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国古代文论答案1
中国古代文论练习题库参考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中国古代文论》练习测试题库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汉2、《典论·论文》3、《文赋》4、《诗品》5、《文心雕龙》6、曹丕、《典论·论文》7、性格8、《结构第一》、9、《词论》10、王昌龄11、王骥德12、立德、立功、立言13、类比推理、整体观照、直觉感悟14、周代的礼乐思想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子思想15、《易传》16、《诗》《书》《礼》《易》《春秋》17、《诗经》《楚辞》和汉赋。
18、《乐记》19、阳刚阴柔20、感物、因事、浩叹人生。
21、想象心理、灵感心理、驾驭语言的心理能力。
22、直寻说、三义说、滋味说。
23、儒、道、释24、意境说、载道说、妙悟说二、名词解释1、发愤著书:是司马迁也是汉代最重要的文论命题。
《太史公自序》云:“《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
”司马迁指出,“愤”是作家“意有所郁结”的情绪状态,即心理受压抑而不得伸展的状态。
作家怨愤郁结,“不得通其道”,从而借创作发挥疏通,以恢复心理平衡.2、诗无达诂:是董仲舒论《诗》时提出的关于文学欣赏的一个重要文学理论命题,达即通达、晓畅,此命题是指说诗没有通达完备的解说,不同读者对同一首诗有不同的解释。
3、象外之象:这是司空图关于诗歌形象特点、意境创造和诗歌所呈现出来的艺术效果所提出的重要命题。
“象外之象”中的前一个“象”指作品本身艺术形象,即艺术作品中的所描述的物象,后一个“象”则是读者依据作品所描写的具体形象,通过想象、联想重新创造出来的意境和形象。
4、兴趣说:严羽提出的有关诗歌特质的一个重要范畴。
所谓“兴趣“就是指诗歌具有即景生情、情景妙合、情趣无穷的诗美特质,往往景真情切,不露人工痕迹,具有浑然天成的艺术风貌。
5、滋味说:钟嵘提出的一个重要范畴。
有两层含义:一是作为动词的品味、鉴赏;二是作为名词的味道、滋味、余味。
它是钟嵘评价诗歌高下的一个重要标准。
“有滋味”就是指作品在描写外物、抒发情感方面达到的淋漓尽致、尽善尽美的程度。
古代文论试题及答案
古代文论试题及答案# 古代文论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文以载道”是哪位古代文论家的主张?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韩愈答案:D2. “诗言志”最早见于哪部古代典籍?A. 《诗经》B. 《尚书》C. 《易经》D. 《春秋》答案:A3. “文心雕龙”是哪位文论家的作品?A. 王勃B. 刘勰C. 杜甫D. 韩愈答案:B4.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哪位诗人的观点?A. 李白B. 杜甫C. 白居易D. 王之涣答案:B5. “意境”一词最早见于哪位文论家的论述?A. 王夫之B. 刘勰C. 陆机D. 王安石答案:C二、填空题1. 古代文论中的“________”是指文章的内在精神和外在形式的统一。
答案:文质彬彬2. “________”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深远意义。
答案:意蕴3. 古代文论中“________”是指文学作品的构思和布局。
答案:章法4. “________”是中国古代文论中对诗歌创作的一种要求,强调诗歌要抒发真情实感。
答案:真情实感5. “________”是中国古代文论中对文学作品的一种评价标准,强调作品的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和谐统一。
答案:文质兼美三、简答题1. 简述“文以载道”的内涵及其在古代文论中的地位。
答案:文以载道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观点,主张文学作品应当承载和传达道德理念和思想。
这一观点强调文学不仅是艺术创作,更是道德教化的工具。
在古代文论中,文以载道被视为文学作品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对后世文学创作和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论述“意境”在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中的作用。
答案:意境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中的核心概念,指的是诗人通过语言艺术的运用,创造出一种超越现实、富有情感色彩和哲理深度的艺术空间。
意境的营造可以使诗歌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更深远的思考空间,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能够产生共鸣和联想,从而达到情感的交流和思想的启迪。
古代文论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试题参考答案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1、文以载道2、以意逆志知人论世3、庄子言和意4、发愤著书5、止乎礼义6、文赋7、滋味8、雅颂9、诗经楚辞10、气盛言宜不平则鸣11、独抒性灵性灵12、一字风流13、境界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D 2.D 3.D 4.A 5.A三、名词解释(每小题10分,共30分)1、陆机的缘情说所谓“诗缘情”就是说诗歌是因情而发的,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感情的,这比先秦和汉代的“情志”说又前进了一步,更加强调了情的成分。
这是魏晋时代文学自觉的重要表现。
陆机讲“诗缘情”而不讲“言志”,使诗从“止乎礼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又讲“赋体物而浏亮”,“体物”就是要描绘事物的形象。
“缘情”、“体物”就是要诗赋的文学作品注重感情与形象,说明陆机对文学的艺术特征的了解又在前人基础上大大深入了步。
2、刘勰的“风骨论”: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篇中提出他著名的风骨论。
风当是一种表现得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而骨则当是一种精要劲健的语言表达。
“风”和“骨”是相辅相成的,无“风”则无“骨”,“风”和“骨”不可能单独存在。
从某种意义上看,风骨可以看作是文学作品的某种艺术风格,但不同于体现作家个性的一般意义上的艺术风格,如典雅、远奥等,它具有普遍性,是文学创作中作家普遍追求的审美特征,也是文学作品在内容与形式上应具有的风貌。
“风骨”说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代创作家和文论家无不标榜“风骨”以反对柔靡繁缛的文风。
3、李贽的“童心”说“童心”说是李贽在他的《童心说》一文中提出来的,他说:“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
”什么是“童心”呢?他说:“夫童心者,真心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去真人。
”因此,所谓童心,即童子之心,即不含一丝一毫虚假的真心,是不受“道理”、“闻见”(指儒家的正统思想教条)熏染的心。
《中国古代文论》考试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考试题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孔)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_______。
”(《论语为政》)2. 孟子提出了“_______”说和“_______”说,的确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
3.《毛诗大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_______,二曰_______,三曰_______,四曰_______,五曰_______,六曰_______。
4. 曹丕在《_______》中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
5.陆机在《文赋》中提出了“_______”说,主张诗歌重在抒发感情,实际上起到了使诗歌的抒情不受“止乎礼义”束缚的巨大作用。
6.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提出了“_______”和“_______”说,要求文章寄怀深远,言之有物,因物喻志,托物起情,意想鲜明、语言精警。
7.李清照在《词论》提出了词“_______”的著名观点;张炎的《词源》则对词提出了“_______”和“_______”的审美要求。
8.明代后期的思想家李贽主张文学要表现真心,提出“_______”说;而后受其影响的以袁宏道为代表的公安派则提出“_______”说。
9.清代的李渔在《_______》中认为戏曲创作要“立主脑”这是指一部戏曲的要有主要人物和中心情节。
10.王国维在他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_______》中提出了著名的“境界说”,这是他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核心。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1. .(曹丕的)“文以气为主”说:2.(司空图的)“四外”说: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 . 最先提出“养气”说的先秦思想家是()。
A.孟子B.老子C.孔子D.庄子2 . 司马迁根据历史上的许多伟人因遭困厄而著书的事迹,概括出了()。
A.“不平则鸣”说B.“疾虚妄”说C.“文章为时为事而作”说D.“发愤著书”说3. 提出作诗“取境”有难、易两种情况的古代诗论家是()。
中国古代文论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作业题1、孟子“以意逆志”说的理论意义。
答:孟子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他在孔子解诗实际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意逆志”的理论,意,即作品的意旨;志,即作诗者的思想。
以意逆志就是指:解说或理解诗歌不要抓住只言片语而望文生意,也不应该对某些夸张作机械理解,必须领会全篇的整体精神,并结合自身的品味去探索作者的志趣和意向。
在此,“意”有两方面的含义:说诗者的心意和蕴藉作品中的整体情意。
孟子提出“以意逆志”旨在反对割裂章句或局限于字面意思而歪曲诗的本意,主张从诗的整体来体现诗人的思想,是对春秋战国时代以断章取义的手段的反驳和纠正。
这也是它存在的理论意义所在。
对孔子以“仁义”为标准的人格美和人格美的形成,都作出了合理的解释,从而发展并完善了孔子的美学思想。
2、毛诗派言志新论的理论开拓表现在哪些方面?答:诗大序提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发乎情”“吟咏情性”,开拓出“情”作为诗歌表现的重要内容,为后来的缘情说的提出提供了基础。
从理论视野上,毛诗派把诗学关注重心从孔子的实用功利性、孟子的文本阅读而转向诗歌创作,为诗歌的体裁和创作方法做了系统阐释。
3、班固、王逸关于楚辞论争的实质。
答:班固、王逸关于《楚辞》论争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是关于关于屈原人格,班固发挥儒家明哲保身的宗旨,意为屈原露才揭己,以至于沉江而死,是激愤过度,有失温柔敦厚之旨;王逸则从儒家杀身成仁的信念出发,以为屈原“进不隐其谋,退而不顾其命”,恰恰体现了忠贞的人格魅力,其高洁傲岸的人格值得肯定。
第二是对《离骚》作品的评价,班固认为《离骚》等作品中多怪诞、虚无之语,这些不是“法度之正”,与经义不符;王逸则从体裁和用语方面把《楚辞》与儒家经典进行比较,认为《离骚》依经取义,正好继承了诗人之义。
争论实质:班固、王逸对《楚辞》的评价都从居于正统的儒家思想出发,但却得出不同的结论,这反映了汉代儒家思想的内在矛盾性。
汉儒一方面提倡诗歌之怨刺讽谏精神(为了维护统治),另一方面又要维护君权神圣,对怨刺及激愤的人格诗人加以种种限制。
古代文论试题及答案
古代文论试题及答案古代文论一直是学习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古代文论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文人的思想、审美观点以及对文学作品的评论。
本文将探讨几个古代文论试题,并给出相应的答案。
试题一:古代文人如何评价诗歌?请结合具体例子进行说明。
答案:在古代,文人对诗歌的评价十分重要。
他们通常会从诗歌的形式、内容和意境等方面进行评价。
首先,古代文人注重诗歌的韵律和格律。
他们认为好的诗歌应该符合一定的韵律规则,并能够给人以美感。
其次,文人注重诗歌的内容表达。
他们认为好的诗歌应该有深刻的思想和情感,能够引起读者共鸣。
最后,文人注重诗歌的意境和形象描绘。
他们认为好的诗歌应该能够通过形象的描写和意境的营造使人产生美的享受。
例如,苏轼是北宋时期的一位伟大文人,他的诗歌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他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诗中写道:“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怕得韩公唤不死,赶将周郎赶下坟。
”这首诗以玄妙的意境描绘了一个夜半人境的场景,展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追求。
同时,这首诗在形式上符合了七言绝句的格律,给人以美的享受。
试题二:古代文人如何评价散文?请结合具体例子进行说明。
答案:古代文人对散文的评价也非常重要。
他们通常会从文章的结构、语言以及内容方面进行评价。
首先,古代文人注重散文的结构清晰有序。
他们认为好的散文应该有明确的开头、中间和结尾,并能够将文章的内容有机地组织起来。
其次,文人注重散文的语言表达。
他们认为好的散文应该用简练、准确的语言表达思想和情感,能够使读者一目了然。
最后,文人注重散文的内容。
他们认为好的散文应该包含丰富的思想内容,并能够给人以启发和思考。
例如,清代文学家纳兰性德的《浣溪沙·左传青琐闲》是一篇受到广泛赞誉的散文作品。
这篇散文以清新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寒冷而宁静的冬日景象,寄托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宁静的追求。
同时,这篇散文的结构清晰有序,语言简练准确,内容丰富,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启示。
古代文论选读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综合练习题第一讲先秦一、填空题1、孔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文艺观主要见诸于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记录他言行的著作《论语》。
2、教材指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文艺观,大体上表现在以“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
3、《论语•为政》篇记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这就确立了儒家文艺批评的标准。
4、《论语•阳货》篇记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5、教材指出:孔子关于“文”和“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
6、教材认为: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其"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7.教材指出: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精神品格之美,培养作者高尚的人格和道德品质,然后才可能写出好作品,因此提出了对后世文学批评影响较大的“知言养气”说。
8.孟子在《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9.孟子的“知言养气”说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运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
10.孟子在《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11.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
”12.教材指出:《庄子》祟尚自然、反对人为,是其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
13.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 虚静”的精神状态。
14.《庄子•外物》篇中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望筌。
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
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提出了“ 得意而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此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
《中国古代文论》作业参考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作业参考答案一. 注明下列文献的作者及年代1. 《典论·论文》(魏·曹丕)2. 《文选序》(梁·萧统)3. 《戏为六绝句》(唐·杜甫)5. 《与元九书》(唐·白居易)6. 《送孟东野序》(唐·韩愈)7. 《诗品序》(梁·钟嵘)8. 《文心雕龙》(梁·刘勰) 9. 《沧浪诗话》(宋·严羽) 10. 《闲情偶记》(清·李渔)11. 《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唐·陈子昂) 12. 《汉书·艺文志》(汉·班固)13. 《书汤海秋诗集后》(清·龚自珍) 14. 《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近代·梁启超)15. 《文选序》(梁·萧统) 16. 《典论·论文》(魏·曹丕)17. 《人间词话》(近代·王国维) 18. 《楚辞章句序》(汉·王逸)19. 《文赋》(晋·陆机) 20. 《诗品序》(梁·钟嵘)21. 《文选序》(梁·萧统) 22. 《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唐·陈子昂)23. 《答李翊书》(唐·韩愈) 24. 《论诗三十首》(元·元好问)二. 名词解释1. 诗言志:“诗言志”理论出自《尚书·尧典》,《尧典》中描述了中国古代最早的艺术理论原则。
从音乐说起,涉及到了诗歌、艺术、以及相关的各方面内容。
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诗言志”理论。
这段的主要说明,诗歌是用来表达人的思想、抱负、志向的,歌声是延长了的诗的语言,突出了诗要表达的意义,声音的高低与曲律相配合,各种乐器的声音达到和谐统一,不能相互干扰,要形成整饬的秩序,不能相互扰乱。
这样就可以使得天神和世人达到交流和统一,用这样的音乐来教育贵族子弟,使之收到教育和引导。
闻一多先生在《歌与诗》中从诗的发展过程来分析,认为“志”有三方面的意义:一记忆,二记录,三怀抱。
《中国古代文论》练习题库参考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练习题库参考答案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中国古代文论》练习测试题库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汉2、《典论·论文》3、《文赋》4、《诗品》5、《文心雕龙》6、曹丕、《典论·论文》7、性格8、《结构第一》、9、《词论》10、王昌龄11、王骥德12、立德、立功、立言13、类比推理、整体观照、直觉感悟14、周代的礼乐思想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子思想15、《易传》16、《诗》《书》《礼》《易》《春秋》17、《诗经》《楚辞》和汉赋。
18、《乐记》19、阳刚阴柔20、感物、因事、浩叹人生。
21、想象心理、灵感心理、驾驭语言的心理能力。
22、直寻说、三义说、滋味说。
23、儒、道、释24、意境说、载道说、妙悟说二、名词解释1、发愤著书:是司马迁也是汉代最重要的文论命题。
《太史公自序》云:“《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
”司马迁指出,“愤”是作家“意有所郁结”的情绪状态,即心理受压抑而不得伸展的状态。
作家怨愤郁结,“不得通其道”,从而借创作发挥疏通,以恢复心理平衡.2、诗无达诂:是董仲舒论《诗》时提出的关于文学欣赏的一个重要文学理论命题,达即通达、晓畅,此命题是指说诗没有通达完备的解说,不同读者对同一首诗有不同的解释。
3、象外之象:这是司空图关于诗歌形象特点、意境创造和诗歌所呈现出来的艺术效果所提出的重要命题。
“象外之象”中的前一个“象”指作品本身艺术形象,即艺术作品中的所描述的物象,后一个“象”则是读者依据作品所描写的具体形象,通过想象、联想重新创造出来的意境和形象。
4、兴趣说:严羽提出的有关诗歌特质的一个重要范畴。
所谓“兴趣“就是指诗歌具有即景生情、情景妙合、情趣无穷的诗美特质,往往景真情切,不露人工痕迹,具有浑然天成的艺术风貌。
5、滋味说:钟嵘提出的一个重要范畴。
有两层含义:一是作为动词的品味、鉴赏;二是作为名词的味道、滋味、余味。
它是钟嵘评价诗歌高下的一个重要标准。
中国古代文论 答案
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到了著名的“不平则鸣”的主张,“大凡物不得平则鸣”。韩愈继承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认为文学创作和思想实践大多都是“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认为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够有非常丰富的文学和思想产生。个人的遭际来自于时代环境,来自于各种历史条件,诗人和思想家的作用就是把个人的遭际变成文字的表达,变成传之久远的作品。后来在《荆潭唱和诗序》中又提到了这个观点:“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
21、“气盛言宜”是韩愈的文学观点。
22、“文以明道”是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提出的观点。
23、黄庭坚主张以丰富的书本知识作为写诗的基础,在《答洪驹父书》中提出了著名的“点铁成金”与“夺胎换骨”论。
24、黄庭坚对诗的句法和结构,也有很深的研究。在句法方面,黄庭坚喜欢多用拗句,这是从杜甫那里学来的,黄庭坚用以形成他的诗歌特色。
3、 缘情说
《文选》李善注云:“诗以言志,故曰‘缘情’。”陆机“诗缘情而绮靡”的表达固然根植于传统的理论表达,但他用“情”代替“志”,被认为是古代文论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理论表达。“诗言志”作为早期诗学的经典定义,其中社会政治和伦理道德意义非常明显,经过汉代经学的阐释,“诗言志”被描述为一种特殊的理论表达。在陆机那里,通过以“情”代“志”,扩展了“诗”的源初意义,以便更精确的说明诗歌的真正范围。“绮”本来意义指丝织品上的花纹,在陆机那里指的是一种特殊的文学风格。这种风格是纤细、“轻浮”的美,描述色彩鲜亮,复杂而诱人的特点。陆机在曹丕“辞赋欲丽”的基础上明确提出“绮靡”的主张,这使得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进入到了一种整体改造的时代,对于早期的儒家礼教教条进行了自主的理论改造。同时,陆机和曹丕一样,将每一文体与某一特征联系在一起。各种文体之间彼此区别的原因是方式或者样态。而在这里又有一种更深刻的理论结果:把作家的特征和文学效果的特征杂糅在一起,体现出了今后在古代文论中重要的理论倾向,文学就是要把作家的内心状态充分传达给读者。
中国中国古代文论答案1
《中国古代文论》思考题第一编思考题1.试申述“诗言志”。
“诗言志”被视为中国文论的“开山的纲领”,集中体现了儒家的文论的基本主张。
对“志”的解释主要有两条路线:其一,将“志”理解为观念、观点,特别是与“礼”相结合的道德观念。
这种“志”具有规范人的自然情感的作用。
故刘勰《明诗》:“诗者,持也,持人情性”;孔子“思无邪”和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汉《诗大序》“发乎情,止乎礼义”等均由此“开山”开出。
其二,将“志”理解为怀抱、情感,与“情”、“意”相等同。
《荀子•乐论》:“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
”《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请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
”司马迁的“发愤抒情”说是其延伸,《史记•太史公自序》:“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对“志”的两种解释,一个突出诗歌的“应然”之用,一个则关注诗歌的“本然”之性,实为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即使是前者,也并不否认诗歌的抒情本质。
(补充:来源课件—1、“言”的内涵:最初的宗教情感→世俗情感:在儒家诗学里,表现为“仁”的思想;其后进一步引申为涵括佛道在内人生体验或个人志向情感。
2、作为接受理论如“赋诗言志”提出来的。
3、影响:理论方面,“文以明道”、“文以载道”、“文道合一”等均为其发展,被朱自清《诗言志辨》赞为中国诗学“开山纲领”;创作方面,古代文人作品均以发抒个人理想为中心,把国家、个人、社会负责融汇于个人人生经验之中。
)2.简要分析孔子的“兴观群怨”说。
兴:主要是指文学的审美功能。
观:文学的认识功能。
“群”指文学的社会交际功能。
人们借助诗歌交流思想感情,彼此互相团结、亲近,实现团结合群。
怨:主要指文学的社会批判功能。
3.如何理解孟子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孟子认为,“以意逆志”是正确解读原文本的方法。
此外还有以下四种,一为:“以说诗者意逆作诗人之志。
”二为:以古人之“意”逆古人之“志”。
中国古代文论
中国古代文论史试卷及参考答案基本知识1.儒家的文学教化论是从先秦到汉代逐渐形成的。
2.一般而言,儒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方面,而道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内部规律方面。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和范畴主要受到中国古代传统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和辩证法思想因素的影响。
4.意境说和教化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两大支柱。
第一章先秦两汉文学理论基本知识1.先秦两汉的诗论往往与乐论互通。
2.“文学”一词,最早大约见于《论语·先进篇》,为孔门四教之一。
3.先秦诸子提到的“文学”都是泛指学术与学问,文学只是其内涵之一。
4.汉儒将文学与学术区别开来,大致把学术称为“学”,把文学称为“文”。
5.现存篇幅较长、较为完整的最早的文论资料是《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中所载吴公子季札观乐而发的一大段议论。
6.先秦诸子中最重视文艺的是儒家,道、墨、法三家对文艺都有不同程度的否定。
7.孔子提出的“文质彬彬”、“尽善尽美”说,被后人引申为关于文学内容与形式关系的基本原则,和道德标准与审美标准相统一的思想。
8.孟子在文学批评方面首创了“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
9.荀子开后世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文学观的先河。
10.诸子著作中最富艺术精神的是《庄子》。
11.“非乐”与“三表法”是墨子的主要文论观点。
12.《诗经》中“维是褊心,是以为刺”实为儒家诗论美刺说之先声。
13.“诗言志”说被朱自清称为儒家诗论“开山的纲领”。
14.先秦典籍中,《墨子》、《庄子》、《荀子》和《左传》、《国语》、《尚书》等都有“诗言志”的说法。
15.屈原首次明确提出了“发愤抒情”的诗论主张,他也是我国第一位自觉的抒情诗人。
16.司马迁的“发愤著书”和陆机的“诗缘情”之说,渊源于屈原的思想。
17.儒学在汉武帝时代成为钦定的官学。
18.汉代经学分为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两派,今文经学的代表人物是董仲舒,属官学;古文经学则为在野的私学。
东汉郑玄兼取今、古文经学,结束了今、古文经学之争。
中国古代文论试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哪部作品不是出自《诗经》?A.《关雎》B.《离骚》C.《蒹葭》D.《桃夭》答案:B2. “文以载道”是哪位古代文论家提出的?A. 韩愈B. 柳宗元C. 欧阳修D. 王安石答案:A3. “诗言志”这一理论最早见于哪部著作?A.《论语》B.《孟子》C.《庄子》D.《左传》答案:A二、填空题1.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出自《______》。
答案:《论语》2.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是______的名言。
答案:《毛诗序》3.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唐代文论家______的主张。
答案:白居易三、简答题1. 简述“意境”在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含义。
答案:意境是指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作者情感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既包含了客观的景物描写,也蕴含了作者的主观情感。
2. 请解释“赋、比、兴”在《诗经》中的运用。
答案:赋是指直接陈述事物,比是指通过比喻来表达,兴则是通过触景生情来引发情感。
《诗经》中运用赋、比、兴三种手法,使得诗歌语言生动形象,情感丰富。
四、论述题1. 论述“文以载道”在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地位和影响。
答案:文以载道是中国古代文论的核心思想之一,它强调文学作品应该承载道德教化的功能,反映了儒家重视文学与道德结合的传统。
这一思想影响了后世文人的创作方向,使得文学作品不仅仅是艺术表现,更是道德教化的载体。
同时,它也促进了文学与哲学、伦理学的交流与融合,丰富了中国古代文论的内涵。
文论专题试题及答案1(精品文档)_共4页.doc
文论专题试题及答案 1一、单选题(每小题 2 分。
共20 分。
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1 .梁启超“薰浸刺提”说对文艺社会作用的阐释,侧重于文艺作品的美感特征与接受者审美需求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方面,其对文艺的审美特征的探讨,是对( B ) 的一种深入研究。
A .庄子“言不尽意”说B .孔子“兴观群怨说” C.司空图“韵味”说D .严羽“妙悟”说2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文论发展的高峰期,其问曾先后出现过文论史上的若干个“第一”,下面选项中正确的是( A) 。
A .第一部文论专篇——曹丕的《典论?论文》,第一部文论巨制——《文心雕龙》B .第一部诗话——曹丕的《诗品》,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陆机的《文赋》C .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钟嵘的《文赋》,第一部文论专篇——曹丕的《典论.论文》D .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陆机的《文赋》,第一部诗话——钟嵘的《诗品》3 .《沧浪诗话》全书由“诗辨”、“诗体”、“诗法”、“诗评’’和“考证’’五部分组成,其中,“ (A)是全书”的理论核心。
A .诗辨 C .诗法B .诗体 D.诗评4 .才”、“胆”、“识”、“力,’是诗人创作必备的主体性要素,叶燮认为,四者之中,“识”处于( D) 的地位。
A .配合和中介B .支配和协领C .从属和边缘D .核心和主宰5 .金圣叹学问渊博,通晓诸子百家,其一生衡文评书,曾将《离骚》、《庄子》、《史记》、《杜工部集》、( B )、《西厢记》合称作“六才子书’’并予以评点、批改。
读者接触文学,往往首先接触具体的文学文本,文学文本的主要特征一般包括语言系统、表意、阅读期待、开放。
A .《红楼梦》B .《水浒传》C .《西游记》D .《三国演义》6 .郭沫若曾在《文艺复兴》第 2 卷第 3 期的《鲁迅与王国维》一文中,肯定王国维“用科学的方法来回治旧学”,将王国维的( C) 与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称为“中国文艺研究史上的双璧”。
A .《文学小言》B .《屈子之文学精神》C.《宋元戏曲考》 D .《人间词话》7 .黑格尔说:“艺术之所以异于宗教与哲学,在于艺术用( C ) 形式表现最崇高的东西”。
中国古代文论答案.doc
《中国古代文论》作业答案一、注明下列文献的作者及年代:(每题1分)1、《典论-论文》(魏-曹丕)2、《文选序》(梁-萧统)3、《戏为六绝句》(唐-杜甫)5、《与元九书》(唐-白居易)6、《送孟东野序》(唐-韩愈)7、《六一诗话》(宋-欧阳修)8、《雪涛阁集序》(明•袁宏道)9、《文赋》(晋•陆机)10、《诗品》(梁•钟赚)11、《诗品序》(梁-钟崎)12、《文心雕龙》(梁-刘勰)13、《沧浪诗话》(宋-严羽)14、《闲情偶记》(清-李渔)15、《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唐-陈子昂)16、《汉书-艺文志》(汉-班固)17、《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唐•韩愈)18、《论诗三十首》(金-元好问)19、《答洪驹父书》(宋-黄庭坚)20、《夕堂永日绪论》(清•王夫之)21、《答吴充秀才书》(宋•欧阳修)22、《仲兄字文甫说》(宋•苏洵)23、《忠义水浒传序》(明-李贽)24、《原诗》(清-叶燮)25、《书汤海秋诗集后》(清-龚自珍)26、《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近代-梁启超)27、《文选序》(梁-萧统)28、《答吕姜山》(明•汤显祖)29、《人间词话》(近代•王国维)30、《楚辞章句序》(汉-王逸)31、《史记-太史公自序》(汉-司马迁)32、《春秋繁露》(汉-董仲舒)33、《淮南子》(汉-刘安)34、《词源》(元-张炎)35、《市井艳词序》(明-李开先)36、《西游记题词》(清-幔亭过客)37、《论文偶记》(清-刘大槌)38、《诗式》(唐-皎然)39、《答李翊书》(唐-韩愈)40、《录鬼薄序》(元-钟嗣成)41、《论衡•超奇》(汉-王充)42、《上崔华州书》(唐-李商隐)43、《上人书》(宋-王安石)44、《书黄子思诗集后》(宋・苏轼)45、《论词》(宋-李清照)46、《岁寒堂诗话》(宋-张戒)47、《论诗诗》(宋-陆游)48、《艺苑卮言》(明-王世贞)49、《曲律》(明•王骥德)50、《诗归序》(明-钟惺)51、《序山歌》(明•冯梦龙)52、《鬲津草堂诗集序》(清-王士稹)53、《儒林外史序》(清-闲斋老人)54、《答沈大宗伯论诗书》(清-袁枚)55、《花部农谭序》(清-焦循)56、《宋四家词选日录序论》(清-周济)57、《复庄卫生书》(近代-冯桂芬)58、《古谣谚序》(近代•刘毓松)59、《人境庐诗草自序》(近代-黄遵宪)60、《论白话与维新之本》(近代-裘廷梁)61、《国故论衡-文学总略》(近代-章炳麟)62、《二十世纪大舞台发刊词》(近代-柳亚子)63、《摩罗诗力说》(近代-鲁迅)二、填空题:(每空1分)1、在《尚书•尧典》中最早提到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诗言志”理论。
2020—2021年度汉语言专业《中国古代文论》期末复习题名词解释及答案(一)
2020—2021学年度汉语言专业《中国古代文论》期末考试复习题名词解释(一)第一章:先秦。
1、“兴观群怨”说: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
朱熹解释为:兴,指诗歌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精神之兴奋,从吟诵、鉴赏诗歌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比较侧重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情感心态。
群,指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
怨,就是文学作品(诗歌)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讽谏作用。
2、“尽善尽美”说:这是孔子在评述“韶乐”与“武乐”时对韶乐所下的定义。
他认为舜时的韶乐,“既尽善又尽美”,原因是因为舜具备了圣德而受禅让,故尽善。
由此也可以看到孔子在审美判断中融入道德批判的因素。
3、“养气”说: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我浩然之气。
”提出了“知言养气”说。
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才能写出美而正的言辞。
这里的“养气”当是指培养自己的高尚思想情操和道德品格。
“养气”了,才能“知言”,即知道如何写出好作品。
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一个作家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崇高的道德品格,然后才能写出好的文学作品。
“知言养气”说的“气”抓住了人最本质的人格蕴涵,因而被后人广泛地引入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对中国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4、“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说:“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
“以意逆志”的“意”当是指读者之意,而“志”则是作者的思想意志。
就是说读者要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但是我们在理解“以意逆志”时要联系孟子说话的整个意思。
孟子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即是认为,解释诗的人,不能以个别文字影响对词句的理解,也不能以个别词句影响对诗本意的认识。
应当以自己对诗意的准确理解,去推求作者的本意。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含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一(含答案)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20 分)1 、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他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知人论世”与“ 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2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 _发愤著书__说,这是一种进步的文学思想。
3 、《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而在批评黑暗现实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反映了儒家的文艺思想。
4 、陆机《文赋》把文体分为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诗 __缘情_ 而绮靡”,“赋 __体物_ 而浏亮”。
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
5 、钟嵘《诗品》把五言诗人分为两个大的系统,以《 _诗经_ 》和《_楚辞_ 》分别为其源头,风、骚并举,探源溯流,评价极为深刻。
6 、韩愈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 _气盛言宜_ ”之论,又继承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提出了“ _不平则鸣”论。
7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著名论断出自唐代的大诗人、文学理论批评家 __白居易_ 的著名书信体论文《与元九书》。
8 、在《论词》中,李清照力主要严格区分诗与词的界限,提出了词“ __别是一家_”的著名观点,这是比较符合诗词发展的实际情况的。
9 、张炎在《词源》里首先确定了“雅正”的审美标准,又提出了“_清空_ ”和“ 意趣_ ”的审美要求,并分别列专节对二者进行了论述。
10 、袁宏道为了抨击七子派的模拟复古之风,提出了“ 独抒性灵_ ,不拘格套”的口号,因而提出了“ _性灵”说的诗学主张。
11 、诗歌创作都面临如何表现其对象的问题,清代王士祯的“神韵”说主张对审美对象的表现应做到“不着 _一字,尽得 _风流”。
12 、王国维继承了唐代以来许多文学理论批评家的有关理论观点,并受到康德、叔本华的理论影响,在《人间词话》里提出了贯穿其文学思想的理论核心“境界”说,使有关意境的理论达到了最为完善、系统、深刻的水平。
2020专升本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古代文论作业答案
2020专升本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古代文论作业答案1. (单选题) 教材认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文艺观,大体上表述于以( )。
(本题1.0分)A、“兴观群怨”为核心的批评观B、“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C、“尽善尽美”为核心的美学观D、“思无邪”为核心的批评观标准答案:A2. (单选题) 教材指出,孟子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正是在其“仁政”与“民本”思想的前提下形成的。
其哲学基础是孟子的( ) 。
(本题1.0分)A、“仁政”理论B、人性无善恶理论C、人性恶理论D、人性善理论标准答案:A3. (单选题) 司马迁认为:真正伟大的作品,大都是作家坚持理想和正确的政治主张,而遭到统治势力迫害后,为了抗争迫害而坚持斗争的产物,并因而总结出了( )。
(本题1.0分)A、“直谏”说B、“发愤著书”说C、文应“实录”说D、“疾虚妄”说标准答案:B4. (单选题)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这几句关于情志关系的论述出自( )。
(本题1.0分)A、《毛诗大序》B、司马迁《报任安书》C、《论衡·艺增》D、《论语·八佾》标准答案:A5. (单选题) 《庄子》“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说主要是指() 。
(本题1.0分)A、文学作品只要思想正确,不必追求语言美B、读者懂得作品主题思想即可,不必欣赏语言C、文学作品要含蓄,有回味,追求意在言外D、作品意思与语言并重,不能偏废标准答案:C6. (单选题) 教材认为:在道与文的关系上,欧阳修在《答吴充秀才书》里的观点是( )。
(本题1.0分)A、“文以载道”B、“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C、“文者以明道”D、“有道有艺”标准答案:B7. (单选题) 韩愈的“不平则鸣”论,从实质上看是继承了( )。
(本题1.0分)A、《毛诗大序》的“讽谏”说B、《论语》的“兴观群怨”说C、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D、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标准答案:C8. (单选题) 孔子的“诗可以兴”中的“兴”,朱熹解释为(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论》思考题第一编思考题1.试申述“诗言志”。
“诗言志”被视为中国文论的“开山的纲领”,集中体现了儒家的文论的基本主张。
对“志”的解释主要有两条路线:其一,将“志”理解为观念、观点,特别是与“礼”相结合的道德观念。
这种“志”具有规范人的自然情感的作用。
故刘勰《明诗》:“诗者,持也,持人情性”;孔子“思无邪”和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汉《诗大序》“发乎情,止乎礼义”等均由此“开山”开出。
其二,将“志”理解为怀抱、情感,与“情”、“意”相等同。
《荀子•乐论》:“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
”《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请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
”司马迁的“发愤抒情”说是其延伸,《史记•太史公自序》:“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对“志”的两种解释,一个突出诗歌的“应然”之用,一个则关注诗歌的“本然”之性,实为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即使是前者,也并不否认诗歌的抒情本质。
(补充:来源课件—1、“言”的内涵:最初的宗教情感→世俗情感:在儒家诗学里,表现为“仁”的思想;其后进一步引申为涵括佛道在内人生体验或个人志向情感。
2、作为接受理论如“赋诗言志”提出来的。
3、影响:理论方面,“文以明道”、“文以载道”、“文道合一”等均为其发展,被朱自清《诗言志辨》赞为中国诗学“开山纲领”;创作方面,古代文人作品均以发抒个人理想为中心,把国家、个人、社会负责融汇于个人人生经验之中。
)2.简要分析孔子的“兴观群怨”说。
兴:主要是指文学的审美功能。
观:文学的认识功能。
“群”指文学的社会交际功能。
人们借助诗歌交流思想感情,彼此互相团结、亲近,实现团结合群。
怨:主要指文学的社会批判功能。
3.如何理解孟子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孟子认为,“以意逆志”是正确解读原文本的方法。
此外还有以下四种,一为:“以说诗者意逆作诗人之志。
”二为:以古人之“意”逆古人之“志”。
三为:“意”为作品之意,“志”乃“作者”思想。
四为:“以诗艺本体特点为意”去逆“诗之志”。
知人论世意义:1、提出了“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观点。
2、“知人论世”可与“以意逆志”这种文学阐释法相联系。
3、“知人论世”本质上是一种“社会–传记”式批评方法。
4.简要评述荀子的文艺功能观和情志论。
⑴对人生修养方面的作用:①礼乐(诗)是人生修养的必须项目。
儒家注重礼乐修养,其目的是达于“仁”,只有具有这样的人格境界,才能称之为君子人格。
②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表明:在人生境界修养中,具有由幼儿到成人、由外部的行为世界到内部的精神世界的这样一个渐进原则。
⑵外交方面的作用:“赋《诗》以言志”,断章取义的特征。
⑶认识方面的作用: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⑷社会政治伦理方面的作用:①兴、观、群、怨。
5.试述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论。
在阐释了“形”、“声”、“象”、“音”的区别和联系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大音”、“大象”的特征体现,“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一切艺术和美的最高境界,是美学构建的精髓所在,“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全美境界,对后世的美学创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6.简释庄子的“虚静”说。
7.如何理解庄子的“无情”论。
这个无情,\不是说没有感情,而是说人顺应自然规律而不刻意去改变自身。
这也是道家“清静无为”思想的体现。
8.简评墨子的“非乐”。
…非乐,是墨子文艺学说中的一个重要思想。
对这个思想,学术界普遍持否定的看法。
这种看法认为,墨子“非乐”虽然具有揭露统治阶级亏夺民衣食之财以为乐的合理性,但它是一种狭隘功利主义的反文艺观点,核心是否定艺术与审美的社会价值(参考答案见刘泽民《中国古代文论》课件点播第一编)第二编思考题1.试评述《淮南子》的主要文艺观念。
《淮南子》文艺创作观念有定型化的一面,它是礼乐文化下各种艺术形式创作实践的升华;另一方面,其文艺创作观念确有滞后性的特征,它对当时的纯文学创作并没有审美观照。
尽管如此,在其文质论、君形论和发愤说的言述话语中,依然可体悟到这些言说不失为对先秦时期创作观念的一次总结。
2.简述《乐记》的音乐本源论和功能论。
指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强调了乐与舞的一致性3.谈谈《毛诗序》的主要文艺观点。
⑴提出了情、志及诗、乐、舞的关系问题①情志一体,同为诗的创作动力因。
②诗乐舞一体,但乐舞是为了增强诗的情志抒发功能。
⑵关与诗歌的功能:讽谏与教化①具有讽刺、批判的功能。
包含两个方面,即“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教化功能、讽喻功能。
②教化讽喻功能建立在“声音之道与政通”——“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的前提下。
③春秋时期外交场合的“赋诗以言志”传统也是建基于“声音之道与政相通”这一前提条件。
4.简析王充的“务实诚”、“疾虚妄”。
王充在他的哲学著作《论衡》中,有不少地方论及修辞的问题,“疾虚妄”、“务实诚”,就是他立论的核心。
用他自己的话说:“《论衡》篇以十数,亦一言也,曰:…疾虚妄‟。
”(《佚文篇》)“是故《论衡》之造也,起众书并失实,虚妄之言胜真美也。
故虚妄之语不黜,则华文不见息;华文放流,则实事不见用。
5.如何理解曹丕的“文以气为主”?“文以气为主”是指写的文章层次分明,好文章其在“气势”,欣赏文章的的一种感受,这是曹丕对什么是好文章的说明.两气不是一回事.6.简评嵇康的“声无哀乐”论。
嵇康的音乐思想在《声无哀乐论》中作了专门的论述。
在这篇论著中,他首先提出“声无哀乐”。
的基本观点,即音乐是客观存在的音响,哀乐是人们被触动以后产生的感情,两者并无因果关系。
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心之与声,明为二物”。
然后,又进而阐明音乐的本体是“和”。
这个“和”是“大小、单复、高埤(低)、善恶(美与不美)”的总合,也即音乐的形式、表现手段和美的统一。
它对欣赏者的作用,仅限于“躁静”、“专散”;即它只能使人感觉兴奋或恬静,精神集中或分散。
音乐本身的变化和美与不美,与人在感情上的哀乐是毫无关系的,即所谓“声音自当以善恶为主,则无关于哀乐,哀乐自当以情感而后发,则无系于声音。
”7.试述陆机的艺术构思论。
论述的中心是:意与物的关系;艺术想象的重要性;强调创作灵感在艺术构思中的作用;从理论上提出创新,反对抄袭;论述了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论述了自然景物之多变与文体多样性的关系;分析了文学创作中应注意的问题和常犯的几种毛病。
8.你是如何理解刘勰的“风骨”的?刘勰所说的“风骨”是指作品通过端庄正直、精当贴切的语言形成的思想内容给读者带来的强烈艺术感染力,与风格属于作品的个性不同,“风骨”是对所有优秀作品的共同要求,具有普遍性9.简析刘勰的“神思”。
刘勰的《神思》篇是一篇专论艺术构思与想象的论文,"神思"是他在该篇文章中提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这一概念有着特殊的内涵。
文章拟从"神思"的内涵——驰神运思、"神思"的情状——神与物游、"神思"的培养——贵在虚静几个层面对其进行分析,力图对"神思"及其创作理论作进一步研究。
10.简要分析钟嵘的“情感论”和滋味说。
钟嵘的感情论既摆脱了儒家经学框框的束缚,又没有泛情主义的弊病,是难能可贵的。
钟嵘的滋味说是一个单纯而明确的文学审美概念,融汇了前代文论家的味论思想,其内涵是以“三义”为艺术手法,风力与丹彩相济,这为五言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实际上,滋味说揭示了艺术美感的本质——情景交融的意境美、风力与丹采并茂的技巧美,触及到文学风格的领域,成为文学风格的构成元素。
因此“滋味说”有广泛的适用性。
(参考答案见刘泽民《中国古代文论》课件点播第二编)第三编思考题1.简要分析陈子昂的“兴寄”说。
陈子昂的兴寄说是说诗歌要有充实的内容,言之有物,寄怀深远,因物喻志,托物寄情。
他自己的《感遇诗》三十八首就借咏物叙事抒发自己壮志情怀和以物喻人,托物喻志,寄托自己对社会政治的主张和见解,是他对自己的“兴寄”主张的最好的实践和最明确的注解。
2.如何理解皎然的意境论?皎然注意到高意境的作品完成之后,便有了超越表层文字和形象之外的多层的,乃至不尽的审美意味,提出了“两重意以上,皆文外之旨”的看法。
那么,所谓“两重义以上”,就是说好的诗歌作品具有文字表层意义之外的多重意义,无尽的情致,这样的作品自然“情在言外,旨冥句中”,能激起读者多层次乃至无穷无尽的审美情景。
3.略述白居易主要的诗歌主张。
白居易诗论也有其弊病,主要表现在:(1)过分强调了诗歌的针砭时弊的实用功能,而忽视了,甚或有意排斥和否定的审美娱乐功能,否定诗歌的艺术性,对历史上一些优秀诗人的名篇名句,如谢兆的“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这样千古名句,也斥之为“嘲风月、弄花草而已”,实在太偏激了。
(2)他要求诗歌要“救济人病,裨补时缺”,因此,创作要用“实录”的方法,否定了诗歌要用想像、夸张的艺术手法,这样,诗歌岂能不枯涩干瘪,缺乏丰满的艺术形象,他自己的少数诗歌就不能不说有这种缺点。
(3)在艺术表现上,忽视艺术要含蓄蕴籍,主张“其言直而切”,“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必然诗歌直白浅露,他的少数诗歌就正有这种缺憾,不能不说这是与他的诗歌理论有关。
4.谈谈你对韩愈“不平则鸣”论的理解。
所谓“不平则鸣”从文学理论批评上看,就是认为作家、诗人在不得志时,就会用创作的方法抒写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自己的内心情志。
这与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是一脉相承的。
但他更指出,只有那些胸有块垒的不得志的文人爱“鸣”,也善“鸣”,他说:“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
”这可以说其对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发展了。
5.试述司空图的“思与境偕”说。
“思与境偕”说是司空图在《与王驾评诗书》中提出的:“长于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
”这是讲意境的基本性质,“思”,可理解为创作中的神思,即艺术思维活动,侧重于创作主体的情志意趣活动;“境”,是激发诗意趣并且表现之的创作客体境象。
“境”与“思”偕往,相互融会,这就构成了作品的意境世界。
这种意境论表述很清楚,并用“思与境偕”概言之,应是司空图独特的体会。
6.试解释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说。
“诗穷而后工”说是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一文中提出来的,他认为“诗人少达而多穷”,“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愈穷则愈工”。
“诗穷而后工”,是说诗人在受到困险环境的磨砺,幽愤郁积于心时,方能写出精美的诗歌作品。
这种思想司马迁、钟嵘、韩愈等人的诗文论中也有类似观点,大体都是讲创作主体的生活与创作潜能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