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之诗词典故用法及集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诗歌鉴赏之诗词典故用法及集锦
要想破解“用典”之秘、准确赏析其艺术效果,其实不难,从字面上看,“用典”包括“用”和“典”,就是“怎么用”和“用了什么”。

典故分“事典”和“语典”
根据来源,“用典”的典故可以分为“事典”和“语典”两大类。

“事典”就是历史或传说中的人物故事。

比如浙江卷古诗词鉴赏考查的王寂的《日暮倚杖水边》: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慢迟。

文后要求填空:“此诗颔联以 ______ 和 _______ 两位被贬异乡的古人自况,用典精当,对仗工整。

”据《史记》记载,屈原被贬后“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白居易则在《琵琶行》中说自己“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诗人以屈原、白居易被贬异乡自况,正是“事典”。

“语典”近似名言引用。

比如湖南卷古诗词鉴赏考查了贺铸的《钓船归》:绿净春深好染衣。

际柴扉。

溶溶漾漾白鸥飞。

两忘机。

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

夕阳长送钓船归。

鳜鱼肥。

文后要求填空:“‘鳜鱼肥三字让人联想起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_____ 句”。

在这里,作者直接化用“桃花流水鳜鱼肥”这一名句,即“语典”。

“用典”包括“正用”和“反用”、“明用”和“暗用”
从与作品的感情结合方式上看,“用典”大致可以分为“正用”和“反用”。

“正用”就是作者的情感与所用典故的原意保持一致。

比如前面说到2008年浙江卷考查的《日暮倚杖水边》,屈原正直爱国,白居易忧民忧时,作者以被贬异乡的屈原、白居易自况,他们所具有的高尚品德、博大胸怀、坚贞节操自己也仿佛一二,从中表达高洁秉直的信念和壮志难酬的苦闷,这就是“正用”。

“反用”则恰恰相反,作者的情感与典故原意是反的。

比如李益的《塞下曲》: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

头二句化用了东汉名将马援的故事、班超的名言。

马援屡立战功,被封为伏波将军,他曾说男儿当战死在边疆,以马革裹尸还葬。

班超投笔从戎,平定叛乱,被封定远侯,居西域三十几年后因年迈上书皇帝,请求调回,有“但愿生入玉门关”句。

作者想表达战士们保家卫国的精神,宁愿长期驻守边疆、战死疆场,也不愿活着回到玉门关。

所以,马援的典故是“正用”,而“定远何须生入关”与班超原句的情感意思大相径庭,是“反用”。

从情感表达的含蓄程度来看,“用典”又可以分为“明用”和“暗用”。

前者如湖南卷考查的贺铸《钓船归》“鳜鱼肥”一句,直接摘录“桃花流水鳜鱼肥”中的词语。

后者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末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写打猎时弯弓射天狼的情景,实际上此处化用了《楚辞·东君》“举长矢兮射天狼”的典故,表明自己御敌保国的决心。

重视注释,破解“用典”
借用典故,往往是借古事古语来表现现实生活内容,使立论更有理有据。

同时,当作者不能直言其事、直抒胸臆时,用典还可以使文辞含蓄、委婉,起到暗示作用。

此外,用典往往以寥寥几字概括前人前事,还可收到言简意赅、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考场上,无法正确赏析“用典”手法的症结有二:没发现“用典”和“反用”情况下理解错误。

高考考查“用典”的难度整体并不大,出处多来源于经典诗文中的名句,或者课文涉及的人物故事浓缩概括。

如果不是这样,那么诗词注释中往往会“高能预警”用典信息。

比如浙江卷给出了两首诗,要求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

其中一首是徐照的《三峡吟》:
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

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

文后对“上有青枫林”注释道:《楚辞·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

注意到了这一点,就能答到“借典故写愁”这一采分点。

在赏析“用典”手法和作用時,同学们对“正用”把握得更好一些,因为只要能了解典故的大意,就能用类比或自喻的正向迁移思维完成鉴赏。

而“反用”的情况往往不易察觉,造成理解错误。

比如全国卷I古诗词鉴赏考查了李白的《金陵望汉江》: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三吴不足观。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

文后问“诗中运用了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任公子”的典故有些同学会感到陌生,好在题目中对最后两句诗有注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

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结合注释及诗文上一句的“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可知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

此外,李白显然是以“任公子”自比的,但是此处并非“正用”——像任公子一样钓一条大鱼,体现大干一番的豪情;而是“反用”——当下是盛世,水中无巨鱼,任公子也要放下鱼竿了,流露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淡淡悲哀,自然又蕴含丰富地表达出盛世才子的惆怅。

常见典故集锦
班马春秋战国时,晋、齐交战,齐军趁夜间撤走。

晋国大臣邢伯听到齐军军营里有马叫,推测道:“有班马之声,齐国军队一定连夜撤走了。

”班马指离群的马,后送别诗中多用以抒发惜别之情。

如李白《送友人》:“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抱柱相传古代名为尾生的男子同一女子相约在桥下见面。

他等了很久,不见女子到来,这时河水猛涨,淹没桥梁,尾生坚守信约,不肯离去,抱住桥柱,最终淹死在水里。

后以“抱柱”比喻坚守信约。

如李白《长干行》:“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长城《南史·檀道济列传》载,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

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很显然是说宋文帝杀害将领,瓦解自己的军队。

后来就用“长城”指守边的将领。

如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尺素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后来“尺素”就用作书信的代称。

如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莼羹鲈脍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张翰)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

”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或弃官归隐。

如辛弃疾《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脍哉。


辞第西汉时,北方匈奴贵族经常骚扰边境。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载,一次汉武帝要为大将霍去病修建府第,霍去病辞谢道:“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

”后以“辞第”比喻为国忘家。

如杜甫《奉和严中丞西城晚眺十韵》:“辞第输高义,观图忆古人。


东篱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雅的情致。

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风骚原指《诗经》的《国风》和《楚辞》的《离骚》,后泛指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指文采。

如毛泽东《沁园春·雪》:“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关山月乐府曲调,多写征戍离别之情。

如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相传是南朝陈后主所制的乐曲,为绮靡之音。

后被视为亡国之音。

如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化碧《庄子·外物》载,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

他在蜀地被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

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怀橘《三国志·吴志·陆绩传》:“绩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术出橘,绩怀三枚,去,拜辞坠地。

术谓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橘乎?’绩跪答曰:‘欲归遗母。

’术大奇之。

”后以“怀橘”指孝顺双亲。

还珠古时合浦盛产珍珠,地方官员很贪,使当地百姓大肆采珠,珠蚌产量越来越少。

东汉的孟尝到这里做太守,革除贪污流弊,合浦又盛产珍珠了。

故以“还珠”比喻官吏为政清廉。

金鸡古代传说天鸡星动就要大赦,所以古人便在大赦日竖起长竿,在竿上立一金鸡,把该赦的罪犯集中在一起,向他们宣布大赦令。

后便以“金鸡”借指大赦令。

如李白《流夜郎赠辛判官》:“我愁远谪夜郎去,何日金鸡放赦回?”
鸡黍《论语》载,子路随孔子出游时落了后,遇见一位正在劳动的老人,就向他打听,由于子路的态度非常恭敬,老人就留子路住宿,还杀鸡做黍米饭厚待他。

后来就用“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

如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烂柯南朝梁任昉《述异记》载,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有几个小孩在下棋唱歌,于是就坐下来听他们唱,小孩给他一个像枣核的东西,他含在嘴里就不觉得饿了。

过了一会儿,小孩催他回去,他站起来,发现斧头柄已全烂了。

他回到家,原来的人一个都不在世了。

后便以“烂柯”比喻离家年久或人世间的沧桑巨变。

如陆游《东轩花时将过感怀》:“还家常恐难全璧,阅世深疑已烂柯。


梨园梨园原是皇帝禁苑中的果木园圃,唐玄宗开元年间,将之作为教习歌舞的地方,且在这里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音乐舞蹈表演人才,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后世的戏曲班社常以“梨园”为其代称,戏曲艺人被称为“梨园弟子”。

柳营指军营。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载,汉文帝时,汉军分扎霸上、棘门、细柳以备匈奴,细柳营主将为周亚夫。

周亚夫的细柳军营纪律严明,军容整齐,连文帝及随从也要经周亚夫许可,才可入营,文帝极为赞赏周亚夫治军有方。

后代多以“柳营”称纪律严明的军营。

如王维《观猎》:“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

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

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如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梅花落曲调名。

如“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由《梅花落》的笛声想象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再由梅花的飘落产生凛然、生寒的感觉,由听觉诉诸视觉,以通感的方式描绘出了冷落的感受。

霓裳羽衣曲相传是唐玄宗改编的乐舞曲,主要表现歌舞升平的景象。

如白居易《长恨歌》:“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秦晋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后便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青眼相传三国时魏国名士阮籍,能为青白眼,对讨厌的人,眼睛向上或向旁边看,露出眼白,表示轻视或憎恨;对喜爱或尊敬的人,就对他正视,青黑的眼珠在中间,表示尊重。

他见到嵇康的哥哥嵇喜,就以白眼相待,见到嵇康就用青眼。

后以“青眼”指对人喜爱或器重。

如杜甫《短歌行·赠王郎司直》:“仲宣楼头春色深,青眼高歌望吾子。


请缨《汉书·终军传》载,汉武帝派年轻的近臣终军到南越劝降南越王。

终军说:“请给一根长缨,我一定把南越王抓来。

”后以“请缨”比喻杀敌报国。

如岳飞《满江红·遥望中原》:“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三尺①指剑。

剑约长三尺,故为剑的代称。

如《汉书·高帝纪》:“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

”②也叫“三尺法”,是法律的代名词。

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所以称“三尺法”。

如“枉用三尺”。

三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后来“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

如白居易《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桑榆《淮南子》:“日西垂,景在数端,谓之桑榆。

”“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比喻垂老之年。

如王勃《滕王阁序》:“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商女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商女即歌女,后以此为不顾国家存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

如王安石《桂枝香》:“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黍离《诗经·黍离》中有“彼黍离离”的句子,是说东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看到长满禾黍的景象,由此悲叹宫室宗庙的毁坏。

后来常用“黍离”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如许浑《登洛阳故城》:“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
双鲤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后来“双鲤”用作书信的代称。

如李商隐《寄令狐郎中》:“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生活。

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

后以“投笔”指弃文从武。

如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问鼎春秋时,楚庄王北伐,陈兵洛水,向周王朝炫耀武力。

定王派王孙满慰劳楚师,楚庄王向王孙满询问周朝的传国之宝九鼎的大小和轻重。

后遂以“问鼎”比喻图谋篡夺政权。

五柳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宅边有五柳树,因以号为焉。

”后来“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

如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行路难古曲名,多言世路艰难及离别伤悲之情。

如李益《从军北征》:“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


献芹《列子·杨朱》中有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个人在乡里的豪绅面前大肆吹嘘芹菜如何好吃,豪绅尝了之后,竟“蜇于口,惨于腹”。

后来就用“献芹”谦称赠人的礼品菲薄或所提的建议浅陋。

也说“芹献”。

杨柳曲乐府曲调“杨柳枝”,有时也作“折杨柳”,主要写军旅生活,从梁、陈到唐代,多为伤别之词,以怀念征人为多。

如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月老传说唐朝韦固月夜里经过宋城,遇见一个老人坐着翻检书本。

韦固前往窥视,竟一个字也不认得,向老人询问后,才知老人是专司人间婚姻的神仙,翻检的书是婚姻簿。

后来因此称媒人为“月下老人”或“月老”。

折腰《宋书·隐逸传》载,陶渊明曾做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而弃官归隐。

“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诗人常反其意而用之。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执牛耳古代诸侯订立盟约,要每人尝一点牲血,主盟的人亲自割牛耳取血,故用“执牛耳”指盟主。

后来指在某一方面居于领导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