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教学反思(15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草原》教学反思(15篇)
《草原》教学反思1
《草原》这篇课文记叙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教学的重点是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像,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句。
在教学本课时,首先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__按事情发展顺序,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通过这些画面,课文用优美、清新的语言将草原的自然美、人情美和民俗美渲染得淋漓尽致。
教学这一课后,我的最大感受是感动,我被课文中所表现的蒙汉情深所感动,更为课堂上学生的那份热情而感动。
我觉得本节课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索,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
一、风光片、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受地域所限,大部分学生对大草原的了解不多,单纯的指名读从网上了解到的草原风情,又略显枯燥乏味。
因此,我是这样导入的:首先播放风光片,然后问你们谁去过草原?说出你想像中的草原?
然后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将学生带入草原高远辽阔的境界,美妙的歌声马上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此时的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很愉快的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二、以读为本,读中悟情
《新课标》中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老舍笔下的`《草原》是一篇自然美、人情美和语言美为一体的感人之作,因此我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
因此,教学本课我始终把朗读放在了第一位。
课文第一自然段主要描写了草原美景。
因此我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
教学中,我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本自然段写了草原的景色有哪些特点?从哪些语句中能够体会出?学生们边读边画,讨论非常激烈。
汇报中,同学们各抒已见,能够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找出草原景色的特点:大、绿、美。
重点有五句话: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在汇报中,学生能够抓住“更”、“那么”理解出草原的天与别处的不一样,说明这里空气的清鲜,天空的明朗是不一般的。
同学们边汇报,我边借机指导朗读,同学们朗读的热情越来越高,连几个后进生也被这种气氛调动起来,积极举手参与朗读。
最后,我采用配乐朗读的形式将课堂推向高潮,随着音乐的响起,我们仿佛置身于草原,沉浸于音乐所营造的氛围之中。
由此可见,认知是情感的基础,情感是认知的手段,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朗读,真情能够流露其中。
特别是有的课文、段落或者某些句子含义深刻,学生如果对课文内容没有理解,情感就不容易参与朗读。
只有学生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得到生动形象的感受和真切的情感体验,才能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课文,和作者的情感交织在一起,达到理想的朗读效果。
三、培养语感,准确表达
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学习用词的准确、精练、贴切。
因此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情景理解词义、句意。
如,我出示简易的草原图与中国画后,学生轻松地理解了“渲染”和“墨线勾勒”;联系生活经验感悟“一碧千里”“并不茫茫”,并从中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生活,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适时仿照作者的比喻手法,进行仿写练习。
学生既领悟了草原羊群的美,又练习了准确、生动的表达。
通过这课的教学,我更加明白了要吃透学情,知识面要宽,还要全心的爱学生,这样的课堂教学就能全面地认识、教育、发展三大任务,课堂就能看到最佳效果。
《草原》教学反思2
根据新音乐课标要求,六年级学生能随着熟悉的歌曲或乐曲哼唱,或在体态上作出反应。
知道常见的中国民族乐器,并能听辨其音色。
在
感知音乐节奏和旋律的过程中,能够初步辨别节拍的不同,能够听辨旋律的高低、快慢、强弱。
能够感知音乐主题、乐句和段落的变化,并能够运用体态或线条、色彩作出相应的反应。
聆听抒情歌曲、叙事歌曲、艺术歌曲、通俗歌曲等各种体裁和类别的歌曲,能够随着歌曲轻声哼唱或默唱。
能以不同的音乐表现形式参与表演。
本节课内容:欣赏两首草原歌曲《草原牧歌》和《天堂》。
本节课教材位于十一册第一课同一首歌之后的第二课,就知识体系来说,有着呈上启下的作用,对第一课的内容有着延伸、深化、更细致,更民族,更具指向性,从《我的祖国》的氛围中进入民族特色更具体的草原风情当中,让学生更加真实具体的了解草原文化,草原歌曲音调特点,更加准确的学习长调音乐,从而更准确、细微的表现这一音乐要素。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民族的音乐才具魅力。
尤其蒙古族可以说就是一个音乐的民族,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作为小学最高年级我觉得学习蒙古族的音乐内容很有必要!
学情分析
1.六年级学生音乐基础较好,对于音乐欣赏、分析能力相对强一些,他们能够分析较长、相对大些的音乐作品。
2.学生整体对音乐知识、旋律模唱、音准、节奏、情感表现等音乐要素掌握较好,能够结合音乐说出自己的理解。
3.学生可能会对歌曲较高音准的把握,()较复杂的节奏掌握,歌曲情感体验等有困难。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两首草原歌曲,让学生感受蒙古族人民对草原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喜欢草原歌曲的情感;
2、引导学生通过聆听,模仿等方法,感受蒙古族长调音乐的风格特点,学会听辨乐段,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鉴赏能力。
3、通过对比欣赏,让学生感受不同的演唱风格和方法。
使学生喜爱蒙古民歌,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
夸父追日教学反思初三数学教学反思曹冲称象教学反思
《草原》教学反思3
《锡林郭勒大草原》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广阔、美丽而又充满生机的草原画卷。
也许是因了对大草原那种自由情怀的向往,每当读到这篇__时,总是被草原的美景深深吸引,那如何让那一群可爱的孩子也能产生这样的感受呢?
上课伊始,我先播放课文录音让孩子们听,在舒缓的朗读声中,孩子们听的很认真,还不时用笔画出优美的句子。
听完之后,我问:“你对这篇课文有什么样初步的印象,用一两个词语概括一下?”一双双小
手齐刷刷的举起来,“美丽、广阔、欢腾、无边无际、满眼绿色、生机勃勃”,孩子们的回答让我很欣喜,看来他们是被__的美景所感染了。
随后我让同学们齐读课文,在朗朗的读书声中,我看到了一张张朝气蓬勃的脸,他们读的是那么认真,那么动情。
在第二课时,我设置了两个学习目标,其中一个是“读第二自然段,我能找出课文是怎么描写草原是美丽的,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和同学们分享交流”,孩子们读完学习目标,说出了自己从目标中得到的讯息,然后开始自学、互学。
群学,我就进入各小组看他们的.学习进展。
讨论热烈的进展着,15分钟后,他们各自派代表上台展示学习成果。
第一组上台的同学,分工很明确,有报幕的,有表演背诵的,我原以为他们只会拿着书上来读课文,没想到他们用流利的背诵完成了小组展示,真令人刮目相看;第二组、第三组上台,有的同学负责介绍描述草原美丽的三方面内容,有的则负责用绘画的形式展现野草、湖水、野花,看着他们那稚嫩的简笔画,阵阵暖流涌入心底,真的被这一群孩子们感动了他们自己学会了课文内容,还用独特的方式展示了他们的学习成果。
用赏识的目光看孩子,他们其实可以做得更好!愿今后的课堂上常闪耀着孩子们的智慧之光。
《草原》教学反思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
”
教学《草原》第一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自主研读:草原的美,你是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的?请大家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草原的美景。
别忘了在你感受很深的地方做上记号;接着让学生交流说感悟;最后,让学生美美地读一读:自由地、放声地朗读这一段,读出自己对草原的`感受。
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一会儿读给大家听。
我觉得通过“默读”“边读边想”,潜心会文,想象画面,体会感情,感悟意境,促使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景色美;又通过学生“放声朗读”,让学生自己体会、品味语言,让学生经历从语言到画面再到语言的阅读实践过程,引导学生学会阅读。
《草原》教学反思5
《草原》这一课是一篇叙事性散文。
课文着重记录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在我个人看来,这篇课文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
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注定了学生要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而老舍先生的__含义又较深,对学生来说有是一个大的挑战。
在讲课之前,我还犹豫再三,担心学生不能抓住散文的特点而理解__的“神”。
而一节课下来却出乎
我的意料,学生在课上的表现把我的担心全都打消了。
学生们那独特的见解,那入境入情的想法,有时连我这个老师都自愧不如。
回忆教学前的准备及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引发学生兴趣,为学生主动学习奠定了基础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草原》这篇课文是学生自己选择的课文。
当时班中有一半的学生喜欢本课,为了让另一半学生也感兴趣,在第一课时我范读了全篇课文,在范读中学生改变了看法,不由自主的也读起了课文。
从而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为深入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
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创造了时空
__篇幅较大,课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民族之间的团结友好。
那么我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课文的第二部分。
第一部分有关景物的描写则放在了第一课时中,这样整节课学生学习、交流的.时间较充裕,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学生主体在反复读中理解,在反复说中明理
读是学习理解课文的必要手段,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凡是朗读能力强的孩子理解能力一般也很强。
在学习《草原》一课时,我引
导学生围绕“草原上的人留给了你怎样的印象”一题展开学习。
在学习中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和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各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给学生创造再造草原意境的气氛:
教师设计了个人读、小组读、默读、集体读等等读书形式,让学生在读中走进课文,从而真正理解课文。
学生一旦读进去了,那么理解起来就不会那么困难。
2、小组交流、全班讨论,使学生对草原的认识逐渐清晰深刻:
让学生尽可能的发表自己的看法,理解别人的看法,从而使思维更广阔,认识更深刻,学生之间的互议和交流使学生的理解更全面,同时也促进了全员参与,提高表达能力。
正是有了读和说的铺垫,学生的理解才那么到位。
每个学生都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加以汇报,在汇报中全班学生没有丢掉一个知识点,蒙族人民的热情好客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一难点自然突破。
3、大胆使用综合和开放性强的问题,发挥语文综合性的功能特点:在最后当我问到“课文的主要笔墨都放在了蒙族人民的描写上,而开头又为什么写景呢?”这一问题时,学生的回答出乎意料。
学生A说:“景色与人物相互映衬”。
B说:“草原的景美人更美”。
C说:“如果一个人长期生活在昏暗的小屋中,可能他的心胸就会变的
非常狭隘,生活在这么辽阔的草原上可以使人的心胸变的宽广。
”看,这不正是语文教学人文性的极好体现吗?一节课下来,我的话并没有几句,而学生却把课文理解的如此深刻,也就是把大量的时间都交给了学生,学生在体会思想感情时,抓重点句进行分析,在品词品句的基础上品读,从而突破难点。
在这节课中我也找出了自身的问题:
一、课后练习中的读读写写落实不够
读读写写中的很多词正是重点句中的重点词,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情景理解词义,而不应局限于第一课时中单纯的句词。
二、低估了学生的能力
课前总担心学生理解不透其实学生的能力很强,只要做法得当,学生会理解到位。
三、缺乏点睛之笔
当学生说到人与景的关系时,我只是积极的肯定,而缺少精练的小结和精彩的点评。
如果当时加一句“这就是人文性的最好体现”那么会更精彩。
《草原》教学反思6
《草原》是一篇将自然美、人情美和语言美融为一体的感人之作。
课文饱含了作者老舍先生对草原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也饱含了老舍先生对蒙古族人民的感恋之情。
__语言清新而优美、感情丰富,是陶冶学生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了解感悟民族团结的好课文。
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既有成功,也有遗憾。
反思教学,有一处是我未曾预料的,回想此教学环节至今意犹未尽。
师:哪个同学能告诉老师,通过课文哪些语句体会到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生: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像我们飞来。
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
生:见了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师:几十里外欢迎远客很热情,谁还补充。
生: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
生: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师:如果你是谁老舍先生的随同访问团成员,你会对蒙古族人民说什么?
生:你好,草原太美了。
生:谢谢你们这么远来迎接我们。
师:蒙古族人民对你会说什么?
生:你们好,一路辛苦了。
生:快进蒙古包喝茶。
师:蒙汉人民热情相见,这真是民族团结的象征,情谊深厚的表现。
生:老师,什么是民族团结?为什么老舍先生他们去草原和蒙古族人民在一起就是民族团结?
此处学生的大胆质疑我始料未及,记得我当时对学生这样说的“这个同学质疑的问题很好,其实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不但感受到了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而且还应该感受到蒙汉人民的团结友爱、深情厚意。
你懂了吗?”课堂教学到此为止,那种生动的课堂教学不见了,大部分学生那稚气的脸颊上浮现出了疑惑和不解。
显然,我对学生的那种抽象地点拨不符合学生的思维。
课后我反思整个教学过程,觉得此处教学环节如玉中一瑕,使得整个教学不尽完美。
怎么办?如何才能让知识、阅历尚浅的小学生感悟到蒙汉情深的民族情感呢?我改变了教法,再次进入课堂,重新回到学生感到不解的问题上去。
师:同学们,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好吗?
生:好。
师:有一个大家庭,这个家庭中兄弟姐妹很多,大哥是这个家庭的顶梁柱,他爱护弟弟妹妹,经常帮助弟弟妹妹,弟弟妹妹也很爱大哥,兄弟姐妹互帮互爱,使这个家庭团结和睦、非常幸福。
你们说这个大家庭的兄弟姐妹情谊深厚吗?
生:当然了。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们互帮互爱。
生:因为他们是兄弟姐妹,所以情谊深厚。
师:我们的祖国也是一个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中有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个民族就是五十六个兄弟姐妹,兄弟姐妹相见会怎样?
生:他们会很高兴,很激动。
生:他们会很热烈地拥抱,手拉着手,不放开。
师:你知道什么是民族团结了吗?
生:民族团结就是各个民族像兄弟姐妹一样团结互助,友好相处。
师:为什么蒙汉情深呢?
(进一步拓深学生的思维)
生:因为他们像兄弟姐妹一样,兄弟姐妹的情谊是深厚的。
师:同学们理解得很好,现在,我们一起来听一首歌好吗?
(播放宋祖英的《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支花》。
)
两次教学方法不同,效果迥异,再次教学,我从补白入手,将平淡无味的抽象思维转换成生动有趣地讲故事,听歌曲,学生有了具体的感受,切身的体会,从而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的,突破了教学的难点,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涵的挖掘。
同时,我也享受到了反思后的`精彩,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快乐。
总之,课后及时反思,另寻教学佳径,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创新能力,突破教学的误区,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2、注重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草原》教学片断及反思
“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这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课程基本教学理念之一。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
下面,我就谈谈我在《草原》一课中的教学设计片断。
一、教学片断
(一)情境导入
1、放草原风光片,学生欣赏。
(配乐《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2、草原美吗?看后,你想说什么?
3、教师导语:
是啊,看到一碧千里、牛羊成群的大草原,听到蒙古族歌手浑厚、嘹亮的牧歌,老师的心和你们一样,也飞向了那广阔无垠、风景如画的境界中了,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先生一块儿去领略草原美丽、迷人的风光。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画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
2、自学,小组交流讨论。
3、互助交流,资源共享:
讨论优美的句子:
⑴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达我满心的愉悦。
出示句子:
空气是新鲜的,天空是晴朗的,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达我满心的愉悦。
提问:你觉得这句和原句哪句美?为什么?
⑵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①这句话用上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②假如你就是老舍,站在草原上,看到了这番景象,你能不能用上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说上几句?
⑶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①体会“渲染”与“勾勒”的不同。
②学生同桌合作画画小丘。
③同学展示作品。
⑷感情朗读,体会美的意境。
二、教学反思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
”在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语文教学应注重课堂教学,利用教材中丰富的美育因素,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一)情境导入,创造美的氛围
在导入新课时,我边播放音乐边和同学们一起欣赏草原风光片,让学生通过视听感受到了那广阔无边、蓝天碧野的大草原。
又适时地导入:“看到这一碧千里,牛羊成群的大草原,听着蒙古族歌手浓厚、嘹亮的牧歌,老师的心和你们一样,也飞向了那广阔无垠、风景如画的境界中了……”这们的导入,以美的氛围,一下子就唤起了学生对美的向往和求知的渴望。
(二)比较分析,感受语言美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在交流自己认为写的最美的句子时,有一句优美的句子: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悦。
我运用了换比和删比这两种方法,把“清鲜”换成“新鲜”,把“明朗”换成“晴朗”,并把“那么……那么……”删掉,让学生和原句比较。
学生比较后感到:草原无污染,青草净化了空气,泛着芳香,空气特别清爽、新鲜,正因为空气清爽新鲜,草原的天空才格外明朗纯净。
(三)启发想象,体会意境美
审美教育能有效地培养和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而发达的想象,联想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多种多样的艺术形象,发展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草原》中写羊群在小丘上“上上下下”,真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我让学生展开想象,假如你是老舍,你能不能也用上比喻句描述这样的美景。
学生的思维活跃,有的说:“……像碧蓝的天空中飘着千万朵白云。
”有的说“……像蔚蓝色的大海上飘着
点点白帆。
”学生不仅理解了原文描写的羊群的静态和动态的美,而且拓展了自己的思维,更深层次地体会了美的意境。
(四)巧设活动,增强美的趣味
在交流优美的句子中,同学们对于“渲染”和“勾勒”两个词语很不理解,这两个词语都是美术上专有名词。
“渲染”就是用颜色涂抹,“勾勒”是用线条勾边儿。
我先让学生体会了这两个词语的不同含义,再让学生动手合作来画画小丘,课堂氛围一下子变得活跃了起来,让学生再来展示下自己的作品,同学们对于这两个词语的含义就理解的更深刻了。
(五)感情朗读,抒发美的情怀
如果说想象能体验到美的意境,那么,朗读,就能抒发对美的情怀。
课文中的一些好词佳句,充满了诗情画意,言虽尽而意无穷,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思维空间,学生采用多种多样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能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抒发美的情怀。
在学习第一自然段的最后,我让学生通过感情朗读,体会草原美的意境,抒发美的情怀,让那外在的自然美与内在的心灵相互迭印,热爱草原,赞美草原之情发于心而诵于口。
总之,我们要注重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的德、智、体、美得到和谐发展。
《草原》教学反思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