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教学大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TS000418
课程名称:大学语文
总学时数:68
实验或上机学时:无
一、说明
(一)《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通识必修课。
(二)教材及授课对象:《大学语文》,王步高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第4版,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非中文文科专业大一学生。
(三)《大学语文》的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文学形成、发展、演变的过程;提升学生阅读鉴赏和写作能力;提高学生品格素质和人文修养,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
(四)《大学语文》课程授课计划(包括学时分配)
(五)教学建议:以文学文本解读为主,结合传统文化知识讲授,辅以多媒体教学。
(六)考核要求:平时成绩30%(包括点名、提问和作业),期末考查70%。
二、教学内容
第一章先秦诗歌
主要教学目标:了解《诗经》与《楚辞》的主要内容及其艺术特色,重点掌握《诗经﹒黍离》和《湘夫人》的主要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讲授与多媒体教学
教学重点:《诗经﹒黍离》和《湘夫人》的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诗经》与《楚辞》艺术概述
第一节《诗经﹒黍离》
一、创作背景介绍
二、文本翻译
三、内容分析:
四、艺术特色:
1、直抒胸臆的特色
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3、重章叠句、分章换韵、反复咏叹、悲情淋漓
第二节《湘夫人》
一、作者介绍
二、创作背景
三、文本赏析
四、主旨探讨:主题:爱情悲剧——屈原的身世悲剧
五、艺术特色
1、细腻的心理描写
2、优美和丰富的想象,虚实相生的手法
3、苍凉的格调(“爱”与“怨”)
4、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
第二章秦汉散文
主要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先秦和秦汉散文概况,学会解读和领会《论语·子路》、《老子﹒曲则全》与《大学之道》的内容及深层意蕴。
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讲授与多媒体教学
教学重点:《老子﹒曲则全》与《大学之道》的解读。
教学难点:先秦散文的分类及其时代特色。
第一节《论语·子路》
一、关于孔子
二、文本翻译
三、课文分析
1、背景简介
2、内容解读
3、艺术特色:具有格言化特征,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
语言简洁明快,通俗易懂,表达上感情丰沛,具有韵味。
不少富含哲理的话语成为千古流传的警句,并常常被赋予新意。
四、课后作业
第二节《老子﹒曲则全》
一、老子何人
二、老子的哲学思想
(一)以“道”为核心1、背景简介
(二)以辩证法思想为其思想的精髓
(三)守弱、不争的谋略与战术
(四)“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和“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
儒家:自强不息,勇于进取
道家:遵循自然和社会的内在规律
(五)独特的美学观
(六)崇俭抑奢
(七)重生养生
三、《老子》的艺术特色
(一)韵散结合的特殊文体
(二)善于运用具体形象表现
(三)语言凝练精妙,多用格言、警句
四、作品分析
五、行文特点
1、文字简约而义蕴深厚,警句迭出。
2、文句骈散交错,委婉有致。
六、课后作业
第三节《大学之道》
一、背景介绍
二、注解与翻译
三、课文分析
三纲八目的追求:所谓“三纲”,是指明德、新民、止于至善。
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
所谓“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
四.课后作业
第四节《史记·管晏列传》
一、司马迁其人
(一)良好家世
(二)从鸿儒游
(三)壮游天下
(四)李陵之祸
二、《史记》介绍: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一)《史记》的体例
(二)《史记》的思想内容
(三)人物传记的文学成就
(四)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三、《管晏列传》解析
1.管晏何以共一传
2.管晏传文之选材
3.管晏传文之主题
4.管晏传述之差异
5.管晏传文与赞语
6.艺术特点
四.课后作业
第三章汉魏六朝诗
主要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汉魏六朝诗歌概况,掌握汉乐府和陶渊明诗歌的主要特色,熟悉建安风骨、竹林七贤、山水田园诗等。
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讲授与多媒体教学
教学重点:陶渊明与《读山海经》
教学难点:汉魏六朝诗歌概述及其时代特征
第一节《饮马长城窟行》
一、作者简介
二、文本翻译
三、课文分析
1、内容分析
2、艺术特色:用比兴的手法,语言清新通俗,全诗多处顶真手法的使用,使句子首尾相衔,语句上递下接,气势连贯
四、课堂小结
五、课后作业
第二节曹操与《蒿里行》
一、作者简介
二、文本翻译
三、课文分析
1、写作背景
2、内容分析
3、艺术特色:诗歌的构思以事件的因果关系为线索来结构诗篇;诗歌运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真实而深刻地反映出当时历史;诗歌以乐府旧题写时事,以旧形式来反映新内容。
四、课后作业
第三节陶渊明与《读山海经》
一、作者简介:陶渊明是魏晋风流的一位代表。
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
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二、文本翻译
三、课文分析
1、题解:写耕种之暇泛览图书的乐趣。
2、内容分析
3、艺术特色:意中有景,景中有意,文情融合,臻于绝妙。
它用语安雅,间用比兴,厚积薄发,深衷浅貌,在节奏上舒缓适度。
四、课后作业
第四章唐朝诗文
主要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唐朝诗文产生的时代特征,并熟悉唐诗的不同流派及其主要各色。
并能够进一步认识唐诗产生的文化背景,记诵一些优秀的篇目。
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讲授与多媒体教学
教学重点:李白诗与杜甫诗
教学难点:唐诗整体风貌及其唐诗产生的文化背景。
第一节张若虚与《春江花月夜》
一、作者简介:性喜山水、多与道士山人往来,薄名利,喜欢追求自由超脱。
风格接近齐梁体,多脂粉气。
《春江花月夜》,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二、文本翻译
三、课文分析
1、题解:《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
诗篇题目的春、江、花、月、夜五个诗歌意象,它们之间的唇齿相依的关系有机地构成了一个魅力的艺术境界。
2、内容分析
3、艺术特色:这首诗歌以月为线索,以春、江、花、月、夜为明珠的链式结构。
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了九韵。
四、课堂小结
五、课后作业
第二节王维与《终南山》
一、作者简介:早年的诗歌充满乐观浪漫和精神,和积极进取的少年意气。
王维山水诗的禅境:王维观照自然的方式受到禅宗无相、无住思想观念的影响。
综观王维的山水诗作,可以发现他的诗大多营造一种空明寂静的意境。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二、文本翻译
三、课文分析
1、背景
2、内容分析:此诗为五言律诗。
全诗把诗歌、绘画艺术融会在了一起。
3、艺术特色:整个诗篇如行云流水,宛转清丽而又不失诗境的完整,特别是讲求构图布局,设词着色,以绘画的笔触传达出丰润美感的经营,使作品具有了极为鲜明的诗情画意。
四、课堂小结
五、课后作业
第三节李白与《登金陵凤凰台》
一、作者简介:李白是我国古代继屈原之后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与杜甫被誉为我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并称“李杜”。
诗风清新雄奇,奔放飘逸,真率自然,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他以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豪放飘逸的风格创造了瑰丽奇伟的意境,对当时和后代都有巨大影响。
二、文本翻译
三、课文分析
1、背景
2、内容分析:首联从传说落笔,连用三“凤”字,一唱三叹,情韵悠扬。
颔、颈两联写登台所见。
四顾江山,下窥井邑,诗人站在台上遥瞰金陵这一六朝繁华之地,只见昔日吴国繁华的宫室已经只剩芳草遮没的幽径,和废圮无人的颓园。
尾联由登台所见进而写触境所感。
3、艺术特色:崔之《黄鹤楼》和李之《凤凰台》,一写鹤去楼空,一写凤去台空;一状“汉阳”、“鹦鹉洲”之景,一状“三山”、“白鹭洲”之景;一诉去国怀乡之愁,一诉“长安不见”之愁;李诗后两联所押“洲”、“愁”二韵亦与崔诗相同。
两诗同为登临之作,气格相敌,意境相似,崔诗以情韵悠长见长,李诗以寓意深广取胜。
四、课堂小结
五、课后作业
第四节杜甫与《哀江头》
一、作者简介:杜甫的一生是接近人民、同情人民,揭露黑暗、批判暴政的一生。
杜甫的思想是儒家“匡时济世”的思想,其思想核心是忧国忧民,他的忠君思想和爱国爱民思想是统一的。
杜诗的思想内容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反映民生疾苦,表现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2、忧国悯时,表现深挚的爱国感情。
3、歌咏自然景物,抒写亲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杜甫作品的艺术特色:诸体兼备,无体不工,沉郁顿挫,律切精深,被后世尊为“诗圣”。
二、文本翻译
三、课文分析
1、背景
2、解题:此诗的诗眼是“哀”字,主要描写作者身陷叛军之中,春日独自潜行于曲江,有感于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生离死别之事,遂发出的哀伤之音。
3、内容分析:第一层:写诗人潜行曲江,目睹长安沦陷后的衰败景象,内心无限哀伤与悲痛。
第二层:用追叙的手法极写昔日曲江之繁盛与杨贵妃的骄奢淫逸的生活。
诗歌以乐衬哀。
第三层:写诗人在曲江头产生的感慨。
前四句直接承继第二层,感叹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后四句总结全篇,写杜甫对世事沧桑变化的感慨。
4、艺术特色:
(1)“哀”字是全诗的灵魂。
(2)诗歌的结构安排跌宕起伏,体现出杜诗沉郁顿挫、意境深邃的特点。
(3)反衬艺术
四、课堂小结
五、课后作业
第五节白居易与《长恨歌》
一、作者简介:白居易的《秦中吟》和《新乐府》,是他全部诗歌中最富战斗力的作品,连同《长恨歌》、《琵琶行》,是白居易诗歌中最优秀的部分,也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最可宝贵的部分。
白居易将自己的诗歌分为四类,讽谕诗之外,还有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
二、本文的创作背景
解题:(1)讽喻说。
就是只把唐玄宗当作皇帝写。
认为此诗是借李、杨之情事,讽刺李隆基贪色误国,以致引发“安史之乱”。
(2)爱情说。
把唐玄宗当作凡人写。
(3)双重主题说。
是皇帝也是普通人。
认为这首诗一方面对李、杨荒淫无度、招致祸乱作了明显讽刺,另方面对两人的爱情悲剧及彼此间的诚焉相思赋予了深切同情,而且更偏重于后者。
三、艺术特色:此诗叙事详略适宜,舒卷自如。
全诗始终贯穿着叙事、抒情、写景熔于一炉的特色,又富有变化,时而叙事、时而写景、时而抒情,或者以叙事与抒情结合,或者以抒情与写景结合,或者以写景与叙事结合,三者变换灵活自由,转接自然和谐。
四、课堂小结
五、课后作业
第六节李商隐与《隋宫》
一、作者简介:李商隐是晚唐一位著名的诗人,他的诗具有独特的风格,有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
他的诗歌辞藻美丽,五光十色,捺人眼目,往往使一些读者还没有读懂全诗就被那些绮词丽语所吸引;他的诗歌具有深邃的思想内容,耐人咀嚼寻味。
二、文本翻译
三、课文分析
1、背景:本篇选自《全唐诗》。
2、内容分析:首联写长安宫殿空锁烟霞之中,隋炀帝却穷奢极欲,欲取江都作为帝家。
颔联二句:若不是隋朝的皇印落入唐高祖李渊手里,炀帝的游踪将会遍及全国。
尾联二句讥刺隋炀帝荒淫失国,重蹈陈后主覆辙。
颈联作者巧妙地用了“于今无”和“终古有”,暗示萤火虫“当日有”,暮鸦“昔时无”,渲染了亡国后凄凉景象。
:3、艺术特色:主要的特色是以史鉴今,托古讽今,对隋炀帝、陈后主荒淫相继、重蹈覆辙的历史作出批评和反思,为当下统治者敲哬了警钟。
其次,此诗措辞婉转,含蓄深沉。
四、课堂小结
五、课后作业
第七节韩愈与《祭十二郎文》
一、作者简介:字退之,号昌黎,故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公,故世称韩文公,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和重要诗人,他的诗力求险怪新奇,雄浑而重气势。
韩愈时代的诗坛,已开始突破了大历诗人的狭小天地。
韩愈更是别开生面,也创建了一个新的诗歌流派。
他善于用强健而有力的笔触,驱使纵横磅礴的气势,夹杂着恢奇诡异的情趣,给诗思渲染上一层浓郁瑰丽的色彩,造成奔雷挚电的壮观。
二、文本翻译
三、课文分析
1、题解:祭文的由来、十二郎其人
2、内容分析:全文开头几句是祭文开头的固定形式。
正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开篇至“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写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第二部分(从“去年,孟东野往”至“然后惟其所愿”),写十二郎之死。
第三部分(自“呜呼”至篇末),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等事。
3、艺术特色: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联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他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
同时,也饱含着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
四、课堂小结
五、课后作业
第五章宋朝诗词文
主要教学目标:了解词的产生与发展脉络,掌握宋词的分类及其基本特征,掌握宋朝诗歌与词的时代特色。
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讲授与多媒体教学
教学重点:柳永词、苏轼词、李清照词和辛弃疾词。
教学难点:宋词产生的文化背景
第一节李煜与《浪淘沙》
一、作者简介:李煜工书法,善绘画,精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
前期词为降宋之前所写,多写宫廷享乐荒废的生活和男女情爱,风格柔靡,空虚无奈,题材较窄;第二类为降宋后,反映亡国之痛,题材扩大,意境深远,感情真挚,语言清新,极富艺术感染力。
李煜因亡国的深痛,对往事的追忆,富以自身感情而作,此时期的作品成就远远超过前期。
词的产生和发展:词的兴起与音乐、诗体演变发展的关系、敦煌曲子词、中唐文人词、晚唐词
二、文本翻译
三、课文分析
1、曲调
2、内容分析:这首词写李煜国破入宋后的孤苦“哀”痛的心情,是思念故国、痛悔交加之作。
全词用日夜并举、今昔对比的手法抒发了深沉的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凄凉中透出激烈的壮怀。
后者是李煜词中较少流露出的感情。
(1)词的上片是秋日即景抒情。
(2)词的下片写作者悲观绝望之余对“故国”的沉思,抒写自己的失国之悔、亡国之痛。
3、艺术特色:(1)虚实相生全词上片写日、下片写夜,上片实、下片虚,日夜相映,虚实相生,(2)鲜明对比。
词作有鲜明的今昔对比,在对比中流露往事不堪回首的哀叹;有白日黑夜的并举描写,通过描写见出词人的幽囚生活。
四、课堂小结
五、课后作业
第二节柳永《八声甘州》
一、作者简介:柳永是北宋专力写词的第一人。
他在扩大词境、发展慢词、丰富词作表现手法上都有杰出贡献。
1、慢词的发展和词调的丰富——柳永对词的体制发展的贡献。
2、变“雅”为“俗”——柳永对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情趣的改变。
主要体现在:市民情调的表现和俗语的运用,即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趣。
二、文本翻译
三、课文分析
1、解题:八声甘州,又名《甘州》。
《甘州》为盛唐时教坊大曲名,来自西域龟茲。
后衍为词调。
《词谱》卷二十五:“此调前后段八韵,故名八声。
”这首词写旅人秋日怀乡,意境高远,凄凉无限。
2、内容分析:柳永仕途失意,漂泊四方,往往迁延岁月,尝够了沦落的滋味,所以他的词“尤工于羁旅行役”。
此首便是他抒写羁旅之愁的名作。
在词中,词人抒写了自己久居异乡所产生的难以抑制的思归之情。
3、艺术特色:(1)作者善于用“领字”生发句意。
(2)情景交融(或借景抒情、情景相生)。
(3)擅长铺叙。
四、课堂小结
五、课后作业
第三节晏殊《蝶恋花》
一、作者简介:晏殊词集为《珠玉集》,今存140首。
其词笔调闲婉,理致深蕴,音律谐适,词语雅丽,被后人称为“北宋倚声家初祖”。
二、文本翻译
三、课文分析
1、背景
2、内容分析:此词为晏殊写闺思的名篇。
词的上片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选取眼前的景物,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把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生动地表现出来。
3、艺术特色:在婉约派词人许多伤离怀远之作中,这是一首颇负盛名的词。
它不仅具有情致深婉的共同特点,而且具有一般婉约词少见的寥阔高远的特色。
它不离婉约词,却又在某些方面超越了婉约词。
全词深婉中见含蓄,广远中有蕴涵。
四、课堂小结
五、课后作业
第四节苏轼《临江仙》
一、作者简介:苏轼一生在激烈的新旧党争中度过,又因“乌台诗案”屡遭贬谪。
苏轼的思想特点是:主儒术而不迂腐,参佛老而不沉溺。
儒家的忠君爱民、道家的因任自然、佛家的自我解脱都在不同的时候起着不同的作用,共同维护着苏轼的完整人生。
苏轼的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都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词:是开宗立派的大家,首开豪放派词风,与辛弃疾同为豪放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二、文本翻译
三、课文分析
1、解题:首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即东坡黄州之贬的第三年。
临皋,即临皋亭,乃长江边的一个水驿官亭,在黄州朝宗门外。
作者元丰三年由定惠院移居于此。
2、内容分析:此词以夜饮醉归这件生活小事为由,即兴抒怀,展现了作者谪居黄州时期旷达而又伤感的心境。
3、艺术特色:全词的特点是叙事、议论、写景、抒情相结合,语言舒展自如,简练生动,表现了词人独特的语言风格。
在情感上,飘逸旷达与悲凉伤感交织一处,是词人谪居黄州时期复杂心境的很好展示。
四、课堂小结
五、课后作业
第五节李清照与《凤凰台上忆吹箫》
一、作者简介:李清照是宋代文坛上杰出的爱国女词人,亦是一位创作丰富的女作家。
她诗词文皆作,而且数目可观,遗憾的是她的大多作品因散失未能全数流传于今。
她的词创作受她生平经历的很大影响,所以,可以“靖康之乱”为界,将她的词创作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二、文本翻译
三、课文分析
1、写作背景:此词作于赵明诚为莱州守,清照未同行之时。
2、内容分析:本词抒写惜别的深情和刻骨铭心的怀念。
上片写不忍丈夫离去,着意刻画慵懒的情态,下片着重写怀念和痴情。
笔触细腻生动,抒情极凄婉。
3、艺术特色:写出一种临别心神,而新瘦新愁,真如秦女楼头,声声有和鸣之奏。
([明]李攀龙《草堂诗余隽》卷二)宛转见离情别意,思致巧成。
([明]李廷机《草堂诗余平林》卷三)上片不说离愁,却说生怕离愁,不说因离愁而消瘦,却说不关病酒和悲秋;下片不说云遮视线,却说烟锁秦楼,不说想寄情流水,却说流水应念我:都是深一层写法。
(夏承焘盛静霞《唐宋词选》)
四、课堂小结
五、课后作业
第六节辛弃疾与《青玉案》
一、作者简介:辛弃疾词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辛词继承了苏轼豪放词风和南宋初期爱国词人的战斗传统,进一步开拓了词的境界,扩大了词的题材,几乎达到无事无意不可入词的地步,又创造性地融汇了诗歌、散文、辞赋等各种文学形式的优点,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形成了辛词的独特风格。
二、文本翻译
三、课文分析
1、背景
2、内容分析:这是一首与元宵节夜晚有关的作品。
视觉:“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嗅觉:“宝马雕车香满路。
”听觉、视觉:“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词人在火树银花的热闹人堆里焦急地寻找寻,华丽的香车宝马来来往往,然而“过尽千帆皆不是”,诗人焦急的目光追随身旁的女子。
3、艺术特色:这首词着力用反衬法。
上片渲染元宵节灯火辉煌,车水马龙,一片繁华热闹景象;下片开头,又描绘观灯女子的盛装艳服,笑语欢快的情景。
这一切都不是本篇要写的主要对象,而只是陪衬。
最后点出“灯火阑珊处”的“那人”,一位忧愁、孤独、自甘寂寞者,才是作品的主角。
前面热闹非凡的场景,是衬托灯火阑珊处的冷落;那笑语欢快的一群观灯者,是衬托“那人”的寂寞孤独。
四、课堂小结
五、课后作业
第七节陆游与《关山月》
一、作者简介:陆游,南宋词人。
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
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爱国热情。
他的诗歌艺术创作,继承了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的优良传统,是我国文化史上一位具有深远影响的卓越诗人。
二、文本翻译
三、课文分析
1、写作背景:孝宗淳熙三年陆游以“燕饮颓放”的罪名免官,从此闲居成都。
他在成都曾用乐府旧题写了三首诗,一曰《关山月》,二曰《出塞曲》,三曰《战城南》,三首古诗自成一组,集中表现了作者谴责和议,要求恢复中原的爱国精神。
此首《关山月》写的尤其沉痛悲怆,是陆游乐府诗中的名作。
2、内容分析:全诗十二句,每四句为一层。
第一层是起首四句。
写降而合议后文恬武嬉,武备松弛的局面。
第二层是五至八句。
写守边兵士报国无路,老死边疆的悲愤感情。
第三层是最后四句,写中原百姓盼望恢复中原连年失望的痛苦。
然而“南望王师又一年”中原父老引颈翘望王师,殊不知南宋朝廷与金人订立了一次又一次的和议,只顾自己寻欢作乐早把他们视为异族百姓了。
3、艺术特色: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成功主要表现在它的结构上。
全诗十二句,每四句一个层次。
三个画面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作者描写这三个画面正是为了集中地谴责这屈辱的误国误民的“和戎诏”。
三个画面所反映的三种空间,又可以理解为处在同一时间,即同一月夜之中。
全诗的结构显得非常分明
四、课堂小结
五、课后作业
第八节欧阳修与《秋声赋》
一、作者简介:欧阳修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就,以散文为最高。
苏轼评其文时说:“论大道似韩愈,论本似陆贽,纪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
但欧阳修虽素慕韩文的深厚雄博,汪洋恣肆,但并不亦步亦趋。
欧阳修还开了宋代笔记文创作的先声。
欧阳修在诗歌创作方面也卓有成就。
二、文本翻译
三、课文分析
1、写作背景:本文是宋代文学家中写的一篇较早的赋
2、内容分析:《秋声赋》作于嘉祐四年,这是他继《醉翁亭记》后的又一名篇。
它骈散结合,铺陈渲染,词采讲究,是宋代文赋的典范。
3、艺术特色:《秋声赋》写秋以立意新颖著称,从题材上讲,悲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永恒题材,但欧阳修选择了新的角度人手,虽然承袭了写秋天肃杀萧条的传统,但却烘托出人事忧劳更甚于秋的肃杀这一主题,这就使文章在立意上有所创新。
“悲秋”是历代文人骚客写作的主题,他们借对秋的悲,抒发对时政不满而产生的郁闷心情;感叹自己怀才不遇,宦海沉浮,人生艰难的不幸遭遇。
欧阳先生的《秋声赋》在立意方面,虽然通过感伤秋之肃杀而烘托出感伤世事之肃杀,但仍然难免有很浓的悲伤情调。
四、课堂小结
五、课后作业
第六章金元明清诗文戏曲
主要教学目标:了解金元明清诗文戏曲的产生于发展历程,了解金元明清诗文戏曲的时代特色,能够鉴赏古典诗文戏曲。
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讲授与多媒体教学
教学重点:汤显祖与《牡丹亭》
教学难点:中国古典戏曲的审美特征。
第一节吴伟业与《圆圆曲》
一、作者简介:吴伟业明末清初诗人。
字骏公,号梅村。
吴伟业生活在明清易代之际,仇视农民起义军,对清统治者也无好感。
他屈节仕清,一直认为是"误尽平生"的憾事,在诗文中多有表露。
吴伟业诗今存1000多首,他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
二、文本翻译
三、课文分析
1、背景:《圆圆曲》是明末清初的著名诗人吴伟业所作。
吴伟业长于七言歌行,他的诗歌多叙述史实、抒写个人情感,与长庆体有相似之处而又有所创新,后人称之为“梅村体”,其取材多用正史,叙事诗多为实事。
而《圆圆曲》就是梅村体的代表作,是一首以情爱为主线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