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馍历史及简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花馍
又叫面花、面塑,它起源于中国民间祭祀活动中用面塑动物代替宰杀牛羊等动物的习俗,花馍的造型生动、夸张,制作精巧细腻,在民间约有1000多年的历史,流传于黄河两岸的花馍,它的文化底蕴更为深厚,从过事上讲:有红事花馍,白事花馍,各种节日花馍,从寓意上讲:有贡奉花馍,有辟邪扬善花馍,从形式上讲:有动物、有植物、有人物、有传承着的各种敬
仰物花馍等,黄河两岸的人们很早很早就用花馍语言文化有声无声的传奇着一种真情,在人
们生活日益兴盛的现代化时代,花馍这一传承中国文明的形式,慢慢的将被历史悄然无声的
淹没,陕西咸阳将在今年正月十五期间,举办中国第一界花馍艺术节,这是一次对中国历史濒
危传统文化的抢救,值得弦扬;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闻喜花馍
造型各异,色彩斑斓的闻喜花馍面塑是用来吃的、看的、还是摆的可能许多人会认为
这种花馍只具有其中的一种作用,其实对晋南人来说,闻喜花馍兼具食用、观赏、礼仪三大
功能,是指尖上的艺术、舌尖上的美食、心尖上的情节;
闻喜花馍是我省闻喜县一带著名的汉族传统名点,是人工用面粉做成的各种样式的馒头,因花式多样而命名为花馍;民间瑰宝闻喜花馍起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已有1300多年历史,
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完整的创作体系;“有馍就有事,有事就有馍”,在晋南地区流传着许
多如剪纸、花馍、布画、刺绣、草编等民间艺术,其中闻喜花馍流传最盛,它始终和百姓的
民俗文化紧密相连,形成了节日花馍、婚嫁花馍、寿诞花馍、丧葬花馍、上梁花馍、乔迁花
馍等较为完整的花馍体系;目前,闻喜花馍有“花糕”“花馍”“吉祥物”“盘顶”四大系列200多个
品种;闻喜花馍2006年入选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
化遗产;
在历经千年的传承中,闻喜花馍不仅被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还形成了独特的制作技艺;包括:搓、团、捻、擀、剪、切、扎、按、捏、卷等十多道工艺,所用的工具包括擀杖、
剪刀、筷子、梳子、竹签等;闻喜花馍的制作从麦子筛选、晾晒、加工开始,还要经过凝水、箩面、制酵、发面、捏形、蒸制、成形、着色、插面花九大工序;整个制作过程全手工操作;闻喜花馍的制作原料以当地北垣面粉为主,另有豆子、枣、胡椒等辅料;闻喜县北垣地处峨
嵋岭腹地,水土气候特异,光照充足,小麦生长周期长,粒大饱满,麦质优良;用北垣面粉和当地
深井水做出的花馍,清香筋道、营养丰富;
闻喜花馍是一种地地道道的民间艺术,当地人大都会做普通的花馍,然而一些造型特别、工艺复杂、有礼仪讲究的花馍则只有技艺水平较高的师傅才能制作;闻喜当地的董巧兰、支
健康、刘红菊等人是多年从事花馍制作的面点艺人,有较高的技术水平,是名副其实的“面艺
大师”;董巧兰、支健康、刘红菊被确定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近年来,闻喜县把打造花馍特色产业列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点工程,多次举办闻喜花
馍技艺培训班,聘请花馍艺人为农村妇女传授花馍制作技术,全县5000余名农村妇女经过培
训后,成为手工花馍加工能手;通过扶持培养卫嫂馍、玫瑰红花馍等一批专业合作社,辐射带
动了一大批农村妇女从事花馍加工产业;同时,该县多次组织闻喜花馍参加全国各地的文化
艺术展、美食节等,并多次获奖;2012年该县成功举办了“中国·闻喜花馍文化节”,在这次活动中“龙腾盛世大花馍”“龙王神像面花”“神龙面塑”“裴氏宰相将军群塑”四件作品创造了四项世
界纪录;
新春佳节,要捏制枣山、枣糕、枣蛾,柏枝、财篮、财神人、羊头、猪头、鸡、鱼、虎、兔、佛手、石榴、柿子等面塑;
……
节日形态
寒食节,要制作蛇馒头、狙娃子、甜瓜等"子推燕馍",大宁县叫"志忠",乡宁县叫子柱、顶子、纹纹鱼鱼、上坟娃娃;这些面塑,主要用于祭祖和纪念晋文公贤臣介子推;
农历七月初七是乞巧节,要做针线、顶针之类的面塑,说是吃了它可以变得心灵手巧;
八月十五是中元节,制有猪头、羊头、麦秸集、针线笸箩、剪子、坐饽饽女人坐在莲
台上等,霍州市将这类面塑叫"羊羔馍",各家要把它成串成串地挂起来风干,直到第二年七月十五日食用;借以面塑形象,寓意牛羊满圈,五谷丰登,男耕女职,四季平安;
孩提过生日及男婚女嫁,姥姥家皆要制作直径尺余的"箍拦",即一个圆形面圈,
上面塑着各种花卉动物、十二属相,分别称"麒麟送子"、"鱼儿钻莲"、"松鼠吃葡萄"、"猛虎驱邪"、"凤凰戏牡丹"、"龙凤呈祥"、"蛾儿捕菊"、"二龙戏珠"等,取其吉利;"箍拦"顾名思义,是一种管束工具,用其捆绑、拦挡、锁住孩子的灵魂,避免夭折,祝愿平安成长,长命富贵;到了十二岁生日和结婚时,均要在天地神位之前,烧香叩头,将箍拦实地戴一下,除了上述意义之外,又有向天地交代,孩子已经长大,成家立业,祈求上苍保佑之意;到了"知天命"、"耳而顺"之年,不论散生日或是整寿,晚辈都要给长辈敬献寿桃、寿糕高;一般要蒸制大于拳头的桃形园馍,上面塑以桃花或梅花做装饰,涂以色彩;大型寿桃,周围塑着"松鹤延年"、"鹿鹤瓶安鹌鹑"、"喜鹊登梅"、"耄耋猫蝶富贵牡丹"、"八仙庆寿"、"麻姑献寿"、"五福蝙蝠捧寿"、"狲猴献桃"、"福禄寿三星"等典故形象;有的用竹签固定,插在寿桃上,有如新娘子的大花冠;这是取古代神话西王母摘蟠桃之意,祝福长辈健康长寿;
丧葬礼仪中,通常有五彩面塑和油炸面塑;五彩面塑即在馒头上塑有彩色花鸟、人物,另有生肖祭品,意为给死者赠送看家护院和驯养的动物,让其好象仍然活在人间;油炸面塑主要有龙头、龙身、麻头、傲子、车轮、灯笼、鸟兽及各类人物;原件炸好后,一件一件安装起来,小型者日"卒盘",大型者称"牌楼",高达一米有余,恰似金龙宝殿,灯笼挂在两旁,宛如宫门;有的还塑有唐僧、孙悟空、猪八戒等人物,企望已故亲人西游仙境;
十里风俗不一般,各地的面塑形式和风格各异;有的以粗犷豪放见胜,有的以典雅高洁赢人,有的则以优美细腻著称;其共同特点是:造型美观,构图简练,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深受人们青睐;其中,要数霍州市较为突出;当姑娘出嫁的第一年,娘家必须在七月十五给女儿送数百个"羊羔儿馍";之所以叫"羊羔儿馍",一说古时羊即祥,取吉祥之意;又说羊羔儿活蹦乱跳,取其活泼可爱;还有一说,从前一忤逆之子,苛刻老母,屡教不改;舅舅特意领他一起去放牧,借机劝教;其间,他见到羊羔跪在地下吃奶,感到惊奇,便问原因,舅舅趁势给他讲了乌鸦反哺,羊羔跪乳,不忘父母养育之恩的道理,孩子幡然醒悟,改邪归正;为使后代永记羊羔跪乳,便称此面塑为"羊羔儿馍";所以,又有教育后代莫忘父母哺育恩情之意;
平阳面塑作为一种汉族民间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据说始于唐代;霍州一带传说,隋朝末年,霍州守中郎将宋老生坚守城池;李世民派兵几次攻打不下,因为宋老生和城里百姓感情甚厚;李世民只得用激将法把宋老生引出城来,使他脱离了百姓的支持,把他杀死;宋老生头虽然掉在北关,身子还被战马驮着跑到二、三里外的赵家庄;这时,恰巧有一位年轻妇女开门泼水,见是中郎将宋老生因为百姓很熟悉他的战袍和战马,惊讶地喊了声:"将军的头怎么掉了"这喊声惊了战马,马立蹄长嘶,使宋老生颓然从马背上跌下;百姓们虽然痛恨残暴无道的隋王朝,但很惋惜守将,就为他筑了一座坟墓叫"将军墓",埋葬时,不忍心将军尸首残缺,没有头颅,还是那位最先发现将军的妇女,便用精制面粉给宋老生塑了个人头;这件事传到李世民耳朵里,他很受感动,就赏赐宋老生一颗金头,让和宋老生的身子一起合葬;道光五年重修的霍州直隶志中载:"隋中郎将宋老生墓,州东二里许,今移城北;宋张商英诗碑亦存;"
总结
故事本身自然是无稽之谈,但它不仅说明了隋末唐初,霍州一带民间已有面塑这种相当熟练的工艺,不然,连栩栩如生的将军头怎能很快成塑;同时,也说明霍州民间面塑不单是为了好看,还用面塑这种艺术寄托自己的美好理想和丰富的感情,这正是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和民族艺术纯朴美的体现,也标志着劳动妇女和民间艺人的勤与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