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第2课时)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一、单项选择题
长白山的火山灰易受流水侵蚀,植被生长环境很不稳定,植被发育较差。

流水侵蚀作用的不同,导致长白山各坡火山灰厚度不同,火山灰最少的北坡植被带的垂直变化最为完整。

下图为长白山火山灰分布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长白山北坡植被类型自下而上为( A )
A.红松阔叶混交林—暗针叶林—亚高山岳桦林—高山苔原
B.山地常绿阔叶林—红松阔叶混交林—高山草甸—高山苔原
C.暗针叶林—亚高山岳桦林—红松阔叶混交林—高山冰雪
D.红松阔叶混交林—高山草甸—暗针叶林—高山冰雪
[解析] 长白山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北坡植被类型自下而上为红松阔叶混交林—暗针叶林—亚高山岳桦林—高山苔原,A对。

B、C、D错。

2.东坡只有地势较平坦处形成了小面积森林,其主导因素是( D )
A.气温B.降水量
C.光照D.土壤
[解析] 根据材料“长白山的火山灰易受流水侵蚀,植被生长环境很不稳定,植被发育较差。

”东坡地势较平坦处,火山灰侵蚀较少,土壤肥力较高。

东坡形成了小面积森林,其主导因素是土壤,D对。

山地林线指高山带针叶林分布的上限,主要受降水量、气温和风力等因素影响。

下图中的曲线为横断山区28°N附近自西向东各山脉东坡林线的分布变化图。

读图完成3~5题。

3.高山带针叶林之上的自然带是( C )
A.冰雪荒漠带B.常绿阔叶林带
C.灌丛草甸带D.针阔混交林带
[解析] 随着海拔的升高,山体的热量和水分条件都会变差,所以在高山带针叶林之上为灌丛草甸带。

本题正确答案为C。

4.P,R,M,N四地中,最不适宜针叶林生长的是( B )
A.P地B.R地
C.M地D.N地
[解析] “山地林线指高山带针叶林分布的上限”,关键词是“上限”,即林线以下为针叶林生长地。

R地在林线以上,已经不适合针叶林的生长。

故正确答案为B。

5.导致横断山区各山脉东坡林线分布高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 )
A.降水B.海拔
C.气温D.风力
[解析] 林线的一般规律为:纬度越低,林线越高;降水越多,林线越高。

该地绝大部分主要受西南季风影响,山脉的东坡位于背风坡,降水较少,所以导致各山脉东坡林线分布高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降水。

根据材料“山地林线指高山带针叶林分布的上限,主要受降水量、气温和风力等因素影响”判断分析,B错误。

同为山脉东坡,同海拔地区气温基本相同,所以气温不是林线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故C错误。

该地区山脉众多,且均为南北走向,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均不便于进入,故风力上没有较大差别,故D错误。

本题正确答案为A。

下图为我国天山北坡植被带分布示意图。

据此完成6~7题。

6.天山北坡山腰地带出现云杉林的直接原因是( B )
A.出现逆温,气温较高
B.气流抬升,降水较多
C.成土母质层无机养分多
D.地形平坦,易于林木生长
7.若只考虑气候因素,天山北坡土壤有机质含量最大的地带是( D )
A.荒漠石山带B.山地草原带
C.云杉林带D.山地草甸草原带
[解析] 第6题,天山位于新疆中部,气候干旱,水分条件是影响植被分布的主导因素。

天山北坡可以受到来自大西洋和北冰洋湿润气流的影响,受地形抬升,在山腰地带降水较多,能够满足森林植被生长的需要,B正确;气温和土壤条件不是影响云杉林分布的主要因素,A、C错误;山腰地带地势较陡,D错误。

故选B。

第7题,读图分析,荒漠石山带水分条件最差,植被稀疏,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最少,A错误;相对于山地草原带和云杉林带,山地草甸草原带海拔高,气温低,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最弱,因此土壤有机质积累的最多,含量最大,B、C错误,D正确。

故选D。

“巍巍祁连百丈雪,悠悠走廊千里春”,反映了水热等因素对祁连山自然景观的深刻影响。

据此完成8~9题。

8.与喜马拉雅山南麓热带、亚热带自然景观不同,祁连山北麓呈现出的是温带自然景观。

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B )
A.海拔高度B.纬度位置
C.光照强度 D.大气降水
9.我国的祁连山地长有“阴阳脸”(右上图),即一侧山坡林木葱郁(“阴脸”——阴坡),另一侧山坡草地青翠(“阳脸”——阳坡)。

造成“阴脸”林木葱郁的主要原因是 ( D ) A.“阴脸”为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丰富
B.“阴脸”光照强,热量充沛
C.“阴脸”为缓坡,土层厚,土壤肥力高
D.“阴脸”光照少,蒸发较弱,水分条件较好
[解析] 第8题,由图可知,祁连山北麓纬度高,热量、水分条件比喜马拉雅山南麓差,符合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该规律形成的基础是热量条件,因为是山麓自然带,热量主要取决于纬度,故B正确。

第9题,祁连山地位于我国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晴天多,降水少,水分条件是限制性因素。

阳坡为迎风坡,降水多,但南坡光照强,蒸发量大,土壤水分条件差。

“阴脸”为北坡,不是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少,A错;B没考虑水分条件,B错;C缺乏判断的依据,也没提到水分条件,C错;D强调了水分条件好,植被茂
盛,D对。

读沿某半岛甲、乙两地所做的自然环境剖面图,完成10~11题。

10.图中③植被带形成的原因是( B )
A.处于东北信风迎风坡,降水较多
B.位于山脉东侧,是西南季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
C.受西风带和副热带高压带交替控制,降水较少
D.受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降水较多
11.图中①植被带的分布反映了( D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解析] 第10题,③植被带主要位于山脉(西高止山)东侧,位于西南季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为热带草原带。

第11题,①植被带所处纬度较低,距海近且位于山脉西侧,位于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比较多,形成热带雨林带,是地方性分异规律的表现。

千百年来,生活在阿勒泰的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沿袭着“四季转场,终年放牧”的传统。

每年3月中旬牧民赶着牲畜从冬牧场一直向北游牧,4月初进入春牧场,6月向夏牧场转移,8月下旬开始往南游牧,10月初到达秋牧场,11月下旬或12月初再次转回到冬牧场(如图)。

据此完成12~13题。

12.水源是牧民转场中考虑的重要因素。

阿勒泰冬牧场的人畜饮水主要来源于( A )
A.积雪B.冰川
C.河水D.泉水
13.每年11月下旬或12月初,牧民开始往冬牧场转场,而这时往往伴随着风雪、低温等恶劣天气。

牧民不趁天气晴暖提前转场的原因是( C )
A.秋牧场草质更好
B.秋牧场水源更丰富
C.冬牧场草料较少
D.冬牧场雪灾较严重
[解析] 第12题,阿勒泰地区冬季气候寒冷,河水结冰较厚,使用河水不方便,C错误;冬季积雪丰富,因此用积雪作为水源非常方便,A正确;冰川很难取用,B错误;材料中并未提高到泉水的分布及泉水出露情况,D错误;故选A。

第13题,每年11月下旬或12月初,牧民开始往冬牧场转场,而这时往往伴随着风雪、低温等恶劣天气,牧民宁愿冒着天气恶劣的风险,也不愿提前转场,可能是冬季牧场草料较少,提前返回会导致牲畜草料不足,C正确;如果冬季牧场草料充足,即使秋季牧场草质好、水源丰富,也不会冒着风雪灾害的风险转场,A、B错误;其实如果冬季牧场所在地区有雪灾,那么在春秋牧场所在地区也会有风雪灾害,不转场同样也会有风雪灾害,D错误。

故选C。

二、综合题
14.图1为自然景观地域分异示意图,图2为甲、乙、丙三地的垂直自然带分布图,甲、乙两地均位于我国,丙地位于某岛屿。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自然景观从①→②→③→④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 由赤道到两极 的地域分异规律,该规律的形成是以 太阳辐射量 为基础的,这一规律表现最典型的大陆是 非洲大陆 。

(2)自然景观③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而同纬度的⑤为草原带,⑥为荒漠带,该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表现最典型的区域是 中 (低、中、高)纬度地区。

(3)比较乙、丙两地纬度的高低,并说明理由。

(4)分析甲地雪线南坡高于北坡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3)丙地纬度较低。

理由:丙地基带为雨林带,次带为常绿阔叶林带,因此属于热带;乙地基带为常绿阔叶林带,次带为落叶阔叶林带,因此属于亚热带地区,所以纬度较丙地高。

(4)甲地位于北半球温带地区,南坡为阳坡,气温较北坡高,且北坡为迎风坡,降水量大,故雪线南坡高于北坡。

[解析] 第(1)题,自然景观从①→②→③→④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该规律的形成是以太阳辐射为基础的,这一规律表现最典型的大陆是非洲大陆。

第(2)题,自然景观③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而同纬度的⑤为草原带,⑥为荒漠带,该自然景观的分布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表现最典型的区域是中纬度地区。

第(3)题,读图可知,丙地基带为雨林带,次带为常绿阔叶林带,因此属于热带。

乙地基带为常绿阔叶林带,次带为落叶阔叶林带,因此属于亚热带地区,所以乙地纬度较丙地高。

第(4)题,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主要是气温、降水。

气温高,雪线高;降水多,雪线低。

根据材料可知,甲地位于我国,山麓地带是荒漠带,说明位于北半球温带地区,南坡为阳坡,气温较高,北坡是阴坡,气温较低。

北坡为迎风坡,降水量大,南坡是背风坡,降水少。

故雪线南坡高于北坡。

15.下图示意新疆部分地区环境及景观。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目前新疆的许多地方仍然存在着大规模、远距离的游牧(季节性转场)现象,即随着季节的变换,牧民们在盆地和山地间的不同海拔高度上,相应地变换着牧场。

(1)丙山峰北坡下半部分布着四个自然带。

请根据自然带垂直地域分异的规律,按图中
①→②→③→④顺序,依次写出各自然带的名称,并分析①自然带的形成原因。

(2)在丙山峰高寒荒漠带平坦的山坡处,常出现由大小不一碎石组成的高山流石滩,请运用外力作用的原理推测流石滩的形成过程。

(3)季节性积雪是牧人的生命线,牧人常说:“羊群是被雪线牵着走,不是牧人。

”请分析原因。

[答案] (1)温带荒漠带、山地草原带、山地针叶林带和高山草甸带。

丙山峰山麓地带位于温带大陆内部(远离海洋),再加上高大山地的阻挡,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植被稀疏,形成荒漠。

(2)地表岩石受到强烈温差变化(或冻融)的风化作用,发生崩解和破碎;受到冰川和冰雪融水等外力侵蚀后,被(冰川、冰雪融水、重力等)搬运到地势比较平坦的山坡处堆积而成。

(3)从盆地到高山,随着海拔的升高,气候(气温和水分条件或水热条件或气温和湿度条件)垂直差异大,雪线会随季节变化而升降。

每到春夏来临,随着雪线不断上升,高山草甸带水热条件适宜,牧草生长茂盛(或高山草甸带气温升高湿度增加,牧草生长条件改善,牧草丰富),气候温和,羊群等被赶到海拔较高的夏季牧场。

当秋冬季节来临,雪线又不断地下降,高山草原牧草被积雪覆盖(或水热条件不宜牧草生长,或气温降低湿度减小不利牧草生长),且高山草原上的气候寒冷气温较低,牲畜无法生存,羊群被赶着下山,在相对温暖的山麓牧场越冬。

[解析] 本题考查山地垂直地带性、地质地貌的形成过程,以及自然环境对农牧业生产活动的影响的相关知识点。

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水平和综合思维能力。

突出考查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

(1)根据图示和所学过的知识,丙山为天山,天山山麓地带与当地的水平地带一致。

天山北坡在准噶尔盆地,由于深居内陆降水稀少,因此基带形成温带荒漠带;准噶尔盆地西部有缺口,大西洋的水汽从缺口进入盆地,沿地形爬升,水汽凝结,形成地形雨随着海拔升高开始先降水增多,植被覆盖率开始增加,植被开始逐渐变成山地草原带和山地针叶林带;再随着海拔升高,气温降低,降水减少,形成高山草甸带。

①自然带位于山麓地带与盆地准噶尔盆地底部的水平自然带一致。

当地位于温带大陆内部(远离海洋),再加上高大山地的阻挡,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植被稀疏,形成荒漠。

(2)据图示和所学过的知识可知,丙山峰高寒荒漠带位于海拔高处,雪线之下,高山草甸之上的过渡地带。

在强烈的寒冻风化和物理风化共同作用之下,地表岩石受到强烈的紫外线和极大昼夜温差变化(或冻融)的作用下,产生的寒冻劈碎、热胀冷缩的风化作用,导致了大块的岩石发生崩解和破碎,形成了大大小小的石块。

这些岩块与碎石在重力和下部潜流的作用下,受到冰川和冰雪融水等外力侵蚀后,被(冰川、冰雪融水、重力等)搬运到地势比较平坦的山坡处堆积而成,形成扇形岩屑坡。

由于碎石下面是雪线上溶化流下的暗流,所以称之为“滩”;(3)结合图示和所学知识可知,从盆地到高山,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降低,水分条件也发生变化,气候的垂直差异大。

雪线会随季节变化而升降。

每到春夏来临,随着雪线不断上升,高山草甸带水热条件适宜,牧草生长茂盛(或高山草甸带气温升高湿度增加,牧草生长条件改善,牧草丰富),气候温和,羊群等被赶到海拔较高的夏季牧场。

当秋冬季节来临,雪线又不断地下降,高山草原牧草被积雪覆盖(或水热条件不宜牧草生长,或气温降低湿度减小不利牧草
生长),且高山草原上的气候寒冷气温较低,牲畜无法生存,羊群被赶着下山,在相对温暖的山麓牧场越冬。

夏季山上较为温暖,牧民在高山草甸带放牧;冬季高山寒冷,牧民到位于山麓的山地草原带放牧。

由此可以看出羊群在春季由山下往山上转移,夏季到达山上牧场,而此时也是季节性积雪春季开始融化,雪线上移,夏季移到最高处;秋季牧民将牲畜赶到山下转场,冬季转到山麓地带牧场。

也是秋季山上气温降低,降水以降雪形式出现,积雪增多,雪线下移。

所以羊群是被雪线牵着走,不是牧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