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
因地制宜推广小流域综合治理[特约]
因地制宜推广小流域综合治理———谈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现状与整治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现状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流失面积达45.4万km2,其中年侵蚀模数大于5000t/km2的强度水蚀面积为14.65万km2,占全国同类面积的38.8%;年侵蚀模数大于15000t/km2的剧烈水蚀面积为3.67万km2,占全国同类面积的89%。
严重的水土流失,形成了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光山秃岭、灾害频繁、地瘠民贫,使黄河中游成为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黄土高原输入黄河下游的泥沙多年平均为16亿t,其中有千亿吨淤积在黄河下游的河道上,平均每年淤高10cm,造成下游河床高出两岸地面3—10m,最高处达15m,成为举世闻名的“地上悬河”,使12万km2、1亿多人口受到洪水的严重威胁。
治理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是一项庞大、艰巨的工程,首先,黄土高原地区范围广、面积大,而且水蚀、风蚀强度十分严重。
黄河“斗水七沙”,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由于水沙情况复杂,黄河也被称为“世界上最复杂难治”的河流。
每年进入黄河的泥沙相当于尼罗河、密西西比河、亚马逊河和长江4条大河输沙量的总和。
其次,由于长期的水土流失,该地区地面支离破碎,千沟万壑,而且生态环境和气候恶劣,治理的难度很大。
第三,黄土高原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严重失调的局面由来已久,而且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水土流失问题和资源紧缺的形势将更加严峻。
要扭转这种局面,达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同步协调发展,需要加倍投入,艰苦努力和长期奋斗。
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现状1、加强领导,明确目标,合理规划。
要建立各级领导任期内的目标责任制,把水土保持工作的进展、效果等情况作为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考核政绩的一项主要内容。
规划是组织实施工作的依据。
各地应在国务院水土保持建设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区的规划。
规划一经批准,各级政府、各级领导就应组织各方面的力量认真实施,除按程序进行必要的完善、补充、修改外,不能因人事变更等情况而摒弃规划或将规划作为摆饰。
治理黄土高原措施
治理黄土高原措施1. 引言黄土高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环境区域,也是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区域之一。
然而,长期以来,黄土高原地区面临着严重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退化问题,给当地经济发展和生态系统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因此,治理黄土高原成为了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关注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介绍治理黄土高原的相关措施,包括植被恢复、水土保持和地质治理等方面的内容。
2. 植被恢复植被恢复是治理黄土高原的关键措施之一。
由于黄土高原地区地貌特征独特,水土保持能力较弱,植被覆盖度低。
因此,通过植被恢复可以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减少水土流失。
植被恢复的具体措施包括:•植树造林:通过大面积的植树造林,可以增加植被覆盖度,防止土壤被风蚀和水蚀。
•草地恢复:通过加强对草原的保护和恢复,提高草原的植被覆盖度,减少土壤侵蚀。
•沙地固定:在沙漠和沙丘地带进行沙地固定工程,通过种植适应当地环境的植物,固定沙丘,防止沙尘暴。
植被恢复需要长期的持续努力,通过合理的种植和管理手段,可以有效地改善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
3. 水土保持水土保持是治理黄土高原的另一个重要措施。
由于黄土高原地区降雨稀少,且水分容易通过透水性较弱的黄土层渗漏,因此水土保持对于稳定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尤为重要。
实施水土保持的具体措施包括:•建设水土保持工程:包括修建梯田、搭建防护林网、建设沟渠等,通过改变地形和构造,减少水土流失。
•排水措施:对于土层较厚的地区,通过合理的排水措施,防止土壤过度湿润,减少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发生。
•地下水利用:通过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建设小型水库和地下水补给设施,提供当地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的供水。
水土保持是黄土高原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需要在植被恢复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工作。
4. 地质治理地质治理是治理黄土高原的重要一环,主要针对黄土高原地区的地质问题。
由于黄土高原地区地质条件较差,存在地层裂缝、滑坡和塌陷等地质灾害的隐患。
为了保护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采取地质治理措施至关重要。
浅谈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
浅谈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
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不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对小流域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视,通过综合治理改善当地水土环境,构建稳定的生态系统,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以实现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标,防治水土流失、减少泥沙下泄,保护水土资源,改善流域生态环境。
本文就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展开探讨。
关键词: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引言我国的小流域较多,由于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忽视了生态环境保护,导致一些地区小流域水土流失严重。
虽然近些年不断加大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力度,但治理效果没有完全达到治理目标,没有彻底解决小流域水土流失问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生存环境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需加大力度治理小流域水土流失问题,优化综合治理措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小流域水土流失危害分析小流域水土流失问题往往会带来以下几方面的危害:一是破坏自然环境。
我国水土流失问题较为严重,水土流失面积较大。
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问题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不同。
轻微的水土流失问题会把土壤中的养分冲走,导致其肥力降低,土壤质量下降,甚至会对地形、岩土结构造成破坏,容易引起土壤侵蚀问题。
如果水土流失的问题较为严重,会把大量的泥沙冲刷进河流、湖泊中,其泥沙量急剧增加,导致水质下降,影响水资源的正常应用,且严重的水土流失情况还可能引起洪涝、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危害,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平衡。
二是小流域水土流失现象也会对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带来不利影响,水土流失导致土壤肥力降低,农业生产产量下降,而且会造成耕地退化,导致耕地面积逐渐减少,危害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此外,水土流失问题引起的泥石流、洪涝灾害,影响正常的航运、陆运等交通运输,不利于正常的社会运转。
2小流域水土流失的原因分析土壤侵蚀形式及导致小流域水土流失的根本原因时,需考虑人为因素、地貌因素、降水量及地壳变动等。
小流域综合治理
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全国几乎每个省都有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其分布之广,强度之大,危害之重,在全球屈指可数。
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得植被破坏,土壤大量“石化”、“沙化”,土地退化,耕地减少,沙尘暴加剧。
同时泥沙淤积,降低了水利设施调蓄功能和天然河道泄洪能力,使得下游洪涝灾害加剧。
黄土高原地区是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境内植被退化、地形破碎、土壤质地疏松,降雨多以暴雨形式出现。
严重的水士流失,不仅制约了该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极大地威胁着黄河下游的安全,成为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心头之患。
加快该地区综合治理步伐,尽快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对于调整优化经济区域布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典型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及其模式1.1 典型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鉴于陇东区和渭北区面积相对较大,资料较为完整,且自然条件、水土流失特点和治理模式具有较好代表性,在对初选的10多条小流域对比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对陇东区泾川县茜家沟和宁县老虎沟两条典型小流域,以及渭北区长武试区的王东沟和淳化试区的泥河沟共4条流域进行重点剖析。
茜家沟的治理格局是塬面修条田、道路林网,坡面建梯田、防护林带和果园,沟壑是刺槐林、柳谷坊群;老虎沟则主要是以水平条田为主体的塬面防治体系,营造水保林为主体的坡面防治体系和以塘坝、谷坊、防冲林为主体的沟道防治体系。
王东沟综合治理的主要特点是狠抓基本农田建设,这不仅是正视人口增长的实际,妥善解决粮食自给的关键,而且也是控制塬面水土流失的有效途径,其在各项措施中的比例呈现出稳中微升的趋势。
其次是水保林、经济林稳定扩大,比例不断提高,尤以经济林最甚。
这一方面促进林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同时也是该类型区塬面建设和沟坡治理的重要措施。
至于种草比例相对减少,也是该类型区在选择措施过程中实事求是,坚持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原则的体现。
其结果必然是有利于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黄土高原治理措施
黄土高原治理措施一、治理措施1、灌溉措施(1)依据诸如梯田灌溉、大涝灌溉等灌溉系统,实行有效灌溉,改变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和不湿润现象;(2)建立小流域水文水质监测系统,增强灌溉水管理能力;(3)加大植物灌溉节水技术和设备投入,改善灌溉管理;(4)改善灌溉管理,优化灌溉系统结构,提升灌溉效率,降低灌溉成本;(5)开发采用雨水收集池、小水库等技术,开展水资源灌溉改造计划。
2、植被措施(1)改善土壤物理性质,增强土壤持水能力,促进植被生长,保护土地;(2)推广生态恢复项目,采取种植绿化、人工植被覆盖等技术,增加植被覆盖率;(3)推行节水灌溉技术,减少农田灌溉量,降低灌溉成本;(4)培育和改造适宜黄土高原的独特植物,提高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质量;(5)选择适宜于黄土高原环境的绿色植被,促进植被的全面发展,防止水土流失。
3、水土保持措施(1)开展水土保持工程,改善土地的地表形态,增加土地的坡度,限制土壤侵蚀;(2)采取有效的防护林护坡技术,降低通水能力,减少水体流失;(3)采取防护林护坡、地膜保护、河床修整等措施,改善水土流失状况;(4)利用城市污水处理厂废水进行水土保持,降低水土流失和水污染;(5)进行农田护坡、抗旱裂缝、控制地表开窗等工程,修整枯涸河道,改善植被状况。
4、资源利用措施(1)实行节约用水节约用地,建立科学合理的水土保持体系;(2)开展全面的节水灌溉技术,改变传统灌溉方式;(3)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建立黄土高原资源环境保护体系;(4)提倡绿色农业、集体经营、合理开发的技术,优化黄土高原农业经营和生态环境;(5)强化农民科技素质教育,培养节约水源、节地利用、保护生态的家风,增强黄土高原环境保护意识。
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模式与技术——以黄土高原为例
土高原水 土流失治理 中, 以小流域 为单元 的水土保持 综合技术措施是防止水土流失、 减 少入黄 泥沙、 改善生态环境、 发展 区域经济 、
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的最佳措施和有 效途径 。 作者通过查 阅大量文 献并结合 所学专业知识 , 综述 了黄土 高原小流域
综合 治 理 的 各种 技 术措 施 及 其 配 置模 式 。
观测与调查研 究相结合 的方法,并结合人工模拟 降雨等室 内实 验, 从小流域地貌演化过程和 降水特性、 降水击溅侵蚀 、 土壤抗 蚀特性、 表土结皮形成过程及其对径流侵蚀产沙的影响、 降水入 渗规律和产沙的垂直分带规律等 关系出发 ,研究各项水土保持
技 术 措 施 及其 配 置 ( 工程 措 施 、 植物措施及农业耕作措施) , 典 型
大, 水、 旱灾害频繁 ( 水 灾 害 主 要 指7 月 ~9 月历 时 短 、 雨强 大 的暴 雨造 成 对 经 济 发 展 的制 约和 土 地 资源 的破 坏 , 旱灾 害主 要 指 影 响作 物 正 常 生 长 和 产量 的春 旱 ) , 农 业 基础 薄弱 , 水土流失严重 。 从 自然 条 件 分 析 , 资 源 环 境 具 有 明显 的地 域 不 均衡 特 征 _ l l 。
一
H]
。
黄 土 高 原 的 水土 流 失 不 仅 造成 当地 生 态 环 境 的 严 重 退化 , 而
且 是 黄河 下游 河 道 淤 积 、 河 床 加 高 的 主要 泥 沙 来 源 。 此外 , 黄 土 高 原 地 区 气 候 干 燥 多风 , 且 植 被 覆 盖低 , 冬 春 季
节 易 发 生风 蚀 。 来自架式多孔结构 的多柱状马兰季黄土, 土质疏松 , 土壤 中砂粒 、 粉砂粒含量 多( 超过6 0 % ) , 黏粒少 , 有机质含量较低 , 缺乏团粒结 构, 颗 粒间黏结力弱 , 稳定性差 , 黄土遇水很容易分散 、 崩解 , 抗
黄土高原小流域治理措施
黄土高原,这片广阔的土地,因其特殊的自然环境和地理特征,历来是水土流失的重灾区。
为了有效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小流域治理成为了关键的措施之一。
黄土高原的小流域治理,主要采取了水土保持农业耕作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深耕、深松、轮作换茬、种植绿肥等一系列的农艺技术。
这些技术不仅有助于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的肥力,还有效地减少了水土流失的发生。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黄土高原的土地逐渐变得肥沃起来,农业生产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除了水土保持农业耕作措施外,水土保持林草措施也是黄土高原小流域治理的重要手段。
通过植树造林、种草等措施,可以有效地增加地表植被覆盖率,提高土壤的抗冲刷能力。
这些措施的实施,不仅美化了黄土高原的环境,还为当地的农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
另外,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也是黄土高原小流域治理的关键措施之一。
这些工程措施包括修建梯田、拦沙坝、沟道蓄水工程等,旨在通过人工手段,增强土壤的抗侵蚀能力,减少水土流失的发生。
这些工程措施的实施,不仅有助于改善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还为当地农民提供了更多的生产和生活资源。
在黄土高原小流域治理中,综合规划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可以更加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优化农、林、牧各业生产用地的比例和产业结构。
这样不仅可以使小流域的生态经济系统发挥出更大的功能,还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总的来说,黄土高原的小流域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通过采取水土保持农业耕作措施、水土保持林草措施、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以及综合规划等手段,可以使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得到有效治理。
这些措施的实施,不仅有助于改善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还有助于提高当地农民的生活水平,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原因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原因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1. 引言1.1 背景介绍小流域是指在特定地理空间范围内,自然降水集中形成的一条小河流及其支流所涵盖的区域。
小流域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单元,对于维护生态环境和水资源的均衡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由于人类活动的不当干预和自然环境的因素影响,小流域环境逐渐恶化,水土流失、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日益严重。
为了解决小流域面临的问题,需要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指通过综合运用水利、农业、林业、环保等多学科综合技术手段,对小流域的水土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和管理,达到改善环境质量、提高生态效益、保障水资源安全的目的。
小流域综合治理也可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实现生态经济的良性循环。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当前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管理的重要举措。
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利用资源,可以有效解决小流域存在的问题,促进地区可持续发展。
展望未来,我们应该不断完善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政策法规,加强科研技术支撑,引导社会各界参与,共同推动小流域的健康发展。
1.2 问题概述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指对小流域进行综合性的治理工作,包括水土保持、水资源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
目前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小流域的生态环境和水资源管理,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小流域综合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包括: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管理不当、生态环境破坏等。
由于过度开发利用和不合理规划,导致土地沙化、水土流失严重,造成生态环境退化,甚至引发自然灾害。
水资源管理不当也是小流域综合治理面临的一个难题,一些地区存在着水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生产生活。
针对小流域综合治理存在的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进行解决。
应加强土地保护和水资源管理,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加强监测和评估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应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加大生态建设力度,保护植被、水体和土壤,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小流域综合治理存在着诸多问题,但只要加强管理、加大投入,相信一定能够取得积极的效果,实现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目标。
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具体措施
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具体措施
治理原则
治理工作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多层次优化利用资源,综合规划,统一治理,优化配置,全面发展。
①根据小流域内水土资源现状及社会经济条件,正确地确定生产发展方向,合理安排农、林、牧用地的位置和比例,积极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提高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促进陡坡退耕,为扩大造林种草面积创造条件;
②水土保持工作要为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促进商品生产的发展和实现农业现代化服务;
③在布置治理措施时,使工程措施与林草措施及农业耕作措施相结合,治坡措施与治沟措施相结合,在地少人多的地区,林草措施面积比例可以小些;
④在实施顺序上,一般先坡面后沟道、先支、毛沟后干沟,先上中游后下游;
⑤讲求实效,注意提高粮食产量与经济收入,注意解决饲料、肥料和人畜饮水问题。
主要措施
主要有:
①水土保持农业耕作措施,也叫水土保持耕作法;
②水土保持林草措施,即水土保持造林措施及种草措施;
③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在山坡水土保持工程中有梯田、坡面蓄水工程(水窖、涝池)、山坡截流沟等,在山沟治理工程中有谷坊、拦沙坝、沟道蓄水工程及山洪、泥石流排导工程等。
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是山丘区有效地开展水土保持的根本途径。
世界上许多国家已经把小流域治理与流域水土资源以及其他自然资源的开发、管理与利用结合起来,按流域成立了管理机构,加快治理速度,提高治理效果。
小流域综合治理方案
小流域综合治理方案一、问题分析小流域是地球表面的基本自然地理单元之一,其水文、地貌、植被都具有独特的特点。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和不合理利用,小流域环境遭受了严重破坏,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1.水环境问题:小流域的水环境面临着水质恶化、水资源缺乏等问题。
由于农业、工业废水的排放,水体被大量的污染物所污染,导致水质下降,甚至无法满足生活和生产的需求。
同时,小流域的自然水源有限,加上人类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小流域背水面临缺水问题。
2.土壤侵蚀问题:随着人类的大规模开发和移民,小流域土地利用方式不合理,导致大量土壤暴露在外,易受风雨侵蚀而出现大面积的土壤流失。
这不仅减少了土地资源的数量,还会引发洪涝灾害和水土流失等问题,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稳定性。
3.生态环境问题:小流域的生态系统承载着众多生物种类的生存与繁衍。
但是,由于过度放牧、乱砍乱伐等人为活动,导致了植被减少、物种丧失等生态问题。
生态系统的破坏不仅影响生物多样性,还加剧了土地退化和水体污染等问题。
二、治理目标综合治理小流域是为了保护和改善小流域的水环境、土壤侵蚀、生态环境等问题。
基于此,制定以下治理目标:1.水环境治理:保护和恢复小流域的水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解决小流域的缺水问题。
2.土壤侵蚀治理:建立农田保护体系,加强土地管理与监测,控制土壤流失,减少洪涝灾害。
3.生态环境治理:恢复和保护小流域的生态系统,增加植被覆盖率,促进物种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服务功能。
三、治理措施1.水环境治理措施:(1)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处理农业、工业废水,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2)加大水资源管理力度,实行科学用水,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业用水效率。
(3)开展水源地保护,加强河道清淤和河道生态修复工作,保护水源涵养功能。
2.土壤侵蚀治理措施:(1)加强土地整治,推广耕地轮作、休耕、梯田等措施,减少耕地的农作次数,有效控制土地利用强度,降低土壤侵蚀风险。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典型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模式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典型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模式摘要:水土流失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当地的经济建设和群众生产、生活,综合治理是必经之路。
针对水土流失问题不应仅仅局限于综合治理的层面,还要注重高科技成果的应用,提升综合治理的综合效益,真正实现流域内长治久安、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本文从综合治理现代化管理的必要性、综合治理现状、综合治理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及综合治理现代化管理的策略四个方向深入研究小流域区域内水土流失问题的治理管理问题,希望能够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从根本上解决水土流失问题。
关键词: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现代化管理1针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典型小流域水土流失问题综合治理的必要性水是人类的生命之源,土是生命孕育的母体,水土流失断绝了人类繁衍生息的希望,因此,水土流失问题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并且制定综合性的治理方案,将现代化的技术和管理方法运用到综合治理工作当中,提升质量的效果及工作效率,从根本上改变水土流失日益严重的状况。
在小流域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过程中,会涉及到很多问题,这便需要相关部门的潜心研究和相互配合,将小流域作为综合治理的基础单位,构建完善的小流域地区水土流失状况数据体系,方便数据的收集、分析、整理及查阅,以点及面的治理、管理,以便达到更好的效果。
在综合治理阶段及实施现代化管理的过程中,还要将小流域周边区域内的山水林田湖草纳入治理范围内,形成更加完善的保护体系,使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性改善。
2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典型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现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目前我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状况总体来说十分可喜,在政府全方面领导和当地群众的全面配合下,有些地方实施了生态清洁小流域项目,流域内生态环境已经得到初步改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也在稳步推进中,出现了很多成功的案例。
但是,仍然有一些地区,受到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综合治理状况一直不明显。
比如有些小流域周边的自然环境十分恶劣,风沙不断吞噬周围的农田,群众的生产、生活受到极大影响,影响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导致当地政府的经济发展缓慢,没有充足的资金投入到水土流失治理。
浅谈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
浅谈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摘要:面对黄土高原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众多的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如何正确认识和客观评价,是长期困扰我国水土流失治理与区域发展的重大问题,根据黄土高原不同时期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的构成内涵和彳壬务目标,提出小流域治理的相应措施。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是脆弱的生态系统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水土保持是该地区生态恢复和重建的基础。
文章分析了黄土高原地区小流域的基本现状,提出了小流域治理的措施,并分析了其效益。
关键词:小流域;生态恢复治理;效益评价;综合评价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水土流失是土地退化的根本原因,也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卫。
人类活动对森林的破坏,特别是对山区森林的砍伐,破坏了原有坡地的相对稳定,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⑵。
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降雨、地形、土壤这些能对水土流失调控起到重要作用的自然因子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并先后大面积推广了以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为主的水土流失治理方法,其中主要有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等。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指以小流域为单元,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实行预防、治理和开发相结合,形成有效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护体系,达到防治水土流失、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⑶。
截至2009年,中国各级开展重点治理的小流域达7000多条,总面积20多万kM2o小流域治理已初见成效,近年来研究小流域治理措施的效益较多。
1小流域治理的概念、口的、现状1.1小流域治理概念小流域综合治理乂称流域治理、山区流域管理、流域管理、集水区经营。
其概念是:为了充分发挥水土等自然资源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小流域为单元,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合理安排农、林、木等各业用地,因地制宜地布设综合治理措施,治理与开发相结合,对流域水土等自然资源进行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
如何实现黄土高原综合治理
如何实现黄土高原综合治理作者:薛志伟文章来源:人民日报无论从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角度考虑,还是从退耕还林(草)政策实施17年以后,如何解决黄土高原地区人民群众衣食住行、经济发展问题及黄河减沙的角度来看,采取有效措施,加快该区的淤地坝建设已势在必行。
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建设淤地坝能够大量地增加沟坝地,形成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和饲料基地,使农民群众从长期形成的“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和传统的广种薄收生产方式中解放出来,从而有效地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促进农村特色种植业、畜牧业和林果业的发展,为调整土地利用和农村产业结构、合理开发和优化配置水土资源,促进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基本设施改善,发展区域经济奠定良好的基础。
淤地坝建设的大量投资还可以拉动内需,吸收大量农村劳动力就业,增加群众收入,并促使农村剩余劳力向加工业、服务业等第二、三产业转移,从而实现群众的脱贫致富奔小康。
对于再造秀美山川黄土高原地区是国家实施西部开发战略的重要区域。
淤地坝工程是该区资源开发利用和经济建设的基础工程。
加快淤地坝建设,可以补偿开发占地,同时快速控制水土流失,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通过促进退耕还林还草及封禁保护措施的实施,加快生态自我修复,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改善生产、生活和交通条件,为西部开发创造良好的基础建设环境。
因此,加快黄土高原地区的淤地坝建设,不仅为该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基础设施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而且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具有重要影响,对黄土高原地区实现山川秀美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对于退耕还林(草)加快淤地坝建设对黄土高原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具有重要的促进和保证作用。
退耕还林还草是改善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建设淤地坝能够形成水肥条件俱佳的坝地,为群众建设基本农田和饲料基地,发展经济创造了最基本的条件,解除了群众的后顾之忧,能够从根本上保证和巩固退耕还林还草的成果,并加快黄土高原地区退耕还林还草的进程。
小流域综合治理方案
小流域综合治理方案
小流域是指面积较小的河流流域,由于其地域较小,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易
造成水土流失、水质污染等环境问题。
为了有效解决小流域的环境治理问题,制定一套科学的综合治理方案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针对小流域的水土流失问题,我们可以采取植被恢复和防护措施。
通过
植树造林、草本植被种植等方式,加强小流域的植被覆盖,减少水土流失的发生。
同时,加强对土地的合理利用,防止过度开发和破坏,保护土壤资源,减少水土流失的风险。
其次,针对小流域的水质污染问题,我们可以采取生态修复和污水处理措施。
通过修复湿地、建设人工湿地等方式,改善小流域的生态环境,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同时,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对小流域内的污水进行有效处理,减少对水质的污染。
另外,针对小流域的生态保护问题,我们可以加强环境监测和保护措施。
建立
小流域的环境监测网,及时掌握小流域的环境变化情况,为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同时,加强对小流域的生态保护,保护珍稀濒危物种,维护小流域的生态平衡。
最后,针对小流域的社会参与问题,我们可以加强宣传教育和社区参与。
通过
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活动,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引导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小流域的环境治理工作,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
综上所述,小流域综合治理方案需要从植被恢复、水质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和
社会参与等方面综合考虑,采取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措施,全面提升小流域的环境质量,实现小流域可持续发展。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为小流域的环境治理工作贡献一份力量。
黄土高原流域整治工程方案
黄土高原流域整治工程方案一、地理环境分析黄土高原流域位于中国中部,东临黄河,西靠秦岭,南依巴壁山,北濒汾河。
地处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少雪。
年平均气温6~13℃,年降水量400~650毫米。
由于地势起伏,土地斜坡多,植被薄,水土流失严重,导致土地贫瘠,生态环境恶化,影响了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
二、问题分析1. 植被覆盖率低:因地势起伏,土地脆弱,植被覆盖率低,土壤容易遭遇风蚀、水蚀。
2. 水土流失严重:由于植被覆盖率低,降雨时土壤容易被冲刷,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贫瘠。
3. 生态环境恶化:由于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影响了当地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
三、整治方案为了改善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生产,应采取以下整治措施:1. 加强植被修复:通过大规模的植树造林、草原恢复工程,提高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2. 加强水土资源保护:在黄土高原地区增设沟渠治理工程,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土壤质量。
3. 发展节水农业:在黄土高原地区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护土地资源。
4. 发展综合治理项目:增加能源开发利用,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引进外资设立生态园区,发展生态旅游业,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
5. 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对当地农民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宣传教育,使他们树立生态环境保护的观念,维护当地生态环境。
四、工程实施方案1. 植被修复工程:在黄土高原地区实施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和草原恢复工程,提高植被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
2. 沟渠治理工程:在黄土高原地区增设沟渠治理工程,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土地质量。
3. 节水灌溉工程:在黄土高原地区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护土地资源。
4. 综合治理项目:在黄土高原地区增加能源开发利用,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引进外资设立生态园区,发展生态旅游业。
5. 宣传教育工程:开展当地农民的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原则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原则:
1. 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
小流域是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基本单元,要以小流域为基本单位,从水土流失的沟道、坡面、耕地等方面入手,实施综合治理,实现保水、保土、保肥的目标。
2. 坚持因地制宜,分区施策。
黄土高原不同区域的水土流失成因和机理存在差异,要结合当地自然地理条件和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治理措施,分区施策,提高治理效果。
3. 坚持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
水土流失治理需要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工程措施主要包括修建水库、打坝淤地、修建水平梯田等,非工程措施主要包括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等,要结合实际情况,统筹考虑,综合施策。
4.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水土流失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主导,同时也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治理工作。
5. 坚持科学规划,有序推进。
要对水土流失治理进行科学规划,明确治理目标和任务,有序推进治理工作,逐步实现全域治理。
6. 坚持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
在治理过程中要注重保护生态环境,避免对环境造成破坏,同时要注重可持续发展,治理措施要与当地经济发展相结合,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总之,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需要遵循以上原则,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制定治理方案,综合施策,实现全域治理的目标。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2021-03-06
一方面,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
另一方面,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等。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植树种草,增加植被覆盖率;打坝淤地,修建梯田;保塬、护坡、固沟;平整土地,修建水库;小流域综合治理等。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措施:主要有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
它们在治理水土流失中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但它们是一个统一体,在实施过程中不可分割,缺一不可。
于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雨水不能就地消纳、顺势下流、冲刷土壤,造成水分和土壤同时流失的现象。
主要原因是地面坡度大、土地利用不当、地面植被遭破坏、耕作技术不合理、土质松散、滥伐森林、过度放牧等。
清水县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发展浅析
清水县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发展浅析摘要:本文针对小流域综合治理发展进行分析,探讨了综合治理工作开展的重要意义,以清水县黄土高原小流域治理工程为例,介绍了相关项目背景,探讨了水土流失现状与发展趋势、危害及成因,并提出具体的综合治理措施,希望能够为相关工作人员起到一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清水县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发展在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开展过程中,水利、林业等部门需要结合当地流域情况和发展需求,确保治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从而使生态环境的利用率得到有效提高,全面提升我县的生态环境建设水平。
现如今,小流域治理工作已在不断开展,对各地的农、牧、渔、林等用地进行了合理安排,并加强水利工程建设,这对我县小流域生态环境发展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也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1.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重要意义通过加强生态小流域建设,可以有效保护水资源,并提高环境污染治理水平,使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在治理工作当中,综合治理可通过保护水资源完善生态系统,并与当地生态系统发展相符合,属于全方位治理模式,可以使当地生态环境以及农业基础设施得到有效改善。
水是一种重要的生命之源,在建设生态环境的过程中,需要有效改善和治理水资源。
在水资源受到污染后,也破坏了许多小流域生态环境,导致水资源短缺,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影响。
对此,在小流域综合治理过程中,需要全面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并对小流域发展理论进行有效应用。
具体需要在小流域治理过程中,对修复、保护以及治理等防线进行有效建立,并全面加强规划,从整体性角度治理生态环境。
除此之外,相关部门在综合治理小流域时,需要加强规划,对高新技术进行有效应用,从而提升小流域治理效益[1]。
二、项目背景首先,针对自然地理环境进行分析,清水县主要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处于天水市东北,渭河中段北岸,其地理坐标具体为东径105°45′—106°30′,北纬34°32′—34°58′,全县东西长66km,南北宽47km,全县国土总面积297.40万亩。
浅谈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
浅谈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摘要:各种项目建设的不断开展,和对各种资源的大量开发利用,换来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但是与此同时,我国地表植被也被大面积破坏,久而久之造成了难以挽回的环境问题,特别是最近几年的土壤沙化和水土流失现象越来越严重,因此目前迫切需要有效实施水土保持治理工作,鉴于采取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方法,能够取得比较理想的治理效果,所以,笔者着眼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深入研究和探讨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方法的实施措施。
关键词: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环保措施引言目前我国的环境污染和水资源短缺问题急需得到有效解决,随着我国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大,一些区域也正式启动了水土保持治理,在实践中发现,在山丘区的水土保持治理工作中,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已经成为水土保持治理的有效举措,但是要想恢复一个区域的生态环境,并不是在朝夕之间就能成功的,所以为了进一步提高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方法的实际作用,相关人员还需要针对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研究。
1小流域综合治理对水土保持的作用分析1.1增强拦沙效果为了能够有效的实现水土保持目标,小流域治理是重要且难度较高的系统性工程,小流域治理不会在短期内出现较为明显的治理效果,但其对于坡地地形改造的能力以及提升对降水持续效果的作用仍然能够在治理过程中得到明显的显现,小流域治理能够对坡面形态进行有效的改善,其核心作用是对坡面的坡度和坡长进行降低从而实现水土流失面积的控制作用,随着这种作用的不断提升净流量开始降低,实现了拦泥蓄水的重要作用,也从一个侧面实现了水土保持效果。
1.2水土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在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的过程中,通过对沟坡地的利用率提升来对周边区域的土地生产力效率进行提升,就能够有效地使得小流域所属生态环境呈现出较好的改善,并与此同时获得更好的经济收益和社会价值。
针对小流域所开展的综合治理流程,能够对周边的土地和水资源利用率进行有效的提升,除了能够改善粮食作物的产量之外还能够通过田地改造为林地实现农民收入增长的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摘要:面对黄土高原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众多的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如何正确认识和客观评价,是长期困扰我国水土流失治理与区域发展的重大问题,根据黄土高原不同时期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的构成内涵和任务目标,提出小流域治理的相应措施。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是脆弱的生态系统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水土保持是该地区生态恢复和重建的基础。
文章分析了黄土高原地区小流域的基本现状,提出了小流域治理的措施,并分析了其效益。
关键词:小流域;生态恢复治理;效益评价;综合评价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水土流失是土地退化的根本原因,也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1]。
人类活动对森林的破坏,特别是对山区森林的砍伐,破坏了原有坡地的相对稳定,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2]。
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降雨、地形、土壤这些能对水土流失调控起到重要作用的自然因子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并先后大面积推广了以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为主的水土流失治理方法,其中主要有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等。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指以小流域为单元,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实行预防、治理和开发相结合,形成有效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护体系,达到防治水土流失、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3]。
截至2009年,中国各级开展重点治理的小流域达7000多条,总面积20多万kM2。
小流域治理已初见成效,近年来研究小流域治理措施的效益较多。
1小流域治理的概念、目的、现状1.1小流域治理概念小流域综合治理又称流域治理、山区流域管理、流域管理、集水区经营。
其概念是:为了充分发挥水土等自然资源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小流域为单元,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合理安排农、林、木等各业用地,因地制宜地布设综合治理措施,治理与开发相结合,对流域水土等自然资源进行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
布置各种水土保持措施,使之互相协调,互相促进,形成综合的防治措施体系。
流域是地面水和地下水天然汇集的区域,是水土流失和开发治理的基本单元。
流域大小的划分是相对的,根据水利部规定,中国目前水土保持工作中的小流域概念,是指面积小于50平方公里的流域。
实践证明,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集中、连续的治理,是治理水土流失的一条成功经验。
1.2目的小流域治理的目的在于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充分发挥小流域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有利于集中力量按照各小流域的特点逐步实施,由点到面,推动整个水土流失地区水土保持工作,使水土保持工作的综合性得以充分体现。
1.3我国小流域治理现状1980年,我国正式提出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并普遍开展。
近几年,以小流域为单元治理水土流失的面积约占总治理面积的50%以上,小流域治理已经成为我国治理水土流失的主要形式,我国的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工作经过多年的实践,走出了一条试验、示范、推广相结合的道路,取得了可喜成绩。
但是,有些小流域重治理、轻管护,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还未完全扭转,人为造成的新的水土流失在某些地方还时有发生,我国今后小流域治理的任务还很繁重。
2.小流域可持续中存在的问题和治理原则2.1存在的问题(1)小流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防洪标准较低。
小流域整体防洪标准较低,一般在二到五年一遇,有的仅为两年一遇以下的防洪标准,防御山洪灾害的能力很低。
主要表现在:防洪堤标准低、不连续。
现有河道防洪堤高度不够,基本上为村镇自发修建,大多数堤防只修建于村镇附近,并且堤身单薄,遭遇洪水时易损毁。
溪河蜿蜒曲折,排水不畅。
由于缺少全面统一的科学治理,部分溪道淤积,部分河段冲刷严重,受水流顶冲影响,弯曲河段遇大洪水时易漫顶溃堤。
(2)环境脏、乱、差。
山区小流域非村庄段一般地面植被较好,山泉错落,水质较好,但穿镇过村段沿岸倾到生活垃圾多,生活污水直排入河,水体悬浮物、COD污染物严重超标,部分河道水质发生恶化,臭味较浓,呈黑色混浊状态,河中生物濒临绝迹[4]。
(3)溪道大量被填被占。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大规模的村镇建设,各地填溪、堵溪、缩窄溪道等现象普遍,造成河床淤积,行洪断面越来越小,洪水出路变窄,洪水漫堤,形成洪灾。
部分滩地上乱搭、违建房屋现象严重,严重影响河道行洪。
(4)管理十分薄弱。
小流域大多缺少有效的管理制度和办法。
小流域管理范围不明确,堤防建设标准不一,人类不合理的涉河活动没有受到应有的制约,造成河道缩窄,溪流淤积,水环境恶化。
2.2治理原则流域保护是指对流域水土及其他方面的合理治理应当坚持的原则,治理工作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多层次优化利用资源,综合规划,统一治理,优化配置,全面发展。
归纳为以下几点:(1)根据小流域内水土资源现状及社会经济条件,正确地确定生产发展方向,合理安排农、林、牧用地的位置和比例,积极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提高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促进陡坡退耕,为扩大造林种草面积创造条件。
(2)水土保持工作要为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促进商品生产的发展和实现农业现代化服务。
(3)在布置治理措施时,使工程措施与林草措施及农业耕作措施相结合,治坡措施与治沟措施相结合,在地少人多的地区,林草措施面积比例可以小些。
(4)在实施顺序上,一般先坡面后沟道、先支、毛沟后干沟,先上中游后下游。
(5)讲求实效,注意提高粮食产量与经济收入,注意解决饲料、肥料和人畜饮水问题。
3.小流域治理措施3.1水土保持农业耕作措施,也叫水土保持耕作法在水土流失的农田中,采用改变小地形,增加植被覆盖度、地而覆盖和土壤抗蚀力等方法,达到保水、保土、保肥、改良土壤、提高产量等目的的措施称为水土保持农业措施。
以改变小地形为主的水土保持耕作措施有沟垄耕作、等高耕作等。
以增加农地覆盖为目的的措施有暨茬,秸秆、地膜或沙卵石镱盖田面等。
可防止土壤水分蒸发,增加降水人渗。
增加土壤抗蚀力的措施有免耕、少耕、改良土壤理化性质等。
随着水土流失治理与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结合,在一些小流域治理中已建成了以生态农业原理为基础,以高效、优质、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农林复合型、林牧复合型或农林牧复合型的复合生态经济系统。
3.2水土保持林草措施,即水土保持造林措施及种草措施水土保持林草措施可以使小流域的治理与开发融为一体。
在小流域中,建设乔、灌、草相结合的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足实现流域可持续洽理与开发的根本措施[5]。
在小流域中建立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可发挥林业特有的生态屏障功能,二可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林产品,提高经济效益。
目前,黄土高原小流域治理中的防护林体系主要包括分水岭防护林、护坡林、护埂林(地埂造林)、侵蚀沟道防护林、护岸护滩林、山地果园及经济林等。
应根据区域自然历史条件和防灾、生态、经济建设的需要,将多用途的林种结台在一起,并布设在各自适宜的地域,形成一个多林种、多树种、高效益的防护整体。
3.3水土保持工程措施(1)山坡防护工程山坡防护工程的作用在于用改变小地形,坡地水土流失,将雨水及融雪水就地拦蓄,使其渗入农地、草地或林地,减少或防止形成面径流,增加农作物、牧草以及林木可利用的土壤水分。
同时,将未能就地拦蓄的坡地径流引入小型蓄水工程。
在有发生重力侵蚀危险的坡地上,可以修筑排水工程或支撑建筑物防止滑坡作用。
属于山坡防护工程的措施的有:梯田、拦水沟埂、水平沟、水平阶、水簸箕、钱鳞坑、山坡截流沟、水窖(旱井)、以及稳定斜坡下部的挡土墙等。
山沟治理工程的在于防止兆头前进、沟床下切、沟岸扩张,减缓沟床纵坡、调节山洪洪峰流量,减少山洪或泥石流的固体物质含量,使山洪安全排泄,对沟口冲积锥不造成灾害。
(2)山沟治理工程山沟治理工程的作用在于防止沟头前进、沟床下切、沟岸扩张,减缓沟床纵坡、调节山洪洪峰流量,减少山洪或泥石流的固体物质含量,使山洪安全地排泄,对沟口冲积扇不造成灾害,拦泥淤地生产。
属于山沟治理工程的措施有:沟头防护工程、谷坊工程和淤地坝工程,其作用在于防止沟头前进,拦蓄和调节径流泥沙,巩固抬高侵蚀基准,削减山洪洪峰流量。
(3)山洪气压层工程山洪气压工程的作用在于防止山洪或泥石流危害沟口冲积锥上的房屋、工矿企业、道路及农田等具有重大经济意义及意义上的防护对象。
属于山洪气压层的有排洪沟、导流堤等。
(4)小型蓄水用水工程小型蓄水用水工程目的是将坡地径流及地下潜流,采取拦蓄引措施,充分利用,合理调配,减少水土流失危害,为发展农业生产服务。
其主要措施包括小型水库工程、山地引洪灌溉工程、引洪淤滩造田工程等。
如小水库、蓄水塘坝、淤滩造田、引洪漫地、引水上山等。
(5)坡面治理工程坡面在山区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斜坡又是和径流的策源地,水土保持要坡沟兼治,而坡面治理是基础。
坡面治理工程包括斜坡固定工程、山坡截流沟和沟头防护工程等。
斜坡固定工程是指为防止斜坡岩土体的运动,保证斜坡稳定而布设的工程措施,包括挡墙、搞滑桩、削坡、反压填土、排水工程、护坡工程、滑动带加固工程和植物固坡措施等。
山坡截流沟是在斜坡上每隔一定距离坡修筑的具有一定坡度的沟道。
作用是能截短坡长,阻截径流,减免径流冲刷,将分散的坡面径流集中起来,输送到蓄水工程里或直接输送到农田、草地或林地。
山坡截流沟等高耕作、梯田、涝池,沟头防护以及引洪温地等措施相配合,对保护其下部的农田,防止沟头前进,防治滑坡,维护村庄和公路、铁路的安全有重要的作用。
梯田的基本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对于改变地形,减沙、改良土壤,增加话题,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等都有很大作用。
(6)沟道治理工程作用在于拦蓄泥沙,防止或减轻山洪及泥石流灾害而在山区沟道中修筑中的各种工程措施。
谷坊、拦沙坝、淤地坝、小型水库、护岸工程等谷坊是山区沟道,内为防止沟床冲刷及泥沙灾害而修筑的横向挡拦建筑物,又名冲坝、沙土坝、闸山沟等。
谷坊高度一般小于3m,是水土流失地区沟道治理的一种主要工程措施。
其作用是:(1)固定与抬高侵蚀基准面,防止沟床下切;(2)高沟床,稳定山坡脚,防止沟岸扩张及滑坡;(3)缓沟道纵坡,减小山洪流速,减轻山洪或泥石流灾害;(4)沟道逐渐淤平,形成矾阶地,为发展农林业生产创造条件。
拦沙坝是以拦山洪及泥石流中固体物质为主要目的,防治泥沙灾害的挡拦建筑物。
它是荒溪治理主要的沟道工程措施,坝高一般为3-15m,在黄土区亦称泥坝。
其作用是:(1)拦蓄(包括块石)经免除泥沙对下游的危害,便于下游对河道的整治。
(2)提高坝址处的侵蚀基准,减缓了坝上游淤积段河床比降,加宽了河床,并使流速和径流深减小,从而大大减小了水流的侵蚀能力。
(3)淤积物淤埋上游两岸坡脚,由于坡面比高降低,坡长减小,使坡面冲刷作用和岸坡崩塌减弱,最终趋于稳定,因沟道流水侵蚀作用而引起的沟岸滑坡,其剪出口往往位于坡脚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