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教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教案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2、抓住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把握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3、学习闻一多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
教学重点、难点
品读重要语句,探究体会语言的内蕴。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视频导入
播放《最后一次讲演》的视频,大家认真的观看。
看完视频,教师组织大家交流和观看的视频有关的内容。
大家知道哪些和这次演讲有关的知识,背景、内容都可以说一说。
生回答:演讲者是闻一多。
(板书“闻一多”)背景是在1946年,发生在李公朴的追悼会上。
在这一次演讲中,闻一多这样说“我们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是什么意思?生答:他从容就义的表现。
问:你说的不错,他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当时是李公朴的追悼会,会场里有国民党的特务在闹事。
事实上在这
之前,大家已经知道闻一多先生和李公朴先生一样。
都在国民党的黑名单上,李先生遭暗杀,有人已经暗示了闻一多先生要注意保护自己,但他还毅然决然的参加了李先生的追悼会,并在追悼会上发表了这次演讲,之后在随即的游行中,只听到两声枪响,闻一多和他的儿子倒在了血泊中,他的儿子受了伤,闻先生牺牲了,所以这次演讲叫《最后一次讲演》。
为了能进一步了解闻一多,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
(,板书:说和做——记闻一多言行片段(在闻一多三个字的后面稍微隔开一段的空处)
问:老师有没有漏掉什么?回答:“先生”二字(教师补充板书)问为什么要加先生?本文作者臧克家先生是闻一多先生的高足,是他的学生。
臧克家是闻一多先生的学生,在青岛大学学习期间,经常到闻一多的办公室和家中,向老师请教;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1932年回清华任教后曾写信给臧克家说:“得一知己,可以无憾,在青岛得到你一个人已经够了。
”可见相知之深。
40年代,两人多有书信往来,闻一多先生遇难后,臧克家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
二、闻一多与臧克家介绍
1.闻一多(1899——1946):集诗人、学者、民主斗士“三重人格”于一身的一生。
诗人:新诗集《红烛》(1923)、《死水》(1928)是现代诗坛经典之作。
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了组诗《七子之歌》,表达了深挚的爱国之情。
学者:1932年到清华任教后,开始全力专攻古典文学。
学术著作有《神话与诗》、《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等。
他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后汇成“新义”),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革命家:他一身正气,抗战蓄髯八年。
1943年以后,面对国民党统治的日益腐朽,拍案而起,走出书斋,投身到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革命洪流中去。
1946年7月15日,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刺杀身亡。
2.臧克家
由名人评价引出:
朱自清:从臧克家开始,我们才有了有血有肉的以农村为题的诗
茅盾:臧克家是当时青年诗人“最优秀中间的一个。
臧克家 (1905--2004 )诗人,从小受家庭影响,喜欢古典诗歌和民歌。
1932年开始写新诗,以一篇《老马》成名,因此被誉为“农民诗人”。
1933 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烙印》,这是他最具影响的作品。
此后,他陆续出版的诗集,长诗有《罪恶的黑手》、《自己的写照》、《泥土的歌》、《宝贝儿》、《生命的零度》等十多部。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大师笔下的大师——巨人心中的巨人(板书课题)
三`检查预习
读准字音并解释个别重点字词(PPT展示)
地壳校补赫然
函寄漂白衰微
卓越深宵钻探
锲而不舍兀兀穷年警报迭起
潜心贯注迥乎不同慷慨淋漓
气冲斗牛无暇顾及目不窥园
仰之弥高炯炯目光沥尽心血
四、整体感悟
1.初读课文,思考一下小问题,理清文章内容
(1).文章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从学者的方面和革命家的方面来写的。
)
(2).综合这两个方面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用课文原话回答)
(“言论和行动完全一致”或“口的巨人,行的高标”)(3).由此来看,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是怎样衔接起来的?有何作用?(第一部分(1-7)记述闻先生作为学者方面的“说”和“做”。
第二部分(8-20)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的“说”和“做”。
两部分之间用了七、八、九三个段落过渡。
第七段承接上文小结,第八、九段开启下文。
这样连缀紧密,脉络清楚,过渡自然,把两个方面的情况简明地并列提出,给读者以深刻印象。
)
2.细读课文,分析学者闻一多和革命者闻一多
(1)找一找,圈点勾画
这一部分对闻一多先生的叙述中,穿插了生动细致的描写,试用横线画出来并加以分析,说说体现了他哪些精神和品格。
预设答案:1、品味重点语句中的关键词语,探究语句的内涵,体会语句饱含的激情。
教师准备:
①“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个比喻,既形象,又深刻。
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且是热情的称赞了。
②“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等。
(以整齐的句式,饱含深情地赞美闻一多治学之勤之钻;“凝结”表现治学成果来之不易。
)
③“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
“作”,起。
“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
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
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
④“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这是比喻的说法,表现闻一多为探索救国道路而苦读的目的。
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
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
⑤“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第2句就全句而言也是比拟),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
⑥“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它”指深夜灯火。
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来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
“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
课文中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脉相承。
)
⑦“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
)
学生提问有不懂之处,全班交流解决。
2、四人小组讨论从中可以看出闻一多先生是一个人?
请用“闻一多是一个()的学者/革命者的句式回答。
(是一个具有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
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的学者和革命家。
)
五、体验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
让同学们同闻一多先生转化身份,化身革命者进行演讲,演讲稿《最后一次演讲稿》,同学们更能体会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的激情澎湃,斗志昂扬的精神品质。
六、拓展延伸
我笔下的大师:请同学们想象一下闻一多先生参加游行时的情景和他的呼喊声吧,然后写作下来,相互交流。
七、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并解释。
2、熟读课文,完成从书练习。
3、预习《孙权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