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生物必修三高考前大背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3 稳态与环境考前自纠必背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细胞生活的环境
细胞内液(2/3)
1、体液细胞外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
(又称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血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2、体液之间关系:
血浆
细胞内液组织液淋巴
3、细胞外液的成分
○1、血浆::水90%,无机盐约1%,蛋白质7%~9%,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各种营养
物质,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
○2、组织液、淋巴与血浆的区别::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
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
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细胞外液的理化渗透压:溶液渗透压的大小:溶液浓度越高,溶液渗透压越高
性质: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细胞外液渗透压大小:主要Na+和Cl-决定
酸碱度: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
温度: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
5.内环境的作用:是细胞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①维持稳态的基础: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②维持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
○3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脑和脊髓)
2、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单位:神经元
举例
细胞
生活
的内
环境









细胞体:
突起树突:
轴突:
3、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4、反射的种类: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5、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6、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和和它所支配的肌肉和腺体)注意完整的反射弧至少包括2个神经元。

特点: 双向传导
基本形式:神经冲动(电信号) 静息时电位:外正内负 兴奋时电位:外负内正 过程:静息电位→刺激→膜电位变化→电位差→局部电流
电流流动方向:膜外由未兴奋流向兴奋部位 膜内由兴奋流向未兴奋部位 a) 突触的结构 b) 过程 c) 特点 8、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 脑干:呼吸中枢
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
9、大脑的高级功能:言语区: S 、W 、H 、V
如图是完整的反射弧和突触结构
神经

维上

传导
奋在
神经

之间

传递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前后膜间的间隙(组织液) 突触后膜 突触小泡 释放递质 兴奋→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刺激 单向传递:由上个神经元的轴突→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 单向的原因: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7、
兴 奋 传 导 一、 神 经
系 统
的 调

1、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注意内分泌腺结构特点:没有导管,分泌物是激素,直接进入腺体内毛细血管。


2、常见的动物激素 ①血糖正常值0.8-1.2g/L(80-120mg/dl)
来源:①食物中的糖类的消化吸收 ②肝糖元的分解 ③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 去向:①血糖的氧化分解为CO 2 H 2O 和能量 ②血糖的合成肝糖元、肌糖元 (肌糖元只能合成不能水解) ③血糖转化为脂肪、某些氨基酸 ②血糖平衡调节: 胰岛素降血糖:促进血糖去路,抑制血糖来源(抑来源②③和促去路①②③) 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升血糖:促进血糖来源(促来源②③)
③血糖调节过程:(看三维145页)
激素名称及本质 产生的内分泌腺名称 主要生理作用
激素失调症
生长激素(蛋白
质) 垂体
促进生长,主要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
骼的生长
幼年过多:巨人症;幼年过少:侏儒症.成年过多:肢端肥大症 甲状腺激素(含I 的氨基酸衍生
物)
甲状腺 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尤其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具有重要影
响.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偏高:甲亢(精力旺盛,烦躁不安)偏低:地方性甲状腺肿大(动作迟缓,精神不振)幼年过
少:呆小症
胰岛素(蛋白质) 胰岛B 细胞 调节糖类代谢,降低血糖浓度 偏高低血糖,偏低尿糖甚至糖
尿病
性激素(固醇) 性腺(男:睾丸,女:卵巢) 维持第二性征(性周期)性行为,促进生
殖细胞的形成
分泌不足,第二性征不明显或
消退.性周期不正常
胰高血糖素(多
肽) 胰岛A 细胞 促使肝糖元分解为C 6H 12O 6,使一些非糖物质转变为C 6H 12O 6.使血糖升高 肾上腺素(固醇) 肾上腺 促进新陈代谢.控制糖分,体温 促甲状腺激素
(多肽) 垂体 维持甲状腺的正常发育.促进甲状腺激
素的合成和分泌
胸腺激素
胸腺
二、
体 液 调 节
3、






4、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课本的分级调节就只有它)
下丘脑 促甲状腺激
垂体 促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
素释放激素
反馈调节
5、激素调节的特点:
(1)微量和高级 (2)通过体液运输 (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9 6、血糖调节、水盐平衡调节中枢和体温调节中枢都在下丘脑。

7、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a 、特点比较: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8、体温调节
a) 热量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 b) 热量平衡:长热量=散热量 c) 与体温调节有关的结构:温度感受器: ①温觉、冷觉感受器,分布在皮肤、粘膜和内脏等;②调节中枢:下丘脑;③感觉中枢:大脑皮层。

d) 调节过程(看三维148) 9.水盐平衡调节 :
①与水盐平衡调节有关结构:调节中枢在下丘脑,渴觉中枢在大脑皮层。

②调节过程(看三维148)
10植物激素与动物激素的列表比较
二、




增殖分化 增殖分化
免疫器官(如:扁桃体、淋巴结、骨髓、胸腺、脾等) 吞噬细胞
1、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细胞 T 细胞(在胸腺中成熟)
淋巴细胞
B 细胞(在骨髓中成熟)
免疫活性物质(如 :抗体、淋巴因子)
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等
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免疫)第二道防线:体液中杀菌物质(溶菌酶)、吞噬细胞 2、免疫
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 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3、免疫系统的功能:①防卫功能、监控 ②清除功能
4、 抗原: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如:细菌、病毒、人体中坏死、变
异的细胞、组织)
抗体:专门抗击抗原的蛋白质
5、特异性免疫分为:体液免疫(主要是B 细胞起作用)、细胞免疫(主要是T 细胞起作用)
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 ○1体液免疫过程:(抗原没有进入细胞) 浆细胞 抗体+ 抗原
抗原 吞噬细胞 T 细胞 B 细胞
记忆B 细胞
记忆B 细胞的作用:可以在抗原消失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和分化,产生浆细胞从而产生抗体。


2细胞免疫(抗原进入细胞) 记忆T 细胞 抗原 吞噬细胞 T 细胞
效应T 细胞+靶细胞
淋巴因子
效应T 细胞作用:使靶细胞裂解,抗原暴露,暴露的抗原会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过敏反应:再次接受过敏原
6、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自身免疫疾病:类风湿、系统性红斑狼疮 免疫缺陷病 : 艾滋病
7、过敏反应的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
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
一、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
三、 免
疫 调

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感受光刺激的部位........:胚芽鞘尖端......
向光弯曲的部位.......:.
胚芽鞘尖端下部 产生生长素的部位:胚芽鞘尖端
合成:幼嫩的芽叶发育的种子(色氨酸→生长素)
运输方式: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又称极性运输;
分布:各器官都有分布,集中的分布在生长素旺盛部位
化学本质:吲哚乙酸
②植物向光性的原因:在单侧光刺激下生长素由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运输,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生长素多生长的快,生长素少生长的慢),因而引起两侧的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③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 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
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植物体各个器官对生长素的忍受能力不同:茎 > 芽 > 根 ④应用:扦插枝条生根 ,顶端优势,横放植物的长势等
2.五种植物激素的比较
3.植物激素间的关系:多种激素的共同调节:在植物生长发育的过程中,任何一种生理活动都不是受单一激素控制的,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举例分析如下:
(1)协同作用:
①促进果实成熟:乙烯、脱落酸。

②促进种子发芽:细胞分裂素、赤霉素。

③促进植物生长:细胞分裂素、生长素。

名称
产生部位 生理作用 对应的生长调节剂
应用
生长素
幼根、幼芽及发育的种子
促进生长,促进果
实发育
萘乙酸、2,
4-D
①促进扦插枝条的生根;
②促进果实发育,防止落
花落果;③农业除草剂
赤霉素
幼芽、幼根、未
成熟的种子等幼
嫩的组织和器官
①促进细胞伸长,
引起植株长高;②
促进种子萌发和
果实发育 赤霉素
①促进植物茎秆伸长;②解除种子和其他部位休眠,提早用来播种 细胞分裂素 正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如幼嫩根尖) ①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②延
缓衰老 青鲜素
蔬菜贮藏中,常用它来保持蔬菜鲜绿,延长贮存时
间 乙烯 植物各部位,成熟的果实中更多 促进果实成熟 乙烯利
处理瓜类幼苗,能增加雌
花形成率,增产 脱落酸 根冠、萎蔫的叶
片等
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衰老
与脱落
矮壮素
落叶与棉铃在未成熟前的
大量脱落
二、激素种类 1、 生 长 素
①生长素
的发现 两重性内容(体现)
④诱导愈伤组织分化成根或芽:生长素、细胞分裂素(分根生芽)。

⑤延缓叶片衰老:生长素、细胞分裂素。

⑥促进果实坐果和生长: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

(2)拮抗作用:
①顶端优势:生长素促进顶芽生长,细胞分裂素和赤霉素都促进侧芽生长。

②防止器官脱落:生长素抑制花朵脱落,脱落酸促进叶、花、果的脱落。

③种子发芽: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促进,脱落酸抑制。

④叶子衰老:生长素、细胞分裂素抑制,脱落酸促进。

二、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生态系统的结构层次
个体 种群 群落 生态系统 同种生物 所用种群 与无机环境 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称 群落: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
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①种群密度(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种群密度的测量方法:
植物:样方法(取样分有五点取样法,等距离取样法);(双子叶植物和运动能力较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
动物:标志重捕法(运动能力强的动物........); 昆虫:灯光诱捕法;
1、种群特征 ② 出生率、死亡率 :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③迁入率、迁出率
增长型 ④性别组成年龄组成 稳定型 预测种群密度的大小 衰退型 2、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看三维166页) ① “ J ”型增长曲线
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数学模型:Nt=N 0λt (N 0为起始数量,t 为时间,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②“S ”型增长曲线
条件:资源和空间都是有限的 K 值(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数量
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1、 群落的物种组成 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有差别
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互利共生(如图甲):根瘤菌、大肠杆菌等 捕食(如图乙)
2、群落的种间关系 竞争(如图丙):不同种生物争夺食物和空间(如羊和牛) 强者越来越强弱者越来越弱
寄生:蛔虫,绦虫、 虱子 蚤 一、
种群
二、 群 落
植物与光照强度有关
垂直结构
动物与食物和栖息空间有关
4、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初生演替....
: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
类型 过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
阶段(顶级群落)
次生演替....
: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它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往往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速度和方向进行 第五章 生态系统极其稳定性
一、类型: 自然生态系统
人工生态系统自然
①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①生态系统 ②生产者(自养生物) 主要是绿色植物,还有硝化细菌等 组成成分 ③ 消费者 主要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
异养生物
④分解者 主要是细菌、真菌、还有腐生生活的动物 食物链 :从生产者开始到最高营养级结束, 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
食物网
1、能量流动 ○
1、定义:生物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a 、态系统能量的来源:太阳能
b 、起点: 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开始
c 、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固定全部太阳能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大于人工生态系统 二、 生 态 系 统 的 结 ②营养结构 3.群落的空间结构 水平结构
d 、能量流动的渠道:食物链或食物网
e 、能量散失: 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
f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存在形式: 有机物
g 、能量的去向:①呼吸作用,②被下一个营养级所化
③被分解者所利用④一部分未被利用

2、过程:看课本 ○
3、特点: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传递效率:10%~20% (能量金字塔中底层为第一营养级,生产者能量最多 )。

○1. 定义:组成生物体的C 、H 、O 、N 、P 、S 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a 、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CO 2
b 、碳在生物群落中的存在形式:有机物
c 、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形式:CO 2
d 、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光合作用
e 、碳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形式:CO 2和碳酸盐
f 、碳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途径:动植物的呼吸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g 、碳在生物群落内部循环形式:有机物
h 、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间循环的形式:CO 2 ○
2.特点:具有全球性、循环性 ○3、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 1)、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 2)、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3)、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同时进行 ○
4.举例: 碳循环 物理信息: 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光、声、温度、湿度、
磁力等可来源于无机环境,也可来自于生物。

①信息种类 化学信息 :通过信息素传递信息的,如,植物生物碱、有机酸
动物的性外激素 行为信息 :通过动物的特殊行为传递信息的,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都可以传递 ②范围:在种内、种间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③信息传递作用:a 、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和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b 、信息还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④应用:a .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产量。

如:模仿动物信息吸收昆虫传粉,光照
使鸡多下蛋
b.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生物防治害虫,用不同声音诱捕和驱赶动物
1、定义: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能力 抵抗力稳定性 抵抗干扰保持原状 恢复力稳定性 遭到破坏恢复原状
3、原因:自我调节能力(负反馈调节是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能力大小由生态系统的组分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有关 三、 生 态

统 的 功 能 四


系 统




2.种类 2. 物质


3.




但能力是有限度的,超过限度的干扰会使生态系统崩溃
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
1、我国由于人口基数大而且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所以近百年来呈“J”型;
2、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a、人均耕地减少 b、燃料需求增加 c、多种物质、精神需求 d、社会发展
地球的人口环境容纳量是有限的,对生态系统产生了沉重压力。

3、我国应对的措施:a、控制人口增长 b、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c、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农业发展
4、全球环境问题:a.全球气候变化 b.水资源短缺 c.臭氧层破坏 d.酸雨
e.土地荒漠化
f.海洋污染
g.生物多样性锐减
5、生物多样性①概念: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及各种
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的多样性。

潜在价值:目前不清楚
②价值间接价值:与生态环境调节有关
直接价值:食用药用工业用旅游观赏科研文学艺术
③保护措施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是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易地保护:将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
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基因进行保护
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关键)
反对盲目的掠夺式地开发利用(合理利用是最好的保护)
6、可持续发展
①定义: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它是追求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发展。

②措施:a.保护生物多样性
b.保护环境和资源
c.建立人口、环境、科技和资源消费之间的协调和平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