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10:上海港PK宁波港,谁是“超港”总冠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港PK宁波港,谁是“超港”总冠军?
案例摘要:2008年,上海港以5.8万吨的货运吞吐量位居世界第一,宁波港以5.2万吨居世界第四,沪甬合力挤占全国五分之一份额。
地理上,两大港口之间虽仅隔76公里,这样的格局,全球找不到第二个版本。
那么,这样的布局又是怎样形成的呢?两港的走向又将是如何?
背景资料:
传统大港——上海港
上海港的定位:2009年3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明确到2020年,将上海基本建成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
《意见》同时批复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两个中心,也不仅仅是一种巧合。
历史发展证明,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是相伴而生的,金融中心发展源于航运,航运中心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
世界著名的五大国际航运中心纽约、伦敦、东京、新加坡和香港同时也都是著名国际金融中心。
上海港的建设:上海港成为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分成三步走。
第一步,开拓以长江为腹地的“长江战略”。
2005年4月,控股武汉港;8月与南京合作共建长江沿岸第一大集装箱港南京龙潭港;12月联营重庆港,挺进重庆寸滩港。
2006年年末,上海港95%的外贸集装箱箱源和60%的内贸集装箱流量来自长江流域。
2007年下半年,大比例持股长江和京九铁路交汇的九江港。
第二步,立足东北亚航运中心。
2009年4月12日起,上海航运中心新政刚落地,上港集团开始乘势进行一个大规模的“路演”——拜访全球20大船公司的总部,希望其增加在上海洋山港的中转业务,支持上海共建东北亚的中转枢纽,从日本神户港,台湾高雄港和韩国釜山港抢夺市场份额。
第三步,则是掌握世界港运话语权。
但是,这个进程并非一帆风顺,其承载的重要平台洋山港在投建之时,就面临巨大挑战。
“上海当年建设航运中心,万事俱备,就缺一个深水港,12米水深的外高桥港区仅能停泊第四代的集装箱船,超4000箱的集装箱船只能减载进入港口,而国内外大量货物只能流至周边香港、高雄、釜山、神户等大港中转。
”上海海事大学城市现代物流规划研究所所长徐剑华教授说。
上海周边海岸线没有深水港条件。
此时,位于杭州湾口,离上海南汇芦潮港约32公里的浙界,大小洋山终于映入决策者眼帘:这里水深约15米,可供6000标箱以上超巴拿马型集装箱船停泊。
随着气势恢宏的东海跨海大桥在两年内建成,天堑变通途。
2005年12月9日,洋山港开港,并迎来来自希腊籍的“南非安特卫普”号进港。
此后发展态势一发不可收拾,按原计划,国家共将投资约1000亿,2012年洋山深水港将基本建成,拥有30个集装箱泊位,1500万标箱的吞吐能力。
上海港的发展:世界各大国际航运中心,一种主要模式是依据“黄金水道”助推,例如“欧洲门户”鹿特丹港位处莱茵河入海口;香港依托的是珠江流域集装箱的喂给,美国密西西比河也供给了圣路易斯、孟菲斯和新奥尔良等重要港口城市。
在洋山开建开港、上海组建港务集团之后,上海港务集团就全力推进了“长江战略”。
正是这场战略,让上海港拥有了坚实的长江腹地。
拥有广博的“腹地经济”,依靠长江的各大“喂给港”,上海在2005年就把腹地资源较小的釜山港、高雄港远远抛在身后。
2008年,上海港通过50元集装箱“电子标签”引发的“运输革命”,进一步巩固了上海港世界大港的竞争地位。
2008年,上海港货物吞吐量已达5.8亿吨,集装箱吞吐量2800万标准箱,已成为世界第一大货运港和第二大集装箱港。
但让上海没有预料到的是,正在他拉开了一张巨大的网之后,忽视了卧榻之侧的压力——宁波港。
奋起直追——宁波港
上海港与宁波港的竞争由来已久,枢纽港都是二者的觊觎目标。
自上海与宁波港口合作破灭后,上海没有听取国家交通运输部的意见——建设宁波港成为上海的国际航运中心,而是选择了自己建设洋山港,并交国家交通运输部重新定位宁波港为长三角支线港,宁波港之前的枢纽港定位一下子消失。
宁波拥有天然良港,港口自然条件大大好于上海港且优势明显,宁波港不甘心国家给其支线港口定位,有地方政府参与竞争的宁波港这几年发展迅速。
宁波港的建设:2006年浙江省政府宣布自2006年1月1日起正式启用“宁波—舟山港”名称。
这是大宁波港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一个崭新的东方大港由此整合诞生。
两港合并之前,舟山缺资金,港口资源基本没开发;而宁波有资金,有深厚的港口开发技术,但自身的深水岸线资源开发已经饱和,两港有优势互补的必要和条件。
宁波-舟山港2008年开通了我国首条30万吨全天候人工深水航道,进行港口资源的整合,大大推进宁波-舟山港的一体化,建设成了世界级大港,世界排名从2007年的第11位上升到第8位,集装箱吞吐量年均增幅高达 36.7%,创造了令国内外航运界十分瞩目的增长速度。
2008年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但宁波-舟山港集装箱运输同比仍然保持了16%的增幅,突破了1000万标准箱大关。
随着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工程的进展,“宁波—舟山港”实行铁海联运。
铁海联运是指具有全程提运单的集装箱货物,经铁路中转转关的物流模式,通过在原属地申报,当天到当天走的方式,不仅节省时间,而且铁路运价低廉,在中长距离运输方面优势较大。
虽然宁波港启动了铁海联运,但目前毕竟仅有萧甬铁路一条通道。
但现在这个格局再次因2008年的金融危机发生深刻变化。
此轮4万亿历史机遇,无疑让宁波港搭上了铁路快车,占尽了先机。
在国家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宁波已被定位为国家铁路网重要枢纽,并列入全国18个城市集装箱中心站建设范围。
原本2009年底通车的甬台温高速公路,提前至6月率先运输货运,而甬台温铁路南接温福铁路线,可伸入福建。
与此同时,甬金铁路也在规划之中,该线建成,浙中金华义乌商品将直抵宁波。
进入2009年,连通杭州至宁波的杭甬高铁、连通杭州至南京的沪杭高铁也已经开建。
此轮铁路大跃进之后,宁波市将新增铁路330公里,铁路里程将达到500公里。
形成“一环四射、干支相连、南客北货、客货分流”铁路网。
另外,推进无水港建设大大增加了货源的稳定性,目前整个浙江省货源走宁波港的已达到一半的数量,其中,温州、台州等地货物在宁波口岸通关达到了当地货物进出口90%的数量。
此外,针对航线的不足,宁波港口已开通集装箱航线210多条,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全都纳入了宁波港航线覆盖地,全球排名前20位的国际班轮公司均已加盟宁波航线。
集装箱远洋干线数已达101条,仅次于上海港和深圳港。
宁波港的发展:尽管在集装箱规模上宁波港尚不能与上海港同日而语,但经过数年发展后宁波港货物吞吐总规模已经与上海港旗鼓相当。
根据有关统计显示,2008年一季度,宁波港货物吞吐量达1.26亿吨,首次超过上海港,国际港航界权威杂志英国《集装箱国际》的评选中宁波港集团成功入围“世界五佳港口”,居中国第一大港。
在2009年3月31日由中国国际海运网、中国港航研究院、大连海事大学联合发布“2008港口综合竞争力排行榜”,由于新增“应对突发事件和抗风险能力”这一指标,宁波-舟山港实现大跨越,首次荣登排行榜榜首;上海港则以3.22分之差名列第二。
全面的竞争
腹地争夺,这是传统港口竞争的主流思想,两个世界大港对这个腹地的争夺各有路数,它们依靠的是两张巨大的网络货源之网,一张是以长江为主线,一张是以铁路为主线。
现在上海港和宁波港各据一张网。
但如何在这一竞争模式中创新,宁波港已经走在了前面。
传统上,上海港腹地箱源80%以上来自于长江流域,同时,浙江也是上海港货物主要来源。
宁波港货源则主要来自于浙东、浙中、浙南等地。
所以,位于杭嘉湖平原经济区的杭州、嘉兴、湖州,即成为了两大港口的交叉腹地。
这个腹地的争夺,宁波港一直处于劣势,以往他们走惯了上海港,一般不大愿意从宁波走。
位于杭州湾南岸,杭州与宁波当中、经济总量排名浙江第四的绍兴市极富说明力。
从地理方位上看,绍兴距上海280公里,距宁波150公里。
即便有着130公里的短途优势,宁波港此前对这个盛产纺织品的城市却无吸引力。
宁波港数据显示,2005年,绍兴市出口额81.4亿美元,其中,从上海口岸出口49.4亿美元,占出口总量的60.7%,从宁波口岸出口27.4亿美元,占出口总量的33.6%。
针对家门口的货物被揽走的情况,2006年宁波市经济委员会经过调研分析,发掘出问题核心之后,宁波港海关、商检、口岸办等部门及宁波港集团公司、货代公司代表前往绍兴召开现场办公会,并许诺将尽
力开辟新航线和航班,为绍兴企业争取更多的船期和舱位,并将集装箱卡车运输车队由80辆增加至1000辆。
与此同时“属地申报,口岸验放”的“无水港”通关模式使绍兴企业通关时间由原来的1—1.5天缩短到2小时以内。
宁波港数据显示,2008年,绍兴通过宁波港出口的货物比重反而提升至46.4%,首次超过了上海港(45.8%)。
2008年相关数据表明,宁波口岸外贸出口比例占全省48.4%,集装箱出口比例占全省51.4%,均高于全国第一大港上海港,宁波基本保住了自己的主要阵地。
除了传统意义上的腹地货物争夺,接下来是令人瞠目结舌的箱源争夺战。
金融危机的冲击,让全国沿海港口吞吐量急剧下滑,港口当务之急是采取各式各样方式,提高吞吐量,在数据上不至于陷入最为尴尬的角色。
在2008年11月上海推出空箱商务计划后,现在洋山港很多码头都是在进出空箱,目前包括宁波港在内的全国的港口也都在拓展这一业务。
所谓空箱计划,就是以绝对低廉,甚至免堆场费价格,把目前由于航运市场低迷后,各大船公司堆放在世界各地的空置集装箱吸引到你的港口,港口可以赚取箱子清洗保养费。
计划重要意义是等经济复苏,航运业重整旗鼓,空箱就能派上大用场。
箱源争夺战的同时,另一种名叫“换船业务”也在悄然上演。
换船业务是指由于航运市场萎靡之后,一些运力大的,例如8000箱的大型货轮基本派不上用场,一些4000箱左右的中型或小型的船只更适合当下形式。
港口与船公司约定,把大船集装箱在码头卸下一部分,装入中小型船,大船停入公海或码头泊位,运力封存。
这一进一出就是上万箱的吞吐量,又为港口赚取了大量的集装箱吞吐数据。
危机下的合作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日益加深、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外贸出口增速开始下降,我国集装箱吞吐量的增速已经明显下滑,集装箱吞吐量增长拐点显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将在2009年进一步显现。
2009年3月,上海港货物吞吐量同比下降13.3%,而宁波港只下降 3.8%,是全国规模以上港口中跌幅最小的一家。
另外,据联合国海运观察小组的研究,2009年上半年全国港口吞吐量将出现持续萎缩,下半年虽有可能出现回暖,但集装箱吞吐量和货物吞吐量的高增长难以维系。
2009年我国对外贸易将比 2008年下降9%-17%,减少2400亿-3401亿美元,我国集装箱吞吐量有可能减少2000万标箱。
由此,也宣告了港口吞吐量衰退期的到来。
宁波-舟山港和同处长三角的上海港历来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两港向来关系比较微妙。
但是,有竞争就有合作。
2008年起,两地高层有了更多的直接接触。
5月,上海港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赴甬,拜会宁波港集团高层,以及随后的互相往来,无不说明,竞争压力下,两地的合作也在商议中。
在金融危机下,“大敌当前,一致对外”的现实需求使两港的关系有所缓解。
据上海港集装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戌源介绍,由于今年严峻的金融风暴的冲击,两港的合资工作正在推进中,目前双方已确定各自50%的股权,董事会构成等细节仍在商讨之中。
另外,《宁波-舟山港总体规划》在2009年4月中旬正式获得交通运输部和浙江省政府联合批复后,其中透露宁波港和舟山港将进行统一开发,并与上海港错位发展。
而刚刚获得批复的上海航运中心和《宁波-舟山港总体规划》则明确,上海港将打造国际和国内集装箱中转的枢纽港,宁波-舟山港在集装箱领域则是打造干线港而不是中转枢纽港,而在能源、原材料等大宗物资方面则要打造中转港。
建设世界级大港是上海港和宁波-舟山港的共同追求;以上海为中心、以江苏和浙江港口为两翼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正在加紧推进,相信它们未来的竞争优势都会更上一层楼。
结果与思考:
随着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下发和《宁波-舟山港总体规划》的安排,上海港和宁波港的定位和分工也之定了下来。
但是,这样的政策安排是不是最好的呢?市场竞争是残酷的也是最公平的,就像古今中外著名海港的兴衰沉浮,如台湾的淡水港,19世纪末淡水港的贸易量占台湾的一半,但当基隆港建成后,受河口淤塞困扰的淡水港吞吐量迅速一落千丈,城市规模也随即萎缩,沦为台湾默默无闻的一个小镇。
又比如意大利热那亚
港替代现在靠旅游业支撑的威尼斯,鹿特丹超越阿姆斯特丹成为荷兰最大商业中心等等。
金融危机冲击下,世界航运界的发展趋势也在面临一场重新的思考,超深水港的开发与超大船的制造,是否是未来海运市场趋势?
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即便洋山港开通,其水深在15米左右,目前巴拿马第六代船舶已经诞生,对水深要求达20米以上。
洋山深水港的最深处还不到15米。
这是上海航运中心的新“忧伤”。
但在宁波,则是另一番景象:位于舟山虾峙门口外的人工深水航槽水深达22.1米,足够30万吨的巨轮通行。
上海的软肋却是宁波的优势。
宁波港目前还有一些港区候潮水深达25.7米,这是宁波港未来制胜的法宝。
宁波港的硬件优势还在于,由于洋山港是在几座小海岛上填海造出,其疏浚成本相对宁波港高出5倍左右。
另外,总投资170亿的上海洋山港共建7个7至10万吨级泊位,年设计能力为500万标准箱。
而7个同等级的泊位,宁波港约只需要70亿左右。
如此高的投入与维护成本,未来的营收空间亦值得深思。
诚然,上海港所有拥有金融中心与航运中心的联动优势,对于全国的港口,都是难以抗衡。
对于上海航运中心来说,承担国家的梦想,势必要跨越卧榻之侧的竞争,让“既生瑜何生亮”的剧情重新改写。
只是更多的主动绣球,应该发自上海航运中心;这也是宁波港得以借助上海长袖善舞的资本操作经验,重新扬帆的最佳时机。
问题:
1、上海洋山港的建设是跨上海市政府和浙江省政府,可视为经济发展突破行政区划的缩影。
但这种合作思路是否可以由此发扬光大,还是仅仅成为特事特办的特例?
2、对国家重大项目,政府应该如何进行政策制定?如何避免重复建设?
3、宁波港和舟山港的一体化经营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
4、宁波港和上海港的建设发展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同?
5、为什么宁波港和上海港由全面的竞争走向了合作?政府在这个过程中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评论:
上海港和宁波港的“亮瑜”之争,本来是可以避免的,如果当初上海市政府按照国家交通运输部的意见,建设宁波港成为上海的国际航运中心,而不是选择自己建设洋山港。
这个正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世界银行顾问法兰克博士认为,长江三角洲地区港口众多,但真正拥有大陆深水岸线,并具有很好发展前景的只有宁波北仑海域。
只要把宁波北仑海域看作是长江航道的延伸段,即可解决问题。
因此,不少学者认为,宁波北仑港和上海洋山港,某种意义上是一种重复建设。
天然的深水港条件给宁波港在将来的竞争中带来成本优势,而历史和政治的原因给上海港带来政策优势。
两个世界大港,将会在合作中长期地竞争下去。
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是市场的力量和政府的力量的一种博弈。
另外,在两港竞争中不得不对比下由此衍生出来的两座跨海大桥。
东海大桥的建造完全是为了洋山港的需要,它是由上海市政府出资建造;杭州湾跨海大桥除了直接刺激宁波、嘉兴的经济发展之外,它也带动周边地区杭州、绍兴、台州、舟山、温州等地的发展,并对全浙江省、乃至长江三角地区的整体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更大的不同在于,杭州湾跨海大桥是国内第一家以地方民营企业为主体,投资超百亿的国家特大型交通基础设施项目。
上海港与宁波港的竞争中由于缺乏铁海联运而处于劣势,可是东海大桥设计之初的两用桥却由于“桥由上海投资建设,铁路要铁道部投资”的交通投资的条块分割而作罢。
但是现在有关部门又对再建一条东海铁路大桥进行测算。
这何尝不是由于政府决策导致的重复投资。
如果跳出两港竞争的范围,把事视野放到整个长三角地区,我们可以讨论下如何将长三角地区建设成世界第六大城市群。
从伦敦城市群、美国的大纽约区等地的兴起中我们可以看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建设需要强有力的中央管控体系,从而体现国家管控的意志,强化国家对于长三角城市群进程的控制,从而既能避免基础设施的不必要的重复建设,又能将整个城市群带入了较高的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