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数学 上学期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第二课时教案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数学上学期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第二课时教案二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直线l1到l2的角.
2.直线l1与l2的夹角.
3.夹角公式.
(二)能力训练要求
1.明确理解直线l1到l2的角及两直线夹角的定义.
2.掌握直线l1到l2的角及两直线夹角的计算公式.
3.能根据直线方程求直线l1到l2的角及两直线夹角.
(三)德育渗透目标
1.
2.认识事物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
●教学重点
两条直线的夹角.
●教学难点
夹角概念的理解.
●教学方法
学导式
首先使学生认识到平行和垂直是两直线位置关系的特殊情形,而相交是两直线位置关系的一般情形.而能够反映相交直线相对位置的就是角,由此引出直线l1到l2的角,直线l1与l2的夹角,并且在有关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引导学生灵活应用有关三角函数的知识.然后通过一定的训练使学生加深对公式的理解与熟悉程度.
●教具准备
投影片两张
第一张:l1到l2的角的公式的推导过程(记作§7.3.2 A)
第二张:本节例题(记作§7.3.2 B)
●教学过程
Ⅰ.课题导入
[师]上一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两条直线的平行与垂直问题,得出了两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充要条件,现在,我们作一下简单回顾.
[师]两直线平行的充要条件是什么?
[生]两直线平行的充要条件是两直线的斜率相等,在y轴上的截距不等.
[师]两直线垂直的充要条件是什么?
[生]两直线垂直的充要条件是两直线的斜率之积为-1.
[师]上述两位同学的回答基本正确,但是都忽略了对于条件的说明.两
直线平行或垂直条件都是对于两直线斜率存在时而言,若两直线中有一条或两条斜率不存在,则它们的位置关系较易判断.需要注意的是,若对于含有字母的直线方程讨论位置关系,不应漏斜率为0或斜率不存在等特殊情形.
[师]这一节课,我们将一起研究两直线相交而形成角的问题.
Ⅱ.讲授新课
1.直线l1到l2的角
两条直线l1和l2相交构成四个角,它们是两对对顶角,我们把直线l1按逆时针方向旋
转到与l 2重合时所转的角,叫做l 1到l 2的角.
[师]这一概念的定义,是为了区分两相交直线所形成的角,也是进一步研究的需要,应注意在这一概念中l 1、l 2是有顺序的.
如图,直线l 1到l 2的角是θ1,l 2到l 1的角是θ2.
并且,有了对这一概念的认识,也就容易理解两直线的夹角的概
念.
2.直线l 1与l 2的夹角
如上图所示,l 1到l 2的角是θ1,l 2到l 1的角是θ2=π-θ1,当直线l 1与l 2相交但不垂直时,θ1和π-θ1,仅有一个角是锐角,我们就把其中的锐角叫做两条直线的夹角.
当直线l 1⊥l 2时,直线l 1和l 2的夹角是2
π. 说明:θ1>0,θ2>0,且θ1+θ2=π.
[师]请大家根据直线l 1到l 2的角与l 1与l 2夹角的定义过程中,寻求一下两种角的取值范围有何不同?
[生]l 1到l 2的角的取值范围是(0°,180°),l 1与l 2的夹角的取值范围是(0°,2π]. [师]下面我们一起推导直线l 1到l 2的角的公式.
3.直线l 1到l 2的角的公式
tan θ=2
1121k k k k +- (给出投影片§7.3.2 A)
推导:设直线l 1到l 2的角为θ,l 1:y =k 1x +b 1,l 2:y =k 2x +b 2.
如果1+k 1k 2=0,即k 1k 2=-1,则θ=2
π;如果1+k 1k 2≠0
设l 1、l 2的倾斜角分别是α1和α2,则k 1=tan α1,k 2=tan α2
由上图(1)(2)分别可知:
θ=α2-α1或θ=π-(α1-α2)=π+(α2-α1)
∴tan θ=tan (α2-α1)或tan θ=tan [π+(α2-α1)]=tan (α2-α1)于是tan θ=1
212
12121tan tan 1tan tan k k k k +-=+-αααα [师]根据两直线的夹角定义可知,夹角在(0°,90°]范围内变化,所以夹角正切值大于或等于0.故可以由l 1到l 2的角取绝对值而得到l 1与l 2的夹角公式.
4.直线l 1和l 2的夹角公式
tan α=1
2121k k k k +- [师]下面,我们通过例题讲解进一步熟悉两个公式的应用.
5.例题讲解
[例4]求直线l 1:y =-2x +3,l 2:y =x -
23的夹角(用角度制表示). 解:由两条直线的斜率k 1=-2,k 2=1得
tan α=3)
2(1)2(111212=-+--=+-k k k k ∴α=ar c tan3=71°34′
评述:此题是直接应用两直线的夹角公式,要求学生熟练掌握.
[例5]等腰三角形一腰所在直线l 1的方程是x -2y -2=0,底边所在直线l 2的方程是x +y -1=0,点(-2,0)在另一腰上,求这条腰所在直线l 3的方程.
分析:已经已知l 3上一点,故求出l 3的斜率k 3即可,如图,根据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得到π-θ1=π-θ2,即θ1-θ2,而θ1、θ
2分别为直线l 1到l 2与l 2到l 3的角,而根据公式这两角都可用斜率表
示,由此可建立关于k 3的方程.
解:设l 1、l 2、l 3的斜率分别为k 1,k 2,k 3,l 1到l 2的角是θ1,l 2
到l 3的角是θ2,则k 1=2
1,k 2=-1. ∴tan θ1=2
1)1(121)1(11212⋅-+--=⋅+-k k k k =-3. 因为l 1、l 2、l 3所围成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所以θ1=θ2,ta nθ2=tan θ1=-3. 即23231k k k k ⋅+-=-3,将k 2=-1代入得
3
311k k -+=-3 解得k 3=2.
因为l 3经过点(-2,0),斜率为2,写出其点斜式方程为y =2(x -(-2)) 即:2x -y +4=0
这就是直线l 3的方程.
评述:此题应用了l 1到l 2的角的公式及等腰三角形有关知识,并结合了直线方程的点斜式,要求学生注意解答的层次.
Ⅲ.课堂练习
课本P 50练习
1.求下列直线l 1到l 2的角与l 2到l 1的角:
(1)l 1:y =2
1x +2;l 2:y =3x +7;
(2)l 1:x -y =5;l 2:x +2y -3=0
解:(1)∵k 1=2
1,k 2=3 ∴设l 1到l 2的角为θ1,则
tan θ1=23121
312112+-
=+-k k k k =1 ∴θ1=45°即l 1到l 2的角为45°.
∴l 2到l 1的角为135°.
(2)解:∵k 1=1,k 2=-2
1 ∴设l 1到l 2的角为θ1,则l 2到l 1的角为θ2=π-θ1
∴tan θ1=321112112112=---
=+-k k k k ∴θ1=π-arctan3.θ2=arctan3
即l 1到l 2的角为π-arctan3,l 2到l 1的角为arctan3.
2.求下列两条直线的夹角:
(1)y =3x -1,y =-3
1x +4; (2)x -y =5;y =4.
(3)5x -3y =9,6x +10y +7=0.
解:(1)k 1=3,k 2=-
3
1. tan α=037313133112112-=⨯---=+-k k k k 分母为0,正切值不存在.
此时,两直线夹角为90°.
(也可根据k 1·k 2=-1得出的结论)
(2)k 1=1,k 2=0
tan α=2
1121k k k k +-=1 ∴α=45°
即两直线夹角为45°.
(3)k 1=35,k 2=-3
5 ∴k 1·k 2=-1
∴两直线夹角为90°.
Ⅳ.课时小结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大家掌握两直线的夹角公式,并区分与l 1到l 2的角的联系与区别,能够利用它解决一定的平面几何问题.
Ⅴ.课后作业
(一)课本P 53习题7.3
8.三角形的三个顶点是A (6,3),B (9,3),C (3,6),求它的三
个内角的度数.
解:由斜率公式:k AB =6
933--=0 k BC =
2
19336-=-- k AC =6336--=-1 tan CAB =AB
AC AB AC k k k k ⋅+-1=-1 ∴∠CAB =135°
tan ABC =01211+=⋅+-BC AB BC
AB k k k k 2
1= ∴∠CBA =arctan 2
1=26°34′ ∴∠C =180°-135°-26°34′=18°26′
9.已知直线l 经过点P (2,1),且和直线5x +2y +3=0的夹角等于45°,求直线l 的方程.
解:设直线l 的斜率为k 1,直线5x +2y +3=0的斜率为k 2.
则k 2=-2
5. tan 45°=
21121k k k k ⋅+-=1 即1125125k k ---
=1 解得k 1=-73或k 1=3
7. 所以直线l 的方程为:
y -1=-73(x -2)或y -1=3
7(x -2) 即:3x +7y -13=0或7x -3y -11=0.
(二)
1.预习内容:P 50~
51
2.预习提纲:
(1)如何通过直线方程判断两直线相交? (2)如何求解两直线的交点?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