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人口的分析预测与教育发展对策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力资源开发·
河南人口的分析预测
与教育发展对策研究3
●高建华1,2 于爱水3
(1.河南大学 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河南 开封 475001;
2.河南大学 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3.临沂师范学院 地理系,山东 临沂 276005)
内容提要:在简要回顾河南省人口发展的基础上,总结了河南省人口及其教育现状特征与存在的问题,利用灰色数列预测模型预测了河南省的人口,指出了控制人口的严峻形势。

最后,从创新教育观念与制度、提高人口素质、加强师资队伍的稳定与素质建设、加快现代化教育手段的硬件建设、引进人才等五个方面提出了河南省教育发展战略。

关键词:河南省人口 灰色预测 教育
中图分类号:C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05)04-0043-03
现代经济的发展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表现在要求劳动者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技能素质。

适度的人口(包括适度的规模、较高的人口素质和合理的人口结构)是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推动区域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但是,如果人口数量过大,文化素质又较低,将会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障碍。

河南省是我国第一人口大省,目前全省的人口文化素质与教育状况,一方面与河南省在全国所处战略地位极不相称,另一方面也无法满足现代经济对劳动者素质所提出的要求。

因此,人口数量的控制与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既是人口管理最重要的两项工作,同时也是河南省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可持续发展的人口基础。

1.建国以来河南省人口发展的简要回顾
解放以来,河南省的人口数量除了1960、1961年略有下降以外,一直在持续增长[1]。

1949年人口为4174万人,1953年4 422万人(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1964年为5033万人(第二次人口普查),1982年为7442万人(第三次人口普查),1990年为8554万人(第四次人口普查),2000年为9256万人(第五次人口普查)[2][3]。

可见,河南人口增长极为迅速。

近10多年来,虽然人口增长率呈逐渐下降趋势,但由于人口基数大,人口的绝对增加数依然较大,人口控制任务仍很繁重。

建国50多年来,河南省人口控制工作经历了无计划增长到有计划增长的过程,人们的生育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省人口控制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人口增长速度得到控制,生育观念发生转变,同时随着社会经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人们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都有了较大的提高。

20世纪90年代以来,河南省人口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 (1)人口增长速度得到有效控制,全省人口增长率逐渐降低。

1954年,河南省人口增长率为28.17%,1982年为14.41%, 1995年为7.84%,2000年为7.14%。

(2)生育观念发生变化,生育模式由高到低转变。

20世纪70年代开展计划生育工作以来,人口生育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完成了由高生育模式向低生育模式的转变。

(3)人口年龄结构由年轻型转变为成年型。

20世纪70年代后,由于大力开展计划生育工作,少儿比重不断下降。

进入80年代,全省人口年龄结构由年轻型向成年型转变。

进入90年代,尤其是1995年以来,人口年龄结构已接近老年型,特别是少儿比和老年比两项指标都已达到老年型结构的标准。

少儿抚养系数由1964年的0.74下降到2000年的0.39。

(4)人口再生产类型已由传统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转变为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5)人口素质不断提高。

解放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人口素质不断提高,文盲、半文盲人口比重大幅度下降。

1982年全省文盲率为26.20%,1990年下降到16.15%,2000年降到5.87%。

同时,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每十万人口中拥有大学生的比重由1982年的330人增加到2000年2674人。

2.河南省人口及其教育现状分析
1.1 人口规模庞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断下降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2000年河南省人口规模已达9 256万人,居全国第一位。

由于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的压力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依然存在。

按照全国第三、四、五
次人口普查数据,河南省每年新增人口70~100万人。

人口的迅速增长,使得新增国民生产总值的相当一部分被新增人口所消耗。

2001年,河南省国内生产总值(按当年价格计算)5 640.1亿元,位居全国第5位,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按当年价格计算)仅5924.0元,位居全国第18位;城镇居民、农民人均总收入分别位居全国第31、20位。

在人口进一步增加的同时,各类建设用地不断扩大,耕地尤其是优质耕地面积则不断减少,人均拥有量会不断下降。

近十几年来,随着各项事业的发展,河南省耕地以每年2~4万公顷的速度减少。

虽然在国家实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制度下,2000~2001年实现了全省耕地数量上的平衡,但新补充耕地的质量大多数是不能与被占用城镇周围的优质耕地相提并论的。

其他资源如水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等人均占有量也进一步减少,环境的压力逐步增大。

1.2 劳动力数量庞大,就业受到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与城镇下岗职工不断增加的双重压力
河南省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5%以上,存在着劳动力数量大、素质低、行业分布不合理等诸多矛盾,尤其是河南省城镇化水平低,广大农村拥有数量庞大的劳动力。

仅从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城镇人口占同期总人口之比分析[3],河南省2000年城镇人口占同期总人口之比为23.17%,虽然比1990年增长了7.71%,但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为36.22%。

如此低的城镇人口比重,又在省域内部存在显著差别。

在河南省18个地市中,有50%的地市城镇(开封、濮阳、许昌、漯河、南阳、信阳、商丘、驻马店、周口)人口比重低于全省平均值,且相对集中分布于豫东、豫中和豫南,最低的只有11.37%。

同时由于现有城镇的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产业结构不协调,第三产业、私有企业发展迟缓,城镇职工的下岗与再就业问题突出。

另一方面,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测算,2000年河南省农村有劳动力4103.91万人,剩余劳动力2247.87万人,后者占前者的54.77%。

在河南省18个直辖市中,城镇化水平最低的周口市农村剩余劳动力291.54万人,占全省的12.97%。

所有这些都使河南省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的就业形势相当严峻,虽然河南采取多种措施,广开就业门路,但因每年有100多万青年人进入劳动适龄阶段,造成就业压力有增无减。

1.3 人口文化素质偏低,人口结构不合理
尽管近些年来,河南省的科教事业获得了迅速发展,但人口的文化素质依然偏低。

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全省人口的文盲率(1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5.87%,比1990年下降了10.26%,但总人数仍高达543万人;全省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到6年;在城镇企业职工中,技术工人不足一半,在向非农产业转移和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中,有一半以上劳动者的文化程度很低或无一技之长;平均每10万人中具有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的为2674人,具有高中程度的为10031人,分别比1990年增长了21.5%、42%,而全国的平均水平是平均每10万人中具有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的为3611人,具有高中程度的为11146人。

可见,河南省教育事业虽然纵向上比较获得了飞速发展,但人口素质偏低的局面并没有根本上得以扭转,人才总量少,相对量更少,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尚有一定差距,与全国先进地区相比差距就更大了,人口素质与现代化建设需要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

在人口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的情况下,河南省人口还存在着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低素质的一般劳动者多,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少。

现有人才构成中,教育、卫生行业占人才总量的50%以上,占专业技术人员的70%以上;工程技术、经济、农业所占比重不足20%;高新技术人才、管理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理论研究型人才偏多,实用工程技术人才不足。

在高素质人才缺乏的同时,由于用人体制问题又有一些毕业生就业困难,造成了人才的极大浪费。

1.4 人才的培养规模小,培养层次较低
全省人才培养教育的规模小,培养层次低。

目前,全省没有一所国家重点高等院校,没有一所研究生院,没有自己培养的两院院士,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远远少于沿海发达地区,在校研究生不及高校在读生人数的1.5%。

表1是2001年河南省与全国在校学生数人数比较表。

从表1可以看出,在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成人高等教育、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普通中学、职业中学和小学在校学生人数等6项指标中,单从绝对数看,河南省所处位次应该说是比较靠前的;但从相对数分析,上述各指标就大大落后于绝对数的位次了。

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成人高等教育、普通中等专业学校3项指标绝对数在全国分别居于第6、10、2位,但相对数却居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第24、28、23位,尤其是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在校学生数”尚不及全国平均相对数的70%。

表1 2001年河南省与全国在校学生数人数比较项目
河南省全国
绝对数
(人)
绝对数居
全国位次
相对数
(人/万)
相对数居
全国位次
绝对数
(人)
相对数
(人/万)全国普通
高等院校369149638.624719065856.3成人高
等教育1964631020.628455980935.7
普通中等
专业学校313996232.923457978035.9
普通中学68338612715.2378360256614.0
职业中学387103240.512466430836.5小学1070725711120.67125434667982.8
3.河南省总人口的灰色预测
人口系统属于本征性的灰色系统,在此运用灰色数列预测G M(1,1)模型[4]对河南省“十五”至2010年的总人口进行预测。

根据河南省建国以来人口发展规律及灰色预测模型特点,1978~1985年是河南省人口匀速发展阶段,年均增加111万人,年均自然增长率为14.17‰;1986~1990年是人口高速发展阶段,年均增加160万人,年均自然增长率达19.33‰;1991~2001年是人口低速发展阶段,年均增加72万人,年均自然增长率为8.73‰。

故预测模型采用的原始数据分别取三个时段,即1978~2001年,1986~2001年,1991~2001年;预测模型的预测精度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残差序列修正模型进行修正;
最后预测模型的回代检验的水平达到“好”的水平。

1978~2001年的预测模型(A)为:
x1(t+1)=1594274e0.0053t-1587207 (1)
预测模型A对应残差修正模型为:
x1-1(t+1)=34.47e0.2064t-8.96
1986~2001年的预测模型(B)为:
x2(t+1)=799335.9e0.0104t-791350.9 (2)
预测模型B对应残差修正模型为:
x2-1(t+1)=-47.55e-0.1772t+48.59
1991~2001年的预测模型(C)为:
x3(t+1)=1069101e0.0083t-1060338 (3)
预测模型C模拟精度无需残差修正。

从表2可以看出,今后近10年的年人口增长介于57~92万,在继续强化执行计划生育有关政策、稳定低生育水平的背景下,由于人口基数庞大,按高方案将于2005年全省人口突破1个亿,中、低方案也将于2007、2008年突破1个亿。

另外,根据《河南省“十五”人口、就业与社会保障规划》,“十五”期间,人口的有关指标计划是:年平均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4.8‰以内,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5‰,2005年总人口控制在9 860万人以内。

从表2的预测值分析,上述计划指标的完成是可行的,但是也有相当大的难度,人口控制工作稍有放松,该计划指标将会突破,人口的巨大压力、尖锐的人地矛盾将是河南省相当长时间内面临的重大问题。

表2各模型预测值比较
预测年份预测模型(A)(万人)预测模型(B)(万人)预测模型(C)(万人) 2002964897479635
2003970098409715
2004976699399795
20059832100409877
20069897101449959
200799631024810041
2008100291035410125
2009100981046210209
2010101681057010293
4.基于河南省省情的教育发展战略
结合省情,河南省的教育发展战略[5][6]应当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把人才培养特别是高素质人才培养作为提高河南省经济整体质量的重要工作来抓,进一步强化高等教育(包括研究生培养)建设力度,培养高素质人才;巩固并提高中小学教育与职业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逐步建立终身学习体系;扩大普通高中在校生和普通高校在校生规模,加速人才培养,努力扩大总量,提高质量,优化人才培养结构与体系,扭转全省教育发展严重滞后的局面。

4.1 创新教育观念与制度
教育观念的创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树立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观念;(2)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营造“亲学”氛围,为公办与民办教育提供共同竞争平台,多渠道增加高等教育投入,鼓励公平竞争,投资与受益相结合,切实保护投资人的合法权益,逐步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3)树立市场观念,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专业设置结构与课程设置,更新教材内容,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参与科技研究开发和创新活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扩大培养适应我省现代化建设要求的专业实用人才;采取多种形式的教育资源配置,并非只有合并学校一条路;(4)改革传统教育教学的思维模式,大力发展远程教育、网络教育,推进教育信息化,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教育制度创新主要表现在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创建和完善新型教育管理体制和机制。

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深化高等教育体制和办学体制改革,改善高等教育管理方式、办学模式、教学方法,真正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并扩大办学自主权,逐步建立教育信息发布、政策引导、监督评估、宏观调控的管理运行新机制,为高等教育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支持社会力量办学,大力发展民办教育,特别是民办高等教育。

4.2 进一步提高人口素质
在人口管理工作中,仅仅控制人口总量,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重视人口科技、文化、教育质量的提高。

对于河南省来说,如何将“人口”转化为“人才”,将“人口包袱”转化为“人才财富”,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面临的重大课题。

教育发展应着眼于长远,从战略的角度,通过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全面提高全省人口的文化素质,大量培养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各类专业人才,为河南省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全面提升河南省在全国的教育水平。

4.2.1 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培育和发展重点高校,扩大适应我省现代化建设要求的专业实用人才培养规模,提高毛入学率;以强力推进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为突破口,提高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近期抓紧培养高层次信息、金融、外经贸、法律和现代管理、现代科技等急需的专业人才;积极开展与国外、国内一流高校的联合办学,鼓励和吸引国内外名牌大学到河南省设立分校。

4.2.2 进一步提高基础教育普及程度,加快职业教育建设步伐。

巩固和提高中小学教育规模与水平,解决好学生高峰期升学问题,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加强职业培训,鼓励和支持行业、企业加强职工的技术培训,完善继续教育制度,逐步建立终身教育体系。

通过实施创业培训、转业培训、技能培训等形式,提高劳动者素质,按照“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就业”的要求,加强再就业培训工作,增强劳动者择业能力。

4.3 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的稳定与素质建设
目前,河南省的师资队伍尤其是高校的师资队伍流失比较严重,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得力措施予以控制。

同时,还要加强教师队伍的素质建设,高等院校要采取鼓励措施(如报考博士生、在岗培训等)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加快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人事分配制度和运行机制;广大中小学教师应以新课程培训、“百千万人才
工程”培训为契机,提高广大教师业务素质。

与此同时,深化改革教材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4.4 加快现代化教育手段的硬件建设
以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现代化教育手段是教育资源充分开发利用与合理配置的重要载体。

合理利用计算机网络、卫星视频传输系统、广播电视等现代教育手段,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远比机械地把几所学校简单“加和”效果好得多。

因此,应积极推动各级各类学校普及计算机及网络知识教育,初步建立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争取中等以上城市的中小学与Internet联通,县和县以下的中学及乡镇中心小学与中国教育卫星宽带网联通,推动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4.5 引进人才
在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的同时,还要营造宽松环境,设立专项基金,重点引进学科带头人和院士、博士、留学归国人员等高层次人才以及具有专门技能的特殊人才,为河南省的经济、社会、环境持续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3资助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4B JL059),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04B JJ003),河南省软科学基金项目(0413020310)。

作者简介:高建华(1964-),男,教授,博士研究生,副院长。

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土地管理。

参考文献:
[1].河南省统计局.河南五十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9:111-116,168-175.
[2].河南省统计局.河南省及各省辖市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R],2001:1-18.
[3].河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河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快速汇总主要数据[R],2001:1-36.
[4].王学萌等.灰色系统分析及实用计算程序[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109-168.
[5].河南省发展计划委员会.河南省“十五”高素质人才培养规划[R],2001.
[6].河南省发展计划委员会.河南省“十五”人口、就业与社会保障规划[R].2001.▲
(上接第58页)
第四是要解决人力资本结构不够合理的问题。

在后发区域,人力资本在数量上严重不足的同时,往往还由于结构上的不尽合理,造成许多人力资本“英雄无用武之地”,因而只能被闲置在那里,或者至多也是“大材小用”。

结构不合理可以追溯到很多方面。

例如大中小学比例;基础研究、发展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比例等。

后发区域究竟如何安排其教育结构才能使人力资本达到最优化,我们很难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越是基础教育越应及早普及。

第五是要消除人力资本“泡沫”现象。

对人力资本数量及质量进行衡量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目前常用的衡量指标是文凭或者其他别的资格证书。

在后发区域,由于文凭或者资格证书往往是与高工资收入相联系,与较好的工作条件相联系,所以文凭泡沫现象比较严重。

目前流行的文凭泡沫包括以下几种情况,一是虚假文凭,即一些人或单位制造假文凭以此获利;另一种是含金量不高的文凭,即一些人在没有经过严格的考试和培训,通过各种各样的办班形式取得的渗水文凭。

后发区域要发挥人力资本的后发优势,就必须治理人力资本形成的这种“泡沫”现象。

作者简介:王必达(1964-),现为浙江大学理论经济学博士后(在站),兰州商学院经济学教授。

研究方向:发展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

注 释:
①②③中共甘肃省委人才问题调研组:关于我省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C]。

④夏业良.论人力资本投入与转移中的后发利益[J].市场与人口分析,1999,5:14-17.
⑤杨敬年.西方发展经济学概论[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643.
⑥T odaro,M.P.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Third W orld,2rd edition, London:longman,1981,pp319-321.▲
(上接第63页)育条件大大低于城市,一个重要原因是城市的教育费用主要是由政府负担,而农村的教育费用主要是由农民自己负担。

也就是说,政府对农村教育投入不足是造成农民整体素质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当务之急是政府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民素质。

首先,应该增加农村教育投资。

即通过降低农村受教育的成本,为他们提高自身素质创造条件。

其次,要多渠道进行农业培训。

经过40多年努力,我国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县、乡、村三级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西部地区各县政府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整顿和完善农村三级科技推广体系。

扩充它的功能和作用,赋予其对农民教育培训的职能。

在这方面,苏南吴江、张家港等地区提供了比较成功的经验。

再次县级政府要充分发挥上述作用,就必须按照社会主义经济和农业现代化的客观需要,建立和健全现代化的县级行政管理体系,培养一批通晓行政管理知识和技能,熟悉农村、农民和农业,具有开拓创新意识和艰苦创业精神的专门人才。

作者简介:陈孝胜(1964-),男,重庆三峡学院工商管理系副教授。

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区域经济管理等。

参考文献:
[1]马国芳.县乡机构改革的难点及其对策探析[J].地方政府管理,2001,5:15.
[2]金太军.发挥县级行政管理在实现农业现代化中的作用[J].地方政府管理,2001,5:4.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