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高考模拟习题及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高考模拟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6小题,每题3分,共计48分)
1.战国时期,针对当时的社会动荡,某学派提出:“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又认为“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

故大人之务,将在众贤而已”。

该思想属于()
A. 墨家
B. 儒家
C. 法家
D. 道家
【答案】A
【解析】
材料中学派观点出自墨子,体现强调身体力行与尚贤观,属于墨家观点,故A项正确;
儒家无此思想,故B项错误;
法家无此思想,故C项错误;
道家亦无此思想,故D项错误。

故选A。

2.南宋学者袁毂感叹:“昔之农者,今转而为工;昔之商者,今流而为隶。

贫者富而贵者贱,皆交相为盛衰矣。

”这说明当时()
A. 抑商政策的取消推动了经济发展
B. 农业与工商业处于平等的地位
C. 社会流动冲击了原有的社会关系
D. 商品经济发展导致农业的衰败
【答案】C
【解析】由材料中“昔之农者,今转而为工;昔之商者,今流而为隶。

贫者富而贵者贱,皆交相为盛衰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社会阶层出现了自由流动,导致财富转移和原有的等级关系的破裂,故C项正确。

历代一直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项。

“农业与工商业处于平等的地位”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

材料中没有涉及农业的发展状况,排除D项。

故选C。

3.黄宗羲在他所著的《学校》里指出,“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非是于学校”,“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

这说明他()
①没有从根本上否定君和臣
②主张推翻君主专制
③主张学校拥有对执政者的监督权
④有近代民主政治的思想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C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黄宗羲虽然批评君主专制,但没有主张推翻;他主张学校有对君权的监督功能,这一思想有近代民主政治的意味,故②错误;
①③④均符合题意,故①③④正确。

故选C。

4.下表是孟姜女传说的由来和演变。

由此可知()
A. 民众价值观深受社会变迁影响
B. 民间传说反映历史发展趋势
C. 统治者态度决定文学发展走向
D. 民本思想借助传说广泛传播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以总结出春秋战国时期周礼由盛而衰,乐舞得到
发展;汉代儒家思想进一步发展,天人感应学说盛行,三纲五常影响广泛;唐代大兴土木,对外扩张,征用民力,孟姜女与暴君秦始皇挂上钩了,表
达对统治者不满。

从以上可以看出人民对孟姜女故事的演变体现了民众价
值观深受社会变迁的影响,故选A;
从材料看民间传说随着时代变化而产生变化,不能说反映历史发展趋势,B 错误;
C项“决定”过于绝对,说法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民本思想,排除D。

故选A。

5.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儒勒·凡尔纳是“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

梁启超
将其作品《海底旅行》归类为“科学小说”进行连载,鲁迅认为“导中国
人群以进行,必自科学小说始”。

这一类作品的翻译()
A. 引发人们关注现实社会问题
B. 推动了近代中国思想启蒙
C. 丰富了近代教育的教学内容
D. 反映出对传统价值的反叛
【答案】B
【解析】A选项,这一类作品是科学幻想小说不涉及到现实问题,排除。

B选项,梁启超将其归类为科学小说进行翻译连载,鲁迅认为引导中国人民必须从此开始进行,可以看出这类小说会推动思想启蒙的进程,正确。

C选项,丰富近代教育内容看似无错,但却偏离了材料,材料以梁启超和鲁迅的话为主体,没有提及任何关于
教育的内容,排除。

D选项,材料只是对西方思想的引进,没有对于传统价值的反叛,排除。

故选B。

6.《左传》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祊,世不绝祀,无国无之,禄之大者,不可谓不朽”春秋时期出现的“三不朽”说()
A. 蕴含人文精神
B. 折射出礼崩乐坏
C. 反对世卿世禄
D. 属于无神论学说
【答案】A
【解析】“三不朽”指立德、立功、立言,凝结着人生追求的恒久价值,蕴含人文精神,故选A项;
礼崩乐坏指周代封建制度的规章制度遭到极大的破坏,材料不涉及,排除B 项;
材料强调“三不朽”蕴含人文精神,看不出反对世卿世禄,排除C项;
无神论指一种否认、否定、不相信神明存在的信念,排除D项。

故选A。

7.下表为唐到宋各绘画题材画家人数汇总
推动唐宋绘画之变的原因主要是()
A. 政治格局的重大变化
B. 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
C. 穷理尽性的时代精神
D. 科举制度的发展完善
【答案】C
【解析】表格数据反映出山水、花鸟画画家总体激增,超过人物画成为第
一画种。

这主要得益于理学的形成发展,文人士大夫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山水花鸟画更加突出,故选C项;
A、D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是唐宋绘画世俗化的原因,但非山水、花鸟画盛行的主要原因,排除。

故选C。

8.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于是从武帝以后,汉代的做官
人渐渐变成都是读书出身了……直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以下的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

”“士人政府”形成的思想条件主要是()
A. 法家思想的确立
B. 黄老之学被推崇
C. 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D. 程朱理学的盛行
【答案】C
【解析】解析:汉武帝实行“外儒内法”,法家思想被儒家思想吸收,故A 项错误。

汉初推崇黄老之学,实行无为而治,汉武帝时期被“有为”思想取代,故B 项错误。

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儒生被选拔进入政府,“士人政府”形成,故C项正确。

宋代程朱理学盛行,不符合时间限制,故D项错误。

9.林则徐被称为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主要是因为他
()
A. 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
B. 看到了鸦片的危害
C. 最早主张向西方学习
D. 领导了禁烟运动
【答案】C
【解析】林则徐率先提倡、实践的“师夷”之说是他精神世界的一次巨大飞跃,也是近代中国精神世界的巨大飞跃,具有石破天惊的启蒙意义,是近代中国逐渐生成的“新文化”的起点,故C正确;
ABD均不符合题意,故ABD错误。

故选C。

10.如图为宋代苏轼的书法作品《寒食帖》,下列对该贴字体的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A. 非真非草,行云流水
B. 写意奔放,风卷残云
C. 方正平直,循乎法度
D. 笔画圆匀,形体修长
【答案】A
【解析】从图中可知,这是行书,故A正确;
B是草书,C是楷书,D是隶书,均排除。

故选A。

11.李大钊指出:“我们可以正告那些钳制新思想的人,你们若是能够把现代的世界经济关系完全打破,再复古代闭关自守的生活,新思想自然不会发生。

”李大钊旨在()
A. 用唯物史观解释新思想产生的必然性
B. 以马克思主义论证小农经济的合理性
C. 强调中国缺乏新思想萌发的经济基础
D. 论证民主共和制度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答案】A
【解析】材料运用唯物史观中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理论,告诫钳制新思想的人们,世界经济形势变了,新思想的产生具有必然性,故A 正确;
B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材料说的是经济与思想的关系,没有涉及政治制度,故D错误。

故选A。

12.有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中,知识分子猛烈地批判传统文化,倡导民主与科学,但从本质上说,其仍然是儒家文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精神传统的再生。

该观点主要是基于新文化运动()
A. 普及了近代西方民主科学思想
B. 动摇了君主专制的统治基础
C. 吸收和借鉴了传统文化的精髓
D. 宣传西方思想挽救民族危亡
【答案】D
【解析】材料认为新文化运动本质上是儒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精神
的再生,这样的观点是因为在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背景下,来挽救民族危机,匹夫有责“传统精神;
新文化运动并未完全普及西方民主科学思想,故排除A;
新文化运动时期,君主专制已被推翻;
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持批判态度,而非吸收。

13.由于诸多因素影响,中国近代思想史新陈代谢异常频繁,下列近代言论,按照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坟》、《五典》,百宋千元,……全都踏
倒他
②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③购船置械,可谓之变器,不可谓之变事;设邮使,开矿务,可谓之变事,不可谓之变政
④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①
C. ②③①④
D. ③①②④
【答案】C
【解析】由材料“百宋千元,……全都踏倒他“可知,该思想对待传统文化是持否定态度的,故①指代的历史事件是新文化运动;由材料”以
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可知,该思想主张中体西用,故②指代的历史事件是洋务运动;由材料”购船置械
,可谓之变器……不可谓之变政”可知,该思想是维新派对洋务派的抨击,故③指代的历史事件是维新变法;由材料”必是赤旗的
世界”可知,该思想强调社会主义思想,故④指代的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
的传播;综上,洋务运动发生于19世纪中后期,维新变
法发生于19世纪末,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发生于新文化运动后期,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时
间排序上均存在一定的错误,排除。

14.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具有很强的持续性,农耕经济的持续性造就了中国文
化的延续力。

传统农业的持续发展,保证了中华文明的编延不断,使其具
有极大的承受力、愈合力和凝来力。

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 发达的古代农业保证了中华文明的长期领先
B. 农耕经济的持续性利于中华文明的延续发展
C. 农耕经济的持续发展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D. 古代小农经济不断推动中国古代文明向前发展
【答案】B
【解析】
15.“身着儒装传耶稣,口述四书讲圣经”描述的形象是()
A. 早期的耶稣会士
B. 广方言馆的教师
C. 同文馆的外籍教师
D. 清末学堂里的教师
【答案】A
【解析】A.从材料可以看出,既有儒装又有耶稣,既有四书五经又有圣经,说明是中西思想结合的产物,反映的只可能是当时早期的耶稣会教士在中国传播天主教。

B.广方言馆的教师不一定是传播耶稣。

C.同文馆的外籍教师不一定会讲四书五经。

D.清朝末期的学堂教师不一定会传播耶稣。

故选A。

16.1919年《每周评论》刊文指出:“那共同感觉生活上不满意的事实,才能一个一个的成了社会问题,才有解决的希望。

不然,你尽管研究你的社会问题,社会上多数人,却一点不生关系。

那个社会问题,是仍然永没有解决的希望;那个社会问题的研究,也仍然是不能影响于实际。

所以我们的社会运动,一方面固然要研究实际的问题,一方面也要宣传理想的主义。

”这一主张()
A. 强调对具体问题的研究
B. 有利于马克思主义传播
C. 否定了新文化运动成果
D. 脱离了中国社会的实际
【答案】B
【解析】据材料“那共同感觉生活上不满意的事实,才能一个一个的成了
社会问题,才有解决的希望……一方面固然要研究实际的问题,一方面也要宣传理想的主义”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问题与主义”之争,其实质就是对马克思主义一个深入探索的过程,有利于马克思主义
传播,B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一方面固然要研究实际的问题,一方面也要宣传理想的主义”,故A片面,排除;
材料不存在对新文化运动成果的否定,C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研究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也要宣传马克思主义,故不脱离社
会实际,D错误。

故选B。

二、论述题(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表孔子在中外历史上的形象
——据张荣明《孔子在中外历史上的十种形象》(节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1:
论题:孔子形象的变化反映了不同时代发展的需要。

阐述:汉代统治者在完成政治大一统后,将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思想确立为正统思想,适应了进一步巩固、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社会上出现了一些逾越礼法,影响社会秩序的行为,宋代理学家就把孔子改造成了维护天理、遏止人欲的“僵化”形象;维新变法运动时期,资产阶级力量尚不够强大,故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把孔子塑造为维新运动的祖师,欲借孔子之“维新”形象推进变法。

总之,不同时代孔子形象的变化,反映当时时代发展的需要。

示例2:
论题:近代社会孔子形象变化都是为资产阶级利益而服务的。

阐述:维新变法运动时期,资产阶级力量尚不够强大,故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把孔子塑造为维新运动的祖师,目的就是欲借传统之力推进变法维新;新文化运动时期,孔子的儒家思想是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工具,要宣传资产阶级的民主与科学,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就必须“丑化”孔子。

法国的伏尔泰对孔子的赞美,也是为其反对封建教会和王权专制,进而宣传平等思想构筑近代社会服务的。

总之,维新派与激进的民主主义
者做法不同,但他们的出发点是一样的:都是为资产阶级利益而服务的。

示例3:
论题:我心目中的孔子形象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阐述:虽说中外历史上孔子的形象多有变化,但不论是中国古代对他的“圣化”、“正统化”还是“僵化”,乃至近代中国新文化运动中的先进知识分子把斗争矛头直指孔教,其实都从本质上反映出孔子的儒家学说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深刻。

他提出的“仁”和“礼”的思想,成为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影响至今;编撰了六经,对传统文化的保存、传播居功至伟。

创办私学,有教无类,开创了中国“平民教育”之先河。

总之,孔子在思想、教育等方面的言论和作为,充分证明他是当之无愧的中华民族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解析】本题属于小论文形式的考试题。

首先依据材料选择相关信息得出观点,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如就孔子在古代的历次演变的情况可以得出:孔子形象的变化反映了不同时代发展的需要;依据近代对孔子的态度可得出:近代社会孔子形象变化都是为资产阶级利益而服务的。

依据“伏尔泰认为孔子‘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一言基督未曾说过,赞美孔子‘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格言”等可得出我心目中的孔子形象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的观点。

并就观点合理论述。

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
18.(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文明保持连续性的原因。

18.(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外来思想对中原文化影响的特
点并分析原因。

【答案】(1)相对隔绝的地理环境;众多的人口或人力资源;自给自足的农业生活方式;统一的文字;完善的科举制;儒家文化的影响。

【解析】(1)从材料内容可以看出,中国在地理上相对隔绝,而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以及统一的文字,完善的科举制度和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使得中华文明能够具有连续性的特点。

【答案】(2)特点:经济:学习西方技术,创办近代工业,推动工业化进程;政治:掀起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改革,促进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文化:翻译西方书籍从自然科学为主到以社会科学为主,传播民主科学思想。

原因:西方的冲击下,中国独立发展的道路被中断,部分知识分子改变传统观念,效仿西方文明。

【解析】(2)从材料和近代列强侵略中国产生的影响,我们可以看出,外来文明,冲破了中国独立发展的道路,使得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从技术角度到制度角度,再到思想文化角度,由此也就可以看出,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是逐步升级的,领导力量也经过了不同的阶级,从传统到近代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