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清明上河图》主题的重新解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清明上河图》主题的重新解读
徐煜茗(宁夏大学 美术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这里我们所说的宋本《清明上河图》,出自北宋时期著名画家张择端之手,整个画幅有五米之多,生动地展现了北宋时期开封一带的市井风光以及当时人们的生活情况和城市样貌。
全卷分为三段:前段为郊区风光;中段以船过虹桥的惊险场面为中心展开一系列的车船运输及商业贸易的都市活动;后段为汴京街景,车水马龙,甚是热闹。
从艺术手法上来看,《清明上河图》没有延续北宋初期色彩靡丽、崇尚工丽的绘画特点,而是采用朴实、带有叙事性的表现手法来进行现世生活的描绘,手法写实使之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资料价值,这也必然引得诸多美术史学家、历史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自己的理解和看法,不免出现关于《清明上河图》的主题、内容、季节、成画时间等一系列的探讨。
就主题“清明”,自古就有学者提出不同的观点并加以阐述。
20世纪中期,对《清明上河图》主题研究基本存在以下三种说法:第一种是学者认为“清明”一词意指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时节,因为在画面中安排了诸多酒家和饮酒的人,可以很好地说明中国文化中清明与酒密不可分的联系;第二种则是认为“清明”指的是古代市坊中的清
摘要: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所绘的《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名画之一。
自北宋以来,出现了许多传世摹本,现存的大概为三个版本:宋本(原作)、明本(为吴门四家之一仇英所作,也称“仇英本”)及清院本(乾隆元年由清宫画院五名画家合作画成),本文所研究的对象仅以张择端所绘的宋本展开,对其他版本中的主题均不作详细探讨。
从元代开始,美术史学家及学者就已经从不同的角度来论述清明上河图所表现的主题,众说纷纭,各持己见,至今,对于清明上河图的主题仍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本文将在前人研究论述的基础之上,从作品题名中的“清明”着手,试着重新思考在当时的历史环境里画中主题可能具有的意义。
关键词:清明盛世;新酒;变法;清明时节;清明坊
图一 清明上河图酒家分布
51
博物致知Knowledge and Science
明坊;第三种则是邹身城、Valerie Hanson(瓦莱里·韩森)等认为的“清明”不是前两者而是另有其他,那就是政治清明。
基于上述,下面将对《清明上河图》的主题“清明”存在的三种主要观点,即清明时节、清明坊、清明盛世,分开阐述,并基于不同观点谈论笔者对这一主题新的看法。
一、清明时节
认为画面中的主题“清明”是清明时节的学者并不在少数,也有很多相关的例证说明。
中国人自古以来便有清明节饮酒的习惯,而“酒”在国民心中一直处于重要的地位。
冬日饮酒驱寒保暖,春夏饮酒也是经济富足的表现。
在《清明上河图》中大大小小的酒肆、饮酒人随处可见,末了还有药铺门前置一牌匾写“专治酒伤”作为收尾。
可见酒的饮用在《清明上河图》中已经达到普及化。
唐代诗人杜牧在其《清明》一诗中便说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①这也可以很好地说明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清明时节饮酒的文化习惯,诠释了“酒”在清明时节的重要地位。
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说清明时节而不说是清明节,笔者在翻阅资料后发现,在北宋以及12世纪初,清明尚未成为节日,正式成为节日则是自南宋时期开始。
这里说到清明就要提到寒食(清明节的第一天是寒食节的最后一天),同时也是学者认为《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清明时节的重要理论支撑。
从周到汉的数百年中,寒食节在春夏冬都有不同的说法,但是在春之说最后流传下来被后世沿袭。
将寒食节改到清明节的初春,本身其中也有“清明盛世”的意味。
在唐宋时期,寒食节就有禁烟禁火的说法,在清明节的早晨再钻木取火,以出新火。
从北宋庞元英的《文昌杂录》②中记载古代官员节日休假的规定来看,寒食和清明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在北宋时期被分别对待,且从上述休假的时间来看,寒食却比清明更加重要。
寒食不如清明欢愉,相反在寒食节这一天,人们祭奠故人,果腹寒食,使得寒食格外的悲凉凄楚。
杨徽之在《寒食》一诗中就表现了寒食凄楚、悲凉的气氛。
“天寒酒薄难成醉,地迥楼高易断魂。
”③所以在这里可以看出,在寒食节这一天,人们踏青、扫墓和野炊等是主要活动。
清明节在寒食节过后的新一天,清明则天气晴朗、阳光和煦,暖暖的春风拂面吹过带着从冬天过渡而来的丝丝凉意,人们从寒食的悲凉气氛中走出来迎接新火,感叹生存的欢欣,俨然一片欢乐的景象。
在《清明上河图》中出现了大量火的运用场景,如蒸煮食物,卖烧饼的店铺用火制作烧饼,酒馆里客人对面便是用火温酒的器皿等(图二、图三)。
与此同时,没有野炊、扫墓的场景。
由此看来,持此类观点的学者认为作品题名中的“清明”便是清明时节,而非寒食。
二、清明坊
持清明坊的观点主要有孔宪易先生,他最早提出《清明上河图》这幅作品所表现的是秋天的景色,并不是初春的景象,由此认为“清明”便是清明坊④。
这些在他的许多文章中都有提到,都足以说明孔宪易先生对“清明”主题更偏向清明坊这一观点。
同样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也有自己充分的见解来说明。
在《宋会要辑稿·方域一》所录的《东京杂录》中:“(真宗大中祥符)二年三月九日,开封府言:‘准诏,以都城之外人户、军营甚多,相度合置厢虞侯管辖。
’从之。
仍诏勿多置人吏、所由,妄有搔扰。
又增度置九厢:京东第一厢一坊,曰清明;第二厢一坊,曰含耀;第三厢一坊,曰务本;京南厢二坊,曰安节、明义;京西第一厢二坊,曰天苑、天泉;第二厢二坊,曰金城、开化;第三厢二
图三 清明上河图 描绘的炉火
图二 清明上河图 中盘卖食物
52
坊,曰乾耀、皋门;京北第一厢二坊,曰建阳、嘉豫;第二厢一坊,曰福庆。
”⑤与此同时,根据宋人对方位的标识习惯,相关学者认为故城外第一厢为“清明坊”,《清明上河图》真意更应该是“清明坊处上河之图”,而张择端以地图名命名作品,给本来充满现实主义写实性的绘画更添加了严谨性和真实性,由此才能博得徽宗赵佶的欢喜,以其著名的瘦金书体为这幅作品题上“清明上河图”五字,并亲自盖上双龙小印。
显然持这一观点的学者,大都认为《清明上河图》所绘的是秋景而非春景,根据图中的画面布局跟古代市坊相联系得出“清明”即“清明坊”。
三、政治清明
对于《清明上河图》中的“清明”为“清明盛世”“政治清明”是近几年的事情。
主要有邹身成和V a l e r i e Hanson,而清明出于赞美之词最早见于班固形容自己“生于清明之时”,来赞美汉朝。
此后,清明盛世就被用来形容理想社会,政治清明、国泰民安,皇帝抚恤子民,子民温饱得以实现,大地一片生意盎然之景等一系列理想赞誉。
邹身城、Hanson在对作品仔细研究后在《清明上河图和其主题之谜》中提出质疑:如果《清明上河图》所绘是清明,为何画中却无任何的清明节活动,所以描绘的主题应是清明盛世而不是清明节扫墓活动。
美国华盛顿大学教授伊佩霞认为:“许多学者谈到《清明上河图》时,认为它反映的是任何一个朝廷的和平和繁荣”。
⑥学者们持这样的观点,我们也可以参考《清明上河图》中的跋文。
中国绘画中的跋文是解读作品的最好文献,当再读张公药的跋诗时⑦,可以读出张公药在当时距离画作相对我们较近的年代里在直面这幅作品时也是看作北宋当时盛世之景,同时在经历靖康之变北宋灭亡的悲惨事实后,看到了“清明盛世”的社会景观中所隐含的盛世危机,北宋王朝最终盛极而衰走向灭亡。
然而在当时,这种危机并没有引起宋徽宗的注意,反而成了历代王朝统治者功绩的象征,因为在这张画中,我们能够直观看到的是人民生活富足,统治者亲民治国理政的态度使得汴京商业繁荣洋溢着和谐的景象。
还有学者认为《清明上河图》中酒文化相当的普及,显示出人们在达到饱腹之余有粮食酿新酒,足以说明社会之富足。
如此繁盛之景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中还有取悦徽宗之意,以传递“盛世清明”的景象,因此深得徽宗喜欢,得以题字收藏。
四、对“清明”新的认识
通过对上述观点的重新整理再思考以及关于《清明上河图》及北宋历史大背景的重新认识和理解,笔者认为,
将图四 清明上河图中紫荆花及打猎归来的行人
53
博物致知Knowledge and Science
“清明”看作“清明坊”有很多说不通的地方,首先,缺乏一定的合理性。
“清明时节”和“政治清明”在画中均有体现,并不是只其中任意一种,但是在“清明坊”和“政治清明”的观点中,其学者大部分坚持认为画中描绘的是秋景,这与“清明时节”则有冲突。
下面将笔者谈论对《清明上河图》的季节看法,继而谈谈画中“政治清明”又是如何体现的。
首先,最早怀疑秋景之说的是孔宪易,他认为,在宋代人们并非是在清明节前后进暖炉,因为天气逐渐炎热,要是进暖炉则应该在秋天,所以这一点与当时的生活习惯是相违背的。
画中有驴驮着木柴;有执扇者达数人,如果是初春的汴京,天气尚有凉意还用不上执扇来纳凉;在《清明上河图》“口暑引子”的招牌中,“暑”字可以很好地说明应该是夏季将过的秋季;在河岸旁有商贩在出售西瓜;草帽在画面中随处可见等都与初春的景象相违背。
Hanson也认为传统的清明节活动在《清明上河图》均无表现。
我认为这种说法并不准确,这些都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扫墓踏青是清明节这一天应有活动的影响。
其次,在解读《清明上河图》中还有许多不确切的因素在里面。
第一,应当把清明同寒食相联系,寒食节最早是为纪念介子推,虽然后来无从考证来源的真实与否,但是可以说明的是,在北宋后期之前,清明和寒食还是两个节日,后来慢慢发展演变,由于两个节日相近逐渐变为一个节日,那就是清明。
也就是说张择端在绘制《清明上河图》时,还必然受到寒食和清明文化习俗的影响。
在当时历史大背景下的寒食不如清明欢愉,寒食之日,人们祭奠故人,果腹寒食,扫墓和踏青便成了这一天具有代表性的活动,而到了清明这一天,人们点燃新火,纷纷烹调食物、感叹生存的欢欣。
由此可见,《清明上河图》中未见扫墓踏青的清明活动,说明作者描绘的绝非寒食节扫墓禁火而是清明赐新火后的景象。
其次,我认为孔宪易先生所表述的画面物品的辨别并非准确以及画面中出现的一些事物都与秋景相违背。
秋景说的学者认为在画面的前端看到数只驴驮着木柴行进的场面, 而这些木柴是用来抵御冬日严寒、用作保暖的木炭其实是有点草率的。
应当看到,在当时的东京有七十二家店铺以及数不清的小商店,如果真要进暖炉烧炭,仅仅是手卷描绘的十篓木炭是远远不足以满足供应需求的。
其次说看到画中的西瓜,认为在清明时节西瓜还没有成熟,因而不可能出现在河市上贩卖。
其实在北宋时期,中原地区是没有西瓜种植的记载的,所述西瓜应当是当时的饼类,而饼在当时十分常见,是人们饭桌上的主要食物。
饼的样式也很多。
再者说,画中执扇人达数十人以上,认为春季天气温暖尚达不到执扇纳凉的必要。
但是在陈元靓的《岁时广记》中说道:“都城寒食,大纵蒲博,而博扇子者最多,以夏之甚迩也。
”⑧可知时为寒食节,市民们利用扇子赌博,因此在天气温暖的春天执扇也不是没有可能。
最后说一下,画面中紫荆花的出现也可以很好地印证是春季的景象。
从画面前半部分描绘的物象来看,轿子的门上插满了紫荆花(图五),紫荆花可以说是早春最靓丽的色彩之一了。
有记载“紫荆,花色深紫而小,如豇豆花,微有柄,丛生极密,砌满枝条。
枝梗劲直,开时有嫩叶……三月尽开,对节生。
”⑨由于画中的花只有花没有叶,枝干劲直,基本可以断定是早春的紫荆花。
画中插满紫荆花的车马及一行人群,肩背长弓及长竿上串着一串猎获的鸟,应该是春猎而归的场景。
所以,《清明上河图》所表现的内容应当是清明第一天,汴河开通后沿河漕运与市场的描绘。
清明坊说我认为不恰当而质疑的地方是,将我国古代坊市制度的变化与《清明上河图》创作的年代是否相吻合加以考虑。
在《宋会要辑稿·舆服》中有记录古代坊市制度随着经济的发展,管理出现冲突,在仁宗景祐年间已经彻底瓦解。
也就是说,在《清明上河图》创作的年代里已经不存在坊市一说了,所以画卷中不可能出现清明坊。
至于“政治清明”或“清明盛世”,画面中没有描绘汴京最具代表性的盛世图景,而是描绘了一个相对贫困的角落,同时还包括城内城外的生活景象。
首先,看似平平,无盛世可言,但是这种隐晦的表现手法其中必有深意。
时至清明,大大小小的酒家,饮酒人随处可见。
试想一个贫困的角落,人民不仅温饱达到满足,还有余出来的粮食去酿造新酒,难道不是富足的表现吗?其次,我想说的是,作者极力渲染漕运所带来的沿河市场的繁荣,在画的正中央,车船运输、手工业和商业活动等充盈着画面的画眼部分,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好一幅繁华的景致,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政府治理的开明使得整个城市漕运与市场呈现繁荣、和谐共生的景象。
因此,我认为《清明上河图》中的“清明”是一幅借着清明第一天互相传递新火,汴河开通后漕运的繁忙与市井交易相交织的欣欣向荣的景象,以平民的意识来委婉地烘托、赞许政治清明。
五、结论
《清明上河图》可以说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件伟大的代表作,它的绘画手法成熟得当,兼工带写,设色上也非常古朴淡雅。
以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直现一幅生动的北宋都城汴京的生活状态,其历史和艺术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这使
54
得历代众多美术学家、研究者纷纷研究,发表自己的看法也不足为奇。
关于《清明上河图》主题“清明”的三种不同解释,各自都有说明其观点的合理性,我想我们应该持有一个理性判断兼包容的思想意识,不能简单地用一种解释
参考文献
[1]周宝珠.清明上河图与清明上河学[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36-97.
[2]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287-337.
[3]曹星原.同舟共济[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19-54.
[4]张择端.张择端《清明上河图》[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10.
[5]周珠宝.《宋代东京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43-64
[6]孔宪易.《清明上河图》的“清明”质疑[J].美术,1981(2):57-60.
[7]邹身城.清明上河图为什么不绘春景绘秋景[J].历史知识,1984(4):28.
[8]周珠宝.《清明上河图》的“清明”是清明坊吗?[J].河南大学学报,1988(4):17-19.
[9]周珠宝.《清明上河图》的命题问题[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1):69-70.
[10]余辉.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新探[J].故宫博物院,2018,6(2):42-59.
[11]彭清深.《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色与历史文献价值[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6(1):105-109.
[12]章宏伟.《向氏评论图画记》与“画目二大籍”关系辩证—《清明上河图》研究[J].美术研究,2019(2):46-52.
[13]孔庆赞.《清明上河图》题名质疑[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0,20(3):9-11.
[14]撒莹,严国秦.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的街市图示语言解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5,22(2):15-18.
[15]陈传席.《清明上河图》创作缘起、时间及《宣和画谱》没有著录的原因[J].美术史研究,2008(4):27-30.
[16]潘安仪.《〈清明上河图〉“学”的启示》[A].杨丽丽主编.《〈清明上河图〉新论》[C].北京:故宫出版社,2011:23-34.
[17]彭慧萍.《小冰期时代的赤膊者:〈清明上河图〉的季节论辩与“写实”神话》[A].杨丽丽主编.《〈清明上河图〉新论》[C].北京:故宫出版社,2011:57.注释
①(唐)杜牧.清明(《御选唐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集部·总集类)[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11.
②(宋)庞元英.文昌杂录[Z].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子部·小说家类·杂事之属),卷1:6.
③(宋)苏轼.寒食诗(宋诗纪事)[Z].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集部·诗文评类),卷2:
43.(“祠部休假,岁凡七十有六日,元日、寒食、冬至各七日,……立春、人日、中和节、春分、社、清明、上巳、天祺节、立夏、端午、……各一日。
”)
④孔宪易在《〈清明上河图〉的“清明”质疑》说道:“这样一来,《清明上河图》便可以理解为清明坊到虹桥这一段上河的景色了”,又在《再谈清明上河图的命名》中说到“张择端选择这一胜地作为绘图的素材,说明他是独具慧眼的,为此,他创制出辉映千古的《清明上河图》可算是不朽盛事。
从而使东京城附郭的清明坊也随之流传下来,这也是开封的荣耀。
”
⑤(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续修四库全书:第785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⑥曹星原.清明上河图研究面面观[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23.
⑦张公药:生卒不详,祖籍滕阳,今山东滕县人,号竹堂,字元石。
(三首跋文如下:“通衢车马正喧闹,袛是宣和第几年。
当日翰林呈画本,升平风物正堪传。
”“水门东去接隋渠,井邑鱼鳞比不如。
老氏从来戒盈满,故知今日变丘虚。
”“楚杝吴墙万里舡,桥南桥北好风烟。
唤廻一饷繁华梦,萧鼓楼台若个边。
”)
⑧(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外六种[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20.
⑨(清)邹一桂.小山画谱[Z].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子部·艺术类·书画之属】,卷上:12.去否定另一种解释。
在未来的某一天,在对当时的历史环境、画家生平都有一个详细且夯实的理论支撑的情况下,再回头解读这幅作品,或许又有新的认识。
图五 清明上河图(局部)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