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三下“元角分与小数”单元教材解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版三下“元角分与小数”单元教材解读
今天我想借佛教中对人生三重境界的语言说明来诠释教师解读教材的过程。
研读三重境
---- 整体把握凸显本质
你们听过穆罕默德唤山的故事吗?唤山不来时,我们就过去吧!穆罕默德向群眾宣称,他可以叫山移至他的面前来,他满怀信心的对山大喊一声:山,你过来!等呼唤了三次之后,山仍然屹立不动,然后,穆罕默德又说,山既然不过来,那我自己走过去好了!我的目的是要入宝山取宝,宝山不过来,我当然是自己过去嘍!我们的新教材就好比是远处那座山,而我们就好比是穆罕默德,既然眼前这座大山没有为我们打开进,那么就只好我们自己一路欣赏着美景,进山寻宝、探寻其中之奥秘了。
(--)走马观花---“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首先让我们走马观花的四处看一看,看到山就是山,看到水就是水,这是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第一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只是这里的山和水在今天用来隐喻“小数初步认识”这一单元的教材了。
1、瞻前
◆在92年大纲中有一个注释:“如果小数分段教学,可以把小数的初步认识安排在前面的适当年级”。
原义务教材在六年制七册,安排了“小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
◆在2000年修订大纲中没有再这样提。
义务教材修订时,就没有安排“小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
◆小数的初步认识,人教版和苏教版是先认识分数,以学生对分数的认识为教学的起点来认识小数,而北师大版则是先认识小数再认识分数而且二者互不关联。
另外,苏教版只认识一位小数,而人教版和北师大版认识到两位小数。
三个版本都安排在三年级(下册)。
◆《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1-3年级里)“数与代数”内容标准中规定,“能认、读、写小数”及“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所以我们本册安排了“小数的初步认识”这
一单元。
2、分析学生的起点
逻辑起点:小数的认识在我们这套教材中是分两个阶段进行教学的:本册先初步认识小数,主要以元、角、分为载体学习小数的读、写、大小比较、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等。
这部分内容的教与学,是在学生认识了元角分,以及百以内、万以内的数的基础上进行的。
学习这部分内容既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又能为今后系统地学习小数打下初步基础。
认知起点:课前作过前侧,学生在此之前,虽然小数的认识略有接触,但是这种体验是不准确的、支离破碎的,教师要通过教学让学生在“元、角、分”的情境中学习小数及其简单加减运算的初步知识,并将其系统化,精准化。
由于是学生在课本中第一次接触小数,虽说是第一次,但是由于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大多数孩子对于小数并不陌生。
2、顾后
为了更好的把握本单元的教学,我们很有必要了解小学阶段有关小数的后续知识。
在四年级下期学生开始系统地学习小数的知识。
(二)马上看花---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这里的山和水已经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山和水了。
要求我们教师从教材文本中跳出来,防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要在更为广阔的背景上去审视、去领悟。
1、以元角分为载体学习小数:四年级对小数的认识是脱离元、角、分背景,从实际情境的数量中抽象出小数的意义,而本册教材选取了生活中买文具这样一个素材作为现实背景,
2、直接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通过学生举例,让学生感知生活中有大量的这样的数存在,这样的数就是小数。
也为以后学习小数提供了一个直观具体的模型。
3、在读写小数上,学生会读、会写就可以了,不要求学生总结读法和写法。
因
为,这是四年级的要求。
它的第一课时《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才要求学生概括并理解小数的意义、计数单位、读写法等等。
4、前面三部分的教学其实都是未认识小数的意义服务的。
大小比较:
在四年级的“小数的意义和性质”里抽象出小数比较大小,比较大小的重点放在方法上:先比较整数部分,再比较小数部分,比较时按比较整数的方法进行。
而在本册书里教学小数大小的比较则结合具体的情境,去哪家文具店买铅笔盒便宜?进行比较,是在学生感知了小数的意义基础上继续教学的,也就是为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服务的。
当然,也可以把整数比较大小的方法迁移到小数的大小比较上来,但这绝不是本册教学所求的。
小数的加法
小数的减法
(不退位)小数点一定要对齐:
(三)下马看花---山还是山,水还是水
山还是山,水还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
结合以上的分析,我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年龄特点确立了本单元的目标:
1、基础知识:结合购物的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2、基本技能:并在具体的购物活动中,学会小数的简单加减计算。
3、基本思想方法:与同伴交流,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4、基本活动经验:会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解决相关的一些简单问题。
重点与难点的说明:
1、初步认识小数的意义是本册的一个重点。
所谓初步认识,就是结合学生购物的经验,沟通元、角、分与小数的联系,并且会在元、角、分的背景下比较小数的大小。
2、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
其基础是整数的加减法,把小数加减运算转化为已经学过的整数加减运算,也是一个重点。
它的关键是理解为什么小数加减运算时小数点一定要对齐。
三年级是小数的初步认识,四年级是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及小数的加、减法。
在三年级教学时,教师很难把握教学的深度、难度,容易出现重复教学的情况。
策略:
案例:
1、
2、
3、改错题:3.5+4直接把4改成0.4
1.7+3.8=4.15
元角
8
+4. 3
改成
元角
8 0
+4. 3
4、
争议1为什么不把本单元小数的认识放在分数的学习之后?
认为小数的意义和计数单位的理解和学习都在分数知识的基础上来进行的,先学分数再学小数效果会更好。
教材安排的是让学生认识到小数来源于生活,通过元、角、分来教学小数的特定意义。
但如何向学生解释为什么3元5角是3.5元?受教材安排的局限,教师很难作出让学生信服的解释。
这样的学习是一种表面现象的学习。
虽然教材也安排了小数意义的拓展,课本第11页中有“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并与同伴说一说”,但仅靠这一句话是不够的。
小数是一种十进制分数的特殊表达方式。
从小数的意义来看,应该是先学分数再学小数。
浙教版省编义务教育教材(第八册)也是先
安排分数的初步认识,然后认识小数。
而且从学生反映的实际情况看,也确实需要。
争议2:小数的认识之所以放在认识分数前学习,其意义在于:
“元、角、分与小数”单元是第一学段第一次学习小数。
教材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在元角分的情境中,学习小数及其简单加减运算的初步知识。
之所以选择这样一个情境让学生学习小数,首先是学生对于小数认识的最直接经验来自价钱;其次,结合购物情境学习小数,将突出元角分与小数的密切联系,有助于学生对小数的理解,并渗透了解决问题的要求。
在第二学段(四下)我们还将继续学习小数及其运算,那时教材将通过丰富的实例,拓展学生对小数的认识;学生在探索小数运算法则时,又可以借助元角分的模型,并最终脱离具体模型掌握小数运算法则。
这样的编排体现了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知识编排上逐步拓展、渐进深化的结构特点。
结语:老师们,解读教材犹如人生这三重界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文中中所赋予的情景、内容,在我们的眼里都还原成本原,山就是山,水就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是水。
教材中有太多的诱惑,背后隐藏着太多的潜规则,一切如雾里看花,似真似幻,似真还假,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很容易地我们在现实里迷失了方向,随之而来的是迷惑、彷徨、与挣扎。
最后,我们开始用心地去体会,对一切都多了一份理性与现实的思考,山不再是单纯意文上的山,水也不是单纯意义的水了。
认识到“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么,要放弃的是什么,这时,看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只是这山这水,看在眼里,已有另一种内涵在内了。
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这才是真正的做人与处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