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电荷教学设计高二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1《电荷》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本节内容《电荷》属于必修第三册,第九章第一节,课标要求学生能通过实验,了解静电现象。
能用原子结构模型和电荷守恒的观念分析静电现象。
观察静电现象,理解使物体带电的多种方式,并能分析静电感应现象。
课标中主要提及两点:一是以实验为基础,二是以观察和理解为重点,这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二、教材分析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是学生高中学习电磁学的第一个基础内容。
学习电磁学,需要学生很强的想象能力。
本节主要介绍电荷的基本概念、物体带电的原因、起电方式、电荷守恒定律、电荷量、元电荷及等基础内容,是学习《静电场及其应用》这一章的前提,对后面学习把握静电场的概念具有重要的作用。
教材从物质微观结构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向学生渗透对待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想。
摩擦起电、两种电荷的相互作用、电荷量的概念初中已接触,电荷守恒定律对学生而言不难接受,在此从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做本质上分析,使学生体会对物理螺旋式学习的过程。
本节的关键是从实验演示和从物质微观角度分析各种起电方式的成因,有了对物体带电本质的理解,电荷守恒定律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进同时还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对守恒思想的理解。
三、学情分析
1.学生的物理观念素养
本课时安排在高二上学期刚开始阶段,学生已经学习完毕高中物理力学部分,初步具备了高中生应具有的成熟的理性思考能力,对物理的认识也能从具象化的表面上升到对本质的探索。
本节内容则是物理电学部分的起点,部分课堂演示实验会联系生活和一些学生的亲身体验,如摩擦起电,起电后吸引轻小物体等现象,但静电现象更多时候展示的是只有在实验室内才能展示的东西,尤其是起电本质和电荷守恒定律,这就需要通过实验结合理论、加强对学生思维的引导,加深理解抽象化的电荷概念、守恒概念、物质微观本质等。
这些涉及物理核心素养中的“物理观念”,让学生逐步建立起物理科学观念,如:物质观念、运动观念、相互作用观念、守恒思想等。
2.学生的思维能力素养
经过近一年的高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从初中阶段的“记概念、背公式”的学法,转变为“重过程、细分析”的学法,已经不满足只是记住几个公式,而是更习惯从概念的最底层去领会学
习的精髓,习惯以课题研究的方式参与学习,习惯以开放性的眼光来解决问题,开始逐步建立起较
为科学的学法。
这些涉及物理核心素养中的“科学思维”,本节课还要继续深化学生的学法素养,使学生的学习模式向着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等方向发展。
3.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
本节课对学生实验观察素养、结合观察进行思考的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而这种素养在经过学生近一学年高中物理力学部分的学习和实验操作,已基本建立,这是对本堂课的学习较为有利的方面。
这涉及物理核心素养中的“科学探究”,要求学生还要向探究物理问题过程中的质疑、证据、解释、交流与合作等方面深化。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知道电荷量的概念及其国际单位。
(2)知道使物体带电的三种方式:摩擦起电、感应带电和接触带电,经历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实验过程,理解三种方式均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正负电荷发生转移。
(3)理解电荷守恒定律,能从物质微观结构的角度认识电荷守恒。
(4)理解元电荷的概念,知道电荷量不能连续变化。
(5)通过对本节的学习体会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的方法。
2.素养目标
(1)物理观念:知道元电荷的概念,知道电荷量不能连续变化,构建元电荷的物理模型。
(2)科学思维:通过学习,能用原子结构模型和电荷守恒的知识分析物理带电的本质。
通过对三种起电方式的归纳推理,能从物质微观结构知识理解起电过程的本质,理解电荷守恒定律,体现了科学思维的学科素养。
(3)科学探究:能通过验电器、静电计等探索静电现象。
通过静电感应实验探究环节,学生能对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初步能得到感应起电带电规律,能分析实验信息,形成初步结论,能陈述并交流相关内容。
(4)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例题分析,能利用所学知识分析物理现象,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习惯和能力,形成正确的物理学习观,同时能通过了解密立根油滴实验弘扬前辈科学家探寻真理的坚强意志和科学精神。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知道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
2.知道使物体带电的三种方式,理解其微观意义。
3.理解电荷守恒定律。
4.理解元电荷概念、电荷量的概念。
难点:1.知道使物体带电的三种方式,理解其微观意义。
2. 利用电荷守恒定律分析解决有关起电的相关问题。
六、教学方法及策略
1.教法:以学生为主体的问题启发式教学方式,采用“设问——探究——讨论——归纳——总结”五个环节突破本节课教学重难点。
2.学法:精心设计情境,通过一系列问题和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究,相互讨论,合作交流。
体会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提升物理学学科素养。
3.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演示实验,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探究的能力。
七、教学过程
1 、观看闪电图片。
2、学生扮演雷公,模
拟人工闪电。
3、灯管靠近特斯拉线
圈,灯管发光。
1、提问“electricity ”单词的起源。
2、问题情境二:用纸巾摩擦后的吸管带什么电荷?1、全体学生认真听讲单词的起源。
2、活动探究:电荷的种类,用准备好的实验器材,(橡胶棒、玻璃棒、吸管、旋转架、毛皮、丝绸、纸巾、轻小物体)进行探究
3. 学生思考物体
问题驱动1:除了摩擦能使物体带电,还有没有其他的方式?
问题情景2:用摩擦后的PVC 管接触验电器1.提出问题后抽两名同学协助完成演示实验。
2.引导学生思考演示实验中的起电方式,并且通过实验现象,组织学生研讨产生现
象的原因。
3.归纳总结静电感应,和感应起电这种方式。
4.展示验电器,介绍验电器的工作原理。
5.引导学生观察pvc 管使验电器带电的过程,进而得出接触起电这种方式。
8
1.提出问题一:通过本节课的学生,你学习到了什么内容?学生先总结,老师加以补充。
2.我们这节课采用了什么科学方法?(交流讨论,分组探究,归纳总结)
3.当堂检测:两个练习题
4.作业布置①完成教材课后习题②课后收集与静电有关的现象③预习下一节内容
八、板书设计
通过板书,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课堂内容地结构、要点和思路,从而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
九、教学反思
本节的一些内容在初中就学习过,要注意做好与初中知识的衔接。
本节重点是讲述静电感应现象,要使学生清楚地知道什么是静电感应现象,很遗憾的是静电感应实验对于条件的要求比较严格,不能做到每个小组的分组实验,而且演示实验也可能不是一次就能成功的,失败的时候也要向学生解释原因。
所以课前一定要多操作,在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分析感应起电的带电规律。
加深对静电感应的理解。