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选读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记》选读教案
《史记》选读教案
《史记》选读教案1
一、导入
《史记》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

“《史记》文章之价值,无论何人当不能否认”,著名思想家梁启超确立了《史记》的十大名篇,强调要“精读之”。

节选的《廉颇蔺相如列传》和《信陵君窃符救赵》出自这十大名篇。

而《屈原列传》则再现了屈原的高尚品质和卓越的才能,表现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悲愤。

阅读节选的三个“列传”片断,结合已学过的作品和《语文读本》所选的《史记》里的文章,加深对《史记》这一煌煌巨著的理解。

二、诵读指导
诵读是对语言的最直接感知,是品味语言、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最好手段。

经过两年半的高中语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因此,这三篇史传应以指导学生自读为主。

要求:①注意生字的读音;②注意古今异义的词;③归纳多义词的词义及词类活用的现象;④归纳通假字;⑤注意文言句式
三、鉴赏评价
方法: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

《廉颇蔺相如列传》
通过蔺相如和廉颇形象的塑造,颂扬了“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爱国主义精神。

蔺相如的高尚情操和他的大智大勇,是通过一组生动的故事表现出来的,完璧归赵、渑池会是集中地表现他建立在爱国思想基础上的勇和智,将相和则是集中表现他识大体顾大局的高尚境界。

秦昭王以十五城易赵国和氏璧,这一悬殊的不等价交换出于强秦之口,显然不是出于诚意。

赵国答应易璧,等于自甘屈服;如不答应,秦国就可以借口出兵侵赵。

赵国君臣十分清楚秦国的这种政治阴谋。

经过权衡之后,他们决定通过外交斗争以求得解决,争取化被动为主动。

但是谁可以为此出使呢?在这紧急关头,宦者令缀贤推荐了蔺相如。

秦国历来贪暴无信,人们称之为“虎狼之国”,蔺相如的使命是十分艰巨的。

但是,由于他事前有周密的考虑、充分的准备和明确的斗争目的,所以能够做到随机应变,处处争取主动。

秦王在离宫中的章台接见蔺相如,传璧以示美人及左右,没有举行隆重的接见礼,完全暴露了无意偿赵城的企图。

蔺相如当机立断,他机智地诓回和氏璧,并以身死玉碎威慑秦国君臣,迫使秦王不得不“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装出一副真想偿还赵城的样子。

这种无可奈何的表演,不管其真意如何,本身就宣告了秦王第一场外交斗争的失败。

在“渑地斗智”中,相如请秦王击缻,召入御史书之,请以咸阳为赵王寿,一次又一次狠挫秦王的锐气,直到盟会结束,秦王“终不能加胜于赵”。

蔺相如以他的机智再次取得了外交斗争的胜利。

廉颇与蔺相如相较,资格老,建功早,他有“攻城野战之功,以勇气闻于诸侯”,位为国家的上卿。

对于蔺相如由一个布衣之上一跃而为上卿,且“位居我上”,廉颇颇不服气。

他认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声言要当众“辱之”。

一个是勇将,一个是智士。

蔺相如深知,“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个在也”。

而今二人相斗,如两虎相朴,“其势不俱生”,这将危及国家的安危。

于是他顾全大局,称病不朝,“不欲与廉颇争列”。

道遇廉颇,“引车避匿”。

相比之下,廉颇意气用事,争个人名位,太渺小了。

但廉颇毕竟是一位忠心耿耿的社稷之臣,他的争胜,无非是争个人的面子。

后来当他一旦明白过来,立刻悔愧交加,立即负荆请罪,肉袒谢相如。

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同样是出于“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这就是廉蔺交欢的思想基础。

《屈原列传》
司马迁在这篇史传中,记载了屈原的生平事迹,阐明了他的思想言行,评述了他的代表作《离骚》,著录了他的《怀沙》。

目的之一是推崇屈原正确的政治主张和伟大的人格。

1、司马迁认为屈原联齐抗秦的主张是正确的。

叙述楚国和齐奏的关系,是以历史的教训来证明屈原主张的正确。

楚怀王重用屈原为左徒时,齐楚从亲,秦不敢侵犯。

楚怀王听信上官大夫的毁谤疏远屈原后,秦国就令张仪来离间齐楚的关系,破坏两国的同盟,以便各个击破。

从此,楚怀王一次次上秦国的当,终至客死于秦。

楚顷襄王继位后,仍向秦屈膝,放逐屈原,楚竟为秦所灭。

楚国亲齐,秦不敢侵犯;亲秦,则吃秦的大亏。

2、司马迁对屈原的`政治才能异常推崇。

他认为屈原所理想的政治就是唐虞三代那样的政治,以为屈原的主张是举贤授能。

如“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还称赞《离骚》“明道德之广崇,治礼之条贯,靡不毕见”。

3、司马迁赞扬屈原的高尚人格和斗争精神。

楚怀王昏庸贪婪,对外亲齐亲秦摇摆不定,对内宠任奸佞,听信谗言。

屈原虽不被重用,仍坚持自己的理想,为挽救楚国危亡坚持斗争。

司马迁认为屈原“志洁”“行廉”,“皭然泥而不滓”“与日月争光”。

在叙述屈原作《离骚》的原因时,称“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信陵君窃符救赵》
司马迁称信陵君为“魏公子”,表现出司马迁对信陵君的敬仰。

魏公子礼贤下土,所养士人如侯嬴、朱亥都是不平凡的人。

信陵君窃符救赵,全赖乎客。

写客是为了衬托信陵君的礼贤下士和急人之难的高尚品德。

信陵君礼贤以国事为重,这是司马迁的理想。

这篇文章充满着爱国主义的激情。

侯赢隐身在看门人中,偏偏信陵君知道他是贤者,而且精心设计了礼请侯赢的场面。

魏公子举行宴会,高朋毕至,贵宾满堂。

公子本人率众多人马车辆,亲自去迎接侯赢赴会,这给了侯赢很大的面子。

而侯赢穿戴着破旧的衣帽,表露出满不在乎的轻慢。

公子亲自驾车,他却傲然直登上座。

车到半途,他又下车去访问自己的朋友朱亥,站在喧闹的街市,故意和朱亥谈论了很久,倒把公子冷落在一边。

但公
子的态度却越来越温和,没有丝毫愠色。

宴会上,公子当着满堂贵宾,赞誉侯生,又亲自问候生祝酒。

末了,侯生却对公子说:“今日赢之为公子亦足矣。

”用侯生在大庭广众之中故意用自己的倔傲放诞来反衬公子的礼贤下士和虚己待人,是不同寻常的举动。

后来信陵君在窃符救赵的非常壮举中完全得力于侯生的策划,这才使读者明白“嬴之为公子亦足矣”,其意是“今日我侯嬴也够难为公子了”,表示要以身相许了。

侯生后来果然以死励军,实践了自己的诺言。

在司马迁的心目中,信陵君是个理想化的人物。

四、品味语言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大量的对话描写,《信陵君窃符救赵》中人物各自的言行,《屈原列传》中的人物对话,都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思想和性格。

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三篇文章记事写人的语言都十分丰富和精当,有高度的概括性和生动的形象性。

结合三篇课文后面的练习,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来品味。

五、拓展训练
(一)按《廉颇蔺相如列传》书后练习四的要求,让学生读读史论,学习从不同的方面思考问题,质疑问难。

(二)读下面两段文字
1、《史记·益尝君列传》节文
齐湣王二十五年,复卒使孟尝君入秦,昭王即以孟尝君为素相。

人或说秦阳王曰:“孟尝君贤,而又齐族也,今相秦,必先齐而后奏,秦其危矣。

”于是秦昭王乃止。

囚孟尝君,谋欲杀之。

孟尝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求解。

幸姬曰:“妾愿得君狐白裘。

”此时益尝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无双,人奉献之昭王,更无他袭。

孟尝君患之,徧问客,莫能对。

最下坐有能为狗盗者,曰;“臣能得抓白裘。

”乃夜为狗,以入秦宫臧(储藏室)中,取所献狐王裘至,以献秦王幸姬。

幸姬为言昭王,昭王释孟尝君。

益尝君得出。

即驰去,更封传(变更通行证),变名姓以出关。

夜半至函谷关。

秦昭王后悔出孟尝君,求之已去,即使人驰传(驿车)逐之。

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
孟尝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而鸡齐鸣,遂发传出。

出如食顷,秦果追至关,已后孟尝君出,乃还。

始益尝君列此二人于宾客,宾客尽差之,及孟尝君有案难,卒此二人拔之。

自是之后,客皆服。

2、王安石《读》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

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取鸡鸣狗盗之力哉!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亡所以不至也。

练习:
1、两篇短文译成现代汉语。

2、你对王安石《谈〈孟尝君传〉》一文的看法写成一篇短文。

《史记》选读教案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3、在理解、品位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悟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4、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关注《史记》,选择其中的一两个小故事和同学交流。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上学期我们认识了明末清初的史学家――谈迁,他完成了著名的史学巨著――《国榷》,从谈迁的身上我们还懂得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能驱散绝望之云。

”在《国榷》之前还有一部更伟大的历史巨著,板书《史记》,让学生谈了解,板书司马迁,简单介绍。

2、读全文,找一找,课文中介绍《史记》的句子。

出示“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时间,……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读了这段话,你知道了什么?你知道发愤的意思吗?(痛下决心,积极
努力)
再读句子你,猜猜课文会写些什么?(为什么要发愤?为什么是用生命写成的?怎么能完成这么伟大的作品?)今天,我们就回到两千多年前,去目睹去感受――读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内容
1、自由读
2、指名读,正音
3、课文中写的和你猜的一样吗?多种形式来读课文。

(1)为什么要写?分别读一、二小节,归纳小节意。

你觉得哪句话最能概括这一节的意思?
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努力读书,大大充实了自己的历史知识。

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每天忙着研读历史文献,整理资料。

(2)怎样发愤写的?第三小节。

要来概括这小节的内容,你关注到了哪些关键的句子?
正当他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

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

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书。

你能整合这三句话说说这小节写了什么吗?提炼忍辱负重。

一场飞来横祸让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到了死,但是为了完成《史记》,他忍辱负重,发愤写作。

三、学习课文的一二小节
一部辉煌巨著的诞生要靠一辈子的准备,要用一生的时间去完成,就在很小的时候,写史记的这颗种子就在司马迁的心田里播下了,读读课文第一节,你认为有哪些原因让日后的司马迁能著成《史记》?
1、黄河流域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这里流传着许多英雄的故事,他是听着英雄的故事长大的,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司马迁的血液里注定奔流着黄河不屈的精神。

会听到哪些英雄的故事?尧舜禹的
故事,(复习朝代歌,了解有名的人物)每每听到这些故事,司马迁会有怎样的想法?要像他们一样成为一个英雄,要把这些故事记下来,传给后人。

2、受父亲的影响。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达三十年之久,司马谈博学,精通天文、《易》学和黄老之学。

司马迁从小接受其父的启蒙教育,十岁起诵读「古文」,后随父去长安,同当时著名经学大师孔安国、董仲舒学习《古文尚书》和《春秋》。

十九岁开始了他的游历生活。

他的足迹到达会稽,访问夏禹的遗迹;到过姑苏,眺望范蠡泛舟的五湖;到达淮阴,访求韩信的故事;到过丰沛,访问刘邦、萧何的故乡;到过大梁,访问夷门,并考察秦军引河水灌大梁的情形;到过楚,访问春申君的宫殿遗址;到过薛地,考察孟尝君的封邑;到过邹鲁,拜仰孔孟的家乡。

此外,他还北过涿鹿,登长城,南游沅湘,西至崆峒。

后又出使巴蜀,到达今天昆明一带大西南地区。

3、读了这段文字,你有什么想说的?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从小就胸怀大志,志存高远,博闻强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完成编写史书在作知识的准备。

让司马迁独自担当起写《史记》的更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指导学生读好父亲的临终遗言。

父亲是怎么说的?父亲还会带着怎样的感情说这段话?
这是一位临终的老人,他泪流满面地说――
这是一位父亲在努力倾诉着他最后的心愿――
一生满怀抱负,却只能寄希望于自己的儿子,他语重心长地说――
看着奄奄一息泪流满面的父亲,听着他的谆谆嘱托,司马迁会怎么想怎么说?
为了自己从小立下的志向,为了父亲临终前的嘱托,于是他每天忙着——忙着——当他累了,倦了,他都会想起父亲的话——正当司马迁埋头专心致志地写作时,发生了怎样的事让司马迁会更加发愤地写《史记》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三节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司马迁是看着黄河水、听着英雄故事长大的,受父亲的影响,从小就喜爱上了历史,当父亲去世后更是牢记父亲的嘱托,专心致志地编写《史记》,这时发生了什么事呢?“一场飞来横祸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

”理解什么叫“飞来横祸”,文中指什么?划出有关句子。

为什么说是飞来横祸呢?(学生谈,有困难出示历史事件)
李陵是名将李广的孙子,他善骑射,曾率800骑兵深入匈奴腹地二千余里,平安返回,被拜为骑都尉。

天汉二年,在对匈奴作战中,汉武帝用人唯亲,让他的亲戚李广利任总指挥。

李陵不甘于受这个不学无术的庸才指挥,就请求带五千士兵作战。

对这样一个明知是冒险会出现严重后果的请求,汉武帝居然同意了。

汉武帝是这样想的:我看你李陵有多大本事。

这就是说汉武帝从内心就没想让李陵胜利。

李陵出发了,路经老将路博德的防区。

路博德认为此举不可,向汉武帝提出留李陵暂住,避开对匈奴有利的秋高马肥的季节,而改为春季进兵时,汉武帝却怀疑这是李陵害怕匈奴想拖延出兵。

便命他九月出发,汉武帝的这一决策又是错误的。

李陵遵命率步卒五千人向北行30日,至浚稽山扎营。

匈奴八万骑兵人围攻李陵。

李陵率部下奋力杀敌,战斗尤为惨烈,可是终究寡不敌众,军中箭矢用尽,援兵又没到,李陵被追兵俘虏,自叹“无面目报陛下”,于是投降。

群臣都斥骂李陵,司马迁为李陵申辩了几句,却因此遭受了酷刑。

2、同学们知道司马迁所受的是一种怎样的酷刑吗?教师介绍腐刑,司马迁一个堂堂的七尺男儿就成了太监,变得男不男,女不女,你能体会司马迁受了酷刑之后的心情么?(这对人的身心是一种摧残,更是对人格极大的侮辱。

)读读课文中是怎么写的?感情读。

看看司马迁在写给朋友任安的一封信中倾吐了心中的痛苦和愤懑:故祸莫惨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

刑余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所从来远矣。

我每日腹中肠子九转,坐在家中,精神恍恍惚惚,每当想到这种
耻辱,就汗流浃背,沾湿衣裳。

自己简直就是个太监,连深山岩穴之中都没有自己的藏身之处!
士可杀不可辱,司马迁此时觉得活着是没有尊严的活,简直就是苟且偷生,所以他――几次想――
是生还是死,在生死两难的痛苦中,司马迁最终选择的是——生。

司马迁怎么想的,竟让他忍辱负重,顽强地活下来了?
出示: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

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原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⑴自由地读一读。

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有的人的死的价值比泰山还要重,有的人的死比鸿毛还要轻。


⑵司马迁认为什么样的死才算是有价值的呢?(不被命运屈服,做出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活着的时候能造福于人类;不让一生虚度,做好自己该做的`事。


⑶来看看司马迁心中哪些人的死是比泰山还重的?
⒊出示《报任安书》: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周文王被拘禁而推演八卦为六十四卦,写成了《周易》;仲尼一生困顿不得志而作《春秋》;屈原放逐,就写成了《离骚》;左丘眼睛失明,就有《国语》传世;孙子受了膑刑,就编著了兵法书;吕不韦被流放到蜀地,《吕览》才流传于世;韩非被囚于秦,有《说难》、《孤愤》传世;《诗》三百篇,大都是圣人贤者抒发悲愤之情的作品。

可是当初背负着痛苦与耻辱的选择,面临着求生与求死的抉择却是多么的艰难啊!
透过监狱的铁窗,他仿佛看到了那滚滚东去的黄河水,仿佛听到了乡亲们讲述的英雄故事,那里有自己的理想啊;凝视那昏黄的油灯,他仿佛看到父亲正盯着自己,对自己诉说着什么……他心中的念头逐渐
清晰起来!我不停地追问自己,不停地对自己说:司马迁啊,司马迁!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名读司马迁想的话。

引读: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他写下的仅仅是一行行字吗?写下的是――写下的是――(不屈的精神,自己的信念,生命的感悟)
让我们记住这句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二、学习第四节
1、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

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理解“前无古人”,意思就是在这之前,从来没有。

这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上起黄帝,下迄汉武帝,年限跨度达三千年之久,由于司马迁敢于写事实,同时又带着自己的情感去理解笔下人物的奋斗和成败,文笔优美,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所以无论是从历史价值还是从文学价值来看都堪称典范。

难怪鲁迅先生看了《史记》之后,也高度评价。

说他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出示鲁迅:“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下面我们来看一组和司马迁有关的词语,读:
家学渊源,耳濡目染,博览群书,名山大川
牢记嘱托,挺身而出,犯颜极谏,飞来横祸
不白之冤,悲愤交加,轻于鸿毛,重如泰山
忍辱负重,奋笔疾书,毕生心血,辉煌巨著
请你用上一些词,写一写你眼中的司马迁。

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位历史伟人,他叫——司马迁。

记住他写的这部辉煌巨著——《史记》。

板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史记》选读教案3
一、教材简介:
《司马迁发愤写》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讲述了汉代史官司马迁
在遭到残酷的刑罚之后,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耗费了13年时间编写辉煌巨著《史记》的事,赞扬了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遗志,矢志不渝的精神。

二、目标预设: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两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着书的精神。

三、重点、难点:
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着书的精神。

四、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因此,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我紧扣“发愤”二字进行层层剖析。

通过,朗读、自学等多种形式,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让他们在走进文本的同时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五、设计思路:
本设计为《司马迁发愤写》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中我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外书,上网查资料等形式对司马迁有了一定的了解,初步感悟司马迁的形象。

在第二课时中,我紧扣“发愤”,深入品读,让学生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着书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放司马迁的生平事迹。

2、谈话导入。

两千多年过去了,司马迁伟大而不屈的灵魂依然熠熠生辉,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进司马迁,去了解司马迁真实的内心,了解他为什么要写史记,为什么发愤写史记?他是怎样发愤写的?
(二)出示思考题。

(三)学生合作学习,教师巡回指导。

(四)组织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讨论问题1
1、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
2、讨论交流。

3、指导朗读。

(1)滔滔的黄河水养育了司马迁,英雄的故事感动着司马迁,家乡的文化环境熏陶着司马迁,你能读好它吗?指名读、齐读。

(2)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奠定了司马迁以后着书立论的基础,课文的哪里写了他受父亲的影响。

让我们一起读这一段话。

(3)父亲临终前的嘱托(文字1出示)
司马谈临终之时,泪痕满面地拉着儿子的手说“我死之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的,你千万不要忘记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书哇!”
父亲是怎样吩咐的?父亲泪痕满面的`嘱咐,是遗憾,是愧恨,是鞭策和激励,父亲那深情的嘱托,你们能读好它吗?
正是由于自己从小就喜爱这一行,再加上父亲临终前的嘱托,使他义无反顾地扎入这编写史书之中。

可就是在这时,却来了一场飞来横祸。

讨论问题2
1、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
2、讨论交流。

3、点拨。

(1)谁来介绍一下“飞来横祸”,你知道飞来横祸指的是什么呢?课文中有句话写到了司马迁的痛苦,谁来读一读。

然而,司马迁的伟大就在于他在如此巨大的打击面前,作出了异于常人的选择,看课文,他为何最终打消了这个念头?
(2)出示(文字2)
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

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完成这部史书!”
A、指导朗读。

B、小结。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他受到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