谦似乎从未曾离开过我们,他一直鲜活在人们的心中。

相信再过五百年于谦
和他的《石灰吟》依然会被世代传颂,让我们再一次吟诵《石灰吟》——明-于谦。

学生背诵《石灰吟》
师:在杭州的于谦祠中有着于谦的墓碑,在这块墓碑上我想没有比《石灰吟》更能诠释于谦的一生了,拿出纸笔,请你用心认真地写下这首《石灰吟》吧!
学生默写《石灰吟》
四、课外拓展
古往今来,托物言志类的文章有很多,读这类文章,我们不仅仅是通过阅读了解一个物,更是在品读一个人,在领会一种精神。

下节语文课我们将学习王冕的《墨梅》,这也
是一篇托物言志的佳作,相信你们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反思:
石灰是一个平常的事物,可在诗人于谦的笔下却赋予了他不平常的内涵。

抓住事物的本质,才能有效地实现由物到人的递进。

首先,短短的28个字的古诗中,我引导学生在石灰产
生的过程中提炼出“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三个词语进行教学。

古诗的语言本身就已经相当凝练,挖掘出的三个词语分别从锤击的数量之多、煎熬的程度之大、付出的代价之重有力的展现了石灰在生产过程中的艰辛历程。

据本想象的训练点落到实处。

这三个词语地
和盘托出,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十分得力的语言训练点。

“千锤万击”引导学生石灰出山之不易;“烈火焚烧”点拨学生感受石灰修成正果的惨痛经历;“粉骨碎身”引领孩子体验石灰的在所不惜。

课堂上,学生在教师充满语文韵味的语言渲染下,在多媒体画面的映衬中,思绪飞扬,妙语连珠,真正体会了形成过程的艰辛与坎坷,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石灰吟》是一首用以抒发诗人“不同流合污、
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之情”的诗。

教学的重点在于让孩子在领悟诗意的同时,学习并感受诗人用以寄托强烈情感的方式。

教学中,我始终围绕一个“吟”字做足文章。

一、从”吟“引出想象。

教学中,我提醒孩子们“吟”是一种古典诗歌的形式,但同时也表示着一定的具体意义,即为”说“。

那么,石灰究竟想说些什么呢?孩子们很快通
过自己浅显易懂的语言理解并说出了诗句的意思。

甚至有些孩子将其组成一篇丰富形象的故事。

二、从“吟”感受诗情。

作者以石灰自居,并非觉得好玩,而是想通过石灰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

那么如何让孩子去理解和感受这层意思呢?课堂上,我将于谦的生平划分
为四个阶段与学生阅读交流,以期通过这样的教学思考环节来鼓励孩子们向思维的更深处漫溯,走近诗人的内心,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

三、从“吟”开始拓展。

初步让学生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特点,拓展介绍其他托物言志的文章。

评课:
咏物诗如果仅仅停留在物的层面,那只能人为地将咏物诗矮化为寄情微物抒发性情的情趣小文,就会失却了咏物诗对于人生感化、生命独悟的厚重一面。

所以,倪老师的教学能够从物之一面,再进一步,由石灰之物的呈现中继续追寻作者于谦的影子,这点值得学习。

关于生平资料的拓展老师择取得很精心,用了足足一页的资料介绍于谦的生平,我认为不是画蛇添足的累赘,而是实现由人及物必要的知识补充。

人物真实生平是对文本内容的有力佐证。

资料拓展的过程,就是学生将石灰之物与于谦之人进行物人互证的过程,也是将物与人进行有效连接的过程,更是由物向人认知推进的过程。

遗憾的是,老师在资料呈现出之后,直接转入了对于人的开掘中去了,没有能够让学生琢磨于谦的生平与石灰究竟有着哪些类似之处,这一步骤的缺失直接导致的恶果是物人链接时是教师直接道出了存在的一一对应关系。

当然,对于于谦生平的资料老师页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经过精心择取的,其导向便在于是否能与石灰经历的形成类似。

这样有目的的取舍资料的意识的确令人敬佩,可这样精心选择的良苦用心在课堂上没有让学生历经一番思维的碰撞,而造成了教师的越俎代庖,实在将原先的一番心意消弭殆尽,不免遗憾!
当然,相信在这样的方法引领下,孩子们还是有收获的,相信他们的阅读一定能够透过文本的表层看出更具意义的内涵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