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文欣赏
秋天的况味
林语堂
…… 这时才忆起,向来诗文上秋的含义,并不是这样的,使人联想 的是肃杀,是凄凉,是秋扇,是红叶,是荒林,是萋草。然而秋确 有另一意味,没有春天的阳气勃勃,也没有夏天的炎烈迫人、也不 像冬天之全入于枯槁凋零。我所爱的是秋林古气磅礴气象。有人以 老气横秋骂人,可见是不懂得秋林古色之滋味。在四时中,我于秋 是有偏爱的,所以不妨说说。
“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 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 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4.文章是写“故都的秋”,第2、13两段却是写南国之秋 的特点,这有何用意?
运用对比、烘托手法,通过写江南的秋天不如北国 来表达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热爱、赞美和眷恋之情。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 来得静,来得悲凉。”
2.作者对北国秋天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也 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 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 零头。 眷恋、热爱、痴迷
3.南国的秋的特点是什么?
故 都
记叙 分写(3~12段)
秋蝉残鸣 听秋声:静 品味
秋雨话凉 品秋味:悲凉

秋日胜果

人皆感秋
议论 中国文人尤甚
非到北方不可
赞美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总写(13~14段) 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北国之秋:色彩浓,回味永久。 眷恋
写作特色
(1) 用中国古典诗词融情于景、以景显情的手法,创造意 象真切典型、情味含蓄隽永的“意境”。(3-11)
(1)内容: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写中外文人学士对 秋的“深沉,悠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指出“中国的 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2)作用:作者似乎要创造一种文化氛围,于自然气 息之外再添文化气息,与“故都”题旨暗合。从行文章法 看,宕开文笔,纵横议论,显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开阔 的思路。
8.第13段中,作者怎样比喻北国与江南的秋天?
南国的秋
甘甜可口 回味不永
黄酒
食之有味 不浓易饿
稀饭
味美细腻 剔刺而食
鲈鱼
玲珑如意 逗玩邀宠
黄犬
北国的秋
白干
清香后劲足 如秋之内蕴
味烈
馍馍
有味耐饥饿 如秋之隽永
味深

大蟹
可大快朵颐 得秋之爽气
味浓

骆驼
跋涉千万里 有秋之阔远
味久
三、品析语言
1、第三段“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 十分的秋意。”
牵牛花―蓝、白;秋草―疏落、细长。 秋果图 微绿淡黄;沙尘灰土。
(2)秋声:静 秋院图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秋槐图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 秋蝉图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
(3)秋味:悲凉
作者写“故都的秋”,紧扣 “清”“静”“悲凉”的特点,不用浓墨重彩, 而用平凡的词语表达了平凡的秋色、秋声、秋味。
7.本文是写景文,为什么在12段插入对写秋诗文的议 论?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授予他“革命烈士”。 作品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 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散文以游记 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代表作品
短篇小说: 《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
《薄奠》、《迟桂花》 中篇小说:
《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出奔》
散 文: 《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
混混沌沌:形容糊里糊涂、无知无识的样子。
萧索:缺乏生机;不热闹。
不能自已: 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
一叶知秋:看见一片落叶就知道秋天的来临, 比喻发现一点预兆就料到事情发展的趋向。
解题
(1)“故都”表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 念之意,蕴含历史厚重感、文化底蕴。 (2)“秋”字确定了描写的内容。
“故都”与“秋”相结合,暗含人文景观与自然景 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题目明确而又深沉。既让人肃然 感受到故都的苍凉和凄清,也会很自然地读出作者心中 对这座历史名城的珍爱、赞叹及深情的眷恋。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万类霜天竞自由。
秋日里, 毛泽东读到的 是壮丽。
那么郁达夫笔下的 秋是怎样的情景?
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 …… 杨柳岸 晓风残月。
秋雨里, 柳永读到的 是凄苦。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秋风中, 杜甫读到的 是悲凉。
写作背景
1931年9月18日后,由于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 夫避居杭州,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写了大量 的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散文。1934年7月,郁达夫 “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 再次饱尝了故都 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散文《故都的秋》。
字音
混混沌沌( hùn dùn ) 一椽破屋( chuán ) 潭柘寺( zhè ) 槐树( huái ) 落蕊( ruǐ ) 扫帚( sào zhou ) 譬如( pì rú ) 房檩( lǐn ) 蟋蟀( xī shuài ) 嘶叫( sī jiào )鲈鱼( lú ) 廿四桥( niàn ) 平平仄仄( píng zè ) 普陀寺( pǔ tuó ) 颓废(tuí fèi)
5.为了体现故都的秋味,作者描绘了几幅秋景?试 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
清静 悲凉
秋院晨景 秋槐落蕊 秋蝉残鸣 秋雨话凉
秋果奇景
秋院图 秋槐图
秋蝉图 秋雨图 秋果图
故都秋景图
秋院晨景
秋槐落蕊
秋蝉残鸣
秋雨话凉
秋果奇景
6.细读3-11段,品一品每幅秋景图是如何体现故都秋 天清、静、悲凉的特点的?
(1)秋色:清 秋院图 天色―碧绿;日光―漏;
(1)本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 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满受人生愁苦和哀痛。 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 整个人生的感悟(第十二段)。郁达夫也感染上了中国文人的 悲秋情结。 (2)郁达夫,三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 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岐视的十年。在个人性格方面, 他抑郁善感。 (3)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 止如水似的文学。”
大概凡是古老,纯熟,熏黄,熟练的事物,都使我得到同样的愉快。如一只 熏黑的陶锅在烘炉上用慢火炖猪肉时所发出的锅中徐吟的声调,使我感到同看人 烧大烟一样的兴味。或如一本用过二十年而尚未破烂的字典,或是一张用了半世 的书桌,或如看见街上一熏黑了老气横秋的招牌,或是看见书法大家苍劲雄浑的 笔迹,都令人有相同的快乐。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词语,了解文章脉络。 2、抓住“清、静、悲凉”来赏析故都之秋,感受本文形散 神聚的结构特点,并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写作特色。 3、品味本文细腻优美的语言,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并体会作者在秋景中寄托的感情。
作者介绍
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散文家。 浙江省富阳县人。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创 造社”。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 爆发后,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1945年被日本宪 兵秘密杀害于苏门答腊。
人生世上如岁月之有四时,必须要经过这纯熟时期,如女人发育健全遭遇安 顺的,亦必有一时徐娘半老的风韵,为二八佳人所不及者。使我最佩服的是邓肯 的佳句:“世人只会吟咏春天与恋爱,真无道理。须知秋天的景色,更华丽,更 恢奇,而秋天的快乐有万倍的雄壮、惊奇、都丽。我真可怜那些妇女识见偏狭, 使她们错过爱之秋天的宏大的赠赐。”若邓肯者,可谓识趣之人。
秋是代表成熟,对于春天之明媚娇艳,夏日的茂密浓深,都是过来人,不 足为奇了。所以其色淡,叶多黄,有古色苍茏之概,不单以葱翠争荣了。这是 我所谓秋天的意味。大概我所爱的不是晚秋,是初秋,那时暄气初消,月正圆, 蟹正肥,桂花皎洁,也未陷入懔烈萧瑟气态,这是最值得赏乐的,那时的温和, 如我烟上的红灰,只是一股熏熟的温香罢了。或如文人已排脱下笔惊人的格调, 而渐趋纯熟练达,宏毅坚实,其文读来有深长意味。这就是庄子所谓“正得秋 而万宝成” 结实的意义。在人生上最享乐的就是这一类的事。比如酒以醇以老 为佳。烟也有和烈之辨。雪茄之佳者,远胜于香烟,因其味较和。倘是烧得得 法,慢慢的吸完一支,看那红光炙发,有无穷的意味。鸦片吾不知,然看见人 在烟灯上烧,听那微微哗剥的声音,也觉得有一种诗意。
这里运用了视觉与触觉相结合的手法。花铺满地,是视觉 形象;脚踏花地,是触觉感受。通过视觉与触觉相结合,给读 者以逼真的感受。这里寂静无人,一人独徘徊,无人与之交 流,便只有与自然相交融。揣摩作者的心境,大约是欣喜的, 又是寂寞的。
总写(1~2段)
北国的秋:清、静、悲凉 江南的秋:慢、润、淡
向往
清晨静观 落蕊轻扫 观秋色:清
(2)运用对比烘托、多角度描写、议论抒情的表现手法升华 了情感内涵。另外,运用了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生 动形象,表现力强。(2、12、13)
(3)语言明白晓畅,简洁清丽,修辞自然而讲究。
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
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 家对故都秋的眷恋,对故 都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 观情感中又有秋的寂廖、 悲凉,而且全文的基调是 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 以说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 一曲悲凉的颂歌。
这里运用了视觉与听觉相结合的手法。如“一丝一丝漏下 来的日光”“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在“细数” “静对” 等细腻感受中,透露出作者的悠闲与惬意,表现了对于故都 之秋的热爱。
2、第四段“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 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 极细微极柔软的触觉。”
结构层次
一、总起(1-2):总写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
不同感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二、分写(3-12):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记叙故都纷 繁多彩的秋天景象,赞美北国之秋。
三、总括(13-14):与总起部分照应,再次强调南 国之秋的色味不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无比 眷恋之情。
1.故都的秋给作者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