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虫管理的策略及技术和方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Yamamoto et K. Ito) 4、冠瘿病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Smith and
Townsend)Conn.) 5、杨树花叶病毒(Poplar Mosaic Virus) 6、草坪草褐斑病菌(Rhizoctonia solani)
线虫(1种) 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 Steiner et
特点:
1、生态学观点 从生态学的观点出发,综合考虑生态 平衡、社会安全、经济利益和防治效果,立足于整个生 态系统。
2、经济学观点 不要求彻底消灭害虫,只要求将害虫 数量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之下。
净活动收益=挽救资源的价值-活动费用。
3、容忍哲学 允许一定数量的害虫存在。强调各种防 治措施的协调,强调自然控制因子,特别注意充分发挥 天敌的自然控制作用,力求少用或不用农药,不造成环 境污染。
1、红脂大小蠹(Dendroctonus valens LeConte) 2、椰心叶甲(Brontispa longissima(Gestro)) 3、松突圆蚧(Hemiberlesia pitysophia Takagi) 4、杨干象(Cryptorrhynchus lapathi Linne) 5、苹果蠹蛾(Laspeyresia pomonella(Linnaeus)) 6、双钩异翅长蠹(Heterobostrychus aequalis(Waterhouse)) 7、蔗扁蛾(Opogona sacchari(Bojer)) 8、枣大球蚧(Eulecanium gigantean(shinji)) 9、红棕象甲(Rhyncnophorus ferrugineus oliu.) 10、青杨脊虎天牛(Xylotrechus rusticus (Linnaeus)) 11、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Drury))
确定检疫对象的原则:是否有人为传带的可能;本地 区是否有该虫的分布,或具备适于该虫分布的自然条件; 危险性害虫的危害性质及防治的简易程度;根据国家或有 关地区的规定。
凡危害严重,防治不易,主要由人为传播的国外危险 性森林害虫应列为对外检疫对象。如欧洲榆大小蠹、欧洲 榆小小蠹、美国榆小蠹。凡已传入国内的对外检疫对象或 国内原有的危险性害虫,当其在国内的发生地还非常有限 时应列为对内检疫对象。
能提高系统稳定性的方法(如农林技术措施、抗性利用 技术等)得到加强和发展,对那些能在害虫暴发初期起作 用的捕食性天敌和多食性寄生天敌的应用将得到更多的 重视。
(二)森林保健 就是要保持森林健康,恢复森林健康,建立和发展健
康的森林。一个理想的健康森林应该是生物因素和非生 物因素对森林的影响(如病虫害、空气污染、营林措施、 木材采伐等)不会威胁到现在或将来森林资源经营的目 标。
划定疫区和保护区是封锁、扑灭和防范植物检疫对象 的前提。
检疫对象的除治方法主要包括药剂熏蒸处理、高热或 低温处理、喷洒药剂处理以及退回或销毁处理。
国家林业局日前发布公告,公布了19种林业检疫性有 害生物名单,其中昆虫11种、病原微生物6种,线虫1种, 植物1种,并自2005年3月1日开始生效.
新的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昆虫(11种)
(三)森林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SPMF): SPMF以森林生态系统特有的结构和稳定性为基础,强调森
林生态系统对生物灾害的自然调控功能的发挥,协调运用与环 境和其它有益物种的生存和发展相和谐的措施,将有害生物控 制在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可接受(或允许)的低密度,并在时 空上达到可持续控制的效果。简言之,SPMF是融技术、生态、 社会和经济因素于一体的有关森林有害生物的协同御灾策略。
定义:在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指导下,以营 林技术措施为基础,充分利用生物间相互依存、相互 制约的客观规律,因地因时制宜,合理使用生物的、 物理的、机械的、化学的防治方法,坚持安全、经济、 有效、简易的原则,把害虫数量控制在经济阈值以下, 以达到保护人畜健康、增加生产的目的(马世骏, 1979年)。
三、害虫综合管理阶段
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中期。
60年代末70年代初,提出很多害虫防治的新策略, 主要包括害虫综合管理、全部种群管理、大面积种群管 理等。
(一)害虫综合治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IPM)
Stern等于1959年最早提出害虫综合防治 (integrated pest control,IPC),1972年将IPC改为 IPM。
3、森林昆虫的生态对策:是昆虫种群在进化过程中,经 自然选择获得的对不同栖境的适应方式。
生物有机体向两个不同的方向演化:K对策和R对策。
生态对策的一般特征:
K对策-K有机体:体型较大,寿命和世代较长,内禀 增长能力小。有较好的保护后代的机制。
优点:种群数量稳定保持在K值附近,数量K值以上, 有可能导致生境退化;数量K值以下,迅速恢复的可能性 小,有可能灭绝。
Burher)Nickle) 植物(1种)
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H.B.K.)
(二)林业技术
运用林业技术措施,创造有利于植物生长发育, 不利于害虫大量发生繁衍的条件,或直接消灭、减 少虫源,避免害虫发生或减轻危害。
主要包括:选育抗虫树种和品种、加强经营管 理、合理采伐、运输、储藏等。
非害虫:由于自身的繁殖力及自然控制等作用, 种群密度永远达不到经济危害的程度。如灰蝶等。
偶发性害虫:当环境适宜、天敌减少、食物增多、 气候异常或杀虫剂使用不当时,会超过经济危害 水平,如美国白蛾。
周期性害虫:一般平衡水平较高,仅略低于经济 危害水平,当种群数量增加时,需要认为干预, 如舞毒蛾、松毛虫等。
第二节 害虫管理的原理及技术方法
一、森林害虫种群数量调节的基本原理
1、生物潜能:在一定时间和空间条件下生物间的繁殖达 到相对稳定,系统处于平衡状态,生物之间保持相对平 衡的力量称之为生物潜能。充分利用生物潜能可避免害 虫猖獗。
2、反馈和负反馈机制: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群间自我调控 机制是由于能流、物流、信息流中的负反馈机制。如天 敌和寄主的关系。
R对策-R有机体:体型较小,寿命和世代较短,内禀 增长能力大。后代死亡率高,扩散能力强。种群不稳定。
优点:在微小的生态空间即可建立种群,填补生态真 空间;内禀增长力高可随时调节种群数量以适应环境; 所处的环境临时、多变和不稳定,有更多的机会发生变 异,为新种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4、经济阈值(ET)和经济危害水平(EIL)
植物检疫是利用立法和行政措施防止或延缓有害生 物的人为传播,是由政府主管部门或其授权的检疫机构 依法强制执行的政府行为。
人为传播的主要载体为种子、苗木、农产品包装材 料和运输工具。人为引种传播病害范围广、种类多、数 量大、几率高。
分为对内检疫(国内检疫)和对外检疫(国际检 疫)。又可分为 产地检疫、调运检疫。
主要害虫:一般平衡水平高于经济危害水平,永 远需要防治,自然因子不能控制其危害,如苹果 蠹蛾、美洲棉铃虫等。
二、害虫种群数量调节的技术方法
(一)森林植物检疫
森林植物检疫,又称法规防治,是根据国家法令设 立专门机构,对森林植物及其产品实行检验和处理,严 禁危险性病虫、杂草的输入、传出和传播,严格封锁和 就地消灭新发现的检疫性病虫、杂草。
病原微生物(6种)
1、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 Actinidiea Takikawa et al.) 2、松疱锈病菌(cronartium ribicola J. C. Fischer ex
Rabenhorst) 3、落叶松枯梢病菌(Guignardia laricina(sawada)
Stern等人于1959年对经济阈值的定义为:
“经济阈值是害虫的某一密度Fra bibliotek在此密度时应采 取控制措施,以防种群达到经济危害水平”。而对经 济危害水平的定义则是,“将会引起经济损失的最低 种群密度”。
一般平衡水平(EP):是指害虫在长时间内没有 受到干扰影响时的平均种群密度。
害虫数量总是在一般平衡水平(EP)上下,可将 昆虫分为4大类:非害虫、偶发性害虫、周期性害虫、 主要害虫。
此阶段强调害虫的生物学、生态学习性的研究。
二、化学防治阶段
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中期。
1946年开始大面积使用DDT,相继六六六、氯丹、 毒杀芬等一系列高效、持久的有机氯杀虫剂在害虫防治 上发挥巨大作用。62年美国生物学家Carson出版《寂 静的春天》,“农药合并症”。虫害损失并未因大量使 用农药而下降。
有害生物综合管理的上述局限性,使它不能满足森 林有害生物持续控制的需要。
(二)全部种群管理
(total population management,TPM)
意大利的Knippling提出,其哲学基础是消灭哲学。 化学防治对控制高密度种群最有效,而不育技术是以低密 度种群下最为有效。二者结合可彻底消灭害虫。
⒋费用和收益上,TPM更注重长期效益,IPM多考虑短期 效益。
⒌TPM注重消灭技术,而IPM着重于生态学原则。
四、森林保健与林业可持续发展
90年代以来提出的主要策略有森林保健FHP、害虫生 态管理EPM、害虫可持续控制SPM、森林有害生物可持续控 制SPFM等。
(一)有害生物生态管理(EPM):
为了满足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的 (1995)需 要,Tshernyshev提出了有害生物的生态管理(EPM).
第五章 害虫管理的策略及技术和方法
第一节 害虫管理策略及其发展历史
人类对害虫的管理策略大致分初期防治阶段、化学防 治阶段、害虫综合管理阶段、森林保健与林业可持续发展 4个主要的发展历程。
一、初期防治阶段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40年代。
提出综合防治(integrated control)的原则。农业技 术防治(灌溉、轮作、选用抗性品种等)+农药(植物性 或矿物性农药)或引用天敌(1888,澳洲瓢虫防治吹绵 蚧 ),配合人工捕捉等机械方法。
定义:EPM在充分吸收IPM合理部分的基础上,强调维 持系统的长期稳定性和提高系统的自我调控能力,在不断 地收集有关信息,随时对系统进行监测、预测的基础上,以 系统失去平衡时的虫口密度为阈值,于害虫暴发的初期虫 口密度较低时采取措施,以生物防治措施为主进行防治。
EPM与IPM的区别主要在于:
由于EPM不采用昂贵的化学农药和大规模释放天敌,将 会比IPM更经济。
IPM中营林措施占首位,生物防治其次,化学防治 占第三位。
IPM的局限性:
(1)综合管理着重强调多种防治措施的综合应用。
包括生物的、化学的及经营管理措施,对如何提高系 统本身的自我调控能力强调不够,主要是考虑害虫发生时 如何防治,而不是强调如何使其不发生或少发生.
(2)综合管理中的经济阈值是基于害虫发生危害引起经济 损失时的虫口密度,没有考虑害虫的发生趋势。
昆虫学家张宗炳(1988)曾比较IPM和TPM:5点
⒈TPM主要针对卫生害虫,也针对少数危害严重的大害虫, 如光肩星天牛,杨干象。对多数农林害虫实行IPM。
⒉对化学防治的态度。都反对单纯使用化学农药,TPM主 张化学防治为主先行压低虫口,辅以不育技术;IPM则考 虑尽量避免使用化学防治。
⒊对生物防治的态度。IPM强调自然控制,生物防治助 增自然控制。TPM不反对生物防治,但怀疑态度。
森林保健的实质就是要使森林具有较好的自我调节并 保持其系统稳定性的能力,从而使其最大、最充分的持
不以杀死害虫为防治目标,着重实施森林保健,降低 害虫种群的增长率。
途径: 1、监测系统物种多样性和稳定性。 2、重点研究易于或潜在成灾种群与天敌的动态机制。 3、应用各种林业措施,使系统抗病虫害能力增强。
相当于火燃起来了才救火,而不是消灭每一个火星。
(3)注重短期效益
综合管理中所采取的各种措施着重压低虫口密度 于经济允许的水平以下,没有考虑这些措施的长期作 用,没有把每一个措施都作为增加系统稳定性的一个 因子,所以出现年年防治,年年有虫灾的现象.一些生 物剂或天敌被当成农药一样使用,Tshernyshev(1995) 认为大量释放天敌,对系统稳定性是有害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