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浩浩攻击性行为的个案分析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班幼儿浩浩攻击性行为的个案分析研究
幼儿“攻击性”行为,一般是幼儿较频繁、较严重地指向他人或物体进行身体或言语的攻击表现,其实质是自我中心。
小班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育都还不完全,其行为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攻击性行为若不及时加以矫正,不仅会影响到他们道德行为的发展,而且容易形成攻击性人格,并造成其今后人际关系的紧张和社交的困难,有的甚至还可能转化为犯罪行为。
本文试图通过个案分析研究来探究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原因,揭示其实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可行的矫正方法,以期能够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标签: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自我中心;自我意识
一、问题的提出
开学后的第一学期,是小班幼儿发生打人、推人、咬人等攻击性行为的高发期。
在与研究对象的相处过程中,我发现这种现象尤其突出,便决定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有何表现特点?影响因素是什么?对个体攻击性行为如何矫正……。
鉴于此种情况,我尝试通过对小班一个幼儿在初入园的半年中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发展和纠正进行了分析研究,以引起同行和家长对这个问题的关注。
二、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及成因
(一)研究对象简介
幼儿姓名:浩浩(化名)
性别:男
出生年月:2006年12月
家庭状况:父亲高中毕业个体经营
母亲初中毕业工厂职工
家庭管教方式:由爷爷奶奶抚养长大,比较任性,脾气暴躁,容易生气。
(二)浩浩的攻击性行为表现以及家长的反应
1.第一阶段的表现:小浩浩是个小男孩,留着小辫子,很可爱,不太爱讲话。
刚开学没几天,我就发现这个小家伙有点问题:教学活动时,他坐在小椅子上咬衣服、脱鞋子、晃动椅子,一刻也不能停下来;户外游戏时,他总喜欢拖着“摇马”去撞别的小朋友;餐前准备时,他在地上爬来爬去,
家长的反应:家长认为孩子可能是刚来幼儿园,过一段时间也许会好点,因此没有对孩子在园表现给予太多的注意。
2.第二阶段的表现:小浩浩开始和小朋友玩了,他经常用沾满水的小手拍打同伴,或是抢夺别人的玩具。
当同伴用身体动作表示拒绝时,他便很愤怒地推倒同伴或用力打同伴。
家长的反应:家长忙于工作,小浩浩平时由奶奶照顾,。
奶奶说小浩浩很顽皮,有时很无奈。
3.第三阶段的表现:近来浩浩与同伴的关系比较紧张,大家都不喜欢跟他玩。
一天,他与毛毛争抢玩具,毛毛在他肩膀上咬了一口。
几天后,当他再次与同伴争抢玩具时,有四五个小男孩围着他,一边打他一边说:“打他!打他!”浩浩委屈无助地低头站在那里,眼里噙着泪。
家长的反应:家长很宽容,表示希望借这个事件给浩浩一点教训。
4.第四阶段的表现:这段时间经常有孩子被浩浩咬了手、肩膀,这样一来,小朋友更不喜欢跟他玩了,家长对此很有意见。
家长的反应:家长对孩子咬人有所反应,但依然不够重视,而且觉得有些委屈,因为是其他孩子先咬浩浩的。
5.第五阶段的表现:浩浩咬人次数更频繁了。
有一次,浩浩在点点手背上咬了一口,下午点点爸爸来接点点时大发雷霆,还找园长说要让浩浩退学,其他家长表示支持。
家长的反应:浩浩父母被教师的热情和责任感所打动,反思了自己的教育行为,向其他家长赔礼道歉,并愿意一起教育好孩子。
(三)浩浩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分析
从家庭到幼儿园,一方面,幼儿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加之与家人分离,幼儿往往会缺乏安全感,甚至产生一定程度的分离焦虑;另一方面,教师和家长的关系正在形成之中,相互之间的信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因而小浩浩的父母并不十分重视教师的反馈。
同伴关系是幼儿入园后一种重要的人际关系。
根据同伴关系的不同,儿童一般划分为受欢迎型、一般型、被拒绝型、被忽视型和矛盾型五种。
被拒绝型儿童,他们交往活跃,但常作出不友好的、攻击性的举动,如:强行加入、争夺玩具、大声喊叫等。
他们为大多数同伴所不喜欢或常被拒绝。
小浩浩因为某些行为逐渐成了一个被拒绝型的幼儿。
另外,由于家人工作较忙,还要照顾弟弟,父母与小浩浩的情感交流大打折扣,对小浩浩在园表现也不够重视,这些都对小浩浩与其
他幼儿建立关系产生不良影响。
从幼儿的角度看,幼儿的行为问题往往不是“对与不对”的问题,而是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与意识的问题。
换句话说,幼儿的行为问题首先是幼儿社会交往中情感、需要及其表达方式的问题,也是幼儿表达自己的需要时如何尊重他人的问题。
对于幼儿来说,不管他是否真的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他往往来不及想“自己的行为对与不对”,行为便发生了。
就像浩浩抢别人玩具这样的行为,就算幼儿知道这件事情不对,但看到自己喜欢的玩具,他还是抢了。
他只是想得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但别人没法接受他这种表达方式。
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有其心理背景,关注幼儿生活的心理环境,分析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是预防和纠正幼儿问题行为的前提条件。
浩浩咬人行为的产生有三个原因:一是宣泄压力和紧张情绪。
对新环境感到陌生以及在班上不受欢迎,使浩浩对教师和同伴缺乏信任感,这让他感到不安,因而,他采取攻击性行为来宣泄内心的压力。
二是观察和模仿的结果。
三是缺乏交往技巧,缺乏解决纠纷的方法。
很多时候浩浩咬人不是为伤害他人而发起的目的性攻击,而是为了得到玩具而发起的手段性攻击。
纠正孩子的问题行为需要家庭和幼儿园共同配合。
三、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矫正
入园初期是幼儿、教师、家长三者关系的磨合期或重新调整期,也是幼儿容易产生问题行为的“多事之秋”。
教师和家长应倾注更多的精力观察幼儿、相互沟通,帮助幼儿平稳地度过这一特殊时期。
为幼儿创造一个积极的环境,使幼儿尽快融入集体,这是非常重要的。
(一)澄清需要
教师可以问浩浩:“你抢别人的玩具是因为你喜欢它,对吗?”在得到肯定回答后,教师帮助幼儿分析各种表达需要的方式可能带来的后果,使他明白除了抢还有其他方式:“你能不能不抢,而是直接告诉他你很喜欢他的玩具?”这样的表白能在幼儿间建立一个平等与相互尊重的互动平台,促进同情与移情,还能为解决问题创造一种积极的氛围。
有了彼此尊重,幼儿间更容易接纳对方,也会选择一种能使对方感到被尊重的反应方式。
(二)角色换位
在平时的角色游戏中,我们往往习惯于请个子比较大、力气强壮的幼儿扮演诸如“大灰狼”之类的强势角色,请文弱的幼儿扮演“小羊”之类的弱势群体。
为了促进幼儿的移情,在角色游戏中,我们可以通过角色的换位,即让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扮演弱小者“小羊”,使其体验到被攻击的痛苦和无助;而让弱小的被攻击者扮演“大灰狼”,使其感受到“力量”的魅力。
通过这种角色换位,将有助于促进幼儿的情感体验,减少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有些孩子见到小动物,会去虐待它,以发泄内心的某种感情。
家长可以让孩子通过饲养小动物来养成爱怜之心。
这种鼓励亲善行为的方法,是纠正孩子攻击性行为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三)正确地运用惩罚和奖励
在矫正孩子的攻击性行为的过程中,及时地奖励和惩罚也很重要,这样可以对其正确的行为加以强化,逐渐改正其不正确行为。
奖励的力度应与孩子正确的行为的难度相适应,惩罚的手段也必须与孩子的心理惧怕相一致。
(四)培养孩子的同情心
让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学会体验受害者的痛苦,心理学家称此为“共感性”,即从他人的角度感知某种现象体验他人的感情、感受的能力。
对孩子共感性的培养,关键是使孩子知道其他人也会疼痛、痛苦、不快,帮助他们把自己换位思考。
专家建议:
●幼儿的心理发育还不完善,不能轻易地伤害幼儿。
●建议家长从浩浩的外表入手,剪掉小辫子,衣着整洁,在外表上让其他幼儿接受。
●安排浩浩几天不来幼儿园,然后以新的形象登场,教师组织全班幼儿举行一个欢迎浩浩的仪式,创造一种融洽的氛围。
●建议教师和家长用语言、表情、身体接触等方式表达对浩浩的喜爱,让他在情感上得到满足,放弃戒备心理。
●抓住一切机会强化浩浩的正向行为,以此来减少攻击性行为。
浩浩学期末的表现:最近浩浩有很大的进步,咬人、打人、抢东西的频率明显降低;有时跟小朋友发生冲突,知道向老师寻求帮助。
偶尔也会有退步现象,但他开始笑了,开始喜欢幼儿园了。
家长的反应:家长更加信任老师了,主动来园观察浩浩的表现,帮助老师和小朋友做事情,与浩浩的交流也多了。
四、得到的启示
(一)要有耐心
改善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是一项长期工作,一定要有耐心,不可急于求成。
不
管是家长,还是老师,对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都应更多的强调充满爱和温暖的教育。
特别是要注意在平时培养他们的爱心,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铲除孩子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土壤。
在这个过程中,成人可能会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也会有心情浮躁的时候,但成人毕竟比幼儿有更丰富的认知能力和忍耐力,只有成人用足够的耐心和宽容的心态去帮助幼儿,才能从根本上避免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从而保证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
(二)要循序渐进
个性的形成与巩固,技能的培养与提高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绝非一日之功。
所以,矫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也需要循序渐进地进行。
通过家园的共同努力,成人在看到幼儿不断进步的同时,也发现他的情绪和行为时有反复,这就要求老师和家长要坚持不懈地献出爱心、付出努力,尽量为幼儿提供交往的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自然就会好转。
(三)要尊重幼儿
与幼儿交往,成人始终要抱着平等相待的心态,哪怕幼儿犯了错,成人也不能因此呵斥他们,而应正面引导,充分尊重幼儿。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幼儿的问题行为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彻底纠正的,教师和家长不能因为幼儿的一时退步而过分紧张,应给予幼儿更多的耐心和时间。
从这半年来对浩浩的观察研究,可以看到,浩浩的攻击性行为经历了产生、发展、高潮再到逐渐消退的过程,家长的态度经历了一般对待、疏忽、反思再到重新的过程。
作为教师,我们要关注受教育者个体的生存状态,关照他们生活的心理环境,及早发现和消除问题行为生长的土壤,最终家园形成合力,共同营造宽松温馨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