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北周武帝灭佛缘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论北周武帝灭佛缘由
孙学喜
南北朝时,佛教自拓跋焘灭佛后复兴。
中国北方战乱相寻,民众课役繁重,“绝户而为沙门”者众多。
寺院占据大量土地影响了均田制的推行,众多附户导致政府的力役兵源减少。
周武帝时期,寺院经济对强国造成严重障碍威胁统治利益,面对北齐的强大,以政治利益和军事需要为主因的灭佛事件由此展开,扭转了北周北齐的实力对比,影响深远。
中国古代政教关系史上有著名的三武一宗灭佛事件: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废佛、会昌禁佛和后周世宗限佛。
北周武帝废佛的作用和意义是历次灭佛中最大的,也是最为积极和进步的。
几次灭佛都有历史背景,本文就周武帝灭佛的时代进行分析并阐灭佛原因。
北齐北周在邙山之战后的军事斗争更加频繁激烈,战争对兵员、军饷的要求成倍增加,政府为保证战争胜利便不得不采用战时经济政策和宗教政策,这是灭佛的重要诱因。
一、寺院土地及附户
南北朝时期的寺院经济到北齐北周时,势力已相当庞大,“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佛寺发展极盛。
东魏北齐时期,据《广弘明集》卷二四载:“乃有缁衣之众,参半于平俗,黄服之徒,数过于正户;所以国给为此不充,王用因之取乏。
”《广弘明集》卷六记载:“今僧尼二百许万,并俗女向有四百余万”。
西魏北周时寺院附户众多,《续高僧传》卷十七《释昙崇传》记载,北周时期长安清禅寺一寺就有寺户七十余家;韩国磐先生论证:“当时寺院人口在四百万以上,其中附户大概有二百万,可见寺院附户多得惊人。
高敏先生在《中国经济通史·魏晋南北朝经济卷》论证了南北朝时期战乱的无比频繁和人口剧烈流动也造成寺院附户的大量增加。
整个南北朝时期,统治者利用佛教巩固政权,纷纷崇兴佛法并赐佛寺大量土地,僧人免役。
东晋立国百余年,有寺一千七百六十八所,梁时有二千八百四十六所,可见寺院所占土地数目之庞大。
寺院土地的来源有几条主要途径:“一是皇帝和官府对寺院的赏赐所得的土地,二是通过地主阶级及富商个人向寺院施舍而来的土地,三是通过寺院僧侣非法占有土地和强占小农土地而得来的寺院私有土地,四是通过投靠寺院以求庇护的贫苦农民,把土地交给寺院而得来的土地”。
另外,寺院还兼并农民土地,从孝文帝迁都时就比较严重,“自迁都以来,年逾二纪,寺夺民居,三分居一。
”世宗时期寺院兼并则“非但京邑如此,天下州镇僧寺依然,侵夺细民,广占田宅”。
西魏、北周时期寺院拥有大果园,生产的水果除了内供宫廷和寺院,一部分还拿到市场上,部分僧人在寺院僧舍收取过夜费用,通过商业手段取得的钱一些被僧人拿去买地,这些土地也是寺院土地的收入,不过数量极少。
二、寺院财富的取得与花费
魏晋南北朝时佛教的组织系统:北魏时设有道人统,和平初年,改称沙门统,是全国最高的僧官,总管全国僧侣。
沙门统下有都维那,各州镇有维那管理各地僧侣。
各寺院有上座、寺主,为一寺之长,这些人都是佛教内的统治阶级。
寺院中有许多种田、挑水等生产服务的僧尼是被剥削阶层,这些人是从被剥削的农民群众中来的。
许多被剥削的农民没
袛
有剃度,成为寺院的寺户或僧户,完全为寺院占有。
这种袛
劳动僧和僧户就是寺院的剥削对象,是寺院经济系统中的劳动者。
寺院依靠土地和附户进行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同世俗地主经营模式基本一致,即采用自给自足的田庄组织形式,称为“庄寺”。
经营带来的收益是寺院主要的日常收入来源,皇室赏赐,贵族施与及法会的收入也是重要部分。
除了经营
袛
农业,还有商业贸易与高利贷行为,僧户就是其中之一。
袛
韩国磐先生认为:“立僧户、粟以来,更赋予寺院进一步
袛
盘剥农民的权利,加速寺院经济的发展”。
有了僧粟后,僧尼放债日盛,高利贷层出不穷。
有地农民在寺院高利贷侵蚀下,不少农民的财产被寺院掠夺,农民不得不转为寺院的附户,寺院财富增加的同时也伴随着对农民的压迫、剥削。
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法教愈盛,王侯贵臣,弃象马为
駢
脱履;庶士豪家,舍资材若遗迹,于是招提栉比,宝塔罗”。
《魏书》记载宣武、孝明帝时,在洛阳伊阙山凿石窟三所,经营二十四年花去八十万二千三百六十六工。
凿窟造像的财力人力都由老百姓负担。
寺院建筑从追求量到质,趋于豪华。
《洛阳伽蓝记》记载,为建佛寺大兴土木耗费了无法估量的财富。
北魏宣武帝曾责备元鸾在定州营建佛寺,大为民患,说:“骤相征发,专为烦扰,编户嗷嗷,家怀嗟怨”。
与农民相反,僧尼则“坐受供养,游食四方”。
废佛后原北周境内上万所寺庵及其资产被没收。
“三宝福财散给臣下,寺观 塔庙赐给王公”上百万僧尼被强制还俗,纳入编户。
“融佛焚经,驱僧破塔,圣教灵迹削地靡遗。
宝刹伽蓝皆为俗室,沙门释种悉作白衣”。
三、钱制
整个南北朝时期朝代更迭频繁,钱币改铸、贬损和盗铸使钱币长期处于混乱和波动状态。
北方铜资源短缺,礼佛用具消耗大量铜材,盗铸之风日盛。
北齐时,徐州城内的五级寺一次就被盗取铜像一百躯;文成帝时,五锻寺造释迦牟尼像五个共用铜二万五千斤;献文帝时,于天宫寺造释迦立像,高四十三尺,用赤金十万斤,黄金六百斤。
吴树增认为:“大量铜像在毁佛中被打碎后有的可能被铸器,而大部分还是用来铸钱”。
北周禁佛在公元574年的五月,六月开始铸行“五行大布钱”,佐证了吴树增的观点。
梁时,曾铸大量铁钱也说明这点。
在周武帝改革中,禁断佛教与铸币改革相辅相成。
从改善币值、发展经济的角度看,政府需要大量铜材来改善通货问题,国家铸币问题要求寺院提供大量现成铸币原料来改善
. All Rights Reserved.
188
通货状况。
四、均田制与府兵制
西魏北周时期,府兵制逐步走向兵农合一,跟均田制密切相关。
北周武帝时期,国家着力推行均田制和府兵制,大量无主土地是均田制基础,均田制是府兵制的前提,国家政策的推行就势必要取得寺院土地和附户。
周武帝军事改革后,兵源和军府增多,超越以部落为军事单位的旧制和地方豪强武装组织的范围,政府要募集更多府兵。
世役兵制改变了,寺院附户成为国家征兵的对象;均田制更要求寺院拿大量私地,实际上政府与寺院展开了人口的争夺。
再则,军人家属随军安置要给土地,扩充军备必须以土地作为保障。
国家军事政策和经济制度需求土地和人口,寺院与政府的利益冲突。
南北朝时期,中国古代就已形成皇权政治传统,历来政权高于教权,宗教依附于政权,寺院群体无法与政府对抗。
五、儒佛道之争
北周宇文氏一直注重汉化,《周书·文帝纪下》记载:“后周太祖作相,创制六官”。
北周武帝时期,佛教徒拥有独立又庞大的寺院财富,占有大量土地、劳力,享有和门阀士族同等特权,常与朝廷势力相联系干预政事。
据赵毅考证:“佛時為鄉載雖
教在六朝,最人所信。
各史所近似怪妄,然其教國從風實聳觀聽
一入中,即能使天下靡然,有人者,非徒是談說
空寂也“,宇文邕对此一直反感。
这一时期,佛道争论不休。
天和四年(公元569年),周武帝“敕召有得众僧名儒道士文武百官二千余人,帝御正殿,量述三教。
”对佛道内容进行讨论,四年激烈争论无果,这次讨论实质是佛道两教的去留问题。
道教一直排斥佛教,“道排佛教一般从纲常伦理、夷夏之变、王道政治三方面发难,并企图借帝王之手打压佛教,道教排佛成为三武灭佛的诱因”。
鉴于佛教的巨大影响力,武帝灭佛前做了舆论准备,宇文邕推崇儒家文化,这些思想条件催动了毁佛。
六、结语
興與齊
清代学者王鸣盛言道:“周之稍後,其篡皆在梁滅齊齊與幾幾滅末,亦稍後,後三四年而亡,周乎若同起同者。
時實勢堯晉
彼天下有鼎足之,邵夫云:隋,之弟也。
謂陳齊亞吳
愚周亦魏蜀。
北周武帝对北周的兴起贡献之大,灭佛为军队提供源源不断的兵员和财政税收,这是北周对北齐用兵胜利的前提。
齊
《周书》卷六记载:“破之後,遂欲窮極間統兵武,平突厥,定江南,一二年,必使天下一,此其志也”。
宇文邕的政治理想是统一全国,平定突厥,重新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
寺院经济的壮大与这一理想是相悖的,毕竟北朝的乱世依然是尊崇皇权的时期,寺院经济因此成为政治路线实现的阻碍。
笔者认为,周齐战争是触发周武帝灭佛的导火索,周武帝的政治理想是灭佛的重要政治因素,而国家经过上百年动乱后寻求统一的历史大趋势和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和政府土地政策的矛盾发展变化则是此次灭佛的根源。
(作者单位:青岛大学师范学院)
(上接第191页)
三种选择中,第一种是广大父母和学生最期待的选择,也是很多人认为的最好选择,第二和第三种是被迫的无奈选择。
如果初中毕业选择了读中职,他们首先感到的不是高兴和自豪,而是心底有种比较深的挫败感以及莫名的失落和淡淡的忧伤。
因为他们是被高中筛选后的淘汰者,这就首当其冲给广大的中职生带来心理的不幸福感。
这叫“学习起点不幸福”。
二是“学习过程不幸福”。
进入中职学校后,如果学校环境,生活的不如意。
或者学习过程的压力和难受:初中没读好,基础差,跟不上老师的脚步,自暴自弃。
或者中职学校教学质量差,班级班风差,学习氛围不好。
或者校风差,学校乱七八糟,不是打架斗殴就是吵吵闹闹。
学生自己也是混日子,不是玩手机就是讲小话睡觉,反正心思没放在学习上。
或者行为吊儿郎当,没学好和纠正不良习气,还有那些由于学习基础差,但也积极努力地学但却怎么也赶不上的“后进生”等等,这又深深加剧了中职学生在校学习的痛苦。
这叫“学习过程不幸福”。
三是“学习结果不幸福”。
最后中职读完毕业时,发现自己什么都没学到,要知识没知识,要能力没能力,就业时又高不成低不就,没有满意的工作。
又或者学生们总是自以为只要学习成绩好就一定会获得好的工作和幸福的生活,但残酷的现实生活却给了他们沉重的一击,未能让这些学习的佼佼者们得偿所愿,这是毕业后的忧伤。
我把它叫做“学习结果不幸福”。
人的一生中都会经历不少困难和挫折,比如生活的打击,工作的痛苦。
作为中职学校的班级管理者,也会经常发现这种情况,很多学生会时常受到消极情绪的困扰,比如老师的批评、讽刺,同学的鄙视,社会的轻视,家庭的漠视等等,这些学习生活中出现各种各样的负面因素都在吞噬他们对学习幸福的感受。
众所周知,快乐是人发展的重要力量,只有让中职生在学习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他们才会愿意继续读书学习,才会生出学习的内在动力。
而当他们一旦意识到自己的快乐正在一点点消逝,那么他们学习的兴趣也将一步步褪去。
当然,在当今的社会里,家庭教育也是一个问题,但是全社会对中职的认识偏低也同样影响着中职生的学习幸福感!因此,要想使中职学生在校学习时真正体验学习的幸福感,我想只有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实现这一目标。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青年专项资助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号:XJK014QZXX007。
(作者单位:耒阳师范学校)
. All Rights Reserved.
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