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学习基本训练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法学习基本训练知识
据说,拳击手一记重拳,可以重达数百公斤,可见其手上有多少力量!但他们写出的毛笔字,却很可能“弱不禁风”。
相反的,步履蹒跚的老书法家,却倒能写出苍劲刚健的字!而且看上去并不累人,真可以用“挥洒自如”这个词儿来形容。
现在经常能看到一些“书法表演艺术家”,摇头抖身,手舞足蹈,做用劲状,看着叫人喘不过气来。
其实,他要么欺骗外行,要么还没入门。
奥妙在哪里?在笔尖上的力。
拳击手的臂力,可以是书法家的一百倍,但真正送到笔尖上的力,书法家却可能是拳击手的一百倍。
中国的毛笔,即使是硬毫,总归还是柔软的。
妙就妙在这里,“唯笔软则奇怪生焉”(蔡邕《九势》);难也难在这里,不懂身法、手法、笔法,则很不容易把握住它。
打个比方,武术中的鞭是软器,但历来被认为是猛烈的武器,不易抵御,“善用者能胜刀剑”。
我们看那高手,用力一抖,舞将起来,借助于手臂摇动和身体各部位的转带,或打鞭的某一部位来增加动力和改变圆心及方向,或缠、或抡、或扫、或挂、或抛、或舞花、或地趟,可击、可笞、可勾、可缚,简直游如飞龙!但是,这条鞭子在普通人手里,却疲软如死蛇一般。
归结到书法上,写字当然要用力,但要用活力,不是下死劲。
所谓“活力”,就是要将身上的力,通过手臂、手腕、手指,使到笔尖上。
这是检验一个人会不会书法的标准之一。
所以,学书法,首先应正确掌握其手法、身法、笔法,使动作准确,姿势合度,运笔连贯,力注笔端,眼到、心到、手到,意识和动
作相互协调,不断提高驾驭笔毫的能力。
“学拳容易改拳难”。
一旦错误的或不正确的姿势形成习惯,要想改正就难了。
下面先说说如何执笔。
古人在执笔的问题上纠缠了千百年。
要么故弄玄虚,要么一辈子没挨着边儿。
其实,世界上任何一种工具,最正确的执法,无非就是最自然、最能发挥其功能的执法。
传说,王献之写字时,其父王羲之偷偷从背后拔他的笔而没能拔掉,于是就断定这个儿子将来一定了不得。
如果这成为能否成为书法家的标准,那么书法真是太简单了。
事实上,执笔太紧,是不科学的。
把力气都放在死死执紧笔杆上(横向),那怎能把力送到笔尖上(纵向)呢?
这样说来,是不是无需化力气握住笔杆?那肯定不是。
执笔,就是要稳稳的把住笔,这样,运腕、送力才能奏效。
横向的力,究竟应分配多少?这没有定量。
大体的感觉,同执筷子差不多,首先是要不让筷子掉下来,但最关键的问题、最终的目的,是要能夹得起东西来。
执笔时,作用于横向的力,只要能稳稳地把住笔就行了,如此而已。
前人的一切奇谈怪论,我们似不必跟着纠缠。
手指的功能是执笔。
执好了笔,就可以开始写字了。
一写字,就要动。
这个动,就是所谓“运笔”。
运笔主要靠腕、臂和指的协调运动来完成,而活动最多的是腕。
所以,腕一定要活。
腕活,才能使全身之力,通过臂、腕和指贯
注到笔尖;腕活,才可以调整笔锋,才能在上下左右提按、顿错、方圆、转折等多变的笔画书写中控制住笔锋,甚至能够随心所欲地指挥笔锋,达到所谓“甩笔头”的地步。
尤其是书写行书、草书时,手腕是不断的左右摆动和翻腾起倒的。
腕活,就是要求写字时,腕部关节不能紧张以至僵硬,“腕随己意左右”,但也不是随便乱动,而是要随着笔势的往来,自然而然地、协调地转动。
平时即使不写字的时候,也可以空手练练。
看小提琴家演奏,你能领会到运腕的大概。
因为在运腕这点上,两者颇有相通之处。
我们还可以从武术中得到启发。
吴图南在《国术概论》中说:“运用气力如何能随心所欲达于敌人之身?”必须视腕之能否灵活而定。
盖肩不松而力不能到肘,肘不垂而力不能达于腕,腕不活则不能达于手指。
况望其力能达于敌人之身者乎?故腕之灵活,实为练习国术者必须之条件。
”这同书法的道理基本相同。
我们也可以说,腕之灵活,实为练习书法者必须之条件。
悬肘,就是要求手臂全部离开桌面。
它是书法的基本功之一。
其重要性与练拳术的人首先要练“蹲桩”相同。
为什么一定要练悬肘?道理有三。
一、为了力注笔端。
悬肘时能使肩部松开,也便于腕的活动,全身之力由于无所阻碍,才得以集注毫端。
所以说,悬肘才能尽力,“悬着空中最有力”(元陈绎曾《翰林要诀》)。
二、为了挥洒自如。
前面我们已经说到,手腕的灵活与否,对运
笔至关重要。
由于肘贴着桌面,大大限制了腕的灵活程度,笔的活动范围很小,要靠手指的运动和笔的上下左右倾斜,才能完成笔画的书写。
这样一来,锋必不正,势必不全,轻重便失准,挥运欠圆健,所以,只有悬肘,才能回旋余地大,才能用笔活,才能运转自如。
古人说悬肘“笔势无限,否则拘而难运”。
这里的“势”,就是指前面这两个方面,也就是运笔的回旋舒畅而有气势、有力量。
三、为了锻炼不臂力。
练拳的人,第一需要双腿有力,才可以稳如泰山,立于不败之地。
所以有“练拳不练腿,到老冒失鬼”的说法。
写字,则需要手臂有力。
悬肘,是一种很有效的训练。
初学写字时,即使把手臂全部搁在桌子上,也可能发颤,悬肘更是颤个不停。
任何一个大书法家,开始练字都不会例外。
因为手臂上的肌肉还不习惯这种动作。
说穿了,这是一种肌肉的训练,只要坚持下去,半年三个月,就会打下基础。
一旦练好了悬肘的基本功,则终身受益。
所以,初学者一定要下苦功练好它。
但是,悬肘不等于把肘抬得过高。
大体只要不贴着桌面就可以了。
臂肘抬高,肩必耸起,关节紧张,运用起来,就不灵活了,反而有害。
运笔时,肘应基本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这就是所谓“平肘”。
写字姿势的正确与否,不仅影响到写字,而且影响到身体,所以不可小看。
写字时,应端坐椅上,与桌子保持一些距离。
头颈正直、自然,头略向前倾,含胸拔背,两肩松开,肩不耸,背不弓。
双脚踏实,平放地上,与肩等宽。
脚和身体稳不稳,关系到字的稳不稳。
右手执笔,
左手自然平放桌上。
(左手不可成为重心的支撑点)。
双手之间要开阔,如抱大球状。
总之,要端庄平正,关节舒展;精神敛聚,呼吸顺畅;右手轻灵无滞,身体稳重自然。
身正、脚实,才能稳,才易于发力,所谓“力发手腰,其根在脚”;松肩,力才能达于肘,达于腕,达于指,达于笔,才能不受牵制,灵活往来。
桌椅对写字姿势也有一定影响。
高度、大小都要合适,坐起来感觉自然、舒适、不别扭。
写大字要用站姿。
大体要求与坐姿相似。
脚站稳,右脚向前跨出一小步。
自腰际发力,腰推动肩,肩带动腕,把腰肩之力或全身之力送到笔尖,通过笔尖送到笔画的每一个部位。
凡练好悬肘的人,站着写字不会有困难。
凡事皆有法。
法,就是对规律的认识,是扼要制胜的技巧。
要想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就必须将技巧训练到随心所欲的地步。
中国书法之所以成为一门高级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千变万化的线条,而这千变万化的线条又依赖于毛笔来表现。
因为毛笔富于弹性,伸缩幅度大,最便于表现线条美,可厚可薄,可粗可细,可肥可瘦,可方可圆,可干可润,如此等等。
但也正因为如此,对毛笔的驾驭就有很大的难度。
古今号称书法家的人多如牛毛,但真正知笔法的人并不多。
钟繇为了得到一卷“笔法”,盗开韦诞的墓;颜真卿师事张旭,求笔法而“竟不蒙传授”,最后求得紧了才如愿;张照求王鸿绪授笔法而不得,只好躲在王写字的小楼上,才窥见他如何下
笔……这些传说,在今天看来不免神秘了些,但笔法对于古人来说的确是神秘的。
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掌握笔法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所以不能不讲究笔法。
笔法,就是如何运笔(用笔)。
它是书法最重要的基本功。
用笔不得道,终生写不好。
笔法包括中锋、侧锋、藏锋、露锋,方、圆,转、折,提、按,驻、行,徐、疾等方面。
中锋、侧锋中锋运笔是笔毫与运行方向一致,毫中所含之墨最易顺着毫尖流注下去,均匀渗开,四面俱到,所以中锋所写出的笔画干净、圆润,有立体感,好比圆形钢筋。
能否在运笔过程中保持中锋,是检验一个人对笔的控制能力的重要标准。
但是,一般来说,除了篆书和其他书体的大部分笔画外,中锋并不是万能的,也就是说,侧锋的运用有其合理因素和美学价值。
古人说:“正锋(即中锋)取劲,侧笔取妍”(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侧锋(笔毫与运行方面成45度左右夹角)所形成的笔画,呈现出潇洒灵动的姿态。
比如,王羲之的行草中,就很自然的在运笔过程中带有侧锋;相反的,像八大山人的有些行草一味用中锋,显得不够自认和缺乏灵动。
(如图)当然,侧锋取势,势成则又回归中锋。
与此有关的,还有一种所谓“偏锋”(笔毫与运行方向成丁字形,即90度左右夹角)。
偏锋所写出的笔画(实际上是横扫出来的)比较单薄,一般来说,在书法上被视为病笔。
但历史上也偶有人用,形成较为乖僻的风格。
初学者当然要从平正入手,苦练中锋。
附带说一下,“拖”肯定是病笔。
写字绝不可拖,否则写出的笔划湮漫无力。
露锋、藏锋这是起笔和收笔时的笔法。
顺势落笔,笔尖外露,或收笔时不回锋,为露锋;起笔和收笔时,逆势回锋,则为藏锋。
古人说:“藏锋以包其气,露锋以纵其波”;“有锋则耀其神,无锋则含其气。
”藏锋笔画圆劲、厚重;露锋笔画,锋利、精神。
方圆、转折笔法的方圆,是指运笔书写所形成的笔画形态(不是结构形态)。
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一般运笔过程中,运用中锋写出的笔画圆浑,有圆形钢筋一样的立体感,就谓之“圆”。
运用侧锋写出的笔划,所呈现的形态,谓之“方”;另一个方面则明显地表现在转折处。
转则成圆,折则成方。
除了篆书纯用圆笔外,一般来说,写字都是方圆结合的。
内圆外方,内方外圆,亦圆亦方,不方不圆,变化万千。
提、按古人往往称运笔为行笔,这很有道理。
人行路时,两脚自然一起一落;运笔时,也有提按。
就是说,笔画是不能平拖过去的。
特别是转换处,更需提和按,笔锋才能顺利的转换再回到适当的笔画中间,不致扭起来,锋如果和副毫扭起来,便失去其功能,就不能“万毫齐力”了。
就是说,提和按不仅使笔画有了丰富的变化,同时也是为了调整笔锋。
所有的笔画都是提与按的连续。
每一个笔画的书写过程,都不可能象机械那样用力完全一致(如果这样,产生的线条就成了没有趣味的直线),而始终贯穿着提与按的动作,只是一般的笔画提与按的变
化极其细微,不引起我们的注意罢了。
写字过程中,我们不必,也不可能处处人为地安排,什么地方该提,什么地方该按,除非一些规律性的地方,如起笔的先按后提、折笔的先提后按等。
既然不能安排,那么提和按究竟如何掌握呢?答案是,在日积月累的长期训练中培养出一种感觉。
就像高明的厨师放佐料,是从来不需要称份量的。
但是,有不少人,包括一些著名的书法家如李瑞清等,为了追求毛感、金石味,而将提按变为颤抖,很不自然。
所以,初学者一定要理解提按与颤抖的区别。
写字抖抖的,丑不忍睹!
驻行、徐疾驻,就是停、留的意思。
如果说提、按是笔的垂直运动的话,那么,驻、行就是笔的水平运动。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所有的笔画,都是提和按的连续,事实上,同时也是驻和行的连续。
既要往前送,又要留得住。
笔笔要留,一笔不可滑。
打个比方,就好比推车下桥,既要往前走,又要拽得住,才不至失控翻车。
与此相关的,是运笔的速度问题,即徐、疾。
运笔的速度应该快还是慢?运笔快,不容易杀得住,易滑。
“最不可忙,忙则失势。
”所以,情愿略慢一点,以缓避滑,要笔笔留得住。
即使快的地方,也要杀得住。
有时甚至要停、要断,但断不是真正的断,而是笔断意连,在有意无意间接得住。
常见有些人写隶书和颜字,在转折处无一字不断,十分刺目,十分不自然。
当然,过慢同过快一样,都是毛病。
该快的时候快,该慢的时候慢,该停的地方停,就是要有节奏感。
不仅一笔之间要有节奏,而且一个字、一整幅作品,都要有节奏感。
但这
节奏感又是无法安排的,也是要靠长期的训练培养出来的,所以,任何一行的高手,抖实际上是有优秀的感觉。
感觉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