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点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它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实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前提。创新意识是一种求新求异意识、求真求实意识、求变意识、问题意识。
创新意识具有很大的作用。首先,它是决定一个国家、民族创新水平最直接的精神力量。其次,创新意识促成社会多种因素的变化,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最后,创新意识能促成人才素质结构的变化,提升人的本质力量。它激发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的进一步发挥,从而使人自身的内涵获得极大丰富和扩展。
小学生是最少保守思想、最容易接受新生事物、最富创新精神的一个群体,培养创新意识应从小抓起。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营造创新的良好氛围,激发创新兴趣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作为教师如果能抓住这个切入点,适时地加以点拨,我想孩子们地创新欲望一定会被激发出来的。
二、培养创新意识,需营造创新教育的环境,多用赏识教育。
除了要具有良好的社会环境外,作为教师还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第一,要使学生创新,就必须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做到“三个自由”:即自由地发表意见;自由地按自己的学习方式参与数学活动;自由地与教师和同学沟通信息。
第二,要使学生创新,就必须让学生具有成功感。成功感是学生完成某项学习任务后产生的自我满足,是一种积极而愉快的情绪状态。心理学认为,激励成功的奖赏会使学生产生喜悦的情绪,这种体验能促动被奖赏者向着奖励的方向努力。所以,在对学生的评价中应多用积极的话来鼓励学生,夸出好学生。
此外,还可通过声、光、电等有效形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分析、去加工信息实现自主学习与发展,使学生将原先很难或无法得到的直接经验,通过媒体作用而取得替代的感性经验,提升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培养创新意识,需培养学生高效、持久的记忆力
对学生来说,记忆力是决定成绩好坏的重要的心理因素,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将记忆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以增强学生的理解性记忆。
四、鼓励学生探索求异,发展创造性思维水平
教学中应注意发扬教学民主,提倡多思多想,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尊重并聆听学生提出的别出心裁的问题,而不是直接否定它。比如一些常见的创造性思维方法有:“把事物倒过来看”:逆向思维法;变换元素和变换次序:置换思维法;把对象作复杂的系统分化:离散思维法;比一比,再推
一推:类比思维法;想得多、想得散和想得新奇:发散思维法;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联想思维方法等。
五、培养创新意识,需提供“开放型”的探索材料
“开放型”材料的提供,首先要遵循的一条原则是:能使学生投入多向思维,达到问题解决。也就是说教师给学生的学习材料既要使学生感兴趣,能激起学生学习积极性,又要做到材料与内容相吻合,还要使学生展开积极思维,同时在多向参与的过程中,寻求规律,掌握知识。提供“开放型”的探索材料,要使学生在选择材料上有一定的自由度。
六、充实课外活动,提供更丰富的创新实践舞台
第一,尽情玩耍丰富感知。玩是每个儿童的天性,孩子去野外钓龙虾、挖野菜、吹草叶……一方面,丰富多彩的活动有利于身心健康,学生保持愉快开朗、积极向上的情绪状态,从而激活大脑思维,提升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和分析判断水平,为提升学习效果提供了保证。另一方面,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学科知识有着紧密的联系。有了生活的经验,小学生写作时就不会觉得无处着手,无话可写了。
第二,动手实践,体验乐趣。小学生好奇心强,特别乐于动手。教师应该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解放他们的双手。在动手的过程中,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但体验了乐趣,还培养了水平。
第三,自由发挥,弘扬个性。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多彩,一句话,一首诗就是一幅画。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境美需要去体会、去感
悟。让学生在感悟中表现出丰富的创新潜能和鲜明的个性特征。
总来说之,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多方位的,既需要教师的主导,也需要学生的主体。课堂教学中应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精心设问,使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思维活跃,这样学生创新的火花才会持续地闪光;在充分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师生共同配合,教学相长,彻底改学生“接受——模仿”的学习模式。让学生拥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探索和创造,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013年12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