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2023年八年级语文后半期月考测验免费试卷完整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句名篇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左右流之。

(《诗经•关雎》)
(2)蒹葭萋萋,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谓伊人,____________。

(《诗经•蒹葭》)
(3)微君之故,_____________。

(《诗经•式微》)
(4)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经•子衿》)
(5)气蒸云梦泽,___________。

___________,端居耻圣明。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6)统领《诗经•关雎》全篇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桃花源记》
【答案】(1)参差荇菜(2)白露未晞在水之湄(3)胡为乎中露(4)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5)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6)窈窕淑女君子好逑(7)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解析】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首先要选准诗句,生僻字平时要多写几遍。

这类试题是通过书写的方式考背诵,关键是不能错字、别字、形似字。

近几年总出理解性默写题目,这种题目的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根据诗歌内容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

此题要注意“荇”“晞”“嗣”“逑”等字词的书写。

选择题
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都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

B. 扮演年轻女子的戏曲行当称为“小生”,戏曲中的“一折”一般指一出,一场。

C. 《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是东汉田园诗人,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黑暗,弃官还乡。

D.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

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义”,是古人对《诗经》艺术经验的总结。

【答案】D
【解析】
A《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B扮演年轻女子的戏曲行当称为“小旦”。

C《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是东晋田园诗人。

字词书写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那一轮清瘦的月亮一直挂在我儿时的天空上,散发着淡淡的清辉。

潺潺①(A.chán B.cáng )的河水边一块偌大的空地上,聚集了一大堆乌压压的人,人群把一个抱着三弦的瞎子围在中间。

那瞎子不算太老,姓刘,也不怯场,不急不慢地说着书,偶尔也唱,连说带唱加上比划,表情丰富,肢体语言夸张,听得大家甲(A.一惊一乍B.叹为观止)的。

记忆像一扇门,不但轻轻推开,而且会有很多光阴的故事从那扇门里飞出来。

最初的听书时光,给乙(A.贫瘠B.晦暗)的乡村生活增添了一番别样情趣和滋味,那段时光我们心无旁wù ②(A鹜B.骛),纯粹美好。

快乐犹如荷风柳韵,让人依依不舍,不忍挥手。

(1)为文中①处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根据②处拼音选择正确的汉字,只填序号
①处____ ②处____
(2)从文中甲乙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入横线,只填序号
甲处_________ 乙处__________
(3)文中画线句有一处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原句:记忆像一扇门,不但轻轻推开,而且会有很多光阴的故事从那扇门里飞出来。

修改句: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A B (2)A A (3)记忆像一扇门,只要轻轻推开,就会有很多光阴的故事从那扇门里飞出来。

【解析】
(1)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

如“潺潺”:水流貌。

读“chán chán”,注意据义定音。

字形题中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

辨析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

如“鹜”与“骛”都是上下结构的字,造字法为形声字,可根据形声字的特点来辨别字形。

(2)一惊一乍:指人的精神过于紧张或兴奋。

叹为观止: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语境为“表情丰富,肢体语言夸张”,自然听得“一惊一乍”。

贫瘠:土地不肥沃,土壤层薄。

晦暗:昏暗无光的;部分或全部黑暗的。

形容“乡村生活”自然选“贫瘠”。

(3)“轻轻推开”与“会有很多光阴的故事从那扇门里飞出来”之间的根本关系不是递进关系,而是条件关系。

所以应把“不但……而且……”改为“只要……就……”。

“只要”表限定,后面接的内容限定这一种,那么就能有“就……”的结果。

一般用来叙述比较确定的事。

诗歌鉴赏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B.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写出了送行的地点和友人要赴任的地方。

C.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写对友人的安慰,表现了诗人依依不舍的伤感之情。

D.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两句承上作结,表达了诗人豪迈旷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诗,简述其中所蕴涵的哲理。

【答案】
【1】C
【2】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缩短距离。

【解析】
【1】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的意思是: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

只要在世上还有你这个知己,纵使远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邻。

作者在这里用两
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藉以减轻他的悲凉和孤独之感,不是表达依依不舍之情。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品味诗词语言的能力。

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熟知每个要点及每种题型的答题模式。

颈联对仗工整,意境开阔,一改过去送别诗的黯然情调,以积极昂扬的情感宽慰和劝勉离别赴任的友人,表达了对友情的豁达态度。

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诗歌的内容。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一句写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

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

这两句因此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文言文阅读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一)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二)壬午,黄巢帅众东走,程宗楚先自延秋门入,弘夫继至,处存帅锐卒五千夜入城。

坊市民喜,争欢呼出迎官军,或以瓦砾击贼,或拾箭以供官军。

……贼露宿霸上,诇知官军不整,且诸军不相继,引兵还袭之,自诸门分入,大战长安中,宗楚、弘夫死,军士重负不能走是以甚败死者什八九。

处存收馀众还营。

丁亥,巢复入长安,怒民之助官军,纵兵屠杀,流血成川,谓之洗城。

于是诸军皆退,贼势愈炽。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有删改)
注:诇(xiòng):刺探侦察。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1)悉如外人悉:(2)具答之具:
(3)或以瓦砾击贼:或_ (4)怒民之助官军怒:
【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军士重负不能走/是以/甚败死者什八九
B. 军士重负/不能走是以/甚败死者什八九
C. 军士重负不能走/是以甚败/死者什八九
D. 军士重负不能走/是以甚败死者/什八九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于是诸军皆退,贼势愈炽
【4】语段(一)中,作者描绘了一个怎样的世界?语段(二)的内容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请结合语段(二),谈谈语段(一)作者的写作的用意。

【答案】
【1】(1)悉:全、都(2)具:详细(3)或:有的人(4)怒:对……感到愤怒
【2】C
【3】(1)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2)于是(这时)诸路官军全部撤退,叛军(黄巢军)的声势更盛。

【4】参考答案:作者描绘了一个没有战乱、没有压迫、和平、平等、自由、富足、幸福的理想世界。

语段(二)描绘了战乱中无辜者受牵连、无端遭祸,满城生灵涂炭的景象,可见战争导致民不聊生。

陶渊明虚构一个桃花源的理想世界,表达了他对充满战乱、剥削、压迫的黑暗现实的不满以及对美好的理想生活的追求
【解析】
【1】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都是古今异义词,如“或”:有的人。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
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为C,即:军士重负不能走/是以甚败/死者什八九。

译为:官军士兵由于抢劫物太多,负重而跑不动,被黄巢军杀得大败,死者有十分之八九。

此题要注意把相关的几个意思划开。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乃”:竟然。

“无论”:不用说,更不必说。

“势”:声势。

“炽”:(气焰)盛。

【4】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一问,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把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曲折离奇的情节贯串起来,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当时的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二问,可分析“引兵还袭之,自诸门分入,大战长安中,宗楚、弘夫死,军士重负不能走是以甚败死者什八九。

处存收馀众还营。

丁亥,巢复入长安,怒民之助官军,纵兵屠杀,流血成川,谓之洗城。

于是诸军皆退,贼势愈炽”等句。

描绘了战乱中百姓无端遭祸,满城生灵涂炭的景象,可见战争给人类社会造成的灾难。

三问,描绘了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陶渊明的社会及政治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意愿。

“桃花源”是个虚构的理想社会,既反映了人民反对
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一)译文: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的好像有点光亮。

(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进去。

最初,山洞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

(呈现在渔人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有桑树、竹林这类的植物。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

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的人们,男女的穿着打扮和外面的人都一样。

老人和小孩,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

(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都详细的一一作了回答。

村中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做饭来款待他。

村子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人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
里出去,所以跟桃花源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这里的人)问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渔人把自己所知道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

听完,他们都感叹惋惜。

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拿出酒菜来款待他。

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

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外的人说啊。


(二)译文:
壬午(初五),黄巢率军出长安城向东方撤退,唐将程宗楚率军首先自延秋门进入长安城,唐弘夫紧接着率军赶到,王处存率领精锐士兵五千人于夜晚也进入长安。

长安坊市居民十分欢喜,争先恐后地出来欢迎官军,欢呼声响成一片,有的人还用瓦砾投击黄巢军,也有人收拾箭头供给官军。

……黄巢率军露宿于霸上,侦察到城内官军号令不整,而且围长安的诸路官军互不联系,于是率军还袭长安,黄巢军自诸城门分别进入,大战于城中,唐将程宗楚、唐弘夫都被杀死,官军士兵由于抢劫物太多,负重而走不动路,被黄巢军杀得大败,死者有十分之八九。

王处存收拾残兵余众归还到渭桥扎营地。

丁亥,(十月)黄巢再进入长安,对长安居民帮助官军感到极为愤怒,于是纵兵进行屠杀,长安城血流成河,称之为洗城。

于是唐诸路军全部撤退,黄巢军的声势更盛。

现代文阅读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故乡的端午
我喜欢静止于一方的故乡,同时也热爱不断出新出奇的城市。

如果要说我的中国梦的实质内容,或许在高档装修的高楼一隅做白领算是吧,青春的旋律在这里奏响,梦想之光照进了现实啦。

可是,自从到城里读书,就了业,不曾过一回正经的端午。

在我幽远的记忆里,家乡的端午最像端午。

端午这天,多半是有雨的。

雨丝将天幕织满,雨珠挂在蓊郁的榕叶上,艾草被装点得水灵灵的。

大人们忙着折摘榕艾,在门上插挂。

那时,我最期待的是奶奶在厨房煎锡饼。

依稀记得,那一年端午节,吃罢早饭,我便搬来一块矮凳站着灶台边,看着炉膛里的火旺了起来,松针、松枝发出了“嘶嘶”的声响,每一响,都像是在挠我猴急的心。

等锅有了一定热度,站在灶前的奶奶便在平锅抹一层薄薄的油,紧接着,快速地舀起一团面糊,打在锅的中间。

面糊开始凝结的时候,奶奶便会用勺子迅疾摊开,顺时针地旋转开来,这个动作看似简单,但却是最考验手艺的。

这时,嫩白的面糊,中心开始跳起了芭蕾,而四周却像孔雀开屏一般,缓缓地舒展开来,色泽也由浅白饰上了一层淡淡的茉莉黄,显现出锡饼的雏形来。

奶奶继续用手将面糊装点得更加平整光滑,一股面香扑鼻而来。

我不禁将鼻子吸了又吸。

此时厨房的四周,也浮起了一层朦胧的薄雾,雾气黏在奶奶的发梢,和着银白,闪着耀眼的光。

做锡饼是一门技术活,若是太厚,咬起来就生硬;而铺得不均匀,包上食材就会露出馅来,弄得满手是油。

母亲学了很久,终究还是做得很不雅观。

然而,在奶奶手里,那黏人的面糊温驯得如小猫一般,随意一抹,一张薄如蝉翼的锡饼就出现了。

锡饼一面铺好后,需要翻面了。

这个过程很快,似乎都在眨眼之间溜过。

奶奶的手轻轻地拨弄一下锅铲,便让一面熟的锡饼在空中翻了一个身,稳妥地落在锅心。

这个时候,我总是屏息凝神,看着白的锡饼跳跃在红砖铺砌的灶台上,将老旧的空气都带动得欢快起来。

我不敢打扰奶奶,只是静静地盯着她的一招一式,看着锡饼上上翻飞,乳白的烟气轻柔地把我拥在怀里。

午饭时,八仙桌上摆满了香喷喷的农家菜:金黄的鸡蛋、淡紫的洋葱、深红的萝卜丝,以及闪着油光的肉丝,很赏眼,很诱人。

我喜欢将它们伴在一起,包在锡饼之中,一口咬下去,每一种味道都在舌尖绽放。

里面包含的,就是爱的味道,家乡的味道,生活的味道吧。

奶奶慈祥地望着我,不时地帮我拭去嘴角的菜汁。

看我吃得满嘴油花,她吃吃的笑了,笑得很开心,这种笑,我至今犹历历在目。

仿佛又是一阵雾,不知不觉间到了现在,如今的端午已没有当初的感觉,锡饼店已经遍地都是,咬着买来的锡饼,是那么的干硬和陌生。

故人已逝,再也回不去,逝去的亲情,又哪里是能买得回来的呀!
今年端午,是该回去看看了。

有些人,有些事,不去看,就再难看到。

【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上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集中叙写了端午节看奶奶煎锡饼的情境,
有较强的感染力。

B. 从作者的表意看来,他对宁静温馨的家乡满怀深情,而对嘈杂的城市抱有排斥之感。

C. 文章提到母亲学做锡饼,却达不到奶奶的水平,说明这手艺不可以随随便便学到手。

D. 文章结构浑然一体,取材详略得当,先重点写奶奶做锡饼的经过,后略写了吃锡饼。

【2】文章第二自然段直言“家乡的端午最像端午”,请联系文章内容说说“最像端午”的理由。

【3】奶奶做的锡饼有何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从形、色、味三方面简析。

【4】依据括号里的提示,品析下列文句。

站在灶前的奶奶便在平锅抹一层薄薄的油,紧接着,快速地舀起一团面糊,打在锅的中间。

面糊开始凝结的时候,奶奶便会用勺子迅疾摊开,顺时针地旋转开来。

(从人物描写的角度)
【5】结尾句“今年端午,是该回去看看了。

有些人,有些事,不去看,就再难看到”直白平淡,是否有“画蛇添足”之嫌?
【答案】
【1】B
【2】故乡的端午,节日气氛浓,家家户户,男女老少,为过节忙碌,插挂榕艾,备办食品.故乡的端午,具有节日特色的食品味道香,如锡饼包着菜肴十分可口;故乡的端午,亲情厚,确切地说,小时候端
午那一天,家人团聚,亲情厚重,令人感觉特别温馨快活.
【3】奶奶做的锡饼,外形薄匀雅观,色泽白里透黄,味道适口喷香.【4】通过“抹”、“打”、“摊”等人物动作的细致描写,生动传神地表现奶奶煎锡饼的娴熟灵巧.
【5】文章结尾看似平淡,其实意蕴丰富,一是点出作者想还乡过端午的原意,二是表白对故乡人、故乡事的怀念之情,并透露急于补偿的淡淡乡愁.结尾并非画蛇添足,它总结了上文内容,升华了主题,给读者无穷的回味。

【解析】
【1】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分析与选项的筛选。

解答此题要结合全文内容与主旨对四个选项进行仔细的分析思考。

从文章首段首句“我喜欢静止于一方的故乡,同时也热爱不断出新出奇的城市”,可以看出作者对城市并无排斥感。

故有误的应为B。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要点归纳。

解答此题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对端午习俗的了解,从文中找出表现故乡人对端午重视,表现过节快乐的内容进行归纳概括即可。

可以看出故乡的端午,节日气氛浓,“艾草被装点得水灵灵的。

大人们忙着折摘榕艾,在门上插挂”,备特色的食品,如锡饼包着菜肴十分可口;故乡的端午,亲情厚,如文中吃饭的温馨场面。

【3】本题考查内容的概括。

解答此题要审清题意,从文中找出有关奶奶做的锡饼的描写,并从中筛选出对锡饼形、色、味描写的句子,根据自己的理解,将三者用简洁的句子概括出来。

文中描写锡饼“形”
的句子有:“平整光滑”“薄如蝉翼”;描写“色”的句子有:“嫩白的面糊”“浅白饰上了一层淡淡的茉莉黄”;描写“味”的句子有:“面香扑鼻而来”“每一种味道都在舌尖绽放”。

根据这些句子可以从外形、色泽、味道归纳整理出答案。

【4】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

解答此题按题目要求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从描写的角度赏析格式:人物描写方法+内容+中心。

表述形式: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写出了……表达了……这个句子通过“抹”“打”“摊”等为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奶奶煎锡饼的娴熟灵巧,从正面表现奶奶手艺的高超。

【5】本题考查文章结尾段作用的分析。

文章末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篇末点题,点明主旨,深化主旨,升华主题等。

答题时首先明确这个结尾不多余,从内容来看,它表现了作者对故乡人、故乡事的怀念之情,透露淡淡乡愁,升华了主题。

从结构上看,它收束全文,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从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

1、人物描写。

格式:人物描写方法+内容+中心。

表述形式: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写出了……表达了…… 2、景物描写。

格式:描写内容+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等)。

表述形式:通过描写……烘托了……
现代文阅读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古人神奇的御寒术
李小天
①才刚刚立冬,天气就骤然转冷。

气象学家预测,受拉尼娜现象影响,今年的冬天可能会被冻哭。

所以有些人早就穿好秋裤、裹紧棉衣,打算待在暖气房里宅过一冬了。

可没有暖气没有秋裤没有暖宝宝甚至没有现代防寒建筑的古人们,怎么挨过冰天雪地的冬季呢?殊不知,在与冷空气作战的漫长历史过程中,勤劳勇敢的中国古代人民研制出诸多神奇的御寒术。

②在建筑方面,古代的房屋大都坐北朝南,以便依靠日照采光取暖,而且房屋都有厚厚的墙壁和屋顶,有利于保暖。

在汉朝,更有以花椒和泥涂壁来增强保暖效果的方式。

这时候的皇宫出现了“温室”与“椒房”。

“(昌邑)王入朝太后还,乘辇欲归温室”中,温室即指汉武帝时修建的温室殿。

温室殿里,花椒和泥涂壁,壁面披挂锦绣,以香桂为主,设云母屏风,有鸿羽帐,地上铺着西域毛毯。

花椒因其驱寒祛湿的功效,成为冬季取暖的主要用品,在汉代,更有宫殿名为椒房殿。

③除了注重房屋建筑,古人们也使用火炉、火盆及类似于暖水袋的“汤婆子”来焐手焐脚暖被窝。

盛唐的《开元天宝遗事》记载了帝王、贵宦冬日的取暖方式:“西凉国进炭百条,各长尺余。

其炭青色,坚硬如铁,名之曰瑞炭。

烧于炉中,无焰而有光。

每条可烧十日,其热气逼人而不可近也。

”到了宋朝,烧炭取暖更为普及,宋史里这样描述当时的情形:“繇京西、陕西、河东运薪炭至京师,薪以斤计一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