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城市融入问题研究——以佛山市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治理LIVELIHOOD 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城市融入问题研究
——以佛山市为例
湘潭大学碧泉书院 陈燕霞
摘要:进入新时代,外来务工人员的数量始终在增长,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更多地跟随父母迁往城市,而由此引起的各种问题如教育问题、城市融入问题等,也成为了社会治理过程的重要内容。
佛山市经过一系列的尝试,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这个群体的城市融入。
面对城市融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建议学校、家庭和社会等责任主体保证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权利,加强他们对城市的归属感。
笔者通过“小候鸟”社区项目,对随迁子女、外来务工人员等相关人员的调研访谈,了解佛山市外来务工随迁子女在生活、学习状态及面临的城市融入困境等,在此基础上分析存在的原因,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城市融入
中图分类号:D5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595(2020)19-0275-0003
新时期,改革进程迅速,农民工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根据2019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农民工总数为29077万,比上年增加241万,增长0.8%。
外出务工人员17425万,增长0.9%。
受到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社会保障制度等社会因素影响,随迁子女的城市融入并不尽如人意,随迁子女城市融入问题也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如何让这个群体更好地融入城市,关乎着新型城镇化的问题,也是未来关乎维护社会安定和谐的问题。
一、研究的背景及概念界定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进入新时代,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
越来越多的人进城务工生活,逐渐形成了一个特殊农民工群体。
广东省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9年底佛山市常住人口为815.86万,比2018年增加25.29万,增长3.25%。
农民工是佛山城市建设的重要推动力。
这些农民工的迁移不同于以往的个人迁移。
近年来,大多数农民工都是从全家移民过来的。
城乡二元结构长期的影响,加上文化习惯的差异,使得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城市融入的过程中面临着如教育融入、文化融入等方面的问题,对其个人发展和身心都造成许多影响。
《2019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农民工子女入学率进一步提高。
然而,50.9%的农民工反映,在东部地区和大城市,他们的子女在上学时面临的困难和高成本问题更加突出,这表明随着这一群体人数的增加,农民工
子女的文化融合和教育融合问题越发明显。
因此,探讨农民工子女的城市融入,既关
系到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的质量和效果,
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特别是这些
孩子在公共资源的占有上处于弱势地位,
值得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二)概念界定
1.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
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指的是进城工
作生活人员的子女,也称为流动儿童、随
迁儿童等。
教育部发布的《流动儿童少年
就学暂行办法》第二条规定:流动儿童少年
是指6至14周岁(或7至15周岁),随
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暂时居住半年
以上有学习能力的儿童少年。
本文所提及
的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年龄界定在6至
15周岁。
2.城市融入
随迁子女的城市融入是关注随迁子女
融入社区生活,与城市社会互动的过程。
城市融入包括日常生活融入、经济融入、社
会融入等多层面的融入。
随迁子女的城市
融入,要求随迁子女主动参与社区生活,
能进行自我认同,提升对城市的认同感与
归属感,这是双向互动的过程。
二、随迁子女城市融入现状和面临的
困境
(一)佛山市促进外来务工人员随迁
子女城市融入的有益做法
1.积分入学政策保障外来务工人员随
迁子女入学机会
积分入学政策是根据其居住、就业、
参加社会保障年限等,安排适龄儿童进入
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管理办法。
2012年,
佛山市公布了《佛山市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
入读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实施办法》,通过
对不符合政策性生源标准的农民工子女进
行排名,解决农民工子女入读公立学校的
困难。
政策实施以来,部分随迁子女实现
了就地就学。
2018年,佛山市政府下发了《佛
山市新市民积分制服务管理办法的通知》,
进行统筹优化调整新市民入学政策,如在
原来的积分服务体系中扩大吸纳原来的购
房类政策性借读生等。
从2018年统计数据
来看,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儿童在校生42.5
万人,其中入读公办学校29.4万人,占随
迁子女在校学生总数69%,在一定程度上
体现了教育公平。
随迁儿童入学后享有与
本地儿童同等的义务教育权利。
通过加大
财政教育投入经费,强化师资力量,提升
教师专业化水平和师德师风建设等一系列
的举措,全市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义
务教育权益得到较好的保障,同时逐步推
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促进教育公平。
2.开展家长学校实验区,对外来务工
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
外来务工人员父母工作繁重,闲暇时
间少,学历水平较低,绝大多数的家长存
在着不会教育、没时间教育子女等问题。
佛山市大力创建并推进市中小学和幼儿园
规范化家长学校,现已覆盖全部中小学和
作者简介:陈燕霞,生于1996年,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社区管理。
275
区域治理LIVELIHOOD
幼儿园,采取案例教学打造新型家长课堂,增强家长的参与意识,根据外来务工人员家长多、休息日不规律等实际情况,调整授课时间,如根据白天有家长要上班,便调整授课时间到晚上等。
教学活动中,也有针对外来务工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及情感沟通的指导。
此外,也通过家访活动,为家长在教育问题上答疑解惑。
3.建立“小候鸟驿站”,促进随迁子女的社区融入
在外来人员聚居地区,建立服务这些随迁子女的“小候鸟驿站”,引入专业的社会工作模式。
通过社区调查发现,这些外来务工人员缺乏精神文化生活,很难融入社区。
因此要关注他们的文化需求,通过深入当中调查,并结合随迁子女的实际需求、兴趣爱好,休息时间等安排文化活动。
通过搭建资源平台,引入专业社工,运用小组、社区、个案工作等多元手法,提供专业贴心的家庭教育、儿童安全等指导服务,注重开展这个群体家长及其子女可以一起参与的亲子活动。
结合社区悠久的传统文化和社区环境,开展文化交流和社区探访,促进他们及其子女的社区融入。
此外,也在全市开展“妇女儿童之家”服务,开展各类主题活动,助力随迁子女的健康成长。
4.面向外来务工人员及其随迁子女开展志愿服务工作
通过社工机构平台,发挥“i志愿”系统的优势,吸引外来务工家长参与志愿服务,特别是外来务工的妇女,鼓励和提倡她们加入妇女义工志愿队伍,通过对她们开展志愿者知识培训、活动策划与组织技能培训等,提升她们能力,从而反哺社区。
联动社区内外资源,招募大学生志愿者开展“4·30课堂”,免费为这些儿童授课,开设手工、作业辅导课程,培养他们兴趣爱好,解决他们在学习方面的困惑。
此外,佛山市在多方机制联动参与下,继续开展“160工程”(党委、政府相关部门组织青少年学生在寒暑假、周末、公休日约160天假期中的活动),通过组织开展各种活动,丰富这些儿童的生活。
(二)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城市融入的困境和问题
1.亲子沟通方式单一,情感沟通欠缺
调查发现,随迁儿童父母的文化程度
多为初中水平,随迁子女父母工作繁忙,
亲子沟通教育方式匮乏,对他们的关心较
少。
父母忙于生计,对随迁子女的作业辅
导少,较少关心孩子的校园生活,对于成
绩较差的孩子,父母常采取简单粗暴的处理
方法,也很少和孩子进行亲子活动,久而
久之,孩子们对于父母不敢说出自己的真
实想法,每次考试以后也会害怕没有考好
而遭受到父母的责备。
在学校里,学生众多,
学校老师未必完全能够照顾到随迁子女,
并且出身与其他同学不同,更容易让他们
产生自卑倾向。
在与学校老师沟通方面,
家长与老师的交流也十分欠缺,导致家庭
与学校的教育未能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2.社会身份标签化,自我认同感低
人们普遍存在着将随迁子女“标签化”
的问题,融入的意识存在隔阂。
由于城乡
发展的差异,以及一直对农民工和外来务
工人员的称谓大多统称为“农民工”,随
着时间的推移,已经造成对这一群体的污
名化。
有些城市家长会认为外来务工的孩
子粗鲁、野蛮,学习成绩不好,若自己孩
子和随迁儿童一起学习玩乐,会影响自己
孩子的健康成长,所以他们不太乐意自己
的孩子与随迁孩子交往密切。
如今尽管对
这一群体称谓已经改为“新市民”,但由
于这种标签的观念已经长期存在,同时在
成长经历、家庭氛围、环境等压力的作用下,
导致随迁子女自我认同感低。
这种对身份
的不认同也让随迁子女遭受到群体排斥,
另外由于也缺乏参与社区活动载体和渠道,
也导致其主动融入城市的主观能动性较低。
3.社会交往同质性较强,影响随迁子
女的再社会化
进城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自身的能力
有限,大多投身于服务业,经济条件的不
理想使得外来务工人员聚居的地方多为自身
工作的周边,或者工业园宿舍区,大多采
用租房的形式定居下来。
他们的社会交往
对象其实集中在了同事、老乡、亲戚朋友上
面,而这个同质性较强的圈子虽然一开始能
够帮助他们融入城市,但是也局限了外来
务工人员的交往范围。
与此同时,随迁子
女的交往范围也会被局限在工业园宿舍区,
随迁子女放学回家以后或者周末的时候,
他们更多的是和有共同生活经历、同样是外
来人口的孩子一起学习玩乐,久而久之,
会不断增强与自身同质性较强的孩子交往,
另一方面,也加剧了与城市儿童的隔阂,
影响了随迁子女的再社会化。
三、随迁子女城市融入困难的原因分析
(一)城乡二元体制根深蒂固
随迁子女从农村来到城市,因传统的
城乡二元结构根深蒂固,在社会地位和社
会资源方面,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很难
在各方面享受到与市民同等待遇。
一方面,
由于城乡社会变革的加剧,他们流动到城
市之后,未来也难以回归乡村;另一方面,
他们不能真正融入城市、享受与本地居民同
等的权利。
随迁子女的身份使得他们处于
一种窘迫的处境。
尽管有许多关爱他们的
政策和措施向他们倾斜,但是就目前实际
情况来说,他们依旧处于一种被城市排斥
的境地。
(二)家庭支持有限
这一群体的收入通常较低,多居住在
城乡接合部或者城市边缘地区。
经济条件
的不足,导致他们很少参加兴趣爱好辅导
班的活动,周末父母上班也没有时间带其
出游。
父母学历水平低下,在孩子较低年
级时尚能辅导功课,但等孩子升上高年级
在辅导孩子功课方面也受到限制,与孩子
交往方式较为粗暴,沟通不足,与孩子很
难进行深层次交流,对孩子的各方面产生
有负面影响。
(三)学校教育不足
虽在义务教育阶段,政府也在极力打
破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本地子女的界限,
力求解决随迁子女进入公办学校问题。
这
个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但是想进
入较好的公办学校,获得优质教育依然存
在障碍。
而在教育问题方面,本地家长会
不自觉地向孩子灌输不要和外来孩子玩的观
念,因此随迁子女在学校难保不会受到同
辈群体的区别对待,这也使得随迁子女感
受到一定的心理压力,不利于他们的教育
融入。
实际上,积分入学乃至积分入户的
政策仍有改善的空间,因为一些外来务工
人员认为整体要求太高,比较难以达到,
而有的新市民对此项政策并不熟悉错过了积
分的时期,这对随迁儿童的正常就读造成
276
区域治理LIVELIHOOD
一定的负面影响。
(四)社区支持网络薄弱
外来务工人员大多居住在工作周边社区,而社区现有的公共服务和支持很难满足外来务工人员及其随迁子女的要求。
因为其流动性大,不稳定性强,很难建立来自政府的正式支持。
而非正式的支持方面,他们能够获得除了自身带来的关系链,如朋友、同事之外,能够从组织层面获得的支持是较少的。
外来务工人员的支持网络大多建立在血缘或者是业缘的关系上,这不利于扩大他们的社区支持网络,获得更多的社区资源。
这也会使得他们减少与本地居民的交往,从而较少去参与社区活动,不利于随迁子女的社区融入。
(五)个人心理承受能力不足
外来务工人员及其随迁子女经历了从农村到城市的过程,势必也会经历两种不同的生活环境,从衣食住行到风俗习惯都有很大的变化,这要求他们有强大的适应能力,对他们的心理会产生较大的压力,若适应不好,容易引起他们扮演的角色的混乱。
面对城市生活时,随迁子女会在心里认为自己很多方面不如城市子女,因而容易放大自身的缺点,处于青春期的随迁子女在自卑心理的影响下,容易产生厌学情绪等心理问题。
这也会让他们对社区认同感降低,不利于他们的社区融入。
四、促进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城市融入的建议
(一)完善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相关政策法规
国家及地方相关部门应当根据随迁子女的城市融入现状,大力推进与随迁子女相关的教育、社会保障的相关政策法规。
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重视随迁儿童教育,保障他们的权利,有针对性地开放城市优质教育资源,为随迁儿童多样化教育提供机会,提升随迁儿童的教育质量。
同时也应当明确政府及相关部门责任,加强对这一群体的关注,通过专项扶持,提升学校教育管理质量,改善他们在城市生活的环境,这样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才能真正融入城市社会。
(二)建立随迁子女的成长档案,构建融入工作机制
学校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场所之一。
学校对随迁子女的教育承担着十分重要的
作用。
学校应建立随迁子女的成长档案,
记录其成长情况。
无论随迁子女怎样流动,
这份档案始终跟随着随迁子女进入到新的
学校,让学校更好地掌握随迁子女的情况。
一般进入新的环境,孩子们都会有些不适
应,建立成长档案有利于学校更快掌握孩
子情况,进行有针对性地辅导。
学校可以
为随迁子女开设专项课程,适当增加心理
辅导,教师要多关注随迁儿童,了解他们
的情况。
在学校营造良好的互动氛围,使
其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更好地融入城市。
(三)推进规范化家长学校建设创新,
发展家庭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父母的言
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随迁儿童家庭
流动性普遍较高,家长存在工作时间长,
父母学历水平低等特征,这对于建立良好
的亲子关系有着较大阻碍。
为了发挥家庭
在随迁子女成长过程中传授文化知识、培养
道德品质、指导行为规范等作用,应该重
视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创新规范化家长
学校建设,在有关部门、家校的相互配合下,
开展丰富的家教活动,举办家庭教育讲座,
学校经常与家长讨论交流,从改善亲子沟
通方式,提升随迁子女抗逆力等方面加强
对外来务工人员进行引导,让家长养成良
好的教育观念和沟通方式,营造有利于随
迁子女成长的良好家庭环境。
(四)增强社区支持网络,提升对社
区归属感
社区作为随迁儿童活动频率较高的环
境之一,是他们融入城市的重要场所。
通
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入专业的社会
服务机构和志愿组织进入社区,链接更多
资源,为他们提供更多的社区支持。
通过“三
社联动”,进一步发挥社区支持网络的作用,
社会组织可以提供公共服务,反映自身需
求,促进社会公平。
建立多元化的社区支
持网络,可以以社区为载体,积极开展相
关活动,为社区随迁儿童和当地儿童搭建
一个交流平台,并积极引导他们参与社区
活动,通过社区的阵地建设,如“小候鸟
驿站”等,积极引导随迁子女参与社区活动,
帮助他们建立多网格的社会网络,增强他
们对社区的归属感,促进随迁儿童与本地
居民的融合。
(五)加强对随迁子女的心理辅导,
发掘随迁子女的优秀品质
学校应加强心理咨询室建设,发挥其
对随迁子女的助人功能,学校老师要因材
施教,要避免“一刀切”,导致随迁子女
心理问题的发生。
若发现随迁子女的心理
出现异常,心理咨询师应该帮助其学会自
我调节和适应。
学校应该定期举办心理健
康讲座,为他们提供自我预防的能力,同
时针对随迁子女的问题,开展个性化的心
理教育和疏导。
发挥家校互动的作用,为
家长提供关于随迁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指
导活动,让家庭和学校的功能相互补充,
充分发挥家庭及学校的作用,为随迁子女
提供心理支持、心理咨询等服务。
同时,
随迁子女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出的较好的品
质,如能吃苦耐劳、坚强等,因此应该借
助这些正向品质,发掘随迁子女的潜能,
帮助其自我赋权,使其能够最大限地发挥
自身长处,掌握自己生活,提升他们学习
和生活的信心,促进他们心理健康发展,
从而增强对城市的融入感。
参考文献
[1]尹秋玲.阶层匹配:新生代农
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的阶层分化——基于
佛山市L镇的田野调研[J].中国青年研
究,2020(10):51-56.
[2]李慧慧,刘满祥.进城务工人员
随迁子女学校教育问题及对策[J].新课
程,2020(32):22-23.
[3]李赵君.市民化进程中农民工随
迁子女教育融合问题研究[J].农村实用技
术,2020(4):25-26.
[4]余彩虹,严锐惠,吴卓承,李锐光,
林嘉琪,温红,周淑怡,吴婉桦.外来务工
人员随迁子女的心理现状分析研究[J].长
江丛刊,2019(35):67-68.
[5]甘益慧.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
质量调查与研究——以佛山市民办学校
义务教育阶段为例[J].南昌教育学院学
报,2019,34(3):40-44.
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