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好新课程改革当中的几个度2014
把握新课标“四性”推进思品课改革
把握新课标“四性”推进思品课改革随着《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出台,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改革将进一步深化。
如何把握新课标理念,推进思品课堂教学改革,成为许多思品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
要做好新课标背景下的思品课堂教学改革,必须牢牢把握《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
一、思想性“思想性”是思品学科最显著的特性。
新课标指出,“思品学科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思想性”最直接地体现了思品学科旨在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的课程目标。
在思品课堂教学改革中,首先,要牢牢把握正确的方向,防止课堂改革的“偏离化”。
方向问题是改革的首要问题,也是决定改革成败的根本问题。
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思潮相互激荡,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
思品课堂教学改革中,必须旗帜鲜明地宣传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必须旗帜鲜明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必须旗帜鲜明地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改革的导向,深入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
其次,要改革思想教育的“教条化”,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能够“明理”。
让学生死记“教条”的教育是空洞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教育,是缺乏血肉的教育。
对于抽象概括的基本理论,思品教师不能一讲了之,不能让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囫囵吞枣”,必须通过“师生互动”“生生探讨”“理论背景介绍”“理论案例分析”等形式将复杂的理论简单化,将深奥的理论浅显化,达到学生对思想理论“明理”的目的。
最后,要改革思想教育的“真空化”,在现实生活中要让学生能够“导行”。
2014年下学期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2014年下学期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李春花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取向就是要改革学校教育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严重脱节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
通过教学实践,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1、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化英语、理解英语,同时把学习到的英语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英语,感到学习英语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时生活的联系。
2、奖励激励,提高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
如:Very good!You are excellent!You are very clever!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课改: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拨?能否真正地把学生引到这一领域?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地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知识,教具;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里,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发生共鸣。
英语学科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和日常活动密切相关。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话题出发,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共同参与,发挥想象,积极思维来解决问题的意向。
3、面对新课程,教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
对于教学课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
那种追求“能够教好一节课”或“教出了几个能高分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符合课改精神了。
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课改361度
课程改革“361度”烈面镇小学张亚菲任何一项工作都应有一个工作中心,所有相关活动都将围绕这个中心开展和进行,从而才能取得圆满成功。
所以可以形象把学校的每项工作,都看着一个个大小不等的圆,如行政管理工作、教学工作、德育工作、安全工作、后勤工作、校园文化建设等,这些工作圆可能辐射半径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的圆心----“教学”,而教学发展和进步的动力源于“课程改革”,所以如果更准确定位的话,学校所有工作圆的共同圆心应该是“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更象学校整体工作的工作轴,把各项工作圆串成一串,学校整体工作就如同在“课程改革”工作轴串联下,所形成的多圆叠加的同轴工作组。
“课程改革”既是共同圆心,又是工作轴,是其他工作的源动力,它与其他工作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
首先,每项工作的圆心定位必须准确,必须以教学为中心,以“课程改革”为圆心,否则工作运转时一是晃动旋转,致使工作不能正常顺利完成。
二是运行磕磕碰碰不能与学校相关工作同步,更影响其他工作的正常运行。
三是制约了圆心课程改革的高速运行。
第二、各项工作应保持与课程改革相同方向,更不能逆向行驶,与课程改革背道而驰。
凡有悖于教学中心工作方向的工作,决定不能取得好的结果。
更大的危害是打乱学校全盘工作,严重影响学校整体工作进程。
第三、各项工作及部门要加强联系和相互协调,尽量减小摩擦,增加润滑,降低内耗。
只有各项工作都高速运转时,才更有利于促进课程改革的快速推进。
最后、还应当考虑每项工作的辐射半径,半径越大,工作面形成的圆越大,运转需要的动力也越大,而学校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所产生的源动力是有限的,某项工作辐射半径过大,则在这项工作上必投入过多甚至透支源动力,其结果势必影响学校其他工作,包括课程改革在内的工作运行。
“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本身也是一个最重要的工作圆。
它既是其他工作的动力源,也更需要源动力。
所以,首先、学校应在“课程改革”工作上最大限度地投入,同时、作为关心学校发展,关心人民教育事业,关心祖国未来的人民教师,我们不但应积极投身课程改革,圆满完成课改任务,画满360度的同时,对于“课程改革”更应多1度热爱,多倾注1份动力,让我们的“课程改革”飞速运转,促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向着新的高度全速提升。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打造“四度”好课堂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打造“四度”好课堂摘要:新世纪,我国新课程改革揭开了“课堂革命”的序幕,课堂改革如火如荼。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应打造具有学生主体参与度、学生思维深度、学习效度和教学互动温度的“四度”好课堂,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培育时代新人。
关键词:课堂教学改革,参与度,深度,效度,温度《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要深化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全面发展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
新时代,我国的新课程改革迫切呼唤“课堂革命”,课堂改革势在必行。
21 世纪是“课堂革命”的世纪,我国自 2001 年启动新课程改革以来,各地中小学课堂在静悄悄的变化——从“知识传递”到“知识构建”的课堂转型(钟启泉,2017)。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主战场,是育人的主渠道。
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应该是什么样的?一堂好课应以“四度”即参与度、深度、效度、温度为指标,打造“四度”好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真正落实新课改要求,培育时代新人。
一、体现学生主体的参与度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强调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倡导和弘扬教育主体的创造性,关注教育主体的生命价值和意义,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倡导学生主体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坚持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新型的学习方式,构建自主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堂好课首先体现在学生主体的参与度上。
我认为在课改中应该把握好几个度.
我认为在课改中应该把握好几个“度”课程改革已进入第几个年头。
一直以来,大家积极实施课改,在教学思想的转变、教学方式的变革、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学生个性的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面对改革大潮,一方面有人表示,几十年来,语文教学翻来过去折腾的够呛,现在真不知怎么教了;另一方面,又有一些人,为了充分体现课改的所谓“新理念”,在教学中不断花样翻新,使语文课失去了语文特质。
语文课改似乎进入了“高原反应”期。
我认为在课改中应该把握好几个“度”。
一、要把握好思想认识上的“度”。
如一切先进的理念总是有其基本渊源一样,新课程理念也吸收了古今中外优秀教育思想的营养,包含着传统教学中许多合理而科学的内容。
它是在前人实践与探索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
所以,对新课程动辄冠以“全新理念”的说法,我持保留态度。
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许多要求,本来就是语文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
只不过以前的改革是自下而上的,零星的,自发的,许多好的经验与做法仅以个人案例的形式被宣传,远无今天推进新课程的力度大,相当多的人并未从中得到充分的熏陶与影响,仍然因积重难返而固守陈规,而现在的课程改革是自上而下的,步调统一的,以前有改不改的选择,现在则有行政力量在推动,不改不行。
目前许多人跟不上形势,感到现在语文“不知道怎么教”,并非仅仅是针对新课程的迷茫。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自有其本身的教学规律,而学生认知也有其一定的规律。
好的语文课应该体现两种规律的有机统一。
当有人问语文怎么教时,我就回答:你自己怎么读书,你就教学生怎么学语文。
譬如我们读一篇小说或散文,绝对不会先看1-3小节,字斟句酌,反复推敲,再看4-8小节,细嚼烂咽,辗转思考,最后再读9小节到结束。
而总是一口气从头读到尾,先有个整体感知;如果觉得此文不错,再从某一个角度去钻研,在某一局部(即部分)获得深层次的认识;然后把各个部分的认识统一起来,最后得到对整个文本的全面的认知。
这种从整体-局部(部分)-整体,一个层次一个层次逐步深入深化认知的过程,就是语文教学应该遵循的基本规律之一。
2014.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2014——2015学年度赵康初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基础教育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这表明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将由原先过于集中的国家课程管理走向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学校将有一定程度的课程自主权,共同参与课程决策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为了切实有效地履行课程管理的权责,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政策,提高学校课程的整体质量,促进全体学生主动地发展,提升教师课程管理意识。
开创学校办学特色。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学校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是: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培养目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三、课程设置的原则坚持按照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实际,科学安排课程;坚持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新课程体系的教育功能;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宗旨,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促进学生主动活泼地发展。
新课程体现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1、均衡性设置课程根据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将其教育内容全部纳入,有利于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及认知规律,把课内外、学校与社会联系起来,把间接的书本知识学习和直接经验体验结合起来,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态度、能力、知识等方面的学习与发展创造条件。
2014学年新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2014学年新课程改革工作总结一、主要做法新课程改革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只有在实践中边摸索、边总结,边前进。
为使我校的课改实验工作规范有序地进行,我们成立了课改领导组,成立了课改专家指导组、教材选用委员会。
专家指导组抽调精干人员,深入学校调研,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方案》、《新课程教师培训方案》,对全校新课改进行整体规划、具体安排,对新课程实验教师培训提出具体要求。
我们还根据我校教师特点,加强对教师教学、培训、考核等方面的措施,加大检查、考核力度,确保了新课改实施、教师培训和新课程改革评估工作的扎实推进,克服了课改工作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实际操作中,我们突出了“四抓”。
第一是狠抓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
我们及时地派出教师参加新课程实验的教师参加省级学科培训。
为了达到培训效果的最优化,每次培训,不仅认真组织培训内容,更注意精心设计培训方案,培训过程突出互动与对话、培训结果落实心得与交流。
第二是抓住机会外出学习。
几年来,凡是省市及外省组织的各种培训,我们都尽可能组织教师参加,使实验教师增长见识,开拓视野,尽快适应新课程教育教学。
邀请课程专家来我县讲学,指导课改。
对我校新课程实验教师进行培训、指导,收到了良好效果。
三抓指导。
在新课程改革实验过程中,我们经常组织教研员和骨干教师深入课堂、走入教师和学生中去,与实验教师进行交流研讨。
在课改刚启动阶段,没有现成模式,我们就把实验教师组织起来开展研讨,进行观摩、座谈、交流。
我们充分利用先期进入课改实验所取得的经验,组织在课改中表现优秀的教师深入乡村、学校现场听课、召开座谈会,进行现场指导。
把好的做法和经验向全县推广。
四抓科研。
坚持以科研为先导,以推进课改策略研究为重点,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
一是整体推进学校实施新课程策略研究;二是开展评价改革研究;三是开展校本课程开发与实验研究。
目前,我们正积极推进的重要课题有:参与国家十五规划重点教育科研课题《导学案的编写与使用的有效实施》的研究,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初步取得成效。
试论新课程改革下数学课堂教学如何把握好数学教学的度的问题
试论新课程改革下数学课堂教学如何把握好数学教学的度的问题面对新课程教育改革下,高中教材的不断更新和删增问题,对于站在教育一线工作的教师来说确实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其中手头上新教材的如何处理,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合理把握新教材教学的度的问题是目前使用新教材的老师普遍关心且急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所谓教学中的度主要指教学的信度、广度、深度、难度等,它由教材、学生、教师三方面的因素所决定,但教材的作用是最关键的。
教材是依据教学大纲,系统地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蓝本,是教学内容的具体化,也是教与学的依据。
因此,要把握好教学中的度,就必需对教材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加工。
下面就这一问题进行初步的研究和探讨。
新课程教育改革下的数学教材在内容和要求上与以往的旧教材进行比较,确实是有一定的新的内容的补充和教学要求方面作了一定的改变,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对于教材的处理和把握需要做好必要的调整和在教学理念上进行更新,不能总是回味旧教材的难度和处理方法,必须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在课堂教学中给予更新和掌握好新教材教学的度的问题,这将对学生的学习和将来高三高考的复习有着较为深远的影响。
本人认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地处理好以下的几个方面。
一、认真钻研新教材的知识结构,合理把握好教学的难度。
新教材在知识结构上的安排,更考虑了学生的能力水平和认知规律,注重联系实际,体现数学的直观性和应用性,重视基础,强调能力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难度的设定上要注意以下问题:1.课堂教学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将最基础的数学知识讲深、讲透上,让学生形成合理的、扎实的、基础的、系统的数学知识。
不可否认,教材上的知识都很重要,但其程度是不等同的,教学时也需张驰有度。
如必修5第一章《数列》中关于等差、等比数列的性质,深入研究一下可总结出许多结论,但这些结论真正实用的并不多,且有些是相通的,对于这些知识点应做到“点到为止”。
但如等差(比)中项的概念就非常重要,教学时应深挖,以等差中项为例,教材在给出概念后作了这样的说明:“容易看出,在一个等差数列中,从第2项起,每一项(有穷等差数列的末项除外)都是它的前一项与后一项的等差中项”。
2014全国课改实施方案
2014全国课改实施方案2014年,全国各地开始了一场教育领域的变革,那就是课程改革。
这一变革旨在推动教育教学方式的创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2014全国课改实施方案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首先,2014全国课改实施方案强调了素质教育的理念。
素质教育是一种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实施方案中,各地教育部门要求学校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其次,2014全国课改实施方案提出了教学内容的调整。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传统的教学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因此,实施方案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使学生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再次,2014全国课改实施方案强调了教学方法的改革。
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互动和实践。
而新的实施方案要求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最后,2014全国课改实施方案还强调了教育评价的改革。
传统的教育评价主要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而新的实施方案要求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总的来说,2014全国课改实施方案的出台,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教育环境。
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要认真贯彻落实实施方案,促进教育教学方式的创新,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相信在实施方案的指导下,我国的教育事业一定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准确把握课改中的度
课程教材改革准确把握课改中的李倩(内邱县职教中心,河北邢台054200)‘‘度’摘要:新课改是要将教育改得更加符合教育规律,必须处理好对原来教学模式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新课改仍然有接受式学习,仍然离不开测验与考试,仍然要研究教学模式;只有准确把握好“度”。
防止“过”或“不及”,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关键词:课程改革;课堂教学;学习方式;教学模式;继承与创新中图分类号:G423.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一010×(2008J07—0012-03一、课改:能否“不发明,只改进”前不久,读《世界经典教育案例》一书,其一段内容对我启发颇深:“不发明,只改进”是日本松下电器公司独特的发展策略。
1918年,松下幸之助还在一家自行车商店当学徒,当他得知爱迪生的一些伟大发明已经进入日本社会的时候,预感至q这是一个难得的创业契机。
10年后,他的松下电器公司诞生了。
此后,松下把“不发明,只改进”作为公司发展战略,广泛地选用国内外发明,买来专利,再努力进行仿制、改良和改进。
迄今为止,松下公司很少发明新产品,但其产品却总是低价生产,广为行销。
公司建立了23个拥有最新技术的生产研究室,专门分析竞争对手的新产品,发现不足之处,找出改进的方法,设法做的更好,程中,学生的自我定向、自我计划、自我监控、自我激励、自我评价等多种能力能够得到有效发展。
四、关于个体课程的研究按照历史的经验,一种新的课程形态被提出,常常会成为教育领域中的一大研究热点。
校本课程就是一个例证。
“学校课程”被写进国家课程文件后,国内很快掀起一波研究热潮,正式发表的相关论文年产不下百篇。
我们不能期望“个体课程”的提出也能产生同样的效应,但至少能够提出许多相关问题引导我们去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个体课程中需要研究的内容包括理论和实践两大方面,这里拟提出一些建议性的研究课题,主要包括个体课程的理论基础与课程文化的研究,个体课程的内涵、特点、内容与类型的研究,个体课程与其他类型课程(校本课程、生本课程等)关系的研究。
浅谈体育新课改中对“度”的把握
浅谈体育新课改中对“度”的把握一、旧课程标准的优缺点1、封闭的教学模式。
封闭教学模式极端地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理论知识目标至高无上。
这种教学模式必然将体育课程视为教学周期之前和教学情境之外预先设计好的凝固的目标和计划,甚至连课程终端的结果也是精确划一预期好了的。
2、承传式的教学模式。
现行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从教学内容到方法都采用了工业社会的标准化管理方式,对每个学生都采用同样的事先套装的教育课程和方法,甚至包括一整套的审美和价值观念体系。
3、整齐划一的教育教学模式。
在这种教学模式的教育下,学生不是被看作各具特点的人,而是假定他们是相同的个体。
由于总是试图按照一个固定的“模式”去塑造各不相同的学生,从而使每一个受过教育的大脑都像是教育生产流水线上生产出的标准件。
4、“独白式”的教学模式。
体育教学中学生主体缺位是“独白式”教学方式得以盛行的根源。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主题缺位,师生交往行为基本是一个“听师由命”的非自主过程,在这样的体育教学中学生围绕着教师转,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是课程的主宰者,学生无条件地服从于教师,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
综合以上所述的种种弊端,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单一、呆板。
而这些不足只是从教师的角度去思考,与《教学大纲》无关,我们强调的是改革,什么是改革?就是要剔除其中的不良因素,保留有价值有意义的部分,在旧有的课程标准中有哪些需要继承呢?一是掌握“三基”的精神实质;二是良好的纪律。
这些优良的传统是我们在今后改革中不可忽视的问题,我们不能使教育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二、新课程标准的优点1、教学内容与目标的一致。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分五个学习领域,各领域只有目标,没有具体的教学内容,各校因地制宜选择内容去达到目标。
这样,为何而教,为何而学,目标明确,也大大地增强了教学的灵活性。
2、教学方法与目标一致。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考核内容上,既有技能、体能、学习态度、心理与行为的评价,又有终结性与过程性的评价,在评价方法上,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又有学生自评与互评。
思想政治课改中把握“度”的策略
思想政治课改中把握“度”的策略思想政治课改中把握“度”的策略思想政治课改中把握“度”的策略作者/陈兰摘要: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等多方面都有了实质性的改变,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新的问题。
结合思想政治教学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如知识拓展过深、提问过度等问题,从课堂提问、重难点把握等方面谈谈看法。
关键词:拓展;把握;策略当前,新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它引发了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等各方面的变革,课堂教学更加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新的理念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新课改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同时也引发了一些新的问题,在此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教师应如何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新课改中的几个“度”。
一、知识拓展要适度在接触新课标教学时,教师教学兴趣浓厚,教学热情高涨,总想把学生教得更好,让学生知道的更多。
有些教师老是担心学生难以掌握所有的内容,在深度挖掘方面,有的老教师经验较多,认为教材知识挖得越深对学生越有用,因此课堂又成了教师的天下。
这样尽管教师费了工夫,讲得头头是道,学生仍有可能不得要领。
而且有时会造成课时紧张,教学目标无法落实。
因此我们必须要把握好广度和深度,这就要求教师要以大纲为依据,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基础知识为原则。
如在情境设计时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感知,要设计具有启发性的知识,不能盲目求深、求广,而是要做到恰到好处。
二、重难点把握要有“度”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有些教师难以把握好重难点,要么是低估学生的接受能力,把学生一看就懂的问题反复讲解,激不起学生的求知欲,要么就是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快节奏、大容量地讲授,使知识安排过密,学生难以消化吸收。
要避免这些错误做法,教师就必须吃透大纲和教材,深入了解学生,在备课和授课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详略得当,找到既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又能使学生较好地消化和吸收的最佳结合点,做到疏密适度。
2014年新课程改革方案
2014年上期同益中学课程改革实施方案新一轮课程改革在观念、目标、内容、方法、管理与评价诸方面都有很大的变化,为切实推进课改工作,根据上级精神,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为纲,以各科《新课程标准》为标尺,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扎实有效地开展新课程改革;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深化教育改革,使素质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开创新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
二、实施目标:1、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学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
2、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交往与合作能力,获取新知识,并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3、探索新课程评价机制,发挥评价功能,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和教师提高,推动新课程的发展。
4、注重学科整合,改变以往学科缺乏整合的现状;形成新型的新课程体系。
5、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家庭、学校、网络等各种课程资源。
三、组织领导:加强实验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成立课改领导小组。
组长:郭求光副组长:唐少勇罗秋发曹运组员:李飞斌雷元庆文向生唐永红王建文四、资源配备:1、教师配备。
为确保新课程实验顺利开展,组建一支学历层次较高、业务素质精良,年龄结构合理的实验教师队伍,学校以此为原则配备实验教师。
2、教室配备。
电教室,实验室,活动室优先保证课改课优先使用。
3、其他教学资源。
开发教学最新资料,配备配套教学软件。
4、课改经费。
筹措资金,优先落实课改实验经费。
5、后勤服务。
后勤为课改主动、及时提供物质保障。
五、实施措施:1、师资培训。
“先培训后上岗”。
课改工作中教师观念的变革是最重要的,为顺利推进课程改革实验,教学行政管理人员和全体教师要参与各种形式的培训学习。
(1)选派老师参加国家、市、区培训。
(2)校级培训。
制定校级培训方案。
培训内容:①新课程标准解读:②新课程编写的新理念等;③新教材的使用及教法;④新课程与课堂教学评价;⑤新课程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的变革。
新课程教学中要注意的一二三四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新课程教学中要注意的一二三四湖南省嘉禾一中李桐林罗石文一、贯穿一个理念在课程教学中要贯穿新课程理念。
重视三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科思想方法。
教学目标多元化: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从被动接受学习转向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教师的角色地位要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教师的教学策略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中课堂教学的价值观需要从单一地传递教科书上呈现的现成知识,转为培养能在当代社会中实现主动、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
重建学科教学价值观:拓展学科丰富的育人价值;按育人价值实现的需要,重组教学内容;综合设计弹性化的教学方案。
二、抓住两规律在课程教学中要抓住知识规律和知识应用规律的学习。
1.把握知识规律:即引导学生弄清本堂课所学知识之间的关系,以及本堂课与以往所学的相关知识之间的关系。
要用图、表或条理清晰的语言表述知识结构,以帮助学生将客观的知识结构转化为主观的认知结构。
2.把握应用规律:即引导学生明确知识应用的范围;学会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时切入点的选择方法;总结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技巧。
三、展开三个层次1.情境创设:这是引发主动学习的启动环节。
其基本功能和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特定的情境,激活学习的问题意识,形成基于问题的学习任务,从而展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二是通过特定的情境,使问题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发生联系,激活现有的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学习活动中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个体意义,导致认知结构的改组或重建。
2.新知学习:实现知识内化形成学科技能。
解决两个问题:是什么(陈述性知识)和为什么(建立知识间的联系)。
在新知学习阶段重点是让学生把握知识规律。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正确把握课改理念中的几个不等式_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正确把握课改理念中的几个不等式人教版新课标新课程的实施已全面展开,各种课改新理念如雨后春笋般地闪现,广大教师都或多或少地接受或掌握了一些课改新理念。
我们需要这些新理念,但我们更需要在新理念指导下的实践与智慧。
如何来正确把握语文课改理念,让新理念更好地为各自的教学实践服务,这是摆在我们每个教师眼前的首要任务。
但通过笔者的观察,发现如今的一些语文课上,存在着以下一些课改理念把握上的偏差:一、加强学科整合并不等于漫无目的的大杂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实行课程改革要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课程内部各部分之间割裂的状况。
语文课程要加强综合性,沟通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在语文课程中学到其他方面的知识和方法;在其他课程、其他场合中也可以学到语文,拓宽学语文用语文的天地。
但是,在语文课程中加强学科整合,努力构建开放的语文课程,必须立足于“语文”,而不应该是漫无目的的大杂烩。
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精心制作了漂亮的课件,课堂上以大量地画面向学生展示自然科学、环保知识,语文课到成了自然课、环境教育课。
试想,这样的“开放”课程,还能算语文课吗?我们要努力建设开放的语文课程,要加强学科的整合,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但绝对不能搞大杂烩,脱离“语文”的轨道。
二、师生平等对话并不等于否定教师是对话的首席。
语文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但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当然,当对话出现偏离文本时,我们必须发挥首席的作用,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与纠正,不然还要我们老师干什么。
如笔者听过这样一课,老师在教《凡卡》一文结尾时,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课文在凡卡睡熟并做着甜蜜的梦的地方结束了。
但梦总是要醒的,想象一下,凡卡睡醒以后,会发生什么事情。
应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巩固全文、升华感情。
但没想到,很多学生可能是出于美好愿望,都说出凡卡睡醒以后命运会得到改变或爷爷会把他接回乡下去之类的愿望。
认识新课改 理解新课改14-3
认识新课改理解新课改——校长专题讲座稿单位:东太河中小时间:2014年10月认识新课改理解新课改如何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新课改的主要任务。
新的课程理念、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材、新的课程评价观,强烈冲击着现有教育体系,正确地理解和把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明确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任务、教学要求、课程设置、课程管理,是每位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要真正参与到课程改革与建设中,在参与过程中转变与更新教育理念,改进传统的教学行为,就要增强课程改革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自身教育专业化水平。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次的教育大变革1、改革思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针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和21世纪人才发展战略而进行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评价等综合性的大变革,与前几次的教材改革有着本质的不同。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是简单的修修补补,而是以新的理念、新的模式、新的方法、整体性地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根本性变革。
2、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是在长期以来我国学生创新能力不足的背景下出台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西方(尤其是美国)的教育思想和模式,与过去的教学大纲相比,迈出步子之大,不亚于一场教育的革命。
如何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新课改的主要任务。
因此,学习新课标,研究新课程就要从这里出发,并琢磨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才能更好地实现这个目标。
新课标课程设置,突出了学生要有较强的自主性、确保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
为保证课程的均衡性,此次课程设置根据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各门课程比例适当,并可按照地方、学校实际和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适度调整,保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
3、课程改革的任务:课程改革的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二、改革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是我国中小学教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
新课改四大观
新课改四大观新课改四大观是指:学生中心、发展观、素质观和终身学习观。
这四大观念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也是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下面将分别对这四大观念进行详细介绍。
学生中心是指教育的核心应该是学生,关注学生的发展和需求。
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被动接受。
而学生中心的教育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合作精神。
学生中心教育模式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特长,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
发展观是指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全面发展学生的身心素质。
传统的教育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而新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认知能力、情感态度、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发展观要求学校和教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素质观是指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素质而不仅仅是知识。
传统的教育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和记忆,忽视了学生的品德、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而新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素质,包括道德素养、创新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
素质观要求学校和教师注重学生的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具备综合素质。
终身学习观是指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传统的教育将学习仅仅看作是学生在学校的一项任务,忽视了学生在学校以外的终身学习。
而新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使学生具备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终身学习观要求学校和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和如何应对未来的挑战。
新课改四大观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引领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学生中心、发展观、素质观和终身学习观共同构成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框架,提出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包括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共同打造一个更加人性化、科学化和终身化的教育体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的成功奠定坚实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握好新课程教学中的几个“度”宁县二中拜军锋我省新课程已经完成一轮教学,老师们对新课程教学的认识随着各级各类培训和三年新教材的教学实践而有了实质性的提高。
今年参加了第一次新课程高考。
从高考成绩、进线人数等指标来看,我校新课程改革是成功的。
这源于校长的高度重视、老师们的不断探索和努力、学生的密切配合。
但是,从高考各班单科平均成绩和二本进线人数又不难看出,班级之间教学质量明显不平衡,单科平均成绩有的学科相差近20分,二本进行人数也有较大差距。
这其中的原因是非常多的、非常复杂的。
我认为,单科教学效果是其中很大的一个制约因素。
但是,为什么大家工作态度都很端正、都很认真,教学效果却不能成正比呢?这里我要和大家交流的是,把握好新课程教学中的几个“度”。
(1)把握好课堂气氛的“度”。
新课程倡导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然而真正要做到这一点,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课改实验区的调查发现,有的教师“千呼万唤”,学生就是不动,有的教师又哄又奖,也只有少数学生动。
可当学生真地动起来后,新的担心又产生了——有的课堂热热闹闹,该讲的未讲清楚,该听的未听清楚,纪律难以控制,教学任务难以完成。
有的课从表面上看学生是动起来了,小组合作学习也开展起来了,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但仔细观察便会发现,这些课只停留在形式上的热热闹闹,没有真正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
课堂上,学生一会儿忙这,一会儿忙那,教室里乱糟糟、闹哄哄,为活动而活动。
由此可见,改变教学方法不能简单化,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质不只是调动积极性、主动性,不能把课改理解为就是让教师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的自主学习若离开教师的指导,势必如一盘散沙。
自主学习不等于学生自己学习,教师在学生提问时,应当认真倾听,待学生的问题提完后,与学生一道对问题进行归类,找出核心问题,以此组织课堂教学,并相机解决其他问题。
动不应当是表面的、外在的,而应当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积极思考问题,这种内在的、深层的动更要落实,动静结合,收放适度,动得有序,动而不乱。
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
那么如何把握好课堂气氛的度呢?关键是教师如何引导。
动要动得有序,不是杂乱无章,课堂教学要的不是热闹场面,而是对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思考。
首先要设计好问题,针对不同意见和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辩论,抓住学生发言中的问题,及时给以矫正。
当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索时,学生自己寻找答案时,要放手让学生活动,但要避免学生兴奋过度或活动过量,应当具体研究怎样放,怎样收;什么时候放,什么时候收。
(2)把握好表扬、鼓励的“度”传统教育似乎总是批评多、表扬少,打击多、鼓励少。
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普遍缺乏自信心,出于社会就不善于表现自己。
所以,这次课改提倡多鼓励学生。
因此,有些老师认为,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时,哪怕学生的答案沾到一点点边,我们也要表扬、鼓励。
当然,表扬和鼓励学生对他们身心的发展起着很大的积极作用。
而且,现在相当之一部分的学生缺乏自信心,为了重拾、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表扬和鼓励在新课程改革中是必不可少的,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一种重要手段。
但是,如果课堂上教师一味以“好”、“很好”进行笼统地评价。
这样做的结果很容易使学生形成模糊的概念,对学生的错误结论不加以纠正,在某些问题上容易误导学生。
而且,对一些学生仅仅是用鼓励和表扬,其效果能持续多久、发挥多大作用?专家认为:在学生发言时,不作倾向性评价是对的,但在总结时应作点评,面对学生不同的见解、不同的理解,教师要有具体的意见,鲜明的观点,准确的答案。
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不应只是一味地“喊好”,而是要赏识学生,不断地唤醒、鼓舞、激励学生。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他们认识自我,树立信心,尤其是在学生智慧的火花闪现时,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
但是,赞赏也应该有个“度”,千万不可滥用,如果只要学生发言就说“棒极了”、“真聪明”,这样的赞赏就会失去应有的价值和意义,超值的嘉奖会让学生产生一种惰性。
而且,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一定要认真指出来,客观的评价才能使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鼓励赞赏”必须建立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
(3)把握好学生主动参与的“度”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
如何评价学生的参与情况,有关教育研究机构总结出五点:看参与的主动性如何;看参与的深度、广度如何;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交往情况;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智力活动情况、情感体验情况;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情况。
什么是主动参与?学生个个都站起来回答问题,课堂气氛热烈,这就是学生完全的主动参与吗?这仅仅是语言参与。
参与,关键要看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学生所回答的问题、提出的问题,是否建立在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之上,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是否会引起其他学生的思考;要看参与是不是主动、积极,是不是学生的自我需要;要看学生交往的状态,思维的状态,不能满足于学生都在发言,而要看学生有没有独立的思考。
因此,除了要调动好学生发言的积极程度,还要真正激发学生的思维参与,让教师或学生提出的问题真正能让学生开动脑筋,开拓思维,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能够真正互动起来,引起共鸣。
要做好这一点,作为教师同样在这里而扮演着重要的引导角色,首先要精心设计好问题,并且要把握好问题的梯度性和延续性,切不可陷入一问就死,或者问题多多,答案草率的境况。
(4)把握好合作学习的“度”我们有时会看到这样的教学场面:讨论时,学生各说各的,有的学生不善于独立思考,不善于互相配合,不善于尊重别人的意见,也不善于做必要的妥协。
学生讨论后,教师依次听取汇报,汇报完毕,活动便宣告结束。
在目前教学过程中,教师大都采用分组的形式,让学生讨论、合作。
但是,这种流于形式的合作效果又能有多大呢?这主要是我们错误地把学生之间的合作理解成为学生之间的讨论,认为只要学生经过讨论,就是一种合作。
新课程为什么倡导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小组或团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它不仅是认知的需要,而且有着更广泛、更深刻的意义。
合作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并不是不要教师指导,也不是说教师可以撒手不管,更不能认为教师可以推卸教育学生的责任。
教师应该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的观点,做总结性发言。
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也在交流和碰撞中,一次又一次地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
容易被人忽略的是,新课程也需要教师之间合作。
新课程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学校的管理方式和评价方式都发生了变革,教师的合作不仅变成可能和现实,而且更是一种工作必需。
教师需要着眼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去研究教材、指导教学,这就需要教师的合作,需要教师相互借鉴,共同探讨,特别是在新课程中一些学生感兴趣、对学生的发展有意义,而又超越教材的学习内容,给不给学生讲?讲多少?讲到什么程度?这都是过去不曾遇到的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我们的教师去实践、探讨、交流、合作。
另外,新课程倡导教师教学的个性化,一个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提高的过程,实际就是教师个人的教学反思、教师群体的相互借鉴合作以及个人的系统理论学习的过程。
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怎样把握好“度”?据《中国教育报》载,在对一所高中学校进行的一次问卷调查中,当问到教师“新课改教学中,你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时,70%的认为,“教学内容过多,在拟定时间难以完成”。
当问到“你认为阻碍课堂教学方式变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时,23%的教师选择“课时紧”。
我校一部分老师也反映,对新教材内容深浅的“度”不好把握,唯恐讲得少了、浅了,达不到规定的深度,适应不了新课程高考的要求,感到课程很难推进,一再要求增加课时,使得一些学科原本四节的周课时数涨到五、六节,直接影响了国家课时计划的落实。
怎样破解这些带有普遍性的困惑和问题,增强自信心,较为准确地把握新课程教学内容的“度”呢?我认为,主要应该做好如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认真解读课标,居高临下俯瞰教材。
教学内容是否讲得越深越好?显然不是。
不少教师总是认为,我讲了,学生不会,不是我的责任,我没讲,学生不会,只能怪我。
这是一种不全面的认识。
你讲了,学生没有听懂或者忘记了,照样不能解决问题,浪费了大家的时间,还不如不讲的好。
关键是如何做到难易适度、深浅适中,有所为,有所不为,而对此加以评判的客观尺度就是学科课程标准。
新课程的实施,是对传统课程体系的颠覆,要求我们的教师对原本驾轻就熟的传统课程体系进行自觉的扬弃和重建,这是一段充满艰辛的漫长路程,但我们必须积极应对。
相对于传统课程,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教材结构、教材内容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以数学学科为例,原有的教材内容有的删去了,如一些人为技巧化的难题和过分强调细枝末节的内容等;有的由必修变为选修;有的难度降低了;有的要求提高了加强了,如数学建模等;一些原来教材没有的、甚至是我们的部分老师过去很少接触、十分陌生的内容添加进来了。
对于这些变化以及教学内容不同层次的要求,国家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都有十分明确的表述,需要我们的一线教师静下心来认真地解读。
其他学科也概莫能外。
由于教材编写者对课标理解的角度不同,对某一部分内容的处理可能会出现“有过”和“不及”的倾向,这就需要教师在新课程的理念下,对教材认真体味,消化吸收,也就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靠课标为我们的教学进程不断地校正方向。
教师应把握日常教学的过程性目标与高中学段的终结性目标之间的明显差异,很好地贯彻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切记不可急功近利,揠苗助长。
要知道,欲速则不达。
二是潜心钻研教材,逐步做到胸有成竹。
犹豫不决是以无知为基础的。
教师对教学活动缺乏自信,很大程度起因于对教材钻研不够,因而也就难以做到心中有数。
毋庸讳言,在我们的一线教师中,对新教材缺乏认真的钻研,一知半解的现象确实存在。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课程实施中许多带有普遍性、根本性问题的根源,就在于教师没有真正吃透教材,从而使得对新教材的创造性运用和开发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如果教师本身对教材理解尚且存在偏差,怎能保证把正确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进而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呢?对于绝大多数老师来说,当务之急是在认真研读学科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下大力气钻研教材。
对于钻研教材这个教师的规定动作,有三个不同层面的要求。
首先,拿到一册教材以后,要读懂教材的全部知识性内容,不能一知半解,似是而非。
接着,应揣摩每一单元、每一章节、每一篇课文、每一个定理、法则、每一道例题、习题、复习题的编排意图,做到对本册教材的架构了然于心,这样才能把握好课堂上的轻重缓急,而不至于我行我素,或者是信马由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