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女阿五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毕业后,黄玉雪父亲并不希望女儿去上大学,因为玉雪所接受的教育已经达到了华人或者是美国女孩的 平均水平。但玉雪并不这样认为,在父亲拒绝为她支付上大学的费用时,玉雪还是坚持了自己的观点,通过勤工 俭学一边读书一边打工,“为几个白人家庭干家务,15岁时已经能够支付自己的午餐费、车费、衣服和其他日用 品的费用并具有传统中国妇女当家的本领”。并于1942年顺利从奥克兰的密尔斯学院毕业,获硕士学位。读书期 间,黄玉雪非常勤奋,她的学期论文不仅获得了导师的赞赏,并为她赢得了在校际大会上朗读的机会。此外,她 热衷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在她参加的征文比赛中,她的文章幸运获奖,甚至被编人一份国会报告,并要求附上作 者的照片和生平简介呈送给美国总统。在大学毕业典礼上,她被邀请作为学生代表发言。
华女阿五
一部自传体小说
01 内容简介
03 主要人物
目录
02 创作背景 04 作品赏析
05 作品影响
07 作者简介
目录
06 作品评价
基本信息
《华女阿五》是黄玉雪用第三人称叙述,一部以家庭生活为主要背景的自传体小说。在小说中,生活中的一 系列经历使主人公玉雪逐渐明白美国个人主义信仰的伟大,明白自我发展和成名的权利。这也渐渐使她与父母以 社会为中心的儒家价值观念发生了冲突,最终迫使她走出唐人街并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功融入进了白人的世界。
在美国主流文化的语境下,华裔作家创作比较艰难。他们用英语写作,作品在美国发行,读者为美国白人, 因此他们在写作中要考虑诸多因素,如用什么方式和故事来吸引西方人的眼球,使作品打入主流话语等。作家在 写作中因各种因素不得不采取自己独特的风格,以便能在美国主流文化为主体的文学圈获得自己的一席之地。
成书过程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黄玉雪的《华女阿五》是一部反映二十世纪上半叶一个华裔美国少女在事业上奋斗成功的自传性小说。作者 在这部小说中,向世界展示她如何逐渐明白美国个人主义的信仰,明白自我发展和成名的权利,因此使她与父母 以社会为中心的儒家观念发生了冲突。黄玉雪的故事是一个个人成长的故事,一个她自己获得被人重视的故事, 超出了小说标题第五个华人女儿(即华女阿五)低人一等的概念。
完稿后,编辑伊丽莎白·劳伦斯认为有的内容太严肃、“太个人”了,为了吸引读者增加销量,对其中的内 容作了大量的删改,删去了原稿的三分之二,剩下的部分由艾丽斯·库珀串连。
主要人物
主要人物
黄玉雪
黄玉雪,黄家的第五个女儿。1922年黄玉雪出生,当时的生活还是比较艰难的,主要以缝制服装为生,所以 玉雪很小的时候就学会帮家里做家务等事,包括放学后采购、缝纫衣服、洗衣、做饭等。
作品评价
作品评价
《华女阿五》出版后,一些评论家赞扬它改变了中国人在美国人心中低劣的形象,对美国主流社会对华人的 认识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泰晤士报文学副刊》认为这部作品是一篇“有强烈吸引力的记叙文,不仅因为每一 页充满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和幽默,而且因为它揭示了一个典型的华人家庭成员如何适应美国环境、融入美国的社会生活却不失 他们引以为豪的文化传统的精髓”。但与此同时,《华女阿五》也受到赵健秀等华裔作家的强烈批判,赵健秀认 为文学即战斗,黄玉雪的《华女阿五》一味讨好白人,身为华人很少提及种族歧视是应该遭到谴责批判的。美国 亚裔文学研究学者黄秀玲也指出:“黄玉雪等一些华裔作家展示的不同文化是极有选择性和表演性的,目的是讨 好主流,并非威胁主流……是去除了有害成分、政治色彩,纯粹为娱乐消遣而提供的货色”。中国学者研究这部 作品时多数也认为黄玉雪的自传忽视了种族歧视,一味展示的是取悦美国读者的“饮食文化”,具有‘新东方主 义”色彩。中国学者张子清却认为一味地指责批评有失公允。黄玉雪本人在一次访谈中也进行了辩解:“今天的 现实不是20世纪40年代的现实,不是40年代美国国民的状态”。她认为不应该脱离她写作时的时代背景,用当今 的标准来评价她于二战结束时写的作品。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黄玉雪(1922-2006,Jade Snow Wong),于1922年在金山华埠出生。旧金山鲜少下雪,但她出生那天却 飘起雪花,其父因此为她起名。黄玉雪的父亲自广东中山移民来美,定居旧金山。黄家生活贫寒,以制作工作服 和童装为生。她十一岁时就要协助母亲操持家务,后来以到白人家做家务得到的报酬到私立米尔斯学院学习。肄 业离开米尔斯学院后,她在唐人街开办陶器业起家。主要著作有:《华女阿五》、《没有陌生的华人》、《华裔 美国人:艰难和奖赏》。
在《华女阿五》中,影响玉雪成长轨道的除了她的父亲之外,还有她的社会学老师、辛普森夫人和米尔斯学 院的主任等人。从这些人身上,玉雪领悟到了正确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和为人处世的原则和技巧。
玉雪的父亲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深深地影响着她,为她最终成长为“模范少数民族代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玉雪眼中,父亲是一位能够接受新思想的人,一生积极进取,渴求知识,完善自我。
创作背景
社会背景
成书过程
社会背景
20世纪下半叶,多元文化主义成为美国社会的主要思潮。由于历史原因,中西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西 方的个人主义注定了美国人排斥和抵制一切其他人种,尤其是非西方人的文化,认为他们的文化优于其他任何民 族,因为“对于一个以‘个人中心’为生活方式的民族来说,始终要高于别人是他们的根本”。尽管美国被称为 是多民族的大熔炉,但美国社会主要是由白种人组成,白人文化组成了美国的主流文化美国的少数族裔和他们的 文化都是被排斥和歧视的,包括美国华裔和中国文化。长期以来,美国对东方文化也都采取文化帝国主义政策, 对传统的中国文化更是一味地排斥、歧视,华人形象被严重地扭曲、丑化。
大学毕业后,人家告诉黄玉雪说,即使她有大学学位,也无法在华埠之外找到工作。而黄玉雪拒接承认这一 切,她找到了一份工作,当过一阵子秘书。在写书之前,黄玉雪确定在陶艺方面开始自己的事业。
作品赏析
主题思想
艺术特色
主题思想
《华女阿五》是一部描写华裔女性成长的小说。
一个人的成长往往需要经历一些重要的转折契机,这就是对自我的认识。促使玉雪认识自我的一个重要契机 是父亲对待儿子和女儿的态度。当玉雪提出让父亲支助上大学的费用时,父亲拒绝了。他认为玉雪作为在美国出 生的华人女孩,“所受到的教育已经超出平均水平,达到美国女孩的平均水平”。父亲必须用有限的资金竭尽全 力地供哥哥上学。因为在父亲看来,儿子会永远使用黄家的姓,为黄家传续香火。父亲的话让玉雪深感痛苦,她 虽未支声,可是内心却在抗议。
为了纠正主流意识对华裔及其文化传统的狭隘认识,黄玉雪在其个人成长故事中,穿插了大量中华文化和风 俗的描绘。从“驱惊”仪式到“拾骨”习俗,从婚宴到葬礼,从中国陶艺到中华料理,各种极具浓郁中国色彩的 场景无一不在展现中华文化最有吸引力的方面。
作品影响
作品影响
《华女阿五》出版后在美国引起轰动,取得了作者黄玉雪意想不到的成功,不仅拥有数千万读者,作品还被 选进初中和高中文学课的教材,甚至与马克·吐温、杰克·伦敦、约翰·斯坦贝克等大作家的作品一起入选《加 利福尼亚文学》。到1995年止,《华女阿五》已经再版4次,“是美国华裔文学发展史上的一部具有十分重要意 义的作品,也是今天研究美国华裔文学、社会和历史的必读之作”,黄玉雪本人则成为旧金山的一部传奇。
帮助玉雪认识自我的另一个重要契机是专科学校的社会学老师的讲课,这使得玉雪有机会重新审视父母的价 值观念。有一次,老师在课堂上讲到在现代美国社会,“我们认为孩子都是个体,父母再也不能要求他们无条件 顺从。他们要尽力去了解他们的孩子,因为孩子也有自己的权力”。这一惊人的思想使得玉雪惊恐不安,辗转难 眠。经过连续几天的冥思苦想,她第一次意识到也许她的父母错了。
另一个重大影响即是1951年美国国务院资助她去亚洲巡回演讲。这件事的起因是《华女阿五》在香港《星岛 晚报》连载后引起了轰动,但一些香港读者感到怀疑,以为是捏造的宣传,驻香港的美国总领事为此打电报给华 府,建议派黄玉雪亲自去。美国国务院利用“领袖和专家”的资助项目,资助她去亚洲演讲四个月。在她出国之 前,国务院资助翻译她的小说,把它译成日语、汉语(在香港翻译的)、乌尔都语、盂加拉语、泰米尔语、泰语、 缅甸语等亚洲各国的文字和地方语言出版。
艺术特色
自传通常采用第一人称叙事以拉近读者与叙述者的距离。同时也更好地展开心理描述。在《华女阿五》中, 作者详细记述了主人公玉雪成长过程中在面临传统文化与美国文化之问的冲突时的痛苦和困惑,这样的心理描述 显然采用第一人称更为方便。也更真实可信。但是作者刻意选择以第三人称叙述是别有深意的。对此,黄玉雪在 《华女阿五》的初版序言中解释道:“对任何一个在中国礼节范围中长大的人来说,一本由华人用‘我’写成的 书似乎很不谦逊,令人无法忍受。”黄玉雪虽然出生在美国,却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下长大。而在中国传统 文化中。个体是不被重视,甚至是被刻意隐藏的。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为了淡化个人主观色彩。中国传统文学 都避免以第一人称叙事,即使作者要对书中的人物或事件进行评价,也大都假借书中人物之口,或从字里行间隐 隐流露出来。
1945年,黄玉雪收到《哈泼》杂志主编、纽约出版家伊丽莎白·劳伦斯的邀请,让她写一部关于她如何在唐 人街成长的故事。为了纠正美国白人对中国文化的许多错误观念,黄玉雪接受了邀请。其后,密尔斯学院女院长 主动邀请黄玉雪住在她乡间的住宅里,为她创造良好的创作环境。黄玉雪的英语老师,旧金山市立学院的艾丽 斯·库珀负责改她的创作稿。黄玉雪回忆说,在对其稿子表示满意的同时,艾丽斯·库珀告诫她说:“你的小说 很严肃,需要添加一些幽默。加上一些有趣的人物和有趣的事件。她的忠告使我添加了‘郭叔叔’那一章”。
黄玉雪从小就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要求她尊敬、服从父母、师长,严格遵守家庭的等级制度,要诚实、守 信,学会约束自己,与人为善。生活虽然无忧无虑,但却墨守成规;虽然庄重严肃,却也适得其乐,这是对小玉 雪生活的真实写照。当父亲拒绝资助黄玉雪上大学却全力支持为黄家延续香火的哥哥上大学时,黄玉雪心里开始 抗议。她为了上学,只能自己去勤工俭学。黄玉雪在七个不同的美国家庭打工,不但解决了学费问题,更增加了 生活阅历。大学毕业时,黄玉雪在专科学校毕业典礼上的发言,赢得了掌声的同时还获得了黄家与老师们共进晚 餐的机会,这不仅是中美文化在求同存异中融合的表现,也是她成长的一个见证仪式。工作后,黄玉雪从未停息 探寻的脚步。在一次“沿海征文比赛”中,黄玉雪打败了白人成为获胜者。她的文章被编人一份国会报告呈送美 国总统,她以此获得主持一艘威廉·A·琼斯自由号舰下水仪式的机会。这个仪式不仅让她得到了家人的认同,更 重要的是作为华裔的她得到了美国人和美国政府的认可。黄玉雪的陶器店在唐人街开张最终也得到了家人和美国 人的支持与肯定,使她成为“模范少数族裔”的代表,这是完整意义上的理想实现,也是她成长的见证。
谢谢观看
华女阿五
一部自传体小说
01 内容简介
03 主要人物
目录
02 创作背景 04 作品赏析
05 作品影响
07 作者简介
目录
06 作品评价
基本信息
《华女阿五》是黄玉雪用第三人称叙述,一部以家庭生活为主要背景的自传体小说。在小说中,生活中的一 系列经历使主人公玉雪逐渐明白美国个人主义信仰的伟大,明白自我发展和成名的权利。这也渐渐使她与父母以 社会为中心的儒家价值观念发生了冲突,最终迫使她走出唐人街并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功融入进了白人的世界。
在美国主流文化的语境下,华裔作家创作比较艰难。他们用英语写作,作品在美国发行,读者为美国白人, 因此他们在写作中要考虑诸多因素,如用什么方式和故事来吸引西方人的眼球,使作品打入主流话语等。作家在 写作中因各种因素不得不采取自己独特的风格,以便能在美国主流文化为主体的文学圈获得自己的一席之地。
成书过程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黄玉雪的《华女阿五》是一部反映二十世纪上半叶一个华裔美国少女在事业上奋斗成功的自传性小说。作者 在这部小说中,向世界展示她如何逐渐明白美国个人主义的信仰,明白自我发展和成名的权利,因此使她与父母 以社会为中心的儒家观念发生了冲突。黄玉雪的故事是一个个人成长的故事,一个她自己获得被人重视的故事, 超出了小说标题第五个华人女儿(即华女阿五)低人一等的概念。
完稿后,编辑伊丽莎白·劳伦斯认为有的内容太严肃、“太个人”了,为了吸引读者增加销量,对其中的内 容作了大量的删改,删去了原稿的三分之二,剩下的部分由艾丽斯·库珀串连。
主要人物
主要人物
黄玉雪
黄玉雪,黄家的第五个女儿。1922年黄玉雪出生,当时的生活还是比较艰难的,主要以缝制服装为生,所以 玉雪很小的时候就学会帮家里做家务等事,包括放学后采购、缝纫衣服、洗衣、做饭等。
作品评价
作品评价
《华女阿五》出版后,一些评论家赞扬它改变了中国人在美国人心中低劣的形象,对美国主流社会对华人的 认识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泰晤士报文学副刊》认为这部作品是一篇“有强烈吸引力的记叙文,不仅因为每一 页充满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和幽默,而且因为它揭示了一个典型的华人家庭成员如何适应美国环境、融入美国的社会生活却不失 他们引以为豪的文化传统的精髓”。但与此同时,《华女阿五》也受到赵健秀等华裔作家的强烈批判,赵健秀认 为文学即战斗,黄玉雪的《华女阿五》一味讨好白人,身为华人很少提及种族歧视是应该遭到谴责批判的。美国 亚裔文学研究学者黄秀玲也指出:“黄玉雪等一些华裔作家展示的不同文化是极有选择性和表演性的,目的是讨 好主流,并非威胁主流……是去除了有害成分、政治色彩,纯粹为娱乐消遣而提供的货色”。中国学者研究这部 作品时多数也认为黄玉雪的自传忽视了种族歧视,一味展示的是取悦美国读者的“饮食文化”,具有‘新东方主 义”色彩。中国学者张子清却认为一味地指责批评有失公允。黄玉雪本人在一次访谈中也进行了辩解:“今天的 现实不是20世纪40年代的现实,不是40年代美国国民的状态”。她认为不应该脱离她写作时的时代背景,用当今 的标准来评价她于二战结束时写的作品。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黄玉雪(1922-2006,Jade Snow Wong),于1922年在金山华埠出生。旧金山鲜少下雪,但她出生那天却 飘起雪花,其父因此为她起名。黄玉雪的父亲自广东中山移民来美,定居旧金山。黄家生活贫寒,以制作工作服 和童装为生。她十一岁时就要协助母亲操持家务,后来以到白人家做家务得到的报酬到私立米尔斯学院学习。肄 业离开米尔斯学院后,她在唐人街开办陶器业起家。主要著作有:《华女阿五》、《没有陌生的华人》、《华裔 美国人:艰难和奖赏》。
在《华女阿五》中,影响玉雪成长轨道的除了她的父亲之外,还有她的社会学老师、辛普森夫人和米尔斯学 院的主任等人。从这些人身上,玉雪领悟到了正确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和为人处世的原则和技巧。
玉雪的父亲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深深地影响着她,为她最终成长为“模范少数民族代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玉雪眼中,父亲是一位能够接受新思想的人,一生积极进取,渴求知识,完善自我。
创作背景
社会背景
成书过程
社会背景
20世纪下半叶,多元文化主义成为美国社会的主要思潮。由于历史原因,中西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西 方的个人主义注定了美国人排斥和抵制一切其他人种,尤其是非西方人的文化,认为他们的文化优于其他任何民 族,因为“对于一个以‘个人中心’为生活方式的民族来说,始终要高于别人是他们的根本”。尽管美国被称为 是多民族的大熔炉,但美国社会主要是由白种人组成,白人文化组成了美国的主流文化美国的少数族裔和他们的 文化都是被排斥和歧视的,包括美国华裔和中国文化。长期以来,美国对东方文化也都采取文化帝国主义政策, 对传统的中国文化更是一味地排斥、歧视,华人形象被严重地扭曲、丑化。
大学毕业后,人家告诉黄玉雪说,即使她有大学学位,也无法在华埠之外找到工作。而黄玉雪拒接承认这一 切,她找到了一份工作,当过一阵子秘书。在写书之前,黄玉雪确定在陶艺方面开始自己的事业。
作品赏析
主题思想
艺术特色
主题思想
《华女阿五》是一部描写华裔女性成长的小说。
一个人的成长往往需要经历一些重要的转折契机,这就是对自我的认识。促使玉雪认识自我的一个重要契机 是父亲对待儿子和女儿的态度。当玉雪提出让父亲支助上大学的费用时,父亲拒绝了。他认为玉雪作为在美国出 生的华人女孩,“所受到的教育已经超出平均水平,达到美国女孩的平均水平”。父亲必须用有限的资金竭尽全 力地供哥哥上学。因为在父亲看来,儿子会永远使用黄家的姓,为黄家传续香火。父亲的话让玉雪深感痛苦,她 虽未支声,可是内心却在抗议。
为了纠正主流意识对华裔及其文化传统的狭隘认识,黄玉雪在其个人成长故事中,穿插了大量中华文化和风 俗的描绘。从“驱惊”仪式到“拾骨”习俗,从婚宴到葬礼,从中国陶艺到中华料理,各种极具浓郁中国色彩的 场景无一不在展现中华文化最有吸引力的方面。
作品影响
作品影响
《华女阿五》出版后在美国引起轰动,取得了作者黄玉雪意想不到的成功,不仅拥有数千万读者,作品还被 选进初中和高中文学课的教材,甚至与马克·吐温、杰克·伦敦、约翰·斯坦贝克等大作家的作品一起入选《加 利福尼亚文学》。到1995年止,《华女阿五》已经再版4次,“是美国华裔文学发展史上的一部具有十分重要意 义的作品,也是今天研究美国华裔文学、社会和历史的必读之作”,黄玉雪本人则成为旧金山的一部传奇。
帮助玉雪认识自我的另一个重要契机是专科学校的社会学老师的讲课,这使得玉雪有机会重新审视父母的价 值观念。有一次,老师在课堂上讲到在现代美国社会,“我们认为孩子都是个体,父母再也不能要求他们无条件 顺从。他们要尽力去了解他们的孩子,因为孩子也有自己的权力”。这一惊人的思想使得玉雪惊恐不安,辗转难 眠。经过连续几天的冥思苦想,她第一次意识到也许她的父母错了。
另一个重大影响即是1951年美国国务院资助她去亚洲巡回演讲。这件事的起因是《华女阿五》在香港《星岛 晚报》连载后引起了轰动,但一些香港读者感到怀疑,以为是捏造的宣传,驻香港的美国总领事为此打电报给华 府,建议派黄玉雪亲自去。美国国务院利用“领袖和专家”的资助项目,资助她去亚洲演讲四个月。在她出国之 前,国务院资助翻译她的小说,把它译成日语、汉语(在香港翻译的)、乌尔都语、盂加拉语、泰米尔语、泰语、 缅甸语等亚洲各国的文字和地方语言出版。
艺术特色
自传通常采用第一人称叙事以拉近读者与叙述者的距离。同时也更好地展开心理描述。在《华女阿五》中, 作者详细记述了主人公玉雪成长过程中在面临传统文化与美国文化之问的冲突时的痛苦和困惑,这样的心理描述 显然采用第一人称更为方便。也更真实可信。但是作者刻意选择以第三人称叙述是别有深意的。对此,黄玉雪在 《华女阿五》的初版序言中解释道:“对任何一个在中国礼节范围中长大的人来说,一本由华人用‘我’写成的 书似乎很不谦逊,令人无法忍受。”黄玉雪虽然出生在美国,却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下长大。而在中国传统 文化中。个体是不被重视,甚至是被刻意隐藏的。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为了淡化个人主观色彩。中国传统文学 都避免以第一人称叙事,即使作者要对书中的人物或事件进行评价,也大都假借书中人物之口,或从字里行间隐 隐流露出来。
1945年,黄玉雪收到《哈泼》杂志主编、纽约出版家伊丽莎白·劳伦斯的邀请,让她写一部关于她如何在唐 人街成长的故事。为了纠正美国白人对中国文化的许多错误观念,黄玉雪接受了邀请。其后,密尔斯学院女院长 主动邀请黄玉雪住在她乡间的住宅里,为她创造良好的创作环境。黄玉雪的英语老师,旧金山市立学院的艾丽 斯·库珀负责改她的创作稿。黄玉雪回忆说,在对其稿子表示满意的同时,艾丽斯·库珀告诫她说:“你的小说 很严肃,需要添加一些幽默。加上一些有趣的人物和有趣的事件。她的忠告使我添加了‘郭叔叔’那一章”。
黄玉雪从小就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要求她尊敬、服从父母、师长,严格遵守家庭的等级制度,要诚实、守 信,学会约束自己,与人为善。生活虽然无忧无虑,但却墨守成规;虽然庄重严肃,却也适得其乐,这是对小玉 雪生活的真实写照。当父亲拒绝资助黄玉雪上大学却全力支持为黄家延续香火的哥哥上大学时,黄玉雪心里开始 抗议。她为了上学,只能自己去勤工俭学。黄玉雪在七个不同的美国家庭打工,不但解决了学费问题,更增加了 生活阅历。大学毕业时,黄玉雪在专科学校毕业典礼上的发言,赢得了掌声的同时还获得了黄家与老师们共进晚 餐的机会,这不仅是中美文化在求同存异中融合的表现,也是她成长的一个见证仪式。工作后,黄玉雪从未停息 探寻的脚步。在一次“沿海征文比赛”中,黄玉雪打败了白人成为获胜者。她的文章被编人一份国会报告呈送美 国总统,她以此获得主持一艘威廉·A·琼斯自由号舰下水仪式的机会。这个仪式不仅让她得到了家人的认同,更 重要的是作为华裔的她得到了美国人和美国政府的认可。黄玉雪的陶器店在唐人街开张最终也得到了家人和美国 人的支持与肯定,使她成为“模范少数族裔”的代表,这是完整意义上的理想实现,也是她成长的见证。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